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09 10:54:19

序论:在您撰写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西医临床医学前景

第1篇

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2、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健、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麻醉学;异丙酚;前景;应用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 )主要是局部应用于神经干或神经末梢周围,作用: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使局部的痛觉暂时消失。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暂时引起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等状态的药物。异丙酚属于短效静脉全身物。

1 对象与方法:

1.1诊断标准和患者选择

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在2012年10月份至2013年5月份期间,从成都市新都区人民医院入院进行短时手术并对物不过敏的患者中选取30岁到35岁的患者90例,要求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1.2 实验设计:

在研究设计中主要分为两组实验,采取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两组都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包含患者45人,实验组的男女比例在32:13,对照组的男女比例为31:14,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的差异。(P>0.05)。第一组实验组选用异丙酚,对照组选择普通的全是物;第二组实验组选用异丙酚,对照组选用异丙酚的混合药剂。

1.3 临床适应症及使用方法

(1)麻醉诱导。使用异丙酚进行诱导,能够减轻气管插管的动力学反应,性能良好,较其它的诱导药品有更好的性能。一般推荐用量为1.5~2.5mg/kg,但由于不同的人对有不同需求,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做出调整,因此,本次实验选择的患者的身体状况相似,以便对比分析。对于年龄大和心血管功能减退的患者要特殊注意,本组实验选择的是30~35岁的患者,无需考虑此项。

(2)麻醉的维持。异丙酚作为品进行维持时,麻醉的深度很容易控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推荐量为4~12㎎/㎏.h。给药方式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泵给药、直接静滴或者是稀释在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滴,但一般我们都会与镇痛药一起使用。考虑到不同个体对剂量的不同需求,异丙酚的麻醉维持使用量和麻醉维持的深度要适度的调整,小儿的剂量要稍稍增大一些为9~15㎎/㎏.h。有的手术进行的时间较短,那我们就可以在麻醉诱导过后2min开始,每隔3分钟的时间注射四分之一分量的诱导剂。这样的方式,在停止使用后,麻醉恢复的迅速,也会降低术后恶心的发生几率。

(3)镇静作用。对于一些重症的病人,术后需要做一定的镇静操作。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大概的需要镇静的深度,可以在注射一定的负荷量之后,继续少量的维持镇静。一般,负荷量的范围是0.2到0.7mg/kg,以0.5㎎/㎏.h维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病人提高对机械通气的耐受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镇痛药的依赖。但前提是检查后确定的药物量准确,小孩子禁用。

1.4药物效果评定:

根据卫生部对于效果的判定标准,对于小手术中的使用的判定标准为起效快,持续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和苏醒迅速。

1.5 统计学检验

计量数据表示X±S,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检验;计数数据采用 检验,以P

2 两组实验比较:

实验组:对病人均要调节本品的给药量,每10秒4ml(40mg)直至临床上产生麻醉作用。维持麻醉:因人而异,通常1-2mg/kg,静推1min内眼睑反射消失,平均4.4min可睁眼,5.2min能回答简单问题。

对照组:诱导时吸入浓度应小于6%,如大于7%常发生刺激性咳嗽或屏气;维持麻醉用3%~4%浓度。常用作心血管麻醉、小儿、老年病人麻醉及门诊手术麻醉。可单独使用或加用60%氧化亚氮,并可用于静吸复合全麻。

3 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异丙酚相对于其他物有很大的优越性,进行麻醉后,可做维持麻醉的操作,有助于病人清醒。同时还有镇静的作用,根据病人的不同,用量应有调整。其次,异丙酚在单独使用的时候并没有复合使用时疗效显著,因此,在临床手术中全身麻醉大多采用复合剂,比如,异丙酚和咪达唑仑复合麻醉的应用。

4 讨论:

在近代医学中,异丙酚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减轻痛苦上,他的好处将越来越多展现出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异丙酚是一种经静脉给予的全身麻醉剂,较低剂量时即可出现镇静和催眠作用。异丙酚快速起效,且迅速平稳,易于调控,恢复快而完全,并能尽快撤离呼吸机和拔出气管插管,这在大多数早期文献均已证实,虽然异丙酚的镇静作用可以相对较快地解除,但在本试验中发现输入>12h则恢复时间略长。异丙酚为磷脂乳剂,其中脂肪提供1.1 kcal/ml的热量,应算入热量来源。长期或高剂量输入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异丙酚其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外周静脉注射部位疼痛。本试验异丙酚组发生血压下降8例,心率减慢4例。低血压与剂量相关,常发生于大剂量给药后,且因ICU中机械通气患者可能需镇静时间长。手术麻醉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们在术前、术时、术后都应该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保证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高改莉; 井蕊; 李淑芳,不同剂量异丙酚麻醉对食道癌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03

[2] 丁华,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在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 2013/03

第3篇

(CVVH)净化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25例,所有患者均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CVVH净化治疗,病情好转19例,死亡4例。结论  应用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可阻断机体的炎症介质的瀑布式炎症反应,明显的改善了各脏器的功能,病死率显著降低,显示出了其独特的功效。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连续性血液净化  治疗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迅速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发展为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病死率高达20%-30%[1]。近年来,对炎症介质的针对性治疗方法—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成为治疗SAP的热点。我院2006年3月-2010年6月应用连续性床旁血液净化治疗SAP 25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5例SAP患者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3-77岁,平均51岁。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所有病人具备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生化改变,且符合SAP的诊断标准[2]。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诊断符合1992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和危重病医学会共同制定的标准。诱因:胆源性胰腺炎14例,酒精性或暴饮暴食8例,其他部位感染并发胰腺炎1例,原因不明者2例,其中伴有高脂血症6例。

        1.2 常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综合治疗即:禁食水,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改善微循环,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抑酸,保护胃粘膜及保肝,营养心肌药物,中药大黄通腹等对症。

        1.3 CVVH方法  患者在接受上述综合治疗的同时,立即加用CVVH治疗。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使用日本ACH-10徐缓式血液净化仪,以及配套的APS 900型滤器和管道,血流量180-200ml/min,置换液为总医院新Port配方,置换液流量2000-4000ml/h,均以前稀释方式输入,根据每例患者的病情调整超滤量,采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抗凝,出血倾向明显的患者采用无肝素血滤。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监测、腹部及精神神经系统表现、血常规等。

停止指标: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基础上,生命体征平稳,心率≤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淀粉酶降至正常,化验各种生化指标明显好转,停胃肠减压后观察病情平稳时停止血液净化治疗。

2  结果

        CVVH平均治疗时间为每次8-12h,每日1次,连续治疗5-11次。治疗后所有患者烦躁,腹部胀痛,发热等症状逐减缓解,心率、呼吸、血压逐减平稳,化验血糖、肝功、肾功、血常规、血钙等逐渐恢复正常水平。心衰缓解,肺部啰音减少至消失。25例患者中19例好转出院,存活率为76%;4例患者死亡;余2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第4篇

 

在中医院校,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日渐壮大相比较,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则逐步萎缩,给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7]。而在中医研究生培养中,学科的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保障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设置的意义及其研究生培养特点

 

1.1临床医学专业设置学术学位的重要意义

 

临床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不仅有赖于高水平临床执业医师的培养,更有赖于医学理论研究的突破及临床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两者之间互为支撑、互为依托。学术研究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主要来源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学术创新研究是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即培养具有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注重中医临床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科研能力培养,注重中医临床理论和临床诊疗的科学探索及从诊疗、保健方面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的开发与创新研究。简而言之,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学术与研究素养不仅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考核指标,更是学科学术水平、学科导师队伍水平乃至整个医学院校综合学术实力的直接检验和体现。

 

综上所述,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有机整合中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资源,有利于改善学科结构,有利于跨学科学术交流,催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中医院校设置临床医学学术学位,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中医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学科学术活力的需要,也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1.2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其培养有明显的中医气息。中医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与中医学息息相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有中医学的学习经历,研究生阶段又在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中生活、学习,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研究生指导教师虽从西医院校获得学位,但在中医院校从事科教研工作多年,对中医理论体系也具备一定的熟悉度,这些都给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打上了深刻的中医烙印。

