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0 10:40:28

序论:在您撰写宏观经济趋势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

第1篇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结束,会议宣布在2010年政府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此次经济会议召开的前后,很多分析都含有比较强的乐观气氛。我们的分析希望提供一些不同的角度。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较快的经济发展,较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而达到较快经济发展来自四个主要的推动力。首先是居民的消费,第二是企业的投资,第三是外部的需求(以净出口为代表,净出口等于出口减进口),第四是政府的消费和投资。

长期的观察和理论分析都认为,居民消费是一个稳定增长的经济变量,它主要决定于收入的增长。一些分析认为,中国的消费和储蓄、投资之间比例失调,存在结构问题。其实目前这种结构形成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因为这种结构是居民决策的结果,不是政府的力量可以改变的。政府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来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消费,但这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不容易做到。

企业投资是波动较大的变量,利用投资的高速增长,可以达到较高的增长。但是中国目前面对的问题是投资过多,生产能力过剩,企业投资减少。由此2009年实施了财政刺激政策,加大对“铁公基”领域的投资,以前10个月的数据为例,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2.6%,铁路运输业增长87.5%,道路运输业增长50.7%,可以看出这三项的增速都高于整体增速(33.4%),因此其他部分的增速必然低于整体增速,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7.7%。

除社会效益外,这些投资也会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但投资回报较低。虽然有一些银行的资金配套,但目前还看不到建立在投资回报基础上的政府之外的投资大规模展开。财政刺激政策的本意是通过本身的投资将经济推出低迷,最终带动企业的商业投资恢复正常,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目前看来这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010年的外部需求从净出口的角度分析,可能会比2009年好。2009年的净出口比2008年的净出口下降,对于经济增长是拖后腿的作用。但在2009年净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2010年可望有所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样问题的关键即在于2010年投资的增长是否会比2009年低,如果能够维持2009年的增长速度(30%左右),而净出口产生带动经济的作用,则2010年经济增长可能要高于2009年。如果2010年投资增长的速度减缓,而净出口带动经济的作用能够抵消上述投资的减缓,则经济的增长会和2009年持平。但如果不能抵消投资的减缓,则2010年的经济增长则是一个悬疑。

投资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快速增长的因素,首先是财政投资的力度,一般而言,财政刺激政策到执行的后期都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最近,哈佛大学教授罗果夫和马里兰大学教授莱因哈特完成了一本书(This Time Is Different: Eight Centuries of Financial Folly),对过去800年来全球几乎所有地区的66个国家的主要金融危机状况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结果。该书发现,以二次大战后的历史为例,危机后,政府债务平均增加幅度是86%。政府债务激增主要是由于经济衰退的持续导致了税收的减少,同时亦 由于刺激经济的巨幅财政支出。

第2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分析

宏观经济在人们的印象中已经不再是陌生的概念,它和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如此一来才可以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避免造成不利后果。基于此,文章主要就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进行适当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是指总量经济活动,也就是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与微观经济相对。意思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亦或是国民经济总体以及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宏观经济有着自身特质,其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以及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分析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客观的一面又有我国经济成长阶段性的一面。就现在而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可以理解的。就我国国民总体经济来说的话,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国家生产总值达到了56.88万亿元,跟改革开放初期比较起来已经翻了25倍左右,从改革开放到2013年这35年的时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9.8%,我国经济在1998年完成了从低收入贫穷国家转变成为了中下等收入国家,在2010年完成了从中下等收入国家转变成为了中上等收入国家,这很让人感到自信。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把十年当做一个阶段,最近的这十年将下降了2个百分点,其意思就是,在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的时间里面,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下来大概在10.4%,而2010年以后的十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要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平均增长速度在8.4%左右,这是阶段性演变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正常发展趋势。

我国总体的宏观经济趋势就是这样的,但是就短时间的经济增长趋势而言,尤其是宏观经济的最新趋势而言,其形势并不是很乐观,甚至出现了一些让人担惊受怕的变化,下面主要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让人担忧的主要原因:

1.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时候,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维持在17.3%左右,虽然这一数字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固定资产的平均增长速度20.4%比起来有所下降,下降了3.1%左右,但是这一数字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比较起来的话其实并不算低了。只是最需要弄清楚的是是在投资,究其原因,在投资这一方面,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并没有强烈的投资动力,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了足够的市场力量。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企业没有足够的自主研发以及创新能力,并不是出在融资渠道这一问题上,在这种条件下进行投资就很有可能导致重复建设这一严重后果,如此一来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的不利现象。从当前来看,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极其严重,业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工业消费品产能过剩进入到了现在的工业投资品产能过剩的阶段。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规划和投资管理体制。就中小型规模的民营企业而言,因为我国投资市场化以及金融要素市场化的水平普遍不高,与此同时国有银行又很难为这些企业提供公平的、人性化的、及时有效的金融融资服务,所以民营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借助非正规融资的民间借贷这一手段,这样一来就会让融资的成本提高不少,当融资成本过高的时候,企业的正常生产需求就会被阻断。这就可以看出来,在投资领域,市场力量想要发挥其作用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政府在投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统计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来,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的比例为2/3,政府投资的比例为1/3。当国家对政府投资过度依赖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不可持续性的问题。第一、在地方政府投资这一方面,现在最主要的平台主要还是依靠融资,把土地专项作为担保,因为审计的地方融资平台关键是要有会计凭证的,但是大部分的地让融资平台并没有,所以,实际的地方融资债务风险跟审计结果比起来还要大一些。第二、在中央政府投资这一方面,虽然中央能够通过融资平台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来进行投资,但是这样一来会把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表面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实质上是一种税。因为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都在不同程度地面临较大约束,所以自2010年10月份开始,政府就从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中选择了退出,只是政府退出的前提是要有市场力量以及企业跟进。从这些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市场信心,也没有旺盛的投资增长动力,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政府退出以后,从2011年第一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这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还是呈直线的形式。这就让政府不得不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此来遏制经济衰退的这一趋势。从总体方面来说,当前我国投资需求的速度在下降,但是绝对速度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并不是很低,主要问题是政府主导着背后的投资主体,很难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另外,政府投资并没有受到市场的检验以及竞争的洗礼,所以政府认为切实可行的在市场上就不一定行得通,这就非常容易造成过剩产能的现象,也会导致投资的需求难以持续。

