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知识管理的过程范文

时间:2023-10-09 16:07:43

序论:在您撰写知识管理的过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知识管理的过程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化传播共享

敏感企业依赖的不是核心产品,而是核心能力,这是一种能创造未来需求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一种知识,它让企业知道顾客现在的需求是什么,并能使企业站在顾客的立场上看到未来的需求是什么。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利用企业内人员和合作伙伴体系内部的明示的和隐含的知识来获得。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知识管理是促使其成长和其反应速度基准不断超出人们最大胆预期的唯一希望,从而使对员工智能的管理迅速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管理技能。然而对于究竟该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许多企业并没有做系统的计划和执行。

本文探讨了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从而使企业真正能挖掘、创造、积累和应用特有的知识,使之成为企业不竭动力的源泉。

相信知识管理

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巨大障碍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中,在许多企业的领导内心就不相信真的能够将知识进行收集、储存、分析、传播以便共同使用。其实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抽象,在知识经济时代,几乎所有产业都是建立在知识运用的基础上的。企业中的知识可分为声明性的(关于什么的)、程序性的(知道如何去做)、原因性的(知道为什么)、条件性的(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关系性的(知道与谁有关)等等,这之中包括所谓“明示的知识”和所谓“隐含的知识”。在企业内部,伴随着IT的运用和员工素质的提高,知识不再是一种特权,当员工总能在需要的时间,以需要的形式获得所需内容的信息时,与流程关系最密切的人自己就可以顺利完成流程,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了管理费用。

作为企业领导,不必事必躬亲,他应利用自己的头脑以及所能借用的一切,从而谋万世,谋全局。实现知识管理就相当于组建了企业智能智囊团,无论是对于高层领导的经营决策,对于中层管理的生产运营决策,还是对于普通员工的事务处理决策及作业方法指导,都具有动态实时有效支持。企业领导只有相信知识管理能带来巨大的能量,才会下决心支持企业围绕实现知识管理所做的一切行动,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挖掘身边的专家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雇佣的一项重要资源,是企业拥有的最大财富,目前企业对于员工的管理,仍主要局限于规范工作时间、按专业规范工种上,而没有立足于挖掘、管理、利用员工的智慧,这就是工作效率经常难以提高的原因。每一个员工在其处理各种事务的工作过程中,都会用到各种知识,这其中,就包含了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针对自己经常面对的问题,他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下一步该做什么,然而这些观点却极少公开,无法共享。组织也就无法从整体上了解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决。经验只是他们自己最好的老师,不是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自己工作领域中某一方面的专家。

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新的知识既涉及理想,也涉及创意,它们总是来源于个体,企业的力量之源是多数人所掌握的信息。关注企业的员工,挖掘身边的专家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挖掘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企业可以对每位员工进行评测,请每位员工把自己所具备的可能对企业创造价值的知识列举出来,然后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重组,产生知识资源库,供全体员工共享。具体方法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实施,但重要的一点是企业要营造一种可以使金子发光的氛围。

欢迎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当我们已经知道员工就是企业知识的源泉后,下一步就是要设法让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安全范围内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的知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共享,唯此知识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企业成员都是企业大家庭的支撑一分子,大家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并朝着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方向螺旋式上升,这是个双赢的过程,使得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实现互动促生,这是知识创新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源泉。知识共享可以使企业的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站立在全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交流从物理上和心理上都实现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使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这也是旧知识得以发展,新知识得以产生的源泉。

魅力型领导建立学习型组织

组织中核心管理人员的水平决定了组织知识管理的水平。作为一个高明的管理者,企业领导应该是知识的推动者,当社会上所有的力量正在促使知识资本更快地流动时,他应该构建一家留得住知识资本的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挑战,员工不会留下。能否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战略管理而实现企业从无法壮大到不可阻挡的转变,取决于企业领导管理人、工作程序和技术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水平如何,这也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魅力型领导就是那种能激发下属积极性的领导,他在知识管理中懂得困难不在于说服人们接受新观念,而在于说服他们摒弃旧观念。

首先,在用人上要做到与时俱进。魅力型领导要学会制造和利用冲突,不能只聘用和奖励自己所欣赏的那一类人,而要设法让具有认知差异的人在一起工作,在工作的冲突中得到创造性思维。

然后,由于知识管理是全员过程,而变革的速度和性质意味着每个人必须参与终身学习,包括领导者自身,所以魅力型领导应该知道,要做到持续改进,必须引入知识管理模式与平台,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创新的环境,将企业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对于学习型组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学习型组织在以下方面应该是出类拔萃的:系统地解决问题、采用新的方法进行实验、从他人的经验的优秀实践中学习、在组织中迅速有效地传递知识。

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把握以下环节:

鼓励创新。创造适宜条件与环境,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企业知识资源,进行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以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

鼓励交流。在企业内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员工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意识。企业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积累、处理、应用的道理是一样的,需要激发,在交流互动中,知识才会迅速增加。

鼓励执行。一方面,鼓励对于知识传播和共享的执行;另一方面,鼓励知识充分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的执行。只有执行了,才有可能有效益。

支持学习。既支持员工的个人学习行为,也要为其创造定期培训的系统学习环境。只有人人都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企业大系统才能具备动态知识更新的特性。

创建知识网络。信息化为知识的提取、整理、记录提供最好的手段,建立知识的共享网络、数据库和知识库,就可以在技术上给知识的共享提供一个支撑平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就象自然界一样无情。进行知识管理归根到底要在需求引导下落到实处,执行了才会有效。那些具备了真正知识管理的企业,是具有生命活力,能够进行自我进化的主体,它们欢迎市场竞争,因为竞争会使它们脱颖而出。

参考资料:

1.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卡尔.弗雷保洛著,陈岳、管新潮译,《SMART知识管理》,第1版,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10

2.加内什.纳塔拉詹、桑德拉.谢卡尔著,赵云飞译,《知识管理》[M],第1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1