 

其培养不能脱离中医临床实践。从西医西药的发展模式来看,借助于发达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其基础研究往往是先行于临床实践,且独立于临床实践之外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则是围绕临床现象建立的,其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的孕育离不开中医临床的土壤,两者难以分割。对中医学来说,某一理论不能被自然科学证明,其概念模型不能在实验室中复制并不重要,关键是该理论所表达的信息有何临床指导价值,以及如何临床运用。因此,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应紧贴中医临床,应设置_定的中医临床诊疗实践和规范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培训要求。

 

其培养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如何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本质和核心。中医临床医学是技能学科,也是经验科学,但不能仅仅理解为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地“思考”,学会对临床现象信息的认知、分析、综合、推理、归纳总结、推陈出新。因此,其研究生培养改革措施须围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来开展,促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于2010年获准新增临床医学_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首批开展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工作的中医院校。作为该校最大的研究生培养示范单位之_,其第一临床医学院目前有临床医学_级学科项下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二级学科,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7名,招收培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5名。

 

研究结合中医院校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培养特点,重新审视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围绕“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养”为核心进行了中医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2.1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学科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指导主体。学科建设和导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顺利开展和取得实效的必要支持。构建学科体系。通过专家论证,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形成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麻醉学、检验诊断学7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

 

推进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通过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遴选,强化学科师资队伍力量,制定并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遴选和考核机制,强调导师“三导”职责即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实施导师指导问责制,导师是研究生临床和科研活动的第_责任人,在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须由导师承担相应责任;组织研究生导师开展业务培训、指导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

 

构建学术平台,强化学科队伍。整合优势资源,培养以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和人才梯队;学术交流促学术的发展创新,促进研究生导师学术知识结构紧跟学术前沿动态更新,活跃学科学术氛围,进_步促进了学科学术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近三年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共取得主持各级科研项目17项,可支配项目经费达166.3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教学论文32篇;其中临床医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经费25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教学论文4篇。

 

2.2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系统规范的研究生培训和考核制度

 

研究生培养确立了“三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教研室、临床科室和实验室为培养载体,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临床轮训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为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为辅,涵括了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学习内容;编写出版了研究生选修教材《现代中医内科研究》。

 

修订和完善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科研工作与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与方法、医疗、教学、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德育、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要求;研究生第一学年集中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教研室(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准备工作;第二、三学年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及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和撰写学位论文。

 

制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借鉴卫生部普通专科医师培训模式,包含了思想品德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专业临床要求等方面,建立了合理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训考核量化指标,实施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轮科考核与阶段考核、毕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小组评价与专家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注重科研能力培训和考核。制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科研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让研究生熟悉或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要求、质量保证以及专项实验技术,为研究生开展临床相关科研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动态跟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实施能力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查阅文献与综述报告情况、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情况、实验课操作能力以及研究进展及情况考核。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研究生临床轮训管理规定》等,汇编成册,利于规范管理。

 

2.3创新学术环境建设,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科研探索精神,除了需要在直接参与具体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更需要一种氛围和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啕和影响。创新学术环境建设,是增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及实现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积极推动临床医学各二级学科专业,定期开展学术沙龙、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做到“定期、系列、优质”,如每月一次的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列学术沙龙,肿瘤学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科专业扩大学科学术影响力,主办或承办各类省级以上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近三年各临床医学专业共组织举办院内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共30场,省级专科学术年会4场,如《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肿瘤综合治疗新进展高研班暨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研讨会》等;全国性的学术会议4场,如《麻醉科主任困难气道处理培训交流会》、《全国小儿麻醉暨第三届中美小儿麻醉暨南方麻醉学术交流会》等,为专科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个视野宽阔、气氛浓厚的学术平台,以学科学术建设带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鼓励研究生自主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主办,各年级研究生或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团体承办的方式,定期就研究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在读博士生发表SCI论文经验谈”、“博士生出国学习交流经验分享”等,邀请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院内外专家、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或临床上有突出成绩的在读或毕业研究生前来交流,活跃了学科学术氛围,强化了研究生理论探索、自主创新意识,也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讨论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等交流活动,借助其他高校和学科的学术资源开阔学术视野,促进跨学科培养和学术创新;鼓励研究生以联合培养的形式到国际知名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如麻醉学专业研究生已于2012年7月赴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中医院校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是新生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其在跨学科学术交流、学术资源优化与共享、学科建设发展空间上享有很大的优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有助于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植根于中医药的大环境,与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有其相近之处,两者均涵括了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则不同,前者注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科医生,而后者注重科研素养,为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输送高素质师资和科研人员。