2.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社会并没有针对消费需求做出直接的统计指标,但是可以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找到答案。因为国家在2013年出台了八项规定,所以公款消费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只是两者关系并不是很大。当前消费需求低迷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一问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尚且存在一些扭曲,从宏观方面而言,它主要是表现在居民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很多。宏观上,国民收入主要分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以及个人收入等这三个部分。政府收入主要体现在税收上,企业收入则是体现在资本运作的盈利上,而个人收入主要就是体现在工资上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维持在18%以上,而增速最慢的居民收入跟国家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起来要低30%左右。因为政府以及企业的收入主要是用来做公共投资以及企业再生产,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有70%是通过投资来带动的,剩下的才是通过消费来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出现扭曲现象,主要就是因为宏观分配结构不尽合理,然而调整宏观分配结构又极其困难。就企业而言,要想让我国经济重现活力,我国不应该给企业加税而是应该适当减税。从政府这个角度来说,要是政府的职能不作出转变,相关机制不作出改革,只是把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以及比重做出简单调整是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反倒可能引发政府危机,所以,政府应该积极承担自己要做的事情。由此可见,当调整宏观分配结构充满很大困难的时候,消费需求就会出现低迷的现象。

3.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甚至是负贡献率。拿2012年来说,那一年我国的国家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7.7%,这其中,投资需求的贡献率是50.4%,而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51.8%,也就是说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中102.2%是因为内部需要而推动的,出口在2012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时候,这一情况更加不利,出口量以及进口量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并且在很短的时间是不容易把这一局面从根本上扭转过来的,这就是宏观经济目前最为明显突出的矛盾。

三、结语

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的分析,我国经济情况就能让人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当发现问题的时候就能及时调整并对症下药,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经济理论的自信[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3(1):37-45.

第3篇

一季度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1968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29077亿元,增长7.4%。一季度GDP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但一些经济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农业发展保持稳定

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8.3%,比1-2月份(增长3.8%)加快4.5个百分点,这一速度也分别快于去年10月、11月、12月的增速。重要先行指标发电量降幅缩小,3月份发电量同比下降1.3%,比1-2月份降幅缩小2.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3.7%,中部地区增长5.2%:西部地区增长11.8%,增速仍然较快。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0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预计全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814万公顷,比上午增加135万公顷,连续6年保持增长。一季度,猪牛羊肉产量161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0%。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出现“双加快”。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562亿元,增长28.6%(3月份增长30.3%),加快2.7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567亿元,增长29.4%,加快11.1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85.0%、26.8%和29.1%。分地区看,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19.8%,中部地区增长34.3%,西部地区增长46.1%。其中,增长最快的地区为黑龙江、辽宁、、宁夏、陕西、青海、云南和四川,增速均超过50%。

(三)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3月份增长14.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9%,同比加快3.6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9834亿元,增长14.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9564亿元,快于城市,增长17.0%。全国乘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3月份,全国乘用车销售77.2万辆,同比增长22.4%,环比增长26.7%。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34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622元,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

(四)银行贷款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58万亿元,同比多增3.25万亿元,当季新增贷款额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并创历史新高。其中,1、2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62和1.07万亿元: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89万亿,同比多增1.61万亿元。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96万亿元,同比增长29.78%,增幅比上年末高11.05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5.6个百分点。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2.26万亿元,同比增长25.73。特别是企业活期存款增速强劲回升,3月末同比增长18.2%,扭转了近一年来持续下降的局面,说明企业资金流动性增强,反映出当前企业用于生产投资的资金趋于活跃。一季度,人民币汇率基本保持稳定,略有贬值。3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6.8359元人民币,较2008年12月末贬值13个基点。

(五)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下降,工业品出厂价环比降幅缩小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H)同比下降0.6%(3月份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0.3%)。其中,城市下降0.9%,农村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6%,环比降幅逐月缩小,其中1月份环比下降1.4%。2月份环比下降0.7%,3月份环比下降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1%(3月份同比下降8.9%)。在货币供给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小幅、短期下行,不会产生通货紧缩,反而有利于居民购买力的提高,降低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成本。

