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0:20
序论:在您撰写城乡经济一体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城乡;经济; 一体化
一、城乡经济分割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在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矛盾中,最突出的一对矛盾是现代化大工业与传统的农业并存,现代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并存,并且.在二者之间存在有很大的断层,这种双重的非同质经济结构称之为二元经济结构,它是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普遍存在,为我国区域经济打上了“落后”的印证。
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十分明显,并且远远大于一向为人们所关注的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差异,构成我国最大的经济差距。
二、我国城乡经济分割的原因剖析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由多重原因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对特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建国初期.我国5.5亿人口中4.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以封建、保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齐占绝对统治地位,衣不保暖,食不果腹,识字人数仅占十分之一、二,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步思维艰。
(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非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城市经济发展普遍与区域发展相脱节,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不是来源于区域经济基础,而主要来源于行政力量,这是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所决定的。
(三)市经济结构具有超稳定性,城市与乡村产业循环联系薄弱。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在传统体制的长期作用下,我国城市经济形成“大而全,的结构特征,升级缓慢,具有典型的超稳定性。
三、加强城乡联合的对策
要加强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必须变革旧的观念,把发展乡村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部分;必须探化体制改年,建立开放的区域经济环境,培育区域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棚桥梁:最后还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新型的乡镇企业队伍,新型的农村干部队伍,在更深一层次六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经济联合创造条件。
(一)更新区域发展现念,审视乡村经济的发展。很久以来,人们谈起区域发展,自然地要用工业发展、城市发展、大项目的建设等概念取而代之,极少把乡村经济的发展放在应有的地位.以致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二元经济结构难以钥转。乡村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普遍落后的乡村中镶嵌着若干发达的城市决不意味着区域经济的发达,相反这正是区域经济蒋后的标志在二元结构普遍存在的我国,乡村经济的落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乡村经济应该成为我国区域经济长期的发展重点,在思想观念。投资分配、基本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必须灾出这一贯重点把它放在应有的地位。
(二)培育区域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组织区域经济。城乡经济联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的计划体制人为地扼制了这种要求,割断了城乡经济联系。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使区域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及各部门企业之间的多贡经济关系回归正常,按经济规律要求的轨道运转。在我国竞争制度尚不健全助条件下,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积极培育区域市场体系,其中包括纵向市场体系(含全同性市场、大区市场、省级市场、县教市场、乡镇市场等)和横向市场体系(含生产资料市场、消费的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这样“看不见的手’将地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协调省复杂多样的区域经济关系,解决看数以干百万计的区域经济问题,建立起正常的区域经济秩序,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乡之间经济技术联系的建立与加强刀至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创造必要的区域经济环境。
(三)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筑城乡经济联合的科学大道.市场机制是组织经济社会的一种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尽善尽美,需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其不足,以共同主宰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主要是对微观经济活动作基础性调节,政府调节是对经济活动的高层次调控。一方面政府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财政、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及各种法律法规引导并规范各区域、各部门、备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促使大中城市调整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民加速产业循环过程,强化城市的扩散效应,并由此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合;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区域关济大循环的轨道,引导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健康、科学迅速地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经济,建立农村地区的经济生长极。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是乡村经济中先进生产要素的集合,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本身即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目前,小城镇经济建设的核心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市化的主要力量。
(五)努力提高农村民众素质,转变农民封闭、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城乡差异最大的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差异,包括文化水平的差异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其中前者决定后者,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追求个性,追求发展与进步,乐意并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及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勇于开拓。所有这些正是我们的农民所普遍缺乏的,也正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湖北省 经济一体化 灰色关联度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经济转轨时期的典型特征,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突出。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不仅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政治的稳定。21世纪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发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其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乡镇和农村协调发展,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消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湖北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中游,对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问题,研究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办法,对我国其他地方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衡量指标构建
(一)城乡经济一体化衡量指标选取
对城乡经济一体化衡量指标的选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建立一个多级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如郭俊华等(2013)建立了一个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另一种方式是选取几个代表性指标来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如随佳佳等(2011)、邓立丽(2012)选取了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四个指标来衡量城乡经济一体化。本文借鉴随佳佳等(2011)的做法,但由于恩格尔系数被众多学者证实在衡量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上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和失灵现象(谢韩涛,2011;尹海洁,2009等),因此本文剔除掉这一指标,而采用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二元对比系数三个指标来衡量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实现程度。
