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6:07:29
序论:在您撰写成本会计核算实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医养结合及医护模式的追求不断提升,对医药流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由此迫使医药流通企业以客户为导向,由销售经营转型为销售服务。医药企业作为我国特殊性行业,其运营发展将会给国民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自身行业竞争逐渐加剧,为了可以在这种环境中稳定发展,医药企业应该给予内部管理高度重视,并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合理规划成本投放。随着《新会计准则》、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推广,医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但其战略成本管理和内部会计核算逐渐突显新的问题。医药行业基本药物零差率及医药销售流通两票制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出台,给医药流通行业的生存发展方向及财务成本核算问题,提出了新的考验。要想保证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和需求,优化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理念,采取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使其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加强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分析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大数据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内部环境出现了全面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越来越高,在药品价格透明,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下,使得医药流通企业转型服务经营势在必行。原始的成本管理以及会计核算方式已经不能促使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医药企业需结合自身情况,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以此使其在市场价值链中占据稳定地位,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最优化。从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角度而言,其在医药企业运营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要使企业长期稳固发展,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综合探究,采用战略成本管理创新的方式,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合理规划促使经营发展的相关成本投放,确保企业的整体效益[1]。此外,在会计信息电算化下,财务人员应该提升自身素质,进一步做好各项成本数据的分析工作,为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二、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方面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作重心放置在销售方面,不重视售后服务工作,且不具备较强的战略成本管理意识,加之业务人员素质问题致使客户流失率大,市场不稳定,企业成本预算没有得到科学把控,给企业整体财务管理和运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不高,大部分医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仅仅片面地掌握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因此不能熟练地处理各项事物,不能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人工智能化下,若依然固守传统的核算模式,不注重数据分析工作,且拿不出合理的财务建议,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对财务人员素质的需求,这将给医药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并且给企业领导层级制定决策带来误导。
2.战略成本管理方面
首先,因为医药企业中含有的产品类型繁多,并且数量庞大,这给战略成本管理增添了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加剧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还会出现工作失误现象。现阶段,诸多医药企业没有在内部设定完善的战略成本管理机制,导致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成本结算工作时,仅限于商品自身购进的成本,而忽略了库存周转率及应收账期带来的资金成本,缺少精准的财务数据,不能第一时间对各项活动中资金应用情况有所认识,无法达到减少成本的效果。其次,结合当前部分医药企业过于重视能够给企业创造更好效益的战略成本管理模板,例如营销成本、客户关系管理等,而没有给予战略成本管理高度重视,缺少对企业成本预算的科学把控,不但给企业资金应用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还阻碍了企业今后的发展[2]。除此之外,医药企业会计人员通常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会计知识,缺少专业培训,不能熟练地操作各种财务设施。并且,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常常会让账目发生诸多失误和漏洞,影响了企业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精准性。
3.会计核算方面
首先,会计核算在医药企业运营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大部分医药企业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应用的会计核算方式过于滞后。例如,产品进售价之差,这种方式将会加剧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失误概率,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次,面对医药流通渠道两票制及基本药物零差率等一系列制度下,大部分医药企业成本构成仅限于商品购进时的自身价值,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整体战略的成本情况。最后,医药企业在会计审核过程中,应用的审核方式不满足企业需求,没有把现代化技术和理念运用其中,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在落实相关工作时,不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同时还无法保障审核的效率和质量,进而影响会计核算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三、加强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措施
1.提升职工专业素养
任何管理工作均需要得到相关人员的参与和支持,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也不例外。要想提升医药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就要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这需要通过选择专业的管理人员来落实对应的工作,并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有效增值服务的意识,以此吸引锁住客户,扩充市场,从而实现营销成本下降的目的。财务人员不管从财务理论知识角度来说,还是工作实力情况而言,都要在迎合新财务体系改革要求的同时,对企业各项运营流程有所认识[3]。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主学习,随时更新自己的思想理论观念。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在开展战略成本管理工作时,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其中,在迎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同时,把现代化战略成本管理和新的会计核算方式运用其中,完成由核算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以此实现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方式的优化和创新。
2.加强战略成本管理
大数据信息化时代,医药市场两票制改革、基本药物零差率下,将成本由静态转向动态管理,除产品购进成本外,需要更加重视对客户的增值服务,还要重视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账期及人员素质问题带来的相关成本问题。医药企业应该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对现有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的优化,注重各个模板之间的关联性,促进产品周期性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投放。财务部门还要和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各个部门的有效交流,以此保证战略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序落实。战略成本管理方式创新的实质内容在于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想实现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就要把总部管理和经销商管理进行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让企业现有资源得到科学调配和应用。除此之外,部分医药销售商应该对自己定期时间内的收入情况进行核算,除了周转资金之外,其余均交由总部管理,从基础上提升医药企业资金的应用效率。
3.优化会计核算方式
新形势下,医药企业需要重新定义相关战略成本问题。首先,医药企业应该把会计电算化理念应用到会计核算工作中,将库存及应收账款周转等带来的相关资金占用成本问题纳入日常财务核算分析,让医药企业财务数据处理更具规范性和合理性,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以此迎合企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减少战略成本管理时间和压力[4]。其次,加强人员素质专业培训,构建规范的职工激励体系,让每个职工建立对应的工作记录表,对会计核算工作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建立对应业务培训内容,结合激励体系实现考核评估,并给予一定激励和处罚,从基础上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进而促进其工作水平和效果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医药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原始的战略成本管理以及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无法迎合当前时展的要求。现阶段,医药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方式的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方式的优化,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理念等运用其中,在现代化战略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方式的作用下,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医药企业财务工作效率,同时还能保证财务数据质量,把目标成本当作导向,重视变动成本战略规划,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财务意见。
参考文献
[1]孔秋红.医药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提升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7,(8):244-245.
