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23:38:52
序论:在您撰写改造工程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要对农村进行电网升级改造,不仅受到农村的地质、人口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且由于农村先天电网设计就存在很多缺陷,所以要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任重道远。
2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监理工作上存在不足
目前尽管我国农网改造工程监理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进展,但总体而言,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而这也使得这项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经验,也使得工作效果并不突出。总的来说,目前农网改造工程监理管理工作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2.1农网改造工程安全质量的保障不全面
由于在农村电网改造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管部门的监督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较小,这就为施工企业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施工企业虽然在进行改造前都能够对各部门、当地农民做好动员和提供计划的工作,但由于农村电网改造面临的实际困难确实很复杂,这就造成企业无暇顾及安全制度的实行情况,甚至对于较小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这就造成农网改造在施工安全方面难以获得全面的保障。
2.2培训体制不健全
在电网改造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电网技术的内部培训体制不健全造成现阶段专业素质比较强的技术以及管理人员比较短缺,另外施工人员也是一些安全意识不够强,素质不是很高的农民工组成的。所以必须要注意对工作人员的技能上的培训。
2.3安全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监管部门与施工部门同属于一个领导的现象,这就导致监管部门的实际权力被严重的制约,安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另外,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忽视安全问题,所以很少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对安全监管制度进行完善,所以导致其本身就存在很多漏洞。
3怎样做好农网改工程前期监理准备工作
农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如何处理好农网改造的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农网改造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1合理整合农网规划
由于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我国传统的农网规划在规划速度与规划质量之间很难达到兼顾,只有速度的规划并不能够真正的满足农村用电,可能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给农村反而带来一些电相关的安全问题,而只有质量没有速度的规划对于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成本消耗又是巨大的,所以现阶段应该整合两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最小成本最好质量的农网规划。
3.2电力负荷预测要注重科学性
电力负荷并不是处于直线上升或是停止不变的状态,他会随着经济增长喝对电量的需求程度进行变化,这就需要科学的、根据现实需要的可预测性分析来控制电力负荷的具体化数值,过多的电力负荷不仅会给农村的电力基础设施构建增添困难,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而过低的电力负荷又不能满足农民对于电量的需求,所以预测要具有科学性。
3.3降低安全隐患
降低农网改造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涉及到改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时要注重细节的可实施性,将技术、环境进行准确的整合;施工时要注意建筑的牢固性和电量、线路的准确性,确保施工人员和未来有可能接触线路人员的安全;物资采购方面要注意采购材料的质量,尽可能的延长电路及相关设施的使用寿命。
4如何做好项目的安全、质量等监理控制,确保工程规范
4.1采用整合后的规划方法合理规划电网格局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不能将各项工程孤立化,应该将每一个步骤都看做是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考虑到全局所受到的影响,再根据每一项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实现整体布局的最优化。
4.2要不断的实现电网改造升级工作的标准化管理
采取各种措施,促使企业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对电网设备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从而保障农网的安全有效的运行。同时农村电网的改造工作必须要实现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这样有利于电网改造切实有效的为农民服务。
4.3强化农民安全用电意识,树立电网改造的群众基础
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当地农民的辅助,所以打好群众基础是工程改造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农民的用电安全意识,使用电文化切实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
5在农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提升管理部门工作质量,促进项目建设可靠的措施和建议
5.1对于农网改造工程监督管理部门的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必须要将新农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安全监督工作落实到实际之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同时,在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传统保守文化对推广以及渗透监理理念的影响和抵制,所以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使得不同层面的制度与构建文化理念的措施相结合,不断的利用和借鉴相关的创新策略,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5.2加大对有形制度构建的力度
在新农村的农网改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监理管理工作,其中制度在整个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所以有必要不断地完善整个制度框架。针对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监理工作,所要建立起的有形制度层必须要对以下三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
(1)权责明确,在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必须将每一项工作具体到个人,是整个工作都可以找到负责人,这些负责人都有其自己职务内的权利,有权利就必然有责任,所以要使整个过程都可以权责明确。
(2)强化工作反馈机制,在新农村农网改造过程中,必须要对监理工作进行必要的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反馈程序,而且反馈的信息必须要保证准确性与时效性,这样才能够起到加强监管的目的。
