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青少年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0 10:40:27

序论:在您撰写青少年道德教育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青少年道德教育

第1篇

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方面,韩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普遍把道德的养成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特质,从而道德教育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韩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韩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青少年学生学的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其努力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韩国各级学校注重把传统的儒家伦理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第2篇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目标方面,韩国政府和各级学校普遍把道德的养成看成是人类生活的中心特质,从而道德教育也被视为国家教育的核心内容。韩国中小学校开设了公民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韩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青少年学生学的道德规范,树立基本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要使青少年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的人完善其个人思想品德,培养公民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资格,从而使其努力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最终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方面,韩国各级学校注重把传统的儒家伦理作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为国尽忠,敬信节用,爱民如子,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早已融入韩国人的血液里,成为其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精神能源。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基本伦理思想,例如韩国学校开展的“忠孝观”和”仁义观”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也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升国旗、唱国歌,中小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生活教育也是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个部分。此外,韩国学校还非常注重开展学生的日常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礼节、家庭生活礼节、学校生活礼节、社会生活礼节和国家生活礼节五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

二、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韩国学校为了达到国家规定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总目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

1.课外实践法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比较重视开展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因为道德的本质就是一种实践精神。据有关资料的统计,韩国的中小学校共有90多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运动、传统艺术教育活动、国际青少年交流活动、自我心理调控训练和各种仪式活动等。正是通过开展日常化和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活动,韩国学校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最终成为懂礼貌和守礼节的好公民。

2.学科渗透法

在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韩国学校注重各学科渗透教育的应用,如在国语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历史教学来展现韩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3.社会服务法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在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道德意识、增进民族精神和砥砺道德情操。韩国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主要有募集资金、环境治理、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拉斯哈明提出来的,主要分为选择、反省和行动三个阶段和七个步骤,非常重视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它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指导,然后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

三、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特色

韩国作为东亚儒家文化圈国家,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也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并体现了其自身鲜明的教育特色。

1.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韩国非常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突出其民族性。韩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非常注重把儒家伦理思想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忠孝教育、廉耻教育和国民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和国家责任意识。在家庭里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日常生活礼仪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生活习惯。此外,在韩国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本国历史名人的字画和肖像,以此来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道德教育的社会化

韩国政府认为,道德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建立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网。主要做法是:首先,学校召开家长联谊会,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与学生家庭保持密切的联系,充分发挥家庭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建立社会教育网、社会监督站与文明社区等。这些社会机构与学校保持紧密的协作,共同参与到青少年道德教育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3.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韩国道德教育由于深受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影响,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被韩国学校和教育部门发挥到了极致。韩国学校注重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学校把道德教育内容划分为四大部分,即公民的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民主生活。个人生活主要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平等相待与生活节制等内容;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主要包括尊敬长辈、宽容他人、家庭礼节、学校礼节与热爱自己的家乡等内容;社会生活主要包括公共秩序、民主秩序、帮助他人和维护正义等内容;国家民主生活主要包括爱国家、爱民族、维护统一、促进国际友好和维护世界和平等内容。韩国道德教育生活化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

4.道德教育的连贯性

当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和符合青少年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循序渐进的德育内容。在小学阶段,主要开设生活课和道德课,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道德生活习惯。在中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公民法制教育课,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制观。在大学阶段,主要开设国民伦理课和历史文化课,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韩国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并形成了其鲜明的教育特色,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

1.大力整合和利用我国优秀的儒家思想文化资源

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充分发挥儒家伦理思想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当前,儒家伦理思想既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灵魂。在韩国,儒家伦理思想已经成为维系个人与集体、社会乃至国家关系的黏合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东方大国,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发祥地。我国各级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思想文化资源,要将我国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融入中小学的德育教材中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教材建设。各级学校还要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儒家伦理思想教学体系,将优秀的儒家伦理思想切实转化为青少年学生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2.发挥多学科的渗透教育作用

