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范文

时间:2023-10-10 10:40:29

序论:在您撰写课外阅读理论依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外阅读理论依据

第1篇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2. 从无序走向有序。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课外阅读 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有关英语课外学习与活动日益受到关注,已经产生一些研究成果。如下:袁桂林对英语课外活动的意义和实践进行研究,认为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英语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克服了学科课程割裂知识的弊端。

阅读效果检测与巩固方式的研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研究等也有所提及,但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葛炳芳指出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的补充。尽量上几堂这样的专题课对提高阅读能力大有裨益。课堂上老师的带领、指导与督促学生阅读英语课文或做练习,或适当安排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回家作业,让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更有利,都有利于阅读素质的培养。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技能自主训练策略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实效教学”:

1.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

2.有效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面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个性成长,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3.有效益: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提高英语课外阅读训练策略”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事件进行理论分析,反思。有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我们特有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有效意识。

三、课外阅读策略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给予了系统的对比评析。通过对学习策略定义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学习策略可以促进语言学习,即学习者适当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策略的种类繁多,课外阅读策略是一种主要的学习策略。

四、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

课外阅读策略的训练是指采用学习成功者阅读时所使用的有效策略对学习者,尤其是不善阅读者进行训练,并使有意识地自我调控阅读过程来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国内外最常用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方法指导。2.调整阅读难度。3.组织相互交流。使学生了解彼此的阅读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4.引导探究思考。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和阅读效果进行反思:我为什么这么理解?有何依据?5.开发阅读资源。除教材外,选一本与教材难易程度相近的有练习的课外读物。6.引进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倡导学生自己和自己竞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使用策略。

2.调查研究在课外阅读中学生会使用哪些阅读策略。

3.研究学生所使用的课外阅读策略哪些策略是有效的。

4.研究同种阅读策略在不同个体上体现的不同效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策略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发展学习能力也能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同时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策略使用意识和能力上有所裨益,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范围

1.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涵盖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领域,从高中艺术班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研究适合于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

2.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策略。

3.课外阅读重点运用学生手上所拥有的中学生英语报上的文章,这些文章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趣味性强,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4.以传统文本和现代媒体为支点,拓展阅读范围,搭建阅读平台。

七、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思路方法。1.探究性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扩展的重要形式之一。2.赏析性阅读。许多英语阅读材料,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抒情,都有值得鉴赏的地方,教师指导学生欣赏阅读这些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3.扩展性阅读。由于学生知识少、阅历浅,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个案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

总之,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逐渐的过程,只有课上充分利用好教材,不断地扩大词汇量,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学生就一定会攻克阅读的难关,享受阅读理解给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第3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国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样一种情况,少数读写能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大量阅读”的有心人,他们谈学习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对于高年级(5―6年级)学生,要求他们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阅读的量,则规定了100万字的最低阅读总量。可是,实际情况表明: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大量阅读的重要,但其质量却不容乐观。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提高他们阅读的质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语文老师眼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阅读心理学。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二)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三)人的发展理论。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三)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通过多种渠道创设学生阅读的场所,如班级组办“图书角”,实行“我捐两本、看书百本”活动;学校尽可能开放图书室,由专人管理并定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介绍并购买适合学生的读物并举办亲子阅读活动。

(五)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成立实验班级。

(二)家校配合,达成共识。

(三)固定时间,营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开展广泛调查。通过资料整理,问卷调查,口头调查等方式,掌握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看法,由此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

2 搜集相关理论知识,如读书心理,读书理论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资料,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探讨,做好理论积累。

3 制定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 整理、总结出适合中、高年级段学生读书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重点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本模式和课型。

3 向家长宣传读书的重要性,提倡亲子阅读,尽量能得到家长的配合,能支持孩子读课外书,陪孩子一起感悟读书的真谛和快乐,让阅读逐步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1 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

