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宏观经济手段范文

时间:2023-10-10 10:40:23

序论:在您撰写宏观经济手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宏观经济手段

第1篇

2013年甘肃省第一次诊断试题(第15题):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至此,兰州新区成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下列选项与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调控手段一致的有:( )

①国家提高家产品收购价;②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③央行下调准备金率;④某省破获全国制售假药大案,涉案金额上千万。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此题考查考生对国家宏观调控三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理解,对于③、④,考生很容易就判断出来了。但对于①、②,却把不少考生难住了,两个选项都涉及到“价格”,到底哪个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呢?出现这种疑惑,主要是由于对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缺乏全面的理解造成的。那么,同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到底有何区别呢?

一 二者的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关系变动来实现的,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它表现为由宏观调控主体机构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主体机构往往通过调整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经济参数来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实现国家的调控目标。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实施主要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及行政区域中的一些主管单位及其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通过纵向性的逐级下达而实现的。

二 二者的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和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法律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当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例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四川地震),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三 二者的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国家通过制定实施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制约和引导,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和汇率等经济杠杆,不同的经济杠杆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主体,而是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调节是一种间接调节。行政手段的运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行政手段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国家的统一意志和行为。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①强制性。由于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指示、命令、规定一经,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就必须执行,不能自由挑选。②直接性。运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而不必通过市场机制。③快速性。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因此它能较快地实现预定的目标效果。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行政手段主要侧重于解决市场秩序问题,而经济手段主要侧重于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再回过头来做上面的这道高考题就不难了。在宏观调控手段中涉及到价格问题时,如果价格的调整是为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则是经济手段,如提高粮价、降低农药、化肥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水价以促使人们节约用水等;如果调整价格要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如公共交通、通讯、电价、水价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确定,则属于行政手段。据此不难看出该题答案为①③,即 A。

(4)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在每堂课上都应该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要给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式,然后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习讨论,不让方法和形式走过场。要让学生在长期的合作学习中,逐渐培养起合作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这样小组学习的根本目的才算达到。

第2篇

一、旅游业调控中经济协作的必要性分析

经济协作是经济主体为达到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开展的各类合作。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从管理上涉及各个行政部门,从内容上涉及各个行业。因此,旅游业主管部门需要与其他部门加强协作,互相配合,才能使得宏观调控发挥最大效果,达到调控目的。

(一)旅游业的综合性和跨行业性决定了其调控与管理上的复杂性。单靠旅游业主管部门进行管理,不但远远超出了其能力和职权范围,管理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例如,旅游业主管部门对某景区进行整顿,如没有物价部门的配合,票价问题就不好处理;没有工商卫生部门的配合,景区餐饮业的管理难度就会显著增加。因此,多部门的配合才能使旅游业管理调控真正发挥作用。

(二)调控效果最大限度发挥的要求。例如,国家想要扶持某一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财政部门予以财政补贴、工商部门予以政策支持、旅游主管部门发展方针指导等等,只有这些部门的互相配合,才能实现调控效果的最大化。

(三)多部门协同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虽然现代的经济管理是分工明确的管理,但是涉及交叉领域的管理时,需要各个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才能够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强调效率的经济制度,因此协同管理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二、我国旅游业调控在协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旅游业调控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此,需要各部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但是实际中我国旅游业调控的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部分调控部门对本部门的职责不明确。例如南宁旅游质量监管所对“黑导游”的回应,称其只管理“合法经营者”,无权管“非法经营者”。职责不明会导致调控领域出现真空地带,不利于调控工作的展开和调控效果的实现。

(二)各个调控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旅游局、发改委、工商局等主要旅游业调控部门“各自为政”,仅关注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这就导致这些部门在诸如门票价格等很多事情上的相互推诿和在一些“有利可图”的利益争夺。

(三)旅游业调控相关基本法律缺失。目前我国有关旅游调控的法律规定只有《旅游法》第四章的旅游规划和促进中有一些基本规定,缺乏旅游业调控部门互相协作的规定。同时缺少像美国《国家旅游政策法》和日本《观光基本法》等有关旅游业调控的专门的基本法律,

(四)监督不力。目前我国对旅游业调控的监督存在缺位,同时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也缺乏有效的相互监督。

三、对目前问题的对策

(一)尽快出台旅游业调控的基本法,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法可依。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旅游业调控的基本法。以日本为例,日本在1963年以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制定了《观光基本法》,后在2007年修改后更名为《推进观光立国基本法》。该法中明文规定了国家各职能部门在实施旅游政策时应互相协调,同时还规定了国家与社会民间团体之间的协作。

