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0:19
序论:在您撰写耕地精细化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Logistic回归;景观立地要素;耕地数量变化;新市区
中图分类号:F32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1-2987-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6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2]。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已经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包括食物生产、森林资源、地区气候、淡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诸多方面[3,4]。面对这些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5年9月,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提出了全球土地计划(GLP),深化人类对地球系统演化背景下耦合的人类-陆地环境系统的理解[5-7]。耕地变化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内容,耕地资源保护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经济的可持续性[8]。改革开放至今,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成为目前国家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9],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张凤荣等[10]、赵其国等[11]、李劲峰等[12]、赵婷婷等[13],论述非农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耕地减少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耕地保护预警等,并预测未来区域内耕地变化情况。
然而在宏观层面上对区域尺度耕地数量变化时空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尤其是结合未来耕地数量趋势模拟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且驱动力因子的选取多为社会经济指标,景观格局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本研究从耕地的景观立地条件出发,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保定市新市区2009―2012年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未来耕地数量变化的风险进行了预测,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新市区地处北纬38°51′-38°56′,东经115°21′-115°29′之间,地处大清河系冲积扇中下部,属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阔。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位于保定市西郊,东与北市区、南市区毗邻,北与满城县东马乡、尹庄乡接壤,南与南市区五尧乡相邻。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从境内穿过,南部有107国道,西北部有外环路横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为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2.4 ℃,月平均气温为26.7 ℃,无霜期213 d。全年日照2 610.2 h。耕地总面积5 937.20 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9.71%,其中水浇地面积5 872.47 hm2,占耕地面积的98.91%,旱地面积64.73 hm2,占耕地面积的1.09%。
2.2 数据准备
2.2.1 因变量 从保定市新市区2009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两年的耕地图斑,进行叠加处理,并将2009年的耕地划分为两种情况(图1),即流失耕地(2012年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未流失耕地(2012年土地利用类型仍为耕地)。以耕地数量变化情况,即流失与未流失作为因变量,取值为“0”和“1”,“0”表示耕地未流失,“1”表示耕地流失。耕地数量变化分布图清楚地呈现了2009―2012年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状况,可以看到耕地的流失主要发生在新市区东部,特别是靠近新市区的耕地大量减少,而新市区西部耕地分布密集的地区耕地流失较少,耕地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同时,耕地的流失沿主要道路呈现出带状分布。
2.2.2 自变量 景观格局指数法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17],景观格局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针[18],因此选取斑块尺度上的景观格局指数进行驱动力分析。本研究将耕地与各景观立地要素(包括城镇、独立工矿、村庄、设施农用地、主要道路、主要河流)的最近邻距离(包括距城镇用地距离、距独立工矿用地距离、距村庄用地距离、距设施农用地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距主要河流距离)作为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单位为km。采用边到边的最近邻距离,通过ArcGIS 9.3中的Proximity工具提取,距离值从0开始。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对自变量进行了共线性检验,发现自变量间共线性不显著,可以将所有自变量加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3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耕地数量变化景观立地要素驱动力分析
3.1 基于统计学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利用流失耕地与未流失耕地的累积概率曲线和不同范围内的流失耕地比例来分析耕地数量变化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找出对耕地数量变化有贡献的因素。研究发现,耕地数量变化与距独立工矿用地距离、距村庄用地距离、距设施农用地距离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与距城镇用地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距主要河流距离有显著的相关性。
3.1.1 耕地数量变化与城镇用地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2可知,累积概率曲线中距城镇用地6 km范围内,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流失耕地的曲线在上方,说明在此范围内,该影响因素对耕地流失起负向作用。从流失耕地比例曲线来看,距城镇用地距离6 k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流失耕地比例从47%下降到近3%,说明距城镇用地越近,耕地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3.1.2 耕地数量变化与主要道路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3可知,累积概率曲线中距主要道路3 km范围内,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流失耕地的曲线在上方,说明在此范围内,该影响因素对耕地流失起负向作用。从流失耕地比例曲线来看,距主要道路3 k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流失耕地比例从近37%下降到近2%,说明距主要道路越近,耕地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大。
3.1.3 耕地数量变化与主要河流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4可知,累积概率曲线中距主要河流6 km范围内,两条曲线有明显的差异性,且未流失耕地的曲线在上方,说明在此范围内,该影响因素对耕地流失起正向作用。从流失耕地比例曲线来看,距主要河流6 km范围内,随着距离的增加,流失耕地比例从近1%上升到近40%,说明距主要河流越近,耕地流失的可能性就越小。
3.2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空间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样本的选取,在ArcGIS 9.3中随机生成了一些点,选取具有耕地信息的点并去除重复项,得到了1 600个耕地有效样本,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使用向后逐步分析法进行回归计算。