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道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养成教育之外,还注重发挥其他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而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基本上是由专门教学部门来完成的,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注重发挥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注重挖掘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历史和地理课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辽阔疆域的形成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学课的教学中通过讲授我国数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教育,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着力构建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韩国学校注重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即道德教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为了生活,必须融入生活。道德教育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校道德教育一定要引导学生走出沉闷的课堂,走进广阔的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和践行道德,从而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为此,首先学校要制订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制订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导向和以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导的生活化德育目标。其次,学校要大力整合目前的德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增加鲜活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尤其要着力增加学生参加课外道德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切实增强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力。

4.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机构的重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青少年早恋、流产、堕胎、性犯罪等现象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不光给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都埋下隐患。产生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很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性道德养成方面的教育缺失或不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针对我国目前青少年性道德的现状,试图对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当今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刻不容缓

(一)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不良信息的刺激,导致青少年发育提前。据有关专家测定,当代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提早进入了青春期。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孩初次遗精的年龄比l960年提早了2年左右。而上海l964年l2—13岁的女孩,出现月经初潮的占15%,l985年已达57.9%,15岁女孩已达96.95%。笔者于2004年对徐州某一私立中学初一女生作了调查,女孩的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是13.1岁。与此同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尤其是性道德发展却严重滞后于生理发展。青少年对与性相关的责任、义务等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对生理上的变化更多是好奇,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再加上本来这个年龄就缺乏自制力等原因,容易做出一些超出他们年龄应当做的事情。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特别是性道德教育,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填充性道德领域真空状态的需要。近年来,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们的道德滑坡,特别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滑坡,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更是明显。造成这种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公认的性价值标准多元化、实际上缺失化,即所谓的“性道德真空”是其主要原因。在传统经济社会,经济形式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的。适应这种需要,传统的道德规范尤其是性道德规范也是为这种家族经济服务的。它不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接受,社会还赋予其政治和法律的意义。而商品经济条件下,以家庭为依附关系的经济形式已不复存在,因此传统性道德规范也就自然丧失了其政治和法律的后盾,并且正变得日益不适合社会需要。再加上以往我们对传统道德规范打击、排斥过于强烈,近年来又受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性自由观念的影响等原因,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性道德标准多元化以至缺失化。传统性道德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适应新形势的新的性道德标准又尚未确立,使得目前在性道德领域出现了混乱或多元化状态,即所谓“性道德真空”。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是需要一种主流价值规范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对于建构一个适应新时期要求的性道德规范体系有重要意义。

(三)性道德养成教育是保证社会安定、和谐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刑事案件几百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了大约50%。一项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l5—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其中涉及性犯罪占了很大的比重。况且,伴随性犯罪、婚前、未成年人等问题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计划生育和国民素质问题,性疾病的传播与控制、婚姻家庭等诸多问题。其中AIDS的威胁是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据WHO报告,绝大多数AIDS病人及感染者处在l8—45岁年龄段。l998年世界新感染HIV人数为580万,其中l5—24岁的青少年占一半。截至l998年6月,全球3400万感染者中50%以上是青少年。我国云南省宏州民族医学院对皮肤科门诊病人为期4年半的血清抗HIV检查,8例阳性病人全部是18—2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和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因此,青少年的性道德教育是关系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件大事。