(二)丰富完善专门法,明确各部门职责。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其在管理上的多部门性,对这些管理部门的规制,需要制定相关的专门法律,或由这些部门自行出台部门规章,使得这些管理部门明确职能、落实责任,避免出现调控的真空地带或者出现重复监管行为。

(三)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可以在各级政府中建立旅游业的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统一指挥、分别部署,明确分工。同时可在旅游高峰期开展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对旅游业的重大事项共同处理。

(四)加强监督力度,完善监管措施。旅游业的调控需要各调控主体的协作才能达到最优目标,由于涉及主体多,因此监管必不可少,监管力度也需要相应增加。同时应引入社会监督机制,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笔者期望通过对我国旅游业宏观调控中管理主体之间经济协作关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可以为我国旅游业调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从而完善调控管理主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董玉明.中国经济法学导论[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 蒋莎.发展旅游业:政府缺位、错位与到位[J].天中学刊,2005(03).

第3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手段;经济管理;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1

一、经济管理中常见宏观调控手段

(一)经济调控手段

该手段指的是在经济市场背景下,国家实施管理经济的行为和活动,这一措施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最终有效提升调控和管理国家整体经济的能力[1]。在对这一手段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工资、税收和信贷等资金的直接调控,最终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通常情况下,国家在对这一手段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物价和薪资水平,从而科学调节我国经济发展某一阶段的经济水平,严禁国家经济发展中产生的波动过大,从而在稳定的环境下促进经济的增长。

(二)行政调控手段

国家强制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行政调控。在将行政调解应用于经济管理中时,由国家行政机关落实各项措施,通常以规定和条例的下达方式为主,而国家经济发展中,其他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执行这一条例。值得注意的是,该手段应用中,具有爆发力强和强制性的特点,但是其缺乏连续性,因此无法长期适用于我国经济建设中,与此同时,该手段在使用过程中,对相关条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旦相关条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发展速度,就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2]。因此,该手段不可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长久的实施。

(三)法律调控手段

该手段的有效应用,有助于促使稳定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得以体现,在审理和检查现有经济行为的过程中,各种合理的管理措施是由我国经济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共同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大了打击不法经济行为的力度,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法律法规,从而有效解决我国现有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规范性的体现提供保障。

二、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一)控制通货膨胀率

在控制粮食价格的过程中,必须首先意识到同国际市场中的粮食价格相比,我国粮食价格明显过低,这种现象导致农民积极性降低。事实上,我国农村人口居多,如果农民收入过低,将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我国在积极实施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实施强制干预。例如,有效应用宏观政治政策,加大控制农作物物资的价格力度,降低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同时,有针对性对部分地区农民实施免税、减税政策,促使农民意识到自身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从而在日常生产过程中,积极性有效提升。由此可见,在经济管理中实施宏观调控,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在农民收入增加的背景下,有助于拉动我国内需[3]。

(二)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和调整国民收入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等基本需求,还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对国民的工作进行调整。公民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获得一定的工资,这就是劳动回报,然而,工资是否同公民的劳动付出相符,必须以国家现有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进行衡量,同时还应当综合考虑各种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情况。此时如果发现物价过高,但是人民普遍的收入却相对较低,此时人们无法对生活必需品进行购买。如果这种生活状态长期发展下去,会给国民带来较大的生活压力,此时国家必须积极实施经济发展。并通过干预,努力促进正比例现象产生于国民收入和物价之间,从而实现收支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而带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公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各个领域实现综合发展的关键,而这一过程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也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必须将经济调控、行政调控和法律调控等手段同我国的经济管理进行紧密的结合,为提升我国经济管理能力、促进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慧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实践应用与效应强化[J].商业时代,2014(35):112-113.

[2]刘瑞.宏观调控的定位、依据、主客体关系及法理基础[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5):17-23.

第4篇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关系;应用分析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及内容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

宏观调控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其是国家采取各类手段来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及控制,使得社会再生产能够协调发展的条件,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中的关键职能。

国家在采取宏观调控时,一般是通过政策、法律及计划等手段,来对经济发展状态进行干预与调节,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能够持良好事态发展。在市场经济当中,商品及服务的供求关系,是受到价格等市场机制所影响的,经济增长时,会可能带来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便是经济停滞与倒退,这种周期性的波动,对对社会资源及社会生产力都造成严重损害。而宏观调控采取人为调节的方式,来对经济运作进行干涉,从而使得国民经济可以适度增长,使产业结合能够合理调整,物价水平持续稳定,进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宏观调控的内容

