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07:47
序论:在您撰写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科学、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学、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等。
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专业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5、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广告;
8、娱乐/休闲/体育。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幼教、幼师、早教老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幼教;
2、幼师;
3、早教老师;
4、幼儿园园长;
5、教师;
6、课程顾问;
7、美术老师;
8、幼儿园老师。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要求
1.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管理能力,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编制教学和游戏活动方案,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及评价活动成效的技能;
2.具备初步的教学反思、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3.具备理解幼儿、教育幼儿与发展自我的能力;
4.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儿童;
5.掌握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艺术技能,以及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初等数论、数学分析、应用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小学自然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教学、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比较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小学教育是“十年寒窗”的开始,也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教育的成败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长期发展,因此备受家长们的重视。虽说现在教育类的专业也不少,各个城市教师竞争激烈,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不只局限于学校,更是拓宽到了学生兴趣、特长培养等范围,教师需求量依然不小。
小学教育专业的小伙伴们就业机会其实很多,无论是和专业最对口的小学老师,还是与教育相关的后勤行政工作,或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编辑、策划,都可以成为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关键在于怎么在追求专业对口的同时打开就业思路,全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兴趣爱好拓宽就业范围。
据有关数据显示,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教育、培训、院校等领域,大约是80%。由此可见,大多数前辈的就业方向都比较对口,这也说明这些领域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同学们可以优先考虑。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电子技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6、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7、广告
8、计算机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老师、课程顾问等工作,大致如下:
1、小学语文老师;
2、小学教师;
3、小学数学教师;
4、小学英语教师;
5、教师;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和概述,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概述了高宽课程的基本要素、理论基础,并讨论了高宽课程为什么是有效的。第一章阐释幼教机构使用一个经过验证的课程方案的必要性和益处。第二章是对高宽课程的概述,对高宽课程的理念、教学实践、学前课程内容、评估工具以及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第三章阐述了高宽课程背后的儿童发展理论。第四章呈现了支持高宽课程的研究证据。
第二部分是高宽教学实践,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论述了高宽课程促进儿童主动学习的策略以及有关环境创设和日程安排的内容。第五章阐述了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以及如何为幼儿创设一种支持性的氛围。第六章就如何布置物质学习环境:以便让幼儿在舒服且更有组织性的环境中进行主动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七章论述怎样设计一种能提供各种学习机会的一日常规。第八章描述怎样和家长合作,以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并促进幼儿的学习。第九章探讨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一分子,应该如何将计划——工作——回顾这一过程作为团队工作核心。
第三部分是高宽课程内容,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七章,每一章涉及儿童发展的一个领域。第十章讨论了学习方式的问题,描述了影响儿童学习方式的因素,论述了高宽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关键性发展指标。第十一章详细介绍了高宽语言、读写和交流课程的内容,强调了早期读写能力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理解力、语音意识、字母原则以及对文字的概念。第十二章对高宽课程在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儿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处理自己的需求、用语言表达情感、与儿童和成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体验合作游戏以及处理社会冲突。第十三章论述了高宽课程在促进幼儿身体发展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做法。第十四章介绍了高宽课程在数学领域的内容和关键性发展指标。第十五章则讨论了高宽课程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内容和关键性发展指标。第十六章探讨了高宽课程在社会学习领域的相关问题,并介绍了高宽课程在社会学习领域的两个关键发展性指标:参与常规活动;对他人的感受、兴趣和需要敏感。第十七章是对高宽课程的艺术课程介绍。讨论了儿童作为艺术的创造者和鉴赏者,在视觉艺术、戏剧艺术和音乐领域是如何发展的。
第四部分是高宽评估,包括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全面探讨了高宽课程的儿童评估方法和项目质量评估方法。第十八章阐述了真实性评估在评估和制订活动计划中的价值,并介绍了高宽课程经过验证的儿童评估工具。第十九章关注有效且可信的项目评估对儿童、教师和家庭的价值,并介绍了高宽课程经过验证的项目评估工具。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教学 问题 对策
1. 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师把握不准教学重点,教学方向不明确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不少教师习惯于根据考试大纲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重庆市普通高考英语考试大纲2012年秋季学期才出台,要到2014年高考才执行;加之教师对教材模块内容与模块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心中无底。所以大部分教师感到茫然,摸不清高考重点在哪里,对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教学方向不明确。
1.2教师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不能进行有效“重组”和“取舍”
走进新课程后,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变化很大,特别是内容增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组。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握不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始终担心学生在高考中吃亏,因此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没有根据目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取舍”,而是像传统教学一样,习惯性围绕教材中每一个细节问题进行“挖掘式”教学,不自觉地加大了教学难度。结果人为增加教学内容,导致教学课时不足。