(六)经济景气指数企稳回升,社会信心逐步提高

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点。与上季度相比,除建筑业基本持平外,其他行业均有所上升。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与上季度相比回落1.4点,降幅明显收窄(去年四季度比三季度回落21.6点)。其中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为98.4,接近景气临界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04.5、比上季度提高9.3点。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4个月提升,3月达到52.4%,比较上月回升3.4个百分点,半年来第一次重新回到50%以上,超过了收缩和扩张的分界点。同上月相比,在PMI指数体系中,除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1.0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各项指数均保持上升,升幅多在3个百分点以上。

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不足

(一)出口和引资下滑压力很大

目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我国外部需求严重萎缩,对外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尽管3月份出口降幅缩小,但由于需求萎缩、价格下降和部分国家货币贬值,出口大幅下滑的趋势还没有扭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19.7%和30.9%,增幅分别比上年何期回落41.1和59.5个百分点。而且,对主要地区出口均明显下降。其中,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22.1%,对美国出口下降14.9%,对香港出口下降24.6%,对日本出口下降16.2%,对东盟出口下降22.2%。3月份,国际贸易组织预测全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全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13%,我国出口下滑的压力很大,全年出口已几无可能保持正增长。同时,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也下降20.6%,全年形势也非常严峻。

(二)政府投资尚未有效带动民间投资增长

2008年,民间投资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56.7%,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8.5%。2009年一季度,政府投资带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但民间投资增速却明显下滑:同比增长22.7%,增速

比上年同期下降9.9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为57.4%,比上年同期减低2.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民间投资尚未得到充分带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以民营为主体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却大大低于前几年的水平。二是从不同注册类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国有企业投资快速增长所拉动,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快速下降,个体经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明显慢于去年全年投资增速。三是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行业分布来看,受财政刺激政策影响较大的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快速增长,而出口相关度较高的化纤和纺织业投资同比增出现负增长。

(三)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市场的冲击与我国原有的劳动力供求矛盾相叠加,使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第一,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幅下滑。1-2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二是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的情况比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春节前返乡农民工总数比常年多10%左右,节后返城农民工目前仍有1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三是企业岗位流失情况比较严重。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大约有四成企业共净减5%左右的就业岗位。以此推算,全国大约减少了300万个工作岗位。四是新增劳动力供给持续增加。我国每年城镇新增约2400万劳动力,还有约800-90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另外,今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10万(包括去年尚未找到工作的100万毕业生)。从历史经验来看,下半年开始,就业问题对居民消费等负面影响会陆续显现。

(四)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14642.0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29.3亿元,下降8.3%,为近年同期收入增长最慢的季度。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2.4%。国内消费税同比增长38.5%(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不可比因素后实际增长3.3%),营业税同比下降1.5%,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6.7%,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0.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同比下降15.8%,关税同比下降23.9%,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下降86.2%,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7.6%。另外,出口退税1861.32亿元,同比增长29.7%,相应减少财政收入。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增速也会大幅下降,并会对下一步的宏观调控力度产生一定影响。

(五)部分企业经营仍较困难

受外需继续疲弱、内需上升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利润继续大幅下滑。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比去年同期回落53.8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最大降幅。39个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下降。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行业、化工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主要工业行业利润降幅都在40%以上: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纤、供水行业均由去年同期盈利转为全行业亏损。一季度,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6.8%。随着市场需求明显收缩,工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许多企业面临订单数量锐减、产品销售率下降、利润增幅显著回落的严峻挑战。并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投资能力和职工收入水平。

三,国际经济环境仍十分严峻

(一)美国经济仍然处于动荡之中

2009年2月失业率达8.1%,创1983年12月以来失业率最高纪录。房地产方面,2009年2月份旧房销售量增加了5.1%,新房销售量增加了4.7%,住房市场数据出现反弹。消费方面,1月份商品零售额增加1.9%,2月份增加0.3%,3月份下降1.1%。由于商品零售额主要反映个人消费开支情况,在美国个人消费开支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3,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故美国经济形势尚不明朗。

(二)欧元区经济继续萎缩

欧元区2月失业率升至8.5%,是自2006年5月以来最高。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33.9,新订单和制造业产出下滑速度有所放缓。企业被迫减产及推延投资,失业员工愈来愈多。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最近表示。欧洲30个成员国2009年经济萎缩4.3%,为50多年来最大收缩。

(三)日本经济持续低迷

日本2月失业率从1月的4.1%升至4.4%,创1974年12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日本经济更多地依赖外部,而2009年1月份出口跌幅45.7%,二月跌幅49%,创下自1980年日本政府开始编纂出口数据以来最大降幅,也是日本连续第4个月创下出口跌幅纪录。日本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四)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几成定局

IMF和世行都已下调了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预测,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可能面临二战以来首次全年负增长。根据IMF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可能出现1.3%的负增长,世行则预计2009年全球经济将萎缩1%至2%。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普遍性衰退已成定局。

四、上半年经济仍然会维持低速增长

(一)国外机构调低我国经济增长预期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机构在2008年第四季度显著调低中国经济增长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仍有许多机构继续调低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据国内外8个权威机构的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机构平均预期水平从8.2%调至7.496,调整幅度为0.8个百分点,