3.2.1 模型检验 本研究采用模型χ2统计检验和HL检验对模型的有效性和拟合效果进行了检验(表1)。模型χ2统计检验结果中卡方值为60.902,显著性水平为0小于0.05,说明变量加入模型之后对因变量有明显的影响,所建模型中所有的因变量都有显著的解释能力。HL检验结果中卡方值为15.419,显著性水平为0.131大于0.05,统计检验不显著,说明模型拟合度较高。
3.2.2 模型解释 最终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自变量为流失耕地距城镇用地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和距主要河流距离(表2),说明这三个变量为2009―2012年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Wald统计量,解释变量的贡献程度为距城镇用地距离(21.084)大于距主要河流距离(11.057),大于距主要道路距离(7.923),说明解释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为距城镇用地距离、距主要河流距离、距主要道路距离。
耕地流失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为距城镇用地距离,模型中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1.312,表明耕地流失的概率随着距城镇用地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且距城镇用地距离每减小1 km,耕地流失概率增大3.72倍。回归结果表明,距城镇用地距离是耕地流失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距城镇用地越近,耕地流失概率越大。保定市高新开发区位于新市区内,且东与北市区、南市区毗邻,区域人口规模的增加、人口密度的增大、经济水平和人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都不断刺激着新市区住房、交通和城市用地的扩张。新市区东部随着高新开发区的发展耕地流失特别明显。受城市集聚效应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多为连片扩张,导致城镇周边耕地更易流失,转化为建设用地。
耕地流失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为距主要河流距离,模型中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709,表明耕地流失的概率随着距主要河流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距主要河流距离每增加1 km,耕地流失概率增大0.49倍。回归结果表明,距主要河流距离是耕地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距主要河流越近,耕地流失概率越小。灌溉保证率是影响耕地生产力的重要因子之一,一亩泉河、侯河、白草沟河流经新市区,保证农田灌溉,距离水源越近则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产生的经济价值大于距水源地较远地带,由于利益驱逐,产生经济价值较少的耕地更容易流失。
耕地流失过程中,第三个重要的解释变量为距主要道路距离,模型中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58,表明耕地流失的概率随着距主要道路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且距主要道路距离每减小1 km,耕地流失概率增大1.06倍。回归结果表明,距主要道路距离是耕地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距主要道路越近,耕地流失概率越大。交通道路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获取提供了一条全方位的联结纽带。主要道路周边的土地,由于其交通便达性使其具有的很大的区位优势,工业用地选址时,为了其原料和产品运输便捷,多在主要道路周边进行建设;新增居民点也向主要道路周边转移,距离主要道路越近,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加越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也成为道路周边耕地遭到占用的原因之一。
3.2.3 模型预测 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计算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概率,对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风险进行预测,模拟未来耕地土壤质量变化趋势。根据回归结果,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的概率可以通过公式(4)进行计算。
P=exp(-0.665+0.709X1-0.058X2-1.312X3) (4)
式中,P为耕地流失的概率;X1为距主要河流距离;X2为距主要道路距离;X3为距城镇用地距离。
通过计算耕地流失的概率得到了耕地流失风险分布图(图5)。从图5可知,高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新市区、韩村乡、颉庄乡的城镇用地周围,这些乡镇城镇化程度高,城镇用地较多,城镇扩张将给耕地带来不小的压力。中度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南奇乡、大马坊乡、富昌乡周边,并沿主要道路呈现两条带状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重点产业的不断发展,新企业的不断涌入,原有工业园区和厂房的扩建及新厂房的建设,必将成为耕地流失的重要推手。低度风险区一般距离城镇和主要道路都较远,且在主要河流附近分布较多,在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距离河流较近为耕地提供充足的水源,这部分耕地最容易保留下来,继续支持新市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表明,耕地流失过程主要受到城镇、主要道路和主要河流三个景观立地要素的影响。离城镇用地和主要道路的距离越近,耕地流失的风险越高,而离主要河流越近,耕地流失的风险越低。贡献程度为距城镇用地距离(21.084)大于距主要河流距离(11.057),大于距主要道路距离(7.923)。
Logistic回归分析与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合,不仅能很好的筛选出影响耕地流失的因素,而且定量化地描述了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和影响力。两者相互验证更加确定了影响耕地变化的因素。同时利用Logistic回归结果能对耕地流失概率进行计算,能对耕地流失风险进行预测,模拟未来耕地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耕地流失高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新市区、韩村乡、颉庄乡的城镇用地周围,这些乡镇城镇化程度高,城镇用地较多,城镇扩张将给耕地带来不小的压力。中度风险区主要集中于南奇乡、大马坊乡、富昌乡周边,并沿主要道路呈现两条带状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重点产业的不断发展,新企业的不断涌入,原有工业园区和厂房的扩建及新厂房的建设,必将成为耕地流失的重要推手。低度风险区一般距离城镇和主要道路都较远,且在主要河流附近分布较多,在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距离河流较近为耕地提供充足的水源,这部分耕地最容易保留下来,继续支持新市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4.2 讨论
本研究对耕地数量变化的景观立地要素驱动力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景观立地要素驱动力的影响。但在指标选取上,主要考虑了耕地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的位置,以斑块尺度的最近邻距离为主要的分析指标,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加入类型尺度、景观尺度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以丰富驱动力指标。同时,影响耕地数量的驱动力因素还有很多,本研究只针对景观立地要素进行了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如社会经济因素(如农业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二三产业人口等)和自然地理因素(如地形地貌、土壤质地和类型等),通过驱动力指标体系的完善,更加准确地对耕地数量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模拟未来的耕地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ERIKA L,ERIC F L,ANTHONY C J,et al. A synthesis of information of rapid land cover change during the period 1981-2000[J].Bioscience,2005,55(2):115-212.
[2] JONATHAN A F, RUTH D F,GREGORY P A, et al. Globalconsequences of land use[J].Science,2005(309):570-574.
[3] 肖丽群,陈 伟,吴 群,等.未来10 a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基于耕地质量等别的视角[J].自然资源学报,2012(4):565-576.