二、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内容

(一)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所谓性道德,即是人们关于性方面的道德,它的高低是由人们的道德水平决定的。因此,性道德养成教育的根本是加强青少年的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即“修身”。而传统性教育仅仅局限于性知识的教育,涉及性心理和性道德的很少。西方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西方社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性革命”思潮的影响,青少年早恋、婚前、性犯罪、少女流产等问题相当严重,他们针对这种现象向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希望消除他们对于性的神秘感。事实证明,这种生理性的性教育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性问题。因此,他们吸取教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加强性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治本之举。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据美国《新闻周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一项民意调查指出,认为发生婚外是羞耻的占62%;而根据芝加哥大学于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调查,对婚外,美国人多视为例外,而不是常态,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说他们从未有过婚外。中国儒家文化历来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修身”是个人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时代虽然不同了,“修身”的内容特别是关于性方面的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同,但是其中对于性的理性认识是不会变的。人与动物的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对于性是有理性的,它不光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它还具有社会性和伦理性,它是与责任、义务、荣辱等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青少年在性问题上,应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严守道德规范,正确认识由于性而带来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在遇到外界不良刺激的时候,能够用理性去分析外界的诱惑,使内心无邪念而归于善。能够做到自尊自爱,坚守,自觉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稳定。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现、婚姻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也是当前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题中之义。伴随性自由观念而来的就是青少年对于爱情观和婚姻观的错误认识,他们视爱情和婚姻为儿戏。现在青少年早恋现象非常严重。北京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2.8%的学生认为高二以后没有异性朋友会被同学瞧不起,另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最近对广州市青少年的婚恋状况的调查数据表明,在中学时期就谈恋爱的就占19.5%,其中15岁及以下就恋爱的竞有3.7%。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很显然,这些青少年对于爱情和婚姻没有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因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至关重要。所谓爱情,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地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一定道德标准自主地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并非两个人的私事,它是以一定的责任、义务为前提的,以婚姻和组织家庭为目的,是受一定标准约束和规范的,是一种社会性的关系。有了爱情不意味着就可以有性的行为,必须等到缔结婚姻之后。在缔结婚姻之前,男女双方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感情,对自己和对方负责。就像列宁所说的:“克己自律不是奴隶主义,即使在恋爱上也必须克己自律。”而婚姻是指两性基于当时社会制度或风俗公认的结合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婚姻是家庭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家庭道德的第一个要求便是“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他一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5页)。其次,婚姻应当有公证,在我国目前的合法缔结婚姻的方式就是到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结婚,其他婚姻形式不承认。再次,夫妻双方必须忠实于婚姻,自觉维护和增殖夫妻双方的爱情,一切婚外情、婚外恋都是违背这一要求的。最后,坚决捍卫一夫一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理论和事实都已证明一夫一妻不光适应现在的社会,它也必定是未来社会的婚姻模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它过去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它还能更加完善,直到达到两性间的平等为止。如果由于文明将继续进步,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再能符合社会需要的话,那就不可能预言它的后继者将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了。”

(三)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观。中国传统社会也提倡和弘扬观念,但那只是片面针对女性的,实质是钳制女性婚姻自由的思想枷锁。女性丝毫没有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她们的婚姻实质是包办买卖的婚姻。传统观显然早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应该建构一种新的适合时代要求的观。它不光针对女性,同样适用于男性。观在当今社会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今这个婚前日益增多和少女怀孕、不安全流产事件的频发,性病、爱滋病肆虐的时代尤其重要。新观对于青少年来说,主要要求他们严肃对待和珍惜自己的童贞。童贞是指不滥用不成熟的感情,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身心的纯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那些追求,而且在思想上也不想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小伙子是无知的,随意在不负责任的感情的海浪中嬉戏的姑娘也是无知的。”童贞对于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光能使他们保持良知与身体的纯洁性,保持情感与心理的完美性,还能使他们有发展人格和学业的充分空间。保持性纯洁更能给人以健康,这是人类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经验。就连曾经倡导性自由的美国,也掀起了大规模的性纯洁教育活动(又称禁欲教育)。

三、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途径

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因此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是关系未来社会能否安定、和谐的大事,因此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完成。

(一)学校层面。学校是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因为学校的任务不光是教书,更应该是育人。学校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方面应努力做到:首先,应构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把性道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及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课程的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应从战略上重视青少年的性道德养成教育,配备专业的、优秀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并把该课的考核标准作为青少年平时道德测评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其次,在性道德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方法。应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辩论会、讨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一起讨论,以达到集体教育的效果。由于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况且最终的讨论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具有权威性,因此,往往效果较好。对于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教师应找其谈心,做好心灵疏导工作,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替学生保密。再次,在性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分层教育。青少年的年龄段一般认为是13—25岁,这其中既有未成年人又有成年青年,因此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分层教育是很必要的。如对小学高年级男女生进行互尊互爱的教育;对初中生在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自尊自爱、自我保护、珍视童贞的教育;对高中生进行性道德、性法制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情观、婚姻家庭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教育。