 

该研究以探索中医院校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主线,围绕学科内涵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术平台建设等要素,注重和突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制度和科研技能培训制度,形成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和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临床和科研实践带动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的不断提高;研究始终围绕实践开展,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发挥效益,在实践中完善提高,通过实践反馈不断完善提升,有利于保证各项培养改革措施按计划实施。

 

目前该研究项目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已在该校临床医学专业各二级学科中全面应用,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学科内涵建设逐步完善,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逐年提高,专业思想曰益牢固,专业学习兴趣不断增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掌握得到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有力的保障,2014年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看好。前研究生课程学习中大多偏重理论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求授课教师逐步摆脱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行研讨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效果。为此,研究生院大幅增设了诸如《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技术及应用》、《生命科学研究进展》、《质谱分析》等为代表的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动态以及跨学科应用类课程,使研究生的知识视野、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强化。

 

3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思索与探讨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构建合理的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结合作者所在院校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和经验,笔者认为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强调跨学科培养研究生,重视相关学科课程研究生教育模式应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应大力提倡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应特别包含新兴学科,重视边缘学科,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的专家应至少有一个来自交叉学科,避免学生专业视野狭窄。另外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部分交叉的学科进行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并逐步过渡为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培养平台进行研究生培养。

 

3.2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材质量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师资与教材建设,培养_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学术上有新思想、勇于创新的研究生课程教师队伍。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管理,特别是对研究生课程的开设要把好“准入关”,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课程评价体系,改变目前部分单位存在的因人设课的现象,促进研究生课程的正规化建设,体现出研究生教材专、精、深和前沿性的特点,使硕士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拉开档次。

 

3.3调动研究生主观能动性,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大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阶段那种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上。应针对不同类型培养研究生,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如PBL教学互动,计算机模拟,问题式研讨等非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4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视实践类课程紧跟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即时修订更新课程设置,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技术类、医学前沿进展类课程,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为研究生与医学领域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创造交流平台,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研究动态,培养研究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3.5加强研究生思政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营造优良育人环境

 

通过进行党课培训、时事政策教育和专业讲座等,教育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社会需要与自身价值取向相统_,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寻找实现个人价值的结合点,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开展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_系列集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_体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第5篇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康复学术论坛会,于2012年11月18日上午8点在太原市经贸宾馆召开。此次会议由山西省医院协会主办,太原市中医医院承办。出席此次会议的领导有:山西省医院协会会长赵震寰、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波、太原市卫生局局长郝宝清等。会议还特邀了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医史馆副馆长张雪亮教授分别作了健康管理和康复教育专题讲座,全省160余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是目前山西省成立的首个“康复医学”管理组织。

 

康复医学的发展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被称为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它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体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体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也就是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包括“医学康复”(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复”(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取得就业机会)、“社会康复”(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促进残疾人能重返社会)。实现以上四个领域的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

 

康复医学发展初期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战伤、车祸、意外事件,导致残疾和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功能障碍残疾者。隨着社会需求发展,康复医学发展近期服务对象,则扩展为久治不癒慢性病、生活方式病、中老年病、心理精神障碍患者的特殊群体。同样是因为社会需求的发展,康复医学发展远期服务对象,将扩展到城市社区、以及占社会人群总数70%的亚健康群体。亚健康状态评估、康复医疗与康复调理,将对疾病预防和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康复医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对康复及康复医学进行了艰苦的 探索,逐渐认识到其内涵和意义,并积极引进国外的康复医学体系,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医药特 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

