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范文

时间:2023-10-10 10:40:09

序论:在您撰写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

第1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广西区域内的采矿条件及矿山地质灾害情况

广西是我国较为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但是由于广西地质情况复杂,各种矿山开采开发条件不一,各个有色金属矿产生产基地不断发生各种地质灾害,也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广西地质条件复杂、雨量充沛,因为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岩溶地貌,地质灾害主要有活动频繁、分布广泛、群发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广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边坡崩塌和滑坡、危岩、岩溶地面塌陷、地基不均匀沉降、泥石流、矿坑突水、膨胀岩土地基胀缩、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等。近年来影响较为严重的是崩塌、滑坡和岩溶地面塌陷、危岩等,这几种地质灾害情况普遍存在广西的矿山地质环境中。

三、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分析主要分为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以及综合评估三个部分,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情况,可以进行分类描述,描述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滑坡:要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要描述清楚: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②滑坡的构成要素,准确写明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要素,还要包括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③分析滑坡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分析,注意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滑坡灾害历史记录,包括历次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⑦附滑坡特征表等。

2、泥石流: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汇水面积、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

3、边坡崩塌:要查明与斜坡崩塌相关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行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等。

4、岩溶地面塌陷:要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

5、危岩:要查明危岩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危岩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危岩对矿山建设及矿山生产的危害及影响。

6、地面沉降: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评价地面沉降对矿山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7、矿坑突水:要查明矿坑突水的位置、水量、原因、危害等,分析发展趋势。

8、不稳定边坡应重点关注不稳定斜坡,尤其是与重要工程相关的不稳定斜坡,应做到不遗漏。

9、其它不良地质作用:①包括岩溶、冲沟、地下水质污染、洪水、特殊土等,须描述其位置、规模、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分析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评估其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程度。②位于河边缘和沟谷出口地段之场地,应阐述洪水位和河流动力作用特征,分析河流可能对场地之危害。 ③特殊土须描述其分布规律、土体物理力学特征,分析评价其潜在影响和危害;④矿山火灾,煤岩、瓦斯突出,冲击矿压等应根据矿山的实际,针对具体指出原因,或预测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在完成现状评估之后,可以根据矿山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和影响程度,结合评估区现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特征,分预测性分析矿山建设加剧已有地质灾害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评估可能造成威胁的范围和目标,评述其危害程度、危害对象。

四、广西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危害对象和程度、危险性大小的实际情况、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等,应当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其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避让:对于危险性大的区段和工程部位,必须根据实地情况提出避让或专项防治措施;②工程措施:支挡、抗滑、护(固)坡、排(截)水、保持水土、生物治理、拦碴坝等,针对矿山地下开采应注意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露天开采边坡开挖的和台阶的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③针对评估区中可能对拟建工程、自然和社会环境构成危害或影响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问题,提出方向性、原则性防灾减灾要求和建议;根据地质灾害处置与否对工程正常建设及使用的影响程度,指出“必须”、“应该”或“建议”进行治理的灾点。

1、边坡崩塌的防治措施。由于露天开采而导致的边坡崩塌在广西矿山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比如在露天开采深度大于5米后,由于采坑周界留下高临空面的边坡,在卸荷节理裂隙发育处或边坡角较陡时,雨季中极易发生边坡崩塌灾害并伴生地裂缝。对应这种情况首先要规范露天开采作业,严格按矿山开采设计要求放坡外,还要根据边坡不同地段节理裂隙发育、破碎程度和采坑深浅予以放坡。采用少孔、浅孔、少装药量爆破开挖,以减少爆破对露天采坑边坡稳固性的影响,采坑较深时或最终边坡前要预留保护带。

2、边坡滑坡的防治措施。露天矿山开采容易使矿山造成高陡边坡,坡面倾角过大。由于剥离面的破坏、岩层、在地下水渗透、坡面的失衡、岩石的风化等内在作用,以及例如受突然大暴雨和机械振动影响等影响外界作用,很容易造成滑坡现象。应对边坡滑坡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②改善斜坡状况,增加滑坡平衡稳定条件;修建抗滑桩、抗滑挡墙、抗滑片石堆等支挡工程,以增加斜坡的稳定性;采用锚固工程,加固滑坡;③加强监测预报,有效进行灾害预报。

