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4:17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建设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P键词:拓展性课程;兰溪三中;课程建设
G622.3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随着新高考改革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浙江省的选考学考制度的落实,高中课程改革正在大面积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兰溪市首批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其课程改革从制度层面予以了保证,如《选修课程开发与设置审核制度》、《选修课程校本培训制度》、《选修课程学分认定制度》等。由于以往全省乃至全国同一套课程体系使得广大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建设的经验,因此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了解本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在课程改革中出现“走过场、一阵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事实和建议,以期推进高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的方法采取整群抽样调查,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学生以及全校教师中随机抽取样本。采用的问卷是自编问卷,主要分为单选题和不定选选题。发放给教师共100份自填式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为85%,发放给学生共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
三、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一)师生对拓展性课程建设的认识
1.拓展性课程内涵的理解
调查发现,教师对于拓展性课程的理解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偏差。51.8%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选择;48.2%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41.2%的教师认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但是也有17.6%的教师表示不清楚。
2.拓展性课程的意义所在
66%的学生认为通过自足选修拓展性课程了解了相关课程或掌握了相关技术;65.5%的学生认为可以丰富自身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和感受;41.5%的学生认为学会了自我选择、自我规划和自我负责。
3.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调查表明,29.4%的教师认为自己所任教的科目很有必要开发拓展性课程;48.2%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发;15.3的教师认为一般;只有7.1%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开发不必要。有97.5%学生表示愿意经常参加拓展性课程,只有2.5%的学生表示不愿意。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一线教师及学生都认识到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对于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必要性都有比较一致的认同,但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更坚决些,他们基本都表示愿意参加拓展性课程的学习。
(二)对拓展性课程建设或开设资源、效果的认识
1.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
64.7%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可以是教师的特长、爱好和兴趣;58.8%的教师认为可以利用学校特有的教学资源;49.4%的教师认为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47.1%的教师认为可以寻求其他的支持。
2.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显示,12.9%的教师认为自己开设拓展性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很好;65.9%的教师认为教学效果一般;9.4%的教师认为效果差;2.4%的教师认为根本没有效果。而27%的学生认为任课老师的拓展性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好;62%的学生认为一般;只有8.5和2.5%的学生认为课堂效果不好或根本没有。
3.成熟的拓展性课程特征
调查说明,64.7%的教师认为成熟的拓展性课程应该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60%的教师认为应该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49.4%的教师认为应该有专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45.9%的教师认为应该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
4.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对拓展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94.5%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自主拓展性课程选择中会选择兴趣特长类的拓展性课程;32.5的学生表示选择职业技能类课程;19.5%的学生表示选择知识拓展类课程,还有6.5%的学生会选择了其他类。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绝大多数参与拓展性课程开发的教师认识到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可用资源的多样化,尤其是认识到课程开发要做到“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量为学生提供相对成熟的文本材料和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化和规范化;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限定拓展性课程,并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自主选择拓展性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总体比较满意,但是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拓展性课程的期望比较高。
(三)本校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实践情况
1.拓展性课程建设的参与、管理
调查结果表明,41.2%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研组;27.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自己;17.6%的教师认为是备课组;还有14.1%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43.5%的教师表示自己知道学校里有专人负责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建设的管理。
2.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37.6%的教师认为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安排要有专门的教师、教室和时间;30.6%的教师表示学校要求开课的教师要按照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20%的教师表示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进行研究;5.9%的教师表示学校安排了专门的领导、管理人员进行检查或听课。
3.拓展性课程的评价与考核
调查表明41.2%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学校是否对拓展性课程进行了考核,38.8%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考核工作,还有20%的教师表示学校对课程有考核。对于学生修习拓展性课程的考核,70%的学生认为要看课程自身的特点来考核,16%的学生认为要结合平时表现和期末作品,10%的学生认为最好不要考核,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什么形式M行考核。
4.拓展性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调查发现62.4%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开发拓展性课程方面有困难,27.1%教师认为虽然有困难但是能够自己解决,10.6%的教师则认为没有困难。65.9%的教师认为主要的困难是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47.1%的教师认为缺少相关的资料,43.6%的教师认为主要困难是缺少相关的开发知识和技术,31.8%的教师认为是缺乏规范的评价和考核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四、调查的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拓展性课程建设的中各种的地位和作用