第2篇

1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1 知识管理的优势决定了图书馆的知识管理

知识的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它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也带来了困难,图书馆的职能就是将文献进行整理、搜集和存储。开发智力和进行教育与知识的管理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知识的管理对于知识的创新有促进的作用,对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引导,促使知识的不断的更新。相比传统图书馆对信息管理,现代的图书馆更注重采用网络和信息的手段进行信息管理,对于已经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综合的管理方式,更加重视对于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使知识能够有效的进行传播和更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知识交流平台,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流通的速度,将知识的模式进行转化,以促进知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1.2 实施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的深化

社会需要激励了图书馆不断进行发展,图书馆经历了时代的流逝至今还占据重要的位置就是因为它对于知识创新和共享。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中储存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但是由于大量的信息,使其进行更新的困难增加。知识经济的出现就迫使图书馆进行智能的转变,使管理模式从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的模式进行改变。依据知识的管理模式,把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竞争的主要目标,知识服务是把图书馆的读者和市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将读者对于资料的需求作为服务的基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其中,使知识的管理作为促进图书馆知识质量提高的动力,知识管理对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具有促进作用,使图书馆的创新工作不断发展,在对图书馆的客户进行了解之后,可以借鉴企业管理观念对服务的观念和形式进行改革,使知识的服务优势变得更加明显,在激烈的生存环境中更好地发展。

1.3 依靠知识管理来加强图书馆管理的功能

阅读室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隐藏的问题日益显著,使图书馆的发展受到制约。例如对于信息的资源管理比较重视,而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重视度就比较弱。所以,图书馆在知识管理中应加强对于服务的重视程度,同时对于知识型的人才管理也应加大重视力度,并把知识管理的科学开展作为图书馆资料创新的基本前提,将提升管理者的素质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并积极建立一个知识传播的空间,可以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随意进行转换。因此,图书馆管理中包含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两方面。由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将人和物的管理相结合,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扩展,为图书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捷径。

2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

知识是人类生存在世界的证明,是长期对于认识的不断深化。从社会的层面来分析,人类知识的存在形式分为两种,有主观和客观两种状态,主观知识主要是指在人的头脑中构成的影像,客观知识指的是区别于人脑中的知识,独立存在的知识记载,主客观两者之间的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

现在我们正处于知识爆发的经济时代,知识和智商的贡献要远远超出自然所产生的资金和资源,知识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管理知识都能转化为财富,只有可以为企业和图书馆制造财富的知识才能被称作知识资产,只有将主观知识在企业内部之中进行运作为企业带来丰富收益才能转化为隐性资产,最后可以转化成显性资产,客观知识则只有在企业和图书馆内部结构中运作,发挥其作用,才能使其向显性资产转变,也可以变为隐性的资产,这种情况阐释了企业知识的管理对象就是知识资产。

知识资产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表现形式还是隐性资产和显性资产,但是在图书馆中的丰富资料却不能作为显性资料,原因是图书馆中的员工将部分资料改变成单位个人和集体的知识时候,但是又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料都转化为单位个人和集体的知识,实际图书馆的文献只能在特殊的情况下进行转化,变为图书馆和企业的知识资产。图书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和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图书馆的社会收益。为完成目标,就要求图书馆对于自身的材料进行系统的管理,利用图书馆的藏书和文献提供学术服务。因此,知识管理的对象就是图书馆的资料和知识资产。对于图书馆的知识资产和工作对象的阐述,使图书馆的组织特性表现极为明显,但是最为主要的是为了突出服务的本质。

3 图书馆中的管理领域

3.1 对图书馆的知识资产进行管理

图书馆的知识资产由知识资产、组织资产和人力资产相组成,人力的资产主要是指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对知识管理进行及时的创新和转变,知识产权资产是自动的对系统进行开发,市场资产就是指图书馆在其形象、品牌、信誉方面的无形资产,这就是市场资产。组织管理资产就是对于管理体系和信息体制的组织和管理。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中隐性知识是指经过组织文化和管理人员的经验技术长期形成的工作专业技能。显性知识指的是组成对管理的系统和制度的服务标签,图书馆中的资料库和研发的系统等。

3.2 管理社会的客观资料

图书馆的性质是非营利、公益性的机构,为了使用者提供资料服务,和企业的性质有着根本上的区分,图书馆对于知识的管理不仅表现为显性和隐性的管理,还有对于主观和客观知识进行的统一管理。

对于资料的管理中,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是对资料的管理和采集,为了读者进行资料提供。随着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除了可以提供参考资料以外,还对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和收集。资料服务和信息的服务就像计算机软件的升级一样,应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其发生质的飞跃。

3.3 对图书馆的供应链进行系统管理

资产管理是图书馆进行管理的一个基本管理项目。为更好的对读者的知识体系进行管理提供理论和借鉴,对于知识的管理中出现的成熟知识和思想,客观地知识管理对于管理水平具有提高作用,为了有效的进行知识的共享和传递,对于知识的供应链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处理。

4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程序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程序中需要对于制定、统筹和控制等方面进行管理,是单位个人和集体的制造、获得、运用知识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追求,使竞争力得到提高,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1 制定合理的战略管理体系

最近,知识的管理在图书管理层面中出现了很多争论,使得领导阶层对于知识的管理效率更加重视,并清楚的了解了如何对图书馆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对于知识的管理系统进行投资,组织定期的学习、创建新的工程体系和提供学术方面的服务,都要积极的对于图书馆的资金和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领导就这些问题,应制定一套系统的知识管理体系。

图书馆的战略管理体系主要是对管理提系的研究、探讨、实施和控制四方面,战略的研究和探讨包括对内外环境的调查和分析及最后集体讨论制定计划这几方面,而战略的制定计划具体包括是制定新的战略标准,为了实现这个标准做出一系列的方案、措施和计划,战略的实行就是对战略的计划和方案采取一定的行为。战略控制是指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对战略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进行估量和绩效,对于产生的差异进行调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需要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4.2 组织图书馆内部进行知识管理

