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0 10:40:13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05-02

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德育、智育、身心和发展四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多数大学生能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定位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已明显增多。第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走向淡薄,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日渐明显。第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个人的品行修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我国诸多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开始对物质利益产生狂热的追求,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对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做法认为是“不懂生活质量”的表现。第三,诚信观念严重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上课迟到、旷课和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自我推荐表上涂改成绩、虚构经历,诚信的优良品质遭到了严重歪曲。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和个人发展是一种基础性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的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等诸多事实充分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

艺术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智力的开发,智育被强化了,知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艺术素质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然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课程和学时的安排上都难以使大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艺术熏陶,因而,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并没有得到普遍提高。

4.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一定储备但能力素质低下问题

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知识快速更新,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作法已经过时。在这样的势态下,大学生若不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只关心那些即将过时的专业知识,必将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与现代经济建设联系得最为紧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专业教育成熟。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1.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要把教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关心家庭、孝敬长辈、理解和尊重他人、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对贫困山区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勇于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奉献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感染,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生活的优秀公民,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音乐欣赏,文学赏析,体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4.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把理工科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增加独立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含金量”,做到“授之以渔” 而不是“授之以鱼”;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诸峰,陈,李忠祥.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 8(6):32-34.

[2]刘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药学教育,2007,23(1):45-48.

第2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类课程;审美教育;综合素质

一、公共艺术课程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发展,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高,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美育,对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途径,是促进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更加丰富,可以避免语言交流的不便,直接进行交流。对人们的思想,心灵进行艺术的洗礼,公共艺术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建筑都是我们认识的艺术载体。结合本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本文仅探讨公共艺术教育中音乐教育课程的研究,所指的公共艺术教育也都仅指音乐类教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祖先就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此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他非常重视礼乐教育的作用,将“诗教、礼教、乐教”合而为一,他认为礼乐教育可以造就完善的人格,能够激发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在精神上构建自我、完善自我,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价值。因此自古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就是对人的人格健全和培养审美的途径。席勒曾说过“一个审美的人是一个既超越感望限制又超越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的人,只有在审美境界才能实现最崇高的人性艺术教育,可以将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操,道德与理性完美的启发出来,从而感染审美主体,是审美主体不断提高审美素质和完善人格。公共艺术教育本质就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重心不在于对能力的提高,而是形成一种精神理念,从而完善人格。20世纪的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审美教育理念的构建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愿望协调发展,使个人的感性认识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不断的提升自我道德标准,对于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能使学生的自我专业与艺术进行调整合并,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得以提升。通过艺术活动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引发大学生学习的动机,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二、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等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重技忘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等,造成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当前的艺术教育模式不恰当,教学与育人理念需要进行改善,要始终以艺术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广大师生投入到艺术教育的思想境界中去,对公共艺术教育软件观念及硬件课程水平加以提升,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更加促进校园艺术氛围的建设。由于各高校在教学力量、师资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但还是承现了许多共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公共艺术教育设置主观性太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科学性

目前,我国对于如何具体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没有统一的要求,各普通高校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设公共艺术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多是艺术系老师担当此门课程,但这样的老师大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了解不够,只是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音乐教育,多半都是为了完成课时所致。没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多是为了完成这么课的任务,临时挑选对此门课程有兴趣或有艺术特长的老师担任,这样势必无法具备上好课的条件,这样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又怎能达到起初预想的效果呢?因此,课程主观随意性较大,艺术类选修课程因人而设,缺乏连续性。由于受到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课程结构布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缺乏系统性。

2、公共艺术课程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此类课程的经费投入不足,对于设有艺术专业的学校更多的投入到专业艺术教育发展,而忽略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对于没有艺术专业院系的高校,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基础教学设施不具备,很多课程就无法开展。例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我校设有音乐系,但尽管如此,至今没有专业音乐厅,很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很多艺术实践活动只能在大教室展开,基础设施很是缺乏,钢琴,音响,话筒,灯光等硬件不到位,师生的热情被挫伤。公共艺术课程,很多情况下是一种耳濡目染的实践,比如对于音乐首先要有欣赏音乐的机会,师生能现场听一场音乐会在课堂中进行交流,那这样取得的效果是跟传统的干巴巴的讲知识完全不同的。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音乐,若还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乐器,感受合作的魅力,不是单纯的以训练技能为目的,而是感受音乐享受音乐,这才是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通过音乐的力量,对学生的人生进行启发,这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样对教学活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无法实行,从而导致公共艺术课程不规范现象频出,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会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增加障碍,其作用也得不到发挥,失去了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

三、笔者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改善。重视公共艺术课程,充分利用本学校的资源,发挥好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全发展方面的作用,运用自己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专业知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制定好公共艺术课程计划,使课程尽可能科学化、系统化。在执行上,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发挥好公共艺术课的作用。最后,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做好坚强的制度保障。当然,我们相信,随着大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投入的精力和经费得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公共艺术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武丽.浅析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0).

