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疗器材市场范文

时间:2023-10-10 10:40:16

序论:在您撰写医疗器材市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疗器材市场

第1篇

李星,女,1972年出生,1991年毕业于石家庄地区卫生学校,当年到行唐县人民医院工作,大专学历,2000年成功竞聘为医院手术室护士长、2004年担任内一科护士长、2008年至今任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2015年又兼结核科护士长。

一、冲锋在前,不畏生死,守护全县人民

“这里有危险,让我上!”作为感染科的护士长,李星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带头冲向最危险的地方,首例涉武汉疑似患者由她收治,带领着全科护士日夜坚守,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带领的团队共排查419名发热病人,治愈并解除留观29人,现仍留观6人。1月22日晚,李星放弃了家人团聚的宝贵时光,带领第一梯队护士迅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无畏被感染风险,积极护理疑似患者,直面生死考验。用她的话说“有领导的支持,家人的理解,我有何惧”。她的女儿是预防医学专业,特别理解自己的妈妈,主动承担了照顾患有慢病爸爸的责任。凭借多年从医经验,她在为病人输液、疏导、护理方面更娴熟,尤其是在穿上防护服后,原本简单的工作却成为极大的挑战,对于高难度的操作,她亲力亲为。哪里是最危险的地方,哪里是最困难的地方,哪里就有她冲锋在前。众所周知,核酸检测时鼻咽拭子标本采集是感染风险最高的,而正确的标本采集是检验结果的最根本前提和保障,每次标本采集她都亲临现场监督。一个多月以来,她从未休息过,从未喊过一声苦和累,她用自己的全部,来换得全县人民的安全。

2020年1月29日15:00李星在隔离病房进行消毒工作。———您逆行的身影,亲力亲为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与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它在大难中生根,在苦难中磨砺,在艰难中长成!

二、谋划在前,科学分配,守护全科战士

“大战在即,粮草必先行!”医护战士的“粮草”是医用防护物资,李星凭借多年应对传染病的经验以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提前申请储备应急物资,带领全科高效解决了春节假期调配难问题,从容攻破了许多史无前例的挑战。整整4天4夜,李星奔走于各个单位、部门之间,每一件储备物资,如数家珍;每一条工作规范,千叮万嘱;每一次培训考核,严之又严,是她的认真细致,让大家从最初的恐慌、紧张转变为从容,让原本的混乱、无章转变为有序,她成为了战友们的“好大姐”。她严格要求,让行为隔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区域划分入脑入心,配备专职院感督导员,对所有进入科室的梯队人员、医务人员、救护车转运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清洁人员均开展严格培训考核;她创新方式,遵循科学防护、合理适度原则,根据接触感染风险的高低选择和分配不同的防护用品,提高物资利用效率;她细致严谨,亲自演示,逐人指导,配置穿衣镜,张贴防护用品穿脱流程,有效避免感染风险;她关怀备至,为隔离区申请对讲机,减少接触,科学安排班次,强制轮休,安排营养餐和休所,开展谈心交流,缓解医务人员心理负担;她不漏一处,完善了隔离病房终末处理流程,每天亲自检查,确保发热门诊消毒隔离制度与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她用暖心的守候保护了医护人员的安全,用最周全的行动保障了工作环节的安全。

2020年3月6日10:15李星结束工作,脱下隔离服后,疲惫的身影,汗湿的衣背。———若问疫情有多么凶险,您的笑容就有多么感动,若问平凡有多么伟大,您的背影就有多么动人,您不再挺拔的脊梁彰显着无惧生死、战无不胜的中国精神!

第2篇

十几年对高功能性雨伞面料的专业生产经历,让昌硕公司总经理徐柏青对这个遮阳挡雨的“小产品”产生了一种深厚的情结:每当到一个地方旅行或赴海外市场考察时,只要看到设计新颖的雨伞或是具备了新型功能性的伞布,他都会一一采购回来,和他的研发团队一起探讨产品的市场消费趋势。烈日下和雨天里,人们头顶上一块不足一平方米的雨伞布,集合了防水、拒污、防紫外线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在和徐柏青交流之前,记者也没有想到,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发展功能性户外产业有着如此广阔的前景。

从深圳特区到江西万年

谈起雨伞,徐柏青有说不完的话题。

昌硕公司是一家深圳民营科技型企业,做功能性雨伞面料已有15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中高端产品的、定位使昌硕的市场迅速扩展,订单数量不断增加。徐柏青开始觉得深圳市龙岗的工厂不够用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的需要。

上饶万年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这里纺织服装加工业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大量熟练的纺织产业工人。在万年县的“十三五”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三个“百亿”产业目标:到2020年,纺织服装、生物制药、信息电子三大产业的产值要分别达到百亿元。而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中,万年县要依托“中西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带动当地纺织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万年县优越的发展空间,使徐柏青看到了新的机会。2008年,昌硕公司投资上亿元在江西工业园兴建户外纺织品制造生产基地,设立江西昌硕户外休闲用品有限公司,将户外纺织品深加工和核心自主研发团队从深圳迁至万年。

如今,深圳总部、江苏纺织织造和江西户外纺织品深加工两个生产基地及江西户外纺织品研发中心落户万年,使昌硕形成了良好的立体发展格局。目前,昌硕具备了年产8000万码户外用纺织面料的深加工生产能力。主要生产服装用新材料、遮阳、全遮光、隔热降温、超强抗紫外线、抗静电、微纳防水、高性能防护等户外产业用多功能面料,年产值达6~8亿元,公司的雨伞面料远销世界各地。

江西昌硕户外休闲用品产业项目不仅带动了多家纺织配套企业和户外休闲用品企业落户万年,而且其自身也成为纺织企业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成功案例。

要做户外功能性面料的引领者

从深圳迁到江西落户万年,不仅解决了昌硕眼下扩大生产、满足订单需求的难题,在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带领下,产品研发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目前,公司生产的碰织布系列、色丁布系列、涤纶布系列,包括功能性彩胶、色胶、超强防紫外线、防辐射、超轻、超薄、芳香、隔热降温等特异型高端产品,已通过了质量检测认证,得到国内外中高端市场的青睐。2009年,昌硕的印花面料获得了“中国优秀印花面料金奖”,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隔热降温户外纺织复合材料”被认定为江西省重点新产品。目前,公司不仅获得17项伞面外观设计专利、3项织物外观设计专利、2项发明专利等多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而且生产的伞面料防紫外线性能评定标准为国际标准。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年产4000万码高性能隔热降温户外纺织复合材料及其制品项目获得江西省立项。昌硕的产品在同行业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全国户外纺织功能面料的占有率及品牌知名度均名列前茅。在纺织行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昌硕的产品订单生产已排到今年4月。

但是,徐柏青并没有满足于此。做户外功能性面料的引领者,是他心中追求的目标。

拥有高学历的纺织材料相关专业技术研发团队,是昌硕立足于中高端户外用功能纺织品市场的最核心优势之一,也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公司在户外纺织品的仿生微纳超疏水整理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利用荷叶的仿生学原理,为公司下一步开发具有防水、自清洁特性的多功能登山服、滑雪服、防晒服、帐篷、背包等户外纺织品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户外休闲市场无可限量

据一项市场调查分析显示,全世界有97%的雨伞产自中国,而仅雨伞布的面料市场规模就达300亿元。

在徐柏青的心里,昌硕的未来还有更宏远的规划。那就是利用企业的自主研发团队,把雨伞布的功能性进一步向高端细分市场发展;同时利用万年县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向户外帐篷用面料、户外冲锋衣等功能性面料市场方向拓展。

由于雨伞属于日用消费品,昌硕以前的生产、贸易、研发和推广工作都被纳入轻工行业系统。“现在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要把雨伞布这个产品做专、做精,必须在面料的设计以及高功能性上下功夫,将时尚流行的设计与纺织面料的高附加值紧密结合,瞄准高端定位市场,这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昌硕也在考虑和行业权威机构联手推出功能性雨伞面料的流行趋势,将产品向更高层次提升。

第3篇

ISO13485:2003标准对厂房设施和环境要求

ISO13458标准已经结合了医疗器械行业的特点,给出比较细致的要求,尤其是6.4条款对工作环境的要求,规定了人员健康、清洁和服装、污染防治等各方面的要求。同时,ISO13485标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也强调了对医疗器械产品的清洁和污染预防(7.5.1.2.1条款)。ISO13458标准还按照“对工作环境控制的必要性和控制程度取决于所生产产品的类型的”原则,由医疗器械制造商自行识别和确定对厂房设施和工作环境的控制项目和频次。欧盟的三个医疗器械指令,除了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合格评定的过程要求和公告机构资质等要求外,对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基本等同于ISO134185标准的要求,满足了ISO13485标准的要求,也就基本满足了欧盟三个指令对于医疗器械制造商的质量体系要求。