本文由收集整理

但是,中国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因为康复人才的短缺,导致许多患者难以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中国康复医学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康复治疗师。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 。

 

太原市中医医院在成功搭上康复医学这趟“快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引领山西全省康复医学工作发展的重任。

 

太原市中医医院(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它是经中国医院协会审核批准为第三批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是太原市“绿色十佳”单位,也是省、市医保、城镇居民、新农合定点医院。同时,太原市中医医院还是首家中医“治未病”中心,作为山西省第一批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它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为第四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近年来,太原市中医医院在康复医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运用包括“中药熏蒸、磁疗、电疗、贴穴、传统针灸、拔罐、刮痧、神经阻滞术、 特定穴位埋线术、火针、梅花针、头皮针、推拿、中医正骨”等在内的一系列医学康复方法,增加了康复技术种类,拓展了康复护理应用,完善了给药途径,同时引进西医的康复理念及康复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中医医院康复医学水平,推动了该院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毛群安教授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

 

以先进理念指导康复实践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虽然是一个学术性的松散组织,但是对山西的康复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成立的意义广泛而深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委员会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首先,要把重点放在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康复理念、技术、方法上。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合山西本地的做法,并集中予以推广。

 

其次,推动学术的交流、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我们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作为学术团体来说就应该在优势资源互补、共享方面做文章,争取为推动本地区学术水平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把康复的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这是推动康复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和手段。

 

最后,要呼吁普通大众认识康复对健康的重要性,对医疗效果的辅助

转贴于

和促进作用。尤其是要在医务人员中广泛推广康复的理念、技术、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

张雪亮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主任、中国医史馆副馆长

提倡中西医有机结合

中医是康复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任何医学都有其局限性。所以,一定要探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此外,康复在一定程度上要跳出药物,跳出中医,跳出医学。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可喜可贺,而委员会以后的工作任务也不轻。可以先广泛收集国内和国外、中医和西医等各方面有关于康复的医学信息,让信息开路。在学习、总结各方经验之后,根据山西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还要找出自己地区或自己医院的优势、特色。

张波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用新思维推动新医学发展

康复医学被称为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之后的“第三医学”,它的蓬勃发展是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康复管理委员会为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构建了和谐的学术交流氛围;在发展我省康复医学的路上要拓宽思维、解放思想、积极吸纳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在继承、弘扬、发展、应用的过程中,继续坚持科学化发展道路,采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学科的方法探索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我省康复医学的发展保驾护航!

郝宝清 太原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

康复医学前景广阔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全省康复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和管理精英们提供了一个分享信息、交流经验、强化合作、增进友谊的平台。希望大家今后一定要多向专家学习,多向同行学习。我相信,在未来几年里,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市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真正起到引领全省康复医学和健康管理发展方向的作用。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社会所需要的学科。同时,康复医学也是一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一定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

焦国梅

山西省医院协会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太原市中医医院院长

山西医疗界任重道远

经过与会者的共同努力,本次大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选举了组织机构,搭建了我省康复管理的一个平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省内康复专家和管理精英加强了联系。

第6篇

关键词:知识图谱;中医药;应用前景;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7.033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7-0129-04

Abstract: A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 knowledge graph has infiltrated into the financial, industrial and medical fields, and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real world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knowledge graph,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software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the TCM field were reviewed, which ma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search on the knowledge graph in the TCM field.