(二)家庭层面。家庭的性道德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毕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面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应对性教育问题避而不谈。在主动给孩子讲授性生理知识的同时,应当主要给孩子灌输性道德观念。应给孩子讲自己年轻时遇到的性的困惑,帮助孩子走出疑团。还应给孩子讲授正确处理男女两性问题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应主动关心、体贴孩子,及时发现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和老师沟通,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同时,家长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在爱情、婚姻方面要忠贞,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且努力给孩子营造一种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层面。当今青少年性问题如此严重的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社会不良传媒信息的影响,因此,社会为青少年性道德养成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应对大众传媒市场加强整顿和指导,使它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阵地。善于利用大众传媒的多种形式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提供有益的信息。坚决抵制和屏蔽不良信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其次,社会还应培育和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以及危害青少年身心和道德健康发展的人和事进行监督和谴责。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成熟的社会是需要一种成熟的社会舆论的。

第4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儒家文化,青少年

一、青少年的道德现状需要儒家道德教育的回归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的道德现状存在问题:现在的孩子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难以经受挫折,遇事稍有不顺就牢骚满腹、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其次,青少年行为举止不文明,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礼仪都不在乎。再次,现代青少年在父母和家人的溺爱下,社会责任感淡漠。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儒家的仁学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撇除其历史与时代的局限,其精华仍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营养和价值。

1.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家庭道德教育。当今许多青少年缺乏责任意识,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得到家庭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很好的亲情,更没能由“亲亲”到“仁民”。父母应从小就抓好对孩子的仁爱之心的培养,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亲亲之情,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亲民之情,最终使每个青少年都能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这样,对于和睦相亲的家庭关系的形成,对于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和谐社会的够建,都具有现实意义。

2.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重视“礼”,重视道德践行。当今许多青少年不懂礼仪,其原因在于我们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停留于说教阶段,忽视了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素质的引导。儒家文化提倡克己复礼,倡导通过自身的修行来实现礼,提倡君子之勇,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道精神,所有这些,无不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意义。

二、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迪

(一)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

1.道德教育应“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确实做到了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青少年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一个逐渐成长的时期,具有不稳定性。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境遇不同,他们的身心特点又各不相同。在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方法,道德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儒家提倡知行合一,慎言躬行。孔子重视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即所谓“躬行”。认为身体力行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把言行一致看成是君子的优秀品质。因此,在道德实践中一定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当前我们对青少年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课堂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倡导他们在日常行为中恪守行为规范,将道德要求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

(二)儒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借鉴

1.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修养方法。所谓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的亲身需要、愿望和追求出发,推想到别人的需要、愿望和追求,从而体察和理解他人,自觉地调解人我关系。所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于别人。这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方法。青少年在道德品质修养过程中,自觉地采取和掌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无疑会对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及协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2.内省自律,自我完善的修养方法。道德贵在自律。儒家特别强调道德价值与人格的实现要通过“自律”来达到。因此,他们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即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品格;强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在道德修养中,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严于律己”一样,是行之有效的格言。他们又强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指出自己道德的完善要多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经常自省自律,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三、儒家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自强不息,是指一种自我永不懈怠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根本要求就是人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自述其一生的求学经历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还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的学问正是靠“发愤忘食”的自强精神得来的。所以,青少年要想有所建树,应该自强不息,志存高远,永不停步。

(二)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公忠是儒家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规范。公忠是个人的“修养之要”,为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孔子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忧国家的利害得失。他感叹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孟子提出:“乐民之乐也,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出他们对国家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公忠思想对中华民族形成国家第一的整体主义价值观起了关键性作用。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任,更应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三)舍生取义的气节操守。

第5篇

我国当前的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比较重要。多元化的思想对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性的加以纠正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就有着诸多的不利。基于此,本文主要就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现状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教育的原则以及教育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保障作用。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

0引言

社会转型过程中,就会在思想价值等各方面面临着挑战,由于受到强烈的新思潮的冲击,就会对传统的道德规范产生影响,造成社会道德的无序以及混乱。青少年的发展中,如果没有充分重视道德教育,就会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对其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的优化,才能有效保障青少年未来的良好发展。在这一改革背景下,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施理论研究就有着其重要性。