1.城市化水平(U)。城市化水平是衡量某一地区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某一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与城乡经济一体化息息相关,一般认为:某一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意味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
2.二元对比系数(R)。二元对比系数,也叫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反映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说明了城乡经济上二元结构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一般来说,二元对比系数越小,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越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越低。设G1为农业部门的产值,L1为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G2为非农业部门的产值,L2为非农业部门劳动力人数。则二元对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R=(G1/L1)/(G2/L2)。
3.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I)。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I=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一般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越小,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越低。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评价标准
本文参照随佳佳等(2011)的做法,将各指标的状态分为4个阶段,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分析
(一)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程度的测算及分析
根据湖北省相关年份的统计年鉴得到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自2000年以来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程度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从城市化水平来看,自2000年以来,湖北城市化水平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从2000年的40.5%发展到2012年的53.5%,13年间增长了12%。但城市化水平不高,从2011年开始城市化水平才到达50%以上,刚达到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阶段,城乡经济一体化基本完成所要求的城市化水平要达到70%以上。因此,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刚跨过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过渡前期,离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完成还有一段较长的路程。
从城乡收入差异系数来看,自2000年以来,湖北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呈现出U型,即先降后升形态,说明湖北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但从整体来看,湖北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从2000年的41.06%发展到2012年的37.68%,13年间的变化并不大,说明了13年间虽说湖北城乡居民收入都在增加,但相对差距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是保持相对稳定。另外,从湖北城乡收入差异系数的具体数值来看,湖北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较大,到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通过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来考察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目前湖北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前期,而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所要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80%以上,因此,从城乡收入差异系数来看,目前湖北离城乡经济一体化还有较大差距。
从二元对比系数来看,自2000年以来,二元对比系数变化不大,2000年的二元对比系数为15.62%,中间经过小幅波动,到2012年二元对比系数为16.89%。从二元对比系数来考察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目前的二元对比系数远低于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过渡所要求的45%,说明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十分大。目前湖北正处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过渡的前期阶段。
综合以上指标的分析结果来看,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的演变显示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在提高,而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和二元对比系数的演变并不十分明显。总体上讲,湖北正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前期。
(二)湖北省城乡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前面的分析显示,目前湖北正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的前期,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低,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显示,湖北农村人均纯收入在2000年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06%,此后这一比例不断降低,到200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4.81%,此后虽说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有所增长,但到201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68%,以上数据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从2000年至2012年的13年间,湖北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大部分年份只有同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多一点。而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数来看,更能显示出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2000年,湖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268.5元,同期湖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524.5元,两者相差3256元;而到了2012年,湖北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851.7元,同期湖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39.6元,两者相差12987.9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最直观地显示出城乡经济的二元性,反映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偏低。
2.农业部门生产率低下。二元对比系数表明,相对于非农部门,湖北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低下,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不及非农部门的1/5。目前,在湖北的广大农村,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现代农业在农村还非常稀缺,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变量选取