各机构继续调低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影响,特别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美国家经济严重衰退,导致中国出口持续下降,出口对经济增长呈负贡献率:第二,政府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下行趋势,但由于投资和消费信心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私人投资可能面临“挤出效应”;第三,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消费预期不太稳定,股市和楼市的动荡影响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预期,刺激内需政策实施难度较大。

(二)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在7.1%左右

综合多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仍然较低,预计在7.1%左右,较前两个季度有所回升。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来看,第一、二、三产业预测增长速度分别为4.1%、6.5%和7.696。从总需求来看,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30.1%,出

口预计增长-13.2%,进口预计增长一15.7。消费、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拉动作用,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的。

(三)二季度经济将继续回升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升。由于国家从2008年10月开始提出了一揽子计划,在经历了2个季度之后,效果正在显现,二季度经济将进入上升调整期。根据预测结果2009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高于一季度6.1%的经济增长率。未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财政投入的持续带动作用,并将推动经济较快回升。

第二,消费力量将持续增长。2009年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预计在17%左右。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金融和财税等措施,如发放消费券、家电和汽车下乡等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以及增加农民种粮补贴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些措施将引导消费不断增长,并在投资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加大,新开工项目增加。一季度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了87.7%,这意味着二季度和今后再建和续建的项目增加,表明经济增长的后劲。同时,投资在结构方面会有积极变化。根据预测,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增长速度为30.1%,对经济发展起到最重要的提升作用。

第四,进出口形势十分严峻,对经济的增长率贡献为负。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上半年进口增长率下降15.7%,出口增长率下降13.2%,进口增长率下降高于出口增长率。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的出口将继续低迷,金融危机加深了国际经济的调整,对我国出口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四)全牟经济增速有望实现8%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世界经济衰退的态势没有改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但考虑到内需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去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GDP基数较低,特别是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将进一步发挥,预计全年经济增长能实现8%的预期目标。物价涨幅前低后高,预计全年上涨1.5%左右。通过加强征管,全国财政收入能够完成预算,中央财政会有所短收。

五、股市和房市仍将维持震荡

(一)股市有望继续震荡走高,但涨升空间较为有限

第一,全年宏观调控目标有望实现,为股市稳定运行奠定重要基础。全年保8的经济增长目标有望实现,有利于防止股市再度深幅下滑。除此之外,政府主观上希望股市走好,提升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为股市走好创造了难得的宽松环境。第二,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严峻。股市上升空间受到制约。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下滑程度已成为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为明显的一次,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将对我国出口乃至经济增长形成较长期、较沉重的压力,直接制约股市上涨空间。第三,资金面继续保持宽松,有利于股市保持活跃。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股市资金面依然十分宽裕。这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银行信贷规模会进一步扩张,突破年初计划目标指日可待,不排除在股市持续活跃时期部分资金流入股市;二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仍然保持在历史较高水平,流动性扩张潜力依然很大:三是尽管一季度外汇资金呈净流出态势,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趋于稳定,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国内外利差不断扩大,会吸引部分国外资金流入,为市场带来新的资金,助推股市走好。

(二)房地产市场可能继续维持调整的局面

从房地产投资来看,自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幅会在2008年下降很多的基础之上继续下降,至少在上半年,投资量仍会低迷,投资意愿仍难以回升。由房地产投资增量迅速回落引致的需求缺口可能会逐渐引发价格回升的动力,价格回升的冲动因素在不断的积聚。但同时,由于世界经济走向的不可预测性和金融危机蔓延程度和范围扩大的不可确定性,经济复苏的程度和快慢也难以确定,因此,房地产价格将会呈现剧烈的波动态势中。

六、下一步的宏观调控重点将以落实好既有政策为主

(一)加强和改善政府投资,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一是密切关注投资增长的变化趋势,把握好政府投资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在继续抓好前两批已经下达项目建设投资建设的基础上,尽快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投资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地震灾后重建等。二是结合推进城镇化,以扩大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扩充市场容量,带动民间投资。三是推进投资审核制度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准入限制,促进民间投资增长。四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优化信贷投向,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支持。增加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性担保和再担保的投入,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债券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五是促进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处理好保持合理投资规模与消化存量房的关系、住房保障与市场协调的关系以及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仍将保持适度宽松并适时微调

由于下半年公开市场资金到期量急剧下降,其中12月份到期量为0,央行将采取措施平滑流动性的时间分布。在利率政策方面,由于经济已经开始显露出触底反弹的迹象,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已经变得不再迫切,央行可能会暂时停止连续降息的政策,短期内利率政策将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大贷款利率下浮弹性为重点。在存款准备金政策方面,仍有较大的调整空间。1998年至2008年8月份,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6%的最低点一路上调至17.5%的高点,此后连续下调至目前的14%左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偏高。因此,未来央行可能更倾向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信贷政策方面,监管层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控。一季度新增贷款已经接近全年的信贷增长目标,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远远超出了17%的全年目标。无论从新增贷款规模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速来看,监管层都应该会对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进行适度调控。

(三)着力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

一是加大财政对居民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各种社会保障对象的保障标准,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合理控制企业高管人员过高薪酬,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是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政策。继续研究扩大“家电下乡”的品种和补贴范围,完善补贴办法。同时,研究开展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三是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加大财政对流