[2]张为群.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及会计核算创新方法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4):229-230.
关键词:会计核算;物流成本;物流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这几年的飞速发展,逐渐新兴起一个新的行业,这个行业就是物流。不过就目前我国现有的状况来说,对于物流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统一的规章制度。尽管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多数是针对物流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而忽略了物流成本与会计核算,所以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成果。所以,很多人缺少对企业物流管理方面的认识,这也使物流管理成本方面的问题被许多企业忽视了。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下,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和物流成本管理占有的重要位置逐渐被人们了解和熟知。由此可见,只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成本和物流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有利于我国建立一个针对物流行业的规范制度。
1、物流成本概况
1.1 定义
我们所说的物流成本一般可以分成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广义上的理解,一个是从狭义上进行理解。广义上的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这些资源和费用不仅是狭义上的物流成本,还包括物流成本中占有资金的多少和进行决策时所耗费的成本。这两个成本含义是需要分贝解释的,物流资金占用产生的成本是指实物所消耗的资金而产生的成本;这和在物流过程的资金占有成本是不一样的,而物流决策成本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产生战略决策的宏观成本,是对一系列经营活动进行考察和决策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那么什么是狭义的物流成本呢?所谓狭义的物流成本也就是在物流运送的过程当中产生的资金支出,主要有人力资源费用、对项目的追加投资和管理、维持费用以及为物流运营而进行设备购置与折旧,再加上其他一些和物流相关的支出所需要负担的全部流通的费用。我们所要讨论的主是狭义的物流成本。
1.2 类别
我们根据物流不同的特点和性质,可以对物流成本进行分类,这在研究方面,不仅是一个重要前提,而且还是对物流成本根据不同的环节进行控制和优化的不可缺少的基础。在分类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具体的领域不同,把物流成本分成采购、生产、销售、退换货物和废弃等诸多环节中产生的成本;还可以从功能角度出发,把物流成本看作是物流管理、信息处理、流通加工、包装、保管、运输中产生的费用。而分成对内和对外是从支付会计形态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根据成本的性质划分,又可以把它看成的固定与变动成本。而分成显性和隐性两种物流成本优势以发生特性为主来进行划分的。可控和不可控两种方式地划分是出于可控性来划分的;而划分微观、中观、宏观三种物流成本又是从层次性出发来划分的。以上的几种分类按照各自的属性进行分类,对我们更好的了解物流成本中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2、 会计核算
2.1会计核算的选择
将物流中的成本核算和企业财务会计中的成本核算进行结合,这种模式其实就是将财务会计体系结合到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而产生的比较时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单轨制。这种模式的产生是从现在实行的成本核算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和原有模式相比,它主要增加了一些新的项目,其中有物流成本中的会计账簿、凭证和科目,而且它还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时明确规定了收费项目的明细,同时,对于这些费用该如何使用以及归哪些部门使用都做了详细地规定。在会计核算处理的时候,使用了这种模式可以把和物流成本核算中有关联和没有关联的内容区分开来,记入各自的账户。到最后核算时,再把各自账户中的余额部分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再分配,这种模式所产生的物流成本账户与传统模式形成的账户在本质上是一体的。
和单轨制对立的模式就是双轨制。而双轨制实质上也是独立核算模式,只不过在要求上和单轨制相反,是把财务会计核算和物流成本核算完全分成链各个体系,都独立运行,这就使得物流成本核算中的会计账簿、凭证和科目单独进行单独的建立。因此,就会形成两套相互之间独立的账户系统,并且这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求是不一样的,所要求的信息也不一样。所以提供的信息相对单轨制提供的信息也会比较全面丰富、系统准确、真实可靠。在这种新的核算体系中可以单独反映具体的费用项目和这些费用所发生的地方,以及在哪些生产活动、产品和部门发生的费用。
2.2 对比和选择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在很多方面的选择方向是把不同的,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多数企业都认为双轨制适合本企业,这主要是考虑付出的成本和收益是否划算。如果只是考虑收益如何,那么选择单轨制会更划算。因为单轨制为企业提供的核算信息只需要一套体系就可以完成,所以支出的成本就少了。但选用双轨制,只能从表面反映成本情况,企业要想变动成本等就需要重写构建一个体系才能完成。所以,从企业来说,要获得多种成本资料还是选用单轨制模式,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可以考虑双轨制。在这样根据需求选择的模式可以更好的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也可以使企业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收益。
2.2.1采用双轨制模式适合传统成本核算
使用传统成本核算的企业在选择模式方面,最好选用双轨制。这是基于成本核算方法这一方面的因素所考虑的,因为双轨制模式在反映企业的产品成本和物流成本时是用两套会计体系进行的。在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本身就有对费用的收集、重新整理与加工的职能,所以,企业使用传统核算方法不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什么大的影响。在采用传统的方法时,在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时会比较含糊,所以最后的核算成本和作业成本法进行对比时,结果会比较低,这方面和双轨制是一样的。所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多数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选择的是双轨制模式。
2.2.2单轨制模式下对员工素质与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和双轨制模式相比,对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方面上考虑单轨制对企业要求更高。从对员工在电算化程度、会计基础工作以及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来看,单轨制需要员工在新的报表体系、账户、凭证方面有较高的能力。但对于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还需要企业在管理水平上有大的提高,要平衡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对于员工的要求除了素质高,还要有在会计机构工作的经历,因为它是构建一个全新成本核算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双轨制相比,单轨制在信息搜集和整理方面的工作量较大,这些工作无法依靠手工来完成,需要精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以,只有条件具备的企业才能选择单轨制。而企业管理水平低和条件差的企业,只能选择双轨制才能做好物流成本核算工作。