Key words: knowledge graph; TCM; application prospect; review

随着2012年谷歌第一版知识图谱的,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成为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搜索引擎优化,到新药发现,知识图谱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并渗透到金融、工业和医学等领域。这种以科学学为基础,涉及应用数学、信息学及计算机学等多学科的可视化技术,成为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新发展方向。本文就知识图谱的概念、特点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前景进行梳理,以期为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知识图谱概念及特点

1.1 知识图谱的概念

在知识图谱的定义上,陈悦等[1-2]从其功能角度进行阐释,认为知识图谱能够可视化地描述人类随时间拥有的知识资源及其载体,绘制、挖掘、分析和显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组织内创造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合作和深入。杨国立等[3]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将其定义为把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与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结合,用可视化的图谱形象地揭示科

学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属于科学计量学的范畴。

杨思洛等[4]提出知识图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可包括生物的基因图谱、教育教学中的认知地图、探索太空的天体图、描绘地形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图、各种金属图谱等;狭义的知识图谱主要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通过文献知识单元分析来可视化科学知识的结构、关系与演化过程,包括“科学图”“文献计量图”“文献图”“知识图谱”等。

简言之,知识图谱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数学算法来简化知识单元结构以达到可视化知识结构关系的一种方法,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

1.2 研究对象

知识图谱所描绘的对象主要包括:①从事科学技术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包括科学家、技术专家、项目组、实践团体或某一知识领域共同体;②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论文、专利、所学课程、数据库等;③过程或方法,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组织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知识投入等。

知识图谱主要源于三大领域:①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数据、信息、知识与知识域可视化研究;②图书情报领域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地图和知识网络等研究;③复杂网络系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上述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正在走向融合[5]。

2 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目前知识图谱的绘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版块[4,6-7]。

数据检索:绘制知识图谱的基础,其数据源在传统文献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渐扩展到出版商、机构联盟等机构网站的网络日志、用户记录、点击流数据等。

数据清洗:即对数据的预处理,包括、勘误等,进行历时或分时段对比分析时需要对数据M行分段处理;若样本数据过大或分析目的不同,则需要进行有代表性的抽取。

构建关系矩阵:选择要分析的知识单元,如关键词、题名、作者等,构建其相互关系,常用方法有共词分析、共引分析、共作者分析、书目耦合分析、期刊耦合分析等。

数据标准化:根据数据间的相似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常用方法有集合论方法(Cosine、Pearson、Spearman、Ochiai、Jaccard指数等)和概率论方法(合力指数、概率亲和力指数等)。

数据简化:运用因子分析、多为尺度分析、自组织映射图、寻径网络图谱、聚类分析、潜在语义分析、三角法等方法处理数据以更好地展示各数据单元。

可视化展示:是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运用不同的算法,调整相关参数,构建整个图谱。可通过不同模拟实现可视化,如几何图、战略图、冲积图、主题河图、地形图、星团图、簸幅图等。

图谱解读:采用历时分析、突变检测、空间分析、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图谱进行解读,同时需要结合研究者的经验、知识、学术背景、学术功底等。

3 知识图谱绘制软件

目前可用于知识图谱绘制的软件非常丰富,根据主要功能可分为2类[4]:一类为通用软件,如SPSS、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和Pajek、词频分析软件Wordsmith Tools和GIS相关软件;另一类为绘制知识图谱的专用软件,如CiteSpace、Bibexcel、Gephi、VOSviewer、VantagePoint、Network Workbench Tool、NWB、Sci2 Tool、In-SPRIE、SciMAT、Histcite、GeoTime、ColPalRed、Guess、Leydesdorff、Jigsaw、Carrot等。分析各软件的特点[6,8-9]可以看出,随着知识图谱的绘制软件越来越多,一方面其支持的数据格式愈发多样,相互之间的兼容性也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在可视化效果方面也日趋完善,知识展示的真实度、准确度逐渐提高。详见表1。

4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目前知识图谱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主要集中在2个研究方向[10]:部分偏于技术研究,包括可视化工具和算法的开发;部分以应用为主,利用科学计量学理论及相关方法、知识图谱软件等进行分析研究。国内研究也可分为2个方向:部分以科学计量学为理论基础,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科学学与管理学、科学技术合作等领域;部分以电子资源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可视化方式展示某一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发展动向。