(3)保证监督管理部门的权力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只具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农网改造管理中的是起不到完美的效果的,有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具有保障制度的执行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6结束语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先,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2)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3)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4)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2总体设计
2.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南岸总面积约156000m2,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m2,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m2,南岸约124000m2,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m2。
2.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滨河绿线)———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两带(北带、南带)———北带(沙县古韵)———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沙县风采)———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2.3景观序列分析图
本案滨河景观从北岸到南岸逆时针方向有序地展开景观序列,起景:叠石金影,通过北岸东头的金钟塔敲响沉睡的虬龙,奏起新景观的优美乐曲。前景:禅茶回香、虹桥飞渡、石阶晴阑、月下汲古、莲花石汀、闽道怀古。主景:闽眺望霞。序景—礌石遗韵、滚木声声、残垣飞渡。主景:惊涛拍浪。序景:石碑古韵、先贤集萃、四贤之阶。转折:龙飞凤翔。主景:虬龙飞天。序景:凝霞秋色、倚栏俯绿、风舞康龙。转折:眺烟影翠。:波光艳影。转折:芦香步道、绿茵飞台。结景:尾舞龙音。创造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路线。
3景观分区设计
3.1一线
“一线”景观主要展示在沙溪河道上看两岸的岸线景观,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层次丰富的台地式滨河风景,观赏两岸整改过地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
3.2二带
3.2.1北带。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过去的历史人文、历史痕迹,通过这些景观展现,让人们更了解过去的沙县,增强人们的认知感、认同感。景观分为经贸文化区、闽学文化区、军事文化区、先贤文化区。
3.2.2南带。南带景观主要展示沙县未来城市发展的面貌,通过景观表达沙县迎接新的历史、创造新的明天,巩固新的成果,焕发新的面貌的决心。沙县横跨沙溪,相传古时沙溪流经沙县城关河段,有一条“虬”。即“无角龙”,故此河段又称虬江,沙县县城亦称虬城。本案南段紧邻虬江西路,因此南岸采用虬龙造型打造景观形态,景观分为虬龙迎新区、虬龙创新区、虬龙立新区、虬龙焕新区。
4绿化设计
植物配置总的原则遵循适地适树,并充分考虑与周围建筑风格及河道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4.1配置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尊重自然。(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离地条件生长的植物。(3)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选择具有生态去污功能的植物,利于河道污染治理。(4)种类多样,远近结合。
4.2设计目的
美化、彩化、香化、净化。四季有花、四季常绿、春花秋叶。以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为主,下植耐荫常绿开花灌木,水边点缀可起到净化水系的水生植物,营造浓郁的带状景观,如香樟、大叶女贞、雪松、广玉兰、山茶、金桂、银桂、石楠、榕树、乳源木莲、中东海藻、蒲葵、乐东拟单性木兰、福建含笑、光叶白兰花、红豆杉、柳杉、苦楝、无患子、枫香、银杏、榉树、朴树、白玉兰、紫玉兰、紫薇、木槿等植物为主。
4.3配置方式
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的方式进行多样化植物配置。
4.4植物群落规划
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形成不同的植物群落。如休闲芳草群落、休闲观赏群落、密林群落、水土保持林群落、热带雨林群落、水生植物群落、生态岛。
4.5设计构思
设计将本地块分为3个区域,分别以绿、红、黄植物景观为主题。结合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常绿和落叶乔木的对比特征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以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低矮灌木、草皮、水生植物六个竖向层次全方位的反映自然生态特征,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整个绿化配置与河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绿色系绿地:配合人行道种植高大、浓荫的行道树。考虑自行车道的功能性,错落有致的行道树种植,形成时而林下浓荫时而开阔视野的景观感受。以主景树与高大乔木为主,配以观叶、观花植物,结合观景挑台、景观平台、广场等从功能性出发,做到植物配置保证四季有景观。红色系绿地:考虑到游步道的慢生活节奏,在观叶、观花基础上,增加观果植物,留出部分草坪区域,吸引人流驻足,享受大自然。考虑到20年一遇水位线,植物选择以深根性乔木及亚乔木为主,基调树种周围种植以观叶及观花为主的树种。黄色系绿地:以亲水性好的乔木和草地及水生植物为主,即保证景观效果,又不影响泄洪。
5专项设计
5.1河道及驳岸设计
5.1.1河道现状:本项目河道承担泄洪及航道的功能,两侧现有驳岸较陡,滩涂面积较大。
5.1.2河道设计目标:营造“亲水、生态、自然”的滨水空间。
5.1.3河道设计原则:平面上,以河道控制线为基础,遵循自然弯曲的原则,顺应河道演变规律,综合考虑景观布局、泄洪、排涝、周边用地规划、桥梁及各类构筑物控制点,因势利导,适当改善河道整治线。断面上,根据水文资料,确定枯水位,常水位,洪水位及河道宽度,从有利于植被生长、地方管理养护、防止水土流失、景观开展面等方面选择适宜的岸坡及岸坡斜度。
5.1.4护岸整治:多采用景石叠砌、砌石+木桩、卵石铺面等自然缓坡式入水岸。在用地受限、或因景观需要而设置各类硬质砌石驳岸时,通过墙顶置石、绿化覆盖来改善硬质硬质护岸的景观效果,通过顶板外挑、亲水台阶、亲水平台的设置来增强硬质驳岸的亲水性。
5.1.5驳岸规划:滨水空间是水体与陆地的交织面,是自然元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地域,也是人们亲近河水、亲近自然的首选之地。因此滨水空间的人类活动和城市干扰非常剧烈,是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护岸设计的质量,对滨水空间效果的影响巨大。
5.1.6驳岸设计原则: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滨水人居得到安全保障;景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5.1.7护岸形式:护岸一般可分为硬质驳坎和柔性护岸(生态护岸)。硬质驳坎主要有浆砌或干砌块石、预制混凝土块体、现浇混凝土、浇注沥青、及铰链混凝土沉排等形式。硬质驳坎作为技术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当中。柔性护岸有一定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运用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柔性护岸的设计的根本思路。不同于硬质驳岸惯用的人工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过程。
5.2停车场设计根据现场及考察情况,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置了北岸170个小车位,15个大车位,南岸174个小车位,1020个自行车停车位,满足周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放。停车场地隐于绿化之中,采用生态停车场的方式,更加融于环境之中。
6设计相关及其他
6.1设计难点与重点
由于本次滨河位于城区,周边居民、车辆较多,因此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由此项目产生及涉及的土方工程、驳岸工程、环境保护等就变得尤为重要。
6.1.1土方工程:河道边需要动土,开挖实施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将部分挖方工程产生的土方运于就近周边场地的景观造型之中,从而减少对周边的影响,起到减少投资、保护环境及节能的效果。