目前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明显。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导致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明显的因素可归为两类:一类是要素积累因素,另一类是政府政策因素。要素积累主要包括资本要素积累和人力要素积累。在目前湖北各地城乡人力要素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导致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资本要素积累,而资本要素积累主要是通过投资获得的,因此本文用投资(用Inv表示)来表示资本要素积累。导致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政策因素主要是指政府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我国长期以来都在实施城市偏向的政策,过多的资源流入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导致存在严重的城乡经济二元结构。近年来,各级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政策,对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但目前城乡二元结构还十分明显。城市偏向政策主要表现为:产业政策、金融发展政策、公共服务投入政策三方面。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迁(用Ind表示)、金融发展(用Fin表示)、公共服务投入(用Pub表示)来反映政府的政策偏向。另外,一些研究显示,经济发展水平(用Rgdp表示)也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有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参考相关研究,本文将导致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因素分为投资(Inv)、产业结构变迁(Ind)、金融发展(Fin)、公共服务投入(Pub)和经济发展水平(Rgdp)。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用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比表示投资,用城乡存贷款余额比表示金融发展,用第一、二产业产值之比表示产业结构变迁,用城乡人均财政支出比表示政府公共服务投入,用人均GDP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最能直接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系数,但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存在局限性和失灵现象,所以本文选取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代表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
(二)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下面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来研究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各因素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程度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定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比较各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度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灰色关联度越大,意味着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越紧密。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本文中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I)为参考数列,投资(Inv)、产业结构变迁(Ind)、金融发展(Fin)、公共服务投入(Pub)和经济发展水平(Rgdp)为比较数列。第二步,变量的无纲量化。由于不同变量单位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要进行无纲量化的数据处理。本文采用初值化方法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即用每一数列的第一个数据除以该数列所有数据。第三步,求对应差数列。将无纲量化处理的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进行差值计算且求绝对值,设max与min分别为各个时刻的绝对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四步,计算灰色关联系数ξi(t)。ξi(t)=(min+ρmax)/(i(t)+ρmax),ρ称为分辨系数,其范围为0≤ρ≤1,引入ρ是为了减少极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为了简化计算,本文选取适当的ρ,使ρmax的值为1。第五步,计算关联度ri=∑ξi(t)。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的灰色关联系数,得到表3。
根据表3对各因素的关联系数求算术平均数,得到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如下:Rgdp、Ind、Inv、Fin、Pub的关联度分别为0.490、0.892、0.758、0.859、0.723。
(三)结果分析
由前面的计算结果可知,各影响因素与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变量的关联度排序依次为产业结构变迁、金融发展、投资、公共服务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说明产业结构变迁和金融发展对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较大,而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次之,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小。
1.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由灰色关联分析可知,产业结构变迁在本文所选定的因素中的关联度最大,说明湖北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大。目前湖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阶段,工业产值在不断增加,工业结构在优化,服务业也有长足发展,但湖北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绝大多数农村还是传统的农耕方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很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不断下降,产业结构变迁是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2.金融发展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由灰色关联分析可知,金融发展的关联度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产业结构变迁,说明金融发展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有重要影响,是导致城乡经济差距增大的重要因素。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但湖北省金融业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金融薄弱,金融业的城乡非均衡发展十分明显,金融发展的结果是农村资金通过金融体系流入城市,导致城乡发展差距增大。
3.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由灰色关联分析可知,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的关联度相差不大,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说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对城乡经济一体化也有一定影响。自2000年以来,湖北省各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公共财政支出主要投向了城市,使得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增大。
4.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由灰色关联分析可知,在考察的几个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小,说明湖北省经济发展并没有对城乡经济一体化产生显著影响。自2000年以来,湖北各地城乡经济均得到了极大发展,城乡人均GDP显著提高,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缩小城乡经济的差距。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借助于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二元对比系数三个指标,对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正处于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济一体化过渡的前期,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低,城乡经济差距大。
通过对影响城乡经济一体化因素的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变迁和金融发展对湖北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较大,而投资和公共服务投入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次之,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小。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如下建议来缩小湖北城乡经济差距,提高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
第一,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湖北广大农村地区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农耕方式,农业生产率低下,这是城乡二元经济的集中体现和主要原因。因此,要在湖北工业化过程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应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提升农业生产率,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二,加强农村金融发展。湖北城乡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发展远落后于城市地区。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努力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支持金融业向农村地区倾斜,为“三农”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第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的投入。湖北同全国一样,一直以来都是公共资源大量流向城市,这也是形成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原因。目前,湖北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消除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需要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的投入,使农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城市靠拢。
