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0:21
序论:在您撰写腰椎膨出的运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手术适应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脊柱疾病中研究最多的课题,也是疼痛科最常遇到的临床问题。临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已有7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神经生物学、脊柱外科学、影像学、疼痛学和材料学的发展,内窥镜技术和微创介入治疗的应用等,使我们诊治腰椎肩盘突出症有了更多的选择。当前我们必须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认识腰椎肩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现状,以努力提高腰椎肩盘突出症的诊治水平。
1 腰椎间盘退变是腰椎肩盘突出症的基本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是人体中退变最早的器官之一,大约开始于20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的不可逆的退行性改变过程。退变的椎间盘由于髓白多糖降解,聚合水减少,其抵抗压力的能力降低;胶原蛋白成分改变使其缓冲压力、抵抗张力的能力减弱,二者共同作用会降低椎间盘吸收负荷,分散应力的力学功能。
在椎间盘生化组成退变的基础上,生物力学功能丧失或减弱导致纤维环发生诸如出现裂隙、断裂甚至破裂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脊髓、神经根,产生腰腿痛症状和体征。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S)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将腰椎肩盘突出症分为退变型、膨出型、突出型(后纵韧带下)、脱出型(后纵韧带后)及游离型。退变型是早期改变,一般不会与突出型相混,问题较多的是膨出、膨隆的含义及治疗。椎间盘膨出(Bulging)是指椎间盘退变高度降低,外周纤维环匀称超出椎体终板边缘的正常生理限度,在MRI矢状面上椎间盘向后膨隆高起,CT及MRI横断面上显示较椎体周边超出1.6~2.3 mm。由于腰背痛就诊者以中年以上居多,椎间盘已存在退变,因而在影像学检查中经常报告为“椎间盘膨出”,如仅凭此影像报告,不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和神经学定位检查,而行髓核化学溶解术、椎间盘切吸术或电热椎间盘成形术,认为可以减轻膨出,减轻疼痛,就可能走入误区。理论上椎间盘膨出是生理退变过程,如无其它病理因素,膨出大多数不产生症状。在人群中经CT检查无症状的椎间盘突出高达30%,有症状的约有2%,需要手术者约占有症状者中的10%~20%。腰椎肩盘突出症患者大多数可以经非手术治疗而恢复。
2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是腰椎肩盘突出症的基本治疗方法,腰椎肩盘突出症中多数患者可经保守疗法缓解或治愈。其目的是使腰椎间盘突出部分和受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2.1 保守疗法主要适应于:①年轻,初次发作或病程较短者;②休息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者;③X线检查无椎管狭窄者。
2.2 具体方法 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持续牵引、理疗、推拿、按摩、口服消炎止痛药物、病灶注射治疗等,其中病灶注射治疗可减轻神经根炎症反应,对突出型有效率达76%,对膨出型有效率只有26%。一般正规保守治疗6~8周无效应考虑其它方法,目前认为发病2个月以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晚期手术者。
3 手术治疗
3.1 手术适应证 经症状、体征、影像学和神经定位检查诊断为腰椎肩盘突出症,经正规保守治疗6~8周无缓解,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马尾综合征、难于耐受的疼痛或反复发作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3.2 手术禁忌证 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感染病灶、严重神经衰弱、精神病患者。
3.3 手术方法的选择
3.3.1 开窗减压术 腰痛伴单侧下肢痛,累计一个间隙者。
3.3.2 半椎板切除 腰痛伴单侧肢体疼痛,累计两个间隙者或原诊断为某一间隙突出,术中发现该间隙的病理变化不足以解释术前症状而需要探察邻近间隙者。
3.3.3 全椎板切除 ①巨大的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伴急性马尾神经损伤症状者;②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经保守治疗无效,需二次手术者;③极外侧型或合并椎管狭窄者。可采用关节突部分切除或关节突切除达到椎管和神经根管,彻底减压是获得满意疗效的根本保证。临床资料和大量病例随访优良率80%~90%,手术后15年优良率仍在75%~80%。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发病率日趋增多。临床症状腰痛及下肢神经根性阻滞主要是由腰椎管相对性狭窄及不稳综合所致,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现就腰椎滑脱的CT表现论述如下。