美国FDACFRQSR820医疗器械法规

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820.70生产过程控制Productionandprocesscontrols”中。尤其是:(1)(820.70.c)环境控制当环境条件能够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时,制造商应建立并保持程序,对环境条件给予充分的控制。应定期对环境控制体系进行检查,以确定系统,包括必要的设备是适宜的而且运行正常的。这些活动应形成文件记录并进行评审。(2)(820.70.d)人员制造商应建立并保持包括健康、清洁、个人行为和人员服装在内的要求。如果此类人员与环境条件或产品接触,可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制造商应确保其与其它需要暂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工作的人员一样受到适当的培训,或在专业人员的监督指导下工作。(3)(820.70.e)污染控制制造商应建立并保持程序,防止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的设备或产品的污染。(4)(820.70.f)建筑物(厂房设施)建筑物应经过适宜的设计和拥有足够的空间,可以执行必要的操作、防止混淆,和确保有序的搬运。FDA在1996年制定QSR820医疗器械质量体系法规时,考虑了ISO9001:1994、ISO/CD13485和EN46001标准的要求,并尽量协调一致。因此,给出的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要求也是通用的,要求医疗器械制造商按照所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的类型,确定和控制厂房设施和环境的控制项目和监测频次。这个原则等同于ISO13485标准的“对工作环境控制的必要性和控制程度取决于所生产产品的类型的”。虽然,FDA的CFR820中没有给出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的具体的、更加细致的要求,但在的指南性文件《小企业符合性指南》“ASmallEntityComplianceGuide”中对厂房设施和环境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员培训FDA认为,在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操作和环境控制中,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降低或者增加对环境和产品的污染。因此,对员工进行有序操作和环境控制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厂房设施医疗器械制造商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进行产品的处理、加工和贮存,包括清洁、维护和其他活动的操作。厂房设施应合理设计,以便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进行生产、接收、包装、贴标签和贮存等活动。同时,要求考虑企业的发展,目前的厂房设施规模可能是适宜的、满足要求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可能也会变得不适宜和不充分的。这样的要求不仅仅适用于医疗器械的原始制造商,也同样适用于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重新包装者、重新生产者、合同灭菌方和重新贴标签者。(1)污染控制关于生产和贮存厂房设施中,典型的问题是环境污染和在检验和试验前没有足够的空间存放产品。对于厂房设施,应防止如从纸板箱上散发的微粒、切割操作产生的副产品和微生物等污染,以及温度湿度、静电等因素的影响。对厂房设施合理设计和构造,可预防、减少和控制潜在的污染,支持环境保持控制。确定区域用于不同的活动,如接收、检验和试验、生产、标签和包装等,防止混淆。(2)有序操作除了需要足够的空间,厂房的设计还应该考虑生产操作的有序性,人流、物流的合理性,防止混淆的发生。为了防止混淆,应采用墙体或其他措施进行物理隔离,或提供足够的空间距离,并明确标识。尤其是针对无菌医疗器械,更应该有系统性的保障,确保已灭菌和未灭菌的医疗

第4篇

一、管理模式概述

管理是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作为油田主业单位,强化采油管理,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厂整体开发效益是各级管理者的共同目标。采油厂降本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地面、地下,成本控制的源头、控制过程,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员工素质培训等多方面抓起,需要厂、矿大队(科室)、小队(组室)和班组的全部工作实现目标管理。然而,采油厂传统的经营管理是层层分解吨油成本和产量目标,目的是通过层层分解宏观的目标,增强各级管理者的压力,引导各级强化成本的控制,以“大河没水小河干”的观点引导下级强化管理,厂、矿、队各层次都在强调宏观目标的重要性,虽然各级管理者对经营管理的许多重点工作也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但是对实现宏观目标的具体措施、具体工作与相关的环节、岗位、个人明确目标、责任并与利益挂钩始终没有探索到科学的目标管理办法。各项工作仅仅凭着领导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评价好坏,并没有使各项工作做到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权责明确、奖罚分明、规范运作、管理科学”。各项工作、各项控制措施没有以科学准确的目标、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更谈不上与利益挂钩,无法对单位、岗位、个人进行绩效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甚至连奖金都是平均分配。

要实现产量、成本的宏观目标,必须针对增产、稳产、增储、降本、基础工作、保障制度等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让每一个岗位和个人都有与自己责任和能力相适应的目标,同时这个目标可以作为量化评价单位和个人管理绩效的依据,与责任人利益挂钩形成机制,才能做到整体管理到位。所以,现在是在坚持过去产量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以“小河没水大河干”的观点强化单项工作、单项措施、目标、责任的落实到位,并以单项工作绩效的汇总评价效果作为个人、岗位、单位绩效评价的依据,评价排名与利益挂钩。对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评价方法由单纯以上级测算的宏观目标为依据改变为以既考虑宏观目标,又考虑单项工作绩效,并加大主观努力效果的应用力度,彻底消除了单一的产量和吨油成本目标测算误差对采油单位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严重影响。使采油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部实现目标管理,企业的各个员工、技术人员、管理者都能象干自己的活一样做好各项工作,象花自己的钱一样控制成本,做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确保宏观目标、整体效益的实现。

在创建目标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厂重点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即目标的准确性问题。目标测算要依据充分,而不是简单凭预测核定指标;责任和能力相统一的问题。责任挂钩要科学,必须是与有能力的单位、个人挂钩;目标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的问题。所有的目标以及目标的所有控制措施及责任必须层层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反映主观努力效果的问题。评价办法必须能够反映主观努力效果、奖罚科学。奖罚适度至关重要,要依据可控程度、指标准确程度分别制定奖扣比例。通过解决以上四个问题,做到目标层层细化,与岗位和个人挂钩。该管理模式对传统的宏观管理进行了科学的细化,在目标设置方面,由单一的、笼统的宏观目标,转变为宏观目标与具体控制措施的单项目标相结合的复合型目标;目标测算更加准确,由传统的凭经验和历史数据推算年度目标转变为既以单耗、实耗先进水平和生产规模测算年度目标,又有更加准确的月度目标,并制定了与生产规模变化相配套的指标动态调整办法;目标评价结果的实用性更强,应用更广泛,过去仅仅作为单位奖金兑现的依据尚且无法规范运作,现在已成为单位、岗位、个人效益分配和界定管理水平高低、绩效优劣的依据,并能规范运作。

二、经营管理的具体做法

以有效控制直接操作成本为目的,我厂对降低操作成本的四个分目标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分别制定更为具体的单项目标,逐级细化,直至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管理体系和跟踪评价、量化考核、连续稳定的经营考核体系,建立了企业内部优胜劣汰、争优创效的竞争机制。

㈠坚持和完善网络化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

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占采油现金操作成本的50%左右,涉及采油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为最大限度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我们通过科学的分解、测算要素目标,做到了层层实现目标管理。

1、对维持生产规模的要素成本科学设置单项目标

科学地设置目标是目标准确测算的前提。我厂依据责任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将全厂成本总目标分解为36项要素成本,对维持生产规模的电费、青赔费、材料费、燃料费、维护作业费、运费、整改机费等16项成本要素,厂、矿、队进一步层层细分为若干项单项目标,分别与各级职能机关和基层单位挂钩,直至将目标落实到单井和个人。例如,电费其控制环节复杂、构成因素较多、职责相互交叉、控制难度大、单一部门难以控制到位,需要按照责任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全天候的监控、核查、治理体系。因此,我厂依据电费控制的三项重要措施,线路流失控制、转供电流失控制以及内部科技节电、制度节电控制分别创建了目标管理体系,并与电讯、采油矿、治安大队挂钩,在加大考核力度的同时降低总电费的考核力度。电讯总站、治安大队和采油矿均将转供电流失、线路流失(待查和查清)、监控、核查、治理以及自用电控制细化落实到每个基层队、每条线路、每个转供点,每个责任人。由于指标设置的创新,指标能够反映主观努力效果,评价结果使做出贡献的得到肯定或奖励,薄弱环节及时得到暴露,因而促进了矿、大队、岗位对各项目标的控制、落实,做到了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不仅使流失电量、科技节电、制度节电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电力故障对油井生产的影响,其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是巨大的。电讯总站和治安大队在机构设置不变、人员不增、生产区域不变的情况下,目前日流失电控制在2000度之内,与99年初日流失高达6万度电量相比,年减少流失电量达2200万度,2001年开井数增加58口、全厂电费总量较2000年下降了431.61万元。材料费从厂级就开始细分为6项指标,其中,一般材料费与采油矿挂钩后,又进一步细分为单项指标分解至矿属各责任单位,分解至采油队后,采油队又将单项指标分解为具体的材料指标,将材料分项指标最终分解到计量站、单井,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青赔费从厂级开始分解为老污染、管线穿孔污染、井站污染、矿建施工、零星工程、临时占地、内部原因非正常发生、外部原因非正常发生、侧钻井发生等目标,分别落实到相关的机关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成本的控制责任更加明确。