2 坚持写阅读日志,不断总结,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及论文。

3 根据实施执行计划进行研究,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轮实验,进行中期汇报并调整前期方案,使课题研究按预期目标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活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1 对班级中每名学生的读书情况进行评比,进行统计,并做好原始记录。

2 总结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方法,分析整理各种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广读书活动。

第4篇

一、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要求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明确提出了小学各年段阅读交流的要求:小学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小学3―4年级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小学5―6年级: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合作学习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能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课外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内部动力的生成,关注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成就感的生成。其次要构建课外阅读环境,组织多种活动,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等形式让学生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

二、开设课外阅读交流课的目的

1.通过开设课外阅读交流课外化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改进自己的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2.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课外阅读交流课模式示意

四、课外阅读交流课模式环节说明

1.激趣导入(3分钟)

教师激趣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交流的内容,并根据学段特点提出课外阅读交流的要求。

2.互动交流(15分钟)

教师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进行编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根据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点、守纪状况等方 面的差异建立相对稳定的交流小组(一般4―6人一组),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所谓“组间同质”是指各交流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使交流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本环节先由学生在小组内人人参与交流,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交流内容可以是课外阅读的所感所得,可以是“课外诗文朗诵比赛”、“名人格言交流会”、“新书介绍”、“课外阅读摘录笔记评比” 、“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17分钟)

各小组推荐在组内交流得好的同学到台上向全班同学交流,交流内容与小组交流的内容基本相同。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适时点拨引导。

4.总结延伸(5分钟)

教师对本次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提出努力的方向,对本次做德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鼓励。并布置下一次课外阅读交流的时间、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五、课外阅读交流课的相关说明

1.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2.课外阅读交流课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只是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3.教师要能熟练驾驭课堂,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不能把交流课变成少数人的舞台多数人的看台。

4.为确保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交流前要上好课外阅读指导课,并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5.课外阅读交流课不是单一解决阅读方面的问题,还涉及口语交际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从容应对课堂。

6.课外阅读交流课不能过于频繁,一般以4―6周一次为宜。

六、模式评价

1.课外阅读交流课的课堂教学不是“老师讲学生听”,也不是“学生说老师听”。课堂是对话的课堂,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与学习伙伴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在对话中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2.该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坚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近年来,我校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成绩喜人。如:我校学生参加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我的祖国”读书征文活动获“集体优秀奖”,在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中多人获奖。

3.该模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也让教师享受到教学活动的快乐。

七、问题与讨论

1.在大面积推进课外阅读的同时,语文教师的工作量相对增加,工作更具挑战性,要求教师的付出更多,如何激发教师的热情,使所有教师都能主动适应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在学生养成了初步的阅读习惯,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如何真正把阅读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3.怎样才能给学生开出适合其年段特点的书单,不同年段的学生一学期精读几本书为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i+1理论 课外阅读教学 策略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实际情况中缺乏英语课外阅读的动力,无法保持英语课外阅读的热情;笔者认为要在老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持续不断地阅读那些可理解性的文章,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笔者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申的i+1理论,探索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的对策。

二、英语课外阅读的i+1理论依据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能自动地提供这种输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的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三、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兴趣的对策研究及实践

1.通过指导学生在不同年级阅读不同层次的语言材料的阅读活动,有效开发和利用教材之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总会对所学的教材感兴趣,渴望得到与其相应的英语表达,而《初中生英语课标教材·阅读精华库》收录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六套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主要阅读语篇,全套共分六卷,分别对应于初一至初三的六个学期,每个单元所列的文章很好地契合了“i+1”的理论,即文章的内容都分别对应学生当前所学的,如针对牛津8A Unit Two School Life本书提供了除原文之外的6篇内容相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笔者根据这一特点对这6篇文章分组做了安排。

通过学生的分组阅读,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学校生活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学校生活形成了有血有肉的认识,下文是一个学生阅读后所写的:According to the reading,we all know there are different kinds of school lives around the world.In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students have more free time to do the things for themselves.They do not have too much homework at school or after school.They can do something they are willing to do.Even they can drive a car to school in the USA.That is very great.