[4] 牛海鹏,张安录.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数量变化驱动机制分析[J].资源科学,2008(10):1533-1540.
[5] 陈会广,崔 娟,陈江龙.常州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机制及政策绩效分析[J].资源科学,2009(5):807-815.
[6] DENNIS O,EMILIO M,WILLIAM M,et al. GLP(2005) Science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J].IGBP Report,2005,53(19):127.
[7] 常 成,刘 霞,张光灿,等.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与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1):65-70.
[8] 张延军,刘彦彤,李月芬.吉林省西部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5):92-96.
[9] 俞文政,曲福田,仙 珠,等.海晏县耕地变化驱动力模型及因子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7(3):65-68.
[10] 张凤荣,薛永森,鞠正山,等.中国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1998(5):35-42.
[11] 赵其国,周生路,吴绍华,等.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J].土壤学报,2006(4):662-672.
[12] 李劲峰,李蓉蓉,杜桐生.江汉平原四湖地区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02(1):40-44.
[13] 赵婷婷,姜广辉,张凤荣,等.大城市近郊县域耕地保护预警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0(1):335-340.
[14] 徐嘉兴,李 钢,陈国良.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矿区土地利用演变驱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0):247-255.
[15] 杨云龙,周小成,吴 波.基于时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漳州城市扩展预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3):374-382.
[16] 谢花林.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区域生态用地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11):2063-2070.
【关键词】油田建设;施工用地;土地管理;意见;企业
前言
油田用地主要有生产建设用地和矿区建设用地,生产建设用地,依据生产性质可以分为:联合站、采油队、水队等建设用地,道路现状、井间站之间管线、进井进间进站路占地、井场占地、土油池占地等。其中,生产性用地中绝大多数是井场用地,占土地总量的58%,而且每年都会新增土地上千亩。对于##油田采油厂,生产井大多在农民的耕地里,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土地供需矛盾大。针对主要矛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本采油厂实际,根据油田土地精细管理的要求,依靠优化利用土地存量挖掘节约土地潜力的做法,采取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措施,如:①鼓励油田开发单位利用老井场打更新井,这样不仅实现了地上地下的统筹,而且不断优化存量土地,挖掘了存量土地潜力,更能够形成油气生产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②建议钻井部门不断创新钻井技术,争取少占用耕地。
一、借助国家土地政策,不断提高土地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政策日益严格,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用地成本逐渐提高、征地所需手续越来越复杂。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针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决定练内功,严制度,走精细管理之路。土地管理部门从政策标准入手,借助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土地节约制度”政策平台,认真算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本账”,优化施工作业流程,精细用地现场管理。全面推行“甲方负责制”,由采油厂(甲方)全方位负责征地、临时占地赔偿、工农关系协调等工作,钻井公司(乙方)相应配合,明确了新增建设用地责任主体。这一精细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了属地管理优势,提高了新井运行进度和运行质量,具有同区同价、标准统一、结算及时等优点。同时,不断修订油田用地管理办法,推行“定量定责、定期考核”。其中,新增建设用地结算实行面积、地类、地貌、权属和功能分区的“五要素审核法”,严格实行新增建设用地现场核查制度,否则不予签认结算单据,违者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不断采用生产施工新技术,提高节约用地效益
油田生产建设用地有其自身特殊性,设置好打井地点以后,就必须占用耕地,哪怕是在楼区都需要打井开采。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难题。在采油厂,油井位于农业生产重点区域,油田生产开发区域内80%是基本农田以及沟渠、水库等农业配套设施,在产能建设方案设计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耕地,对于新井在规划设计前,地质部门应该和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从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应多打斜井、水平井。对于加密开发井应遵循“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和相关的农业配套设施”的原则,由一场一井改为一场多井,这样不断可以节约耕地,而且能够减少征占地费用,又能够受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随着科技的进步,油田生产施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水平井、侧钻井和丛式钻井等新技术在油田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节约用地,减少耕地的占用创造了条件。
利用老井场打更新井、侧钻井和丛式钻井,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可以缓解油气生产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巨大需求的矛盾。以##油田某采油厂为例,这个厂的开发区域位于乡镇规划区内,井场选址空间越来越小,用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2012年上半年,就一个产能区块来说,该采油厂就要完成50口新井,按单井井场临时占地数千平方米计算的话,至少需要临时征地数十万平方米。这个厂优化部署井位,50口井组建10组丛式钻井,大约累计节约临时用地二十余万平方米,节约临时征地费用几百万元,同时也减少了永久性占地约为几万平方米,节约永久性征地费用约百万余元。
三、根据相关规定,完善土地占地规范
按照国家规定,油田用地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取得土地批准手续,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如果油田用地长期得不到审批确权办证而按“未批先用”来处理,将会受到每平方米30元的罚款。面对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油田抓住报批这一确权登记的关键,从勘测、结算、申请到报批各个环节,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在产能建设工程用地前,建设单位先到所在市县办理临时用地许可证,在一个工作期(15天)取得临时用地许可证,确保产能建设工程用地的合法性,在产能建设工程临时用地完成后,及时勘测油田公司产能计划之内的永久性井场、道路、电力线杆等,将永久性用地报批有关资料报送县(区)国土资源部门,为依法用地依法管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尽量减少新征地
油田建设利用土地方面,要本着“高效、节约、合理、珍惜”的原则,坚持“只要有地可用,尽量不再新征地;只要能用非耕地,就不占用耕地;急用先征、暂不用缓征、能少征不多征;可征可不征坚决不征和有劣地不占好地;能用荒地不占耕地;能用边角地,不占好耕地”的准则,严把项目规划关、选址关和施工占地关。
##油田开发50年以来,拥有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开发初期,每口井的井场比较大,并且是“一井一场”,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有些采油队建设项目存在宽打宽用的现象,油田开发人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树立节约用地理念,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挖掘存量土地的使用潜力,依靠科学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油田新增用地,降低用地成本费用支出,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摸底,为最大程度上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和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奠定了基础。在矿区建设上,坚持统筹规划,盘活存量,合理用地。
结束语
油田建设离不开土地,油田建设占地不可避免。为了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量,减少占地费用开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需要联合其他部门,走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经验,不断创新节约用地新办法,不断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在保证油田开发的基础上,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孙宏艳关于如何做好油田征地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6(1):39-39.
