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40:13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零基础实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高职衔接是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中职衔接,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关键词]
中职衔接;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越来越多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和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混合编班的不合理的班级结构将逐渐改变。作为一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重新构建以中职生源为起点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将成为我们很快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中职衔接,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一、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往中职生和普高生是混合组班,而且班级中普高生占了较高比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一般都是以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为教学对象来设置专业课程并展开教学,因此,基于中职衔接,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再适用。
(一)专业课程简单重复正由于没有基于中职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造成高比例的重复率。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样会开设,并且教学内容完全重复,重点难点没有区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都是在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断层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中职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则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采用统编教材,忽视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出现困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甚至在专业课当中一提到计算就有为难情绪,整体的综合素养欠缺,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专业拓展学习和深造。
二、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是需要将中职生单独组班,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的相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邀请中职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员参加,通过进行学情分析和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共同制定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生源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对会计专业的基本认知、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简单的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算盘、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概念。高职会计专业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文化基础综合课程需要加强和拓展,会计专业课程核算应扩展到复杂的业务处理,应更注重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以知识拓展、能力递进为原则,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即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如下图:
1.文化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见上图。文化素质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应根据中职生源的基础开发与之难度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中职过度到高职层次的学习。而通过设置计算机、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课程,使学生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可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任学生选择,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修该类课程,其余学生则可以只学习必修的文化素质课。
2.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定岗实习实训课。由于中职生生源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专业课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抵充学分和免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如在中职已学该课程或在中职已经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可以将这部分时间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薄弱课程或拓展课程的学习。较中职专业课程而言,高职应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3.职业拓展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开始有职业梦想的萌芽,对很多领域都会有好奇,对知识有渴望,因此职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职业拓展课程应采用选修课程方式为宜,这样学生学习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完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相关课程,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眼界,接触到更多领域的内容和多元的信息,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分化和整合课程内容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市场的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聘请企业专家、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以考证内容为依托,制定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分化和整合。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可分化为《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以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会计专业的定岗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在中职基本的单项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面对经济业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课程设置并确定了课程内容,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优质的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场景引入课程教学,能接触到更宽更广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及在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加了解中职生源的学情情况,通过邀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研讨,并就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更准确把握中高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点,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目前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都是以普高生源为基础编写的,因此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将成为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教材的编写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中高职院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以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厘清高职会计专业每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加快专业教材的开发,以解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现有教材与新课程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三)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面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职生源,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应该更专、更精、更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多创造访学、下企业、培训的机会,了解最新的行业专业信息,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专业与职业素养,为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中职生进入高职学院就读人数的不断增加,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而要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高职的学制结构、招生政策密不可分,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整体统筹安排,建立相应的跨系选课、学分制管理制度,对专业教师也将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将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国发[2014]19号.
[2]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
[3]高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J].会计教育,2015(12).