调查表明本校61.7%的教师开设过拓展性课程,基本所有的学生修习过拓展性课程。学校、教师、学生都已认识到拓展性课程对特色学校创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高考必考课程的设置使得不计入高考总分的拓展性课程存在一个相对“尴尬”的地位,为了学分而修习的状况依然存在。为此,需要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从学校层面看,兰溪三中在“为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指引下,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需求,形成以学业水平考试为目标的基础性学科选修课程与以选修课程为目标的发展性学科选修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更加丰富的适合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可见,学校要为拓展性课程的建设起到领头者作用。
从教师层面来说,作为拓展性课程建设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在拓展性课程建设中表现出参与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兴趣特长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课程建设和课堂效果。为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学科拓展意识,加强在开发能力上的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
从学生层面上说,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能够在拓展性课程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以及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能力,对课程开设非常期待。但在目前高考选拔人才机制下,他们依然存在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所以对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是对基础型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二)利用多种资源,创建有特色、高水平的拓展性课程
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体现了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兰溪三中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以“生态育人,和谐发展”为办学特色,深入发掘其内涵,积极创设和谐氛围,努力从区域资源、社群资源、家长资源以及师生资源出发,逐渐形成了具有三色的四大特色课程群。
(三)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
拓展性课程评价是拓展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内容上可以分为拓展性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两部分。比如对课程开发过程中,通过了解教师的参与度、对其开发能力的支持度、是否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帮助;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教学三维目标实现、以及学生的兴趣是否达到满足、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等。
在评价机制上,可以通过建立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我校拓展性课程评价的两大基点,也是顺利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因为实践证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能有效促进形成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导向、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最后,对教师来说拓展性课程的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和促进的作用。既然拓展性课程建设就基于教师自身的学科优势、兴趣特长以及学校特色资源开发和师生共同成长的考虑,所以对其评价就要考虑到课程本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将诸如是否体现一定的特色、是否受到学生欢迎、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是否体现学校特色作为衡量的标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充实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开发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能够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鹤萍,拓展型课程教学策略的尝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3
[关键词]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1 课程建设调研的目的
德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是2000年新建的专业,具有生物科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优势的生命科学类专业,我们按照为社会培养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合适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指导思想,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专业建设中,就依托我校生物科学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课程建设涉及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建设直接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并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规范、有序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根据教高[2007]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高[2007]2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徐州师范大学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等院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2 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调研各个学校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框架达成共识:
2.1 毕业总学分=课程(包含实验课程)总学分+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总学分=150~180学分。
2.2 课程类型及学分比例。基础课程:50%左右
人文社科类(含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占30%总学分。
自然科学类(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占25%总学分。
专业基础课:根据各个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30%总学分。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及实验、生物化学及实验、遗传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及实验
专业课: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决定,占20%左右总学分。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课程。
2.3 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覆盖面包括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基因工程操作实验、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
3 我校生物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
3.1 开设适合我校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块。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系统的生物技术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渔、环保、园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同时适度培养专业专业基础型、复合型人才。我们设计了5个选修教学模块,分别是食品科学与营养模块、现代生物学模块、生物制药模块、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生物教育模块。