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四是鼓励培育消费热点,包括扩大汽车消费,支持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规范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投入;支持发展旅游、网络、动漫等热点消费。五是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成本。取消和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继续实行工商用电同价,降低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支持,清理公共事业领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规定和收费。六是健全居民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切实增强市场应急调控能力。

(四)稳定进出口贸易增长

一是密切跟踪分析调整出口退税率政策的实施效果,必要时继续适当提高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并对其出口适当给予保费补贴。二是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政策配套环境,清理和取消限制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外贸易的金融支持力度,采取买方、卖方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方式,促进扩大出口;继续简化口岸手续,为企业创造良好外贸环境等。三是抓住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下跌的时机,利用相对丰裕的外汇储备,增加对石油、矿产等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四是稳定人民币汇率,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弹性,稳定出口企业收汇预期。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外贸发展基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培育出口品牌。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4篇

外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可以用“三F”来表示,即FinancialCrisis(金融危机)、FUelCrisis(石油危机)和FoodCrisis(粮食危机)。索罗斯日前曾指出,美国当前可能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目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下滑,金融危机已经从次贷蔓延到优级抵押贷款。美国最大的两个房地产贷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证明。这两家金融机构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这两大公司面临财务困境,势必会对美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因此,要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轻心,不要以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危机还远未到达“结束的开始”(thebeginningOftheend),很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theendOfthebe-ginning)。

内部经济形势: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国内的通货膨胀

1次贷危机影响中国的直接和间接途径

发端子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了中国,部分中资银行机构购买的次级抵押债券价格缩水,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是美国机构债的最大持有国,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国最大的两家机构债发行人,因此中国持有的机构债不仅会账面缩水,而且还会面临违约的风险。无论如何,“两房”危机已经对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造成极大冲击。次贷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还会表现在资本流动、贸易保护等诸多方面。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极可能导致短期性投机热钱流入中国,也可能导致热钱的迅速抽逃。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下滑将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进而造成中国国内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美国经济下滑又会引发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抬头。

2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研究人员测算,中国出口对美国收入的弹性大约为4。就是说,美国经济增长下降1%,中国对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虑到其他国家经济增速也会因美国经济减速而下降,加上中国出口对许多重要贸易伙伴的收入弹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1/5左右计算,美国经济增速下降1%,中国的总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对中国的通胀形势必须继续保持高度警惕

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第一,通货膨胀的发生和发展,滞后于经济过热的发生和发展数个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经济过热,不但对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对和未来的通货膨胀将会发生影响。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高达10.4%,依然高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

第二,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价管制条件下的通货膨胀水平。为了改善资源配置,增加供给,政府必然会逐步放松物价管制。由于价格下调的刚性,一旦解除对关键性产品的物价管制,通货膨胀率将会上升。

第三,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如铁矿石)的上涨——尽管目前已经有所回落,已经而且还将增加中国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中国PPI的上升。

第四,中国的PPI在最近几个月持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10%。下游企业将越来越难以消化PPI的上涨。一些企业将因亏损而倒闭、减产,但这并不意味产品价格不会上涨。因而,CPI很可能将因越来越多的产品的价格上涨而上涨。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缩指数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国面对的不仅仅是猪肉或其他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是物价的普遍上涨。

第五,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通货膨胀的上升趋势得不到扭转,通货膨胀预期将会加强,通货膨胀预期下的企业和个人的自我保护行为(如要求增加工资、囤积、抢购等)将使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在目前条件下,抢购之类的现象不大可能发生,但工资一物价的上升螺旋却可能形成。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前瞻:坚决遏制通胀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1抑制通胀无需惧怕经济增长速度适度降低

由于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途径应该是抑制总需求。换言之,控制通货膨胀就要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在中国的总需求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是增长最快的两部分。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中国的投资率超过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产投资对总投资的增长贡献最大,且存在较严重的泡沫,因此应该成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抑制经济过热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必须付出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关于“两防”的方针是绝对正确的,在通货膨胀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变。投资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的方向,我们没有必要对两者增长速度的下降,特别是对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过于担心。目前速度降一点,是正常的,不必紧张。没有增长速度的适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

防止经济过度下滑可以做些预案,但还没有到需要立即实施的程度。在当前形势下,释放出政府将会对“反通胀”方针加以调整的信号是绝对有害的。即便需要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微调,也不应使公众产生“政策将会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货币政策松动的预期,许多银行提前放贷,夸大信贷紧张程度,营造信贷需求旺盛、规模紧张的氛围,以倒逼中央银行。温总理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显示了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为治理通货膨胀预留了充分的余地。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正确的。通胀率4.8%的目标今年恐怕难以实现,可以延长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但没有必要对此目标加以改变。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最终维持在3%左右。