[关键词]中职衔接 高职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55-02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越来越多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中职生和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混合编班的不合理的班级结构将逐渐改变。作为一直从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如何重新构建以中职生源为起点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这将成为我们很快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中职衔接,针对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方面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以实现中高职的和谐衔接。
一、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往中职生和普高生是混合组班,而且班级中普高生占了较高比例,因此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没有考虑中职生的专业基础,一般都是以专业零基础的普高生为教学对象来设置专业课程并展开教学,因此,基于中职衔接,目前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将不再适用。
(一)专业课程简单重复
正由于没有基于中职生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高职院校又与中职学校缺乏沟通交流,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以及确定的课程内容与中职学校造成高比例的重复率。如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主要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单项模拟实训》等,这些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样会开设,并且教学内容完全重复,重点难点没有区别,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很多专业课都是在重复学习,专业技能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二)文化基础课衔接断层
由于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因此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中职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而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则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采用统编教材,忽视了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学习文化基础课出现困难,特别是英语和数学,甚至在专业课当中一提到计算就有为难情绪,整体的综合素养欠缺,不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专业拓展学习和深造。
二、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前提是需要将中职生单独组班,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的相当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和确定课程内容。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可以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邀请中职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具有不同背景的人员参加,通过进行学情分析和市场人才需求等方面的分析,共同制定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生源一般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而对会计专业的基本认知、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简单的经济业务的处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算盘、点钞、小键盘录入等会计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概念。高职会计专业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一线策略性高技能创新创业人才,文化基础综合课程需要加强和拓展,会计专业课程核算应扩展到复杂的业务处理,应更注重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纳税筹划、财务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注重操作后的分析、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操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
以知识拓展、能力递进为原则,完成高职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即分为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如下图:
1.文化素质课程
文化素质课程的设置见上图。文化素质课程中语文、数学、英语应根据中职生源的基础开发与之难度配套的校本教材,使学生能顺利地从中职过度到高职层次的学习。而通过设置计算机、心理健康、音乐、美术、体育等相关课程,使学生身心健康、爱好广泛,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课程可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任学生选择,对于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多选修该类课程,其余学生则可以只学习必修的文化素质课。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可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定岗实习实训课。由于中职生生源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对于专业课可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抵充学分和免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来因材施教。如在中职已学该课程或在中职已经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可以免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重复学习,可以将这部分时间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薄弱课程或拓展课程的学习。较中职专业课程而言,高职应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和广度。
3.职业拓展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见上图。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信息量的增加,开始有职业梦想的萌芽,对很多领域都会有好奇,对知识有渴望,因此职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职业拓展课程应采用选修课程方式为宜,这样学生学习没有过多的负担和压力,完全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职业生涯规划自由选择相关课程,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眼界,接触到更多领域的内容和多元的信息,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分化和整合课程内容
基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市场的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聘请企业专家、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共同探讨,以考证内容为依托,制定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分化和整合。如《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财务会计》课程可分化为《初级会计实务》和《中级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课程的内容以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课程可以会计师考试内容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高职会计专业的定岗实习实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在中职基本的单项会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熟练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面对经济业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整体职业能力的提升。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课程设置并确定了课程内容,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进入高职学习的中职学生能够高效地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网络优质的课程资源,实施翻转课堂,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场景引入课程教学,能接触到更宽更广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及在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更加了解中职生源的学情情况,通过邀请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研讨,并就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更准确把握中高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点,更有利于科学合理地构建面向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二)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的教材都是以普高生源为基础编写的,因此加快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教材开发将成为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教材的编写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中高职院校组织会计专业教师,以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厘清高职会计专业每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加快专业教材的开发,以解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现有教材与新课程体系不匹配的问题。
(三)提升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素质
面对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中职生源,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应该更专、更精、更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加强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多创造访学、下企业、培训的机会,了解最新的行业专业信息,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专业与职业素养,为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中职生进入高职学院就读人数的不断增加,构建针对中职生源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探讨与实践。而要重构基于中职衔接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高职的学制结构、招生政策密不可分,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高职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的整体统筹安排,建立相应的跨系选课、学分制管理制度,对专业教师也将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将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国发[2014]19号.