1 腰椎滑脱的发病原因
腰椎滑脱是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的滑移,其原因很多,按国际公认分为发育不良型、峡部病变型、退变型、创伤型和病理型5类。退变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腰椎滑脱,其主要是腰椎间盘及腰椎后关节突的退行性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负重及运动负荷增大,腰椎间盘不断受到磨损和反复微小损伤,出现纤维环的变性、松弛,髓核脱水、纤维化,椎间隙变窄。由于椎间盘高度下降使小关节承受负荷明显增大,导致小关节发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关节囊松弛、关节突增大、硬化、变形),由原来近似冠状面的小关节向矢状面改变。这种椎间盘的变性塌陷及小关节的退变、变形,失去了对腰椎的制约力,从而在外加应力作用下发生滑脱,腰椎滑脱者的下腰部不稳,改变了脊柱的正常负荷结构,使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处于劳损状态,引起腰背疼痛;创伤性小关节炎也是腰脊疼痛的原因。
2 腰椎滑脱的分类方法
腰椎滑脱多为L5滑脱,根据梅尔丁分类方法,将下位椎体的上缘平均分为4等份:Ⅰ度表示滑脱的移动75%为Ⅳ度。笔者发现腰椎滑脱常合并椎弓崩裂,CT扫描在椎弓峡部见明显缺损。病变时间较长者,缺损的边缘圆而光滑,如果由于外伤性引起则缺损缘不规则,常呈锯齿状改变,若为软骨处的骨折可形成假关节。有时缺损缘可见骨质增生和硬化,若为单侧椎弓损伤,则对侧椎弓峡部可代偿性肥大及硬化。脊椎向前滑脱可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牵拉变形,形成上位椎体的下缘、下位椎体前上缘对称性软组织块影,无髓核突出,容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由于脊柱向前滑脱,椎间盘异常运动,持久的反复过程,使局部软组织钙化或骨化,使椎管变形、缩小,可呈三叶草形改变崩裂的椎体向前滑脱,使椎管前后牵拉扭曲,呈双管征或哑铃状,崩裂的椎弓其裂隙处可形成钙化、骨化块,向前使侧隐窝或椎间孔变窄而压迫神经根,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
3 腰椎滑脱的CT表现
一般以下位腰椎为坐标,上位腰椎滑移的方向为滑脱方向。腰椎滑脱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上位椎体下缘、下位椎体上缘的边缘出现椎间盘向某一方向膨出,即所谓的假性膨出影,而椎体对侧边缘无椎间盘组织。从CT图像上看,腰椎滑脱的方向与上位椎体下缘椎间盘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反,而与下位椎体上缘椎间盘假性膨出的方向相同。
4 讨 论
1955年Newman发现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与脊柱退变有关,命名为退行性脊柱滑脱[1]。随着椎间盘和椎小关节的老化,导致椎间盘、关节软骨的脱水、变薄而失去弹性,椎间隙和小关节间隙狭窄,周围韧带松弛,活动度加大,进一步导致对脊柱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椎间盘、周围韧带、肌肉和椎小关节的劳损、退变,这样脊柱因退变而失稳,即为椎弓完整的脊柱滑脱的成因。
腰椎滑脱的CT 特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腰椎峡部裂和脊椎滑脱,腰椎峡部裂的特征是:关节突间部骨性缺损,边缘不整伴骨质增生,同层面椎管前后径延长,脊膜囊变形;退行性腰椎滑脱可伴有小关节成角改变,但不伴有椎管前后径延长,脊椎滑脱的CT特征有:椎管前后径延长,终板呈双重轮廓征以及椎间盘以相反的方向超出相邻椎体的边缘,椎管前后径延长是外伤性椎体滑脱椎体前移的必然结果。终板的双重轮廓征,是脊椎滑脱的典型征象。脊椎滑脱时的椎间盘改变颇具特征性,椎间盘位于上终板的后方,位于下终板的前方,但脊膜囊无受压变形,这与椎体错位周围附韧带拉长有关。这种征象与真正的腰间盘脱出或膨出有根本的区别,腰间盘脱出或膨出必然会导致脊膜囊受压变形及椎间盘后缘至椎管后界距离缩短。
文献所述[2,3]脊柱滑脱大多为相对于下位椎体的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的滑移,而脊椎的左右滑移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当人体承受重力不对称时,比如单侧负重、脊柱侧弯、长期坐姿不正等都可能引起脊柱侧方稳定性的改变。在承受负荷时,腰椎后结构在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最容易应力的部位为椎弓和关节突。不对称的应力导致小关节不对称,增加了小关节的不稳定性和松弛性,椎小关节退变是退变性滑脱的重要诱因。横向滑脱临床上除引起常见的腰部酸痛外,单侧侧隐窝狭窄是常常造成神经根受压症状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判断滑脱程度常用Meyerding法、Ednonson法和Ullmann法,三种方法大同小异,但都是根据X线侧位平片所设计的测量方法。考虑到在CT横断图像上无法准确测量到上位椎体滑移的长度,而且测得的假性膨出距离小于椎体滑移的长度,本文对上述三种方法进行了改良,使其适合在CT检查时评估脊柱滑脱程度,同时可以对脊柱的纵向、横向或斜方向的滑脱程度作出评估。其可行性及使用效率还有待于大量病例以及与上述常用方法的进一步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 于建秀,王清山,初成刚.退行性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78-79.