6.1.2驳岸工程:沙溪河承载着泄洪的功能,因此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泄洪元素。现场已有部分场地进行下层驳岸维护,设计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分别采用浆砌块石、以及自然式驳岸等多种形式,阶梯式的驳岸设计。砌块石墙体采用重力式结构,自然式则采用松木桩维护入水为主要结构。最上层采用格宾挡墙,中层采用浆砌石块,下层近水面处,采用自然式驳岸及松木桩结合的形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驳岸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设计过程中尽量结合工程现场,将可利用的驳岸利用起来,并要求施工时应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6.1.3环境保护:由于项目位于城区,且距离道路及居民、市场较近,因此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造成的噪音、粉尘的影响,将硬质景观主要设置在河道内侧。道路边侧以绿化为主。
6.2设计问题与建议
6.2.1自行车健身绿道的设计。自行车健身绿道的建设将极大的提高滨河景观绿地利用率,由于现场景观开展面较窄,因此通过多层次驳坎,即减少土石方,又可扩大景观面,设计将绿道控制在20年一遇的洪水位高层上,保证车行的安全。
6.2.2原北岸大型停车场的处理。原北岸大型停车场地处较低位置,傍晚后,由于水位上涨,停车场不能使用,因此进行了调整,通过增加土石方的办法改为两个高层停车场,上层停车场小车位87个,大车位15个,标高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可全天24小时停车。下层停车场为临时停车场,小车位50个,标高满足104.6m,比常水位高2.6m,涨水时不能停车。
6.2.3三中自行车位的设置。西大桥南侧白天是三中自行车停车位,晚上是大排档,对该场地影响较大,根据要求该区必须解决1000个三中自行车停车位,考虑到自行车的使用情况,一半设置在现有场地高度上,前面以绿化带进行围合,保证广场的干净整洁,广场上采用树阵广场形式,方便人们纳凉聊天。自行车位不够的部分通过原有斜坡驳岸进行改造,将驳坎做成垂直驳岸方式,用挖方填方的方式做第2层平台,这样白天可放置三种自行车,晚上可供人们跳健身舞。
6.2.4盲文的设置。纵多设计中,只考虑市政的盲道设计,未将盲文设计作为考虑范围,设计应以人为本,因此在设计中处处需要为人服务而考虑,建议可在栏杆扶手、座椅靠背等多处设置盲文,以便盲人在此也能行动自如,也能更好地体验沙县的发展和关怀。
古县全县设7个乡(镇),111个行政村,人口9万人,总面积1206km2,耕地面积61.69万亩。全县以农业为主,主要生产小麦、玉米、杂粮、核桃等,全县工业基础薄弱,近年来,有部分矿业、焦化产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旧县镇全镇辖13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135个自然庄,总人口2537户10511人,总面积124km2,耕地面积39865亩,具备农业经济综合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地理条件。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位于旧县镇附近区域,依据古县2013年经济计划统计资料,旧县镇区及驻地单位总人口数为7020人。区内耕地面积1.42万亩,当地农民以种植大田粮食作物为主,部分村庄有冶炼、制造副业。当地农业总产值每年5114万元。人均年收入7103元,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2自然条件
2.1自然地理及地貌
旧县镇附近区域面积小,地形变化大。地面高程在788m~884m之间,自然坡降为1.79‰。工程区位于吕梁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整个区域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属涧河南支流域。地表为新生界松散沉积物覆盖层。区内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境内有涧河、蔺河、蔡子河、刘垣河四大水系,其中蔺河为沁河支流,其余为汾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水资源存储量较少。
2.2水文气象
工程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境内年平均气温11.8℃。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4.9℃。境内测得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为-23.4℃。古县总热量比较丰富,年平均日照达2278.8h,日照率为51.7%,初霜日期10月20日左右,终霜期4月14日左右,年平均无霜期183d。降水东北多,西南少,年均降水量558.5mm,降水季节间分布极不均衡,60%集中在7月~9月三个月内。
3现有供水工程概况
旧县镇位于古县的中南部,镇区供水工程已经运行三十多年,设施老化,压力不足,漏水跑水现象经常发生,特别是镇区不断发展,部分住在地形较高的岭上居民,多年来用水极不方便,吃水困难,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施供水改造工程。旧县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现有水源4处,镇南边旧县河河道左岸1眼水源井、镇南0.8km处泉水1眼以及镇政府南1.2km处泉水2眼(管道损坏不用),容积80m3调蓄水池1座,以及引输水管和供水管网。
4工程建设必要性
项目区因受水文、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区内水资源充足,主要是供水设施老化,给当地居民带来严重的不便及后患。目前,该地区的可供水能力不能达到日益增加的需水量要求,同时管网老化严重,蓄水池地形偏低,部分居民经常有水龙头而放不出水,有时能在后半夜接水,用水极不方便,也存在贮水时间过长,饮用后得病。因此,水资源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地政府已经把改善供水紧张的局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当作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解决饮用水的问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水源条件充足
旧县村南地下水埋藏深度适中,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根据已有成井的情况,出水量在20m3/h,且有泉水3眼,出水量分别为8m3/h,5m3/h,5m3/h。如加以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其水量完全能保证该区的用水需求。
4.2政府积极推动
当前,各级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抓。水源区与受益区均处于古县旧县镇境内,大大地减少了跨地域引水的矛盾,且旧县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程十分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极大的推动了此项工程的发展。
4.3群众大力支持
解决当地饮水问题的工程是当地群众盼望已久的工程,群众有极高的热情,纷纷表示要大力支持该工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以实际行动保证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4.4施工条件便利
工程区比邻大运高速公路、309国道贯穿全镇,区内乡镇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水、电、通讯均可在沿途解决,施工所用材可从本县或临汾采购,施工条件便利。
5效益分析
本供水改造工程实施后,项目区群众避免了因集中供水老化供水不足以及饮用不合格水引起的各种疾病,减少了购水和医疗费用的开销,增强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了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1经济效益分析