[2]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
关键词:公立医院;管理会计;绩效管理
一、医院管理会计概述
1.医院管理会计的内涵
医院管理会计通过成本分析和管理控制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经营效率,为医院创造更多的价值,是实现医院战略、业财一体化的有效工具。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既有财务人员,还有业务部门的管理者,正确应用管理会计工具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必备常识。管理会计职能由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三方面组成,是传统会计核算功能的进一步扩展。
2.医院管理中实施管理会计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全民医保的覆盖、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在承担公益性的同时,还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高经营效益,实现持续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公立医院的管理者的决策需求,这就要求公立医院引入管理会计,优化业务流程、完善经营管理,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更好回馈社会。医院实施管理会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为医院的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信息。医院的持续发展在于科学合理决策,财务会计的工作主要是对经济事项的核算和监督,向外部报表使用者提供已发生事项的财务信息,报告过去一定期间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主要服务对象是外部报表使用者,由于工作内容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内部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医院管理会计将会计与管理结合起来,在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已发生的财务数据和其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编制信息,通过科学的预测,为管理层规划经营、风险管控、业绩评价等决策提供依据。(2)有助于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在公立医院的日常运管和投资筹资活动中,进行项目市场、财务分析,管控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资产利润率;对国家的物价政策进行分析,制定和解读各项收费标准,以及管理和分配各项收益。(3)有助于完善医院内部业绩考核和评价。公立医院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对医护人员的业绩考核和评价,是医院绩效管理的基础。业绩评价的依据是将计划执行的数据和按目标预算制定的考核指标进行比较,主要是利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等方法对经营活动进行完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来实现的。(4)有助于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公立医院是公益性组织,社会效益和公众信任度也是重要的追求目标。管理会计通过量本利分析、作业成本法、病种成本法及盈亏平衡点等方法,可以帮助医院控制成本,结合经营管理情况和预算的差距,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偏差,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社会效益。
二、目前管理会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会计的意识比较薄弱
医院管理者主要为医疗专业人才,重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业务发展,对管理会计缺乏认知,对如何应用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经营管理更不是很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管理会计的发展。同时,近年来医疗改革、全面预算管理、医院绩效管理等要求公立医院管理会计适时跟进,而政策传导多由管理者按文件类型进行简单分类签发到相关部门,并没有跟进落实,相关部门也对政策缺乏实质性理解,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反馈,形成管理会计工作实施流于形式。
2.管理会计体系和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和参考信息,大多数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和制度是不完善的,既没有设立管理会计部门,也无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致使开展的工作无章可循,造成医院管理会计工作摸索开展,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有待提高
大多数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落后,仍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和当量法,成本核算内容也主要是科室成本核算,对医疗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关注较少。目前公立医院多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法,即根据以往年度的财务基数及本年的预算发展目标调整获得,有较大人为因素影响,缺乏对未来的合理规划,预算的执行力低。
4.绩效管理相对落后
公立医院的绩效管理大多重视经济效益考核,忽视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绩效管理方式简单粗放,临床和医技部门的绩效管理跟收入挂钩,行政后勤管理部门采用折中的方式拿平均值,忽视服务质量、技能培养、业务流程等评价指标,这种趋利的倾向降低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同时也滋生了“大锅饭”的现象。
5.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我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缺乏信息化建设,现有的系统仅停留在核算阶段,没有事前预测、事中监督管理功能,各系统之间也没实现有效的关联,导致管理会计工作需海量收集数据、准确度低、人力成本过高的现象。同时需配置专业人才,出于投资成本较大的原因,公立医院管理者普遍不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
三、医院推行管理会计建设的对策建议
1.强化管理会计意识
医院管理层应积极参加会议并向专业和实操人员询问、讨论和学习有关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带动干部群众正确解读文件精神,对要求管理会计跟进的工作及时落实督办,相关部门管理者和专业人员对工作的进度和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沟通和反馈,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办法,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同时,医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并通过外请管理会计专家对医院的会计人员定期培训,使会计人员在明确管理会计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对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反映和预测。
2.完善管理会计体系和制度建设
医院可以参照其他行业运行较好的管理会计体系,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自身的特点加以改进,建立一套适合医院自身经营的管理会计体系。同时设立管理会计部门,建立制度明确管理会计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确保医院管理会计工作开展有职责和制度保障。同时,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所有公立医院都应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由总会计师协调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关系,指导和监督财务部门有序开展工作,并及时解决各项难题,领导开展财务培训和业务分配,有效整理数据为管理层各项决策提供信息。
3.发挥监督部门作用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着实开展,达到预期效果,审计或纪检部门应及时跟踪监督,防止流于形式的情况发生,同时监督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也要积极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参考建议。
4.提高管理会计技术方法
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办法中,可以引进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服务项目消耗作业”,将直接费用直接归属于各医疗服务项目,将间接费用按不同的作业动因作为分摊依据计入间接成本,这更符合公立医院的成本结构特点。目前多数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仍然采用当量法,人为影响因素多,数据准确性差。与当量法比较,两者对直接费用的处理方法一致,而在间接成本的归集上,作业成本法细化了当量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使成本归集更加真实完整,通过分析驱动因素,排除非增值因素影响,最终实现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的目的。在上述的基础上,公立医院还可以运用本量利分析模式,测算出目标指标盈亏平衡点,进一步将结余换算成一定的服务量,更好地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另外,在预算制定中,在原有增量预算法的基础上引入零基预算法,排除经验和历史数据对下一年度工作的影响,同时结合历史数据、行业数据以及医院的长期规划来编制预算,以保证预算方案的全面、科学和可执行性。
5.利用平衡积分卡进行公立医院绩效管理
平衡积分卡以信息为基础,将医院的愿景及目标,按照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分解,将四个维度的业绩指标和指标之间相互驱动的维度进行分解,将驱动业绩的因果关系进行权衡分析,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从而将医院的战略分解为具体可衡量、可操作的指标。平衡记分卡作为管理会计工具有正向激励和主导引导的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公立医院应进一步完善绩效激励方案,将薪酬和晋升与考核挂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供高品质的服务。
6.加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公立医院应建立财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管控、财务分析、绩效评价等在内的一体化信息平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整理,将财务和业务融合起来,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李青倢,邱维彬.公立医院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策略.管理观察,2018(28).