4 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国家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 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罗双兰,等.国家精品课程与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的比较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2):41-44.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该课程凭借其优良的师资、一流的实训条件、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所积累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理念。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了该课程的课程网站“精品课程”专栏《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
二、课程改革与建设情况:
从2007年6月建立了《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的精品课程建设,我们认真研究,寻找素材,开展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工作:
1、2006年7月,组织召开了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听取了来自生产企业的委员对该课程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方案(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如何才能培养出生产一线所需的这些技能?如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技能?)等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证。同时,部分来自生产一线的委员提出可为课程实习提供一定的实习条件,这样可大大缓解该课程添置实训设备的压力。
2、组织该课程所有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通过学习,所有教师都意识到了根据汽车维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参照汽车维修职业资格标准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意识到了要用上述标准来进行课程建设对师资、实训条件的高要求。大家一致认为,这就是该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方向与要求。
3、组织教师进行了三次该课程内容整合(取舍)的专题研讨会:从研究汽车维修企业未来工作岗位(群)对该课程要求的技能出发,倒推课程的讲授内容与知识点,大胆地采用了理论操作与实验室训模块式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并制定了对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更贴近生产实践。
4、从2006年9月至今,先后选送了汪臻、杜婉芳、朱列、周亚等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要求他们深入汽车4S店与工人一起从事汽车维修工作,在实践中掌握汽车维修的技能。同时,为了调整该课程“双师型”教师结构,2006年先后从汽车维修企业聘用高宝之(工程师)、王锦俞(高级工程师)两位同志加入课程团队,进行教学指导及课程改革工作。
5、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大胆改革:充分利用汽车实验实训室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将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课时的利用率;同时,不断探索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开发、完善了的课程网站上“考试题库”,其中的“试卷自动生成系统”能很好地实现教考分离,同时,学生的技能考核也被作为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国际合作,从2007年开始,该课程所在汽车专业先后与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T-TEP合作)、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ASEP合作)的合作,目前正和上海大众集团洽谈合作事宜,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校内外师生对课程的评价):
1、教师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后的直接受益者。目前,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均是利用课程网站上的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无论是在教学楼的网络教室还是在实训室,都能方便、快速地链接到该课程网站上,因此所有教师一致认为: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课前准备和制作课件的时间,另一方面,所共享的教学资源又是课程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为难得的是,自行开发与建设的课程网站所体现的“校本特色”与真实的职业氛围是以往所使用的各种教学资料无法比拟的。
2、学生是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后的最大受益者。在2006-2007学年上学期末学院教务处组织开展的学生评教调查中,担任《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师普遍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满意率”排名在本系前茅。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所采用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方式,让我们边学理论边能得到专业技能的培养,符合我们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用人单位是开展精品课程的最终受益者。通过我们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得知: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乐意接受我们的学生去实习与就业,特别是一些与我们开展校企合作的汽车维修企业,他们亲身经历了我们与他们一起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过程,亲眼目睹了课程建设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影响与作用,切实感受到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生产实际的符合程度,学生在学校所掌握的汽车发动机维修技能有助于他们毕业就能顶岗工作。
4、2007年3月,在全院的期初教学工作会议上,分管教学的院领导在谈到精品课程建设时说:《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探索出的与生产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考评体系中的教考分离模式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学院的其它院级精品课程完全可以效仿这种建设模式。所谓精品课程,就要象《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这样在内容上“精”、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精”,更要最后落在教学效果上的“精”。
5、日本丰田公司获悉我院建成了由25台丰田5A发动机组成的汽车发动机实训室后,对我院汽车专业的办学给予了极大关注,2007年5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有关人员,曾多次来我院对丰田实训中心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指导,对我院汽车专业的办学实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我们在项目上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也可对我院在T-TEP教学上所作的贡献表示认可。并进一步为该课程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为该课程的师资培训、设备更新和教材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四、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1、本课程属于一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对主讲教师自身的技能要求很高,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力图从汽车维修企业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但由于这部分人普通存在学历低,达不到高职院校教师对学历的要求而无法引进,目前该课程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基本依赖于“内部送培”的方式,因此结构不太合理。为此,我们正采取在职教师分批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2、在开展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为了把复杂的汽车电器设备工作原理、结构、故障现象、诊断过程形象的表现出来,需要制作大量的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但由于该课程的专业教师计算机与录像技术水平有限,需要经常请专业人士帮忙解决,这样在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课程网站的日常维护方面难免出现滞后现象。今年已向学院人事部门提出了申请,已由该课程所在系部招聘鹏达计算机软件制作公司一名专职的多媒体制作专业人员,专门负责该课程网站的更新、维护以及开发汽车专业其它的课程网站。