1.郭俊华,刘奕玮.西部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与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2.随佳佳,张铎.北部湾经济区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1)
3.邓立丽.江苏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2)
4.谢韩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适用性研究[J].调研世界,2011(4)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乡居民能否妥善安置就业,这是中国保障民生计划中的重点。从近年来的数据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就业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三大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也都有提高。这得益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长期坚持市场经济和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中国的私人资本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以民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为主体的企业单位快速成长,这消化了城乡人力市场上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的推动了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城乡就业人员的社会生活水平。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方面都有显著进步。城乡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更高了,城乡文化卫生机构覆盖的范围更广了,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了。尤其是在城乡社会保障方面,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体系,保护了城市就业人员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切身基本利益,有效维护了城乡社会经济在人员调配上的交流互动,为城乡居民社会生活一体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一、城乡经济分割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在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矛盾中,最突出的一对矛盾是现代化大工业与传统的农业并存,现代城市与落后的乡村并存,并且,在二者之间存在有很大的断层,这种双重的非同质经济结构称之为二元经济结构,它是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基本特征之一。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普遍存在,为我国区域经济打上了“落后”的印证。
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十分明显,并且远远大于一向为人们所关注的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差异,构成我国最大的经济差距。
二、我国城乡经济分割的原因剖析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由多重原因相互交错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对特殊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建国初期,我国5.5亿人口中4.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以封建、保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齐占绝对统治地位,衣不保暖,食不果腹,识字人数仅占十分之一、二,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步思维艰。
(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非经济因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城市经济发展普遍与区域发展相脱节,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城市发展的原动力不是来源于区域经济基础,而主要来源于行政力量,这是我国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所决定的。
(三)市经济结构具有超稳定性,城市与乡村产业循环联系薄弱。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在传统体制的长期作用下,我国城市经济形成“大而全,的结构特征,升级缓慢,具有典型的超稳定性。
三、加强城乡联合的对策
要加强城乡经济联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必须变革旧的观念,把发展乡村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部分;必须探化体制改年,建立开放的区域经济环境,培育区域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使之真正成为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棚桥梁:最后还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支新型的农民队伍,新型的乡镇企业队伍,新型的农村干部队伍,在更深一层次六农村经济发展、城乡经济联合创造条件。
(一)更新区域发展现念,审视乡村经济的发展。很久以来,人们谈起区域发展,自然地要用工业发展、城市发展、大项目的建设等概念取而代之,极少把乡村经济的发展放在应有的地位,以致城乡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二元经济结构难以钥转。乡村经济是区域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普遍落后的乡村中镶嵌着若干发达的城市决不意味着区域经济的发达,相反这正是区域经济蒋后的标志 在二元结构普遍存在的我国,乡村经济的落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乡村经济应该成为我国区域经济长期的发展重点,在思想观念。投资分配、基本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必须灾出这一贯重点把它放在应有的地位。
(二)培育区域市场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组织区域经济。城乡经济联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的计划体制人为地扼制了这种要求,割断了城乡经济联系。市场机制的作用必然使区域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及各部门企业之间的多贡经济关系回归正常,按经济规律要求的轨道运转。在我国竞争制度尚不健全助条件下,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积极培育区域市场体系,其中包括纵向市场体系(含全同性市场、大区市场、省级市场、县教市场、乡镇市场等)和横向市场体系(含生产资料市场、消费的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这样“看不见的手’将地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协调省复杂多样的区域经济关系,解决看数以干百万计的区域经济问题,建立起正常的区域经济秩序,为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乡之间经济技术联系的建立与加强刀至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创造必要的区域经济环境。
(三)加速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筑城乡经济联合的科学大道。市场机制是组织经济社会的一种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更不尽善尽美,需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其不足,以共同主宰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调节主要是对微观经济活动作基础性调节,政府调节是对经济活动的高层次调控。一方面政府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财政、信贷、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及各种法律法规引导并规范各区域、各部门、备企业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促使大中城市调整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民加速产业循环过程,强化城市的扩散效应,并由此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合;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区域关济大循环的轨道,引导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健康、科学迅速地发展。
(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经济,建立农村地区的经济生长极。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点,是乡村经济中先进生产要素的集合,小城镇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本身即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目前,小城镇经济建设的核心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市化的主要力量。
(五)努力提高农村民众素质,转变农民封闭、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城乡差异最大的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差异,包括文化水平的差异和思想观念的差异,其中前者决定后者,人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追求个性,追求发展与进步,乐意并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及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勇于开拓。所有这些正是我们的农民所普遍缺乏的,也正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1]蒋清海,《中国区域经济分析》第151页,重庆出版社.