1)效益计算。a.节省医疗费,每人每年按80元计算,共节省支出56.16万元。b.减少了买水的开支,每人每年按120元计,项目区共节省水费支出84.24万元。c.总效益。由以上两项得总效益为140.4万元。2)项目投资。该项目总投资为584.07万元,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进行经济分析时的投资调整为408.85万元,建设期为1年,固定资产形成率为70%。3)费用计算。根据《方法与参数》及有关《规范》,供水费用一般由年折旧费、年管网基金、水源及水资源费、燃动费、药剂费、工资福利、维护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共9项构成;根据国家规定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综合折旧费率为3.84%;按规范规定供水项目取2.4%大修理基金费率;根据有关规定,管网基金提成率为管网总投资的7%,考虑到该工程的具体情况,不计此项;按照有关规定及具体运行情况,取水资源费及水费为0.1元/m3;电价为0.49元/度,该工程年用电量为6万度。该工程不进行净化处理,故药剂费该项取为零;按有关规定及本工程的实际需要,拟定总编5人。拟定人均年工资及办公费1万元;工程维护费主要指固定资产的备件、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经常性的维护修理费,维护费率取固定资产总价值的1%;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是指为本工程生产运行所发生的费用,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参照已成工程,费率取为生产要素成本的3%;经计算总费用为39.9万元。4)计费水量。年供水量为12.4万m3,年计费水量为12m3。5)经济指标。经济指标计算的基准点定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效益费用均按年末发生,工程经济使用期为20年,投资期为1年,经济计算期为22年,社会折现率为12%。计算结果为:效益费用比1.65,内部回收率28.7%,经济净现值504.78万元,投资回收年限为6年。
5.2运营水价计算
考虑到本工程的特点费用计算时,分为考虑折旧费与不考虑折旧费两种情况计算。经计算考虑折旧费时运营水价为3.22元/m3,不考虑折旧费时运营水价是1.95元/m3。
6结语
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如与相关规划无冲突,一般宜在老桥位进行,这是因为:(1)桥位处的河道占用无需重新办理;(2)老桥拆除可以消除安全隐患;(3)桥头接线道路可充分利用;(4)符合出行习惯。一般新、老桥纵横向中心线宜重合。如遇老桥横向中心线与桥下河道或道路中心线不一致,宜调整新桥横向中心线,尽量使其与桥下河道或道路中心线相一致;如遇新桥宽度大于老桥,且一侧拓宽困难时,可采用单侧或不对称拓宽的方式。
2桥梁的建设标准
设计单位应在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设计邀请后,组织拟定桥位处的现场踏勘并进行详细的地形图测量,在充分征询建设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明确桥梁的建设标准。
2.1使用年限
桥梁主要受力构件必须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养护的条件下,其使用年限为100年。
2.2设计洪水频率
二级公路上的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为1/100;二级公路上的小桥和三、四级公路上的大、中桥,设计洪水频率为1/50;三、四级公路上的小桥,设计洪水频率为1/25。设计洪水频率内的历史最高洪水位可通过现场调查踏勘、向附近当地村民询问了解、向相关水利部门发函等方式获得。
2.3桥下被交河流的航道等级和净空标准
应与相关航道主管部门联系,获得桥下河流的航道等级、最高通航水位、净空标准及规划等资料,如桥梁下部结构和基础在通航水域中,需设置必要的船舶航行标志、标识。
2.4桥下被交道路的等级和净空标准
应与相关道路主管部门联系,获得桥下道路的等级、净空标准及规划等资料,并设置必要的防车辆撞击设施。
2.5道路等级
一般来讲,农村公路的道路等级可采用二、三、四级公路标准。具体取用时,不仅要与现状相吻合,还要与规划相协调。
2.6设计荷载
一般来讲,二、三、四级公路,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如二级公路为干线公路且重型车辆多时,可采用公路Ⅰ级汽车荷载。
2.7设计速度和桥梁宽度
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60km/h,其相应的桥梁宽度分别为12m,10m;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其相应的桥梁宽度分别为8.5m,7.5m;四级公路设计速度为20km/h,其相应的桥梁宽度为6.5m(双车道)、4.5m(单车道)。桥面宽度的具体取值不仅要与现状相吻合,还要与规划相协调。
2.8桥上及桥头引道线形
桥上及桥头引道的线形应与路线布设相协调,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路线布设的规定。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镇混合交通繁忙处的桥上和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桥头两端引道线形应与桥上线形相配合。
3桥梁的建设规模
在桥梁的建设标准明确后,桥梁的建设规模主要涉及桥梁的立面设计。桥梁立面设计的三要素为桥高、桥长、基础入土深度。
3.1桥高(指最低梁底高程)
桥高通常在做以下三项对比后确定。(1)设计洪水频率内的历史最高洪水位加安全高度后的高程;(2)与航道等级相对应的最高通航水位加净空高度后的高程;(3)与道路等级相对应的最高路面高程(考虑路面加铺因素)加净空高度后的高程。
3.2桥长
梁底高程确定后再确定主孔跨径。一般来讲,在满足桥下净空宽度和泄洪要求的条件下,应尽可能采用较小的经济性跨径,降低上部结构建筑高度,减少投资。确定上部结构建筑高度后进行桥长设计时,为缩短桥长,减少投资,可按以下原则控制:(1)可能采用较大桥梁纵坡;(2)平原软土地基台后填土高度不宜大于4.0米,一般地基台后填土高度不宜大于6.0m,城镇人口稠密区,台后填土高度不宜大于3.0米;(3)桥下净空断面须满足泄洪要求;(4)桥梁基础宜尽可能避开老桥基础。
3.3基础入土深度
(1)如地基土质承载力较高且具备开挖条件时,应首选扩大基础,否则宜采用桩基础。(2)基础入土深度须考虑河道的一般冲刷、局部冲刷以及规划河床断面的开挖情形。
4桥梁的施工图设计
在桥梁的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初步确认后,由建设单位组织召开设计方案论证会,以会议纪要方式最终确认或直接由建设单位下达设计委托函予以明确。设计单位据此与建设单位签订委托设计合同,安排桥位处地质勘探,每座桥梁布置不少于2个地质钻孔,并由设计单位提供地基承载力要求。此后,设计工作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为做好施工图设计,应高度重视以下设计细节。
4.1桥梁抗震设防
镇江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l0g或0.15g,除二级公路上的大桥采用8度区的抗震措施外,其余桥梁均采用7度区的抗震措施。
4.2桥面铺装
鉴于桥梁规模较小,宜采用防水险铺装。如铺装厚度计入结构计算高度,需设置不小于3cm的磨耗层。
4.3桥面护栏
桥面设置人行道时,应设置人行道栏杆扶手;桥面不设置人行道时,宜设置险墙式护栏,以减少后期养护工作量。由于农村公路为混合交通,为确保行人安全,护杆高度不应小于1.1m。
4.4桥头接线
桥头接线原则上要求与老桥两头道路衔接,平纵线形顺适,设置必要的波形防撞护栏与桥上护栏相衔接。
4.5管线事宜
原则上原有老桥上的管线在新桥设计时应予以保留,并预留未来管线位置,但须遵循下列要求:(1)禁止天然气输送管道、输油管道利用公路桥梁跨越河流;(2)高压线跨河塔架的轴线与桥梁的最小间距,不得小于一倍塔高。高压线与公路桥涵的交叉应符合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规定。
5结束语
规划项目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主城区200多个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了拉网式调查,共登录了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渝中区数量最多共96处,江北区23处,南岸区15处,沙坪坝区21处,九龙坡区4处,大渡口区2处,巴南区10处,北部新区4处,渝北区1处,北碚区15处。按文物保护单位级别统计,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三普文物点152处①。按文物类别统计,包括古建筑4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42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其他1处。上述191处文物,列入抗战遗址名录的35处,革命遗址2处,优秀近现代建筑11处。除单体文物外,危旧房改造片区还涉及到18个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市级历史文化街区3个,即磁器口传统街区、湖广会馆-东水门传统街区、金刚碑老街传统风貌街区,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2011年修订)中列入的历史文化风貌区3个,即上清寺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七星岗历史文化保护片区、解放东路历史文化片区。
2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
2.1规划思路和原则