第3篇

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从单一化模式向多样化模式演化,这一趋势使高等教育必定要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办学,大学人数的剧增,上大学不在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更多承担着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冲突,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更多面临着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这些现实情况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校园恶性事件频出,社会、学校、家庭太多注重学业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是提高高校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能使非专业学生更多的了解人类艺术的遗产,扩展知识领域,丰富生活。它的有效实施,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操作能力的锻炼、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素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益补充,也是培育良好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赞扬了美,乐意把美的东西吸收到灵魂深处作为营养,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学习民俗文化和国外优秀艺术,增强学生艺术修养和爱国精神,艺术作品自身的强大感染力和渗透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了人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培养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行为的一种教导,是培养学生内心感情世界的一门艺术,学习、欣赏及解读艺术作品,丰富了知识,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格,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和补充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的精神内涵,符合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人际交往关系等能力产生了有利的导向作用,起到了净化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培养路径 诚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76-01

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其出发点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着很多缺失,造成这些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而高职高专院校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也是造成这些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

1.1 诚信的缺失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经受过挫折,很少对社会和家庭有过“付出”。来到学校,他们同样注重索取、不愿意付出、追求享受,他们希望社会对自己诚信,希望学校对自己诚信,希望企业对自己诚信,但是自己却缺乏奉献精神,经常为了一己私利而放弃了诚信,诚信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从考试“打小抄”等现象就可见一斑。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如果单纯追求职业技能的掌握,而缺失了诚信同样是非常危险的。

1.2 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

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在开始的阶段,所从事的职业一般都是自己所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面临着升迁、新的更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的挑战。面对富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很多学生没有能力迎接挑战,结果失去了难得的成长机会。其主要原因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够,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因而丧失了把握机会的能力。

要想胜任任何一个新岗位的工作,都需要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所没有涉及到的。

1.3 环境适应能力的缺失

很多学生走入社会之后,感到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不容易沟通,很难相互配合,这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其真正的原因在于家庭和社会对给予他们的帮助太多,而对他们环境适应能力的熏陶和锻炼又过少,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遇到更多的困难、受到更多的挫折,导致他们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他们经常表现为“以我为中心”,期望组织和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使得他周围的人不愿意与其接触和合作。

2 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个学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层面,而进入高职高专院校之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层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家庭更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通过教育弥补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缺失。

2.1 社会不良的风气影响到我们的师资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对我们这个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社会的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的倾向,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潮逐渐扩散。这些不良风气对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也同样产生了影响,虽然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是当之无愧的,但是,也有个别教师的不良作风,对学生产生极坏的示范作用,他们口口声声高喊“师德师风”,行为却有失检点。

2.2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开放系统,这个系统需要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始终都是在不断地改革过程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为了使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够在尽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将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很多学校采用项目化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通过围绕着某一项目进行研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与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无疑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后,所面临的是有大量新的知识需要学习,大量新的技能需要掌握。

2.3 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训练较少

有很多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要有了能力,便可以走遍世界,大有作为。这种思想在西方可能是行得通的,因为他们干工作只对事不对人,是他们的文化,人们只注重能力,而对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注重较少。但是,中国人做事经常是对人不对事,要想干好工作,首先就要处好人际关系,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3.1 通过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我国最古老的著作之一的《易经》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是说不是我去求需要启蒙的人,而是需要启蒙的人来求我。在启蒙互动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学生自己,只有他们的求知欲望被唤醒了,教育才会发生明显的成效。学生能不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关键问题是学生能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使学生对自我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为外部因素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通过自我学习完成主要的学习任务,逐渐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在实施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而又可以通过自我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能够基本完成的教学任务,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合理的启发,帮助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培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社会有其特有的文化,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不能与社会的核心文化相抵触,否则很难被社会所接受。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很多方面与社会的核心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在实践中,更多的了解社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有效的处理好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要实现这一愿望,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实践环节,创造更多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设计较多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沟通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当中,有意识的设计较多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社会接触和磨合,鼓励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就业;大学;人才培养;小百花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155-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带来的弊端开始显现,应届毕业大学生数量呈井喷态势,人数逐年增加,就业这座大山始终压在社会、学校以及师生的肩上。2013年,也就是教育部叫停大学扩招计划的第一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应届毕业生数量刷新纪录;另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衡量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不断降低,宏观态势从增长趋势变成下行趋势,虽然政府坚定不移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出台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仍有较大压力,计划招聘岗位人数减少,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增加,达到727万人,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49万人,应届毕业生连续十五年递增,“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名号在不断的更迭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也始终是悬在社会及个人的头上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僧多粥少”的现状短时间内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毕业即失业”、学非所用等情形也是当下大学生求学漫漫路途的困扰。