[2]翟志成 方齐云 《中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2第7期.
[3]王晶;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演变与城市财政[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10期.
[4]姜爱林;论城镇化水平的不同测算方法[J];天府新论;2002年04期.
[5]石正高;试谈城乡经济一体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J];理论导刊;1989年05期.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制度;创新
1城乡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关键是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进行这项调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城乡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处理好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和工人的关系,使工农、城乡、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就是实现“三农”的“裂变”,即农民怎么变成工人,农村怎么变为城镇,农业怎么逐步实现工业化。
1.1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创新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减弱乡村人口流迁的拉力和推力,促进乡村城市化;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劳动者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提高,在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然存在的条件下,它又有助于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质量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实际上是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不断流动的过程,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过程,更是挖掘、开发农业潜力的过程。发展高质量的农业,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培育优质高效的名牌农产品;重点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农业,旅游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出口率和附加值,增进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从而把农业与整个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
(2)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家庭承包经营虽然确立了农民的生产主体地位,却没有完全确立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从而不能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要确立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必须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和巩固农民生产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农民的经济行为向“购”、“销”两个领域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确立了农民作为交换主体的地位,最终使农民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
(3)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济。通过土地集中,可以提高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加快农业产品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的效益。它可以打破城乡封闭的格局,由分散性、自给性、产销分割和低效率的农业,向集约化、商品化、产销一体化和高效率的农业转化,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
1.2工业化的制度创新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概念。按照十六大精神,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把工业化的任务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我们对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也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阶段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领的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如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因此,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积极探索。
2城市化与制度创新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变化的过程。它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是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2.1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挥城市的聚集优势
城市在发展过程存在两种类型的作用力,即向城市中心集聚的向心力和从城市中心向外扩散的离心力。由于它们的非平衡运动,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通过极化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腹地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极化和扩散效应,使城市真正起到辐射作用,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也就是用城市比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优秀的人才、灵便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这就是说,实现城乡一体化还要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考虑。城乡差别既由城市经济的发展所引起,同时还要由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来解决。]
2.2妥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
(1)逐步放开中小城市的壁垒,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考虑到大城市自身的困难,当前应逐步放开中小城市的壁垒,扩大就业机会,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小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面广量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十分注重小城镇的建设。
(2)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既是劳动容量大的产业,也是农民容易进入的行业。在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弹性大、灵活性强的社会服务项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满足密度大、人口容量多,生活多元化需要的服务体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立起现代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交通、通讯、教育、文化、体育、旅游、饮食、信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吸引和消化农村劳动力。
2.3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纽带作用
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具有将城市先进的技术、信息、管理方法等向农村地区传递的功能。如果没有这些小城镇,使相对先进的大中城市直接面对广大的农村,面对千千万万个分散的农户或其他小规模经营的经济实体,城乡交流的难度就大得多。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使资源达到最佳配置。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小城镇功能。
小城镇是农村工商业和科技、信息的中心。虽然处在农村区域内,但小城镇却和单一经营农业的广大农村不同,它以工商业发展为主。小城镇虽然没有大中城市的资金、科技、信息优势,但在农村,它却是经济发展特别是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最集中的地方。在各种生产要素都极度匮乏的农村,小城镇成为工商业发展的最佳生长点。
3进一步健全城乡一体化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3.1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进一步深化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实际上就是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户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二是要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特别是地处城郊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普遍推行这一制度。