3、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采取地下水控水措施,通过对漏水的矿洞、河道、水库等地表水进行铺底防漏,严重漏水的洞穴用水泥灌注填实来控制地表水,还要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灌浆或者帷幕灌浆处理以减少地下水位升降导致的岩溶塌陷。此外,应采用一些工程加固措施避免岩溶地面塌陷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还要对场地进行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要查明岩溶发育情况,严禁场地及周边大量抽取地下水等,进一步从根本上避免或者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岩溶塌陷情况。

4、危岩的防治措施。一般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一些岩体不大的危岩,在工程条件允许下可进行危岩的清除,或者进行锚索、锚杆等工程加固支护措施;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且难以治理的危岩,可采取搬迁、设立警戒范围等方法。另外,对于危岩的防治,应该早发现、早处理,未能及时处理的,应加强危岩变形监测,群测群防、做好监测预报工作,以便更好的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四、结束语

矿山地质灾害是源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质开采而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发生于采矿区周边。在进行矿山区域的建设性项目可行性研究时,需要做专项的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将矿山地质灾害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及人身伤亡。

参考文献:

[1]骆美相.浅谈广西矿山地质灾害[J].技术与市场.2012年第04期

[2]陈宏华.广西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第06期

第2篇

1. 地层及构造特征

评估区出露地层较为简单,大面积覆盖第四系马兰黄土。河(沟)谷内为第四系全新统堆积物。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出发,兰州市位于祁连褶皱系东部,横跨祁连中间隆起带和拉脊山加里东褶皱带。大致可分为加里东以前、加里东、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五个构造期的褶皱和断裂,其中以燕山期表现最为明显。燕山运动还使新近系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和断裂,并伴随着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并产生褶皱和断裂。评估区发育的主要断裂有秦王川盆地西缘断裂(F2),秦王川盆地东缘断裂(F5)。

评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我国重要的地貌梯级过渡带,其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以断裂和断块活动为基本特征。其主要活动特征表现为构造活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空间上具有差异性。概括起来,本区主要有大范围整体性、间歇性抬升和断裂、断块活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两个主要特征。

2. 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两类。

2.1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指存在于新近系中的地下水,在评估区分布很广,赋存于新近系砂岩、砂砾岩、砂质泥岩的孔隙裂隙中,厚度2m~5m不等,往往与第四系黄土、砂砾卵石等构成统一含水层,含水层透水性、富水性差,单井涌水量流量一般小于10m3/d,枯季地下径流模数小于0.1l/s?km2,水质较差,矿化度达3g/L以上,水化学类型以Cl?D-SO42-型和Cl-型为主。该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一般自高处向低洼处径流,绝大部分转化为沟谷潜水。

2.2 松散岩类孔隙水

可细分为黄土孔隙裂隙潜水和沟谷潜水两类。

(1)黄土孔隙裂隙潜水分布于低山丘陵区,赋存于黄土的孔隙裂隙中,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多以泉的方式排泄,水量贫乏,水质亦较差。区内大多地段为透水不含水的黄土,只在丰水年或雨季有季节性或暂时性的水流富集与赋存。

(2)沟谷潜水分布于孙家沟以及大西沟等较大沟谷的中、下部一带,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洪积角砾层中,含水层厚度较小,一般为2m~5m,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为40m左右。该类水主要接受降水及灌溉水的入渗补给,由北向南径流,向沟口一带排泄。富水性普遍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m3/d,矿化度多大于1g/l,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型或Cl--SO42-型。

3.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3.1 土体工程地质性质

区内土体根据其成因类型可分为一般土和特殊土两大类型,―般土包括粉土、砾卵石,特殊土为黄土。

(1)粉土:在沟谷中均有分布,其成因类型冲积、洪积和坡积。其厚度一般10m~15m,最大厚度20m,往往夹有多层砂土。由于成因复杂,结构多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很大,为中等压缩性土,稍密,具有Ⅲ-Ⅳ级自重湿陷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140kPa。