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1.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要性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要不断的对青少年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方面加强[1]。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增长对原有的社会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新的思想的影响下,对旧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也有着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并对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能够有效应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挑战。

1.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道德教育的空泛化,在教育的内容上没有和青少年的实际相联系,在单一化的标准上对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也有着影响。在教学的形式上也没有紧密的和现实得到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不参与的问题,以及参与度不高的问题。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没有得到有效明确化,有的在价值观上存在偏离轨迹的问题。面对社会转型这一环境,青少年也比较容易形成有着时代特色的道德新质,在人际道德以及信息道德等多方面都有着其独特性。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多表现为道德反叛,这就比较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的问题,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会过多的否定,以及将西方的道德观念和现代的道德等同看待[2]。青少年在当前所表现出的幼稚以及消极的缺点也比较突出,对青少年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也比较大。再者,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上比较趋于迷惘以及淡漠化,而在价值观的取向上就比较的功利化以及自我化,行为方式上则是趋于不文明化等。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要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应对。

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和优化策略

2.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原则分析:

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保障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将学生为主的原则得以遵循,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性在教育中得以展现,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效率提升[3]。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将科学化的原则得以重视,道德教育不能盲目的进行说教教育,要能采取合理化的教学方式,针对性的实施教育,让不同性格差异以及群体等在道德教育的作用上都要能够得到积极的发挥。

2.2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优化策略:

第一,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能充分重视对学校的教育加以改革,优化学校的道德教育环境,这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优化[4]。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就要能够对学校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建立,要能够将教师和管理员间的关系以及学生间的关系等都能得到平衡的发展,通过相应的标准来加强学校教育,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水准得到提升。在学校的道德教育过程中,也要能将工作的实施有效落实。第二,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就要能够将奖励以及惩罚措施得到合理化的应用。通过奖励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纪律的遵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等。在进行道德教育中,要能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将传统道德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能够有新的时代内涵,将传统的道德得以有效发扬等。第三,为能够对社会转型期中青少年道德教育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就要将相关的法律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良好建立[5]。将各项的法规得以健全和有效的执行等。还要能够在道德观念的整合上能得到充分重视,从而结合实际建立新的道德体系。还要能够在青少年自身所处的环境认识上能得到有效的加强,只有从这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第四,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在思想方面不断成熟。老师要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不断强化,从而让青少年能够在远大的理想上得以树立,这样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还要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不断加强,这对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就比较有利,让青少年能够在爱国思想上不断深化。第五,对强少年的道德思想的教育,要能充分的重视对青少的艰苦奋斗以及勤俭节约方面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对艰苦奋斗的传统得以充分的发扬。还要在法制纪律方面的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通过法律来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及在礼仪教育方面进行加强。只有多方面的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才能更好的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结语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强化,要能充分保障措施实施的科学性,在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必要的,道德教育的良好实施,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此次主要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以及原则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希望对实际的教学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李程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景园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玉峰,徐爱玲.试论青少年道德教育向度的转变[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02)

[2]文利,王颖.“中华美德与青少年道德教育”暨纪念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伦理学研究,2014(02)

[3]李玉冰.青少年道德教育要从“人格化培养”抓起[J].宝鸡社会科学.2014(01)

第6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困境;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43-01

道德是一种精神,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高贵品质,是束缚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可以说处境非常尴尬。究其原因,还是道德教育没有走到学生的心理深处,简单的道德说教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一、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