宏观调控在应用时,一是国家采取各类经济政策与措施,通过对经济及社会方案等政策的制定,来对产业布局进行规划与挑战,对总量平衡进行控制,对货币及财政政策加以制定,对积累及消费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供求平衡,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对市场经济制度做到完善。二是采取价格、税收等经济经济手段,来对国民收入实现分配与再分配,从而对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进行调控。三是通过对各项经济计划的编制,使资源配置发挥出有效作用,弥补市场资源配置依靠市场情况下的不足。

二、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的具体手段

(一)经济调控

经济调控是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之一,作为国家调控行为,其可以依据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对经济管理实施把控,并可以将控制手段细化到工资、税收及信贷等各方面,并对货币有着直接的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中出现经济问题的最直接调控手段。例如,市场上所流行的一种商品,其在国家经济管理中,有一定问题出现时,国家便会采取经济调控的手段,来对该类商品实施价格调控。正如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收成不高,难以对人们要求进行满足,这时,便会产生供求关系不平衡现象,从而造成农作物价格上升,长期以外,给人们的消费能力带来调整,这时,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会采取经济调控,或是对物价进行调节,或是对人们工资进行调节,从而使得我国经济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二)行政调控

行政调控是宏观调控中的一项强制性手段,行政机关在经济管中,下达相关条例及规定时,低下的各层行政单位及部门,都需要无条件的对最高宏观调控命令加以执行。但是,行政调控手段在应用时,也会手段社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因此不能长时限的采用。比如,春节时期大面积强降雪的发生,给人们的日常出行及货物流通造成严重阻碍,这时,一些商贩,为了获得巨大利润,便会将其囤积的日用商品及食物价格抬高。这时,国家便会采取行政调控的手段,来对物价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这种经济紊乱现象的出现。但是这种调控,只是针对一段时间内出现问题而解决的,其是一种强制性且效率较高的宏观调控手段,不可持续操作,所受到的局限性也较为严重。

(三)法律调控

法律调控能够对公民及国家财产及经济进行合法的管理,其主要是通过经济司法及经济立法两个部门来进行执行,司法部门主要是对经济行为作出审理及检查,立法部门主要是针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来做到对相关法律及法规的制定,从而使得市场经济主体能够处于合法及规范的法律框架当中,这样,一旦有企业或者个人对法律调控框架相违背时,便会受到法律对其的严格制裁。

三、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一)对通货膨胀率加以控制

粮食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一大支柱,长期以来,我国粮食价格都远低于国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从而给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严重打击,农民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作为我国人口比例中的最大群体,农民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劳动来提升我国经济经济增长,其还能在经济地位提升之后,做到对我国经济内需的拉动,使我国经济发展再登新台阶。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便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做到对干预政策的强制性制定。例如,通过宏观调控,来对农民手中农作物价格进行抬高,对农作物种植所需物资价格进行降低,从而使得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使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浪潮。通过该种方法,不仅使得农民得到实惠,才能够对我国内需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二)对国民就业问题加以控制

国家在对国民最低物质生活保障进行满足的前提下,还要确保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国民,都能够有事可做,拥有其自身的事业。国民只有有了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对家庭及自身内部需求负担的承受,从而减轻国家实施的低保政策压力及负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环节国家相对压力的经济难度。因此,国有企业在面临倒闭及裁员情况时,国家必须要采取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或者是经济手段,来对国民利益进行保护,或是帮助下岗人员再就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宏观调控在应用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企业及单位倒闭及裁员现象的存在,然而唯一使我国经济不受到人员流动或是无业可施而带来的经济困扰的方法,就只有国家对人员再就业进行相对的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保护策略。比如,对于下岗人员,国家可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方向,来对下岗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对其业务技能及素养进行提升,从而使得下岗人员能够跟得上国家经济发展的前进步伐,尽可能的避免国家因大批人员下岗而造成的经济困扰问题的出现。

(三)对国民收入加以控制

国家除了要保证国民有饭吃、有工作做,还需要对国民从事工作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控。对于收入来说,其是每一个公民通过自身努力及劳动情况下所获得的对应回报,通常这一回报都是通过薪酬待遇来进行体现出来的。然而,薪酬待遇是否合理?只有国家根据当前社会的经济状况及物价购买状况来进行衡量。若是物价比较高,国民收入偏低,便会造成国民没有能力去消费与购买,也就是说,国民没有能力去将自己的劳动所得资金去通过货币的交换而获得生活必备的物品。若是国家一直处于这种生活状况下,其直接结果便是国家无法做到对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只有只有物价和国民收入成正比时,才能使收支达到平衡,社会得以稳定,才能让国民在稳定生活中带动内需,使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对企业生存及成长率加以控制