(2)碎石土:主要分布于区内较大支沟沟谷中,上部为砂土,下部为角砾。呈稍密―中密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200kPa~300KPa。

(3)黄土:区内黄土分布广泛,以马兰黄土为主,厚度变化大,黄土层厚度一般为30m~70m。具中等压缩性,马兰黄土具低压缩性。区内黄土具强湿陷性,湿陷等级为Ⅱ-Ⅳ级,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160kPa。据实验资料,湿陷系数0.001~0.142,自重湿陷系数0.001~0.079,易溶盐量0.57%~3.82%,塑性指数7.5~8.5,液性指数0.21~0.30。

3.2 岩体工程地质性质

根据岩体结构、岩性组合、岩石力学性质等特征,将评估区岩体划分为层状软弱―半坚硬砂岩、泥岩岩组(N),评估区范围内地表无出露,岩性主要为砂岩,岩层具层状结构,承载力400kPa~500kPa,变形模量40kPa~60mPa,重度22KN/m3~24KN/m3,凝聚力100kPa~200kPa,内摩擦角26°~35°。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评价得出黄土大部分具中-强湿陷性,并具自重湿陷性,为Ⅳ级自重湿陷,属很严重湿陷等级;黄土状粉土一般浅部多具湿陷性,以非自重湿陷为主,湿陷土层厚度一般在2m~5m左右。黄土湿陷或潜蚀现象主要表现为陷穴、陷坑、落水洞和竖井等。多零星分布于地形低洼地带和陡岸处,规模均较小,落水洞一般深2m~5m,洞口直径0.5m~2.5m。目前主要危害公路、渠道和农田,另外场地内黄土湿陷等级为Ⅳ级(很严重),且湿陷性较敏感,若地基处理不当或者排水设施不到位,发生黄土湿陷的可能性较大,黄土湿陷可能破坏建设项目地下给排水等设施,或引起拟建建筑物基础局部地段的不均匀沉降、路面沉陷等,判定现状评估区内发生黄土湿陷的可能性较大。

5.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

(1)场地平整后形成填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根据“平整方案”结合该区域地形地貌条件,场地平整后将会形成三处填方边坡,为X1、X2和X3,最大坡高分别为30m、15m和12m,坡体主要由人工填土组成,结构松散,预测在降雨、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部作用下,3条填方边坡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均为大。(2)场地平整后开挖形成挖方边坡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场地平整后将在规划区形成3块台地,1号台地位于规划区北侧,2号台地位于规划区中部,3号台地位于规划区南侧,3块台地周围形成1级~2级边坡,坡度25°~35°,边坡高度5m~6m。由于形成的边坡坡度较缓,坡高不大,因此场地平整后形成的边坡失稳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3)场地平整后回填土引发黄土湿陷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场地回填区分布于建设场地沟谷地带,回填土为区内丘陵地段挖方地段产生的黄土,回填土厚度最大34m。由于场地平整过程中回填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以及回填施工过程中受降雨天气及施工方法的影响,在土体自然沉降及场地区大面积集水等不利工况条件下,易使回填场地区整体上或局部地段出现较大幅度的沉降变形,引发黄土湿陷灾害。填方区发生黄土湿陷灾害的可能性主要依据填方厚度判定,填方区厚度15m~34m,发生黄土湿陷的可能性大。(4)场地平整过程中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预测评估。建设场地区共分布有3条沟谷。强降雨期间,填方过程中推填的松散土体在雨洪水冲蚀作用下,在沟谷地带可引发泥石流灾害。由于区内各沟谷长度均较小,汇水区范围小,而且沟底较宽阔平缓,因而场地平整过程中引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

6. 防治措施

6.1 黄土湿陷灾害的防治措施

(1)对项目区规划整平的建设场地应做好地表水的防渗、排水处理等防护措施,对雨水及其他生活、生产废水实行统一的排泄,减少地表水向场地内入渗,防止因地表水渗漏造成的场地区地面的塌陷。(2)严格控制绿化用水,尽量减少水体向场地区入渗,并按照湿陷性黄土地区绿化用水要求进行用水的管理,并不定期检查地面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对场地区已发生的陷穴,可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经夯填处理好的陷穴,其土层表面应用采用3∶7灰土填筑夯实或辅填其他不透水材料加以改善,并将流向陷穴的附近地表水引离,防止形成地表积水及水流集中产生冲刷。