(1)主要思路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是配合大型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而编制的文物保护规划,其规划内容、规划范围以及规划措施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既要符合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又要考虑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主城区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渝中半岛作为重庆母城,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积淀了厚重的城市历史文脉,承载了巴渝儿女共同的城市历史记忆,大量的历史建筑就是其物质载体和历史明证。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使多数老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威胁,对老建筑进行调查、甄别,实施抢救性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在长期的实践中,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在随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更新,越来越强调文化遗产本体与历史环境并重,文化遗产本体和文物所处自然、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是文物保护规划的第一要义。只有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谈如何发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和展示。本次规划秉承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以广泛的实地调查为基础,对文物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充分考虑、统筹安排,力求规划的高指导性和强可操作性。(2)规划原则本规划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地方相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国际(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原地保护优先,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结合科研,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的规划原则。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必须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对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文物,要尽量调动有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予以保护。文物是人类的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我们每一代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们保护好,并传承给我们的后代子孙,以实现文化遗产的代际平衡。保护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其真实性,又要保护其完整性。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是衡量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程度的标尺。文化遗产保护是要保护真实的文化遗产,而保护的目的是要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既依附于其真实性,亦体现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内涵既包括有形范围上的完整,即文化遗产本体组成部分和结构的完整,也包括其所处环境风貌的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要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采取统筹规划、分类保护、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式,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着眼于长远利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2.2规划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1)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将一直伴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它们只是人类活动产物的千万分之一,因而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历史性、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就是要保护好文物,并将它们以最好的状态传给子孙后代。因此,保护必须是首位的,要以长远利益为重,考虑代际平衡。同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这一属性要求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多年的实践证明,保护和利用是文物工作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离开利用的保护将会出现僵死的局面,而不谈保护的利用必将是竭泽而渔。文化遗产的利用重在合理,首先是利用目的的合理性,要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优秀文化的传承;其次是利用方式的合理性,应该要能充分体现文化遗产的公共性,使更多人享受到保护成果;最后是利用程度的合理性,任何形式的利用以不威胁文物安全为限。(2)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浩大的工程,它着眼于长远利益、综合效益。它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非不可调和。文化遗产是一种集有形和无形为一体的宝贵资源,如果保护得好、利用恰当,它可以成为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宣传城市、打造城市添加厚重的筹码,无形之中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建设是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这种“创造”不是无本之木,所“本”就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因此,不能一味要求文化遗产保护向城市建设妥协,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建设的绊脚石,只要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将能够达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双赢。(3)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的关系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旧城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民生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多数旧城区的建筑破败,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宜居程度较低。旧城区的历史建筑,尤其是未定级的文物建筑,居住者通常都是城市较低收入人群。文化遗产保护一方面要保护遗产本体,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和整治周边环境风貌,改善旧城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为居住在其中的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4)文化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风貌的关系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越来越认识文化遗产依存的历史环境是文化遗产完整性的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文物的真实性,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遗产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与遗产本体一样,遗产所处历史环境同样是不可再生的,且更脆弱易损。因此,文化遗产历史环境的保护与遗产本体的保护同等重要。依托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其周边环境风貌(历史环境、自然环境)进行整治,使之与遗产本体之间能够协调统一。