企业是能够为国家来负担所有国民生存的港湾之一,因此,国家在经济管理中,只有对企业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够使得企业的生存及成长率得到提升,做到对人民生存需求的满足,在对其进行调控时,采取经济、法律及行政调控这三种方法,都能够对国家经济管理采取有效及有力的保护。

总结:

国家经济的发展,是每个公民持续努力与奋斗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管理中有效应用的结果。公民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只有国家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够使其运行状况及质量得到大为改善,在使我国经济管理能够得到稳定运行及发展的前提下,使得我国经济能够做到可持续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锋. “十一五”时期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多样化[J]. 中国财政. 2011(01)

第5篇

以下为徐明棋发言实录: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交流观点。前面的嘉宾都提到关于发展中新兴国家面临的挑战,他们的观点基本都非常接近,就是指出了主要的挑战,实际上都是内延性的,我也支持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确是他们内部结构的问题,以及前一阶段高速增长所形成的资产泡沫问题,还有资源环境问题,包括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我们观察到,在巴西、南非,一定程度上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刚才王志浩教授也提到了,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改革,要靠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利益集团的调整,要有相应的政策。这是我们今天达成的共识,所以我做这样的总结,最近大家看到没有?一些经济媒体大幅度报道新兴市场国家形成最大的挑战、面临最大威胁的是关于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尤其是美国量化宽松的退出,导致资金纷纷要从发展中国家退出流向发达国家,从而引爆发展中国家前一个阶段形成的资产泡沫,使泡沫破裂。市场大规模资金流出,导致这些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顿的风险。

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对我们产生的冲击不至于那么大,尤其是美国量化宽松的退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根据我的判断,可能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美国也购买850亿美元的债券,只是预示到市场良好时退出,但现在市场过度反应。因为现在经济体系当中,大的机构投资者、金融大鳄不断在寻找可以炒作的题材。在经济政策转换之时,所存在的潜在影响放大了,可以成为他们炒作的题材。恰恰是这些炒作,带动市场羊群效应带来的冲击可能面临着挑战。随着大集团的投资报告和经济学家在主流媒体上发表看法,将会带动这些国家本国国民投资的预期变化,形成重大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可能会出现“过山车”的大规模波动。我们已经看到,这个波动已经出现。

第6篇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作出的选择或决策。其中,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通过运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种财政政策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将二者作为影响宏观经济的变量,调整这些变量来达到政府控制经济的目标。

一、财政收入

1.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是通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来实现的。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或降低税率的措施刺激消费和有效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起到阻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采取增税或提高税率的措施抑制总需要过度增加,起到反通货膨胀的作用。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赋税负担,使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同样可起到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公债

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债权欠下的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内债是政府向本国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外债是向外国举借的债务,包括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外币债券,公债不同于税收,税收是强制的,无偿的,公债是自愿的、有偿的,是政府运用信誉筹集财政资金的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政府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个组成部分。现代西文经济学家认为,公债的发行既可以为政府筹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能影响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对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关系,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效应。因此,发行公债也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二、财政支出

1.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支出是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是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包括购买军事物资、警察装备用品、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薪金。政府购买支出中,发生了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了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部分。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要水平,对整个社会总需需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直接对产品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增加社会总需求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反之,当社会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购买支出水平,如减少军费开支,实行裁员等,降低社会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因此,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政府调整宏观经济活动的有力手段。

2.政府转移支付

第7篇

关键词: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调控;价格型与数量型手段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1-0026-08

一、引言

国际经验表明,正常的跨境资金流动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跨境资金的大进大出可能对一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一定条件下还会触发货币、银行、债务等危机。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和巴西货币危机,以及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无不与跨境资金短期集中大规模流动密切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在加入WTO后,我国跨境收支长期表现出净流入特征。跨境资金年净流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但跨境资金长期保持净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央行被动投放流动性,进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货币错配风险、短期套利资金流入等给我国经济金融安全埋下隐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金融改革进程。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是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促进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货币政策自主、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深化,原有货币内外供求隔离的现状已开始向内外供求趋同发展,传统数量型调控工具正逐步被价格型工具替代。如何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宏观审慎的跨境资金流动控制框架,并根据这一框架,基于外汇管理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工具,探索设计前瞻性的宏观审慎调控工具成为研究的重点。