1.3词汇量大影响了教学进度
词汇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初中、高中所选用教材的词汇不衔接,造成词汇缺口,据统计,约700个左右;二是现行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特别是生源质量较差的学校,教师为了与新课标的词汇目标接轨,又根据教学经验增添词汇,致使词汇教学时间偏多,只能放慢教学进度。
1.4综合测试卷的命题方向不明确
在命题方面存在着一个问题:检测题的题型难以确定。传统的英语教学使教师习惯于按高考考试的题型进行命题,重庆进入新课改后,2013年的高考英语命题是使用新教材后的第一次命题,新的高考方案还未实施。所以教师在平常检测命题时,在难度的把握和题型的确定方面,心中无数。
2. 高中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2.1要把握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学方向
由于许多教师平常总是忙于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对教学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就谈不上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和改进教学。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学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关系不大,研究教学理论是教育专家的事。新课改后再坚持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方向一定会模糊。所以广大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只有不断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明确教学方向。只有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的体现才能把握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
2.2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重组”和“取舍”
掌握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才能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取舍。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应力求做到“依托教材而不是依赖教材”。教材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
2.3改进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先解决燃眉之急,把急需掌握的单词整理出来,让学生强化记忆,从而迅速补齐单词缺口;二是从学习单词的技能引导入手,培养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了解字母、音标和单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单词的拼读规则,从而使学生掌握“新词、新意、新拼写”的英语构词特点与拼法。
2.4弄清命题依据
历年来,高考所考的都不是教材上原原本本的内容,而是能力的迁移。现行高考英语命题的原则是“能力立意,依纲不据本”,似乎学什么知识并不重要,但出于对三年后学生的高考负责,必须弄清命题依据。不管教材是什么版本,编写都是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完成的,所以方向是一致的,不会超纲。新课改倡导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只是体现了“殊途同归”、“一纲多本”的新课改理念,不会对高考造成影响。
2.5尽快缩短教学适应期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多数教师都处在适应和摸索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正确使用新教材、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只有在朴实和扎实的教学道路上行走,找到新旧教学方式的切合点,走出一条既符合英语学科教学特点,又符合课改理念的英语教学途径,才能尽快走进新课程的教学,缩短适应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47-03
本文针对当前阶段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中,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脱离的现状,进行教学要点的改革与创新,并联系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尤其从实践环节上进行扩充、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本文以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学为依托,以传播学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丰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现状分析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台、电视制作公司对电视传媒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体育节目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向伴随着这一发展趋势在不断更新,在人才培养上力求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媒体需求。目前,大多数综合性院校以及部分传媒类专业院校已经开始以行业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体育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对此项课程的改革措施还处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但就目前的教学环节来说,实际效果却与预期存在脱节,究其根本,就是忽视了该课程的体育专业性。此外,我国现有的相关教材中,体育播音与主持专业教材实际上处于空白状态,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导致教学变得随心所欲、五花八门。学生真正理解运用有限,亦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催生了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要点的改革必然。
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要点研究
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当是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和“体育新闻”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介绍当今电视体育播音与主持的发展趋势、现实案例、背景资料等,以及作为一名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工作技巧。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操作技能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广播电视体育新闻播音与主持的实务操作能力。
