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方针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09 16:07:35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方针的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方针的特征

第1篇

1应届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特点

1.1基础理论较好,临床技能欠缺

在我国,考入医学院校并最终获得医学本科学位,多年苦读,绝非易事,涉及的专业课程数量也远非其它专业可比。其中,本科毕业生中的少数佼佼者才有可能获得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机会。考研被描述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本科生在三年级之后就开始了废寝忘食的准备过程:早出晚归,穿梭于寝室、教室、食堂构成的连线当中,要将放到一起有如小山似的生理、生化、病理、内科、外科以及英语等相关参考书烂熟于胸。相比一些来自基层医院的进修医生,应届临床研究生受到更为严格的本科教育,无疑他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与此同时,备考所需大量的理论复习的时间,和本科后三年中临床见习、实习的要求形成了冲突,许多考研的同学把原本应该临床实习的时间用在了复习备考上。这样一来,他们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几年中,进入科室临床工作的应届研究生中,多数不具备基本的临床思维,基本临床操作如外科无菌术、缝合打结、伤口换药等均需认真纠正。

1.2初期工作积极,后期效率下降

笔者在近几年对本科室应届研究生的临床教育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初入临床,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可是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一般而言,研究生入学后需完成一定量的学分课程[3],大部分同学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思维仍停留在校园学生模式,不休边幅,行为懒散,作息不规律。进入临床后,由于导师的监督和对临床工作的新鲜感,应届临床研究生必须突然改掉以往的工作习惯,早上绝不能迟到,甚至需要比上级医生提前半小时来查房,下了班或是双休日还要再加班写病历。随着对临床工作的熟悉和对临床工作陌生感的减退,这种工作模式就坚持不下去了,也就是说容易犯“三分钟热情”的毛病,因为作为该级别的医生,得到允许参与的临床工作的范围和深度有限,不需要负太多责任,这使得应届临床研究生容易产生“临床工作不过尔尔”或“能学到的也就那么多”种种想法,迟到早退开始出现,下班、周末时间不愿加班,这是他们对所接触的临床工作和病人情况尚未进行更深层和更广泛的研究所致,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满足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心理所致。

1.3希望早出成果,轻视基础环节

多数应届研究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个个满怀激情、一腔壮志,希望能做出点成绩来。可是,临床医学作为一门积累性的经验学科,不能奢望一朝一夕成功,它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努力和积累。笔者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如果能把临床医学基本功掌握好,养成严谨、细致、不犯低级错误的习惯,已经可以算作是成功了。更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整天想着上台主刀、解决难题、攻克难关的研究生医生甚至无法顺利完成围手术期的工作,如填错备血单上的日期、忘记准备特殊的手术工具,甚至不愿意多进入病房、多了解病人的现实需求,仅仅满足于看看X线片,就自以为是地决定如何手术。还有一件事也能说明问题:科室曾安排临床研究生们进行外文专著的译著工作,本应该是体现他们扎实专业英语功底的机会,但大部分同学的工作甚至不能达很基本的要求,专业理解不足可以原谅,但通篇错别字、语句不通的现象说明他们对基础工作的轻视和工作态度的不严谨。

1.4少年锐气满怀,遇挫一蹶不振

应届研究生朝气蓬勃,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是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刚进入临床时,他们一般带着自信和果断去看待和处理工作当中的一些事情,这是一件好事。可在近些年的临床实践工作中,笔者也看到许多应届临床医学研究生们在对待挫折、风险方面的表现出的抵御能力还不够。刚刚接触临床工作,受挫在所难免,如何在挫折中学习和进步,减少再犯类似的错误是接下来工作重点,而笔者看到许多应届研究生在工作中受到哪怕是一点点挫折后,而表现出一种惊弓之鸟的状态,忏悔自责,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一蹶不振。当然这跟临床医学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医生和其它职业不同,工作的对象是人,无论在职业要求层面上,还是在伦理层面上讲,是不允许有太多失误、过失的,这就造成了年轻的医生们在心理层面上较其它职业的学生更加敏感,同样的挫折无形之中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也就被放大了。有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应届研究生普通存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问题[4]。

2教育对策和体会

2.1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应届研究生有着自己特有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种种缺点,在临床工作中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是值得应届临床医学研究生和他们的老师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人贵自省,一个人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什么是我的特长,什么地方我还有欠缺,那么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才可能做到头脑清晰,有条不紊。同上述分析,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是应届医学研究生的优点,那就应该把它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临床工作当中,时时处处要以教科书和专业著作作为理论和实践指南,实行标准化和高标准的临床工作,培养正规、严谨的工作习惯,对于工作时间较长的上级临床医生,首先要尊敬他们的经验,但大可以就基础理论和其它专业的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提醒。同时应届研究生要充分发挥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比如在疑难病历讨论中,可以认真准备当前最新的理论和诊疗技术,成为上级医生有力的助手,当然,最后仍需要上级医生做出总结和制定具体诊疗方案[5]。针对实际操作能力欠佳的问题,应届研究生们不妨尝试培养“先听先看先动脑,后学后练再动手”的习惯,切忌草率行事,凡事要做到心中有数。

2.2脚踏实地,养成职业习惯

临床医学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自身特点,服务对象是人[6],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自始至终保持严谨、细心的优秀品质,并注意把它培养成职业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细节的把握,对于外科的病人而言,围手术期的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手术无法按计划收场。应届研究生尚处在医学职业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正确的职业习惯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过程可能是痛苦的,需要下大功夫、大力气,正所谓“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抱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态度,从小事做起,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深入病房,全面准确地采集病史和正确地进行各种基本体格检查和与本学科相关的各种临床操作基本技能,能正确、准确地书写病历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医疗记录[7]。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做好,才有可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贴切性 时效性