知识的管理过程是指:知识过程就是分享和产生知识的过程,以及对于知识的运用和实施的过程,可是知识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是将生产、使用和共享三者之间有机的进行结合。

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的资料和业务知识。知识的产生程序是由知识采集、分类和保存的过程组成的。对于显性知识应该及时进行调查、收集及组织,隐性知识只能在经过加工和总结才可以变为显性的知识,还可以通过专业的人员帮助使隐性知识分享的范围和速度不断扩大和增加。

知识存储是知识进行共享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对于图书馆的知识进行共享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利用口头传播的方式对图书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存储,二是,借助网络进行学习的学习和交流来对知识进行分享,三是,对知识的整理进行记录,通过书面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分享。例如:MSN、电子邮件等方式,也可以在知识库中对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检索,使知识得到传播。对于知识的运用是指将知识中延伸出来的资料解决图书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表现为运用学习的知识组织读者进行知识服务,还可以运用学习的知识,使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

知识的更新是新知识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知识的产生包含知识产品的出现、新的用户材料、新的常识知识等,知识的创新是图书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使图书馆的规模不断进行扩大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并且保证图书的内容的质量和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转化。

4.3 对社会知识进行管理过程

在知识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图书馆的职能必须进行实时更新,由信息化向知识化的管理方式进行变化,为单位个人和集体的提供信息和资料的服务。社会知识的管理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根据服务的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通过学习,个人和组织可以将文献转化为现有的知识,在对资料进行管理的基础上,根据资料的特性、作者、名称等信息,提取摘要、关键词、主要内容等资料,为知识管理提供条件。在知识的管理基础上,和对知识的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采集和存储、检索与传播。

4.4 对图书馆的资料供应链条进行管理

知识的供应链条为读者搜索资料提供了一个捷径,把知识进行创新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将读者和使用的人都聚集起来,帮助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尽快实现。知识供应链包含了直接和间接满足顾客的需要,并且每个成员都能充分的理解产品的总体功能和作用。

图书馆的知识源于人类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以及通过受教育所收集的知识。管理人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创新经验来为他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收集和查找所需的资料,形成一个专业的供应链条。图书馆管理中的知识链条主要是包括资料的按时供应,知识的供应方,信息的管理和知识技术管理,使用者。图书馆对知识技术进行开发和管理,收集各种资料和知识,图书馆中的知识链条可以对知识进行分析和保存,将知识转化为专业的术语,使知识更好的进行共享和分析,图书馆中的知识链条在客观上支持了知识供应链。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始终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知识及知识管理

知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的事实、选择、思想、理论、原理和模型等,知识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的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源于个人信仰,洞察力和价值观的长期经验积累或难以言传的技能的提升。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传播和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活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一)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是把研发技术、研发成果用于商业化的过程,是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经历了技术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和联接模型,分别从研究开发、市场需求及其二者的结合来研究技术创新过程推动力。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无论哪一种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都是将知识、技能和物质转化成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也是知识的产生、交流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技术创新的思路形成、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知识的投入和应用,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管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1.获取知识形成具有创意的技术创新思路

技术创新源于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思路是获取了新的市场需求知识和新的技术知识,对刺激技术创新的知识进行识别,提出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益的创新观点。获取实用的知识不是广而泛的搜集来自市场和技术的数据,而是要在企业的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才能获取到有意义的知识。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创新成果商业化,企业根据已有的关于客户消费倾向,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上有目标、有选择的获取知识。知识获取的途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

(1)激发技术创新思路的知识学习

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企业技术知识的转移、交流和使用,以及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具有较大价值。创新思路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学习活动,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思维在企业内外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对市场潜在需求的观察和感知,对顾客消费倾向的预测,以及判断技术发展的速度和影响范围等。

(2)激发技术创新思路的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对企业中积累的、流动的知识进行整合产生原创性知识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思路除了来自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学习之外,还可能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知识碰撞--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把企业已积累的知识加以规划、整理和重构,创造出满足技术创新要求的新知识。

2.开发与创造的知识激活

企业拥有了技术创新思路之后,需要进行产品技术开发或工艺技术改进,这一环节是把获取的知识进行激活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第一阶段获取的知识不经过知识激活对企业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的激活是通过调整组织内部机制,最大程度的活化附着在员工身上和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使其知识资源通过创新活动转化为外在的技术竞争优势,知识的激活包括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重构两个方面。

(1)知识的应用

Demsetz(1991)认为:知识应用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获得产品和服务。知识联合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转化。知识联合的过程包含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存在一员工身上的经验、技能等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知识,也存在于组织中的程序和惯例,在开发制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并使其显性化为组织的知识。显性知识综合化是研发人员和制造人员把企业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联合,解决创新的知识缺陷问题。

(2)知识的重构

知识的重构是建立在知识应用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内部升华过程。知识的重构包括知识的变异、知识的选择和知识的保持。为解决开发制造过程知识缺乏问题,企业个人或群体产生了一系列处于萌芽状态的想法,这是新知识的变异阶段。知识选择是为正确研发和制造出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客观、公平、公正对新知识进行筛选。知识的保持方便企业对知识进行评价、分析和处理,否则知识无法应用到技术创新中。

3.客户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要做好客户知识管理,为企业下一次创新积累客户知识,客户知识管理包括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存在缺陷的反馈信息,客户对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把客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反馈意见进行分类、归纳,构建企业客户管理的知识库,方便员工查询,也为企业未来的创新作好知识积累。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图一所示(附后):

参考文献:

[1]柯平.知识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4篇

1.1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模型

知识管理导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的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多个层面,导入知识管理的整个过程实质上是从组织整体战略角度出发,以知识管理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开放、创新和共享的文化为引领,以人为中心、流程为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将人、流程、组织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协调组织内部各类系统,协同组织内外环境和知识管理各个要素,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以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过程。结合《知识管理框架》定义的过程模型,围绕战略管理过程框架,考虑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关键要素。