青少年正处于少年和成年之间的“心理断乳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满口脏话骂老师殴打侮辱老师,甚至有上课玩手机被教师批评,杀害教师的极端现象,有的青少年没有礼貌,打架斗殴,向低年级同学收保护费等,还有学生对生命毫不重视,虐待动物甚至同类,有的对自己生命也如同儿戏,自杀现象也常有报道。这些都说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针对这些现象,人们认识到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出现了滑坡,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教育不到位。很多人认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是政治老师的事,实属愚昧之见。作为教育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要通过各种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品质修养。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言行一致,做好榜样。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困境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转折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困惑还找不成熟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就可能会走向邪路。这要求教师要正确剖析青少年的生命困境,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成年。但道德问题可以教吗?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是可以教的。中国古代也有道德引导的标准,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曾经取得很好的德育效果。但现在的道德教育大多是在搞形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和说教式的道德教育,比如用考试来测评学生道德水平,强制学生做好事,公众人物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的德育带来负面影响等,这些道德教育导致学生口是心非,思维混乱,说一套做一套,道德情感缺失。长此以往,学生都会认为道德教育都是骗人的,都是没用的废话,是十分乏味和无聊的,导致很多青少年一听到道德说教就头疼。因此,道德教育要知、情、意、行相统一,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举一些老旧的事例,是不能让学生有亲身感受的,也很难得到切身的领悟和感受。因此,道德教育如果失去了情感和灵魂,就变成了苍白干枯的语句,培养出来的人是是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因为我们道德教育水平欠缺,形式主义严重,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很多青少年道德情感脆弱,缺乏同情心,甚至没有道德底线,看问题比较偏执,容易走极端,不能够理性看待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能给学生一次打动心灵的谈话,看一部优秀的作品,是可以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青少年正处于生命的敏感期,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还要借助于别人的看法,这时候他们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认可自己、尊重自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展开针对性的德育,让他们能够走出困境,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构建

1、明确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定位。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给道德教育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定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道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能发挥引导作用,可以给学生点化和点拨,但不能从头到尾式的说教。传统的德育弊病就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法则,没有让青少年进行生命体验和道德感悟,把道德教育当成了知识教育,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其实道德教育是知情意的统一,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和谐相处,平等对话,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二者都要敞开心灵,真诚交往,也就是说教师要摆正姿态,不能倚老卖老、高高在上,要潜下心来走进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体会学生的困境,感悟学生的困惑,这样才能达到师生互动,实现德育水平的高效化。

2、重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

新的青少年道德理论体系要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要支持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对不合理的需要要进行疏导,鼓励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提高,激发青少年的自我道德修养,把道德修养进行内化。这就要求转变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说教模式,将教师为主导的道德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发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教育模式。新的德育模式并不是教会学生多少道德方面的知识,也不是给学生讲多少道德楷模的例子,而是让学生对道德意识进行内化。这都要求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入手,研究青少年的道德需求层次,确立道德在青少年中的基础性地位。

3、建立多元化的道德载体。

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载体,道德教育也同样需要载体。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要借助载体的,道德教育就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三个载体,只有把这三个载体有机结合起来,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媒体的发展,社会已经相当开放,家庭、社会、学校各子系统相互融合,这说明任何单方面的道德教育都是难以凑效的,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道德教育载体,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而社会领域的德育需要社会媒体、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发挥整体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茂坡.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 现代农业. 2010(11)

第7篇

关键词: 青少年 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教育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态问题愈发关注,生态教育也应运而生。生态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同以往的道德教育只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道德利益关系有所不同,生态道德教育是规范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一种道德教育。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青少年道德品性和人格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理解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生态道德教育主要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出发,进行道德教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加剧,西方的一些学者最早提出生态伦理观念,以法国哲学家施韦泽《文明的哲学:文化伦理学》和美国生态学家莱奥波德《大地伦理学》为标志,主张把道德与生态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关注生态教育,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会议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当然,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引起普遍重视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所以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对生态道德教育内涵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学者们大多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内容、界定、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集中的研究。吴春芳认为:“生态环境伦理是人类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新成果,是人类道德文明的进步和完善。生态环境伦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靠科技进步,二靠立法,三靠建构生态环境伦理。”刘振亚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文中指出:“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付文杰、何艳玲指出:“生态道德的新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发展.它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条件,三者不可偏废。”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生态道德教育的新内涵应当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包括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互利共生的发展。所以,所谓生态道德教育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伦理出发,以培养保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责任感为内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基本规范和原则。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能因环境保护而放弃社会发展,也不能因只注重社会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生态观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对自然环境不是被动的依赖,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依赖。人类永远需要同自然界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类的发展,自然生态的恶化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与自然必须共同发展,才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二、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通常解决生态问题,主要是依赖科技、法律法规、道德伦理三个方面。科学技术是解决目前生态问题的必要手段,法律法规可以约束人们的环境行为。但是,实践证明,二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的速度远远快于环境科技的进步速度,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的恶化,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再也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了。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要处理好防治污染,最主要还是靠教育手段,提高大家的生态道德觉悟。产生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人与自然失去生态平衡,所以生态问题与生态道德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使青少年受到生态道德的约束,不去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积极主动地爱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积极主动地去建设我们的家园。