第一个原因是:腰椎间盘膨出,多数是因为长期不端正的姿势所早餐店最初的表现只是姿势不正弯腰驼背,局部的过度受力,时间久了会造成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形成腰肌劳损等慢性腰痛,所以也称姿势性腰痛,而腰椎间盘膨出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积累的结果。所以,矫正姿势是关键中的关键的,合理的姿势是康复运动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个原因是:引起腰椎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退行性病变,外伤,长期不良姿势,过度劳累,劳损,震动等原因都会引起这种病的,没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一旦有症状时就要及时治疗,因为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保健,不适当的运动也会加重病情,可以采用中医外敷多能取效,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劳逸结合,姿势正确,避免久站久坐,宜选用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弯曲.
第三个原因是:椎间盘是由髓核、纤维环、软骨三部分所组成。当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 相应的脊髓或者神经根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成为椎间盘突出或者膨出。当纤维环弥漫向周围膨隆,相应的椎间孔以及神经组织无明显受压,成为椎间盘膨出。 治疗建议采用现代灸疗治疗方法, 今古通消痛帖,今古通独创现代灸疗,集“灸疗,热疗,磁疗”于一体,三效合一,不仅能控制阻止骨关节病的发展恶化,而且患者是康复后不易复发.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硬膜外腔注药 按摩牵引 椎间盘膨出
腰椎间盘膨出症又名“腰椎间盘纤环破裂症”,是一种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上3、4、5腰椎及骶椎之间最易发生本病。本病主要原因为腰椎间盘纤维环外侧较为薄弱,后纵韧带在脊椎的全长中都无间断,但自第1腰椎平面以下,后纵韧带渐渐变窄到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宽度只等于原来的一半,腰骶部是承受动、静脉力最大的,故后纵韧带变窄,造成自然性结构方面的弱点髓核易向后方两则膨出,从内因上讲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化和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或因外伤、劳累、受寒等引起发病。
椎间盘缺乏血液的供给,修复能力较弱,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负重和脊柱运动,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或扭伤,因此容易发炎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变化,这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资料与方法
本法治疗腰椎间盘膨出症共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28~59岁,椎间盘3~4膨出者8例,4~5膨出者42例,1~5膨出者5例,节段膨出者10例。全组病例均有腰痛病史,患者经CT确诊,病程5天~17个月。本组单纯腰痛3例,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42例,伴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42例,伴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4例,单侧臀部下肢疼痛3例,腰及单侧臀部疼痛7例,腰及双侧臀部疼痛6例。查体:腰活动受限62例,腰臀部65例,加强实验阳性62例。
治疗方法:在麻醉师协同下,患者取侧卧位,弯腰抱膝,在无菌操作下,选病变上一腰椎棘突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将2%利多卡因20ml及痛息通40mg缓慢注入硬膜外腔。注入后5分钟,测患者生命体征正常,把患者送入按摩牵引床上,令患者平卧,按操作方法进行按摩牵引30分钟,7天为1个疗程,一般1~2个疗程及愈。重者3个疗程。
疗效标准:①痊愈:腰腿痛消失,体征阴性,活动自如。②显效:腰腿痛大部分消失,体征阴性,活动自如,参加劳动。③好转:腰腿疼痛减轻,仍有部分阳性体征,可从事轻度工作。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改变,活动不能自如。
结 果
疗效评定结果:病愈38例,显效21例,好转4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无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适应证:适应于各型腰椎间盘膨出症及伴有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以及坐骨神经痛。
禁忌证:①全身发热。②注射部位有感染者。③活动性结核,溃疡癫痫及精神病。④全身脓性感染。⑤各型心脏病。⑥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⑦妇女妊娠及月经期。⑧过敏体质者。
讨 论