6.2 场地平整后形成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填方边坡的防治措施:对于规划区边界处回填结束后形成的低于整平面的填土边坡,为保持边坡稳定,减少水土流失,应使最终坡面具有安全坡度,并采取分级放坡、坡脚设置挡土墙、坡面设置格栅状浆砌块(片)石护面或采用三维垫固定植草护面、坡顶设置截排水沟的综合措施防治。

第3篇

【关键词】 铁路工程;地质灾害; 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规定:“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由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一项新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建设项目类型、规模不同,采取的方法与手段各异,特别是预测评估,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建设工程其方法与内容差别很大。根据近几年对数十项道路工程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编写经验,以金华至温州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为例,介绍本次评估工作内容和方法及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

一、工程概况

二、地质环境条件

工程场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5~19℃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850~1700mm。工程沿线穿越金华江及瓯江两大水系。拟建铁路跨越浙中盆地区、浙南中低山区两个地貌单元,地貌类型复杂。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Ⅰ2)浙东南褶皱带(Ⅱ3)丽水-宁波隆起(Ⅲ7)和温州-临海拗陷(Ⅲ8),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山体基岩以白垩系沉积岩和侏罗系火山岩为主,局部出露侵入岩,地层岩性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属复杂类型。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评估级别和范围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复杂类型,建设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的有关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属一级评估,评估区面积380km2。

(二)主要灾害类型

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类型主要表现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裂缝、地面沉降及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发育。本次调查发现滑坡地质灾害点12处,崩塌地质灾害点16处,采空区8处。

(三)现状评估内容与方法及结果

评估结果:①12处滑坡,现状稳定的9处,基本稳定2处,不稳定的1处;根据稳定性和危害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11处,中等的1处;②16处崩塌,现状稳定的11处,基本稳定的3处;不稳定2处;③地面塌陷8处,现状稳定的8处,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四、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一)评估内容

根据铁路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和工程建设本事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与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将路线按分路堤、路堑、隧道、半填半挖、车站等工程类型进行评估。

第4篇

关键词: 陇西县; 盘龙山风电项目;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防治措施

该项目地貌单元属黄土中低山区,工程主要集中在宏伟乡一带。区内地形坡度一般在10°~30°之间,地形条件较复杂;土体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厚度8m~16m,岩土体性质为复杂,区内无断裂通过,地震烈度为Ⅷ度,地质构造为较复杂。本文综合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并提出防治措施,为该工程选址设计、征地、施工和安全运行提供防灾减灾依据。

1. 地层及构造特征

评估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风积物,其次为第四系冲洪积物。陇西县属于陇西系旋卷构造体系,夹于内官、南山隆起带和武山断隆间。在区域上北部沿渭源―陇西,南部沿漳县―武山一线沉积了新生界新近系,构成了渭陇―漳武盆地。其西部和南部有构造线呈北西西向的中生界白垩系及古生界分布,是盆地的基底层。盆地和基底层的构造型式有别,盆地中的构造呈现为旋卷构造,而基底层北西西向的构造带,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构造体系。由于渭陇―漳武盆地内为旋卷构造,而基底层为北西西向构造带,盆地中构造发生时,对基底层有强烈的干扰和影响,使基底层部分结构面及白垩系全部受影响和改造而被卷入,成为盆地中构造体系的一员。评估区所在区域及周边无断裂发育。本区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河谷普遍发育有Ⅰ、Ⅱ、Ⅳ级阶地和下更新统地层的缺失,表明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2. 水文地质特征