(一)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通过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统筹发展、和谐相处,就意味着生产落后,生活贫困,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所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生态道德觉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生态意识淡薄,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号上。青少年对于生态教育知道有这回事,但是并没有对生态问题作深层次的了解。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决策者,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道德觉悟和生态观念,对于将来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自然界健康有序地发展,人类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生态道德素质

过去研究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主要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展开,很少考虑到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也是他们的道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具有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可塑性强等心理特点,并且他们的道德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将长期影响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生态责任感对青少年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将生态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属于道德的范畴,生态道德教育也应当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曾建平在《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中指出:“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一种面向未来、培养抉择能力的教育……谁也不能否认环境道德教育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人格高尚的一种表征。”李锁华在《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态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自我人格品性和精神境界的升华。”

三、青少年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

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李睿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中指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包括:提高生态道德意识、陶冶生态道德情感、磨练生态道德意志、强化生态道德信念、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培养生态道德行为。孙宁华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意义、原则及内容》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消费观教育、生态美教育和感恩自然教育。无论哪一种划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都应当包括生态环境知识、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应当把道德的教育与生态知识联系在一起。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很广泛,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生态观、科学发展观、生态的消费观。

(一)的生态观

的生态观是我们认识自然、弄清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财富。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得以存在的物质前提;自然界是人类精神自给的源泉;自然界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人和自然的关系应当和谐。通过对生态自然观的了解我们应当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认识到自然环境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只有弄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青少年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才能正确处理好对待自然的行为。

(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中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方面主要包括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可持续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本质上都是要求善待自然环境,把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起来。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就是要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可持续性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做出合理的生态行为。

(三)生态的消费观

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生态消费具有适度性、持续性、全面性、精神消费第一性等的特征。生态消费是一种合理性消费,它并不是要求我们不去消费,而是一种可持续性、绿色的消费。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对于青少年摒弃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以及以后的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财富的积累,消费能力的提高,都导致一系列无节制的消费行为。因此,加强青少年生态消费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四、我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应当同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主线,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基本上被这三者占据。但是这三者所占据的空间和时间又是不一样的,因此,三者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又是不一样的,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把这三者协调一致起来,才能较好地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效益。当下,我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和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

(一)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重视不足

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家长是以升学率来衡量学校的优劣,学校又是以学生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因此,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引不起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重视。这是当下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要加强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还是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提出关于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具体要求,并定期检查教育成效。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门综合型很强的学科,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离不开对青少年生态知识的教育。因此,在平时的其他文化课的测试当中也应当加强关于生态教育方面的内容。

(二)缺乏有效的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常,我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任务,而忽视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责任。诚然,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具有系统性、稳定性的特点。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活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上,所以学校生态道德教育应当利用这些优势,编制出关于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所需要的专门性教材,有计划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方式上应当注意使生态道德教育生动起来,还应考虑因年级而异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道德教育。但是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也决不可忽视。家庭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是深化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家庭生态道德教育中,家长是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老师。家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青少年正确的生态道德观的形成。因此,家长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和孩子进行交流。生态问题最终是要依赖全社会共同来面对,共同来解决。社会生态道德教育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宣传和建设。首先,需要完善的生态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且动用政府、学校、企业、NGO等进行大力宣传,使人们对目前的生态状况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在次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

当下,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大挑战。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归根结底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对于将来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春芳.建构生态环境伦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道德与文明,2000,(2).

[2]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3]付文杰,何艳玲.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

[4]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李锁华.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