2、科学地测算目标成本

目标的准确测算是目标管理规范运作的基础。根据成本单项费用要素的特点,对不同的费用要素制定了不同的测算办法,体现了指标的先进性,确保了考核兑现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测算成本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法、标准定额法、先进指标法、区块指标法和技术测定法。①根据设备单耗和实际生产规模确定定额成本,如电费。②依据上年度实际发生和单井消耗先进水平确定标准成本,如一般材料费。③依据区块单井消耗的不同特点、区块检泵周期的实际水平测算单耗系数,如单井维护作业费。④对随开井数变化的成本制定了指标动态调整办法,提高了指标测算的准确性。

3、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对采油一线人工费用控制建立了定员和薪点工资制度。将单位定员列入厂承包总体方案内,按定员确定单位效益工资基数。坚持“严格控制入口,放开出口”的原则,严格控制用工总量,2000年减少用工80人,2001年减少用工230人。开展了薪点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按“劳动强度差异、责任大小、绩效优劣”决定个人收入,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控制了人工成本。采油十一队卫星计量站在薪点工资制度实施前,由于井数少,是一个都争着去的计量站,改革后主动减员,从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实现了工作量、劳动强度的自动调整。采油三队试点前油水井81口、职工总数88人,试点后油水井89口,职工总数76人,减员11人,年节约人工成本近40万元。

4、推行了科学的目标成本控制运作方法

实施了目标成本的项目控制。在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过程中,需纵向和横向共同控制的指标实行多级控制,全部是以项目组形式进行运作。项目组内部针对生产实际制定控制措施,从上至下按照统一目标、统一措施实施。

实施了“预算、措施、目标”一体化成本控制。层层建立成本分析制度,由笼统地强调钢性控制成本,逐渐过渡到分析现状,制定目标,提出具体措施,进行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层层建立了规范的成本控制制度,对不利于成本控制的人和事进行约束。从厂级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索赔到成本分析、签字结算程序等制定详细的标准和程序,努力做到控制维护性成本从一人一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决杜绝影响成本控制的人和事的存在。

建立了小改小革、五个一工程、修旧利废等成本挖潜管理制度,对潜在的增效措施给予奖励,鼓励员工开展科技创新、挖潜增效,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本控制潜力。

通过推行目标管理,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投入大幅度下降。2001年维护作业费与98年相比下降了701万元,下降了62.5%;电费自99年开始逐年下降,剔除涨价因素,2001在用电设备上升的情况下较97年下降了1142.3万元,下降幅度20%;采油系统在新井增加的情况下,成本较去年下降306万元。其中单井材料费下降1564元,单井维护作业费下降7177元,单井运费同比下降1056元,单井流失电费同比下降3425.8元,单井整改机费同比下降1102.3元。

㈡细化、量化作业及后勤辅助单位经营管理,降低采油辅助生产成本

控制辅助生产单位成本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控制人工费用,二是控制成本消耗。由于辅助生产工作量很难确定,劳务价格的工时利润含量不统一,造成后勤辅助生产单位成本控制效果和用工效率很难评价,为准确反应后勤辅助生产单位的成本控制效果和用工效率,在对后勤辅助单位原先利润目标的价格依据重新核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能力工时目标、定额能力工时目标、成本目标、基础工作目标、保障制度责任目标,有效控制了采油辅助成本。

1、厂对后勤辅助单位的承包指标更加科学

⑴以能力工时和定额工时测算工作量。根据单位定员和设备能力确定内部应完成工作量,测算其能力工时,不仅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发挥了人员正常工作能力,同时确保了考核指标的准确,考核结果更加合理,解决了后勤单位工作量测算不准确、考核难以兑现的问题。

⑵以同一工时利润含量相同原则确定劳务价格。按局核定的内部劳务价格,不同工时利润含量不同,而实际单项劳务工作量又难以准确测算,致使利润指标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单位的努力效果和管理水平,统一的内部劳务价格结算和能力工时的配套考核,真实反映了后勤辅助单位的实际经营水平。解决了因内部工作量构成变化,严重影响被考核单位利润指标的问题。

2、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为提高作业队伍的施工效率,实施了作业队合并,竞争上岗,成立了作业联队,实现了队伍组织结构形式的创新,不但节约用工15人,而且强化了干部岗位到操作岗位的人员配置,增加地质技术员,井口操作人员,由4人增加到了5人,队伍施工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队伍对外创收的能力,与年初相比作业大队减少用工124人,不但保证了内部施工,而且对外创收1426万元,为消化年初预计1000万的缺口奠定了基础。

㈢细化增产、稳产措施效益目标,努力提高措施效益,降低措施成本

控制措施费用的目标是减少无效措施、提高措施效益。其唯一的途径就是搞好三个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各级领导重视地质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对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评价,并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营造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三个优化落实到每项工作、每项措施,成为每个技术人员的具体行动。针对措施构成复杂,涉及基础资料面广,不确定因素多,我厂在保留原先与地质、工程两个单位挂钩考核措施效益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措施项目组为主要形式的措施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了个人绩效累计排名的竞争性动态目标,营造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默默无闻长期置身于资料数据中的技术人员的努力效果都得到肯定,有力的促进了提高措施效益各项工作的落实。

①推行措施项目组管理,创新措施运行机制。为了落实目标管理,针对措施科技含量高、投入成本高、投入风险大,决策控制要求集中的的特点,根据措施内容,将措施成本从矿队成本中分离出来,成立了新井侧钻、调堵解驱、大修四寸套、监测、滚动增储、注采六个项目组,将措施预算和措施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责任人,实施措施全过程控制,制定了“四定一挂钩”承包考核政策,强化了措施的前期论证和决策,提高了措施运行效率。

②制定了新井长期跟踪评价制度,为准确评价新井效益,对新井评价连续跟踪直至所有目的层全部补完;规范了油水井措施评价方法,以措施投入产出比为主要评价指标,措施评价到单井和提出人,每月量化排名,使地质技术人员不仅为提高企业效益落实三个优化,而且为实现自身价值落实到具体的资料分析、措施论证等工作上来;开展措施增产预测符合率评比,提高了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的认识程度;同时,完善了计量制度、基础资料录取制度,每月检查评比,量化排名,奖罚兑现,措施决策依据的各项基础工作逐步到位,促进了油藏开发水平与措施目标的统一。

③制定了措施决策登记制度。每月对措施运行会上技术人员的意见分为“同意、不同意、弃权”三类,每季度根据措施实施效果与决策意见相比较,对措施决策准确率进行排名。使措施决策层的每个地质技术人员对每项措施的优化,论证过程中的认识、观点的正确性,能够做到跟踪评价,并与其个人利益挂钩。

㈣细化油水井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产量,降低老区吨油成本

为了强化油水井管理、提高自然产量、降低吨油成本,在保留原有的年度计划总产量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年度总产量目标不能准确反映单位主观努力效果,不能将控制自然产量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的问题,建立了经营地质概念,创建了更加准确的月度能力和水平差值目标、月度基础产量目标、自然产量目标,同时将原有的管理水平目标、油水井分析目标和制度保障责任目标一并纳入了油水井管理水平评价范畴,确保了提高自然产量的各项具体措施实现目标化管理。

①创建了与采油矿挂钩的月度能力与水平差值目标,(以当月正常产状时日应产油量与实际日产水平差值的平均值为指标)和月度基础产量目标(核实当月下旬实有油井应产能力值做为下月评价指标),科学量化了采油矿队因管理不善对自然产量的影响程度,准确反映了地面、井筒及地下动态对产量的影响,直观反映了全厂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仅对影响产量升降因素做到归类分析,而且对每一因素的影响程度做到了分析定量化,提高了产量计划指标的准确性,确保了产量指标考核的真实到位,填补了产量指标量化分析考核的一项空白。创建了经营地质概念的自然产量目标,将传统的自然产量构成中与水井措施相关的增产、稳产的油量予以提出,更加真实地反应了不增加投入情况下的老井产量。