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如何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呢?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求职者需要在招聘者面前展现出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匹配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能力。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意识的同时,有意地锻炼统筹执行力、组织能力、领导力以及协调能力等职场人必备的良好要素,从而可以在求职面试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让自己学有所用,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

二、我国大学教育现状及例举

现阶段,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创新性,虽然国家不断强调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校教育资源的差异,各高校的发展条件有较大的差距,并且难以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解决。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具有创新性,就业观念跟不上时展,导致就业难题,从而加速了我国的高校转型。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其中308所1999普通升格的本科高校,287所独立学院,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破解中国高校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走‘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发展模式”,高校首先要增加改革的紧迫性和主动性,要主动与政府、行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渗透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

较之于一般高校的大众化、普遍化、同质化,国内顶尖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遵循教育规律,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争创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实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目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

如今年9月20日六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完成了一箭20星的新亚洲纪录,这其中就包括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和哈尔冰工业大学在内的四所国内顶尖高校研发的多颗卫星,尤其是哈尔滨大学研发的“紫丁香二号”,这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该研发学生团队包括学校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等8个学科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多人,是一支学科交叉的学生研制团队。

作为我国顶尖高校,从科研实力到教育资源在国家的大力扶持、自身长久积累下,远胜于一般普通高校,这就为他们进行开拓新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新学年,天津大学开设了《恋爱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打破传统,由天津大学学生社团“鹊桥会”负责组织开设。天大开展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改革,鼓励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在内的各单位申报课程项目,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该课程是以讨论为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主导到以学生共同参与为主。天津大学实施学生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学分制改革方案,将有一定开展基础且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课外实践教育活动设置为课程。课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人文艺术、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身心健康等类型。同时将课外实践教育学分情况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范围,并与学生评奖评优和推免研究生挂钩。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待人接物能力、思维创新等综合能力,通过鼓励支持引导学生自主申报开展新课程,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并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从而实现遵循教育规律,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三、“小百花”文艺活动的项目简介

应对于当下社会的就业难、大学生素质的缺失现象,结合我院实际,通过历史悠久但与时俱进的这样一个文艺汇演的形式,来探究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渠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习使人明智,文艺陶冶情操,通过“关于校园内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拓展――‘小百花’文艺活动”项目的开展,我们在国贸学院作为试点,探究新时代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小百花”晚会在国贸学院的悠久办学历史中承担了育人的重担。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的就是自觉成为一名具备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自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活动层出不穷,大到各类学科竞赛校级选拔赛,小到摆台宣传。国贸学院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浓缩进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晚会,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你关注到的只是台上表演人员精湛的技艺,无法一窥全貌,但是整台晚会的完美呈现,需要涉及的人数上达数百人,如何让所有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都会是我们在项目开展期间所想要达到的阶段性成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个的高效率团队、能够及时有效的完成各项任务,需要的是将所做的事看成是自己、甚至高于自己事的高度责任感的团队成员,需要能和老师、同学进行有效沟通,起到上传下达、完美中枢作用的团队,能够和赞助商进行洽谈、展现良好语言魅力的同学,我们求职、入职时需要的能力,就是经过与广大同学商讨研究并付诸实践的“小百花”所能锻炼到的东西,领导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心、统筹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等等。

四、结语

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并给出如下人才培养建议:首先大学教育在提高同学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人文素养的提升,其次教育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接受能力的人选择同性不同质的培养体系,最后作为求职者,大学生需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及时了解市场变动,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中国梦相结合,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早日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芳.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燕山大学,2010.