2治理通胀离不开货币紧缩

货币主义者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话虽然不能说得极端,但宽松的货币供应环境毕竟是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离不开货币紧缩。除非通货膨胀形势有了根本的好转,否则,货币紧缩的大方向是不会也不应该改变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减少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货膨胀,自然要增加供给,但为增加供给所能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有限的(减税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且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一般情况下,即便通货膨胀是由供给方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除实行其他政策外,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为求抑制通胀,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代价。遗憾的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1980年代,为了抑制由于石油冲击造成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一度陷入“滞胀”。但历史表明,美国当时的经济衰退换来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货膨胀。而这种低通胀,则为美国经济的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多年的低通胀来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获得,所付代价将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已经越来越低,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所带来的失业问题应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如财政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解决。

3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应继续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本次通货膨胀不能不说同其汇率政策有关。中国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源头及其发展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环节:

第一。优惠的引资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导致了中国的双顺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双顺差日益固化为结构性的双顺差。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需依赖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对外依存度过高,中国不希望人民币升值。在双顺差条件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释放出人民币。

第三,央行的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和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为了防止基础货币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央行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冲操作:卖出央票,回收人民币;提高准备金率。央行的对冲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种种制约因素,对冲难以完全冲销掉过剩的流动性。事实上,中国的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这就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创造了货币条件。

第四,中国的持续、巨额双顺差必然导致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产生,这种预期进而导致了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之外的资金的流入,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央行的对冲的负担。过剩流动性进一步增加。

第五,解决由双顺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流动性过剩的最简单办法是让人民币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浮动。但是,由于人民币币值长期低估,人民币汇率一旦自由浮动,上升幅度可能过大。由于担心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严重打击,中国选择了人民币缓慢升值这一路径。

第六,人民币缓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挂导致热钱流入。在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条件下,防止热钱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实行资本管制。

4必须加强资本项目管制

如果已经确定了人民币缓慢、渐进升值的方针——尽管笔者不认为这是最佳方针——我们就需加强资本管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取决于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只有当资本管制完全有效时,才谈得上人民币升值的自主性,即升值速度才可以由中国自行掌握。当前央行对跨境资本流动加强管理的方针是非常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覆盖面应该进一步加宽。“严进宽出”应该调整为对进和出都实行有效管理。在强化对“热钱”防堵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对“热钱”突然流出、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防患于未然。

第5篇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全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对于我国以出口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对当前我国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本文将主要研究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并对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进行探讨研究,从而采取积极性的财政政策,拉动我国的经济内需,促进国民经济消费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速度。

关键词:

宏观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取向

当前我国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扩大内需上面,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状态,改变了传统的财政政策,使得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速度。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稳速增长、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我国公共型财政政策的优势特点。

一、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因为美国经济形势的复苏已经逐渐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其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与我国经济不景气一样,全球贸易化的整体环境还在不断地恶化当中,全球的出口型需求率普遍下降,而我国人民币的升值也对我国的出口外资和引进外资的形式非常不利,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我国的宏观经济自从2010年开始以来有着经济复苏速度快的特点,而我国的经济复苏又是严重依赖于我国政府政策效应的,因此我国的经济复苏速度又表现出了先快后慢的特点。我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全世界国家中一直排在首位,我国的投资力度和消费能力都在飞速的增长当中,201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一直在新常态的状态下保持着平稳的趋势运行,并呈现出了平稳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调制,生产质量提升,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大好经济形势。从2015年以来,我国国家一直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将短期性的增长政策同中长期性的改革、产业结构链调整政策联系在了一起,使得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缓中有序,稳中前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出现了比较积极的变化,我国的房地产销售量也明显增加,从而带动了整个房地产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呈上升趋势,而且整个社会消费品的总体零售额也在上升性发展,虽然我国经济的出口额还是有些波动,但是从实际总体趋势来看出口额的降幅还是呈收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9.6%,高于第二产业5.9个百分点,而我国最终消费支出额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总生产率的贡献值为60%,城乡收入的差值进一步减少,能耗下降,我国的节能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新产品、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出现,新增长型的动力系统也在形成过程中,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增长值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新能源汽车行业,铁路行业的效益增长速度高于50%,网上消费额也保持在高速增长趋势之中。伴随着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调整,我国的部分物价有了回升趋势,从而带动了服务型产业价格的总体回升。在G20峰会讨论期间,我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同志认为,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仍然有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我国作为成员国的一员,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来面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状态,要不断拉动我国国内内需,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避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衰退,避免经济风险危机的发生。

二、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我国采取了宽松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综合了社会总体需求,从而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发挥着政府部门的财政职能,逐步减小了城乡差距,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协调性发展。

1.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就是要降低政府消费性的财政支出,根据资产边际效应原理,我国经济增长是依靠于较高的投资率的,所以当政府投资增加后,就会相应地提高社会的生产力,而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也会相应地得到提高,而由政府进行财政性支出,可以保证各级政府的投资,进而控制政府的消费性支出。

2.适当发行国债。国家的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积极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财政赤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面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复苏,而短时间内的政府支持需要非常庞大的资金支持,最快速、最有效的资金渠道就是国家发行国债,所以为了保证政府的投资计划能够顺利得到实施,保证我国基础性设施建设,我国政府将采取适当地发行国债的财政政策投资,实行赤字政策,从而刺激社会总体需求。