2.肖宇珊.管理会计在医院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山东纺织经济,2018(09).
【关键词】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院校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化;同时,各级财政相继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引起了财政预算管理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大变革。但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在财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意识薄弱、观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等问题。如何采用科学手段,加强中职院校财务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建立健全院校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势在必行。根据这一情况,笔者拟就我国中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做如下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一、中职院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弱化,内控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中职院校校级领导多是由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在专业学科方面知识全面、经验丰富,但对中职院校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却相对欠缺,对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知识也了解不多,以至于内控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建立完善的校内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第二,部分中职院校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甚至认为领导说的就是依据,不能有效监督。更有甚者,有的还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由非专业教师兼任财务工作。第三,有的院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重视不够,就算制定了制度,也是一纸空文,毫无执行力度。
(二)财务制度不完善,内控体系不合理,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编制有限、人员紧张等原因,部分院校财务存在业务交叉、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等现象。在管理上,缺乏明确的财务岗位责任制,对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权限设置不明确。
2、许多业务都是按照惯例办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随意性较大。有的虽然有相关内部制度,但也存在陈旧、不完整,与各科室部门之间的制度规定不相协调配套,难以形成制约机制等问题。
3、许多院校还沿袭着中、小学的管理模式,财务附属于后勤或者总务部门,缺乏独立性,使会计的审核监督职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财务应有的管理职能。
4、大多数院校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对财务工作和经济活动起不到监督作用。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中职院校的预算编制工作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院校都没有科学的预算管理观念,预算编制工作未能引起校领导的足够重视,未进行全员预算。据笔者了解,有的院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对项目的安排不切实际、依据不充分、预算不具体;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定制的科学性方面做得还不够。有的仅仅是为了满足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的需要,使预算流于形式、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年度预算调整变动情况时有发生;各项费用没按照预算安排支出,,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以及决算与预算脱离,致使预算执行情况不能正确反映,无法体现预算的计划控制作用。
(四)现行中职学校会计存在制度性的缺陷
以收付实现制为记帐基础的中职学校会计核算制度不进行成本核算,因而无法计算统计行政成本,也无法评价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收支全部采用收付实现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比如,学校开学的时候,一些学生不能按时缴纳学杂费,拖欠到第二年缴交,这部分欠交的学费未在当年确认为应收债权,虚减了资产。再如,有些基建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若干年,由于未办理竣工决算手续而无法转为固定资产,长期挂在往来账上,使学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明显不实。特别是固定资产价值体现不准确,现行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从入账之日起即以原值体现在报表上,无法反映其净值和新旧状况,导致资产虚增。一旦需要更新或报废,由于缺乏可靠的依据,往往凭主观判断,要么提前报废造成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要么因经费紧张或者为满足指标需要,对应报废的资产不予报废。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加大了中职学校财务内部控制的难度。
二、加强中职学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强化单位领导内控意识和相关人员职业道德,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
我国《会计法》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知道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各中职院校领导应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树立校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内部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校级财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及内部审计人员应由具有专业知识和资质的会计从业人员担任。各院校还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后续培训,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要以各种形式努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政策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财务人员还应该掌握岗位所需的财务内部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控制方法实现学校的控制目标,这是实现院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二)完善制度,建全内部控制体系
院校内财务制度的建设,主要从制定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着手:第一,综合性管理制度,如制定完善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工作职责》等。第二,单项管理制度,如《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业务招待费管理办法》、《办公费管理办法》等等。第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合同管理办法》、《采购程序》、《车辆管理办法》等等。通过这些制度,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确保日常财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