2.3规划主要技术手段
(1)危改片区内的拉网式实地调查根据《重庆市主城区危旧房改造规划》(2008年)中2008年至2010年全部危旧房改造片区分布图(地形图),我们组成若干工作小组,对所有危旧房改造片区范围进行拉网式全覆盖实地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对每一处发现登录的文物点都按照设计好的调查表格内容,进行GPS定位、摄影照相、文字记录、现状测绘,并将它们逐一标注在片区分布图上。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周围原著居民进行走访,获得文物历史沿革、变迁以及有关历史背景资料。(2)实地调查基础上的文物综合评估规划中,在对危旧房改造片区进行拉网式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所涉及到的文物进行整体的价值分析后,我们建立了针对每处文物点的综合评估体系。(3)依据综合评估评级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包括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等四种文物保护措施,并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对于单体建筑而言,综合评估评级为“”的多采取留取资料,“”以上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则结合所在片区用地性质采取原地保护,或就地迁建、异地迁建,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均采取原地保护的措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文物,尤其是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列入《总规》中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般均采取原地保护措施,结合片区功能定位整体保护。(4)利用卫星地图进一步明确文物现状在第二阶段的文物保护规划中,我们将每个危旧房改造片区红线和片区内的文物点分布情况,全部准确标注在最近更新的卫星地图上。这样一来,危改片区及文物点的位置、文物周边环境等信息均一目了然,对危旧房片区拆迁、文物保护都是一种很好的指引。
2.4主要保护措施及实施情况
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涉及的191处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原地保护、就地迁建、异地迁建和留取资料的文物点数量分别为114处、18处、12处、47处,分别占总量的59.69%、9.42%、6.28%、24.61%。原地保护是指不改变文物点原有的周边环境、风貌、基础和位置,待条件成熟时经现状勘察后针对具体病害施行加固、维修等保护手段。实施原地保护要求尽力保留文物原状和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维护并改善文物周边环境风貌,保证文物遗存本体及其载体环境的安全。在对本体实施保护时,须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按照原形制、原结构进行保护,新技术的使用须采取谨慎的态度,体现可逆性和可识别性。由于本规划坚持原地保护优先原则,尤其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不得就地迁建或异地迁建,评级较高的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也以原地保护为主,如川康平民银行、望龙门客运缆车遗址、人和门城墙遗址、重庆海关总署旧址、汪全泰号、白象街151号历史建筑、海关办公楼旧址、大溪沟电厂苏联专家楼、文昌宫、周家湾别墅、文星阁、重庆特钢厂仓库等。上述文物点后来大多陆续进行加固、维修,并被公布为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规划中建议原地整体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文物,基本都得到了有效保护。就地迁建是指在不改变原状、不破坏原有文物周边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对文物进行就近整体移位迁建保护。本规划对就地迁建文物的规划选址提出建议,即结合危改片区的社区功能考虑,尽量选择片区规划绿地,不占建筑容积率。在工作中应按照“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原形制”四方面要求,做好解体前的测绘和修复设计工作,解体和迁建过程中要做好相关记录。本规划对陈诚公馆、徐远举公馆、交通银行旧址群等建议实施就地迁建,即便作出此建议,我们仍强调优先考虑原地保护。异地迁建是针对原地原址无法保护或已无原生文物环境风貌,但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地面文物,进行异地搬迁集中保护,并提取相关资料。异地迁建较典型的案例包括李子坝抗战遗址公园里的几栋建筑,多是原李子坝片区和牛滴路环沿线危改片区内的抗战文物集中迁建至此,集中展示重庆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风貌。除上述比较成功贯彻执行规划措施的案例外,还有一部分未得到执行的。例如有的片区部分文物点原定保护方式为原地保护或就地(异地)迁建,但在拆迁过程中予以拆除。
3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对过去若干年城市化进程的反思思潮的出现,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通过对危旧房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规划编制情况的回顾和实施情况的初步追踪,我们对加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3.1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
文物保护优先、原址保护优先原则是文物保护法的规定,这也是文物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的内在要求。不可移动文物不同于可移动文物,除本体外,所依存的周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文物历史内涵的重要构成。搬迁复建将流失掉宝贵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关于重要的历史时空信息,搬去的只是文物的“壳”,也必将失去文物的“魂”。
3.2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强化文物保护前置审批
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长期存在,但并非不可调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应该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将文物保护列入规划和建设审批前置条件。从技术上可以通过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文物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信息共享来实现,这样一来规划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对涉及文物用地的土地性质、权属等作出统一、明确、合理的认定,在规划阶段实现城市建设对文物本体及其保护范围的避让。
3.3通过一定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遗产保护
政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但单靠政府无法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这需要通过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金注入遗产保护。例如(1)通过减免税收的政策来鼓励历史建筑、街区的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对历史建筑、环境进行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维护;(2)通过优先开发城市中其他地块的权利来吸引开发商投资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项目;(3)通过优先古镇、历史街区内及其周边配套服务设施的经营权,吸引开发商投资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等。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中,有的地段和片区的文物保护通过引进社会力量投资,达到保护与利用共赢。