根据克拉申的i+1理论,每个学生对源于自己身边的事物都具有可理解性。这样围绕同一话题提供的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展开,同时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反过来,学生理解水平的提高又加深了对课本上内容的理解。

2.利用现代电影、电视等手段和大量的报纸杂志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在不知不觉中突破语法和阅读数量的限制。

现代的中学生对于信息输入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而其中电影、电视是绝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给学生播放以英文经典名著为题材拍摄的电影,学生会从电影中发掘这些名著的闪光点,这样会毫无疑问地激发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就有了想阅读这些名著的冲动。在英文经典名著的选择上,老师要适时地推荐,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系列是较受学生欢迎的佳品,一年下来学生阅读过的英文名著有(1)魔法灰姑娘[超级推荐](安妮·海瑟薇主演)(2)贱女孩[超级推荐](林赛·罗汉主演)(3)灰姑娘的玻璃手机[超级推荐](4)美人鱼[超级推荐](里面音乐也很好听)(5)舞出我人生[超级推荐](励志影片,刚出了第二部)(6)鲁滨孙漂流记[超级推荐]等。

这些平时的运用都是在克拉申的“i+1”的有趣、不受语法和阅读数量的限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来,激发了阅读兴趣。这些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趣又呈上升趋势,形成了稳定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笔者通过一年多左右的时间将克拉申的i+1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从而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去,从阅读中找到了自信,学会了合作,提升了境界;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得到提高,有了自主学习英语能力,反过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又对课堂知识做了有益的补充和延伸。英语能力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笔者二个班英语成绩的明显提高证明笔者的阅读教学的实践起了效果,相信在不断的完善中,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 Kras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

第6篇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话题广、课时紧。但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一种“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基本课型

我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其基本思路是:

1.重视每个单元的topic

从话题入手,训练学生的认知图式。一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展自己的认知图式。

2.每个单元中间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

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地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语篇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手段。精读与泛读应相互结合。另外,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补充。

在每个单元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模式。

(1)讨论

在对话及单元话题引导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标题、图片、配套的阅读训练,书后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让学生讲行讨论。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调用其认知图式,有利于其自上而下,由整体到一般的感知、理解课文。

(2)限时自读

依据大纲规定的阅读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初步理解全文内容,对疑难问题做好记号。教师则准备一些检测学生整体理解的问题或讨论题。

(3)导读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着重训练学生的速读、略读等阅读技巧,重视语篇的宏观结构、作者的谋篇布局、体裁与风格、修辞方法、信息的分布规律、主题段落、主题词、语篇标记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和关键词,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提高阅读能力。

3.重视课外阅读

第7篇

关键词:初一学生;语文教学;课外阅读;阅读课堂;有效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新的教师和同学,难免需要教师主动地指引和指导,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让他们的课外生活更丰富多彩,尤其是在语文方面,学生通常欠缺课外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如何指导初一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变得愈发重要。

一、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出现的问题

1.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选择性不强,往往会因为课外书的知名度而选择所要读的书,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本,渐渐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在选择过程中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阅读兴趣。

2.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训练,给学生布置了诸多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以及体会阅读的乐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质量,使学生的阅读达不到最终的目的。

3.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过于依赖教师的阅读任务

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着重指导学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没能让学生在初一阶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致让学生渐渐依赖教师的安排,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无法实现。

二、指导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是简单地安排课后作业,批改作业,这样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在脱离教师的指引之后,完全丧失自己原有的学习能力,最终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享受不到阅读的。所以,教师要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2.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初一阶段,学生受课后作业的压力,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这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减少学生课后的作业压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阅读兴趣才能更强,自主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3.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新的同学、新的教师,以及新的生活,他们对新的事物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能力,给学生更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信任教师,教师也可以更全方位地指引学生。

在新的课程改革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及积极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指导学生在阅读方面更全面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使阅读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阅读之风在班级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