国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的研究较早,主要围绕跨境资金流动的利弊、管理、宏观调控等几方面展开。米德(Meade,1957)就短期跨境资金大幅波动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操作方案:第一,为防止资金外流采取外汇管制措施;第二,释放国家外汇储备,抑制短期资金投机;第三,发挥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允许汇率下降。托宾(Tobin,1972)首次提出了托宾税的构想,即应通过对国内证券和外汇即期交易进行统一的国际税收,提高短期投机资金跨境流入、流出的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金的流动性及其导致的汇率波动性。当托宾税推广到全球范围时,就成为监管全球跨境资金流动的政策之一。萨潘(Sphan,1996)认识到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危害,对托宾税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出在对金融交易征收较低税率税收的基础上,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征收临时性、惩罚性的高税率。萨金特和华莱士(Sargent和Wallace,2007)分析了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下宏观经济稳定性所表现出的差异,发现数量型政策存在单一均衡,而选择价格型的利率政策则可能使经济步入多选择的非均衡,因此在宏观调控上数量型工具更有优势。

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在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和调控中,应构建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化手段的作用,并针对宏观审慎的时间和横截面维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工具。巩志强(2012)指出,近几年来在市场化制度的基础上,在应对国际资本冲击时,新兴经济体主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审慎管理的综合平衡手段。郑杨(2010)认为应通过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规范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制度设计上,一些学者提出应借鉴国际经验,应通过金融交易税或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建立制度防火墙,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陈西果(2011)认为应建立流动性冲击的预防和控制机制,建立国际“热钱”防火墙,借鉴新兴经济体中已实践成功的巴西等国家针对从国外获取的短期贷款和国际债券征收交易税的经验,控制国际“热钱”流入。基于银行在跨境资金流动中的关键地位,一些学者认为应通过加强银行业务管理来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晏丘(2012)、巩志强(2012)指出通过提高银行的短期外债管理和银行外汇头寸管理两个外汇调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入,减少银行业货币错配和期限错配的风险。综上可以看到,关于数量型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国内学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商业银行授信仍是货币政策作用于经济运行的主要传导途径,因此数量型工具仍然是最有效的(盛松成和吴培新,2008;黄宪等,2012;盛天翔和范从来,2012)。第二种观点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速,价格型工具作为货币价格信号功能日益突出,金融宏观调控正从偏重数量型工具运用向价格型工具变化(周小川,2013)。第三种观点认为,数量型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以及同一目标不同成因的作用优势不同(卞志村和胡恒强,2015)。

从文献中可以看出,当发生跨境资金流动异常时,国外学者倾向于采取汇率机制、控制交易成本、征收税费等宏观调节政策来降低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国内学者更倾向于从加强金融系统业务管理、征收金融交易税、管理外汇等方面对跨境资金进行管制。从以上管理方式的特征来看,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量型调控手段,包括准备金、总量限制、头寸限制、比例限制等;另一种是价格型调控手段,包括特别费、交易税等。本文立足于资本流动全过程及分析框架,尝试根据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过程和动态机制构建“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更加强调从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各经济主体行为角度判断是否发生跨境资金失衡的情况,并根据现有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调控理论,建立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调控模型,重点探索不同宏观调控手段的效果,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系统性风险评估

(一)风险点识别

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系统性风险监测框架,需要有效评估和识别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点。

一是境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压力差风险。境内外资本压力差是资本流动风险的宏观驱动力,不同于商品、服务贸易项下跨境资金流动特点,跨境资本流动并非由国际贸易中的对价交换所引发,而是由资本的逐利特性或是避险需求所致。即由境内外宏观政策、制度、市场不同所产生的差异,包括境内外利差、本币的汇价差、投资收益差、投资环境的风险差异、税负轻重等所驱动。

二是总量不平衡风险。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大规模流入加剧了总量顺差式不平衡,进而可能引发汇率升值,加大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在国际收支表现为逆差的形势下,资金大量流出将会进一步增大逆差规模,进而大概率引发汇率贬值或货币危机。

三是银行债务期限和比重错配风险。例如过于依赖短期融资进行长期贷款而产生期限错配,作为风险应对,可以采用资本管制如外部借款限额、储备金要求等。

四是汇率风险。汇率波动过大对进出口、金融市场价格造成冲击,同时,汇率波动过大会形成汇率单边升值或贬值预期的自我强化,进而对跨境资金波动形成顺周期的扩大作用。

五是银行体系风险,资本流动对银行信贷和货币供给造成冲击,进而对利率、经济增长、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六是人民币资产池风险,人民币资产池是资本流入的终点和资本流出的起源,可以看作“人民币卖出头寸”的积累,在境内资产配置和抛售行为中跨境资本将对境内金融市场价格、实体经济投资造成冲击。