1.2知识管理导入的过程

知识管理战略的提出是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样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背景和环境中进行,内外环境的一体化、组织内部各种要素的协作是战略实施成功的核心;以共同愿景把组织成员凝聚起来,内化为组织成员的使命,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以顾客为导向,增强组织获取、创造与运用满足顾客需求或者潜在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多样性需求的顾客,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1.2.1知识管理战略规划(P)

在领导支持和积极参与的情境下,知识管理战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知识管理战略,但是为了将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目标有机结合,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时必须对知识管理现

状进行诊断。没有对组织内外知识状况的全面了解,知识管理蓝图的构建、组织知识管理系统的策划建立就失去了基础,为知识管理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知识管理现状诊断是制定和未来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价值。组织要制定严格的计划,科学系统地评价组织内外的知识资产状况,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确认组织拥有什么知识;辨别为了支持组织生产目标需要什么知识,这些知识被哪个部门、团队或个人使用,这些知识在组织内是否可以获得,在哪里可以获取、以什么方式可以获取;分析存在的知识缺口和瓶颈,以便于尽早规划、选择融知途径,事先进行知识储备,填补知识缺口,解决瓶颈问题,为知识管理规划和制定实施知识管理的措施、建立适合组织的知识管理系统提供战略性决策支持。

(2)依据知识管理现状诊断的结果建立知识目录、绘制知识地图、描绘支持组织和个人活动的知识,即确定出推行知识管理的关键节点和环节。

(3)将知识管理战略规划与组织实际状况相结合,对不适应的环节进行合理化变革,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与支持战略的组织资源要素有效协同。

(4)对知识管理需求的技术进行分析,进行相应的规划。

(5)选择与组织业务战略、知识需求和未来发展目标相匹配的、适合组织实际的知识管理战略模式,设计知识管理战略方案,从而完成对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1.2.2知识管理战略实施(D)

围绕知识管理战略的目标,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组织范围内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组织确定实施知识管理后,组织领导、员工特别是领导的接受程度如何;组织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是否具备;需要变革的组织结构和改造的组织流程能否与知识管理实践有机配合;组织的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知识管理战略的推行;组织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资源要素协同起来形成整体优势支持知识管理战略实践。必要时组织还要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协同组织资源要素。如果知识管理战略通过风险评估,或者经一定的调整或修正后,通过风险评估组织可以制定知识管理实施计划,并最好在组织内选择战略实施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广知识管理战略。组织的知识管理战略实施过程要统筹规划、按步实施、实时监控,让知识管理战略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防止偏离。

1.2.3知识管理战略评估(C)

知识管理导入后必须实施评估才能对战略实施的成效进行考核和反馈,才能发现问题、差异和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知识管理战略的正确实施。知识管理战略评估包括三个重要内容:

(1)知识管理系统采纳情况的评估。知识管理系统采纳的过程是从最初组织意识到有用、到组织高层管理者决定使用,再到系统应用到组织中所引起的调整,最终被接受成为组织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采纳评估就是要评估系统是否被组织员工全部接受,并普遍应用以创造价值。

(2)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绩效评估与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知识管理的难点所在。绩效评估可以引导管理者和员工,使个人努力目标和组织目标趋向一致,达到行动与目标一致化;有利于管理者监控知识管理的成效,帮助组织引导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共享,促进知识扩散、加速知识应用,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促进知识管理的发展。

(3)知识管理成熟度评估。这是对组织知识管理水平进行评估,衡量知识管理实践是否使组织从最初的漠视、抵触知识交流以及缺乏知识管理意识提升到自觉应用知识管理思想、知识共享已经成为日常行为,并通过成员间知识协同,在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创造价值。知识管理成熟度的提升意味着知识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增长,可以让组织感受到知识管理带来的好处,肯定知识管理战略,为知识管理提供持续的动力。

1.2.4知识管理持续改进(A)

知识管理战略的评估是为了改进,评估可以反映组织过去做得如何,可以告诉管理者哪些是应该保持的、哪些是应该改进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暗示管理者之后的努力方向。根据是否实现管理的战略目标,评估结果分为成功、失败和未解决的。成功的经验要总结推广;失败的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与组织成员进行沟通以制定改进方案,围绕改进方案对不适应知识管理系统的成员进行培训,从多方面、多角度实施改进措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和反馈,以完成组织使命,实现组织愿景和知识管理战略目标,让知识管理战略得以成功推行,实现组织管理模式的成功变革。

2、基于要素协同的知识管理的导入

1965年H•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协同的概念,协同能使各个要素以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式运作。组织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而由人力资源、流程、组织结构、文化、技术等要素组成的有机协作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是提高组织适应性、生存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管理导入作为战略层面的重要举措,需要综合利用组织内外各种资源要素,外部同所处的环境一体化,内部各资源要素协同一体化、行动一致化,才能实现组织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变革,成功导入知识管理。

2.1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知识管理导入支撑环境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加剧,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使企业始终处于不可预料的动态变化中,组织的核心要素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或者人力,提高要素间的协同效率、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环境是适应复杂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对企业而言,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内部环境中人、流程、组织、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今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整个价值链综合能力的竞争,知识管理的实施同样受到来自价值链合作伙伴(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经销商、顾客)、政府、其他社会机构以及竞争者等形成的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价值链合作伙伴间都有明细的知识分工,通过价值链成员间利用各自的知识进行共享从而创造出新的交叉知识,利用价值链上成员间的知识协同来提升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要以健康、和谐的内外环境为基础,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以宽松、灵活、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为依托,以人为本,以流程提升为关键,以形成知识自由流动、激发员工知识共享和创新热情的文化氛围为核心,通过构建多要素高效协同的支撑环境实现知识管理战略目标。