根区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性质及水力特征等,区内地下水主要为黄土潜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1)黄土潜水:赋存于黄土丘陵的梁峁中,含水层岩性为马兰黄土与离石黄土,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大都在4m~5m左右。其唯一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下伏基岩一般构成隔水底板,黄土大孔隙及垂直节理构成黄土潜水赋存与径流空间,由黄土梁向就近的河(沟)谷方向径流,多以泉的形式排泄,其次为地面蒸发排泄。黄土潜水补给条件差,排泄条件好,富水性一般较弱。受地层较高易溶盐含量及地面蒸发作用的影响,黄土潜水的水质一般呈微咸水。

(2)松散岩类孔隙水:分布于山间河谷平原区。主要含水层为卵、砾石层,厚度2m~4m,富水性中等,主要为SO42--HCO3--Na+-Mg2+、SO42--Cl--Na+型水,矿化度1g/l~2g/l。接受大气降水和上游径流补给和基岩裂隙水补给,沿河谷向下游径流、排泄。现代的人工开采已成为重要排泄方式。

3.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评估区主要的土体为马兰黄土、离石黄土和粉质黏土。

(1)马兰黄土:即黄土单层土体,质地均一,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易崩解,根据可研报告,马兰黄土的天然密度1.43/cm3~1.97g/cm3,天然含水率11.7%~25.2%,干密度1.24/cm3~1.61g/cm3,压缩系数0.056MPa-1~0.138MPa-1,湿陷系数0.011~0.059,自重湿陷系数0.008~0.024,具有Ⅱ―Ⅲ级(中等)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18m,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130KPa。

(2)离石黄土:即粉土单层土体,夹多层浅棕红色古土壤,并伴有钙质结核层,具轻微湿陷性,承载力特征值为150KPa~180KPa。

(3)粉质黏土砾卵石双层土体:上部粉质黏土,褐黄色,土质不均,根据可研报告,该层土体天然密度1.86g/cm3~2.03g/cm3,天然含水率19.8%~29%,干密度1.44g/cm3~1.67g/cm3,孔隙比0.63~0.89,压缩系数0.064MPa-1~0.124MPa-1,湿陷系数0.001~0.020,自重湿陷系数0.001~0.017,具有Ⅰ级(轻微)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3m。承载力特征值为120kPa~150KPa。下部砾卵石层,厚度3m~5m,承载力特征值为400kPa~450kPa。

4.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评估区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结合灾种的引发因素、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工程地质条件类比法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可能性综合判定危险性大小(表1),按大、中等、小三级对各类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已取得资料,依据“评估规程”要求,首先对黄土湿陷形成的充分程度进行判定(表2),再按照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可能性综合判定危险性大小,按大、中、小三级对黄土湿陷危险性现状进行评估。

评估区土层主要为马兰黄土,具有湿陷性,根据可研报告,马兰黄土的湿陷系数在0.011~0.059之间,自重湿陷系数在0.008~0.024,具有Ⅱ―Ⅲ级(中等)自重湿陷,最大湿陷深度为18m,所以确定评估区黄土湿陷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该项目风机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桩长22m,持力层为下部不具有湿陷性的离石黄土层,所以黄土湿陷对风机基础的影响较小。而每台风机所配备的箱变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埋深2.9m,基础持力层为湿陷性黄土层,可能引起拟建建(构)筑物基础局部地段的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陷、裂缝等。

5.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评估区内湿陷性土层主要为马兰黄土(Q3eol),具有严重自重湿陷性。根据工程特点,在风机部位虽不会布设用水管道,但随着近些年极端天气的增多,突降大暴雨或者到雨季时,连续阴雨天气,可能会加剧建设场地产生陷坑、陷穴,造成地基土下陷,威胁施工人员、设备以及工程本身的安全,另外由于湿陷性土层的湿陷量及湿陷厚度较大,若对地基处理不当,一旦发生黄土湿陷,可能引起拟建建(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陷、裂缝等。但由于风机的基础持力层为下部不具有湿陷性的离石黄土层,所以工程建设加剧黄土湿陷灾害的可能性小,可造成的损失小,危险性小。

6.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针对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和危害方式,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达到保护地质环境,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为目的,对评估区地质灾害隐患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1)基础开挖时,基坑边坡应设置合理的坡率,并采取临时支护措施,防止崩塌、滑坡的发生。