(二)构建“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

基于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点的识别,构建“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旨在刻画跨境流动异常现象。考虑到价格型与数量型跨境资金流动协调监管模式和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两个方面,综合理论基础和经济资本市场运行的典型事实,构建“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包括:外汇储备、实际有效汇率、利差、通货膨胀率。

由于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需具备实时有效性,上述指标均采用2010―2015年的季度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OECD和万得数据库等。基于各项指标缺口值构建“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参考大多数文献的做法,采取H-P滤波法(lambda=1600)求取各指标趋势值,并以各指标对趋势值的偏离(缺口值)来表示正向或负向失衡程度。由于各指标之间存在不可公度性,需对各指标缺口值进行标准化。根据指标的安全阈值,设置相应的风险阈值,并按映射函数公式(1)转换。

其中,[b1、b2]分别为各指标警戒状态下限及对应风险状态下限,[a1、a2]分别为各指标警戒状态上下限差值及对应的风险状态差值,[x]为各风险指标值,[y]为映射后的分数值。风险阈值区间按照偏离程度分别分为正常、轻度偏离、中度偏离、重度偏离四个区间,每个区间又可分为正向偏离和负向偏离(见表1)。

基于CRITIC法构建“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考虑到各风险指标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对于能够提供较大信息量和存在较小冲突性的指标赋予较高权重。采用CRITIC客观赋权方法构建综合指数既可以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又可以避免各指标重复提供信息(见表2)。

(三)“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评估

构建“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旨在寻求反映资本市场跨境资金流动失衡程度的指标,将其作为识别跨境资金流动异常、检测系统性风险的参考变量。“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作为一种风险提示指标是否具有先行性,是否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信息有待进行评估。基于这一研究设计,通过对“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与反映国际资金波动的主要经济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检验该指数作为变量的有效性。

结合实际资本市场运行状况对“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进行评估。从时间视角来看,跨境资金流动呈轻微波动变化态势,领先于利差水平和实际有效汇率且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见图1)。轻度偏离状态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一是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这一阶段“跨境资金流动指数”呈正向偏离状态,国际游资流入态势明显。具体分资金项目来看,2011年第四季度,直接投资项下的净流入491亿美元,资本流入比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0%。二是2012年第四季度左右, 2012年跨境资金流动呈双向变化形势,第四季度资金明显外流。三是2015年第四季度,从2015年后半年开始国际资金呈外流形势。从银行结售汇数据的时间变化来判断,2015年第一季度发生逆差914亿美元,第二季度逆差收窄至139亿美元,第三季度逆差扩大至1961亿美元,第四季度逆差下降至1644亿美元,2015年全年跨境资金总体表现出逆差波动扩大的态势。综上所述,“跨境资金流动失衡指数”的变化形势与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基本吻合。

三、中国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调控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指标选择

1. 研究方法。考虑到经济系统的动态性,在外汇市场实行官方管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汇率制度下,相应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等传导机制会产生资金波动;跨境资金流动又可以通过汇率、利率、价格等渠道影响国内资本流动,可能导致国内资本市场出现失衡现象;波动下的国际游资又将对资金结构产生影响。基于以上考虑,各变量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系统性经济联系,本文运用VAR模型构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生成机制,进一步研究跨境资金流动失衡的影响机制。

2. 指标的选择。从实证角度对“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的经济内涵和性质进行系统性评估。测度“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 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系统性关联、相互影响和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研究数量型和价格型的宏观审慎操作作用机制。

(1)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EMP)。对跨境资金进行宏观审慎调控的政策目标就是熨平跨境资金大幅波动,维护跨境资金基本平衡,故此对前期定义的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进行标准化,用其量化跨境资金监管有效性的政策目标。

(2)国际市场需求(W)。国外需求的变化会带动出口增加,使得交易性跨境资金收入增长,进而影响跨境资金流动,同时也可反映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本研究用G20国的GDP同比增长率来代表国外需求水平。

(3)国内通货膨胀率(p)。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选择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此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

(4)境内外利率差(LL)。梳理和总结对国内外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有效性评估的实证检验方法,借鉴利率平价法对跨境资金监管有效性进行评价。引入三个月Libor-Shibor利差作为评估监管有效性的指标。

(5)价格型手段(JG)。在对现有宏观调控手段进行梳理后,以客观性、代表性、可公度性为原则,选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中间价(HL)作为价格型管理手段的代表。

(6)数量型手段(SL)。2013年5月起,货币当局发文将外汇贷存比与银行结售汇头寸下限挂钩,对当时防范热钱流入短期内起到了良好的抑制效应,故选取外汇存贷比作为比例数量型调控手段的代表。