1.教学目标的要点改革。针对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对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该课程应围绕此确立教学要点,尤其要强化体育知识与播音主持技能相结合的特点。体育播报与解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对播音员政策水平、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的全面考核。一名优秀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技能,这也正是教学要点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深化:(1)熟知播音学的基本规律,掌握规范普通话与张弛有度、语气得体的说话方法。作为一名体育解说、播报、评论人员,良好的普通话和得体的说话风格是首要条件。体育新闻有极强的实效性和特殊性,这也正是作为一名体育新闻主持人的基本功。(2)熟悉大众体育运动项目知识。对大众化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有基本了解,才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新闻播报与评说,提高观众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应始终着眼于“体育”这个主导方向,以此作为开设该课程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而这往往正是该课程教学要点设置中比较匮乏的环节。(3)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社会和职业需求,反映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其能力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协调组织能力三个方面;其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能力、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的策划与写作能力、采编采访能力等几个方面。作为一项专业课,通过一个学期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该课程的教学要点应锁定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技能的实践上,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到最后仍然不知所云。(4)凸显“采、编、播”综合能力。播音员、主持人是通过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要想圆满地完成话筒、镜头前的语言传播工作,就必须掌握并且运用好自己的“武器”,也就是要掌握并运用好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的相关设备。当前,随着节目制作理念和媒体经营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许多节目都是由播音员、主持人策划和制作完成的,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一专多能”,这就对体育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强学生“采、编、播”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棘手问题。
2.教学方法改革。(1)硬件设施应满足学生需求。一期成功的电视体育新闻节目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优化配合。录音室、摄影棚、导播间、非线性编辑室等专业制作地点为节目的完整和规范提供了绝佳场所;摄影机、摄像机、话筒、耳麦、导播车、编辑机等专业设备也能够使节目效果更加精良。配套齐全的硬件设施将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高课程效率。特别是多媒体实验室的应用,注重电视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合作,是当今媒介融合潮的必然要求。这也从另一层面要求各院校相关专业应当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专业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2)案例式授课激发学生思考。案例式授课一大好处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研究当前案例,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同时,对案例中出现的材料和关键点进行分析研究,给出见解,做出评判,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这种方法被普遍注入教学过程中,但也存在着案例过于简单枯燥、教师分析不够透彻、学生缺乏主动跟进,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等现象。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在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最佳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案例式授课另一方面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如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学生自主策划、编排的五分钟体育评论环节,以刚刚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为故事点,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模拟镜头前的体育新闻解说与评论,会使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增强前提策划、撰写稿件以及组织语言的综合能力。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列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体化和感性认识。(3)实践化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来说,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会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看节目”、“写节目”到“做节目”的实践化过程,想要尽可能了解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制作各个环节和运作情况,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议学生参加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其中“看节目”与“写节目”直接关系策划与写作的进程。“看节目”是写与做的基础,它影响着后面两道程序的优劣好坏,学生学会“看节目”,不仅仅是以一名普通观众那样欣赏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更应该站在体育节目解说员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去鉴赏节目的创意手段和制作方法,从而萌生新的节目想法及策划。“写节目”重点在于节目的策划写作,强调的是文字的创意和文学性。要使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电视”,必须要保持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及对体育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和分辨能力,这样才会有扎实的纸上功夫。在实践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扬个性,主动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要求学生具备统筹分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的视野,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问题。这也是电视人理应具备的特质。定期布置策划实践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意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探索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综上,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以寻找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结合点。
电视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起步,20世纪60至90年代开始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艺术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全球化和数字化两大特征。电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电视体育新闻的拍摄方法、节目类型、运作模式等,这就要求专业学生通过深入调查、搜集和学习,充分占有材料和足够的知识储量,进而成为具备新闻敏感性的创新型“杂家”。其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角色,随时可能成为电视关注的焦点,在体育新闻的发展中越来越举重若轻,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凸显出极为积极的意义。本文结合体育学院实际,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力求通过课程的不断改革来探索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或深造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对相关专业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于国内其他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相关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迎.对体育栏目播音与主持者修养及实践的探讨[J].实践与探讨,2012,(05).
[2]高越男.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特定把握[J].湖北体育科技,2007,(05).