(2)场区道路施工过程中,路线应尽量选在斜坡坡度较缓的地段通过,若形成挖方或填方边坡,必要时应采取护坡等方式进行坡面防护。

(3)建议对地基处理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实施,并在拟建建(构)筑物周围做好地表防排水措施,防止基础下沉。施工期尽可能避免大量施工用水漫流的情况发生,并设置排水沟等措施,避免造成大量施工用水或降水入渗,引发黄土湿陷。

(4)工程建设中,场地平整产生弃土,可就地摊平处理,但风机基础施工时将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应拉出场外集中处理,不得堆放在沟谷中或斜坡上,以免引发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灾害。

(5)场地平整时尽量减少开挖量及开挖幅度。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确保工程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

[1] 彭满华, 张海顺, 唐祥达.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方法[J]. 岩土工程技术, 2001(4):235-240.

[2] 张梁. 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 地质出版社, 1998.

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B845.67 文献标识码: A

由工程概况可知,本项目尚处规划阶段,主要规划建设单层钢结构厂房及进厂道路,总用地面积为3772m2。目前其具体建设设计尚未明确,本次评估仅提供用地红线,工程平面布置以及结构形式等尚未确定。因此,本次评估主要参考区域地质资料以及邻近已建现状类似工程以往建筑经验,对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进行评估。现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工程特点,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别预测评估如下:

1.场地填方引发地基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的预测

建设场地位于冲海积平原区,场地下伏有大厚度软土层,根据周边地质资料,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软土厚度大。由于软土地基具有强度低、压缩性高、渗透性差以及固结历时长等特点,按本地区长期积累的沉降研究成果分析,区内分布的软土层是地基产生较大沉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且软土层固结压缩引起的沉降量具有不可恢复性,故就本项目而言,工程建设有引发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

软土地基的临界填筑高度分析:天然软土地基上的允许填土高度一般可通过计算临界高度的方法确定,当填土高度超过此临界高度时,填方区稳定性差,必须采取加固或处理措施,以保证填筑的安全和建筑场地的稳定。临界高度可用下式估算(引自《工程地质手册》):

式中:――极限堆土高度(m);

――不排水抗剪强度,可按下卧软土层取值(kPa);

――填土的重度(kN/m3)。

参考区域地质资料及本地区经验值,本次取=10kPa, =20kN/m3,求得=2.76m。而根据场地北侧瑞安市中川塑胶有限公司钢结构厂房及东侧已建道路类比,其地质环境条件级工程特征类似,现状场地填方高度一般小于0.5m,工程现状稳定性良好,因此类比认为本场地填方高度一般亦小于0.5m,远小于临界回填高度,地基土承载力可满足上部填土荷载要求,地基填方引发过量沉降与过量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2、建(构)筑物引发的基础不均匀沉降预测

由于场地下伏有大厚度的淤泥质软土层,其物理力学性质差,若处理不当,有引发建(构)筑物基础沉降、不均匀沉降的可能。

由于拟建建(构)筑物为单层钢结构厂房,荷载较小,对填土产生的附加荷载不大。且与北侧瑞安市中川塑胶有限公司钢结构厂房类比,其地质环境条件级工程特征类似,工程采用桩基础,以下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岩土层作持力层,现状建筑稳定性良好。因此类比认为本工程建设引发建(构)筑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基基础过量沉降、不均匀沉降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3、基槽开挖边坡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根据规划,拟建单层厂房工程,一般不设地下室,基槽开挖深度较小,一般小于1.0m,组成基坑边坡岩土体主要为浅表部粉质粘土,其物理力学性质尚可,基槽边坡稳定性较好,且根据调查访问,北侧地质环境条件类似的瑞安市中川塑胶有限公司钢结构厂房施工期间未引发基槽失稳现象,稳定性良好。因此预测评估认为,工程建设引发基槽开挖边坡失稳的可能性小,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河岸岸坡失稳预测分析