一般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而外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①腰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因素:正常的椎间盘富有弹性和韧性,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组织易产生退变,这种退变即老化的过程。一般认为人在20岁以后,椎间盘即开始退变,髓核的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其中纤维环、软骨终板、髓核均产生病理性退变。②外伤因素:当椎间盘有了生理性退变或纤维环有了裂隙时,外伤是引起纤维环破裂的主要诱因。若腰椎间盘突然受到挤压或扭曲,造成髓核压力增高,可使髓核从纤维环的裂隙突出到椎管内。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期与分型:①突出前期:此期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可变成碎块状物,或呈瘢痕样结缔组织,变性的纤维环可变薄变软而产生裂隙。②突出期:当椎间盘承受压力增加时,退变髓核可从纤维环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③突出晚期:椎间盘突出物纤维化或钙化。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皱缩,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硬化,形成骨赘。神经根损害,长期压迫可导致神经根发生粘连、变性和萎缩。黄韧带肥厚,为继发性病变,可导致椎管狭窄。椎间关节退变与增生,因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代偿性负荷增大,可发生关节炎、增生等改变,可发生获得性椎管狭窄。
1 临床资料
本组72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例,年龄28~54岁,男43例,女29例,均有椎间盘突出或(和)膨出,其中L4/L5和L5/S1突出(左或右)或膨出者32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20例;L4/L5突出或膨出者14例;L3/L4突出者6例。中医辨证分型属寒湿腰痛型39例,属肾虚腰痛型33例。
2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缓解疼痛、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是治疗的当务之急,笔者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单种治疗方法如针刺、艾灸、水针、拔罐、牵引、推拿、理疗等进行有机的组合,针对不同的个体、病症的寒热虚实属性有选择地综合2~3种治疗方法,旨在解除患者病痛。
患者腰痛重着,痛连臀腘,遇冷痛加,得温则痛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而缓,此属寒湿腰痛。因寒湿之邪留着腰府,使经络气血不畅故疼痛。寒、湿为阴邪,性重着粘滞,故腰部重着不爽。阴雨天气、腰部受凉,则寒湿之邪愈盛,故腰痛再发,舌苔白腻,脉沉而缓,系寒湿内盛之象。治以祛寒利湿,舒通经络。取穴以足太阳、督脉经为主,针法为捻转泻法。
患者腰痛酸软,双膝无力,遇劳则甚,反复发作,手足欠温、少腹拘急,或五心烦热、健忘耳鸣,舌淡或嫩红,脉沉细无力。此属肾虚劳损型。因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为作强之官,肾充则轻劲多力,虚则腰膝酸软而无力,遇劳则重伤肾气,故腰痛有加,阳气不足,则经气不行,故手足不温、少腹拘急、腰背亦有冷感,阳虚则舌淡,脉沉而无力;久病阴亏则津液不足,虚火上炎,故五心烦热,口干舌燥,髓海不足,则健忘耳鸣,阴虚不足,故舌嫩红而脉沉细。治以调理肾气,舒通经络。穴取足少阴、太阳、督脉经为主,针用捻转 补法,疼痛部位用平补平泻手法。
针灸取穴原则为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局部选取病变椎间盘和其上下一椎的华佗夹脊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由CT提示。
患者疼痛剧烈、俯卧、仰卧均有困难,可暂缓牵引,先行针灸、推拿或理疗等;如压痛点明显,可“阿是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1~2ml,隔日1次注射,同时结合其他疗法,一般治疗2~3次,药物的持久作用及良性调节作用,可明显见效。如有急性闪挫伤史,有腘窝青紫色静脉可见,即行三棱针委中放血疗法,每收奇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有病例都经X线和CT检查而确诊。在部分病例有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退行性改变、生理弧度的改变。全部病例均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再结合中医望闻问切辨证分析而确定治法。治疗7次为1个疗 程,疗程间隔休息2天,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没全程治疗者不作统计。
3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无阳性体征,半年以上未复发)62例,占86.11%;好转(疼痛基本消失,但劳累等偶感不适)8例,占11.11%;无效(症状稍减或无改变)2例,占2.78%;总有效率为97.22%。
转贴于 4 讨论
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其病因病机,较为认可的学说有三种:(1)机械压迫学说,即椎间盘的纤维环或(和)髓核突出或膨出,对神经根产生机械性的压迫作用,继而发生神经根炎症和水肿,组胺、缓激肽、5-HT等致痛物质渗出,刺激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出现腰腿痛等神经功能障碍。(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突出椎间盘髓核的蛋白多糖和β蛋白质对神经根有强烈的化学刺激性,同时,大量的“H”物质的释放,神经根又无束膜化学屏障,故致化学性神经根炎。(3)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椎间盘髓核组织是体内最大的、无血管的封闭组织,当椎间盘病变时,髓核突出,在修复过程中新生的血管长入髓核组织,髓核与机体免疫机制发生接触,髓核中的多糖蛋白和β蛋白质成为抗原,产生自身免疫反应,所以,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1]。