[3]张江南、龚超.体育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发展理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4]井冬梅、任广耀.试论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优化策略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关乎幼儿教育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环境下,积极进行学前专业教育课程优化,并解决现阶段学前专业课程问题,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水平,同时也是未来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结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相对复杂,内容涉及文化、心理、艺术、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阐述,是为更好地进行学前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工作科学性分析,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问题得以有效突出,为学前专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提供部分基础建议[1]。(一)教学结构。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主要分为文化教育、专业教育及艺术教育三个方面。学前教育,作为开发和儿童思维逻辑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阶段,要求幼儿教育专业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在教学方面也能将与幼儿阶段儿童教育相关的知识内容做有效教学传播,以此保障儿童学前教育的综合质量。另外,处于幼儿阶段的儿童,由于对知识理解能力有限,且对知识的接受强度相对较低,因此,需采用娱乐化教学手段,开展深层次的教学工作,通过幼儿教师对舞蹈、绘画及声乐等艺术表达形式的掌握,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模块,为幼儿更好地融入学前教育阶段,创造有利的人才培养环境。(二)课程结构。现阶段,学前教育课程结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文化课程部分,例如,政治课程、英语课程、高数课程等,该类课程设置主要用于丰富学生个人文化积累,使其在后续阶段的岗位工作方面,更好地发挥自主性优势。第二,艺术课程,基础内容有音乐、手工、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设置,在于更好地对儿童开展教育,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融入岗位工作环境。第三,心理学课程。该类课程多用于掌握儿童心理活动,通过分析儿童学习需求,制定科学的学前教育项目,使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能与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契合。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可行性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践的可行性,主要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选择与应用,是否能在学生后续的工作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又或是是否通过课程精简与信息化教学对接等方法,减少部分多余的课程教学内容,使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能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2]。(一)教育可行性。教育可行性,是对学前专业课程的选择合理性进行分析。首先,应明确的是学前教育是一项庞大的教育对接工程,通过高校人才培养知识输送,为启蒙教育发展做铺垫。因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选择,必须将学生个人意愿考虑在内,本着人性化教育推广理念、秉承以人为本的育人育才思路,做好科学的学前教育课程规划,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切实保障。其次,要了解的是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分析教学形式、课程内容等要素对学生个人学习的影响,优先解决学生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个体问题,从个体教育向群体教育逐步靠拢,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施,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学习诉求。最后,需改变的是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增强学前专业课程设计整体性,注重各主要课程间的有效衔接,优化现有的学前专业教育课程应用细节,使学前教育课程选择,能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教学主体优势。(二)实践可行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可行性,是阐述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否被学生有效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实践。学前教育专业之所以将舞蹈、声乐等课程作为研习内容之一,是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群体,主要以幼儿儿童为主,必须满足幼儿儿童的娱乐化教育发展需求,方可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个人能力。故而,学前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便成为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当前,学前专业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课程选用相对合理,但在专业课程教育应用方面,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信息陈旧及课程教育环境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近年来高校学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有所下滑,学前教育对学生个人品格的束缚能力也随之下降,学前教育行业发展饱受社会各界诟病,这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必然产生一定的间接影响。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育,总体而言符合现有专业教育标准,但在教育课程选用及内容应用等方面,仍有部分细节问题待解决,需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专业教育标准、专业教育管理以及专业教育兴趣教学引入四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使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内容陈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陈旧,主要指教育结构的优化先进性不足,未能根据时展需求,及时地对部分教育信息做更替,教育课程的选用,也难以充分地突出文化性、艺术性、教育性特征,不利于现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此外,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教育管理创新,将趣味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模拟教学等内容,纳入学前专业教育体系,使学生能掌握多种儿童学前教育方法,一方面,便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提高高校学前教育综合效率,提供新的教学捷径,改变传统枯燥的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形成良性教育循环,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工作的长效化开展,夯实结构性教学基础。(二)学前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管理能力不足。近年来,学前教育安全问题频出,学前教育教师个人品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学前教育安全问题出现的根本,不仅是学前专业学生的个人问题,也涉及到高校专业教育管理、课程安排控制等各个方面。高校虽无法改变学生个人主体行为,但有必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学生素质教育做出进一步改变,不应一味地将学前教育安全问题,归咎于行业发展及教育组织方面。所以,学前教育素质管理尤为必要,应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课程比重,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考核标准,弥补学前教育专业素质管理方面的不足,使学前专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与现代教育发展环境充分契合。与此同时,高校要注重对育才育德教育思想理念的运用,强化高校素质教育实践,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能够合理安排,能从一定程度上为学前教育行业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部分基础性教育帮助。