2.2导入知识管理的要素协同分析

2.2.1人力协同

人力资源既是组织中最具能动性、主导性和异质性的必要资源要素,又是管理方式变革的主体与推动者;同时,知识对人力资源具有高度依存性,尤其是隐性知识更是以人为载体,知识共享、运用和创新的实现以人为基础。因此,知识管理实践面向的核心对象是人,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应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与知识、知识与创造过程协同起来。把各个员工头脑中零散的知识资源整合成强有力的知识力量,打破人与人之间隐性知识交流沟通的屏障,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知识协同和知识互补;不同人员之间可以充分利用彼此的知识资源和能力,增加员工的知识存量和发展的机会,使外部学习变为内部学习,实现人力资本的扩散、共享、互补、强化和创新,提高学习的经验-成本曲线效应。最终,通过人力资源的协同变革直接影响知识管理战略目标的实现,组织内人与人无障碍地交流,知识按需自由流动,知识分工明确和知识协同高效的非正式知识网络形成。在这张知识网中,人员有着共同的目标、理念,共享同样的技术和资源,这将极大激发员工的热情,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管理活动中来,人力资源的协同效应将更为突出。

2.2.2流程协同

企业流程管理(BusinessProcessManagement,简称BPM)包含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流程改善和业务流程重组三个层面。我国大多企业已经经历了规范化流程阶段,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大部分实现了流程电子化,甚至有些优秀的企业正向更高的知识化流程阶段发展。知识化流程的核心是“在最合适的时间和场所,将最合适的信息和知识传送给最合适的人”,有效实现“信息和知识”和特定“角色”以及“场景”的关联,有了知识化流程的协同知识管理才有了有力的支撑;同时,组织的管理、业务和工作三个流程的每个流程中都有知识部分或者需要利用知识来完成,分析融于其中的知识内容才能从知识管理中获得支持。利用知识管理对企业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确保知识在流程中被聚集、被更新、被贡献以及被使用,实现各个流程之间的平滑链接,增强各个流程的协调性,达到知识管理创造业务价值的目的,最终通过流程化的运作将企业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整体最大,实现协同效应。

2.2.3组织协同

有效地实施组织战略的关键是建立适宜的组织结构,以使其与组织战略相匹配,两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将影响整个组织的绩效。当知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时,传统的具有鲜明的等级和层次结构的刚性组织结构严重地阻碍了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共享,抹杀和抑制了知识创新能力,是实现知识管理的障碍。组织要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在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后需调整原有的组织结构,即建立起可以引导知识创造和传播,以知识为基础的,更具弹性、扁平化、网络化,更具参与性、开放性、无边界的组织结构,能够快速适应复杂动态的环境变化,以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知识交流途径,促进组织知识信息全方位沟通并能激励组织成员的学习行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组织内跨部门的协同和交互联系,激活隐含在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隐性知识,以完善组织知识结构、协调知识分布、增加知识存量。所以说,组织的知识—结构—战略处于动态的相互适应和相互选择中,管理者的战略观念需要转移到适应、调整和变革上来,梳理和调整组织内部结构,使组织结构富有活力,组织结构与知识管理战略之间的协同才是组织知识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2.2.4文化协同

管理从本质上是用智慧代替鲁莽、用知识代替习惯、用合作代替强制(彼得•F•德鲁克),知识管理的根本要旨是建立一种知识充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组织文化是一种嵌入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信念和规范,引导着组织成员的思维倾向、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会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产生指示性作用,影响着员工对待知识的态度,选择共享还是抗拒。同时,任何战略的实施需要营造一种激励、奉献、合作、创新的文化,从而激励员工对战略的内在精神,激发变革的共同价值观,而非强制执行。然而,组织文化具有刚性、惯性和持续性,当组织战略变化时,不合时宜的组织文化不能支持战略实践活动,组织战略要求组织文化与之相适应和协调。因此,重塑组织文化,培育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组织文化,实现组织战略与组织文化的协同是知识管理战略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利用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强大的凝聚作用把员工统一到组织战略愿景和目标上,协调员工之间的冲突,实现顺利合作,让组织文化服务于组织战略。

2.2.5技术协同

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人们缺乏的不再是信息而是知识,强化了人们的知识需求;同时信息技术让准确快速地归纳、提炼和交付知识成为可能,网络通信技术让跨部门、跨组织、跨区域的知识交流、共享和利用成为可能。然而要想激活知识在组织内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地传播、扩散、应用和创新,必须对信息时代技术各异、标准不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增强分散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通用性,打破阻碍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的技术壁垒,搭建一个知识共享网络平台,实现知识高效便捷地存储、管理、更新和检索,实现无障碍的知识发现、交流学习、共享、利用和创新,增强管理系统之间的交互能力,充分发挥若干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优势,最终实现组织内部知识的协同应用。

3、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高校知识管理;高校隐性知识管理

高校在知识的收集、传播、转化、创新方面发挥 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这一意义上高校甚至可以被 称为知识工厂。然而我国目前高校管理中存在着很 多不利于知识转化的因素,尤其是在隐性知识向显 性知识的转化方面。因此探究合理的高校管理方 式――隐性知识管理,就成为我国高校实现隐性知 识转化的关键环节。

1 高校管理的内涵:管理过程视角的界定

1.1 高校管理的内涵

高校管理是管理的专业领域之一,它的产生、发 展过程吸收、借鉴了管理的诸多理论、原则、方法和 技术。因此对高校管理内涵的界定可以借鉴对管理 的内涵的界定。在管理学兴起的近100年的历史中, 对管理内涵的界定虽然很丰富但并不统一。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认为:管理是确切知识别人 去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泰罗1999)。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 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约尔1982)。诺贝尔经济学 奖的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 过程学派的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保持一 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 的过程(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1998)。