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农户依法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鼓励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办法,兴办股份合作农业企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进一步深化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权利,实际上就是承认农民拥有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一是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户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的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二是要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要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和增值,特别是地处城郊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普遍推行这一制度。
3.2金融体制改革
当前要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了当前推进“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改革农村信用社。当前要注意研究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为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要采取股份制的办法,广泛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等参股,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并采取免税或低税率的政策,在保证农村信用社获得不低于一般商业银行同等赢利水平的条件下,鼓励农村信用社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给农民发放贷款。
(2)改革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收购资金贷款的单一功能,充分体现国家对弱势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特殊支持,将农业发展银行改建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并利用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的网络,发展委托业务。
(3)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要切实改变农业保险无人问津的局面,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进一步完善部分农产品的期货市场,减少农民农业生产风险,使农业与金融市场进一步融合,逐步走向市场化。
3.3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让农业部门成为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并通过配套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体制的改革,建立集产加销、内外贸管理于一体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职能,为各类农业市场主体和生产者提供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2006政府工作报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商务印书馆,2006.
关键词:城乡经济 二元经济结构 人均消费水平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影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着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导致更多的资源和优惠都偏向了城市。只有从根本上破除产生二元经济结构的各种制度和非制度基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城镇化,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减少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当前城乡经济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的瓶颈主要反应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经济主体是个体,难于形成规模,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种地主要是用来自给自足。即使有个别的个体参与到市场经济中,他们的规模也较小,承担各种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通信、网络在农村的普及率较低,阻碍了信息在农村的传递导致了农业科技水平落实于社会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很多初中没有毕业就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他们种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他们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只知道按照传统经验进行生产劳动,这样的劳作效率低,更不用说让他们参与到市场经济中。这样农业产业结构就自然而然地与城市化的发展拉开了距离。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问题伴随着城镇的发展而显现出来。
(一)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扩大城市规模,没有结合当地资源环境承受力去制定一些涉及百姓生活方面的指标。因此这样的指标往往与实际不符。另外人口过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交通拥堵、水资源短缺、环境不断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一些地方的城镇化发展就是一个摊煎饼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城区扩张快,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同时不合理拆迁,一味地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也造成失地农民的增多。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目前,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极大一部分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强,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不完善,就使农民工更加地被边缘化,成为城中人看不起的对象。
三、突破瓶颈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途径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
1、农业结构调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开发农业的潜力,重点发展高质量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做产业链的加工农业以增加创汇;在无公害和绿色产品和食品上下功夫,培育出具有一定品牌的农产品;把农副产品和整个经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提高其商品率和附加值。
2、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家庭承包经营的确增加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他们只是作为生产的主体,并没有完全的成为市场主体。要想改变当前局面,使农民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向购销这个体系靠近。
3、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济
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可以起到让加深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扩大经营规模进而促进农业向现代化方面的转变。土地得以合理流转到那些具备规模农业生产的人手里,就可以使农业向集约化、商品化、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方面转化,进而改变之前的分散性、自给性、产销分割和低效率的农业。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增强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挥城市的聚集优势
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使城市真正起到辐射作用,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农村可以在城市的带动下共享管理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也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来农村安家落户,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样城乡的经济差距就会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妥善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城乡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劳动力,然而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是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他们便可以为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创造巨大的财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农村的劳动力。因此中小城市要放开发展的壁垒,规划和发展小城镇。由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大,各种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农民很容易参与其中,这就为小城镇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此就要大力发展小城镇中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吸纳剩余劳动力。
3、加快小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纽带作用