在建立建全制度的同时,还应科学合理设置内部控制体系。首先,财务部门应该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方面,学校的内部的各项控制措施要通过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得以贯彻;另一方面,财务人员承担着监督学校管理者及其他参与管理活动人员执行财务控制规范的职责,所以财务部门和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性,应与学校其他科室部门具有相同行政地位,才能更好履行监督职能。其次,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是院校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授予内部审计机构适当权利,以确保其独立履行审计职责,更好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以及对会计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三)预算编制科学化,严格预算执行控制
改变长期以来实行增量预算的老办法,实行零基预算,科学地细化预算编制。在校长领导下成立预算编制小组,认真研究办学成本与学生数量之间的关系,组织各部门和教学部对学校重大收支进行预测、研究、协调。在编制过程中,要本着优先保障基本支出,贯彻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方针。坚持存量保稳定、增量促发展的原则,整合财力资源,优化配置结构。学校预算一经确定,就成为全校财务工作的“指挥棒”,各职能部门应紧紧围绕预算指标,对预算内业务实行自主确定执行,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并承担相应责任。为增加预算的刚性和有效性,非经规定程序,任何人和部门都无权调整预算。
(四)会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核算
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现实,中职学校在遵循《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同时,应建立成本核算机制。学校在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根据学校内部的核算和管理的需要,对某些特定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陷。在引入权责发生制应注意以下点:
1、按照资金性质分类。中职学校收入分为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收入。学校取得的财政拨款和收取的学杂费等事业性收费,均属于财政性资金。为了便于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的衔接,可以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要求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收入。而对需要缴交所得税的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性资金收入,其收益期可能(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18页)超过一个自然年度,但资金可能一次性到位。对于非财政性资金,应当根据合同规定或按照配比原则,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确认收入。
2、基建纳入学校财务。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基建账游离于财务账之外,造成一个会计主体有两套账务,两套报表,使得基建资金的拨款与现行财政体制改革发生冲突。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完整、准确地掌握学校财务信息。把基建纳入学校财务管理才更加有利于了解学校财务情况,追踪资金绩效,或检查监督执行情况、加强管理。
3、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实操能力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为了提供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必然会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以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是财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财务在对固定资产核算时,固定资产分类核算应与资产管理部门一致,其分类标准也应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分类标准保持一致。应增设“累计折旧”、取消“固定基金”科目。以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固定资产的有关核算应反映学校清理固定资产的净损益,分别转入其他支出和其他收入。建立折旧制度是防止学校国有资产流失的重大措施,以提取折旧费的形式既能使学校投入的国有资产保值,又能保证会计信息的更真实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陈倬苏.我国中职院校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09(11).
[2]单红淑.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J].财经界,2010(4).
[3]陈淑云.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初探[J].市场论坛,2011(1).
[4]郭咏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财务管理分析[J].财经界,2009(11).
[5]车宝今.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
[5]郭玉环.市场经济模式下中职学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23).
关键词:新经济环境;管理会计;医院管理
一、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在管理学之中,又被称为“分析报告管理会计”。当今时代,信息化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医院的管理会计工作也十分重要。以前的传统模式已经逐渐远去,我们迎接的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现在的很多医院为了想要更加长远的发展,都会利用信息化工程去完成工作。而且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很好的赞赏。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讲,医院中的信息化系统是医院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信息化系统包含了医院的盈利亏损情况,也可以从中看出医院的发展状况,在管理会计信息报表中,能够从中看出医院在哪一方面上有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不对,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医院在什么地方上面花费了多少的资金,这些都是可以在信息化系统中看出来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信息化发展已经与时代接轨,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应该如何更好地去发展。一方面,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我们国家学者以及理论界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体系,忽视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从现阶段来分析,我们国家对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并且缺乏清晰地主线和中心,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另一方面,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够,即对于理论会计的实践仅仅是停留在对于其进行简单的方法介绍,大部分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尚停留在翻译国外著作的阶段,并没有结合我们国家医院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由于在这一方面的应用不足,同时还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导致又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创新而忽视了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我国的管理会计在医院的管理问题上缺少医院最基本的需要,在教学的内容上,我国的管理会计也缺少基本的理论研究和理论的规范。由于工作内容的不同,管理会计与医院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严重的差别,对于医院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着严重的不足。