以上四种观点各有特点,提出者由于所处的历 史时期的差异,对管理内涵的界定各有侧重。泰罗是 最早对管理进行理论性质的研究的管理者。他在 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出管理是 一门科学,因此他对管理的界定主要从与以往经验 管理相区别的角度来进行的,即管理是科学性强的 活动,而不是随意性、经验性强的活动。和泰罗处于 同一时期的法约尔则侧重于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 研究,因此他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对管理进行定义,他 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几个职 能。西蒙鉴于决策的重要性,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 理的过程就是决策的过程。但是这三种界定均存在 着不完善之处:法约尔和西蒙从管理涉及的某一个 具体问题的角度来界定管理,他们的界定只是描述 性质的,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法约尔从管理职能的角 度来界定管理,但是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本身就是没 有定论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界定管理的内涵必然不 具有一般代表性。而西蒙的决策论,虽然强调了决策 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决策只是管理的一部分, 管理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泛的概念,把决策和管理 等量齐观显然是不恰当的。泰罗的界定虽然不存在 上述的不完善,但是他对管理的界定是比较粗糙的, 而且主要是从与经验管理相区别的角度进行的。这 一界定在管理理论诞生之初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 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完善,它作为管理的内涵,科学 性是不强的。笔者比较赞同的是孔茨对管理内涵的 界定。他既避免了法约尔和西蒙的具体化的描述,又 对泰罗的界定的加以发展和完善。孔茨从过程论的 角度对管理的内涵加以界定。认为管理首先是一个 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这个既定目标就如泰罗所言 的明确的任务。管理要完成预期的目标而且要高效 率完成,可以说是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说是管 理的宗旨。

1.2 高校管理的本质:三大功能角度的界定

高校自建立之初的功能就是教育。随着社会的 进步,高校的功能也不断扩展。1809年德国的教育 学家在创建今天的洪堡大学时提出高校的办学方针 应该是教育和科研并举。自此高校的科研能力日盛, 成为高校的第二大功能。20世纪初美国的州立大学 校长C.R,范海斯提出高校还应该具有服务功能。随 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他的这一观 点也日益被人们接受。因此今天的高校就是具有教 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机构。高校的教育功 能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 基本功能的延伸和发展。高校在完成三大功能的过 程中伴随着大量的知识转化。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教育过程主要聚焦于教师和学 生之间的知识转化,期间也伴随着一定的教师之间 的知识转化、学生之间的知识转化及学生知识向教 师知识的转化,转化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科研过程 主要指教师带领学生研究课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 存在着上述的四种知识转化,但是转化的渠道已不 是课堂,而是面对面的交流,当然主要的转化是师生 知识向研究成果的转化。社会服务活动是师生直接 参与到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将 教育和科研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即教育过程中 的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知识同时向社会服务活动转 化。仔细探究高校的三大功能会发现,它们实质上都 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的实现过程是以社 会为中心的知识流转过程,如图2所示:

教育功能完成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科 研功能完成的是研究社会难题的任务,而社会服务 活动更是通过直接的方式服务于社会。三大功能之 间不但存在着知识的转化,而且服务于社会的过程 也是学校知识向社会的转化。同时高校也不是脱离 社会的孤立组织,社会知识也不断的向高校转化。因 此可以说高校的三大功能都是围绕着知识的转化展 开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高校管理是对知识转化进 行管理,高校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管理。

2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涵:知识转化角度的界定

2.1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涵界定

高校管理在本质上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对知 识的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工作。既然高校管理的 核心是高校知识管理,那么对高校知识管理内涵的 界定必然也是围绕着知识管理展开的:

徐高明认为高校知识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外部环 境中,学校为实现教育的目的,管理者依据知识管理 理论,运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充分掌握和利用 学校内、外部知识,有效发挥学校成员的知识潜能, 提高学校个体与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 知识共享与创新的校园文化与价值观,形成学校核 心竞争力,以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取得最大办学效益 的过程((徐高明2002)。

李萌芽和李妮在文章中称高校知识管理是指高 校通过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整理、加工、开发、传 授、转让、学习、生产、创造、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 识的流动共享,使高校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其应变 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和推动知 识经济的发展((李萌芽李妮2000)。

于海棠认为高校知识管理是以实现并不断拓展 高校的办学能力,增强生存、竞争和服务能力为目 标,利用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现代化管理理念, 结合高校功能和特点,对学校内外知识及其与之相 关要素进行的管理“于海棠2003)。

徐高明的高校知识管理内涵是对孔茨“管理”内 涵的扩展:他实质强调高校的知识管理是实现教育 目的,学校管理目标,取得最大办学效益的过程。要 完成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 手段的运用以及创造有利于知识流动创新的学校文 化等。鉴于对高校管理内涵的界定以及对上述三者 的借鉴,可以这样界定高校知识管理内涵:

高校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者涉及并保持良好的 知识转化、创新环境,使知识能够在高校内部和高校 与社会之间顺利的转化和创新,以实现高校的既定 目标和功能的过程。

2.2 我国高校知识管理面临的问题:挑战角度的界定

知识管理兴起的时间很短暂,而且主要是在西 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内部实施的。我国高校在实施知 识管理的过程既没有充足的实践借鉴,也缺乏必要 的理论支撑,而且由于我国高校的内部问题使高校 的知识管理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首先,我国高校缺乏实施知识管理的管理体制。 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是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一方面 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僵化、等级森严缺乏活 力和创新精神。科层制的管理体制的价值追求是成 员遵循原则处理、解决问题。它压抑了组织和成员的 活力和创新能力。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服务组 织。对于知识密集型的组织而言,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更适合它的发展。扁平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发挥成员 和组织的创造力,有利于组织内部的各种合作,形成 有利于知识转化的融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科层 制的管理体制会导致不良的组织文化。科层制是以 行政权力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是它的中心, 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会形成一种围绕行政权力展开的 组织文化。“教而优则仕”正是这样一种文化的写照。 由此造成的必然是对组织的行政权力的关注和追 逐,以及对组织内的知识或者说学术权力的忽视和 淡漠。而知识管理的实施要求的是知识导向的组织 文化,也就是说重视知识、注重知识的转化的文化。 它可以为知识的转化提供、设计环境,对知识转化的 过程加以管理,使知识的流通和转化可以在高校内 顺利实现。