五、本课程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在2007年年底前,基本完成精品课程的制作,上传到校园网站。
2、继续完成校本教材的建设,力争在年内正式出版。
3、在2008年,完成“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申报工作,无论成功与否,均严格按照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进行建设。
关键词:中职;精品课程建设;启示
以精品课程带动特色专业发展,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手段、方法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近两年来,上海市中职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广受推崇。为加快我省示范校的建设步伐,提高示范校的建设质量,2012年3月8-11日,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广东省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示范校创建学校代表,到上海调研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调研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调研的范围与重点。
这次到上海进行调研,主要是了解当地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重点调研上海中职学校在创建示范性学校中和企业如何合作,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通过调研,借鉴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经验,深化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有我省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促进我省职业学校信息化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建设,推动校企深层次合作,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健全课程建设实施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
(二)调研的组织与方式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由广东省职业教育学会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公司组织,全省11所在建示范校的正、副校长、教研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和专家一行39人参加了调研活动。
二、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
(一)政府重视、科学引领,为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
本次调研的三所学校都是面向现代服务业开设专业的学校,学校不大,都能体现上海中职学校的海派特点,即学校小而精,专业少而专,与广东中职学校规模庞大、学校专业覆盖面广形成鲜明对比。三所学校专业建设特色鲜明,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信息化教学程度高,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多个竞赛项目中拔得头筹。三所学校是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缩影,办学各具特色,在特色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开放的教育眼光、科学的发展思路、领先的教学质量、快速的发展步伐、现代化的教育装备,应该得益于上海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据了解,上海市在2009年出台了《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该《行动计划》中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就是:“专业结构布局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本建立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同时,将“加强专业品牌建设”和“发挥课程改革实验校和职教集团的作用”列入保障措施。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是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上海课程改革的推进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目标是重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即建立反映上海特点、时代特征、职教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上海中职教育的课程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引领,更是做出了上海的特色——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精品课程。上海市先后制定了《上海市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流程图》等规范性、技术性文件。由政府出资,组织由学校、专家、企业等人员组成课程开发团队,开发的这些专业建设标准全部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以工作任务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课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教学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的引领型课程是根据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景来设计课程,同时以立项拨专项经费的形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开发精品课程,调动中职学校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的建设理念是以任务引领为导向、资源建设为中心、质量提高为目标。
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由企业开发适用、易用的建设平台,让大部分教师都能参与课程建设,建设过程分两步走。第一步形成校本课程,第二步是针对有特色、难度大、已立项的精品课程,由企业和教师合作共建,教师出设计方案,企业通过信息化去实现,让专业人做专业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给予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上海长期坚持课改的必然结果。上海市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具有示范推广作用,上海市中职学校的精品课程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价值的优秀课程。
(三)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上海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得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大力支持,比如上海科技管理学校与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校企融合模式,体现了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方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共赢。产教结合、校企融合的合作模式创新点体现在:
(1)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实践“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法创新,积极探索“融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按照企业及行业标准以真实商战环境进行实践教学。(2)师资双向培养:学校教师进企业,以技术团队的身份参与项目;企业技术骨干在真实项目中带学生实习实训,参与厂商培训项目。(3)学生实训:直接使用行业标准培训,将工作服务过程渗透进学校实际教学,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真实的管理与服务。(4)教学产品合作开发:根据学校教学要求和发展规划开发新产品,来源于教学使用于教学,并通过实际使用推进产品优化(5)合作成果推广:目前已把合作开发的多个软件转化为商业技术成果,11项产品获得软件产品登记证和著作权证书,并在上海及全国范围内几十所学校得到应用。