临床表现以单侧或双侧腰痛或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患者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在压痛,按压痛点可引起或加剧下肢放射性疼痛,故压痛点的位置有定位意义。随着CT、MRI技术的发展可以应证临床诊断。
造成腰臀部劳损的原因是腰臀部是支持整个躯干并使之运动的结构,承担人体重2/3的重量,脊柱倾斜、侧弯、前凸、后倾的运动,为使之稳定,则腰肌发挥代偿性改变,一旦原有的生理结构(尤其指椎间盘)被破坏,继而引起机械性、化学性或自身免疫反应,腰肌劳损、棘间韧带损伤、腰椎间盘突出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早期为创伤性炎症反应,后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炎症反应期因致痛物质对伤害感受器的致痛性刺激引起疼痛。瘢痕期则刺激、压迫神经末梢和小血管,造成组织缺血致各种疼痛症状发生。疼痛可产生持续的肌紧张,肌肉痉挛可以牵拉筋膜而发生病变;感觉神经由浅入深,必须通过筋膜,肌肉痉挛时,筋膜肌肉间发生相对位移,而软组织劳损后期又并发瘢痕与粘连,故这种位移可刺激压迫感觉神经而引起疼痛和放射痛,并形成压痛点。压痛点多位于肌肉牵拉的压力集中区,与肌肉牵拉密切相关。腰背筋膜遮于诸肌肉表面,在腰部分为后、中、前叶三层。后叶内侧附于腰骶各棘间韧带;中叶内侧面起于腰椎横突尖,上附于腰筋膜后韧带,下附于骶腰韧带;前叶在腰方肌前面,上附于并加强外侧腰肋韧带,并与横膈点的纤维融合。
由于直立行走和脊柱“S”型弯曲,使得颈腰椎受力较大,受力较大部位是形成骨质增生的主要原因;胸腔和盆腔形成“圆腔”型较稳定的结构,所以在临床上以颈腰椎病变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一般指25~30岁以后),骨质和椎间盘的有机质成分和水分会逐渐减少、无机质成分逐渐增多,椎间盘“水垫样”作用功能减弱,更加增加了脊椎骨的负担。
形态上的改变在影像学检查时就能反应,而内部结构上的改变是不能完全反应的。这正是影像学检查只能作为临床医生的参考原因,临床症状的诊断意义是尤其重要的。人体骨量的多少、骨能承受负荷的多少以及骨的有机质成分与无机质成分的比例是决定颈腰椎承受力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肌肉力量的强弱、肌腱及韧带的韧性强度亦是影响颈腰椎骨承重的重要因素之一。骨性的改变是没有办法阻止的,适当的负重有助于防止骨性的退变,而增加肌肉的力量和韧带的强度通过锻炼就能达到,这从很大程度上能抵消骨性的变化。
寒湿腰痛的特点是腰部重痛,酸麻,舌苔白腻,脉沉紧;而肾虚腰痛起病较缓,隐隐作痛,绵绵不已,常伴有肾阳虚证或肾阴虚证。现代检查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生理弧度改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或左右前后不等宽,腰部肌肉、筋膜、韧带、骨膜的劳损与“腰突症”往往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腰椎间盘正常的“水垫样”生理功能被打破,髓核随纤维环的突出而突出,如纤维环受到较强外力而破损,则髓核中胶质样物质将流出,从而引起“神经根炎症”而致疼痛。治疗并非能改变骨质增生及骨关节,而是使局部达到了新的平衡。综合几种疗法在功效上互为补充,能更有效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增加病损组织的血氧供应,改善循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配合适量运动也是必需的,从少负重的床上活动到双手撑于桌面锻炼下肢和腰部,逐渐增加运动量。必要时可使用腰围和支具。平时注意锻炼,锻炼要持之以恒,锻炼能增加肌肉的累受性,同时又可控制和减轻体重,对本病的发生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自2005年8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笔者运用牵引、薰蒸治疗腰椎间盘膨出症8l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以飧同仁。
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都经过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膨出症。
1.1 本组81例中。男52例,女29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7岁(平均年龄41.5岁);16岁-25岁者11例;17岁-32岁者25例;33岁-57岁者45例;病程5个月以内者25例;11个月者15例,5年者30例。15年者11例。
1.2 临床表现单纯腰痛的8例,腰痛伴左下肢疼痛者33例,腰痛伴右下肢疼痛者25例,腰痛伴双下肢疼痛者15例,直腿加强抬高试验阳性者33例,腰部活动受限者48例。
1.3 经CT或MRI检查报告单显示L3、4膨出者25例,L4、5膨出者33例,L5S1膨出者23例。
1.4 其中膨出型52例,膨出兼突出型24例,膨出兼脱出型5例,急性发作者16例(病程在1天-1周内),慢性疼痛至突然发作者10例,慢性复发性疼痛者23例,膨出兼骨质增生者11例。
2 治疗方法
2.1 嘱患者仰卧于牵引床,分别固定好胸部和盆骨的固定带,医者先打开电源,牵引力按体重的1/3进行1次,第2天根据患者的耐受力最大可调至体重的2/3进行1次总牵引时间为40分钟,持续牵引4分钟。间歇1分钟。但有骨质增生的要牵引9分钟,间歇1分钟,嘱患者休息10分钟,停机后解开牵引带。方可侧身慢起。