建设场地南侧距离河岸8~12m,西侧距离河岸3~10m,宽约15~20m,水流缓慢,水深一般1.5~2.0m,岸高多一般3.0~3.5m,为土质自然岸坡,坡角45~50º。组成岸坡岩土体主要为人工粉质粘土及淤泥层(图4-1),力学性质较差,若建设工程临河而建,建筑工程附加荷载对岸坡土体将会增加侧向压力,有导致人工河岸产生滑移破坏的可能,河岸失稳将影响建筑工程安全。

由前可知,而拟建场地回填高度小,荷载较小,拟建工程建筑为单层钢结构厂房及进场道路,且厂房一般采用桩基础,以下部物理力学性质较好的岩土层作基础持力层,因此工程建设对浅表部土层产生的附加应力小,一般不会造成岸坡失稳。因此,工程建设引发河岸、失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图4-1河岸岸坡Ⅰ-Ⅰ′地质剖面图

第6篇

[关键词]地理区域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防治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244-1

所谓地质灾害,指的是受到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所引发的一系列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等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裂缝、塌陷、崩塌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因此, 对于这些自然灾害进行评估,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估原则、评估方法和量化指标,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防治的目的。

1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方法和量化指标

1.1评估原则

在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时,首先要对其评估原则进行考虑,主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1.1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的划分

在对其危险性程度进行划分时,将我国国土资源相关部门颁发的地质灾害文件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对其危害性级别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1.1.2坚持“就急、就重”的原则

在对某个地质区域的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时,要将危险性进行明确的登记和分区,注重就急不就缓、就种不就轻。

1.1.3坚持“区域相异、相似”的原则

在对地理区域性的相关的拟建工程的危害级别、程度进行考虑时,首先要对该地域的地质环境条件、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对其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主要以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1.2评估方法

首先将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则作为重要基础,然后通过对地理区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存在形式以及严重程度进行了解,最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解决。

1.3评估量化指标

在对地质灾害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估时,主要对灾害分布的长度、土方体积、灾害影响范围、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灾害种类以及灾害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然后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现状评估和综合评估。

2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2.1现状评估

对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不仅要具备大量、全面、系统的地质专业知识,而且还要采取专业性强的评估方法,对其进行现状评估,主要对以下两个方面:

(1)对地质灾害区域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岩体工程以及地震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了解。

(2)对地质灾害区域周围正在建设的工程和以往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估,只有在对所有的区域信息进行全面、认真的评估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现状评估。

2.2预测评估

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其主要的评估范围是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以及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对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后,具有足够的论证后,对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灾害周围半径不超过50米的区域设置施工项目。立足于建设工程角度,需要对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灾害和危险进行良好的控制和把握,进而对其灾害性进行评估。

2.3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指的是在实现预测评估与现状评估的互相结合的前提条件下,对地质灾害区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区域环境分布情况的差异性进行评估的一种方式。另外,在对区域内适应性进行评估之外,还要对区域级别进行划分,主要将级别分为适宜、适应性差、相对适宜三个级别;对其灾害危险程度进行划分,主要分为大、中、小三种程度。

3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通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后,针对其结果制定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所制定的灾害方案除了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之外,还要对灾害种类、灾害级别以及灾害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选择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严密性、可操作性的防治建议和措施。

3.2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针对出现的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首先要采取避让措施,尽量绕开出现滑坡地质灾害周围的区域。如果不能完全避开滑坡地质灾害区域,那么就要对滑坡地质灾害的覆盖范围、规模以及种类进行考虑,然后确定具体的防治措施。例如通过采取设置挡土墙设施、建造排水系统以及更改滑坡体等防治措施。此外,尤其要注意,在进行深挖方工作时,最大程度的防止在滑坡体前缘位置进行该项工作。

3.3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对出现崩塌地质灾害的位置区域进行及时、快速的处理,有效的避免给以后工程建设的开展埋下安全事故隐患;其次,对于稳定性不强的后壁陡边坡进行治理,有效的防止崩塌灾害造成的重大威胁;最后,严格的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按照建设工程治理标准规范对其进行治理和防范。例如对于那些建设工程中切坡高度大、开挖量大的工程项目来说,要着重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关注。

3.4斜坡不稳定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部分区域中,其沟谷比较深,进而会很大程度的出现高陡边坡。所以,在对该类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将路基段转变为高架桥以及侧移等方式,来有效的避开出现高陡边坡的现象。另外,如果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高陡边坡,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避让,那么可以采用控制开挖深度、加固以及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的方法,来有效的保证高陡边坡的稳定性。

4结语

总之,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建筑工程建设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如果人们没有引起对地域性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条件勘测的重视,那么很可能导致建筑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留下安全事故隐患,进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地理区域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来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张驰,辛晓玲.浅谈我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10,01(11):82-83.