其次,高校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流失的挑战。我国 高校人才流失愈演愈烈,在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竞 争人才时处于劣势。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管 理体制合理在对教师的争夺过程中获得了绝对性的 优势。而我国高校由于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善导致优 秀教师外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伴随着优秀教师流 失的是优秀学生的流失。优秀的教师是高校的核心 吸引力和竞争力。优秀教师的流失意味着高校知识 管理丧失了部分优秀的知识元,必然造成高校核心 竞争力的降低,造成优秀学生的流失。这不但对高校 的发展不利,对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也是很危 险的,因为失去了人才竞争优势的民族和国家也就 失去了其它方面的竞争优势。

再次,忽视隐性知识的转化是高校知识管理的 另一个问题。隐性知识转化问题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问题,不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其它领域。人类实践 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显性知识的获取、传播、应 用。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存在及作用。然而,如果把 知识比作一颗茂盛的大树,显性知识只是其中比较 耀眼的花朵,它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吸引了大量的 目光;而隐性知识就像树的枝叶、主干和根,它数量 众多、作用巨大,但是光辉却一直被显性知识所掩 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发现,在耀眼的花朵后 面还有被人们忽视的某种力量一直在起着作用,而 且这种以往被忽视的知识比我们关注的知识比重更 大,作用也更加卓著。这种知识以及对此种知识的管 理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的知 识管理尚处在诞生阶段,因此对隐性知识显性化重 视的程度不够。我国高校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注 比较少而且大多处在自发阶段。教学过程中更多的 是书本显性知识的转化;科研过程虽然由于频繁的师 生接触可以传递大量的隐性知识,但是由于我国高校 的师生比例失调,科研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 及的;而师生直接服务社会的活动也处在自发阶段、没 有形成一定的格局。因而对大量高校的学生而言,他们 更多的接受的是显性知识而不是隐性知识。

3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

3.1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高校知识管理角度 的界定

1958年,波兰尼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认为 知识分为两类:explicitknowledge和tacitknowledge 即今天所言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 可以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 达出来,可以编码化的,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 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指将隐性知识编码化, 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易于人类的学习和借鉴。隐性 知识管理就是对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涉及的诸多 问题的管理。由此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表 述为: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设计保持良好的知 识转化环境,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进行管理,使 隐性知识顺利实现显性化,以达到高校的目标和功 能的过程。

3.2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高校的隐性知识管理可以提高民族、国家 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不是和国 家拥有的文本化的知识成正比的。创新能力更多的 源于个体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典型的隐性知识。 比如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 根据朱克曼的调查,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从其老师那 里学到的不是具体的显性知识而是研究解决问题的 能力和水平。隐性知识更多的涉及的是经验、人生 观、价值观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看待问题的方式 等,这对个人创新能力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此良好 的隐性知识管理可以使国家的人民具有创新思维, 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力。

其次,高校隐性知识管理能够提高高校的竞争 方。目前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高校之间、国内 高校和国外高校之间为争夺人才和资源展开了激烈 的竞争。高校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 竞争力,使高校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和社会在选择 一个高校时注重的是高校的知识含量以及高校在为 学生和社会服务时能够创造什么价值。这样的选择 标准不仅是对文本层面的显性知识的选择,更多的 是对高校内在的知识――隐性知识的选择。高校的 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校的隐性知识上,隐性知 识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能够使高校 拥有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隐性知识管理提高了高校教师的能力和 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隐性知识的 交流使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获得大量的知识,使教 师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同时使学生获得有益的 隐性知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学生获得隐性知 识的再加以内化可以使学生形成有益的心智模式, 这相对于获得易于过时的显性知识而言是更有意义 的,因而它可以使学生更具有竞争力。

3.3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隐性知识显性 化层面

高校隐性知识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中之 重;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但是高校隐性知识管理 在显性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师生之间的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困难。由于目 前我国的高校本科生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授课方式为 主;因此学生接受的更多的是课本上已经编码的显性 知识以及教师的部分经验性的理解即隐性知识。但是 根据朱克曼对师徒关系的调查,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 的可以终身受益的不是显性知识而是隐性知识尤其是 教师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研究的技术、技巧、经验 等。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也日 益显示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化的趋势,再加上高校功 能的扩张研究生导师的工作也日益繁忙,因此研究生 和导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研究生能够 从导师那里获得的隐性知识也越来越少。另外教师和 教师之间的知识转化也比较困难。我国高校的学科分 工也十分精细,即使在同一院系同一学科内部不同的 教师由于担任的学科不同很难进行合作,因此也丧失 了很多交流隐性知识的机会。

第二,高校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缺乏合理的激励 制度。合理的激励措施是知识转化的动力,但是目前 我国高校在知识转化领域普遍存在着激励措施不 当、不合理甚至缺乏的情况。激励机制是以合理的人 性假设为前提的,合理的人性假设是制定激励机制 和激励措施的依据。而我国高校对人性的假设并不 合理。一方面,以“性善论”为前提,对知识的转化不 实施激励。我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有性善论的假设,再 加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书育人,使社会对教 师拥有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以“经济人”假设为前 提对知识转化主体进行激励。这一激励机制是以高 校的知识主体是经济人为前提建立的。但是高校的 知识主体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且按经济人假设 进行激励适合于绩效可以量化的工作,而高校的知 识转化往往是难以量化的,因此按照这种假设进行 的激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6篇

机械制造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然而在实际工程制造领域中,尤其是知识密集型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对于知识管理这一思想方式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比较少。在国内,南京理工大学的相关研究者首先提出了知识型制造企业的概念,知识型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在原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以知识资本为战略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直是以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知识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使得知识密集型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如何开展知识管理,在实际运行中缺少实践经验,对其中复杂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在解决问题方面也没有深入到整个机械制造和知识管理中,使得知识管理仍停留在支持知识共享和重要的技术方面,无法满足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需求。