2.2 薰蒸药物处方:当归、赤芍、川芎、苍术、马钱子、透骨草,伸筋草、生乳香、生没药、生寄生、金毛狗脊、菟丝子、生川乌、生草乌、白芷、羊藿等中药组成,加水29kg煎到15kg。将药液倒入薰蒸机仓内。
2.3 薰蒸温度调试,一般情况下春秋:41℃-48℃;夏天35℃-41℃;冬天52℃-63℃。特殊风湿严重者可适当提高薰蒸温度。
2.4 牵引薰蒸同时进行,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5次让患者休息2天。进行2-3次者,10次后休息3天。
2.5 治疗期间嘱患者睡硬板床,枕低枕头,在腰疼处垫一个5cm×20cm左右的小枕带,禁骑摩托车和长坐打牌,禁吃鱼肉、喝酒、多喝骨头汤。
3 治疗效果评定
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正常上班,经1个疗程痊愈者52例,经2个疗程痊愈者24例,经3个疗程痊愈者5例,3个疗程无显效者为0。
以上不包括没完成1个疗程而停止治疗的患者。
4 典型病例
曹某,男,16岁,于2005年2月经CT检查①L5-S1,椎间盘突出(偏左型),②L4-L5椎间盘膨出,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05年8月1日来我处就诊。身高157cm,体重60kg,体征:腰痛不可转动。左腿抬高试验强阳性,遂以上方投入、进行薰蒸、牵引,设立薰蒸温度41℃。牵引力设定30kg,时间为40分钟,第3天薰蒸温度48℃,牵引力40kg,第3天告知腰痛减轻,方药得效,治疗1个疗程,活动自如。于2006年2月,经MRI检查,膨出、突出全部复位。
魏某某,男,57岁,于1995年10月经MRI检查,确诊为腰椎L3-4、L4-5环型膨出,L5-S1突出、硬膜囊受压,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06年3月30日就诊,身高182cm,体重88kg,抬腿试验阳性。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遂投以上方。熏蒸、牵引。熏蒸温度52℃,牵引力设定为40kg,时间为40分钟。第2天复诊,口述大减轻,熏蒸温度同上。牵引力加到58kg坚持治疗10天,诸症悉除,于2006年8月份随访,活动自如。正常上班。
5 探讨
5.1 腰椎间盘膨出、突出症,临床上以中年人发病较多。近年来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据统计本县某高中学生,患病率为3%,某初中学生患病率为1%,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对学生要采取健康预防措施。
5.2 腰椎间盘膨出,系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治疗麻烦。属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后而膨出或髓核破裂从而产生压迫脊柱神经,引起腰痛不能转动,放射性坐骨神经痛,使下肢运动障碍。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整体康复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1](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是一组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疾病,其包括: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腰椎间盘突出症(Disc herniation);退行性腰椎不稳症(Degenerative spinal instability);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spinal stenosis);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egenerative spondylolithesis)。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6月采用整体康复的方法(包括牵引、物理治疗及核心肌力训练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lumbar 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 )228例,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总数228例(男123例,女105例),年龄32~80岁,平均4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d~3个月(既往有相同病史者发病时间按本次发作时间计)。腰痛伴左下肢痛者 105例, 伴右下肢痛78例,双下肢痛者21例,单纯腰痛者24例。脊柱侧弯跛行80例, 不能行走11例。全部患者均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排除结核、肿瘤等疾病。L3/ 4突出或膨出者 15 例,L4/5 突出或膨出者155例,L5/S1突出或膨出者88例,合并腰椎管狭窄或侧隐窝轻度狭窄者45例,两个节段以上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128,合并退行性腰椎滑脱者64例。
1.2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腰腿疼痛程度、腰椎活动范围、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疼痛指数(VAS)及生活自理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进行评定。痊愈:腰腿痛症状体征消失,腰部活动基本正常,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10分。好转:腰腿痛症状减轻, 腰椎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好转,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仍存在但较治疗前减轻,不能坚持工作,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下降