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二级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全线长16.006公里,其中起点至敬老院段、汽车园内段采用双向六车道市政道路标准,前者路基宽50米,后者路基宽60米;敬老院至汽车城段、汽车城至麻黄梁工业园区段采用6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3.5米。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2 地质环境条件

评估区位于榆林市区东北部,所在地为以风蚀为主的风沙草滩地形地貌。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000~1300米之间。地表原植被较为稀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和禁牧、造林工作,现植被覆盖情况已有所好转,水土流失情况有所缓解。

评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区内降雨量多集中在7~9月,占总降雨量的78%,多为暴雨,常夹有冰雹,区内年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区内年平均风速3.24米/秒,最大风力达9~10级,常掀起沙暴,是形成区内波状沙丘地的主要动力。

区域内地层按新老顺序由下至上主要为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延安组(J2y)、侏罗系中统直罗组(J2z)、新近系上新统静乐组(N2j)、第四系中更新统离石组(Q2l)、第四系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Q31s)和第四系风积沙(Q42eol)。

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1 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边界以公路范围为界,向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本项目工程等级为重要建设项目,工程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综合判定评估等级为二级。

3.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野外调查,项目区内现无地质灾害点。在原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路沿线,有约7处对原地貌进行了削坡,斜坡高度10-25m不等,坡度约40°-60°。现有边坡物质组成均为黄土,且经过压实作用。部分边坡上已发育有植被,同时边坡距道路约2-5m距离,边坡整体稳定性好,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仅在受比较大的降水影响时,有可能产生小范围的黄土滑溜和微型黄土崩塌,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可能造成一定威胁,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项目公路沿线均处于地形地貌简单的风沙草滩区,现状条件下,榆(林)麻(黄梁工业园区)公路评估区内路线上及附近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地质灾害危险小。

3.3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本项目主要地质灾害为斜坡外侧或沟谷填方形成高陡的填方边坡,可能对原有斜坡加载而加剧其变形破坏和危害,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作用也可能会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现有公路两侧共有约7处边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道路的拓宽,部分边坡会被清除,但也会形成一些新的边坡。

整体来讲,工程建设以路基填方工程为主,无隧道工程,工程建设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引发新增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此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标准,结合前面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情况及地质灾害防治的难易程度和定性分析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级分区。将本公路扩建工程沿线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评估区各区段的建设用地适宜性为基本适宜。

4 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工程施工期遭受地质灾害的危胁主要来自工程建设本身。施工前应建立完善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制,制定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并及时处理。施工中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进行相应作业,按设计做好已有地质灾害治理和工程区段地质环境保护,注意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尽量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因切坡开挖、弃渣弃土、爆破振动等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

在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应合理控制公路运力,按照设计荷载运行,禁止车辆超载超限,避免因车辆动荷载过大等因素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

5 结束语

5.1 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建设工程的重要性等级综合确定本项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二级评估。评估范围为公路两侧扩大500m范围。

5.2 评估区内整体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工程建设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较小,公路路堑边坡挖填方工程、和边坡开挖、工程建设取石取土和排土、施工营地和施工便道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工程运行期动荷载等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5.3 根据沿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及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环境条件,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地质灾害防治难易程度,将公路沿线综合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5.4 该项目工程选线位于地质灾害不易发区,现有地质灾害和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遭受的地质灾害在工程建设过程只要采取简单和适当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增加相应的防治工程费用,可以达到预防和消除危害的目的。因此,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上,该工程建设用地总体上是适宜的。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西省榆林市金鸡滩-麻黄梁煤矿区详查报告[R].1992.

[2]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研究院.陕西省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高家界勘查区勘探报告[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