(二)两类调控手段协调配合模型的情景分析及效果评估

1. 跨境资金流动协调监管模型。构建VAR模型分别在数量型手段、价格型手段、数量型和价格型手段共同作用三种情景下对“跨境资金波动压力指数”进行系统性评估。按照标准理论,在构建VAR模型前需进行平稳性和协整性检验。对六组数据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并得出结论,各序列均在一阶差分后达到平稳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如果各项指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见表3),则可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关系。

Johansen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意味着某一变量的变化可以通过若干经济变量影响另一变量的变化,可以建立VAR模型进行分析。

2. VAR模型和情景分析。在平稳性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通过LR(似然比)、AIC(赤池信息准则)、SC(施瓦茨准则)等统计量检验,确定滞后二阶的VAR(2)模型。回归模型所估计的系数大多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经单位根检验后,所有特征值均落在单位圆内,表明VAR模型是稳定的。由于VAR模型的系数通常难以解释,因此建立脉冲响应函数,继续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通过未来10期的脉冲响应,重点考察JG、SL手段分别作用以及共同作用时对LL、EMP的动态响应路径。

情景模拟一:将代表数量型调控手段的SL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模型(以数量型调控为主)。

(1)EMP受到SL冲击的响应(见图2)。EMP受到SL的单位正向冲击后,在第一期产生最大的负向影响,然后开始逐渐衰弱,在第三期逐渐趋于零。这表明跨境资金有较大幅度波动现象时,实施数量型的调控手段有助于短期内起到较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缓解资金的波动,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开始逐渐衰减,在第四期趋向于零。

(2)LL受到SL冲击的响应(见图2)。LL受到SL的单位正向冲击后,当期及随着时间的变化,数量型调控手段对境内外利差起作用的效果均没有对EMP的作用大,相比较而言,数量型调控手段对平衡跨境资金流动的作用短期内较为显著。

情景模拟二:将代表价格型调控手段的JG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模型(以价格型调控手段为主)。

(1)EMP受到价格型调控手段冲击的响应(见图3)。当受到JG单位正向冲击后,当受到JG单位正向冲击后,EMP脉冲响应值在当期产生负向影响,第三期开始呈现正向波动,随后出现反向变化。这一特征表明跨境资金流动对结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较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2)LL受到价格调控手段冲击的响应。LL受到价格型手段的单位正向冲击后,当期的作用较小,后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开始逐渐增强。

情景模拟三:将代表价格型调控手段的JG和数量型调控手段的SL共同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模型(以价格型调控手段和数量型调控手段共同作用为主)。

(1)EMP受到JG和SL冲击的响应。当受到JG单位正向冲击后,EMP脉冲响应值在当期达到负向最大值,随后开始出现正负波动;当受到SL单位正向冲击后,EMP脉冲响应当期值负向最大,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响作用在第三期达到正向最大,随后交替波动变化。

(2)LL受到JG和SL冲击的响应。当受到JG的单位正向冲击后,LL第一期产生最小的正向影响,然后开始负向递增,在第五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渐收窄;当受到SL的单位正向冲击后,LL出现负向波动且在第二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逐渐衰减,在第五期转正,随后有正向增大趋势。

脉冲响应结果显示,在以数量型调控手段为主的情景模拟中,数量型调控手段对跨境资金压力指数的短期效应较为显著,但对境内外利差收窄效应较弱;在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手段并存的情景模拟中,对跨境资金压力指数和境内外利差的作用均有所放大,效应期有所延长;在以价格型调控手段为主的情景模拟中,价格型调控手段对跨境资金压力指数的作用要弱于数量型调控手段的作用,但其对境内外利差收窄效应更加明显,说明价格型调控手段更遵循市场规律,对资金跨区域的充分流动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国内市场制度建设不完善、价格型调控手段尚不健全,其对跨境资金压力指数的影响作用相对有限,数量型调控手段效果更加突出,当前仍应以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手段并存为主,并逐渐向价格型调控手段过渡。

四、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使用

(一)跨境资金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探索

1.日常管理中,应加强资本流动系统性风险的多层面监管。宏观层面,聚焦资本流动的驱动力视角,全面评估系统性风险,防范大量信贷资金跨境、跨币种投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观层面,着重监测非居民以及居民所持有的“卖出头寸”资金存量、资金盘的变化和在境内金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实时评估资本流动对金融系统可能造成的潜在冲击性;微观层面,监测市场中资金流动的微观主体是否发生大范围单边预期或非理性情绪的群体传染,谨防引发集体性趋同行为,也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2. 危机应对中,应根据资本流动的反馈类型采取不同措施。应防范由顺周期性出售资产和货币进而导致资本流动出现非理性失控,尤其要警惕“资本大幅流动―本币汇率大幅波动―外债风险敞口大幅增长―国内信用等级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长―国内资产价格下跌”这一循环所造成的连锁式正反馈效应。当预评估可能会形成这种正反馈效应时,应提前实施逆向审慎措施来增加资本流出入环节的阻力作用,使系统性风险头寸积累有所缓解。