②创建了低效、无效油水井管理办法。在准确的单井核算基础上,每季度对单井、层系、开发单元、区块、小队、矿分别进行效益评价。成立了低效井治理项目组,项目组每季度对低效、无效井全部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杜绝了因不能及时发现低效、无效井而造成潜在的效益流失。

③建立了油水井管理工作的目标评价方法。为准确评价地质技术人员对注采井组的分析水平,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及控制效果创建了单井产量预测评比办法,将单井产量预测准确程度作为量化评价地质技术人员的重要依据,将评价结果也列入了采油队月度量化评价,促进了将油藏开发管理目标落实到了具体的责任人和日常地下分析工作中,实现了注采分析工作的全员参与。开展了地面管理指标量化评比,推行计划停井管理、“躺井预警”等制度,将地面管理指标列入厂量化评价体系,每月量化排名,促进了基层矿队以提高时率和减少躺井为重点,全面落实六小措施及其他先进管理办法,油水井地面管理工作全部实现了目标管理。

④开展了油藏目标管理。以有效注水为核心,将地质方案、工艺技术、地面管理等目标以及涉及到的分目标分别落实到地质、工艺、基层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措施以及相关责任人,每月进行量化排名,考核兑现,促进了工程、地质、注水、地面管理等方面科技人员从地面、井筒、地下“三维一体”开展分析,及时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大限度地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㈤实施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收入分配机制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量化评价为竞争提供了赛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单位内部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催人奋进的动力机制,而竞争机制和动力机制形成的前提是准确区分出“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竞争是无情的,量化排名使许多人面临危机,甚至被淘汰,但也使更多的人产生动力,发奋努力,不断进步。因此,在各单位内部必须层层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考核体系。几年来,采油五厂以建立完善量化评价体系为切入口,以准确反映主观努力效果和管理水平为目的,细化考核指标,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了每一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单位内部层层建立了科学的量化评价考核体系,使量化排名落后者能够面对现实,找准差距,发奋努力,形成优胜劣态,争优创先的竞争机制。

1、围绕着客观准确评价被考核单位和个人的管理绩效,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建立了全厂基层采油单位量化评价办法,将产量、成本和管理指标以不同的形式每月量化排名。

②对作业及后勤辅助单位进行产值、成本、利润和管理指标的量化评价,突出成本,引入百元产值成本指标。

③对科研部门实施以措施总效益目标和油田开发为主要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

④对员工个人量化评价主要包括对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人3个方面。一是规范了基层矿(大队)长的量化评价,以基层矿(大队)产量(产值)、成本、管理工作的量化评价为依据,对矿(大队)长每月量化排名;二是规范了技术人员的量化评价,将单井产量预测结果排名作为量化评价基层小队地质技术员的依据,以单井措施效益值为依据对措施提出人进行量化评价排名。同时,在全厂干部中开展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评比活动,每年一评比,并给予相应的工作待遇和工资待遇,大大激发了技术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规范了岗位员工个人的量化评价,制定了一系列量化考核到岗位的评价办法,依据岗位绩效评比结果对个人量化排名。通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量化排名,在厂内部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力促进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版权所有

2、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收入分配机制

第5篇

一、管理模式概述

管理是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作为油田主业单位,强化采油管理,降低采油成本,提高采油厂整体开发效益是各级管理者的共同目标。采油厂降本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地面、地下,成本控制的源头、控制过程,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员工素质培训等多方面抓起,需要厂、矿大队(科室)、小队(组室)和班组的全部工作实现目标管理。然而,采油厂传统的经营管理是层层分解吨油成本和产量目标,目的是通过层层分解宏观的目标,增强各级管理者的压力,引导各级强化成本的控制,以“大河没水小河干”的观点引导下级强化管理,厂、矿、队各层次都在强调宏观目标的重要性,虽然各级管理者对经营管理的许多重点工作也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但是对实现宏观目标的具体措施、具体工作与相关的环节、岗位、个人明确目标、责任并与利益挂钩始终没有探索到科学的目标管理办法。各项工作仅仅凭着领导个人的经验和能力评价好坏,并没有使各项工作做到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权责明确、奖罚分明、规范运作、管理科学”。各项工作、各项控制措施没有以科学准确的目标、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更谈不上与利益挂钩,无法对单位、岗位、个人进行绩效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甚至连奖金都是平均分配。

要实现产量、成本的宏观目标,必须针对增产、稳产、增储、降本、基础工作、保障制度等目标层层细化,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和个人,让每一个岗位和个人都有与自己责任和能力相适应的目标,同时这个目标可以作为量化评价单位和个人管理绩效的依据,与责任人利益挂钩形成机制,才能做到整体管理到位。所以,现在是在坚持过去产量宏观目标的基础上,以“小河没水大河干”的观点强化单项工作、单项措施、目标、责任的落实到位,并以单项工作绩效的汇总评价效果作为个人、岗位、单位绩效评价的依据,评价排名与利益挂钩。对单位和个人的绩效评价方法由单纯以上级测算的宏观目标为依据改变为以既考虑宏观目标,又考虑单项工作绩效,并加大主观努力效果的应用力度,彻底消除了单一的产量和吨油成本目标测算误差对采油单位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严重影响。使采油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部实现目标管理,企业的各个员工、技术人员、管理者都能象干自己的活一样做好各项工作,象花自己的钱一样控制成本,做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确保宏观目标、整体效益的实现。

在创建目标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厂重点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即目标的准确性问题。目标测算要依据充分,而不是简单凭预测核定指标;责任和能力相统一的问题。责任挂钩要科学,必须是与有能力的单位、个人挂钩;目标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的问题。所有的目标以及目标的所有控制措施及责任必须层层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反映主观努力效果的问题。评价办法必须能够反映主观努力效果、奖罚科学。奖罚适度至关重要,要依据可控程度、指标准确程度分别制定奖扣比例。通过解决以上四个问题,做到目标层层细化,与岗位和个人挂钩。该管理模式对传统的宏观管理进行了科学的细化,在目标设置方面,由单一的、笼统的宏观目标,转变为宏观目标与具体控制措施的单项目标相结合的复合型目标;目标测算更加准确,由传统的凭经验和历史数据推算年度目标转变为既以单耗、实耗先进水平和生产规模测算年度目标,又有更加准确的月度目标,并制定了与生产规模变化相配套的指标动态调整办法;目标评价结果的实用性更强,应用更广泛,过去仅仅作为单位奖金兑现的依据尚且无法规范运作,现在已成为单位、岗位、个人效益分配和界定管理水平高低、绩效优劣的依据,并能规范运作。

二、经营管理的具体做法

以有效控制直接操作成本为目的,我厂对降低操作成本的四个分目标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分别制定更为具体的单项目标,逐级细化,直至将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管理体系和跟踪评价、量化考核、连续稳定的经营考核体系,建立了企业内部优胜劣汰、争优创效的竞争机制。

㈠坚持和完善网络化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

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占采油现金操作成本的50%左右,涉及采油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为最大限度降低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我们通过科学的分解、测算要素目标,做到了层层实现目标管理。

1、对维持生产规模的要素成本科学设置单项目标

科学地设置目标是目标准确测算的前提。我厂依据责任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将全厂成本总目标分解为36项要素成本,对维持生产规模的电费、青赔费、材料费、燃料费、维护作业费、运费、整改机费等16项成本要素,厂、矿、队进一步层层细分为若干项单项目标,分别与各级职能机关和基层单位挂钩,直至将目标落实到单井和个人。例如,电费其控制环节复杂、构成因素较多、职责相互交叉、控制难度大、单一部门难以控制到位,需要按照责任与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建立全天候的监控、核查、治理体系。因此,我厂依据电费控制的三项重要措施,线路流失控制、转供电流失控制以及内部科技节电、制度节电控制分别创建了目标管理体系,并与电讯、采油矿、治安大队挂钩,在加大考核力度的同时降低总电费的考核力度。电讯总站、治安大队和采油矿均将转供电流失、线路流失(待查和查清)、监控、核查、治理以及自用电控制细化落实到每个基层队、每条线路、每个转供点,每个责任人。由于指标设置的创新,指标能够反映主观努力效果,评价结果使做出贡献的得到肯定或奖励,薄弱环节及时得到暴露,因而促进了矿、大队、岗位对各项目标的控制、落实,做到了持之以恒、长抓不懈。不仅使流失电量、科技节电、制度节电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电力故障对油井生产的影响,其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是巨大的。电讯总站和治安大队在机构设置不变、人员不增、生产区域不变的情况下,目前日流失电控制在2000度之内,与99年初日流失高达6万度电量相比,年减少流失电量达2200万度,2001年开井数增加58口、全厂电费总量较2000年下降了431.61万元。材料费从厂级就开始细分为6项指标,其中,一般材料费与采油矿挂钩后,又进一步细分为单项指标分解至矿属各责任单位,分解至采油队后,采油队又将单项指标分解为具体的材料指标,将材料分项指标最终分解到计量站、单井,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青赔费从厂级开始分解为老污染、管线穿孔污染、井站污染、矿建施工、零星工程、临时占地、内部原因非正常发生、外部原因非正常发生、侧钻井发生等目标,分别落实到相关的机关职能部门或基层单位,成本的控制责任更加明确。