在校企融合模式下,企业产品理念先进、贴合用户需求、服务响应及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企业扩大了收益;专业教师团队技能得到了锻造提升;学生在真实的商业实训环境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式创新、开发出了系列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程;这些共同促成了学校、企业、客户、教师、学生、家长六方受益的喜人局面。
(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推动了学生技能竞赛。
从2007年至2011年教育部已连续举办五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其竞赛规格一年比一年高,参赛人数和项目设置一年比一年多,社会影响一年比一年大,“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形成。
上海市中职学校近年来在全国技能大赛的成绩一直名列前矛,与上海市对技能竞赛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市由市教委、人力资源保障局、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学研究室等部门每两年组织一次中职学校全员参与的“星光计划”技能大赛,要求初赛全员参与,决赛随机抽取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由学校指定推荐。这种面向全体的做法既保证了学校能挑选到优秀选手去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同时也促进上海各职业学校全体学生技能的提高。其次,对于在教学法大赛和技能大赛中有优异表现的学校给予承办大赛的奖励和建设精品课的奖励,对于承办大赛和建设精品课的学校,给予设备的投入和训练费用的支持。据上海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介绍,他们每年有三千万的设备投入,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该校在全国大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三、启示与对策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必须承认,粤沪两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上海中职学校两年前已启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尤其是示范性学校,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有体会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提高,通过这次调研,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笔者认为,在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做好:
[关键词] 高校创业教育;创业课程现状;创业课程问题;课程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111?04
一、调研的目的与方法
近年来我省努力推进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相继印发了《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意见》《河北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完善了我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二是评选出9所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并给予每所示范学校1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发挥示范学校的带头作用,推动全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加强政策宣传,组织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事迹报告团进校宣讲,编写《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用手册》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和引导大学自主创业;四是举办河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并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评选河北省大学生创业之星,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普及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五是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举办高校创业课程教学大赛,资助创业教育相关课题研究,不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理论研究水平;六是积极配合省就业服务局开展“创业帮扶工程”,认定省级定点服务机构,鼓励和服务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活动。
二、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一)创业课程的开设情况
为紧抓我省大学生创业教育薄弱环节,将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力求全面深入摸情况,实事求是找问题,创新思维求突破。设计并发放《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情况调查问卷》,全省共回收了29所本科院校、15所独立学院以及42所专科院校的问卷;组织20余所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召开了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专题座谈会,研讨创业教育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情况,以及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广泛征求改进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北京等实地考察、学习知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在省教育厅的积极推动下,部分高校已通过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石家庄经济学院、燕山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初步经验。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85所本专科院校中,有28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开设,占到33%;51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某一章节讲授,占到51.6%。其中,47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选课,17所院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另外还有部分院校通过专题讲座、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创业教育,初步满足学生的创业指导需求(如图1、图2所示)。
图1 是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图2 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形式
(二)机构设置与经费投入
我省创业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各高校在创业教育机构设置和资金投入方面较为欠缺。在调查的85所院校中,69%的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教研室,也没有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如图3、图4、图5所示)。85所高校中仅有31%的院校设立有创业教育专项资金,但资金投入相对较少,10万元以下占到了62%,仅有5所高校的经费投入在30万以上,和兄弟省市的高校投入相比明显不足。
图3 学校是否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
图4 学校是否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
图5 创业教育资金投入
(三)师资配备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验,从目前河北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看,兼具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缺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专职教师、就业工作人员加辅导员的师资组合形式占到了整个创业师资队伍的绝大部分(如图6、图7所示)。现有的师资队伍,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指导实践培训,对企业经营管理知之甚少,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很难保障教学实际效果。