二、新经济时代下医院管理会计面临问题分析
(一)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是医院会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负责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从而使得医院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能够有相对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当代医院的经济管理活动之中,管理会计具有多重功能:一方面,为了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管理会计能够随时控制医院的现金流量;另一方面,管理会计还能够为医院的决策者预测医院的经营状况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医院对各项业务活动的事前控制。对于现代医院来说,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出决策,提高经济活动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缺乏相应的管理会计人才
现在,医院的管理会计人员在相关知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地进步,管理会计逐渐地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光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医院的发展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工作中,管理会计工作和其他的工作是不同的,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应该是具有一些专业的知识的,不光要掌握计数上的知识,还要懂得相关的管理会计知识才可以。与此同时,管理会计人员还应该要对自身的专业不断地进行更新,现在社会的发展这么快,知识也在不断地改变,管理会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地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医院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管理会计核心指标地位不够突出
在综合业务计划的基础上,许多医院虽然建立了一套实施责任预算的跟踪反馈系统。但在实施过程中,从结构上来说,综合业务经营计划效益类指标偏少,得分占比较低,众多的考核项目都是业务条线的数量指标,以经济增加值为例,在整个绩效得分中其中经济增加值及其相关的指标得分较低,远远谈不上核心地位。而且,在一级分行对下传递该综合计划经营计划时,由于各业务条线相互竞争,强调本条线指标的重要性,经济增加值指标有进一步淡化的迹象。
三、解决新经济时代下医院管理会计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规划的优化建议
首先,要明确主次关系,从管理会计的定义、范围、主要内容和职能入手,重新定位医院管理会计应用中应达到的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主从关系、主辅关系。根据不同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不同,并通过管理会计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等形式,大力贯彻这一理念,使整个医院对管理会计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根据管理会计的定义,其服务对象是内部管理者,为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服务。它的功能是分析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对医院而言,应用管理会计的重点是运用基础、数量、利润分析、经济预测分析、投资决策等理论和方法,完善管理体系,提高决策能力。第二,运用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权变理论、零基预算等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完善财务会计和预算制度;第三,通过责任中心划分、实施业务责任、建立责任会计和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度。其中,责任制是核心,预算控制是主线,成本会计是基础,都是为管理者定义的决策服务。医院现行管理会计发展计划的核心是大力推进各部门、产品、客户账户,建立一个精细、准确的会计体系,这不是管理会计本身,它只是促进管理会计在医院中应用的基础和环节,是我们追求的过程而不是目的,在医院管理会计的应用中,不能简化部门会计、产品会计和客户会计的推广。在成本控制和战略管理中,应促进内部资本转移定价、经济增加值、责任会计、综合预算等方面的应用。
(二)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在对管理会计人员进行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每一个员工的特点对其进行不同的培养,也就是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人的天赋和每一个人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管理会计人员的能力,才可以促进医院更好地培养出人才,帮助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对跨级人员进行相应的培养时,医院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知识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还可以通过薪资奖励的方法来嘉奖员工,或者是医院可以通过晋升的方法促进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每一个工作者来讲,薪资和晋升空间是每一个工作者都想要的,只有对工作者的欲望和目标有一定的了解,并想办法去满足,那么员工一定就会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医院中,一定就会不断地进行学习。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医院向前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保障工作,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实操能力,从而不断推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更加有利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机构绩效考核优化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都会影响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资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进而影响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资料的使用。医院在对会计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可以从医院的基本方向对其进行选择,要可以从一定的程度促进医院的进步,并且还要按照医院的基本情况,找出符合医院的发展状况,适应医院工作人员的发展理念,这些都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可以忽视的,不能够随意地进行选择的。此外,管理会计还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医院提供相应的信息,还能够在客户需求日益增大的情况之下,不断并且能够做到准确、及时的为医院加快医院管理会计报表的生成,从而为管理会计的不断完善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不断地加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处理方式,也就是不断地对医院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工作进行改革,这些都是对医院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良好的帮助作用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医院在发展的时候也应该通过实际状况对其进行改变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断地加强管理会计处理方式,也就是不断地对医院的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改革,不断地对医院的进步进行调整,这些都是对医院的发展和进步有着良好的帮助作用的,对于这样的情况,医院在发展的时候也应该通过实际状况对其进行改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子立.浅谈管理会计在现代医院中的运用探析[J].财会学习,2018(32).
[2]龚一沛.管理会计为医院经营创造价值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2018(22).