3. 从长效机制来看,对资本流动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根本保障是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健全的市场环境,具体体现在健康运行的境内经济金融体系以及具有系统监测和良好监管能力的货币当局。当前应逐步扩大境内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衍生性发展,提高金融市场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的承压能力,提高金融市场的理能力,进而使货币价格不易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冲击发生过激反应;应提高市场的层次结构,推进市场主体多元化,完善市场风险对冲工具。

(二)跨境资金调控手段的选择与协调使用

合理应用宏观审慎工具能有效缓解资本流动对一国经济体的负面冲击(见图5)。

1. 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对跨境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均有作用):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按风险加权计算可借款余额,风险加权余额不得高于一定比例的资本或净资产,目前净资产的估值当中充分体现出了逆周期监管的思路,在其中纳入了跨境融资杠杆率和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参数的设定与跨境资金宏观形势密切相关。在我国面临跨境资金流出压力较大的阶段,宏观审慎监管参数和跨境融资杠杆率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容忍度,充分体现了逆周期管理的基本思路。

2. 存款准备金管理(对跨境资金的流入更有效):为有效抑制境外资金对人民币投机行为、营造境内外金融机构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应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同业存放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投机者在离岸市场进行短期、大额人民币融资的成本。

3. 外汇售汇风险保证金管理(对跨境资金的流出更有效):金融机构需根据远期售汇的签约额一定比例缴存准备金,银行为适应政策要求需对其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通过价格传导来抑制非实需的远期售汇顺周期集聚发生,该政策的实施能够补充和完善跨境资金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

4. 银行结售汇头寸与银行结售汇顺差挂钩(对跨境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均有双向作用)。设定年度银行结售汇顺差调控基点数,与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挂钩,按季度调整。超过基点数额则要求银行增持相等数额的外汇头寸,不超过的不做调整,如果超过季度目标值,则将超过额度按各家银行对结售汇顺差的贡献度来增持相应头寸。

5. 外汇兑换交易税(对跨境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均有双向作用):外汇兑换交易税隶属价格型调控手段的范畴内,通过市场化价格的传导,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最终起到逆周期调控目标,来补充微观审慎监管层面和当前一些传统的资金流动管理措施在预防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不足。在当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初始阶段,需综合权衡人民币国际化和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在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容忍度范围内,可将外汇兑换交易税的初始税率设为零,通过设立该交易项目,起到震慑和警示资金投机者的作用。外汇兑换交易税项目的设立,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短期投机资本大规模异常流动的成本、影响短期投资者的投机预期,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Meade J.E. 1957. The Balance-of-payment of A European Free-trade Area[J].The Economic Journal,(267).

[2]Tobin J.1978.A Proposal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form[M].Eastern Economic Journal.

[3]Sphan P.B.1996. The Tobin Tax and Exchange Rate Stability[J].Finance and Development,(2).

[4]Sargent,Thomas J. and Neil Wallance. 1975. Rational Expectations,the Optimal Monetary Instrument 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83.

[5]巩志强.构建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思考[D].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

[6]赵文兴,孙蕾. 宏观审慎理念下的跨境资金流动调控:框架设计与工具选择[J].南方金融,2015,(8).

[7]巴曙松,王Z怡,杜婧.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5).

[8]郑杨,刘明志,毛志豪,陈小五,白当伟,吴鸣,黄燕卿,何念如,廖一榕,张睿锋,朱磊.推进外汇管理体制简约化市场化改革研究[J].上海金融,2010,(5).

[9]陈西果,陈建宇.当前国际政府债务问题的特征、影响及警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1,(6).

[10]晏丘.外汇管理中的中国均衡[J].中国金融,2012,(1).

[11]盛松成,吴培新.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8,(10).

[12]黄宪,王露璐,马理,代军勋.货币政策操作需要考虑银行资本监管吗[J].金融研究,2012,(4).

[13]盛天翔,范从来.信贷调控: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J].国际金融研究,2012,(5).

[14]周小川.宏观调控的经济描述与工程描述――在首届“金融街论坛”上的讲话[J].金融研究,2013,(1).

[15]卞志村,胡恒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数量型还是价格型?――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5,(6).

[16]洪昊.我国“热钱”跨境流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