1.3方法 ⑴腰椎牵引 : 采用电脑自动牵引床, 牵引重量以36kg起始,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适当调整牵引重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般不超过体重的1/2。间断牵引50s,休息10s,20min/次。1次/d,10次为1疗程。⑵物理治疗:高频电疗,可应用超短波,应用无热量或微热量处方,电极板并置于腰骶部,20min,1次/d,对于急性期尤其是发病3d内患者具有良好的消除神经根水肿、止痛的效果。低频电疗,应用温热式低周波治疗仪,对腰部痛点采用腰坐骨神经痛处方治疗10min,再推压或拍打处方治疗10min。中频电电刺激可采用多功能电脑中频治疗仪,选用干扰电处方或腰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腰部痛点为中心行交叉放置 , 或沿腰部痛点、患肢坐骨神经压痛点放置[3],20min/次,1次/d。激光,应用半导体激光治疗机,照射病变节段神经根处,600mw,脉冲照射5~10min,1次/d。上述物理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1~2项。⑶传统手法治疗:令患者仰卧,尽量屈膝屈髋,术者双手按于患者胫骨结节处顺时针、逆时针各旋转摇滚20~40次,病程短者效果佳,伴腰椎滑脱、年老有骨质疏松者慎用。⑷核心肌力训练:症状明显好转后 , 指导患者进行核心肌力训炼。①徒手肌力训练:利用抗地心引力的原理,针对肌群做训练,例如仰卧起坐、侧桥运动等,应避免负荷过重,产生更严重的伤害。②泡沫轴:徒手肌力训练时,利用泡沫轴所存在的不稳定特点,使训练者在泡沫轴上完成不同难度的静力性及动力性动作,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可以有效提高训练者自身的核心稳定性③抗力球:徒手肌力训练时,利用抗力球增加训练时的不稳定状态,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训练;以抗力球做支点,可以减少抗力距,调整所需的阻力,避免超过下背痛患者所能负荷的重量,更可以利用抗力球形状的特性,做一些伸展运动。抗力球运动可以提升本体感觉,进而提升身体的平衡及稳定性。④平衡软榻:脚踩在软榻上会下陷,软榻有正方形、长条形、斜坡形等多种形式,训练难度应该逐步增加。⑤悬吊系统(set):利用悬吊系统增加训练时的不稳定状态,此种方式可以增加本体感觉的回馈训练,以悬吊线做支点,可以减少抗力距,调整所需的阻力,避免超过下背痛患者所能负荷的重量。⑥核心板:核心板可用来做三度空间的动作,会随著身体的动作而倾斜、扭转、旋等,所以在训练时,必须对于核心板的产生的倾斜做出反应,不断调整身体姿势维持平衡,增加稳定性[4]。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1~6疗程治疗,痊愈93例,占40.8%,显效95例,占41.7%, 好转27例 , 占11.8%,无效13例,占5.7%, 总有效率为94.3% 。
3 讨论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最常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部分伴一一侧或两侧下肢放射痛,其X线表现为:椎间隙变窄,Schmorl结节、椎体侧方骨赘,椎体滑脱(不超过Ⅰ度)等。CT表现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小关节突退变或增生,椎管狭窄呈三叶草状,神经根管狭窄。MRI根据modic分类可分为3型[5]:Ⅰ型骨骼改变可见T1加权低信号密度,T2加权高信号密度,应用gadolinium后图像增强。Ⅱ型骨骼改变可见T1及T2加权高信号而无需增强,可表现为脂肪骨髓,在16%的腰背痛患者中可见到。Ⅲ型改变为T1及T2加权低信号,在无增强的情况下表现为骨肥厚。我们这组患者中绝大部分经CT或MRI检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曾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我们在临床检查中发现其定位体征与影像学诊断并不完全相符,或者不能用单一的"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来解释其全部症状,具体表现为:腰腿痛症状重,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影像学表现轻微异常,如"腰椎间盘膨出";或影像学上腰椎间盘突出部位与临床查体定位体征不完全相符,同时影像学上又合并其他一项或多项异常表现,有报导50岁以上无症状者有90%~100%通过MRI检查可证实有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采用整体康复治疗后,该组患者腰腿疼痛酸胀麻痹等症状都能得缓解或治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患者的CT或MRI的影像中显示椎间盘向前方或侧方突出明显而压迫脊髓影膜囊和神经根不明显,过去一般认为这类突出是"无害"的。