2、科学地测算目标成本

目标的准确测算是目标管理规范运作的基础。根据成本单项费用要素的特点,对不同的费用要素制定了不同的测算办法,体现了指标的先进性,确保了考核兑现的公平性与合理性。测算成本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分析法、标准定额法、先进指标法、区块指标法和技术测定法。①根据设备单耗和实际生产规模确定定额成本,如电费。②依据上年度实际发生和单井消耗先进水平确定标准成本,如一般材料费。③依据区块单井消耗的不同特点、区块检泵周期的实际水平测算单耗系数,如单井维护作业费。④对随开井数变化的成本制定了指标动态调整办法,提高了指标测算的准确性。

3、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对采油一线人工费用控制建立了定员和薪点工资制度。将单位定员列入厂承包总体方案内,按定员确定单位效益工资基数。坚持“严格控制入口,放开出口”的原则,严格控制用工总量,2000年减少用工80人,2001年减少用工230人。开展了薪点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按“劳动强度差异、责任大小、绩效优劣”决定个人收入,促进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控制了人工成本。采油十一队卫星计量站在薪点工资制度实施前,由于井数少,是一个都争着去的计量站,改革后主动减员,从工资分配制度方面实现了工作量、劳动强度的自动调整。采油三队试点前油水井81口、职工总数88人,试点后油水井89口,职工总数76人,减员11人,年节约人工成本近40万元。

4、推行了科学的目标成本控制运作方法

实施了目标成本的项目控制。在成本控制目标的执行过程中,需纵向和横向共同控制的指标实行多级控制,全部是以项目组形式进行运作。项目组内部针对生产实际制定控制措施,从上至下按照统一目标、统一措施实施。

实施了“预算、措施、目标”一体化成本控制。层层建立成本分析制度,由笼统地强调钢性控制成本,逐渐过渡到分析现状,制定目标,提出具体措施,进行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层层建立了规范的成本控制制度,对不利于成本控制的人和事进行约束。从厂级招投标、物资采购、质量索赔到成本分析、签字结算程序等制定详细的标准和程序,努力做到控制维护性成本从一人一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坚决杜绝影响成本控制的人和事的存在。

建立了小改小革、五个一工程、修旧利废等成本挖潜管理制度,对潜在的增效措施给予奖励,鼓励员工开展科技创新、挖潜增效,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本控制潜力。

通过推行目标管理,维持生产规模的操作成本投入大幅度下降。2001年维护作业费与98年相比下降了701万元,下降了62.5%;电费自99年开始逐年下降,剔除涨价因素,2001在用电设备上升的情况下较97年下降了1142.3万元,下降幅度20%;采油系统在新井增加的情况下,成本较去年下降306万元。其中单井材料费下降1564元,单井维护作业费下降7177元,单井运费同比下降1056元,单井流失电费同比下降3425.8元,单井整改机费同比下降1102.3元。

㈡细化、量化作业及后勤辅助单位经营管理,降低采油辅助生产成本

控制辅助生产单位成本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控制人工费用,二是控制成本消耗。由于辅助生产工作量很难确定,劳务价格的工时利润含量不统一,造成后勤辅助生产单位成本控制效果和用工效率很难评价,为准确反应后勤辅助生产单位的成本控制效果和用工效率,在对后勤辅助单位原先利润目标的价格依据重新核定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能力工时目标、定额能力工时目标、成本目标、基础工作目标、保障制度责任目标,有效控制了采油辅助成本。

1、厂对后勤辅助单位的承包指标更加科学

⑴以能力工时和定额工时测算工作量。根据单位定员和设备能力确定内部应完成工作量,测算其能力工时,不仅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发挥了人员正常工作能力,同时确保了考核指标的准确,考核结果更加合理,解决了后勤单位工作量测算不准确、考核难以兑现的问题。

⑵以同一工时利润含量相同原则确定劳务价格。按局核定的内部劳务价格,不同工时利润含量不同,而实际单项劳务工作量又难以准确测算,致使利润指标不能真实反映被考核单位的努力效果和管理水平,统一的内部劳务价格结算和能力工时的配套考核,真实反映了后勤辅助单位的实际经营水平。解决了因内部工作量构成变化,严重影响被考核单位利润指标的问题。

2、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为提高作业队伍的施工效率,实施了作业队合并,竞争上岗,成立了作业联队,实现了队伍组织结构形式的创新,不但节约用工15人,而且强化了干部岗位到操作岗位的人员配置,增加地质技术员,井口操作人员,由4人增加到了5人,队伍施工效率明显提高,同时提高了队伍对外创收的能力,与年初相比作业大队减少用工124人,不但保证了内部施工,而且对外创收1426万元,为消化年初预计1000万的缺口奠定了基础。

㈢细化增产、稳产措施效益目标,努力提高措施效益,降低措施成本

控制措施费用的目标是减少无效措施、提高措施效益。其唯一的途径就是搞好三个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各级领导重视地质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对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评价,并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营造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将三个优化落实到每项工作、每项措施,成为每个技术人员的具体行动。针对措施构成复杂,涉及基础资料面广,不确定因素多,我厂在保留原先与地质、工程两个单位挂钩考核措施效益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措施项目组为主要形式的措施运行机制,坚持和完善了个人绩效累计排名的竞争性动态目标,营造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默默无闻长期置身于资料数据中的技术人员的努力效果都得到肯定,有力的促进了提高措施效益各项工作的落实。

①推行措施项目组管理,创新措施运行机制。为了落实目标管理,针对措施科技含量高、投入成本高、投入风险大,决策控制要求集中的的特点,根据措施内容,将措施成本从矿队成本中分离出来,成立了新井侧钻、调堵解驱、大修四寸套、监测、滚动增储、注采六个项目组,将措施预算和措施目标落实到具体的环节和责任人,实施措施全过程控制,制定了“四定一挂钩”承包考核政策,强化了措施的前期论证和决策,提高了措施运行效率。

②制定了新井长期跟踪评价制度,为准确评价新井效益,对新井评价连续跟踪直至所有目的层全部补完;规范了油水井措施评价方法,以措施投入产出比为主要评价指标,措施评价到单井和提出人,每月量化排名,使地质技术人员不仅为提高企业效益落实三个优化,而且为实现自身价值落实到具体的资料分析、措施论证等工作上来;开展措施增产预测符合率评比,提高了地质技术人员对地下的认识程度;同时,完善了计量制度、基础资料录取制度,每月检查评比,量化排名,奖罚兑现,措施决策依据的各项基础工作逐步到位,促进了油藏开发水平与措施目标的统一。

③制定了措施决策登记制度。每月对措施运行会上技术人员的意见分为“同意、不同意、弃权”三类,每季度根据措施实施效果与决策意见相比较,对措施决策准确率进行排名。使措施决策层的每个地质技术人员对每项措施的优化,论证过程中的认识、观点的正确性,能够做到跟踪评价,并与其个人利益挂钩。

㈣细化油水井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产量,降低老区吨油成本

为了强化油水井管理、提高自然产量、降低吨油成本,在保留原有的年度计划总产量的基础上,针对传统的年度总产量目标不能准确反映单位主观努力效果,不能将控制自然产量的具体措施落实到岗位和个人的问题,建立了经营地质概念,创建了更加准确的月度能力和水平差值目标、月度基础产量目标、自然产量目标,同时将原有的管理水平目标、油水井分析目标和制度保障责任目标一并纳入了油水井管理水平评价范畴,确保了提高自然产量的各项具体措施实现目标化管理。