4结语
灌区节水改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灌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干旱缺水是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农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前提下,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稳定和适当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使水量浪费损失极为严重。每年由于渠道引水决口,冲毁、淹没农田时有发生。扶风县各工程设施破损严重,完好率低下,渠道输水能力严重不足,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小型灌区机井老化比较严重,耕地得不到灌溉,输水工程不配套。基于上述现状,有必要对扶风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建设,灌区节水改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灌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工程概况和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2.1工程概况
扶风县位于关中盆地西部,西宝高速、西宝北线中段,全县总土地面积745.8km2,耕地面积77.6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59亩,县内农田成方,道路成网,交通比较便利。全县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常年播种面积100.6万亩,平均复种指数150%。经济作物主要有辣椒、苹果等,农业产业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2.2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
目前项目区已有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和小型水库工程。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陂塘9座,小型灌溉泵站343处,农灌机井2843眼,水窖810眼,小型灌区渠系291km,大中型灌区渠系1080km,机井灌区灌溉渠系117.3km,低压输水暗管112.8km。设施灌溉面积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3.4万亩。全县共有宝鸡峡、冯家山灌区干、支渠道122.8km。2000年以来,该县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改造、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灌区改造等项目,投入资金3100万元,共衬砌改造干、支渠38km。县管水库共有11座,均为小型水库。太川水库、官务水库、白家窑水库、五郡沟水库,共灌溉面积5.8万亩。总体而言,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渠系建筑物损坏严重,抽水站年久失修,机泵老化,农田灌溉以土渠输水、大水漫灌为主,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单井控制面积小,灌溉保证率低。无法满足灌溉需求,严重阻碍项目区经济的发展。
3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设计
为了改善扶风县灌区上述水利工程现状,对整个扶风县分4个项目区分别进行系统的节水改造工程的设计。整个节水改造工程的典型设计如下所述。
3.1机井工程设计
按照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用水量要求,设计井孔深度180m。本深度内可有四层水,总厚度为40m,井孔口径为550mm,井管材料采用铸铁井管。滤水管有效工作长度50m,实管长度130m,合计总长度180m。管外填砾厚度为140mm,填砾直径10mm~20mm,砾料采用扶风县沙厂生产的标准砾料。井壁管连接形式采用焊接连接。根据井孔设计的地质条件和含水层岩性来确定计算参数,从井孔柱状图上得知含水层总厚度M=40m,含水层的岩性以粗中砂为主,选择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15m/d,采用滤水管有效工作长度L=50m,井孔直径D=550mm,滤水管外径ds=0.288m,井管直径d=0.25m。为保证管井的使用寿命,避免过高的渗透流速对滤水管的腐蚀、结垢、堵塞等破坏,在设计中我们采用小于允许入管流速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Q=Л×dg×L×n×Vg,将相应参数代入式中可得Q=195m3/h。计算的理论出水量,代表了滤水管的进水能力,而设计流量应小于计算的理论值,所以应乘以0.3的安全系数,才能作为设计出水量,即Q=58.6m3/h。
3.2输水渠道设计
以法门镇齐村北十一支一斗渠衬砌工程进行典型工程设计。渠道总长度850m,主要灌溉齐村的部分耕地,控制灌溉面积650亩,亩均控制渠道长度为2.5m~3.1m。渠道设计流量的大小,应根据作物的灌溉制度及所控制的灌溉面积,按照同一时期不同作物同时用水量的情况计算,计算得出渠道设计流量为0.1m3/s。渠道纵坡比降的选择,应由实际地形条件而定,尽可能使渠底比降与地面坡度相一致,在满足灌溉引水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大的比降,但斗渠一般不大于1/500。因此,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点,选渠道比降为1/600。为了提高灌溉效率,节水节能,节约占地,降低供水成本,同时也为了机械化施工,渠道断面设计为“U”型砼断面,渠道设计流量为0.11m3/s,纵比降为1/600,选用渠道断面为D40断面,衬砌厚度为5cm,选用C15砼浇筑。渠道每隔5m设一道伸缩缝,缝型为机械切割半缝,缝宽为2.5cm,缝内用焦油塑料胶泥填塞。
3.3抽水站设计
依据原有抽水站设计灌溉面积、设计流量、配套机泵型号不变的原则,对该项目区的35座抽水站实施改建设计,更换62台(套)新的节能机组,使其发挥原有的效益。确定以扶风县项目区召公镇大槐村抽水站作为典型设计。该工程位于信邑水库以南600m处,引水水源为美水河水,控制灌溉面积380亩。经实际勘测调查,该抽水站地形扬程8.23m,根据控制灌溉面积、灌水定额、轮灌天数、每天灌溉时间及渠系水利用系数计算设计流量,由设计流量和抽水扬程确定水泵型号。确定了水泵的流量与扬程,可利用“水泵性能表”来选择所需水泵。
3.4低压暗管设计
本次工程拟钻凿180m深的钢筋砼管井1眼,根据已成机井水文地质资料,机井出水量为32m3/h,静水位35m,动水位95m,地块长方形,东西长400m,南北宽234m,面积约为140亩,机井位于地块西北角。地块内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辣椒为主。作物种植方向为东西走向,地块北偏东稍高、西部较低。设计灌水定额按式m=1000Hγ(覻1-覻2)/η计算,根据该区实际情况,计算得小麦、玉米的灌水定额40m3/亩,辣椒的灌水定额27m3/亩。本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辣椒为主。玉米、辣椒生长期处在雨季,适当补充灌溉即可满足要求,取灌水周期为12d。管道布设形式为梳齿状,依据管灌技术规范,结合地块形状以及经营管理体制,耕作习惯,机井出水量等实际情况,在地块西边界布设1条主管道,垂直主管道布设3条支管道,管道长度720m,在管道上安装出水口进行灌溉。项目实施后,区内小麦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日开机时数取16h,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根据机井控制面积计算,结果表明,设计流量小于单井出水量,故采用单井出水量为设计流量。管径采用经济流速法确定,根据计算得管道管径选择为外径110mm,内径105.6mm的UPVC管。经计算,沿程水头损失为5.77m,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的10%计算,取0.57m。水泵设计扬程由管道系统的水头损失(h),机井动水位(h净),机井至供水最不利点的高差(h)等确定,即H=h净+h+h+2.0(出水口要求水头),该机井配套水泵设计扬程为95+5.77+0.33+2.0=103.1m。按照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进行水泵选型。