由于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不能对应患者的功能状态,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整体康复中,选择合适的功能障碍评定量表十分重要,我们选择应用疼痛指数(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于该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康复评定。其中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了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是由10个问题组成,包括疼痛的强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的情况,每个问题6个选项,每个问题的最高得分为5分,没有功能障碍为0分,最严重的功能障碍为5分,假如10个问题都做了问答,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50(最高可能得分)×100%,如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则记分方法是:实际得分/45(最高可能得分)×100%,越高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该指数已被评为脊柱外科手术疗效评定的金标准之一,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定结果显示,该指标也可作为康复疗效的金标准。
腰椎牵引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疾病的重要手段,曾有人认为腰椎牵引无效,甚至有害,而Clochis等的大量基础研究对脊柱牵引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近年来随着牵引技术和牵引设备的不断改进、优化以及通过大量的临床应用,腰椎牵引的疗效已得到充分的肯定。有些研究显示149kg牵引重量将产生胸腰椎椎间盘的破裂,本组病例中我们设置的牵引重量最高不超过体重1/2,绝大多数在48kg之下,远远低于该数值,不会对椎间盘造成伤害。对于年龄超过60岁,X线片显示有明显腰椎退变、骨赘形成、韧带钙化尤其是合并腰椎管、椎间孔狭窄者,牵引的作用是使腰部肌肉有节律地交替出现紧张和放松运动,解除腰部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水肿消退,进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切不可盲目增加重量。物理因子疗法具有消炎、消肿、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水肿和止痛作用。
核心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康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核心肌群包括背部的多裂肌、竖脊肌、腰方肌、臀屈肌,正面的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髂腰肌,其中腹横肌和多裂肌属于深层的核心肌群,特点为小、短、薄,且与脊椎相连,主要功能为维持脊椎的稳定,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背部伸肌群、臀屈肌属于浅层的核心肌群,特点为大、长,主要负责身体的前屈、后仰、左右扭转。 临床实践表明,及早配合功能锻炼,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该病的复发,往往与患者腰背肌、腹肌等核心肌群肌力功能低下有关,因此需加强功能锻炼。在疾病发作期间佩带腰围对缓解症状有一定帮助,一旦症状缓解要尽早解除腰围,进行核心肌力锻炼 , 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脊柱的超后伸运动可使神经根有一定的牵伸,进而改变突出物对神经根占有的位置,解除神经根的压迫。核心肌力训练对于防止症状复发尤为重要。
国外有研究认为,对于脊柱退行性疾病通过手术(减压、融合、固定等)治疗的费用-疗效比优于非手术治疗[6],但是对于国人来说因手术一次性费用过高及对于手术风险的考虑,大多数人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较低,本研究证实,规范化的整体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这类患者的症状、功能及工作生活能力,使其延缓或免除手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在治疗上要注意治疗方案的个性化,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本组有些患者合并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经治疗后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由于不能解决解剖上的压迫,最长有治疗近2个月症状仍不能完全缓解,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在治疗前应让患者对此有充分的了解,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如果连续治疗超过4w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者,应积极查找原因,我们曾治疗一个有腰腿痛病史反复发作10余年患者,曾行CT检查诊断为"腰突症",治疗3w效果不佳,行MRI检查发现为椎管内肿瘤。对于巨大型椎间盘突出及伴有马尾神经症状者,应手术治疗为宜。
参考文献:
[1]Robert Gunzburg et,陈伯华译.椎间盘退行性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
[2]黄建洪.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3,18(3):198.
[3]王书友;许银花.早期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治疗进展[J].现代医学,2010,38(6):689-692.
[4]Carragee EJ,Paragioudakis SJ,Khurana S.2000 Volvo Award in Clinical Studies.Lumbar high-intensity zone and discography in subjects without lowback problems[J].Spine J,1998,7:36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