4.1 应用现状

医学领域各学科中采用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进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医药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在学科层面,赵蓉英等[11]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对中医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探索。徐浩等[12]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文核心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对我国中医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但研究仅限于中医学与医药卫生领域之间的合作。杨秦等[13]采用共词分析及社会网络方法对中医外科疮疡领域的研究主题及分布进行了探索。

具体在疾病方面,谭火媛等[14]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录的近10年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相关文献,对前沿与热点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王淑斌等[15]对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在证候方面,刘俊丽等[16]采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数据清洗、实体抽取、构建共词矩阵并采用Ucinet软件绘制乙型肝炎热点研究知识图谱,分析了子模块中的中医证候描述及疾病名称。秦义等[17-18]基于CiteSpace软件对气虚证、血瘀证证候诊断标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中药材方面,郭栋等[19]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和聚类图对中药枸杞的育种、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5个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热点分析。在治疗措施方面,李祖偷[20]对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腧穴的演变过程及施穴治疗的变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胡松洁等[21]运用Ucinet软件对“五行音乐”疗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此外,张静[22]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关键词,探讨了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热点主题。陈姗姗等[23]对中医药传播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荣光等[24]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构建了该领域的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的共现网络。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多以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多采用CiteSpace软件构建研究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信息的共现图和聚类图,从不同侧面宏观解释了中医学信息的整体结构特点。但针对特定研究目标,尚未形成一套明确的建模策略及技术,导致已有研究结果中也有差异甚至矛盾之处[5]。因此,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理论尚处在针对各学科结构宏观概述阶段,急需解决对多层信息深度整合的知识图谱建模策略及其技术。

近年来,已有学者在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与标准化流程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于彤等[25]提出以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为框架,以中医药领域现有的术语和数据库资源为内容,构建大型知识图谱的构想,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尚未实现中医药知识资源的有效整合及提供全面、及时、可靠的知识服务。阮彤等[26]基于文本抽取、关系数据转换及数据融合等技术提出了中医药知识问答和辅助开药领域的知识图谱半自动化构建流程。此外,该课题组对知识图谱进行了形式化定义,详细描述了数据驱动的增量式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同时阐述了以此方法所构建的中医药知识图谱在辅助开方领域的应用,但未涉及其它领域[27]。贾李蓉等[28]以中药知识图谱为例,从数据来源、研究内容、图形化展示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中医知识图谱,但其应用尚局限于浏览检索方面,对多种数据资源间的映射及数据元等标准未进行详细论述。张德政等[29]提出了基于本体的中医核心知识图谱表示及其构建方法,对中医本体与知识图谱的映射方法进行了探索,为中医知识图谱的构建提供了较系统的方法流程,但对多源数据的获取技术及中医师临床实际诊疗数据的研究未进行深入研究。王华珍等[30]以中医慢性胃炎数据可视化处理为例,引入随机森林(RF)技术进行可视化前的数据预处理,根据高维中医数据的特征进行变换和降维,使数据在低纬空间呈现良好的分离性,从而增强了数据的可视化效果。

4.2 应用前景

知识图谱研究已经渗透到金融、医学和工业等领域,对知识图谱定量与定性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性课题。结合自身知识体系的特点,中医药领域的知识图谱研究应以从事相关领域活动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如临床医学领域的医师)、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症状、药物等)、过程或方法(如辨证论治等)为研究对象,运用图论、统计学、应用数学、数据挖掘等方法,研究知识之间多维网络关系及演化规律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中医临床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仍较滞后,研究大多处在术语本体领域的研究层面。知识图谱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如在中医药知识体系构架方面,可建立中医药知识地图系统、维基百科系统[25]等;在中医药知识的推广普及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信息检索系统、基于自然语言的问答引擎[26]等;在临床诊疗方面,可建立基于知识图谱的四诊信息采集、诊断、处方用药系统;在医师诊疗规律挖掘方面,可\用知识图谱挖掘中医师“病-证-治-效”临床诊疗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因此,知识图谱为开展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临床诊疗规律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探索解决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多尺度非完整信息整合的核心技术,建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的流程和规范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 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2] 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 2008,26(3):449-460.