2.3 财务处理以及设置账户
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工作中有隐性与显性成本两种。隐性成本是被列在了会计核算的体系之外的成本,是以相关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按照固定的公式计算出来,同时不会涉及到会计科目选取与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篇文章讲述的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问题。
3、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物流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就目前看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物流成本核算的控制,这样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大幅提高。所以有人将物流成本称为人类社会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要明白不能忽视的是成本核算是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可以认为要想控制企业管理成本,就必须加强会计核算方面的控制。
物流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核算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也是能否实现控制与管理要求的关键所在,第一,会计核算是提供正确信息的依据,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物流活动与变化情况;方面企业制定出完善的物流方案,实现对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第二,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可以帮助企业在制定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最后,会计核算还可以让企业管理者发现企业在经营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会计核算中所提供的信息发现在经营过程中的缺陷,从而对于改善这些现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对企业进行评估是所依据的数据就是会计核算。所以,会计核算所反映的问题和提供的信息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问题和信息可以真实反映物流的状况,也是正确评价其经营效益的主要依据。
总的说来,在现在物质与人力资源都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是否能开发出物流成本中蕴含的资源是成功的关键,同时证明这也是势在必行的措施。作为物流管理的前提,会计核算对企业是否能掌握好成本信息、是否能调节好管理成本、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深远的额影响。
4、 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4.1 范围与内容不全面
物流核算所涉及的范围牵扯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内容也很多,其中还有许多隐蔽的东西。所以,许多企业在核算时缺乏对相关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这就导致企业只重视货物的生产物流、采购物流、销售运输等环节,但因此而忽视了企业内部产生的成本。其中就有物流设备租赁与折旧费用、物流工作人员费用、逆向物流成本、仓管物流成本等就是在其内部产生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往往在工作中就被忽略掉了,因此,就导致了会计核算工作失去了真实性,这样就不利于正确反映出成本的信息,也就带来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麻烦,最终会严重影响管理者在决策时应该采取的正确方向。
4.2 会计核算的易混性
会计核算有很多种,但我们所关注的是物流成本中的会计核算。但还是有人把它和另外一些成本怀集核算搞混。我们都明白物流活动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产品的生产到销售是一个完整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流活动是无时不在。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才使物流活动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就使物流成本产生的费用与其他领域中的核算很容易相混淆。这样是很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其进行管理的。
4.3 缺少完善的制度
在现在的会计核算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能够独立执行的规章制度,也没有能进行领导和监督的机构,这就让它会和其他会计核算相混。这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
5、 总结
针对于上面产生的一些问题我们给出一些建议,首先企业要有成本管理意识,只有具备这种意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对会计核算的内容和对象要明确;其次,要明确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只有建立了制度,才有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所以不仅要建立相关的机构,还要根据企业的特点来选择成本核算的模式。
总而言之,是否能做好企业物流成本中的会计核算是关系到是否能控制与管理好成本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但是在我国,物流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是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对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进行改进是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只有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才能使会计核算工作得到改进,才能正确反映物流活动的信息。为企业控制成本和产生效益服务、(作者单位:大同铁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五台山疗养院)
参考文献:
[1]〖ZK(#〗胡利明.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1):192-193.
[2]王桂琴.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09):40-42.
[3]王新云.企业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04):37-38.
[4]方桂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改进探讨[J].中国商贸,2012,(11):163-164.
[5]李秀云.浅谈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J].商情,2010(11):52.
[6],闫红兵.浅析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和管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48-50.