①创建了与采油矿挂钩的月度能力与水平差值目标,(以当月正常产状时日应产油量与实际日产水平差值的平均值为指标)和月度基础产量目标(核实当月下旬实有油井应产能力值做为下月评价指标),科学量化了采油矿队因管理不善对自然产量的影响程度,准确反映了地面、井筒及地下动态对产量的影响,直观反映了全厂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不仅对影响产量升降因素做到归类分析,而且对每一因素的影响程度做到了分析定量化,提高了产量计划指标的准确性,确保了产量指标考核的真实到位,填补了产量指标量化分析考核的一项空白。创建了经营地质概念的自然产量目标,将传统的自然产量构成中与水井措施相关的增产、稳产的油量予以提出,更加真实地反应了不增加投入情况下的老井产量。

②创建了低效、无效油水井管理办法。在准确的单井核算基础上,每季度对单井、层系、开发单元、区块、小队、矿分别进行效益评价。成立了低效井治理项目组,项目组每季度对低效、无效井全部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杜绝了因不能及时发现低效、无效井而造成潜在的效益流失。

③建立了油水井管理工作的目标评价方法。为准确评价地质技术人员对注采井组的分析水平,对油藏的认识程度及控制效果创建了单井产量预测评比办法,将单井产量预测准确程度作为量化评价地质技术人员的重要依据,将评价结果也列入了采油队月度量化评价,促进了将油藏开发管理目标落实到了具体的责任人和日常地下分析工作中,实现了注采分析工作的全员参与。开展了地面管理指标量化评比,推行计划停井管理、“躺井预警”等制度,将地面管理指标列入厂量化评价体系,每月量化排名,促进了基层矿队以提高时率和减少躺井为重点,全面落实六小措施及其他先进管理办法,油水井地面管理工作全部实现了目标管理。

④开展了油藏目标管理。以有效注水为核心,将地质方案、工艺技术、地面管理等目标以及涉及到的分目标分别落实到地质、工艺、基层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措施以及相关责任人,每月进行量化排名,考核兑现,促进了工程、地质、注水、地面管理等方面科技人员从地面、井筒、地下“三维一体”开展分析,及时提出针对性建议,最大限度地提高油藏管理水平。

㈤实施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的收入分配机制

竞争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量化评价为竞争提供了赛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单位内部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和催人奋进的动力机制,而竞争机制和动力机制形成的前提是准确区分出“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竞争是无情的,量化排名使许多人面临危机,甚至被淘汰,但也使更多的人产生动力,发奋努力,不断进步。因此,在各单位内部必须层层建立科学的量化评价考核体系。几年来,采油五厂以建立完善量化评价体系为切入口,以准确反映主观努力效果和管理水平为目的,细化考核指标,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发挥了每一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单位内部层层建立了科学的量化评价考核体系,使量化排名落后者能够面对现实,找准差距,发奋努力,形成优胜劣态,争优创先的竞争机制。

1、围绕着客观准确评价被考核单位和个人的管理绩效,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建立了全厂基层采油单位量化评价办法,将产量、成本和管理指标以不同的形式每月量化排名。

②对作业及后勤辅助单位进行产值、成本、利润和管理指标的量化评价,突出成本,引入百元产值成本指标。

③对科研部门实施以措施总效益目标和油田开发为主要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

④对员工个人量化评价主要包括对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工人3个方面。一是规范了基层矿(大队)长的量化评价,以基层矿(大队)产量(产值)、成本、管理工作的量化评价为依据,对矿(大队)长每月量化排名;二是规范了技术人员的量化评价,将单井产量预测结果排名作为量化评价基层小队地质技术员的依据,以单井措施效益值为依据对措施提出人进行量化评价排名。同时,在全厂干部中开展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评比活动,每年一评比,并给予相应的工作待遇和工资待遇,大大激发了技术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规范了岗位员工个人的量化评价,制定了一系列量化考核到岗位的评价办法,依据岗位绩效评比结果对个人量化排名。通过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量化排名,在厂内部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力促进了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版权所有

2、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收入分配机制

第6篇

【摘要】医疗事故可区分为医疗责任事故和医疗技术事故两类。医疗事故的民事责任是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笔者认为,作为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责任方式的医疗事故纠纷在我国具有可仲裁性,我国应尽快将仲裁这一争议解决方式适用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并建议在现有仲裁委员会下设立医疗事故赔偿中心。医疗纠纷仲裁分为自愿仲裁、强制仲裁、自愿与强制混合仲裁等模式,我国现阶段宜采用自愿仲裁的模式。医疗专业水平应该是聘任医疗专业仲裁员的首要资格条件,举证责任倒置应成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中的主要证据规则。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疗责任事故;仲裁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一、仲裁解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可行性

(一)现行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缺陷

根据2002年《条例》第46条规定,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解决途径有三种,即协商和解、行政调解和民事诉讼,其中对前两种途径《条例》进行了重点规范。但令人担忧的是,当前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解决似乎越来越向“私力救济”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私力救济”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疗暴力的普遍化和激烈化。

1.协商和解

尽管数据表明医患双方之间的协商和解是解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主要途径,但是当事人双方协商解决的方式也存在一定缺陷。在实践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医疗事故纠纷协商的过程中,有一些自力救济或者私力救济处于法律的边缘甚至是规避法律的产物。[2]在实际争议发生后,往往会因医患双方的立场及利益观点不一致,使得医患关系无法调解。于是“闹院”等事件频频发生;[3]患者漫天要价,出现“大闹弄大钱,小闹弄小钱,不闹不弄钱”的不正常现象;甚至有社会恶势力参与其中,严重扰乱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借“私了”之机,回避了第三方的监督,规避了其可能要承担的刑事、行政责任,不利于对医疗质量的监控和提高以及对患者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护。[4]

2.行政调解

在我国以行政调解的方式解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患者(家属)对卫生行政部门解决纠纷的公正性存在疑虑。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既管理医疗机构,又开办医疗机构。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大多数医疗机构还具有明显的公益服务性质。因此,卫生行政部门出于行业保护和其他考虑,易存在“偏袒”或“隐瞒不报”等弊端,导致其权威性在患者(家属)中大打折扣,公正性令人质疑。二是在行政调解方式上,当司法机关与卫生行政机构未形成合理协调时,卫生行政处理结果常被法院推翻,从而导致案件解决的拖延。

3.民事诉讼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解决途径并未能为医疗纠纷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机制,难以缓解日益矛盾化和尖锐化的医患关系。在当前这种医患矛盾急剧增加,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解决机制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势下,开展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实属必要。

(二)可仲裁性问题

尽管我国部分地区的仲裁委已经开始尝试性地受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全国范围内开展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提供了范例,但是其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在我国是否具有可仲裁性的问题。

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可仲裁性,是指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是否属于法律规定的,仲裁机构可以受理的纠纷种类范围之内,当事人能否将有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交由双方约定的仲裁机构加以解决。依据争议事项的可仲裁性要求,当事人通过仲裁协议提交的仲裁事项,必须是国家仲裁立法允许采用仲裁方式处理的事项。否则,就会导致仲裁协议无效,做出的仲裁裁决也不会被承认和执行。因此,可仲裁性是构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制度的基本前提。

1.从现行规定看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可仲裁性

从《仲裁法》第2、3条对仲裁范围所做的规定来看,在我国,纠纷是否可以用仲裁方式加以解决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争议主体的平等性,即发生纠纷的双方应是平等主体的当事人,若当事人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则其纠纷不能仲裁;第二,争议事项的可处分性,即可提交仲裁的事项应当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当事人之间因其无处分权的某些身份关系及其他关系发生的争议,不能仲裁;第三,争议内容的财产性,即当事人提交仲裁的事项应该是合同纠纷,或者非合同的财产性纠纷。[6]《仲裁法》未对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可仲裁性作出明确认可或排除,由于《仲裁法》在仲裁范围的规定中使用的是“其他财产权益”,加之立法对“财产权益”的内涵没有明确界定,司法解释上也没有统一说明,[7]故而使得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可仲裁性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此外,在2002年的《条例》中,仲裁也未被列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解决方式之一。在立法层面上,是否可以通过仲裁解决没有得到明确支持。