作为纽带作用的小城镇可以吸引城市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向农村地区的过度。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实体规模较小,农户多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如果这些经营主体直接和城市交流,交流面会过于狭窄,程度相对不好,结果也会不太理想。因此小城镇就可以把分散的规模较小的经济实体聚集到一起,调节资源的配置,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
四、结束语
总之,在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破除有由农村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引起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这个瓶颈,城乡的融合度会更高,城乡的联系会更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会更深。
参考文献:
[1]吉炳轩.关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J].求实,2012(1):20-23
[提要] 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在城乡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突破,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关键词: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收录日期:2013年4月8日
一、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各级部门不断提升理念,狠抓工作落实,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消除,工农关系不协调、城乡关系失衡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加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的明显加快,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失的速度也在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这已成为影响陕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健康发展,影响城乡居民和谐共处,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阻碍因素。因此,就必须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支撑体系不稳固。经济发展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城乡良性互动的前提是处理好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与工人的关系,使工农、城乡、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从工农业发展看,2012年陕西生产总值达14,45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70.16亿元,增长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第二产业增加值8,075.42亿元,增长14.9%,占55.9%;第三产业增加值5,005.6亿元,增长11.5%,占34.6%。第三产业对陕西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并且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良性增长。因此,需要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释放其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优势。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陕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但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城乡基础设施还存在着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问题,导致农村多数地区交通、能源、水利、电力、基本农田等基础建设比较滞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严重老化,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过度分散化,经营效率低下;交通条件落后,仍有许多行政村和自然村不通公路;不少村民尚未喝上自来水;很多偏远地区的通讯、网络仍不到位;没有建立长效的排污处理措施,环境卫生条件差等。由于基础设施的陈旧和落后,导致农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严重制约了陕西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城市向农村拓展以及资金向农村转移的力度,延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及城乡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三)制度体系不健全。近年来,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打破城乡壁垒的许多政策措施,但由于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城乡两个市场仍不能有机融合。一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农民丧失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平择业的机会,农民的就业无法走向社会化;二是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农村,严重影响了城市生产要素到农村投资创业、经营农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土地市场化不充分。没有配套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政策,造成了集体土地管理相当薄弱,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施。
(四)农村缺乏长期的投入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陕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流向是城市,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再加上农村土地要素、资金要素和人才流向城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陕西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90%流向城市;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银行支工歧农、重工轻农,农村信用社有职无权,功能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影响陕西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和项目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三、推进陕西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城乡一体化实施保障机制,明确城乡统筹工作推进方向。为加快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乡规划一盘棋,建议以《陕西省城乡规划条例》为指导,各市、区、县乃至镇结合自身地域及产业特点,在广泛征求各涉农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具体规划,使全省每一处建设用地都有科学明确的规划依据,每一个建设项目都纳入规范细致的规划管理,使城乡规划真正成为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有力手段,为消除束缚城乡融合的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一要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城市与农村设施衔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电、气、能、路、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快实现硬化路面自然村和村内的全覆盖;加快农村垃圾中转站建设,实现垃圾“村收集、镇运输、区县处理”的密闭化管理;二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政府要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建设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加大对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积极倡导城市教师进行支教,改变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三要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市、县各级政府要把培训乡村医生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检查督促工作,乡村医生必须持证上岗。同时,定期组织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乡村医生到医科类院校或二级、三级医院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缓解农民进城看病难的紧张局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三)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元化。一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如何剔除附加在户籍上的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等不合理制度的约束,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公民社会保险登记制度,使陕西广大农民早日实现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积极创造条件,承担起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建立相应的经费统筹保障机制,打破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在政策、制度上的隔离,让农民自由流动、自主择业,享受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大病或住院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应急性的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将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各种风险给农民工带来的危害,更好地促进城乡劳动者早日实现平等就业。