【关键词】 历史成本;生产性生猪资产;消耗性生猪资产
2006年2月颁布的生物资产新准则指出,生物资产是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与其它资产不同,具有特殊的自然增值的属性。新准则同时将生物资产划分为生产型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三大类,并主要从历史成本计量的角度对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收获与处置等方面做出了规范。新准则对于林木类生物资产和畜牧类生物资产各自的核算方式有比较明确的区分,但对于畜牧类生物资产内部各畜种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及相应的核算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在目前生猪产业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第一大产业的背景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单独对畜牧业中生猪资产的核算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生猪资产的特点及分类
猪是一种杂食动物,可以为人类提供多种产品,猪肉在我国肉类产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猪有大约5―10年的利用年限,且繁殖率高。猪能广泛利用动植物、矿物性饲料,而且饲料转化率高。根据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和利用特性,猪群可以 划分为哺育仔猪、保育仔猪、育成猪、育肥猪、后备猪、成年公猪和成年母猪。 依据IAS41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把生猪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猪资产和生产性生猪资产两类。生猪的生长过程及其资产价值类型如图1所示。企业持有育肥猪的目的是在其成熟后将其出售,而持有种猪的目的是繁殖仔猪。生猪资产既与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一般资产不同,也与奶牛等其他畜牧资产存在差异,具有特殊的自然增值属性,因此导致其在会计确认、计量等方面存在着特殊性。
二、生猪资产的初始计量及账务处理
企业准则规定,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即以取得生物资产并使之达到预定使用用途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生物资产的成本。对于不同来源取得的生物资产,其初始成本构成也不尽相同。
(一)外购生猪资产
无论是生产性生猪资产还是消耗性生猪资产,外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保险费以及可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支出。企业外购的生猪资产,按应计入生猪资产的成本金额,借记“消耗性生猪资产――猪苗”或“生产性生猪资产――种猪”,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二)自行繁殖的生猪资产
1.消耗性生猪资产
对于进行出售的保育仔猪、自行繁殖的育肥猪、将被饲养成育肥猪的仔猪和不符合种猪特征的后备猪, 其成本包括售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必要支出;退役的种猪,其成本就是退役时种猪的账面净值。
2.生产性生猪资产
符合种猪特征的后备猪,其成本为将后备猪饲养为种猪所消耗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成年公猪和成年母猪,其成本为后备猪在转入成年猪的净值加上成年种猪继续投入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种猪在成熟之前发生的必要支出在“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猪)”科目核算归集,当种猪成熟而达到可以繁殖仔猪的目的时,按其账面余额,借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成年母猪)”,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种猪)”科目,未成熟生产性生猪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生猪资产的后续计量及账务处理
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区分生产性生猪资产成熟和未成熟的分界点,同时也是判断其相关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是区分其是否具有生产能力,从而计提折旧的分界点。
(一)生猪资产后续支出
1.消耗性生猪资产
对于保育仔猪、自行繁殖的育肥猪、将被饲养成育肥猪的仔猪和不符合种猪特征的后备猪,企业持有的目的是成熟后将其出售,因此在达到预定使用目的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予以资本化,直接计入生猪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退役的种猪,相关后续支出应当进行费用化处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生产性生猪资产
符合种猪特征的后备猪,企业持有的目的是繁殖产仔,因此在该种猪成熟前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和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予以资本化,直接计入生猪资产的账面价值;对于公母猪开始杂交产仔、哺乳、再怀孕、产仔、哺乳,不断地循环的这个生物转化过程,相当于资产形成后的使用过程,发生的后续支出应当予以费用化处理。
(二)生猪资产折旧的计提
生猪资产的折旧计提应该充分考虑到生猪资产价值变动规律,并结合生猪资产的生物转化特点来确定。对于作为消耗性生猪资产核算的育肥猪,由于企业持有的目的是将其出售,在其达到预定使用目的前账面价值是不断增加的,因此不需要对该类生猪资产计提折旧;对于作为生产性生猪资产核算的种猪,其在达到成熟状态前同样不需要计提折旧,故只需对成年母猪计提折旧。对成年母猪计提折旧可以采用按产仔窝数计提,一般成年母猪的利用年限为4―6年,从第三胎起,生殖能力最强,第八胎以后,产仔能力开始下降,因此每一年的折旧额并不完全一致,企业可以有选择性的使用加速折旧法或者年限平均法。对生猪资产计提折旧时,借记“农业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三)生猪资产减值的处理
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猪资产和生产性生猪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上述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生猪资产减值准备。消耗性生猪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生产性生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成本或账面价值时,企业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金额低于成本或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生猪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消耗性生物资产”或“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猪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
四、生猪资产的收获与处置
从消耗性生猪资产上收获猪肉时,生猪资产自身完全转化为农产品而不复存在,企业应当将收获时点消耗性生猪资产的账面价值结转为猪肉农产品的成本。借记“农产品――猪肉” 科目,贷记“消耗性生物资产――肉猪”;从生产性生猪资产上收获猪仔农产品后,生猪资产的母体依然存在,在成猪产仔过程中发生的饲料费、人工费等相关支出直接计入相关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农业生产成本(仔猪)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等科目。
生猪资产出售时,企业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应按其账面余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生产性生物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或折旧的,还应同时结转减值准备或累计折旧。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摊余成本;计算及账务处理;摊销
2006年5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正式实施,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要求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进行计量的结果和其变化的情况都需要包含在那时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中,并且能够有助于出售金融资产的后面计量价值的进行,若是拥有一些金融负债相关的贷款、应收款目等需要依据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摊余成本作为一个新的概念首次在会计准则中出现,从一开始其定义、原理,如何正确运用就成为广大会计人员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本文希望对摊余成本做个简明而又系统的总结,方便会计从业人员包括投资者对摊余成本甚至运用该方法的相关金融产品有个正确的认识。