图6 创业教育师资情况
图7 创业实践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四)课程设置
1.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体系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学科体系。多数高校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课程内容缺乏系统,开课形式也不拘一格。调查显示,我省15%的院校创业教育以讲座的形式开设,60%的院校将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讲授,40%左右的院校采取了分学期、分阶段开设创业课程的方式,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不能满足学生系统学习的需要。
2.课时量明显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省40%的高校创业课程的课时量都在5课时以内,课时量明显不足(如图8、图9所示)。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规定,本科院校需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不少于32学时的“创业基础”必修课,目前来看,我省差距甚大。
图8 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课时
图9 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学期安排
3.课程重理论缺实践
由于课时严重缩水以及师资配备不足,我省大部分高校创业课程还停留在课堂知识传授这一层次,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创业技能的培养、真实的创业体验和实践。课程内容多为创业概论、创业精神、创业者素质等理论性内容,涉及到创业技能培养的较少,更谈不上真实的创业体验和实践,难以实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五)教材建设
目前,我省创业教育教材建设还相当薄弱。在调查的85所高校中,26所高校选择了外购教材,13所高校使用的是教师讲义,甚至个别高校不使用教材(如图10所示)。这表明目前我省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上较为欠缺,符合本校专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高质量教材较少,这必将影响到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图10 创业教育课程使用教材
三、进一步推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组织领导
各高校要跳出“就业观”和“学科观”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由主管校领导挂帅,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创业教育教师、创业指导专家和企业成功企业家参加的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整合学校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全面推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工作;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设立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专项资金,切实推动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二)设立专门机构,具体推动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
创业教育课程是实施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要将创业教育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质量相结合,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着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倡导各高校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具体负责制定创业教育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确保创业教育课程顺利开展。通过创业教学的开展,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创业知识,树立创业理念,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将创业精神内化于学生成长意识之中,提供最强有力的“创业遗传密码”。[1]
(三)构建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师资水平
创业教育的深入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有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又有相应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我省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创造条件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弥补教师创业、从业经历的不足,提高创业教育实践指导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聘请企业界人士任兼职教师,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创业教师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的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积极投身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四)强化教材建设,引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稳步发展
优秀的创业教材是创业教育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我中心已经开始谋划编写我省首部创业教育的统编教材《创业教育实务》,目前已经完成了专家论证,确定了编写大纲,有望在年底前出版。在此基础上,还要陆续酝酿编写创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教材,包括《创业商机》《创业企业的战略》《创业财务管理》《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业企业管理》等。在统编教材的同时,还要大力推进高校创业教育教材建设,鼓励高校自编或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教材,逐步在全省构建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从而不断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为广大学生掌握完善的、扎实的创业理论知识体系提供基础服务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鹏.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5):150-155.
附表1 河北省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调查表
项目/分类及样本数(所) 专科院校42 独立学院15 本科院校29 合计86 百分比%
1、学校当前是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A.作为独立课程开设 8 5 13 26 30
B.作为职业指导课程中的某一章节讲授 32 8 15 55 64
C.未开设 2 2 1 5 6
2、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形式
A.必选课 27 8 15 40 46.5
B.选修课 6 2 12 20 32.6
C.专题讲座 9 3 2 15 20.9
3、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学期安排
第一学年 6 3 7 16 18.7
第二学年 27 5 20 52 60.5
第三学年 13 10 18 31 36.1
第四学年 2 12 14 16.3
4、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课时
A.5课时以内 17 7 11 35 40.7
B.5-10课时 9 2 2 13 15.1
C.11-15课时 2 1 1 4 5
D.16-20课时 3 1 8 12 14
E.20课时以上 9 2 5 15 17.4
5、创业教育课程师资情况
A.专职教师 24 5 12 41 47.7
B.就业工作人员 29 12 21 62 72.1
C.院系辅导员 19 7 17 43 50
D.校外兼职人员 15 4 6 25 29.1
6、创业教育课程使用的教材是
A.外购教材 12 3 12 27 31.4
B.学校自编教材 21 7 12 40 46.5
C.任课教师讲义 6 3 8 17 19.8
D.不使用教材 1 0 1 1.2
7、学校是否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
A.是 12 4 12 28 32.6
B.否 28 9 13 50 67.4
8、学校是否设立创业教育专项资金
A.是 10 4 13 27 31.4
B.否 30 9 13 52 68.6
9、创业实践指导教师构成情况
A.专职教师 20 4 8 32 37.2
B.就业工作人员 28 12 22 62 75.6
C.院系辅导员 22 9 18 49 57