摘 要:油田地面建设离不开土地,油田建设占地不可避免。为了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量,减少占地费用开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需要联合其他部门,走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土地管理水平的经验,不断创新节约用地新办法,不断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在保证油田开发的基础上,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油田;地面建设;土地;占用量;利用率;
油田用地主要有生产建设用地和矿区建设用地,生产建设用地,依据生产性质可以分为:联合站、采油队、水队等建设用地,道路现状、井间站之间管线、进井进间进站路占地、井场占地、土油池占地等。其中,生产性用地中绝大多数是井场用地,占土地总量的58%,而且每年都会新增土地上千亩。对于区域,生产井大多在农民的耕地里,土地是农民的生活来源,土地供需矛盾大。针对主要矛盾,土地管理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实际,根据油田土地精细管理的要求,依靠优化利用土地存量挖掘节约土地潜力的做法,采取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措施,如:①鼓励油田开发单位利用老井场打更新井,这样不仅实现了地上地下的统筹,而且不断优化存量土地,挖掘了存量土地潜力,更能够形成油气生产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②建议施工部门不断创新施工技术,争取少占用耕地。
一、借助国家土地政策,不断提高土地精细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政策日益严格,相关的土地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用地成本逐渐提高、征地所需手续越来越复杂。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针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决定练内功,严制度,走精细管理之路。土地管理部门从政策标准入手,借助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土地节约制度”政策平台,认真算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本账”,优化施工作业流程,精细用地现场管理。全面推行“甲方负责制”,由采油厂(甲方)全方位负责征地、临时占地赔偿、工农关系协调等工作,施工单位(乙方)相应配合,明确新增建设用地责任主体。这一精细化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了属地管理优势,提高了新井运行进度和运行质量,具有同区同价、标准统一、结算及时等优点。同时,不断修订油田用地管理办法,推行“定量定责、定期考核”。其中,新增建设用地结算实行面积、地类、地貌、权属和功能分区的“五要素审核法”,严格实行新增建设用地现场核查制度,否则不予签认结算单据,违者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不断采用生产施工新技术,提高节约用地效益
油田生产建设用地有其自身特殊性,设置好打井地点以后,就必须占用耕地,哪怕是在楼区都需要打井开采。因此,如何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难题。在生产区域80%是基本农田以及沟渠、水库等农业配套设施,在产能建设方案设计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耕地,对于新井在规划设计前,地质部门应该和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从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进行反复的科学论证,应多打斜井、水平井。对于加密开发井应遵循“尽量避开基本农田和相关的农业配套设施”的原则,由一场一井改橐怀《嗑,这样不断可以节约耕地,而且能够减少征占地费用,又能够受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随着科技的进步,油田施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为节约用地,减少耕地的占用创造了条件。既可以节约土地,又可以缓解油气生产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巨大需求的矛盾。
三、根据相关规定,完善土地占地规范
按照国家规定,油田用地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取得土地批准手续,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如果油田用地长期得不到审批确权办证而按“未批先用”来处理,将会受到每平方米30元的罚款。面对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油田抓住报批这一确权登记的关键,从勘测、结算、申请到报批各个环节,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在产能建设工程用地前,建设单位先到所在市县办理临时用地许可证,在一个工作期(15天)取得临时用地许可证,确保产能建设工程用地的合法性,在产能建设工程临时用地完成后,及时勘测油田公司产能计划之内的永久性井场、道路、电力线杆等,将永久性用地报批有关资料报送县(区)国土资源部门,为依法用地依法管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尽量减少新征地
油田建设利用土地方面,要本着“高效、节约、合理、珍惜”的原则,坚持“只要有地可用,尽量不再新征地;只要能用非耕地,就不占用耕地;急用先征、暂不用缓征、能少征不多征;可征可不征坚决不征和有劣地不占好地;能用荒地不占耕地;能用边角地,不占好耕地”的准则,严把项目规划关、选址关和施工占地关。例如:油田开发50年以来,拥有大量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利用率普遍不高,有些建设项目存在宽打宽用的现象,必须转变发展模式,树立节约用地理念,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挖掘存量土地的使用潜力,依靠科学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油田新增用地,降低用地成本费用支出,提高存量土地利用率。油田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摸底,为最大程度上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率和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奠定了基础。在矿区建设上,坚持统筹规划,盘活存量,合理用地。
五、结束语
油田建设施工用地类型多,涉及施工占地、井场用地、管线占地、计量等基础建筑用地、井场道路用地等,单宗用地面积小,地域分布零散,累计数量多。这些特点增加了油田土地管理部门的用地管理难度,如何节约用地?如何才能做到既要用好地,又要管好地,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精细管理水平?如何将土地管理工作更好的为油田生产建设服务?是油田土地管理部门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以“精细化土地管理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指导方针,以土地管理服务工程项目施工为基本方向,在油田建设用地管理方面创新性提出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宏艳关于如何做好油田征地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6(1):39-39.