[3] 杨国立,李品,刘竟.科学知识图谱――科学计量学的新领域[J].科普研究,2010,5(4):28-34.

[4] 杨思洛,韩瑞珍.国外知识图谱绘制的方法与工具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20(6):101-109.

[5] 杨思洛,韩瑞珍.国外知识图谱的应用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3(6):15-20.

[6] 肖明,邱小花,黄界,等.知识图谱工具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13,32(3):61-69.

[7] 陈超美.科学前沿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8] 邓君,马晓君,毕强.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和Gephi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8):133-138.

[9] 侯月明,乔晓东,孙卫,等.开源分析工具在中文文献分析中的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3):71-76.

[10] 曹树金,吴育冰,韦景竹,等.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 41(5):16-34.

[11] 赵蓉英,王敏.国际视野下中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7):36-41.

[12] 徐浩,濮文渊,钱爱兵,等.我国中医学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中草药,2015,46(19):2966-2973.

[13] 杨秦,曾莉,李文林.中医外科关于疮疡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35-537.

[14] 谭火媛,魏静,谭定英,等.基于CiteSpaceⅢ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前沿与热点可视化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6(11):50-54.

[15] 王淑斌.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知识图谱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6] 刘俊丽,张秀梅,蒋勇青.基于文本挖掘的乙型肝炎相关文献知识图谱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48-53.

[17] 秦义,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气虚证证候诊断标准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18):1588-1592.

[18] 秦义,田元祥.基于CiteSpace的血瘀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17(12):2656-2665.

[19] 郭栋,童元元,S生权,等.基于数据挖掘的枸杞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48-51.

[20] 李祖停田元祥,赵建新.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腧穴的可视化分析[J].河北中医,2016,38(9):1372-1377.

[21] 胡松洁,马彦平.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可视化构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3):534-537.

[22] 张静.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知识图谱与主题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7,40(1):51-55.

[23] 陈姗姗,邵英俊.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医药传播研究的计量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3):6-9.

[24] 荣光,谢晴宇,孟庆刚.中医电子病历研究领域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1):99-104.

[25] 于彤,刘静,贾李蓉,等.大型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3):80-82.

[26] 阮彤,孙程琳,王昊奋,等.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37(4):8-13.

[27] 阮彤,王梦婕,王昊奋,等.垂直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6(3):226-234.

[28] 贾李蓉,刘静,于彤,等.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5,36(8):51-53.

[29] 张德政,谢永红,李曼,等.基于本体的中医知识图谱构建[J].情报工程,2017,3(1):35-42.

[30] 王华珍,彭淑娟,缑锦,等.基于随机森林的中医数据可视化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14,26(11):2751-2756.

第7篇

《Majors》

A.理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力学类、电子信息类、心理学类等。

B.工学类:矿业类、地质类、机械类、仪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兵器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

C.农林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林学、园林、森林保护、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

D.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

E.管理学类: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图书馆学、档案学等。

F.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保险学、贸易经济、金融工程、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G.法学类:法学、理论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教育学、外交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学。

H.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I.军事类测量工程、车辆运用工程、船艇指挥、弹药工程、导弹工程、导航工程、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很多同学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和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科学水平;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理科和工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由于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更得心应手。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注意兼顾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要注意管理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部分专业在招生时更侧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来说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也在持续增加,那么相应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理工科专业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趋饱和”的方向发展,因此,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再加上近年来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面对这样的状况,理科生们要想在本科毕业时轻松顺利地就业,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理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对于理科生来说,专业是其核心竞争力,甚至比学校的名气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专业技术性更强

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培养的内容技术性强,行业的社会分工非常明确,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将来主要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论是行业内的龙头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招人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院校行业性更强

任何一个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不论是综合型理工科院校(重庆大学,电力、建筑、制造工业)还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层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文行业)、昆明理工大学(资源行业),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确的行业背景。因此,这些院校的相关工科专业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业需求,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专业培养能力。必须指出的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将来转型的机会更多,不论是考研换专业,还是从技术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转型。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难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以至于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理工科学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

3.专业更利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