通过调研企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总结人才培养规格,电大会计专业应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为此,我们倡导电大会计专业构建“课岗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并根据地区生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会计行业人才规格情况适时调整和更新。电大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把会计岗位素质和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知识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贯穿会计职业道德,实行教学做一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的一种模式。电大会计专业“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框架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创建以会计岗位核算课程为核心,梯形进阶课程实训为主线的“课岗证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专科阶段为例,会计课程逐步深入,由基础课程岗位课程综合课程,每个阶段同步进行配套的会计实训课,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二是构建“四环双轨”实践育人体系,即通过“基础技能实训会计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验企业顶岗实践”四个主要实践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递进式全面提高学员综合职业素养。三是灵活实施“岗位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会计课程教学,即将岗位认知、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岗位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边看边教、边做边学来体验与实操会计岗位核算过程,培养学员岗位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四是贯穿会计职业道德培养全过程,不仅开设职业道德课程,而且要求不做假账。五是发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进一步保障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二、电大会计专业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1.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证书考试大纲融入课程,教学做一体,实行毕业双证书,让学员集职业素质、技能和资格证书于一体,大大提升了会计学员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实力。2.有利于擦亮电大教育的招牌。曾几何时,电大无限风光,生源年年爆满,毕业生供不应求。然而,现在电大是四面楚歌,不仅有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而且还有大量民办教育机构的横空出世,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不断深化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高质量有实力的毕业生就是口碑,就是招牌。3.有利于拓宽电大的招生覆盖面,同时挑好终身教育的重担。民办会计教育培训机构,发展迅猛,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仁和会计教育在湖北发展迅猛,培训学员高达66万人;中华会计网校被誉为“会计人的网上家园”,网络视频课点击率极高;安越咨询专注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个性化财务培训,年均服务人数超过2.1万人。会计教育的市场需求旺盛,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发展36年,经验丰富、资源深厚、网络遍布全国,现需快速应变,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发挥自身优势,挑好终身教育重担,服务社会。(二)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电大系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优秀教师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和电大在线平台可共享,企业信息资源可利用,“三共享一利用”形成了电大会计专业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1.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电大会计专业汇聚教学名师,专业主干课程均由资深专家打造。例如,杨有红教授主编和主讲的《高级财务会计》;汤谷良教授主编和主讲的《财务案例研究》;王仲兵教授主编的《会计制度设计》;陈汉文教授主编、池国华教授主讲的《管理会计》;黄桦教授主编和主讲的《纳税筹划》;王斌教授主编和主讲的《财务管理》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赵保卿教授主编和主讲的《审计学》与《审计案例研究》;杨有红、欧阳爱平教授主编和主讲的《中级财务会计》;付磊教授主编和主讲的《基础会计》。电大系统丰富的教师资源共享,有助于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电大会计专业不仅有一套名师主编的会计系列教材,而且在电大网络平台上有数字图书馆、多媒体课件、财务实训软件、教学辅导、实训案例、答疑论坛和考核系统等。会计专业教师不仅及时更新课程教学辅导资料和实训练习案例,而且在线答疑论坛帖子和过程化考核内容,可有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3.电大在线平台的共享。自1999年以来,电大改变了以收音机和电视广播来进行教育的局面,教育由线下走向线上,教材资源与在线资源结合,面对面教育与在线学习讨论融合,实现弹性开放教育。电大在线平台打破了教育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促使教学资源的内容与形式更丰富多彩,逐步向多媒体化和互动化发展,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共享。4.企业信息资源的利用。通过顶岗实习参与社会实践,是突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核心。电大可以通过整理和利用在校生和毕业生的企业信息资源,建立合作关系,有效解决学员顶岗实习的难题。电大一部分会计学员本身已就业,在本单位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相对容易;另一部分未就业的学员可由学校推荐到合作单位实践。大量优质企业信息资源可好好利用,有利于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电大会计专业推行“课岗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医院; 全面预算; 问题; 措施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来关于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相关部门不断下发相关的文件,以其中新医院财务制度为典型,要求医院切实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将相关编制、决算、审批等一系列制度考虑其中,以此使医院管理更具规范性,充分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率。然而大部分医院在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在全面预算方面,多表现出编制不科学或考核机制缺失等现状,难以实现医院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如何做好全面预算工作成为当前医院发展中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医院全面预算的概述