3.提高税收征管力度。通过增加税收的方式也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提高税收可以使我国国民的储蓄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政府将国民储蓄水平中增长的那部分税收资金进一步用于民间的投资,加强经济增长的能力,因而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当前我国税收的监管力度不够,所以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税收资金流失,近几年来,税收的流失程度大约在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1%,也就是每年的税收流失程度大约是每年税收收入金额的8%左右,因此提高对税收部门的监督征管力度非常重要,才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还可以运用降低税率等政策防护方式来缓解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困难,使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4.扩大农民需求。当前我国农村的消费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而农村的有效性需求不够,从而造成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生产产品产能的过剩,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面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态,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农民的生活需求,因此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必须要扩大农民的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财政资金补助,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直补、粮食直补、农产品生产器具购置的财政补贴,从而稳定农产品销售,从而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性水平,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新型化农村的医疗投入,加快新农合制度进一步实现,将农民从传统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产品的需求中解脱出来,还要进一部分改变农村文化的消费水平,提高对农村道路等基础型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农民对各类工具的消费水平。

5.加大科技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我国许多出口型企业破产,主要是由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造成的企业利润较低,因此只有提高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科学水平的发展,能够大大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提高我国企业竞争的核心力,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力度,并帮助我国中小型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企业创新性、改革性发展力度,鼓励政府、企业加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程度。

三、结语

财政政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经济调节性手段,可以在当今经济发展状况低迷的情形下发挥自身有效的功能作用,因此国家必须要根据当今经济的发展形势而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才能够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长期发展。在我国的财政政策取向时可以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发行国债,提高税收征管力度,扩大农民需求,并且加大科技投入,从而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坤,张鹏.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财政政策取向——全球经济再失衡态势初显与中国创新驱动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5,07:78-85.

[2]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等.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3]晏涛.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01:60-64.

第6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分析;价值取向

自2007年至今,在美国次贷危机、欧盟货币的影响的,全球经济的基本层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到了明显的衰退之中。在近两年,一些国家(包括我国)逐渐走出了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长的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充分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之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应对。对我国来说,身处后危机时代,因为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体系的结构等因素,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在宏观经济学层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文章以此为视角,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1)对政府购买性支出来说,指的是政府借助国家资金购买商品或者劳务的支出。在财政政策中,只要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国民收入会出现成倍的增长。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通过增加投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使相关行业与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转移性支出也叫做转移支付,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到市场上完成购买行为,而是将财政资金转移至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方面,而对那些接受转移资金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经过市场购买商品或者劳务;(3)通过税收对总供求进行调节。从财政学的角度将,国家适当的减少税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为了减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减税,能够使一些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使那些企业已经亏损的企业实现再次盈利,能够维持现有的生产,在购买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环境能够保持一定的竞争力[2]。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活跃市场,还能都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促使经济的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1)为了对经济危机做出有效的回应,通常要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完成,比如利率优惠。这是中央银行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为依据,对其采取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或部门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就业;(2)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常用的货币工具,其具体操作为,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约束,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充足,更好的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具新问题、新情况对政策作出及时、充分的调整;(3)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最为常用的工具之一,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借助降低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并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社会货币供应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尤其当经济进入到了低迷期,需要借助降低再贴现率的方法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以此刺激消费,增加财政收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兼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讨论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这几个板块在重要性方面没有显著区分,但是,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地区(板块)的发展已经落后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3]。比如,中部的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划给了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吉林省、黑龙江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再一次的重点关注。除此之外,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大多属于粮食主产省区,在农业、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国家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使这些区域得到均衡的发展,已经全面整合了不同省份的有利条件,在加强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过程中,相关的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继出台,对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后时代”,但是,因为政策不合理,和进口设备的减免税等,一些本国产业处在了竞争劣势地位。此外,内资和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不公平的情况,知识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市值被严重拉低,最终成为其他企业的并购对象,演变成为组装厂和装配线,产业的“空心化”情况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与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借助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企业,使其能够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转变和延伸,在强化传统产业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产业的水平。此外,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的自主创新,使产业内的企业能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对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前,由于后危机时代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利益结构十分敏感,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指向市场,并使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能够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性的蔓延已经使我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有效解决国内货币政策目标和各国对美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你冲突。即使在后危机时代,也能够通过改革与完善货币体系,构建一个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能够在宏观经济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具体操作为,通过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对供给贸易的依赖;借助危机中的机遇,不断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转型,以此加速产品与设备的更新速度;同时,要调整出口结构和方面,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多下功夫[4,5],此外,还应该积极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伙伴,通过合作和联盟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在于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可在后危机时代,一些企业将金融衍生品看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机工具,认为的把衍生产品复杂化,这样一来,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被空前的提高,市场规模也已经超越了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限制,一旦危机再次爆发,将会使实体经济再凑受到冲击。为此,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通过有效的方法,积极应对市场上的潜在风险,否则,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四、结束语

在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进入到一定区间的后危机时代,依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理论,这一时期指的是萧条阶段已经结束,复苏阶段尚未开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企业要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文件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通过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与内容,不断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文章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 失业率 GDP增长率

一、引言

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两个主要问题,如果经济决策者的目标是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那么他们会发现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目标往往是冲突的。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根据成本推动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1]

菲利普斯曲线不仅指出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关系,而且为宏观经济决策者提供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关系,想通过低通货膨胀率与低失业率来达到目标是相互冲突的,通过发行货币达到经济繁荣,从而降低失业率。