二要加大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调整商品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应,稳步扩大住房建设规模,积极培育发展县域城镇房地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城镇把有稳定职业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三要针对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村贫困户实施再就业援助活动,提供减、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鼓励企业吸纳安置等手段,促进就业。四要尽快健全教育保障机制,按城乡协调、城乡结合的原则,把农村教育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大系统,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和城镇、农村区域内部的教育资源均等化。
(四)加快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对统筹城乡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持。一要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要明确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坚决杜绝以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抵押、置换等方式,积极稳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化和契约化。二要加快财政支农制度创新。扎实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明确划分省、市、县三级财权和事权,尤其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各级财政农村小额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政策,加大对自我供给能力弱、财政运行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提高基本财力保障水平。三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通过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深化改革,逐步建立以贴息、担保、参股和创业投资为主的多渠道、多方式的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县域增设分支机构,加快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建房、办农家店等提供信贷支持,以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辑方,尹作敬.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实证研究与战略对策——以山东省济宁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城乡经济一体化 金融机构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破解“三农”工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它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来自观念、体制、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突出的问题,严重阻碍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关键要将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缩小城乡的差距。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农村金融的发展,增强农村资金的流转效率、使用效率,使其最终成为能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1. 国有商业银行要承担起更重要职责
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规模的配置以及在其他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要体现向农村、乡镇的倾斜,保证有足够的放贷资金流向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问题。中国农业银行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专门设立了三农事业部,对农业及县域金融发展有重要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县域金融发展的特殊需要。县域往往是城乡结合点,对金融的需求有很多自身的特殊点,无论是在贷款的准入条件、贷款的运作效率还是金融创新方面都有很多特点。农行设立三农事业部,围绕着县域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对县域中小企业制定了特殊的准入条件,围绕县域金融需求创新了很多的产品。所有这些都能更加贴近县域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适应县域金融需求,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商业银行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支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这些城市的中小企业,同时通过消费信贷、扩大内需等方式,最终把城市的各种有效因素激活,使他们形成一个有效的相互支撑作用,最终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2. 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并放大其功能
近些年, 我国农村金融出现了支农弱化的趋势, 政策金融更是严重缺位,极大地制约了金融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政治任务。除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的投入以外,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特有的扶持功能。
但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仅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的信贷服务。因此,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拓宽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 更多参与到农村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对于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将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则应明确“开发性金融”的经营思路, 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 发挥农村信用社准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建成由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入股的、产权关系明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为“三农”服务的商业化、准政策性、社区性、地方性金融企业,加大对农业、农户的支持力度。通过吸收存款,并将放贷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如粮棉油等农副产品的种植、收购、加工贷款, 基金会、非政府和民间非盈利组织提供的小额信贷业务,对于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十分明显。
4. 发挥邮政储蓄、农村商业银行等的辅助作用
邮政储蓄具有点多、面广、 营业时间长(早开晚关,节假日不休息)、贴近居民生活(网点设在居民区、市场、商厦等地)的特点,能很好的吸收零散的存款。将吸收的居民储蓄向中小企业和社区发放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发放贷款外的富余资金,可通过购买农发行、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债券或拆借给农村信用社等形式返还农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对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考虑组建县一级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专门统筹农村资金,并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
笔者此处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社区性融资组织、民间集资、金融合会和私人钱庄等,它们是正规金融约束情况下市场自发的金融深化。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促进了正规金融的改革和创新。通过发挥降低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动员储蓄等功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它们同时又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对经济金融运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民间金融的正面效应,将它置于优化全社会融资结构和改善农村民营企业和农户投融资环境中通盘考虑,实现对农村民间金融引导、规范、提升和替代;同时推进金融深化,提高和完善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功能,在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其补充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