4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扶风县小型农田水利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计划衬砌渠道82.1km,改造渠系建筑物639座;在机井灌区,新打配套机井41眼;铺设低压管道28.16km,出水栓981个;可新增灌溉面积7640亩,改善灌溉面积26222亩。井灌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65提高到0.8;抽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0.65;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379.42万kg。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使其管理的灌溉面积增加1.3万亩。该项目建成后,作物复种指数由150%提高到180%,年可增产粮食379.42万kg,粮价按现行市场价1.8元/kg计算,可增收379.42×1.8=682.96万元。经济作物每亩增收按100元计算,可增收3.39×180%×0.4×100=244.08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年可节水186.60万m3,按每立方米水0.1元计,可节约186.60×0.1=18.66万元。整个项目实施后,共可增收945.70万元,取水的分摊系数为0.4,即水利项目净收益为925.54万元×0.4=378.28万元。依据以上增量效益和增量费用的分析计算,并根据有关评价指标计算规定进行分析计算,成果如表1所示。由经济评价分析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本工程的经济内部收益率12.44065%大于经济基准收益率8%;经济净现值844.10万元大于零;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27,大于1.0。故该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5结论和建议
尖背水库建于1956年,于1964年进行了扩建,集雨面积5.3km2。由于来水不足。因而,在1969年于库尾修建了新桥、远迳水库(集雨面积总计23.2km2,正常库容分别为124万m3、40.3万m3),引水入尖背水库。因此,现尖背水库总集雨面积为28.5km2,尖背水库正常库容为960万m3,最大库容为1075万m3,死库容为58.0万m3。尖背灌区另一水源为东风陂拦澄江水,陂址以上集雨面积251km2。灌区分为东、中、西三片灌区,灌区以两造水田为主,旱作物以种蔬菜、黄烟、花生、和蕃薯为主,耕地土质以壤土为主。
2工程建设任务与规模
2.1工程现状分析
本灌区建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绝大部分渠道为土渠;部分地段土堤较为单薄,加上灌区为红砂壤土质,土壤渗透系数大,经过几十年的运行,现渠道渗漏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日趋下降,现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由于渠道渗漏严重,灌区下游及上游引水渠水未能完全到达,导致灌溉面积不断萎缩,从原设计灌溉13736亩委缩到11236亩,且现灌溉面积的设计保证率从90%下降到60~70%左右,由于渠道的渗漏及灌区水圳泄洪设施不够,经常垮渠现象,加上引水隧洞局部坍塌、渡槽槽身局部爆裂及错位引起的漏水现象,严重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灌区群众意见大且造成灌溉效益低。
2.2工程任务与规模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任务为对现有水圳主干渠、支渠进行混凝土三面光防渗及拓宽、加固改造,主干渠长28.7km,支渠长33.2km;更新加固改造渡槽槽身9座,新增渡槽1座,长165m;改造各干渠渠首进水闸(含闸门)6座,更换及增加闸门启闭设备6台;更换蝴蝶阀1台,改造各支渠分水闸(含闸门)18座,新增分水闸(含闸门)21座,新增泄洪堰3处,对断面不够进行拓宽、部分地段堤定高度不够及外墙过于单薄的圳墙进行加高培厚;新建防汛交通桥2座,新建交通桥13座,新建人行桥80座,新建涵管21座,新建机耕交通桥12座。
3主要建筑物设计
3.1工程等级及标准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灌溉面积为1.37万亩,按照《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该灌区工程为Ⅳ等工程,其主要建筑物为Ⅳ级,次要建筑物为Ⅴ级,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
3.2工程总体布置
尖背灌区位于马市镇境内,灌区水源取自尖背水库、远迳水库及新桥水库及浈江一级支流澄江河,远迳水库及新桥水库的水引入尖背水库后,由尖背水库统一输水给灌区,灌溉都塘、塘角、红梨、安水、陂田、高水、关桥等7个村委会的农田;灌区包括有东干渠、中干渠、东风干渠及西干渠四条主干渠,其中东干渠、中干渠、及西干渠三条主干渠水源来自尖背水库,东风干渠水源来自澄江河;东干渠下有5条支渠,中干渠下有3条支渠,西干渠下有4条支渠,东风干渠下有3条支渠;还有远迳水库及新桥水库的水引入尖背水库的引水渠各1条,水渠长共61.9km,渡槽有10座,水闸24座,隧洞4条,量水堰16座,水陂2座,跌水1座。
3.3工程设计
3.3.1渠道防渗改造设计
渠道防渗改造设计根据现状及水力计算,按所需过流断面进行断面扩大,渠道为矩形断面,渠道侧墙采用M7.5浆砌石衬砌,墙内侧现浇C20混凝土及1:2水泥砂浆批挡,渠底采用C20混凝土,渠顶高度按加大流量计算。
3.3.2渠系建筑物改造设计
本工程改造渡槽9座,新建渡槽1座,槽身为带拉杆的C20混凝土,U形断面;改造引水隧洞9座。
3.3.3挡水陂改造设计
本工程改造挡水陂1座,新建挡水陂1座,为浆砌石混凝土面流坝。
3.4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的主体工程有渠道、隧洞、渡槽、陂头、水闸、量水堰、跌水。工程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工为辅的施工方式。混凝土施工采用机械拌和,机械与人工振捣相结合,土石方开挖采用机械与人工结合施工,砌筑浆砌石以人工施工为主。主要工程量有:土石方开挖7.55万m3,混凝土1.2万m3,浆砌石8.77万m3。根据工程规模、工程施工特点,经分析平衡安排,建筑总工期为二年。工程施工临时征地共100亩,其中约80亩为山地,20亩为菜地。根据工程规模、工程施工特点,经分析平衡安排,建筑总工期为二年,主体工程施工从第一年7月~第三年6月,以渠道为施工关键。
4工程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
4.1工程投资估算
依据为广东省水利厅2006年1月的《广东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概(估)算定额(试行)》、《广东省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估)算定额(试行)》和广东省水利厅2006年1月的《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计算得:本工程估算总投资为3447.39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为2594.833万元,设备购置费52.45万元,独立费用405.23万元;水土保持专项投资为98.68万元;环境保护专项投资为52.0万元。
4.2经济分析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整个建设施工期安排为2年,运行期40年,社会折现系数IS取8%。由于该项目属加固改建工程,因此,费用及效益均采用增量进行,即只对加固改建增加投资及增加的年运行费和加固改建后的新增效益进行评价。
4.2.1财务分析
尖背灌区改造工程效益为灌溉效益,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其投资以国家投资为主,年运行费用即经营成本包括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工程维修养护费、其它费用等为61.66万元,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本工程项目可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财务上是可行的。
4.2.2国民经济评价
本工程加固改造后可新增灌溉面积0.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236万亩。根据统计,尖背灌区工程改造前灌溉保证率较低,其水田粮食产量约为380kg/亩,尖背灌区工程改造且效益发挥后,其水田粮食产量增加到750kg/亩左右。尖背灌区工程改造前,新增灌溉面积0.25万亩为望天田,其水田粮食产量约为200kg/亩,改造且效益发挥后,其水田粮食产量增加到750kg/亩左右,国民经济灌溉效益按照前后对比计算,其分摊系数取30%,粮食按现市场价3.0元/kg计,则总灌溉效益为580.90万元。经济评价指标计算成果如下:EIRR=16%>IS=8%ENPV=2578万元>0EBCR=1.77>1。因此,本工程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满足要求,且项目具有较强的经济抗风险能力,经济上是可行的。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