学术界也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否定说认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不具有可仲裁性。理由是尽管医疗事故责任是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意味着对医疗事故既可以提起违约之诉也可提起侵权之诉。但现实中出于对权益保护最大化的追求,在多数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患方都是以医疗机构侵权为由提出各种赔偿的诉讼请求。但医疗侵权行为所指向的侵权客体是患者的健康权、身体权、生命权、隐私权等,而这些权利并非属于财产性权益。因此,也就不能采用仲裁方式来解决。这样,由于《仲裁法》对争议限定为必须具有财产关系的内容,从而使得医疗纠纷不具有可仲裁性。而肯定说认为,医疗纠纷可分为医疗侵权纠纷和医疗服务合同纠纷,但无论是哪种纠纷,双方当事人均为平等民事主体。除强制治疗关系外(如传染病的防治),医患关系的建立、变更或终止以及医患关系中权利义务的确定,医疗纠纷的处理,均应实行意思自治。医患双方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在不涉及国家和第三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其承担责任的方式主要是经济赔偿责任。因此,从决定可仲裁性的三个方面衡量,可以确定医疗纠纷应当具有可仲裁性。[8]笔者赞成肯定说,虽然医疗侵权行为所侵害的权利本身不是财产性权利,但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的争议焦点通常是:是否存在赔偿责任以及赔偿多少的问题,这种纠纷的实质是具有平等地位的民事权利主体之间具有财产内容的纠纷,并且当事人具有自由处分权,因此可以将当事人之间的这种医疗纠纷解释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从而使得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具有可仲裁性。

2.建立医疗纠纷仲裁机制的理由

笔者认为,抛开对现行法律规定的分析,从应然的角度看,基于下述理由,也应当在相关立法中明确规定可以用仲裁方式解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1)仲裁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就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而言,仲裁和诉讼相比,其优势表现为:其一,更具专业性。其二,快捷且经济。其三,具有更好的保密性。

(2)尊重当事人的仲裁意愿。仲裁建立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只要发生争议的实体权益纠纷在当事人自由处分的范围内,就应当允许当事人选择仲裁这种纠纷解决方式。在当事人不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当事人利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意愿应该受到尊重和法律保护。[9]

(3)构建多元化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在现阶段的医疗体制下,应当建立多元化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解决机制。多种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能够以其各自特定的功能和特点相互协调而共同结合成为一种互补的、满足医疗事故纠纷主体多样要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调整系统。多元化的解决机制相对于单一的纠纷解决机制而言,更能体现出诸多的理性因素。[10]现代法制国家总是设法避免和排除单一的纠纷解决机制,而向其成员提供多种解决民事纠纷的途径和方式,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让其自由选择。而冲突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和医疗诉讼、调解等各种纠纷解决方式的共同存在,可以形成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各显其能和分流案件的局面。竞争可以使得仲裁、诉讼、调解等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不断弥补自身缺陷,吸取其他程序的优点和长处,完善自身程序。

3.有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的实践

(1)美国

除了医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医疗过错几率增加,医患沟通不足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国家整体经济不景气等医学和经济学方面的因素外,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诉讼费用高昂,效率低下,无疑也是导致整个医疗市场成本增加,最终产生医疗事故危机的主要原因。[13]为了解决危机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弥补医疗责任保险资金的缺位或不足,美国各州相继出台了多项综合改革措施以减少社会医疗成本的剧增。其中具备多种优势的仲裁纠纷解决机制为许多州立法机构提出并采用,以降低飞速增长的医疗成本。

多数的州法院对仲裁解决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表示支持。在Madden v.Kaiser Foundation Hospitals[14]案中,原告Madden先生,接受医院治疗前已经在医疗计划中表明,医疗过失以及一切产生于Kaiser Founda-tion医院治疗过程中的纠纷将提交仲裁解决。当医疗纠纷发生后,Madden先生将医院诉诸法院。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裁定撤销诉讼,责令原告将案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在Buraczynski v.Eyring[15]案中。医生依据仲裁协议将先后发生的两起医疗事故纠纷提交仲裁。患者主张,由于仲裁协议过于宽泛而违反了公共政策,患者与医生之间签订的仲裁协议无效。田纳西州最高法院认为,医疗护理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可以适用仲裁解决纠纷;医务人员同患者之间签订的仲裁协议不违背任何公共政策。

概括而言,美国各州关于医疗纠纷的仲裁模式可分为三类:自愿仲裁、强制仲裁、自愿强制混合仲裁。

第二种仲裁模式是强制仲裁,即当事人双方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必须首先将医疗纠纷提交仲裁机构仲裁。例如,马萨诸塞州法律要求所有的医疗过失诉讼都必须首先经过一个由法官、律师和医生所组成的仲裁小组审查,看是否存在责任或者判断损伤是否是由医疗过失造成的。若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而提起诉讼,法庭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仍可以接受仲裁小组的意见。[20]从笔者查阅的相关资料看,这种强制仲裁的裁决一般不具有终局性效力,并且仲裁庭认定的事实和裁决对之后提起的诉讼也不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涉案双方当事人如不服仲裁庭作出的裁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将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

第三种是强制仲裁与自愿仲裁相结合的模式。采取这一仲裁模式的州法院,依据一定的标准来确定医疗纠纷需要强制性仲裁还是可以自愿协议仲裁。以新泽西州为例,依据该州医疗过失侵权法的规定,对于争议标的在20,000美元以下的医疗事故纠纷,法院要求首先通过仲裁解决,而对于超过20,000美元诉讼标的额的医疗纠纷,当事人则可以自愿选择以仲裁还是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但是,仲裁裁决不具有约束力,在双方当事人不服仲裁庭做出的仲裁裁决时,可将纠纷诉至法院,原先的仲裁裁决对案件的审理没有任何影响。[21]

在美国,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案件通过有效的仲裁协议而提请仲裁解决。[22]

(2)墨西哥

墨西哥的医疗事故纠纷案件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美国一样,高昂的医疗责任保险迫使医生不得不“采取保守医疗策略”,即通过增加检查项目,扩展疾病诊断程序以降低医疗责任事故的风险,减少医疗纠纷诉讼的几率。[23]但增加医疗费用又激起了患者的不满情绪,致使医疗纠纷更容易产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日本

综上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具有可仲裁性。其次,对于支持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仲裁的地区,是否要求仲裁强制性前置存在不同态度,但多数国家或地区采取自愿仲裁模式,并通过风险负担等机制鼓励当事人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提交仲裁解决以提高纠纷的处理效率。再次,除美国极个别州规定当事人一旦签订仲裁协议即丧失提起诉讼的权利外,美国绝大多数的州和其他国家都允许当事人在不服仲裁裁决时可以再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仲裁庭认定的事实和裁决不影响之后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最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裁决是否具有终局性也存在不同规定,有的规定只要当事人在仲裁裁决作出后的一定期限没有提出异议,则仲裁裁决即产生终局性效力;有的则不承认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效力,当事人可以再提起诉讼,但是一旦原告败诉则会由其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综上,前述国家在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方面的立法和实践无疑将对我国建立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机制起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建立我国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机制的若干建议

(一)仲裁模式

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我国宜采用自愿仲裁模式,即允许医患双方通过签订仲裁协议处理日后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裁决一旦作出即对双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为鼓励医患双方将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提交仲裁解决,可以借鉴美国部分州的做法,通过风险承担或设定诉讼标的额“门槛”等方式,使当事人尽可能选择仲裁方式。此外,为排除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再缠诉,久拖不决的困境,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裁决应该具有终局效力。不过,鉴于医疗事故往往侵害的是患者的身体权、健康权等重要权利以及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允许在当事人不服仲裁裁决时,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提起诉讼,若超过期限没有提出异议,则仲裁裁决产生终局性效力。

(二)仲裁机构

关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机构的设置存在不同设想。有的学者以医疗纠纷具有特殊性为由,主张通过专门性仲裁机构对医疗纠纷进行仲裁。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可取。我国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可直接利用现行的仲裁机构,无须再设专门的仲裁机构,可考虑在现有的仲裁委员会下设立医疗事故赔偿中心。因为,医疗事故责任的特殊性并不在于法律适用上,而在于对医疗行为的认定上。由专业的鉴定组织对医疗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因果关系等进行认定即可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只要吸收部分医学专家为仲裁员,就有利于公正、准确、快速地裁决纠纷,这样既节省资源,又降低解决争议的成本。其次,由于我国的仲裁制度起步较晚,仲裁制度本身尚存在不完善之处,将仲裁运用于医疗事故损害赔偿这一特殊领域时,难免存在诸多不适之处。因此,现阶段首先要解决的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的具体制度的合理设计,民众对医疗仲裁意识的提高等问题,而不是是否设置独立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机构这样的问题。