一、介绍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负债)的摊余成本,就是通过下面发生的情况对初期金额进行调整形成的结果:
1.对于已经偿还或者回收了的本金进行扣掉;
2.通过对金额在初期到终止期所形成的差额通过实际利率法的运用进行加上或者减去摊销金额,最后积累成的摊销额。
3.对因为价值降低而造成的损失进行扣除
即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收回或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通过第二步金额的计算需要利用实际利率法来获得。这个方法是用来计算摊余成本和各个时期有关利息的收支,这个过程需要依据金融资产(负债)的实际利率来进行。金融资产或负债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有关将来资金的变化,就是实际利率,这也是用来将金融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兑现的依据。
二、论述摊余成本的运用
金融资产(负债)的后期计算都是依照摊余成本的定义来进行的,另外通过对金额在初期到终止期所形成的差额通过实际利率法的运用所形成的摊销额,其和摊余成本是有着一定的关系的。若是摊销金融资产(负债)也是通过摊余成本的定义和实际利率法进行计算的话,那么其金额的账面价值相等于金融资产(负债)摊余成本。现实中情况中也确实是这样的。企业通过依据现行的会计准则所形成的在资产负债表中显示的计算结果就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若是已经预计了因为价值降低而形成损失,那么账面的价值就是计算金额减去损失的金额。
我们将持有至到期投资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其可以分为;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进行计算分析。得到结果对于最初金额的确认需要依据公允价值和其他有关的交易金额,可是并不包含到期之后没有取出的应得利息金额,所以“面值”明细账户需要包含投资面值,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利息调整”账户的明细是明确规定需要包含初始确认额度与面值的差额。这个时期的实际利率就是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现在账面价值进行兑现产生的利率。并且在这个时期的任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需要依据实际利率进行“利息调整”明细账户金额的摊销。在贷款购买资产的金融管理业务中,“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未确认融资费用的累计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价值=“长期应付款”账户余额经过“未确认融资费用”费用账户余额调整后的金额,也就是说长期应付款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显示的额度;分期付款信用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折现率。
拥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采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投资者而言,债券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期初摊余成本;站在债券发行方的角度考虑,期初摊余成本也就是讲自己本身欠了多少债务。站在双方的角度来讲,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不一样的情况下,表面上的现金流入或流出,也就是根据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额外金额或应付额外金额,并不是双方实际所得到的利率,而实际利率法摊销正好完善的处理了这个棘手的问题。
三、会计核算的处理
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需要依据实际利率法对摊余成本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实施后期计量。分别是以下内容:
借:[面值(本金)×票面所得的额外金额]
贷:(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即投资收益
借/贷:利息调整差额
上面模型中“应收利息”一般是一些利息债券进行分期付款形成的利息收入,这不是固定资产,如果是一次付款利息债券,所产生的利息则不是流动资产,应该记在“金融资产——应计利息”项目中。上述模型适合于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债券和贷款等。
有关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负债,需要依据实际利率法对摊余成本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实施后期计量。分别是以下内容:
借:(摊余成本×实际利息百分比)
贷:[面值(本金)×票面利息百分比]即应付额外金额
借/贷:利息调整差额
上面模型中“应收利息”一般是利息债券分期付款形成的支付额,是流动负债的一种形式,若果是一次付款利息债券,所产生的利息则不是流动负债,应该记在“金融负债——应计利息”项目中。。上述模型适合于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等。
四、一个运用的实例
某一个公司在去年的开年初就批准发出了六千万的5年期一次还本、分期付息的公司债券,并且在每天的最后一天支付债券利息,6%的年利率就是债券的票面利率。如果在发行债券时期的市场利率是5%,那么这个公司的发行价格应该是:
60000000×(P/S,5%,5)+60000000×6%×(P/A,5%,5)=60000000×0.7835+60000000×6%×4.3295=62596200(元)
这个公司通过相关信息,对于利息费用的计算则是根据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来进行。
尾数调整:60000000+3600000-60569622.33=3030377.67(元)
根据上述资料,这个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1年1月1日,发行债券时:
借:银行存款62596200
贷:应付债券——面值60000000
——利息调整2596200
(2)2×11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时:
借:在建筑工程中的财务费用312981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470190
贷:应付利息3600000
(3)2×11年12月31日支付利息时:
借:应付利息3600000
贷:银行存款3600000
2×12、2×13、2×14年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分录与2×11年相同,金额与利息费用一览表的对应金额一致。
(4)2×15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最后一期利息费用时:
借: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3030377.67
应付债券——面值60000000
——利息调整569622.33
贷:银行存款63600000
五、小结
实际上,账面的价值适合摊余成本的金额是相通的,并且这两个方面都不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规定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之中,它们二者的差异体现在:通过在后续的金融资产(负债)计量中所显示的摊余成本主要表现的是摊销额在实际利率法的依据下所变化的情况,它是每一期摊销形成的余额。
金融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主要是通过摊余成本的定义进行的,若是扩展了摊余成本的定义,从其直到其他资产(负债)的计量过程的话,那么上文中所列出的分录模型就可以扩展到计量其他业务的过程,像是融资租赁、分期付款购买资产等。所以,站在根本的角度上讲,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原理是相互说的通的,保持了到期投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之后的贷款、应付债券、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购买或销售商品涉及到的实际利率法的摊销处理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很迅速的解决了。所在每一个资产负债日并且是在付款分期的界限内所没有确定的融资费用的分摊额=“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折现率。(作者单位: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安全成本 会计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特点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安全成本,最终达到控制安全成本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在从事与建筑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与安全有关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即建筑施工企业为保证安全生产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建筑施工企业在产品生产中为保证实现一定的安全水平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产生于整个建筑的全过程,涉及到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安全成本与安全决策、安全管理与组织、安全设计、安全保证措施等方面有关,它是建筑施工企业产品生产的一种附加性成本。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特点