[2]贾永生加强土地管理共建资源节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12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 数据变更 应用研究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基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为了保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我国国家国土资源部对我国土地变更内容进行的调查,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有效记录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调查作为我国各个省、市、区、县土地资源存量的通量的最直观反映,不仅对我国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土地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还对其他相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工作提供了帮助。因此,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研究和整理意义重大。
一、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应用分析
(一)年份应用
根据我国国土资源局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从1996年开始对土地变更情况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1999年开始,我国出现对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应用的有关报道,2001年至2005年,研究性应用数量开始明显增加;2006年至2009年,应用数量呈指数关系快速增长;2009年之后,应用数据的数量逐渐趋于稳定,增长速度减缓并且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从描述中不难看出,99年是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研究性应用的开始阶段,01年至05年是初步发展阶段,06年至09年是迅速成长阶段,10年则进入到了瓶颈期。
(二)学科应用
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最初只是在土地行业进行应用并且逐渐的应用广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步,学科分科越来越精细,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常见,例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在农业、气候、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等行业都有涉及和应用。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在各行各业的研究性应用的具体情况,笔者根据收集到的文献的具体进行了分类。
受篇幅限制,本文只对变更调查数据在土地科学、三农问题以及交通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分类进行了研究。首先,此类数据在土地科学中分为6个二级类,分别为建设用地利用、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以及耕地保护和复垦和特殊地类六个方面。其中,土地利用类别主要包括了当前土地的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而土地需求以及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供给分析及预测并不包含具体地类土地的利用和分析,而是以地区为单位的、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笼统分析。此外,建设用地利用分类主要包括了建设用地的利用和评价以及城区土地利用与建设用地需求及供给分析等。土地利用的规划类别则是指利用该数据进行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的预测、评价与分析等。在复垦类别与土地整理方面,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二者的工作进行评价并进行潜力估算等。
变更调查数据在三农问题上主要分为2个二级类,分别为农业与农业用地及农村建设用地方面。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农业的产量进行预测与分析,并将其利用到粮食安全分析当中并对农用地的利用进行评价和预测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用地的效率。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集体建设用地一起农用宅基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有利于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在我国交通方面主要包括2个二级分类,分别为公路建设分类以及交通网络分类。利用该数据对公路建设分类进行分析可知,此类数据对研究公路建设以及土地利用情况变化的耦合关系方面具有较大的支持作用。
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主要分为3个二级分类,分别为经济发展研究以及可持续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并对土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并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知道作用。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利用该数据对社会、资源以及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利用条件与预警管理进行分析对于优化我国社会各类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该类数据在社会科学研究分类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对人口数量、人口老龄化情况等社会科学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应用前景
由前文中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分析可知,当前该类数据的应用存在着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首先,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在土地行业的应用较为成熟,但在数据经济化管理以及信息深度挖掘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盲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年度土地的变更调查已无法满足土地精细化管理的各类要求。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的变更频率进而使原有的土地变更数据的记录转为季度或半年度变更记录,进而为土地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我国科研领域的日益发展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变更调查数据在土地变更原因以及土地变更范围等方面的属性及其空间信息仍不完善,特别是由于信息数据的限制,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在土地复垦以及土地整理方面的利用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其在交通网络与公路建设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未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应该向着全面性、多样性和可靠性强的方向发展,进而满足包括土地复垦以及交通网络建设等对相关数据的具体需求。
本文以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应用现状与应用前景作为研究对象,从年份应用与学科应用两方面对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应用的广度进行分析,在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应用过程中存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的应用前景展开了深入研究。可见,未来加强对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应用的研究力度,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兵良.基于GPS、GIS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1.