虽然菲利普斯曲线是根据英国的情况而得到的,如果我们对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就可以根据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组合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主张降低失业率,尽管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

二、模型的构建基础

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形式说明了通货膨胀率取决于三种力量:预期的通货膨胀;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差距(周期性失业);经济增长。三种力量的描述形式为:

π=πe-β(u-u*)+ι

其中β是表示通货膨胀周期性失业反映程度的参数,前面的负号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反向变动关系。由总供给方程可得:

对此方程右项加上一个经济增长v,可得

两边同时减去上一年的价格水平,

令π通货膨胀率,那么

再由奥肯定律可得,产出与其潜在产出之间的偏离与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呈负相关,所以

三、模型设定与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需要以及获取数据的便利,将2002~2011年的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igdp),失业率(une)作为模型所要使用的数据。

(一)单位根检验

因为有时时间序列的高度相关仅仅是因为二者同时随时间有向上或向下变动的趋势,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以我们要避免伪回归的发生。针对以上数据,首先应该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ADF检验。

表1 2002~2011年我国的GDP增长率、通胀率和失业率(%)

由上表可知,igdp,inf的ADF统计量均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une原序列非平稳,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通过对残差的检验,ADF的统计量为-4.28,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进而说明igdp une inf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二)无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π=c-β1(u-u*)

进行回归分析可得:π=16.10-3.32ut=(3.69)(-2.50)

根据回归分析数据可得,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关系,当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那么,通货膨胀率就会下降3.22个百分点。尽管模型通过了F检验,但拟合优度只有0.20。有可能有些因素未能考虑到,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当把GDP的增长率也应该加入模型中。

(三)考虑GDP增长率的菲利普斯曲线

加入GDP增长率的菲利普斯曲线,拟合优度比无附加预期的模型要高,但是仍然很低,只有0.28。显然,GDP的增长率虽然对失业率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以达到降低失业率的目标,但这种效果似乎是不太明显的。

(四)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F统计量通过检验,模型成立,而且可决系数R-squared达到了0.61,大大提升了优合拟度。因为以前的菲利普斯曲线忽略了对雇主和工人来说实际工资才是他们所关心的这样一个事实,工人关心的是工资的实际购买力,雇主关心的是成本与产出的效率。所以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内能够较为形象地说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与结论

(一)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

三个回归模型都能够准确地描述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这说明在中国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反向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存在的。根据这种反向的变动关系,经济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政策选择适当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组合进行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2]

(二)附加预期的作用

实际工资是雇主与工人真正关心的重点,所以工人会考虑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来定名义工资,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较好的解释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附加预期对菲利普斯曲线有着较大的影响。第三个模型中的附加预期通货膨胀率为上一期的通货膨胀率,滞后期为1。

(三)拟合优度的效果

从以上三个模型中可以看出,三个回归分析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20,0.28,0.61。尽管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模型拟合优度比前两个模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能充分地说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具体关系。有可能与失业率的选择有关,失业率的数据是根据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来分析研究的,所以我们有可能忽略了农业人口的失业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失业率。数据的偏差有可能影响了模型的回归分析。

五、政策建议

菲利普斯曲线是基于西方经济社会的一种理论,菲利普斯曲线成立有其特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地发展。这些假设条件包括:健全完善的市场机制体制,工业化过程基本完成,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成熟的市场定价机制等等。而我国而言,正面临着转型期,市场经济刚刚建立,工业化水平还不高,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使得菲利普斯曲线失去了成立的前提条件。[3]

具体包括,在产品定价上,由于我们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上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国家干预和政府管制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必然导致中国商品价格水平与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除了数据统计上的误差,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隐性失业没有考虑进之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市场供求和价格主要取决于微观决策机制,厂商和工人是劳动市场的经济主体,工资由厂商和工人根据市场的供需状况和自身对未来预期的决定。我国仍出于经济转轨时期,工资不完全由市场调节,尤其是国企职工,工资绝大部分由国家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推动通胀上升的因素主要有需求拉动、需求与供给混合推动、成本推动、结构性通胀。许多国家失业率的升降已不能仅用工资成本推动通胀的反向变动来解释。我国通胀虽然在一定程度与工资成本上升有关,但近年由农产品、原燃材料价格上升引致带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以及由国民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引致的流动性过剩压力,构成我国物价上涨主要因素。引起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因素复杂多样,为了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应用不同的政策进行协调配合,从上述各模型中可以看出,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虽然拟合优度还不够理想,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出了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以及GDP增长率之间的变动关系,也表明了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刺激政策是有效的,有一定的政策意义。积极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的同时,应该防止通货膨胀的大幅上涨;在控制经济过热,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时候,应注意通过不同政策组合,积极扩大就业,缓解失业问题。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完全建立,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没有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劳动力市场还受国家干预和政府管制,所以根据宏观经济理论,我们应该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组合,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只是提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程度上给予准确的具体确定。主要是因为影响两者的因素太多且关系非常复杂。并且,中国经济社会与西方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经济规律明显不同,所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并不能完全应用于中国的经济社会。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采纳,才能使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充分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婕.《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理论与实践 2010,(6).

[2]吴哲理.《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适用性的实证分析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