第6篇

【摘要】形体舞蹈课程本身是属于综合性艺术课程,其具有一套完整、科学以及系统的教学训练体系。通过形体舞蹈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美的形体,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信心与气质,以及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而这些方面的素质,都是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 形体舞蹈教学 综合素质 作用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的素质教育越来越深受重视。在现实中,很多学生虽然在专业课方面成绩很好,能力很强,但是却十分缺乏其他方面的素质,包括审美能力、社交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依靠专业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简单来说,就是高校需要开设一些素质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而这些课程一般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课程就是其中之一。笔者结合实际,对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进行了浅要分析,仅供参考。

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简介

形体舞蹈指的是形体修塑与舞蹈两者的结合。其中,形体修塑具体指的是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做一些身体修塑动作,同时拉伸肌肉,以增加肌肉的弹性,提高身w线条的优美性。而舞蹈则指的是跳舞,不必赘述。形体舞蹈的动作一般都没有太过夸张的,都是一些幅度适中的动作,主要以协调四肢配合为主。通过长时间练习形体舞蹈,既可以塑造一个人的外形美,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内在气质美。

二、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高校形体舞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形体美是一个人的外在美,其具体表现在人的体态美、姿态美、身体线条美以及四肢协调美,形体美不是由身体哪个部位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头部及五官、躯干、四肢等之间的合理配合下所展现出来的。固然,形体美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却是依靠后天的锻炼所形成的。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可以逐渐塑造出美的形体,同时形体舞蹈作为一种运动锻炼项目,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素质。其次,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不仅仅在于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同时还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内在美。这里的内在美,具体指的是审美能力、个人信心与气质、意志力等等。换言之,高校形体舞蹈教学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形体舞蹈属于舞蹈的一种,并且是一种多元化的舞蹈和综合形式的形体训练项目,其中包含着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等多种舞蹈的特色。形体舞蹈的动作都是舒展的、幅度适中的,它要求在优美音乐所营造出的优美环境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做出每一个动作,这些动作涉及到了头部、躯干、四肢、乃至五官表情。通过长时间坚持练习形体舞蹈,一方面可以达到收腰、健胸、的效果,从而塑造大学生的形体美,使之举手投足之中带有风度和美感,令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体育锻炼,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大学生具备健康的体格和更强的耐力。因此,综合而言,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在对培养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之中大多数在内心深处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表演欲望,想拥有一个舞台,将自己的青春、美丽、魅力与活力展现给大家,从而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表演的前提除了舞台,还要拥有可表演的东西,但是对于大部分从小没有学习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而言,很少拥有可表演的东西。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学过一两样课外艺术,如乐器、舞蹈、武术、绘画的人,往往更具信心和气质。而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的开展,正给了广大没有学过课外艺术的大学生这样一个机会,使他们也学会一门表演艺术,并登上表演的舞台,将自己的才华展现给大家。在形体舞蹈课上,教师常会让学生们分组展示,其他组的学生则都是观众。也许第一次“登台表演”时有的学生会非常紧张,表现不是很好,但这样的机会多了,学生们表演的次数多了,就会逐渐提高心理素质,减轻紧张感,增加信心,临场发挥也会越来越好。而这点对于大学生的未来也很有帮助,例如当大学生毕业后去企业参加面试应聘时,由于在学校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面试官时心理素质会更好,不会过度紧张,应对自如。

3、高校形体舞蹈教学对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形体舞蹈教学也日趋系统化,因此其教学形式和内容亦越来越丰富。舞蹈来源于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所以,形体舞蹈的根源也离不开文化属性。高校校园是一个富有书卷气息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高校在开展形体舞蹈教学之时,也会将一些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利用形体舞蹈来诠释各地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使学生在学到形体舞蹈动作的同时,也学习到这些内在的东西,从而提高内在文化素养与审美水平,在日后的社交当中,也能够变得谈吐风雅、气质胜人。

结语:综上所述,现如今,素质教育是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话题,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在高校众多素质教育课程中,形体舞蹈课程是较受学生欢迎、也是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较大的一门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形体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志艳.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运动,2016,(11):106-107.

[2]朱志平,韦莉莉,韦芸芸.形体舞蹈训练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探究[J]. 大众文艺,2015,(23):222.

[3]周茜.高校形体舞蹈课的教学探讨与改革分析[J].运动,2013,(19):119-120.