关键词::新常态;土地整治;理念
1:土地整治概念
土地整治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田、水、路、林和村进行综合整治,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的活动。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提高土地产能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将土地整治与农村发展,特别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 的重大战略。
2:土地整治存在问题
2.1:认识不够全面深入
土地整治应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最近十多年开展的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来实践来看,由于土地整治工作的主导部门仅限于单一的国土部门一家,导致了片面强调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设施、优化用地布局等土地工程目标,对于很重要的“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等社会目标则考虑较少。此外,从土地整治工程本身来看,以往的土地整治,内涵上主要集中于片面追求耕地数量增加,不考虑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范围上以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很少延伸到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只是单纯地保护耕地,未强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2.2:协同不够积极有力
这主要表现在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项目、资金等未得到整合,部门协调难度大。土地整治涉及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等多家部门,然而整治工作各自为政,规划、资金、项目选址等各部门自行分头进行,导致规划不衔接、项目重复投资、资金分散使用,难以整合各要素,形成全域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土地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统筹协调,但目前,土地整治工作往往以专项任务为主,缺乏全域性、综合性规划和统筹安排各部门资源的机制,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2.3: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土地整治工程中,技术标准要求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和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落后、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简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土地整治工程一般未体现地区、类型、工程的差异性,导致标准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并很少关注过程标准及生态环境等指标。污染土地修复标准未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考虑,也未从人体健康风险及地下水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筛选。同样,矿山土地复垦标准、参数的制定未对生物气候带、矿山及其开采工艺类型、复垦目标、损毁类型进行区别。
3:土地整治改进对策
3.1:提高认识水平
对土地整治应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在追求土地本身的工程目标的同时,对于以农民权益保护为核心的“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置这一目标不可偏废,否则就背离了土地整治的初衷和目标。应把土地整治视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整治,提高土地质量优化土地资源布局,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今后对土地整治的认识应调整为:内涵上以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和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范围上由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转变,由农村土地整治延伸到城镇工矿、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目标上将由单纯的建设性保护耕地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转变;手段上将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的综合运用转变。
3.2:强化统筹协作
多规合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走向平台统一的必由之路,土地整治应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进一步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等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自身规划。土地整治工程复杂、任务繁重、涉及部门较多。因此,必须克服各自为政、分头行动、项目重复投资、资金使用分散等局面,政府应加强统筹,参加部门要积极配合牵头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技术,使土地整治在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形成全域全方位的局面,以充分发挥整合效应和协同效应。
关键词:水库水面;土地利用;水利水电; 用地保障;分类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77-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云南水利水电项目用地供需矛盾
2009年秋季至2013年初夏,云南局部区域连续五年发生干旱灾害,给全省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除全球气候异常、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等客观原因外,水利设施建设不足造成工程性缺水是云南省近年来干旱的主要原因[1-2]。同时,作为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水电开发不足。
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提出“兴水强滇”战略,全力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水电。2010-2020年云南省规划水利水电项目用地总面积为1.58×105hm2,其中水电站用地面积为1.26×105hm2,水库用地面积为3.25×104hm2,用地需求量非常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安排云南省2006-2020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1.7×105hm2,若全部满足水利水电建设需求,则需要用掉云南省15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91.91%。
如何保障水利电建设项目用地,云南省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现有管理方式不足
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和土地管理制度,水库水面按照新增建设用地进行管理,从土地行政管理方面来看,需要完成四项手续[3]:
1.水库(水电站)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用途管制。由于水库用地选址制约条件较多。因此,在规划编制时预留用地范围与实际建设时用地范围差异较大,水库(水电站)项目不符合规划难以审批的情况较多。
2.水库(水电站)建设规模必须符合年度计划指标要求。以云南省为例,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8800hm2、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6500hm2、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700hm2,129个县平均新增建设用地仅68.22hm2、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50.39hm2、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仅36.43hm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库(水电站)用地规模较大,动辄数百公顷,甚至数千公顷。以宣威市小干河水库仅为库容9.74×106m3的小(Ⅰ)型水库,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即达到69.47hm2,超过一个县全年的平均建设用地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对于水库(水电站)建设积极性不高,导致水库建设力度不够或者发生违法用地现象。
3.完成土地征收转用手续。
4.完成耕地、林地占补平衡任务。水库淹没耕地、林地通常较多,按照现有的耕地占补平衡、林地占补平衡的规定,必须补充规模相同、质量相当的耕地和林地,或者缴纳补充耕地、林地的费用。耕地、林地补充的压力较大。
综上所述,在云南省急需建设大量大中小型水库、水电资源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情况下,现有的管理体制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改善水利水电项目管理的机遇
面对云南省水利水电项目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西南开发重要桥头堡有关措施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70号)提出“探索旅游用地、水利水电用地精细化管理”,要求“合理确定项目区用地类型和范围,并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办理用地审批手续。项目区中涉及非农业建设的用地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不涉及非农业建设、不改变原土地利用现状的按原地类管理”。云南省水利水电管制方式改革,迎来新机遇。
二、水库水面用地性质及分类
(一)水库与水电站