(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标准不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繁复,不同地区的教学文化特色不尽相同,使各个地区均有不同学前教育课程应用标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无法适应多地区的教育实践岗位,仅能在本地区开展专业就业工作,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学前教育专业更好地开展文化教育交流,产生一定的实际阻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确保学生能在不同教育发展环境下,有效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不统一的教学实施标准,则易对学生学前专业知识内容的运用产生部分程度的环境限制,使外界对学前教育教师形成教育水平不足的错误认知。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应用,要统一各地区教育标准,充分考虑学生未来阶段就业需求,在突出地区教学文化特色的同时,建立系统化的教育实施标准,使学前教育专业能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环境融为一体。(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缺乏兴趣教育实践。兴趣教育,并非是小学、初中教学应用的专利,对于高校人才教育而言同样适用。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儿童教师培养的摇篮,也应通过兴趣教育方式,使学生充分掌握兴趣教育的基本特性,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好地开展幼儿教育工作做进一步教学铺垫。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通常忽略对兴趣教育的应用,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高校对兴趣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未能根据专业教育内容,选择适宜的课程教育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群体对学前教育认识,便成为无休止的理论学习,不利于长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使专业教育水平大打折扣。第二,高校对兴趣教育本身存在一定的片面理解,将兴趣教育列为低级教育策略,仅在课程安排方面注重面子教育,而脱离高等教育的本质,导致高校学生始终在低迷的状态下接受专业课程教育。
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优化策略及问题解决路径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活动课程 改革与建设 途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249-01
学前教育是一门学习如何教育的课程,本专业的学生是受着一代的教育成长起来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去教育下一代。这样的学习任务就像是祖国花园中的育苗园丁,育苗的质量将影响未来苗圃的发展。这正是符合了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就进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行业的发展使得学前教育这样一门特殊的专业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其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最为受到关注的。
在学前教育中活动课程是指在学习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在教育幼儿的时候把活动和课程相结合,在活动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幼儿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幼儿的全面素质同时提升。这样的课程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掌握难度。
一、活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结构
在学前教育这门专业中学生主要为初中毕业生或者是大学生,其中女生为大多数。再加之这门课程的专业特点,课程结构一般划分比较简单,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课。
其中实践课的占比相比于其他几门专业课来说在课程设置的结构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也就是说在课程课时上,实践课没有很好地起到主导作用。实践类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清代就有诗人这样描述儿童放学的场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当代这种最单纯的活动实践学习状态被重新提出来,是因为在人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幼儿时期的教育只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在基础的教育阶段并没有具体的指标来要求教学的效果和结果。学前教育的真正意义就转变为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挖掘和兴趣的培养。
学前教育中活动课程的设置正是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对于这种课外活动变为课堂活动的掌握能力,主要是学习如何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控局面然后再在活动的情境中把需要表现的知识和需要传授的知识表达给学生。从课程结构来看学前教育实践课的设置并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掌握,在学前教育活动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大学前教育专业中实践课程的占比。
二、活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顺序
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课程设置主要为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课。实践课在课时的设置上并没有优势。同时活动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顺序同样没有很大的优势。在学前教育活动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这也是一大值得注意的问题。
中职学前教育的理论性更是超过了实践性。在当今社会小孩如雨后春笋搬生长的时候,学前教育的学生正在学习理论。理论的学习是任何技能的基础,但学前教育是在就业之后主要从事实践类的专业,实践课程的不到位也是学前教育学生在就业后难以满足就业单位要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在中职学前教育中设置在了第一、二学年。专业技能的相关课程则设置在了第一或者第二学年的最后。而实践课程则安排在了第三学年至毕业。这样的设置在本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课程的设置在整个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中处于末位的位置,这样的课程顺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了优势。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学生主要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寻找工作和其他毕业的事宜上,而且在这个时期内学生已经没有很好的机会去接触老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也难以解决。”可以看出活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课程顺序的安排也是改革活动课程和建设活动课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活动课程对学生的要求和实施效果
学前教育的活动课程主要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独当一面,能够独立带领一班的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但是就目前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教学反馈来看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学前教育活动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加大学习实践课程的管理力度,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便于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授课效果。
结语: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胜任幼儿教师的角色,学前教育专业中活动课程的设置正是提高这一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对学前教育活动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中笔者就以上几个方面做出途径探析,力求为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潘秀峰.《捉迷藏》教学案例[J].新课程(教研),201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