2知识管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使得应用

2.1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框架

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复杂性、未知性、动态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共享,还需要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的创造出新的知识来满足实际需求。知识管理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过程、技术、企业文化。其中如何通过企业文化的改进来促进知识管理的开展,是企业管理层需要解决的问题。机械制造企业开展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知识管理过程充分利用、综合各项新技术和设备,以便促进对知识的管理。根据欧美等国家的研究建立了综合知识管理在实际开展中的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效果评估、知识管理策略、人与社会化的知识管理问题、知识管理过程、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案例分析和应用、知识共享等。

2.2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现有技术和知识管理的融合

其一,融合知识管理中的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在软件MRPI系统的基础上,以企业供需链管理为主,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辅,融合了SE、E-DI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企业每个环节的运作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企业的整体资源进行组织、规划、指导、协调、控制等,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构成标准的通畅的动态反馈系统,使得企业管理向一体化、区域同步化发展。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和柔性,促进业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二,融合入知识管理中的SPC系统。统计过程控制(SPC)是一种借助数据统计方式进行过程控制的工具。在制造企业中,一般会采用SPC技术对产品的质量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区分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并对异常进行预警处理,提醒技术人员采取异常消除处理,确保制造过程中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SPC的操作过程需要确定被测量、描绘控制图、数据采集、过程分析等步骤进行,其中被测量的确定和过程分析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知识基础上。

3结束语

第7篇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与世界接轨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入。面对当前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渐转变的现状,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应该认识到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是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将知识管理引入到机械制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针对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机械制造;知识管理;建议;趋势

科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并且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工业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变。与此同时,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于现代制造企业来说,多数都是对物资资本高度依赖并且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因此在这种形式下这些企业既迎来了机遇同时又面临着挑战。知识是科技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科技又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志。因此,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了知识之间的竞争,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将知识管理引入到机械制造中来,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1知识管理的简介

知识管理的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不同的学者和组织对于其定义和看法也都各不相同,分析其中的共同点可以总结出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知识管理是指各个企业之间在市场中进行竞争的同时,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增加,并且市场环境的变化是非连续性的,在这种条件下根据组织的适应性、竞争力以及生存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有机的结合,这种措施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在其当前所提供的并且现有的框架下,企业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组织将一切活动都看成是与知识相关的活动,将所有过程也都看做是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将当前信息技术所能够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能力以及人类本身的发明创造能力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中关于知识的创造、共享、更新等内容是组织得以生存的依靠,同时也是组织参与市场竞争的重点内容。

2机械制造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实际的工程制造领域中,知识密集型的机械制造过程中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管理模式不够完善。而机械制造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实际制造过程中关于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模式发展都不够成熟。在我国,关于知识型制造企业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相关研究者,最初知识型制造企业是以原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来的。在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资本、资源就是知识,创新是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就是依靠不断的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企业自身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知识密集型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手段越来越重视,尽管思想上得到了重视,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所以针对一些较为复杂问题的分析和了解的程度依旧不够深入,知识管理长时间停留在知识共享和重要的技术方面,不能够真正地满足机械制造过程的需求。

3机械制造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建议

3.1机械制造过程中现有技术与知识管理中EPR系统的融合。

EPR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简称,它的实现是以MRPI软件系统为基础的,其主要内容是企业供需链的管理,并且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再融合当前的先进管理思想与办法。融合知识管理中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可以做到对企业所有环节的运行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反馈系统是任何一个系统都必须具备的,人们通过反馈系统可以间接得知系统在运行时存在以及出现的问题,之后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便系统正常运行。因此,融合知识管理中的EPR系统也不例外,应该对企业的整体资源都进行规划和控制,使企业的物质流、资金流等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同时也作为反馈系统使企业向着一体化、区域同步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更加具有灵活性,对于企业业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既做到了降低生产的成本又使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增强了综合实力。

3.2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现有技术与知识管理中的SPC系统融合。

SPC是统计过程控制的简称,是一种借助于数据统计方式进行过程控制的一种工具。在实际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企业为了区分生产过程中的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一般会采用SPC技术对产品的质量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区分两者之后,针对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处理,并且为了确保制造过程的正常运行,即保证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在进行预警处理之后还应该提醒技术人员采取异常消除处理,以提高工作效率。统计过程控制需要在确定多个步骤之后才能继续进行,其中重要的步骤有被测量、数据采集、描绘控制图、过程分析等,其中以被测量的确定最为严格和复杂,必须建立在大量数据知识的基础上。

3.3实现知识共享功能。

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在企业内部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建立与一个方便交流的组织结构,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的文化氛围,这样一来可以使员工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同时也增加了员工之间交流的机会,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知识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与融合,对于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员工来说,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此外,还有助于彼此之间进行工作经验的交流,增强集体凝聚力。知识共享的概念就是将每一个新的项目的运行都建立在全公司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利用知识共享的理念使公司内部所有员工的知识水平都逐渐得到提高,日积月累之后会使员工的整体智商与素质都有相应的提高。

3.4知识创新功能。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如果总是一成不变,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会被淘汰,关于知识的创新也是一样。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知识创新,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之中才会彰显出它的作用。对于一个优秀的组织来说,应该具备在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新知识的能力,并且对于自身的知识系统应该不断地更新。经过长期的经验可以得出,对知识的创新能力与对知识的更新能力是一个组织可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就是知识的竞争,应该使员工更加快速地学习,进而使企业步入一种知识创新的新境界。

4结论

通过文中对知识管理的介绍可以得知,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知识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做好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针对机械制造过程中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当前机械制造过程中现有技术与知识管理中EPR系统的融合、机械制造过程中现有技术与知识管理中SPC系统的融合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吴一鸣,陈向东,王秀凤.现代制造业知识管理模式分析—以模具行业技术创新为例[J].科学技术管理,2011,16(10):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