第7篇

一、美好心灵的塑造

音乐是蕴含着真、善、美深刻内涵的,并且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它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将人们真实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淋漓尽致地抒发并表达出来,因此音乐有助于道德教育的实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居于首位,而音乐教育以它特有的艺术感召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力,震撼着人的心灵,陶冶着人的情操,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功效是不可估量的。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教化”功能,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论。孔子认为“乐”是造就一个理想人格的终极环节,同时也是兴邦治国的重要环节。而西方人认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剂,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道德主义教育。可见,音乐教育在人格培养、德育教育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功效。通过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方面等到良好的改变,形成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养成正确的道德信念,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观。

例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时,有人会被悠扬而徐缓的民歌小调所感染,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有的人则会在美妙的音乐中领略到作曲家在创作中寄托着对自己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对受苦受难的俄罗斯人民的深切同情;而列夫?托尔斯泰在倾听了这首乐曲时感受到的却是“俄罗斯的眼泪和苦难”。又如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严谨而精巧的构思,跌宕起伏、波涛汹涌的精美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使人们倾听到命运在敲门,感受到对命运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和对命运的思索;何占豪、陈刚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如诉如泣的优美旋律,深刻而细腻地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爱情,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向往。再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给大学生们介绍冼星海不远万里从德国回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音乐为武器,“为大众谱心曲,为抗战发出怒吼”使学生了解冼星海的爱国情怀,产生对曲作者的崇敬之情,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中体验爱国情感。在高歌《保卫黄河》音乐奏起时,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心潮澎拜,热血沸腾,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这都必将融入到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中,升华成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音乐家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及作品本身表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可以更好地鞭策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上积极进取,激励他们在逆境困难中勇往直前,不断勇敢地朝着充满阳光的、美好的未来前进。

二、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一直最求和向往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音乐教育则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最终目的,从而去创建完美的人格,养成和谐完美的心灵。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音乐教育对人格的培养有巨大的作用,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学科。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以声音为表现手段,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疏密、和声的张弛、音色的刚柔变化等来表达人的情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审美的作用。例如《天鹅》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著名管弦乐曲作品,它以安娴、幽静捎带忧伤的音调,形象的刻画了“天鹅”纯真的情感和高雅的姿势,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天鹅的纯洁与端庄的美;然而俄国芭蕾舞编导米哈伊?福金聆听了《天鹅》后,以他艺术家的灵感对此作品的涵义作出了新的理解,他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感受到了悲哀和忧郁,感觉到一只孤独的天鹅紧张和不安的心理,表现了垂危的天鹅在临死前对生活的热爱与死神痛苦搏斗的情景,福金运用舞蹈形象再次创作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之死》。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倾听优秀的音乐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再比如冼星海的《黄河颂》一曲,以壮阔、热情而又深切的旋律展现出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婉转、奔腾不息的自然风貌,加上雄浑的男中音演唱,讴歌了黄河的雄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中华儿女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在普通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欣赏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让他们尽情的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接受审美教育的熏陶,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音乐作品具有优美高雅的特点,能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升华人们的精神,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的感知、联想与想象、表现与创造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协作的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也就是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人们能够妥善处理周围环境建立的各种关系和对外界信息吸收并转化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的能力。音乐具有振奋人的精神、统一人的意志、鼓舞人的斗志的作用。郭沫若先生曾经感叹的说:“音乐的势力是多么伟大!汉王兵多将勇,而最后的成功乃是一只箫!……”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在表演过程中既要体现展示个性的特点又要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无论是个人表演还是团队演奏,为达到共同的艺术目标,都要求表演者竭尽全力进行创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音乐排练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音乐教学的合唱排练就是一种集体艺术的体现,无论是合唱指挥、伴奏还是每一位合唱队员都必须从音色、音量到音高、节奏做到统一,都不能有丁点的个人随意性,必须追求合唱团整体发声的位置、统一音色、控制音量和情感的表达,才能塑造完美的合唱艺术作品的灵魂。例如:排练合唱歌曲《在太行山上》时,一般安排高声部为女声,低声部为男声,开始要求女声旋律连贯,长线条演唱,男声作填充,声音不要明亮,而后男声超声部演唱坚定有力,女声表现内在的美。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整体意识,用耳朵相互倾听、默契配合才能唱出优美和谐的和声效果。合唱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合唱中去领略多层次的和声美,共同分享情感体验,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帮助他人、怎样关爱同学等等。为将来步入社会具有较强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促进智能的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开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