D.校外兼职人员 11 5 9 25 29
10、设有创业教育资金(单位:万元) 137 校均:3.26 55 校均:3.67 253 校均:8.72 445 校均:5.17
遵循《陕西省普通高中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建设研究实施方案》,我们在总结第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在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进行“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实施的探索,除平时按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在暑假集中10天对学生进行了集中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本次实践研究总结如下。
一、实践研究背景
高中课改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纲要》指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二、现状描述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全市总人口83万人,有普通高中13所,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4所;宜君县总人口约9万人,其中初级中学6所,普通高中1所(宜君县高级中学),全县每年初中毕业生不足千人,高中招生安排在第三批,所以生源很差,学校从高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全部精力放在高考科目上,即使这样,本科升学率还是很低,绝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升入高职院校或直接就业,如何培养这些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使这些同学高中毕业后有更好的发展,是本次实践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实践研究的主要目标
1.调查了解高中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作用。
2.分析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原因。
3.探索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实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4.提出高中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方面的建议。
四、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
1.筹划启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并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积极吸收学校骨干教师加入,在广泛学习中统一认识,协调行动,深入扎实地开展研究。
2.制定实践研究方案: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摸索探讨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为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施提供决策建议。
薄弱课程与选修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有:第一,这些课程与升学无因果关系,但对学生素质有提升作用,可谁考核、谁评价、谁认可,社会、学生、学校观念很难改变。第二,这些课程受师资、设施、生源、兴趣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选修课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要求各异,统一实施有难度。第三,这些课程投入都很大,空间、时间上的矛盾冲突较多,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尝试分类分层推进,具体是将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领域的的必修课按教学计划统一实施。将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借鉴国内外的做法(如欧美倡导的“主题探究”活动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等),我们探索了倡导课程间的综合渗透的“学生素质综合集中培训”。
3.培训内容(实践研究)。
在2011年暑假7月11~7月20日,利用10天时间,设置了电子技术、电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果树栽培、音乐、美术等六大类27门课程(见表1)供高一高二年级共636名学生选择。学生选课情况如表2所示。
4.实施。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分成13个教学班,选了学校部分物理、计算机、美术、音乐、通用技术,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外聘4名(电子操作、电工操作、农艺师、网络工程师)共28名教师,另外抽调管理服务人员10名,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培训所用设备主要有我校两个计算机教室,职业中学计算机硬件操作实训室,职业中学中、初级电子技术实验实训室、电工技术初级、中级实验、实训室以及电子、电工、电力拖动三合一实验室。
培训采用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操作为主,着重让学生在高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实践中加深和验证所学知识,为学校电子技术班准备了收音机、电子门铃、对讲机、万年历等电子制作套件让同学最后每人完成一件,电工班的同学怎人完成一块家用照明电路的布线安装模版,并实训了用接触器控制电动机的电路等实训项目。课余时间,由学生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和社区服务,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全部动起来了,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本次实践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收获
1.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经费困难。本次集中实训,采购各种实习、实训耗材3万元。水电费2万元,教师补助共计5万元,其它1万元,共计11万元,生均173元。(一般的高中学校还没有实习实训设备,如果再采用租赁方式解决,费用会更高)。经费全部由学校自筹,而我校每学期学费收入约30余万元,对于一个学生不足千人的学校来说,筹措这笔经费的困难相当大,如再无其它筹资途径的话,这种集中实训今后将无能力举行,肯定不能坚持下去。
(2)师资馈乏。普通高中通过技术、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师资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的教师培养体系中无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学校编制中也没有这种编制,学校的办学经费中也无专门用于外聘这些教师的经费。经过这次培训,我们认识到,高中的物理老师或其他教师在动手能力,培训学生的实际技能方面还难于胜任,所以薄弱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也受到师资的限制。
(3)家长不支持。在传统观念中,家长认为学生到学校就是考分、考大学,学校利用暑假时间集中搞培训和社区服务,学生在校增加了家长的开支,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部分家长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家长不支持。
(4)社会不认可。长期以来,高中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升学教育,高中搞技术教育会被认为是不认真搞教学,放弃学生。所以社会多不认可,甚至认为这样的学校是技校,不管升学,只管就业,影响高中学校的招生。
(5)学生安全压力很大。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传统的课堂授课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学生毕竟要用一些工具,要接触220V和380伏的强电,要走出校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所以学生安全是学校最大的担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学校的责任不可推卸,集中培训十天时间内,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办法和预案,如履薄冰。
六、经验及总结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次培训这些课程力求以实践为主,学生自已选课,学校不加限制,所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特别是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了自已的动手机会,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性,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电子班的同学亲自组装的电子产品发出声音时,那种激动是他们以前未曾体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