(三)仲裁员

就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而言,聘任仲裁员,首先应当坚持专业性原则。因为提交仲裁的案件大都涉及复杂的医疗技术性事项以及医患法律关系,要迅速公正地对案件做出裁决,仲裁员就必须具备必要的医疗、法律知识。其中,医疗技术的专业性知识无疑至关重要。所以,必须严格按照专业性原则来选聘仲裁员,将医疗专业水平作为医疗专业仲裁员聘任的首要资格条件。除此之外,由于临床医学本身是涵盖十分广延的学科,高级医疗技术人员往往只能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给出权威的意见。因此,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员的聘任,也应当按照各个专业领域进行。

(四)仲裁庭的组成

(五)仲裁协议

在实践中,医疗仲裁难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医疗事故发生以前,医患双方之间没有签订仲裁协议。而当发生纠纷后,又几乎不可能让充满抵触情绪的患方和医方达成合意签订仲裁协议。因此,医疗仲裁协议可按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在医疗机构门诊病历以及住院病历的说明内容中增加仲裁条款选择项,患者(家属)在接受医疗机构的治疗前在医务人员的说明下,可自行选择是否同意仲裁条款,若划钩选择则视为对该仲裁条款的认同,若不填写则视为对仲裁条款的默认。另一种是印制独立的仲裁协议。患者(家属)在接受医疗机构的治疗前在医务人员的说明下,选择是否签订协议,医务人员也可自主决定是否签署该协议,任何一方拒绝签字则视为该仲裁协议不成立。鉴于大多数患者不了解仲裁,甚至会误以为医疗机构在玩花样以剥夺自己的某些权利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协议的书写应当注意语言使用和具体内容的编写,仲裁协议的语言应尽量平实、简单。

(六)举证责任

在我国,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在国内一些知名的仲裁委员会制定的仲裁规则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也是遵循这一原则,即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在举证责任倒置后,并不意味着作为弱势一方的患者(家属)就可以不负担任何举证责任了,举证责任倒置只是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部分免除了患方的举证责任,但是并没有完全免除患方的举证责任。因为,患者还必须证明其医疗事实存在的过程。在举证责任倒置后,患者(家属)也有责任就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向仲裁庭提供一定的证据。比如,证明自己确实在某家医院就诊、治疗过;证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自己的人身造成损害的事实;自己的诊治经过等。

三、结束语

2002年《条例》中对“医疗事故民事赔偿纠纷解决方式”相关规定的增加,一方面反映了对患方权益保护的社会呼声日益强烈,同时,也表明完善现行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刻不容缓。笔者建议,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宜采用自愿仲裁模式,允许当事人在不服仲裁裁决时,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提起诉讼,若超过期限没有提出异议,则仲裁裁决产生终局性效力;在现有仲裁委员会下设立医疗事故赔偿中心;将仲裁协议作为选择性条款列于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的说明内容中;把医疗专业水平作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专业仲裁员聘任的首要资格条件,并按照医学各专业领域进行仲裁员的聘任;将举证责任倒置作为医疗事故损害赔偿仲裁的举证责任规则。笔者希望,通过上述建议,尽快在我国建立起公正、经济、高效的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仲裁机制,以有效缓和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维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双方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

郭玉军,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杜立,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博士。

【注释】

[2]范愉:《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4期。

[3]王泽琛、王永周:《解决医疗纠纷的新思路》,载《西部医学》2007年第1期。

[6]黄进、宋连斌:《仲裁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第24页。

[7]陈立峰、王海量:《论我国<仲裁法>的管辖范围》,载《北京仲裁》2006年第1期。

[8]余承文:《医疗纠纷的可仲裁性研究》,载《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9]前注[8],余承文文。

[14]Madden v.Kaiser Foundation Hospitals,supra,17 Cal.3d 699(1976).

[23]Studdert DM,Mello MM,Sage WM,DesRoches CM,Peugh J,Zapert K,Defensive Medicine among High-risk Specialist Physicians in A Volatile Malpractice Environmen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Vol.293,2005,p.2609.

[26]黄丁全:《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4页。

[28] 天津仲裁委设立医疗纠纷调解中心受理事实清楚、责任明确、当事人仅对赔偿方案有争议的医疗事故纠纷。按照天津仲裁委员会医疗纠纷调解规则的规定,医疗纠纷仲裁调解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双方当事人如果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调解中心调解,即可以向调解中心提出申请。《天津仲裁委设立医疗纠纷调解中心》,中国仲裁网china-arbitration.com/.

[29]《深圳将成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委员会免费调解纠纷》,网易新闻news.163.com/08/0818/16/。

[30]Joseph C.Krella,Legislative Malpractice:An Analysis of Ohio's Proposed Mandatory Medical Malpractice Arbitration Program,Dayton Law Review,Vol.33, 2007,p.119.

第7篇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厂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94-02

为适应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教育部2011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工厂实习》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需的实践环节。然而,开设本课程所面临的现状是:学校方面,由于本专业建立时间较短,即使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足够的经费,目前很少有高校能够建立实习车间,而且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高校花巨额费用采购的教学设备会面临迅速落后的局面,达不到使学生掌握相关实践技能的预期教学目的。企业方面,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技术密集度高,投资规模巨大,相关企业的数量较少,可供学生进行工厂实习的企业更少。另外,企业的设备价值较高,其操作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企业不愿意,因此不会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景德镇陶瓷学院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厂实习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通过观察,结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发现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实施方式

在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仪器设备的背景下,《工厂实习》需要解决如何发挥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通过一定途径,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多看。在学生经过安全培训进入工厂前,要求学生“多看”。提示学生重点了解仪器的结构、工作过程、仪器操作规程、观看工人实际操作的过程、认识前后工艺流程的衔接及相互影响。然后,让学生自由分散进入车间中。期间,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仪器设备及工人操作,可以根据自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自由决定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观察时间。对观察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师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并不打断学生的观察。教师重点监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出现安全问题。

2.多想。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部分生产工艺产生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实践环节的认识之间存在差异所造成的,学生是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的。因此,即使有疑问,教师也必须要求学生将问题记录下来或者与操作工人进行交流。教师务必不要在此阶段进行解答,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自我判定是否正确。否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养成依赖别人给出答案的习惯,而缺乏自我的分析与判断,无法形成真正的创新意识。

3.多问。当教师发现多数学生不能安静地观察仪器或者工人操作时,说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已经无法进一步地发现问题,继续延长观察时间已经无效了。教师应果断地终止学生继续观察,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进行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自己经过思考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并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回答学生的问题,仅有限地提示学生应该注意观察生产环节中的哪一部分,并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个人的解决方案。学生经过讨论,再次明确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后,再次进入车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地观察,并和操作人员或者技术负责人进行讨论,特别是与操作人员讨论其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从而弥补学生不能实际操作所导致的缺陷。

4.多辩论。经过两次观察和两次讨论,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解决其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经过再次观察,学生与技术工人之间的交流也更流畅和密切,对工艺过程和工人的操作理解也更深入,甚至能够初步解决技术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提出解决的建议。至此,全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会集中在3~5个。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辩论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和不足。同时,教师邀请企业的技术主管参与到学生的讨论,由企业的技术主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指出学生方案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整个工艺中的技术特点和对学生方案提出点评。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方案,尽管被技术主管认为不可行,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并解释学生方案中的科学性和技术主管认为不可行的判断角度,让学生了解在解决同样问题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施效果

尽管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获得对生产工艺的直接认识。但是,学生通过观察设备运转和工人师傅的操作,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尽管部分方案不成熟),通过间接知识来实现对生产工艺的直接认识,从更深层次认识生产过程,这同样能够实现《工厂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多看、多想、多问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关联但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定学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受多年学习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总是希望从教师那里给出判断。如果教师无论问题的难易均给予说明,则相当于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其思维的惰性,必然打断其创新性思维,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厂实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之,学生必须独立或者协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学生对于所独立发现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成果在经过讨论会讨论,得到同学的认可,必然会拥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厂实习的过程,并带动其他同学进行类似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部分同学会成为一个小群体的核心,通过他们之间的讨论,带动其他同学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这个小群体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其学习效果远好于教师对生产工艺的讲解。

多辩论过程实际上是工厂实习效果升华的过程。在多看、多想、多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相对比较浅显。在第一次讨论过程中,汇总学生的问题,起到凝聚学生关注点的作用。经过再次的多看、多想、多问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基本上会集中于3~5个。通过提出问题方案学生的解释、其他学生的补充以及企业技术总管的评价,教师对比方案的最初意见和最终意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解决问题需要辩证地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够获得可行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