一般把河道、山谷峡口、低洼地等处用土、砂、石或混凝土等材料修筑挡水坝,堵住山溪或河道的水流,把水坝上游集水面积内的流水拦蓄起来,以调节天然径流,为防洪、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服务的工程称之为水库。采用了与水库相同的方式拦蓄流水,以水力发电为主要目的的工程,称为水电站。
水库与水电站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建设目的中,以水利发电为主的称为水电站。以防洪灌溉为主的称为水库。大型的水电站、水库也称为水利枢纽。
水库、水电站是人工建筑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天然形成的水体一般不称为水库。水库、水电站是一项复杂工程,由水坝及其附属设施等建(构)筑物和水体构成。水库、水电站的建设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即有一定规模的地表径流、适当的峡谷或低洼地形、可靠的地质条件等。
(二)水库水面
一般是指由水库中水体部分的上表面在地球椭球面上的投影。在土地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对于水库水面有更详尽的界定,而实际上是将全部的水库、水电站的水面,统一称为水库水面,按照建设用地管理。对于沟渠、坑塘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水体和构筑物,在土地管理中纳入农用地管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中,将水库水面的定义为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地类认定原则与方法》中规定以下四种情况可以确定为水库水面:一是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二是由于季节、干旱等原因,在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种植农作物等的土地;三是水库范围内生长芦苇的土地,确认为水库水面;四是河流与水库相连时,划定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以内的土地。
水库水面有三个特点:
1.只有一定规模(库容不小于10万立方米)的水库的水面才可以被界定为水库水面。
2.水库水面的范围是指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包含范围。
3.水库水面不一定是水面,还可以是正常蓄水位岸线以下的农用地或芦苇地。
(三)水库水面用地在水利水电项目用地中的比例
水库(水电站)建设项目用地通常包括水库水面、水工建筑两部分,其中水利设施用地包括水坝及其相关的附属设施,面积通常比较小,水库水面
的用地面积通常是水利设施用地面积的数倍乃至数十倍。下面以云南省近年来建设的几个水库(水电站)项目为例(详见表1),探讨水库水面用地在水利水电项目用地中的应占比例。
丹达河水电站位于迪庆州德钦县羊拉乡的金沙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丹达河(又称忠义河)上。电站装机容量为2×50MW,设计发电引用流量33.5m3/s。达号水库位于文山州马关县达号村下游的小白河河谷,主要功能以农业灌溉、乡镇生活供水为主,兼顾部分工业用水综合利用。金沙江梨园水电站位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交界的金沙江中游河段,是规划中金沙江中游河段8个梯级电站的第3级电站。小干河水库位于宣威市热水镇境内,水库位于长江流域金沙江下游牛栏江支流的阿浪河上,水干河水库的任务是以农业灌溉为主。
从表1可以发现,水库水面占水库(水电站)建设项目用地面积的90%左右,水库水面与水工建筑用地面积之比最低为7.80,最高为30.04。水库水面是水库(水电站)建设项目用地的主体。
根据上述分析,云南省规划新增水利水电项目用地1.58×105hm2中,其中水工建筑物用地面积1.57×104hm2,占9.94%,水库水面用地面积1.423×105hm2,占90.06%。规划期间,水库水面用地是规划水利用地的主体。
(四)水库水面用地归类分析
水库水体的自然属性与其他水体(河流、坑塘、湖泊)区别不大,总体上属于同一类。但在土地用途分类上却存在一定的混乱[3-6]。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水库水面归入第七类“水域”,地类代码“73”。
《全国土地利用分类》(国土资源部,2001年)将水库水面归入“建设用地”中的“水利设施用地”,地类代码“27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7年)将水库水面归入“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地类代码“113”。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国土资源部,2009年)将水库水面归入“建设用地”中的“交通水利用地”,地类代码“226”。
上述分类体系中,除《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已停止执行外,其余三个标准都执行,分别用于不同的部门和土地管理工作。目前,地籍管理使用《全国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规划管理使用《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三类标准不可以相互完全转换,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就水库水面来说,《土地利用规划分类》《全国土地利用分类》将其算作建设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无建设用地分类,而将水库水面与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用地、冰川与永久积雪同样归属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
(五)水库水面用地性质分析
我们认为,水库虽然是人工建筑造成的,并非天然形成,但其形态、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与其他自然水体差异不大[6]。而实质上,现在许多河流、湖泊、坑塘也并非完全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干预。许多湖泊、坑塘也采用类似水库的大坝、水闸控制其水量,与水库对水体的控制类似。部分湖泊、坑塘是人工挖掘为低洼地,引水或自然汇水形成的,与水库的形成有相似之处。
在实际生活和政府管理工作中,水库与湖泊经常被作为一类进行表述[7]。最典型的是千岛湖。千岛湖,又称新安江水库,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境内(部分位于安徽歙县),是1959年我国建造的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而拦坝蓄水形成的人工湖,其中湖区面积567.40km2,最大深度108m,平均深度34m,容积1.8×106m3。该水库上游具有明显的“湖泊效应”且有大大小小的岛屿,因此称“千岛湖”。
(六)水库水面用地归类建议
从水库水面性质、现行用地分类等方面分析,水库水面在规划及土地征转工作中,似以不算作建设用地,而与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一起计入“水域”用地为妥。
三、水利水电项目管理对策
水利水电项目中水库水面用地如何进行管理才能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更好服务于水库、水电站建设的需要,现提出两种解决方案:
(一)水库水面用地作为水域管理
目前,云南省水利项目的农地征转用审批是将水工建筑物和淹没区面积统一纳入建设用地面积一并审批。笔者认为,2007年10月以前,将淹没区面积和水工建筑用地面积统一列为建设用地符合《全国土地利用分类》(国土资源部,2001年)的规定;但是2007年10月以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7年)实施,对水利设施的淹没区用地和水工建筑有了明确定义,淹没区用地属于水域用地,水工建筑属于建设用地。
针对以上情况,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西南开发重要桥头堡有关措施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170号)“探索水利水电用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云南省水利水电用地规模较大、建设用地供需压力较大的现实情况,对云南省规划期间水利水电项目用地管理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1.水利水电项目进行勘测定界过程中,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 21010-2007)》的分类标准,将水工建筑作为水利设施用地,归入建设用地,将库区淹没线以下的淹没区面积作为水库水面,归入未利用地。
2.云南省在水利水电项目的农用地征转用审批过程中,认真划分水利水电项目地类,将水工建筑用地按照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办理农地征转用手续,涉及耕地的进行占补平衡;将淹没区用地按照农用地处理,办理农地征用手续,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涉及耕地的办理占补平衡手续。
3.报国土资源部审批的水利水电项目,考虑采取试点的办法,将部分水利水电项目按照水工建筑和水库水面面积分类后上报。
将水库水面用地作为水域进行管理,实质上是改变现有的用地分类,从而为水库水面用地管理解决了以下两个棘手问题:
一是作为水域管理,不属于新增建设用地范畴,因此无需严格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土地利用规划用途的核查,降低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难度。从规划管理角度看,有利于解决水库水面用地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问题。
二是作为水域管理,不纳入新增年度计划指标管理,可以缓解地方政府计划指标管理的难度,可以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水利水电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中小型水库建设面临的现实困难。
(二)水库水面用地作为特殊的建设用地管理
如果难以按照水域用地对水库水面进行管理,建议可以将水库水面作为特殊的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在规划管理、年度计划指标管理方面,予以倾斜。具体措施包括:
1.在规划管理方面,允许水利水电项目的实际选址位置与规划用地位置、实际用地面积与规划用地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规定的差异范围内的即视为符合规划。
2.在年度计划指标管理方面,水库水面指标不作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考核,而在全省内综合平衡。
3. 在土地征收、转用、耕地和林地占补平衡方面,执行与其他的建设项目相同的管理措施。
四、结论
根据对水库水面属性的分析,认为在土地利用分类中将水库水面与河流水面等归入水域用地更为合理,建议在水利水电项目的用地审批中,将水库水面用地作为水域进行审批,或者作为特殊的建设用地,在规划管理或年度计划指标管理中执行特殊政策,以解决云南省水利水电项目建设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树鹏,张云峰,方迪.云南省旱灾成因及抗旱对策探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9):139-141.