(1)安全成本的过程控制。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过程复杂,每一个过程都可能导致安全成本的发生,这也决定了安全成本的控制必须贯穿在每一个过程中。(2)安全成本数据采集复杂。安全成本可能发生在建筑产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中,因此安全成本数据的采集就要随时进行。另外,安全成本数据的数额跨度较大,小可以到几分几厘,大可以到成万上亿,但它们都是成本的发生,因此都应当准确采集,并且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引起成本发生各个方面,收集难度较大。(3)安全成本成本源复杂。影响安全成本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并且每项安全成本的成本源往往并不单一。安全成本和安全成本源的对应关系存在几种:一损一源、一损多源、多损一源、多损多源。这种不同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多损多源,使得成本源变得很复杂,难以准确确定。(4)安全成本归集复杂。成本源的复杂决定了成本归集的复杂。(5)安全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中有相当多的都难以计量,比如安全事故后引起工人心理阴影,造成工效降低,这种安全成本就不容易计量,进而造成安全成本的不准确。
2.施工企业安全成本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2.1 安全成本责任中心的确定
构建合理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划分责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克服各责任中心之间权责划分不清的弊端,避免推责争权的现象。责任中心的设置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及内部管理层次、劳动组织来确定。根据建筑施工工艺及特点,本文认为其责任中心可划分为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中心和施工工段责任中心。
2.1.1 项目部责任中心
工程项目部既是本级的责任中心,又是下一级施工队的汇总部门和管理部门,其中心实际是以项目经理为最高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人,项目管理班子协同进行管理,负责整项工程的施工。其责任主要包括:(1)制定项目总体控制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保证业主或工程师的满意;(2)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班子;(3)履行合同义务,监督合同执行,处理合同变更;(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具有内部职责。权利就是根据责权一致、以责定权的原则,为了更好地承担以上责任,本中心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利。包括:(1)生产指挥权。有权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的规定,根据项目随时出现的人、财、物资源变化情况和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指挥调度;(2)劳动分配权。对项目部班子及工程队管理及作业人员的选择、考核、聘任、奖惩、指挥有绝对的权利。项目部责任中心的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它是项目管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因素。该中心的利益主要取决于工程项目与工程处的分配、核算形式。在责任成本管理下,可采取独立核算、成本包干的形式,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1.2 工程队责任中心
工程队责任中心实际上是工程队队长负责的中心,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对机械使用成本控制负责,同样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本责任中心的职责应以施工队长为总负责人,对提供施工生产计划、组织施工生产、控制成本中心及施工工段成本费用、考核施工工段的业绩以及会同项目部、业主、监理工程师进行施工监督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责任相对应,施工队责任中心拥有如下权利:(1)组织施工生产权。施工队根据施工现场及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有权安排施工计划,具体组织进行施工生产,如机械设备的调度、人员的调度;(2)部分材料采购权。在主要材料由项目部责任中心代购代管(或由建设方统一提供)的前提下,本中心应拥有对其他材料的采购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这样才会使材料按需采购,有利于施工的按计划进行;(3)材料验收权。为了保证权利的相对集中和资金的统一管理,主要材料由项目部责任中心的材料部统一进行采购,但施工队及施工工区有权对其所采购材料的质、量以及价格进行验收,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有权拒绝接受。本中心的利益取得和分配与项目部保持一致,执行以权定责、以责定利原则。
2.1.3 施工工段责任中心
本级责任中心是在工程队领导下对其所负责工程段进行直接施工管理,根据具体的施工项目情况,可把施工队划分为各施工工段责任中心,各中心的负责人为各工段段长。尽管各工段是独立施工,但每一工段具体施工时都要根据施工工艺进行。因为不同的施工阶段、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考核的具体内容不同,各自的责、权、利均不相同。
2.2 安全成本目标的确定
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步工作。目标是目标管理的依据,制定既先进又可行的目标是安全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安全目标包括确定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和总体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三方面内容。
2.2.1 企业安全目标方针
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即用简明扼要、激励人心的文字、数字对企业安全目标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它反映了企业安全工作的奋斗方向和行动纲领。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应根据上级的要求和企业的主客观条件,经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后加以确定。
2.2.2 企业总安全目标
总体目标是目标方针的具体化。它具体地规定了为实现目标方针在各主要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水平。只有目标方针而没有总体目标,方针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只有根据目标方针确定总目标,总目标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方针的实现,目标方针与总体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总体目标由若干目标项目所组成。这些目标项目应既能全面反映安全工作在各个方面的要求,又能适用于国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一个目标项目都应规定达到的标准,而且达到标准必须数值化,即一定要有定量的目标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的行动方向明确具体,在实施过程中便于检查控制,在考核评比时有准确的依据。
2.3 安全成本目标的控制与评估
明确了安全成本管理的目标,执行的好坏,不能等到完工后算账再说,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控制,及时分析,及时考核,及时与目标比较差异,采取措施,保证目标安全责任成本的实现。也就是说,控制与考核是一个统一的、同时进行的过程,控制与考核是动态的。对各中心所选定的考核指标为实现企业总目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需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应对管理中心如项目部责任中心和施工队责任中心,生产成本责任中心如施工队责任中心、施工工段责任中心和生产班组分别进行,其考核指标因此而不同。考核各中心时,这些指标以责任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执行结果来进行,同时因各安全成本项目在成本总额所占比例不同,所以在综合取分时,取其加权值。但考核奖惩总分需确定底线,如综合加权分值警戒线确定在30分左右,即总分高于130分或低于70分可能要在其他方面找原因,需认真分析节超原因。同时在进行安全责任成本考核时,鼓励各责任主体积极参与成本控制,其工资奖金所得与其控制绩效相挂钩,实行成本否决。