每个时代的大学生身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其思想行为彰显着冲破传统,标新立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只有及时了解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探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采取新对策,才能增强教育的时效性,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

1.政治关注度高,思想活跃,但对一些基本问题认识较为模糊。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鼠标一点,世界尽现眼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变幻莫测。大学生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除专业学习外,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也非常关注,如对党的十、国际关系、等均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但大学生们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盲目崇拜,也不被动接受。而是按照自己的认知进行思考和实践,在思考和实践中既有鲜明正确的立场也有困惑和迷茫。一般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如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黄岩岛问题的纷争,、、等分裂祖国的行径,他们均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国家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表示极大的认同。但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上,主要体现在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反对实行西方多党制;如何正确认识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等又存在偏差和模糊观点[1]。

2.价值观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取向务实多元。

当代大学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起来的,自幼就受到升学、择校、就业等压力,他们普遍接受了自主、竞争、公平、效率等市场经济的意识,多数大学生崇尚奋斗、努力学习、奋发进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乏以志愿者的形式奉献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但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观也冲击着当代大学生,追求物质利益、重实惠、图享乐,淡漠理想,短期行为等功利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将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也在不少大学生中存在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视,如一些学生在入党、当学生干部、选择性地参加实践活动时会带有一些不纯动机。

3.认知能力较强,知识面广,但动手能力弱。

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各种传播媒介的涌现,当代大学生有了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加之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从各方面汲取知识,内容相当丰富,知识面宽泛,但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种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的结果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宽泛多样的需要,学习后劲不足,面对市场选择时,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譬如许多大学生在实践中存在干不了和干不好的问题,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知识能力的欠缺。

4.善于利用网络平台,但过分迷恋网络。

当代大学生很小就开始接触网络,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网络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工具遨游于网络世界。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每人至少有一个电子邮箱,一个网名,一个QQ号,20%以上拥有自己的网络博客,上网俨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除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外,还在网上信息、聊天、交友、购物等,然而,网络毕竟是“双刃剑”,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之中,离开网络就显得焦躁不安,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看小说、玩游戏已司空见惯,更有甚者逃课进网吧,彻夜打游戏而导致精神恍惚,荒废学业,还有一些学生陷入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回归现实生活却难以融入,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以致悲剧时有发生。

5.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较少受到传统的约束,具有自由奔放的性格特征,他们喜欢自我设计,自我展示,喜爱与众不同,张扬个性。但同时他们多数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过多的关注和宠爱,生活中少有挫折,少有担待,自以为是,缺少团结协作精神,进入大学后,面对同样的个性群体,独立生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忍耐包容能力等方面的脆弱性就暴露出来,他们中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据调查,“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发展为自杀、犯罪等”[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因时而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挑战着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与时俱进,因时而变,有的放矢,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加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感。

第3篇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4篇

《教育法》提出的教育方针: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自己的感想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们党历来关心青年学生、爱护青年学生,重视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明确任务,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存在问题

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幼师素质普遍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其他专业教师。这些教师的幼儿教育知识、技能与能力也相对不足,不会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活动,不能妥善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忽视正面教育。

随着幼儿园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幼儿园注重国语成绩,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走进幼儿教育的误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就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家长不重视幼儿教育的现象相当突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也存有偏差,未能积极配合幼儿班开展教育活动。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工作忙,事情多,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家长很少与老师交流和沟通,对小孩在幼儿园的情况全然不知或知之较少,不予关心。为数众多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观念陈旧,认识不足,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和个别差异,不懂得早期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幼儿教育的内容,不懂得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解决方案

要有计划地发展教师素质,做好教师培训教育的发展规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更多合格的好教师。培养幼儿骨干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区培和国培班,以解决各地对幼儿教育专业教师的急需和素质的不高。这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根本。

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不仅要靠幼儿园,还要家庭、社会的参与。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的学习不仅需要知识方面的储备,还要身体动作、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准备。按照《幼儿园教育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文件的相关规定。

第5篇

关键词:教育学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一、教育学有关概念简述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

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这些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两者具有概念性不同;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活动想要达到的结果⑥。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是指“把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是指“某一门课实施之后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而教学目标是指“某个阶段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可以说,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三者之间是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由总体到细节的关系。

注释:

①傅梅芳.论教育目标的科学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3):6-9.

②刘铁芳.新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0(5):5-9.

③张迎春,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④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⑤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

⑥朱慧贤.课程目标及其相关概念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2):31-34.

第6篇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与其对抗的是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一路坎坷、很不乐观。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一、素质教育的定义

關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

2.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3.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发展的根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是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需要。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为应试教育倾向,为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困扰,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实施,不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应试教育的倾向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也正是在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中逐步明确、逐步提出的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素质教育是我们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是我们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也是我们克服应试教育影响的总对策。

四、小学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反而有变本加厉之趋势。现实中以重复训练、低效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素质教育的实施变得非常困难。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办学方向上,重视三率,忽视学生终生发展。三率指的是及格率、优秀率、提升率。

其次,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

最后,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考试学科,忽视非考试学科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规定的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首先,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大力加强教育改革,制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针,采取措施改善国民的教育观念,并有效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和考察制度,要对学校进行大力监管,严抓假期补课等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法措施。而且,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改变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再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办黑板报、广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申明学校工作的任务及指导思想,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得到家长和社会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第7篇

(一)教育目标及有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