医院预算是指医院为了实现预定期内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按照一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医院在预定期内经营活动的总体安排。医院的全面预算概念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全面,预算涉及到医院运营管理各个层面,不仅有与日常运营活动直接相关的预算,还有与医院长期发展相关的资本预算。二是参与编制的人员全面,医院的预算编制不仅有财务人员,还有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和各职能科室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三是预算过程的全面,包括了预算的编制、分析、控制、考核等,通过预算的管理,对医院的整个运营活动起到指导和管理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具有机制性、战略性和全员性等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医院经营管理涉及临床、医技、职能部门等较多科室,其在计划战略制定中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而忽视医院整体的发展战略,难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而通过全面预算便可依据预算结果要求各部门做到协调兼顾,使医院整体利益得以考虑。[1]
二、现行医院全面预算中的主要弊端
(一)忽视全面预算的重要性
现阶段,全面预算在大多医院中仍不被重视,如预算编制工作缺少各临床科室、归口部门的参与,仍以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为主完成相应的预算过程。而职能部门全面预算中又忽视对临床医疗科室不合理开支、预算执行问题的考虑,导致编制结果脱离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而存在,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这种对全面预算重要性的忽视,极大程度造成全面预算编制不准确,从而要求进行预算调整,不仅对预算执行带来不利影响,也在调整中浪费更多人力与物力资源。
(二)不合理的预算编制
全面预算应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而编制,大多数医院在编制中往往引入增量预算的方式,其主要将基期的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考虑其中,并结合相应的增长率完成编制。但由于增量预算的方法是在前期预算执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就不可避免地受前期既成事实影响,一旦前期预算出现不合理因素,很容易导致后期的预算编制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成为医院全面预算中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预算执行力的缺失
医院在预算管理活动中更倾向于做好全面预算编制工作,但在预算执行方面却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即使部分医院在预算执行控制能力方面较强,但因缺少相应的监管工作,使预算部门在执行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难以达到预算执行的最终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本身属于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忽视任意一个环节,都将制约医院全面预算水平的提高[2]。
(四)预算考核机制不完善
作为全面预算落实的基本保障,考核机制应在医院预算执行中得以落实。医院每个预算执行部门在奖惩、考核下更注重全面预算的执行效果,确保全面预算符合医院经营管理的要求。然而现行大多数医院关于全面预算并未进行相关奖惩考核制度的构建,没有把预算的执行情况、成本目标的控制实现情况、业务工作效率、绩效考评情况和责任人、医院职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不能有效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少数医院引入考核制度,也不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导致预算考核完全拘泥于形式,不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
(五)预算分析质量较低
全面预算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需依托于预算的具体分析,若预算中未做好及时分析很容易对反馈信息质量造成影响,出现如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导致医院管理者对各部门预算执行状况无法及时掌握,更无从谈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即使进行预算分析,往往忽视实际完成值与预算目标产生差异原因的考虑,使医院整体年度运营目标难以完成。另外,医院全面预算分析中更注重以年为周期,预算问题分析不具备较强的时效性,难以适时提出调整策略[3]。
三、完善医院全面预算的具体措施
(一)预算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
针对医院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实际管理中应进行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确保其成为预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度内容中应将预算需遵循的原则、编制的相关要求与程序、批复程序以及考核机制等融入其中,要求各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严格遵循管理制度进行预算的执行。同时,医院各职能部门对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需及时向预算管理办公室上报,若需调整预算还应保证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批,以此使全面预算更具规范化特征。
(二)预算编制方法的完善
预算编制方法的合理选择是确保全面预算水平提高的关键。医院应结合具体的预算项目,在利用增量预算方法的同时配合其他如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编制方法。具体完善编制方法过程中,应对预算项目性质进行明确,结合近期预算数据变化特征进行编制方法的选取,如固定资产折旧额的预算,在编制方法选择过程中可引入固定预算法;对保持平稳增长的医疗收入,可通过增量预算的方式完成编制;而对卫生耗材的购置等业务成本费用,预算中可引入弹性编制方法[4]。
(三)注重做好预算质量控制工作
预算质量的控制关键在于预算执行是否得以有效管理控制。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引入预算管理模块,将各类预算金额存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这样在监督各科室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系统提示,有效控制支出预算或超出预算等内容。另外,医院在预算分析中应注重周期的控制,可以采取季度周期形式,根据季度预算分析报告及时总结预算执行偏差与产生的原因,有利于预算编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全面预算考核机制的建立
考核机制的建立应注意提高医院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可专门建立预算考核机构,由预算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组成,其他预算工作职能部门配合,对各临床科室、职能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业务工作效率、绩效考评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中,其对调动各执行部门提高预算执行水平的积极性可起到突出的作用。同时,考核机制应注重鼓励各执行部门及时发现预算管理问题,为后期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闭环管理的方式使预算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四、结论
有效的全面预算是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际预算管理中应正视全面预算的基本内涵与意义,立足于现行医院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从预算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预算质量的控制以及考核机制的构建,达到全面预算的目标,为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元元,田立启,侯常敏,操礼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2014.4.
[2]何燕.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1:64-65.
[3]吴坤.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194-195.
[4]杨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