总之,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进行反映和披露,将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形象,严格履行职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田水承等.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白文元,赵云胜.基于安全经济学的安全投资决策分析[J].安全管理,2004,7:24-26.
关键词: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管理
随着经济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出了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基于这种客观实际,有必要对环境财务成本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企业实际加以研究,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思路与方法指导。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是指企业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为耗费自然资源或生态资源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一方面,环境向企业提供了生产的自然资源,同时企业生产环境质量的优劣又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又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弃物影响着环境质量。为此,企业必须承担起为环境负责的义务,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强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的措施
第一,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确认。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确认是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关键,只有准确地确认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才能正确地核算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从而为环境财务成本控制提供基础。如果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与通过以下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一是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效率;二是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环境保护。总之,不管环境财务成本是否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增加,只要它们能对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利益有所贡献,则可以将其视为企业所支付的一种代价,进行资本化处理。同时,如果环境财务成本并不会在来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经济利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如废物处理,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清除前期活动引起的损害,持续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成本等,这些成本并不产生未来收益,因而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计量。企业环境财务成本计量是会计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但是由于环境财务成本的特殊性,环境财务成本的计量同时还应特别遵循经济与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在计量环境财务成本时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合起来。即企业坚持双赢原则,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经济发展。同时企业环境财务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具有多元性。由于环境财务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活动包含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这就要求环境财务成本在计量尺度的选择上要超脱传统会计,不仅要用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同时在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信息披露过程中,应辅以其他的计量单位,适当考虑使用实物或与自然环境相关指标的计量尺度形式。
第三,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会计信息披露。为了使利益相关人或信息需求者详细了解企业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情况,企业还需以一定的形式对其进行披露,才能使其做出有关环境信息的正确决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的研究才具有实际意义。与传统会计信息不同,由于环境财务成本信息中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并存,定量信息中货币信息与非货币信息并存,所以可以将环境财务成本信息划分为货币性信息、非货币性信息以及记述性信息三类。货币性信息的核算是重点。只有货币信息核算才能把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相联系并统一起来。
二、强化企业环境财务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环境财务成本会计核算不是终点,它的最终目的是对环境财务成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企业的相关环境决策达到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环境财务成本管理是环境财务成本核算的延伸。即环境财务成本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财务成本核算所提供的环境财务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财务成本形成过程中有关因素加以控制,达到相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最优目的的过程。其具体措施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
第一,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环境资源和环境属性,以及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利用各种先进的设计理论,在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减少到最小,最终设计出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产品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
第二,绿色制造。传统制造活动是在其过程的末端对污染排放物进行处理,使其达到环境法规的正常排放标准要求,减少罚款成本。但是,这种做法一般只能满足最低环境法规的要求,是一种被动的、低层次的环境财务成本控制战略,并且投入大,费时费力。绿色制造是指对高效、清洁制造方法的开发及应用,以达到绿色设计的目标要求,即在满足企业需要的同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将废物减量化、循环利用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在绿色制造中,绿色采用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持有“生态”的观念,尤其是对某些食品企业来说,每一种添加剂或催化剂原料都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人身心造成伤害,而不适当的采购活动会造成大量的运输包装费,还有储存保管和处置成本。因此改进采购活动可以达到减少相关环境财务成本,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山.环境财务成本核算与应用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1).