[2]郭菊馨,白波.2011年5~8月云南东部干旱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2(1):41-43.
[3]尤琳,陈世伟.论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不足及完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3)50-54.
[4]陈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536-541.
[5]林爱文,黄仁涛,佐藤洋平.对我国新的土地分类体系问题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3):7-11.
【关键词】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
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证耕地所占的比重,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项基本国策。石油企业作为矿产采掘型企业,对于土地的依赖性较高,要保证油田的长期持续开发,必须合理利用油田建设用地。对于油田企业来说,合理利用油田建设用地,缩小建设用地征地范围,实施油田土地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特点和现状
目前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特点分析。由油田滚动开发模式和“三高”的特点,决定了油田建设用地具有了区别于其他矿产采掘的特点。一是用地规模大且分散,油田分布的分散性决定了油田建设用地的分散性,并且每一块油田开采,都需要相应的油田配套设施,这些配套设施用地规模总量较大。二是用地位置的固定性和用地规模的不确定性,由于油田开采的特点,一旦确定了油区的位置,便确定了油田建设用地的固定位置,但在开采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了开采的不确定性,油田建设用地规模也很难确定。三是建设用地时间的迫切性,油区位置,井场位置等一旦确定,为了保证石油产量跟上全年生产进度就迫切需要开发新确定的油区,这对油田建设用地时间上提出了较高要求。
2,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现状。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分散,我国在过去对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油田企业取得的土地比较容易,这也导致了他们对土地的利用不够珍惜,节约用地意识不足,重征轻管,土地确权登记意思淡薄,致使一些用过的油田建设用地遭到非法侵占,引起纠纷,维权困难。二是油田征地难度增加,成本上升,随着国家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向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变,这意味着以后油田取得土地使用权将以有价补偿的方式进行,这将大大增加油田征地成本,另外,随着国家对土地审批政策越来越严格,油田建设用地的审批也将更加严格。
我国油田缩小建设用地征地范围的必要性。
1,我国土地资源有限,尤其是可以耕种的土地更加宝贵。国家的耕地“18亿亩红线”政策,为耕地的保有量做出了硬性规定,这就把油田的建设用地限制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在这有限的范围内还要处理好城镇化建设用地等用地冲突,随着我国油田开发的进一步发展,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2,油田建设用地征地成本的增加,将导致油田综合效益的下降,缩小我国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是油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需要。企业的使命就是在合法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油田企业作为国有企业,既具有企业盈利的性质,还担负着保障国家战略能源安全的任务。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有利于油田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油田综合效益的提高,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3,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油田建设用地增地范围的缩小将对我国油田开发各个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挑战,有挑战就有机遇,这将迫使油田企业不断更新现有技术及设备条件,促进油田企业必须依靠创新这条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三,对油田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的一些建议。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是油田建设用地缩小征地范围的必要措施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普遍运用的现代社会,把这些现代技术应用与油田建设用地管理,将大大提高我国油田建设用地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油田企业必须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油田土地管理信息统计和登记工作,这是油田实施建设用地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另外还要对油田建设用地变动进行实时的登记,以保证用地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为油田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创新技术等措施节约土地资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不懈动力,是一个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和实现跨越的关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利用自身先进的创新技术,使油田企业在生产中实现集约化发展。油田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设备的改良必然会促进油田生产“空间”的节约,实现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的目标。
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合理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城乡建设用地将会有所增加,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形势下,根据油田生产建设用地时间迫切性的特点,需要地方政府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为油田建设用地预留空间,这就需要加强油田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预留的“空间”既不能太大,这将增加油田征地成本,不利于综合效益的提高,又不能使预留的“空间”太小,使正常的油田生产不能进行。
4, 以人为本,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土地管理队伍。
对于油田建设用地的管理离不开一个高效的油田土地管理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油田建设用地管理制度首先要以人为本,企业的管理实质就是对 “人”的管理。一方面油田企业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要招募一些技术业务娴熟,责任心强的员工,另一方面要加强油田土地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国家土地管理法规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从而促使油田企业建设用地管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转变,以保障油田缩小建设用地征地范围的各项措施切实落得实处。
四,总结。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土地形势,我国的油田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立足油田企业建设用地特点,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油田土地管理队伍素质,实现基本耕地,城市建设用地,油田建设用地三者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努力缩小油田建设用地征地范围,为油田的持续,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