2.肖序,毛洪涛.对企业环境财务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J].会计研究,2000(6).
关键词: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管理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在工业生产制造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承担非常大的经济压力与风险。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调节能力不断增强,工业企业的生产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此背景下,工业企业实现精准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是提高企业自身抵御市场风险,降低成本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的重要措施,是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重要保障。
一、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内容
工业企业成本包括产品生产制造各个环节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以及其他直接支出等。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以及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管理费用、在筹集资金过程中产生的财务费用、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销售费用等,都作为期间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不计入生产产品成本。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需要保证对产品生产具体成本及各类费用来源进行精准的核算与管理,从而为产品市场价格形成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生产资料利用率,提高工业企业自身竞争力。
二、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理念滞后
工业企业作为传统行业,在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管理理念更新不及时,不能深刻认识成本会计核算变革的重要性问题。具体来说,首先,工业企业没有形成正确的资源消耗意识。随着当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保护观念的不断深入,工业企业发展资源损耗成为其成本的重要方面。因此,要求工业企业积极推进节能环保型工业发展,采取多元化策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当前仍旧有很多工业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没有资源消耗意识,不能将资源消耗列入成本核算范围内。其次,以牺牲产品质量为前提片面降低成本支出。部分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将压缩成本作为扩大效益的重要方式,片面降低成本,过分压缩支出,对产品生产质量等造成了影响,最终阻碍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还有把成本看的太死,太滞后,比如一款产品成本可能在设计、研发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后面采购、生产流程怎么改,降本都是有限的。最后,成本会计核算受管理人员理念及综合素质限制。大部分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缺乏严谨性、科学性、准确性,成本核算受到人为干预的现象较多出现,从而导致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准确性降低,不利于其核算与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成本会计核算范畴狭窄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首要对象是产品成本,目前大多数工业企业将成本核算放在产品生产成本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成本支出。事实上,工业企业产品成本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还包括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的其他间接费用。尤其是对于当前创新型工业企业来说,其产品的设计研发在产品成本中占据比重较大,但对于研发工作人员人工费用则是工业企业人工费用的综合。还有设计、研发方案出来后,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产品成本,在前端管控成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原来的很多企业都不注重前端的管控,只是在生产环节拼命节省成本。这样一来,企业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将产品研发的重要性明确体现出来,从而使得企业成本核算结构精确度不足。
(三)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繁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制度漏洞的问题,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增加。在实际成本管理中,管理漏洞的存在导致对企业内部员工的约束力度不足,存在资源浪费,甚至中饱私囊的现象,极大的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严重损害企业利益。同时,通常来说工业企业普遍存在一定的库存积压、呆坏账等问题,严重降低企业资金利用率,增加资金成本,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三、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措施
(一)及时更新成本核算与管理理念
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首要前提是及时更新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观念,真正认识并重视企业成本核算,从而确保成本核算与管理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工业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首先应当认识到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输出管理与生产决策的重要影响。准确的成本核算结果能够为管理人员生产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企业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其次,及时更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人员理念。通过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树立员工岗位责任感,使其在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自觉落实先进管理理念,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完整准确的成本信息。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培训及时将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理念傳输给工作人员,培养其专业素质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掌握成本核算的流程与要点;增强其职业道德水平,避免在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出现徇私舞弊等现象,损害企业利益。制定完善的激励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总而言之,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人员应当顺应企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工业企业发展对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
(二)提高成本核算全面性
工业企业实现全面的成本核算,需要转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模型,进一步提升成本核算工作精确性与科学性,从而保障企业产品生产全过程都纳入到模型当中,实现全面成本核算。以RAC为依据建立的成本核算模型,能够将产品生产全过程各工序进行细化分解,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过程中,能够依靠作业动因对成本对象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降低产品成本。如果在企业生产作业与资源消耗中存在尖锐矛盾,管理人员需要对内部生产部门各个岗位进行划分,坚持以成本动因为分配作业的标准,从而提高各岗位消耗动因量与成本分配率的合理性,降低企业成本。
(三)优化订单与产品库存成本管理
工业企业优化订单与产品库存成本管理,是提高成本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款速度。工业企业需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如果应收账款占比过大,需要在企业内容增设账款催缴部门,专门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确保应收账款的回款时间在合理范围内,提高资金周转率与利用率,降低呆坏账发生率,最终降低企业资金成本。同时,还要从源头控制应收账款比例,加强销售部门对赊销状况的控制力度。其次,降低采购成本。工业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通过提高采购人员专业能力,实现材料采购的性价比最大化,有利于企业节约采购成本。再次,优化库存成本管理。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以销定产,降低库存积压程度,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同时,加快个性化定制发展策略,客户根据需求定制所需要的产品,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库存积压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适应市场个性化需求,调自身竞争力。最后,加强对现代企业现金管理方式的应用,革新传统管理制度与模式,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成本核算与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提高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