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影视文学策划范文

时间:2023-10-09 10:54:15

序论:在您撰写影视文学策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影视文学策划

第1篇

自训是学生按照主助训教师的知识讲授、课堂训练及要求,自己进行训练的过程。自训是教学实训的重要构成,是根据实训必须由被训者主动参与才能完成这一根本规定性而设立的。比如说市场调查与分析,被训者自己不按要求去做,他就不可能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也不可能提高相应的能力。因此说,没有自训,则谈不上有效的实训。学生自训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纳入实训教学管理,自训由各有分工的自训教师予以组织指导,自训教师多由学生辅导员承担。主、助、自训三位一体,彼此关联,实现共同实训目的。一般说,其顺序和时间安排:每单元8~10课时。主训先行,2~4课时;自训继之,4~6课时;助训教师在学生自训中发现问题,搜集案例,选取学生作业,作为助训课题,助训2课时在自训后进行,对自训点评;助训后,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根据助训点评,再进一步的自我训练与纠正。经过这样的三位一体训练程序,有讲授,有实训示范,有实训要求,有实训点评,并有进一步助训和自训,保证每一步都严密组织,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训练。

二、演示、讨论、点评、反馈,多元合一的实训方法

三位一体的实训方式可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实训,但要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就仍需在主训、助训和自训中的有效组织、监督和指导。我们采取了演示、讨论、点评、反馈,多元合一的实训教学方法。

1.演示。演示分为主训演示、助训演示、自训演示。主训演示由主训教师进行,经常采用三种形式:一是成案演示,即根据实训要求,选取对应能力要点的代表案例,通过讲述、声像播放演示,使助训教师及学生在成功的案例演示中,领悟、确认能力实训目标,在参照与仿照中建立能力样式,并形成样式努力;二是教师预设性演示,即根据实训要求,教师预先设定相应情境,提出情境性能力实训课题,现场进行演示以及精要性讲解说明,使助训教师及学生受到启发与指导,从而参照或仿照进行;三是学生在自训过程中进行的预设性演示,即学生根据主训教师预留课题,利用声像摄录系统录制的自训课件,由主训教师在主训课上演示,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接受实训。助训演示,由助训教师进行。助训演示分为预设性演示与学生现场演示。预设性演示以学生自训的成果为主进行加工制作,由助训老师按课题需要及主训要求进行演示讲解,选择性在其中,代表性也在其中。现场演示,即提出课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自训演示,由学生根据主助训教师所留课题,在自训过程中进行,学生间互相演示,互相纠正,自训教师予以组织和必要指导。

2.讨论。讨论是实训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就实训课题进行讨论,就如何演示导论,就演示情况讨论,对点评及反馈情况进行讨论,要发言,要写提纲,讨论中有分析、有说明、有论证、有技巧等,并要求学生以演示助讨论。这样的讨论本身就是能力的综合实训与展示。

3.点评。点评,即对演示及讨论做出评论,点评由师生共同参与,教师评学生、学生评教师,学生间互评。点评的一个基本要求,即必须按照实训课题主题进行点评。

4.反馈。反馈,是启发、引导的重要方式,是实训要求与实训状况的交流,通过反馈看实训达到的程度。学生通过反馈按演示标准进行自我调整,反馈的过程是实训效果对象化,是实训行为对象化,反馈的手段是互查互看,通过声像摄录,学生自视自听,发现问题自己校正,也可以由教师指出,并给与针对性修正意见。

第2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国际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学生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高职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当中要充分的认识到现阶段教学模式革新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掌握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也要多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1.1学生的学习问题

高职学校由于生源类型复杂,既有高中生又有中职生,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基本功不扎实、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口语和听力训练过程当中,由于学生原本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也缺乏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不尽人意。

1.2教师的教学问题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锤炼,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英语知识点过于枯燥乏味,不能够很好的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所以学生很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提升和拓展。再加之教师多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引导,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当中缺乏灵活性,学生在进行沟通过程中对于英语背后的文化认知能力较低,无法进行积极的提升和完善。

2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2.1对高职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重视跨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中要积极的灌输国内外的文化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较高语言沟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独立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完善自身的逻辑思维意识,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也要在教学当中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并且将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进行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2.2语言与文化融合是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将英语教学知识与学生的专课进行互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过程当中更好的了解自身的专业课,完善自身的学习思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交际法的持续推广,在英语教学当中强调社会交际作用和运用的重要功能。因此,教师要及时的创新教学理念,增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互融合的频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善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

3高职英语教学当中跨文化教学策略

3.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自我作为教学中心,利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不能够很好的启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过于被动,不利于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教师在教学当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提高教学素养,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教师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3.2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由于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弱,不能够很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来进行教学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学生也应学会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知识巩固,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3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渠道来进行教学方案的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来进行教学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来播放其他国家的文化视频,使学生能够在视频学习当中更好的进行理解和学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区分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从而更好的体会异国的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2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多,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学习者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规则,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及思维模式,无障碍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外人员进行交流。传统的只重语言知识点讲解的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时期的要求,跨文化教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的敏感性。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是语言学习者有效接受跨文化教育的前提,有助于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所学语种的文化内涵,促进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协助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丰富自身的综合性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自身的汉文化和英文化修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自身对汉英文化的理解力、洞察力,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对教材中涉及英语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行为规范、传统习俗等西方文化内容,以生动的实例向学生加以介绍,让学生体会汉英差异,激起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课堂教学还可以采用实际教学法,通过创设交际语境,给学生提供英语交际机会,让学生变成英语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互联网上有很多实用的自主学习材料,教师通过筛选可以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英语学习网站,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主动了解西方文化,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不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二、加强英语与汉语的对比教学

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具备识别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文化意义,能够根据场合选择恰当的习惯用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更要自身具备一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和背景,并通过语言交流,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递给对方,达到文化沟通交流的最终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西方文化的传授,更要帮助和督促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并通过对比教学,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让学生明确语言与思维的相关性,了解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在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对表面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差异性分析,让学生体验英语和汉语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内容,进行个案分析,或者利用影视片断对英语国家的世界观、时间观等进行专题解析,让学生体味中西文化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理解对方语言文化的内涵。这方面可选择的资源很多,如《Family Album,U.S.A》采用的是“电视影集”的组织形式,剧中人物发音清晰,体态语言丰富,蕴涵丰富的美国文化因素,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活化美语教材,很适合跨文化教学。在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大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了解本土文化特质,加强母语文化学习,并通过对传统节日等文化因素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语言所负载的不同文化内涵。

三、加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核力度

现在虽然大多数教师充分意识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教学中仍多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语法和语言结构的讲解。究其根源,主要是很多学校仍以学生的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来衡量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减少文化教学。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评价中理应对其有相应比重的检验手段,以督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预定话题的讨论、场景模拟来进行测试,创设各种学习交流机会让学生去体验不同语言负载的文化差异,通过组织活动,如戏剧、情景剧、总结汇报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强化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文化差异。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交往的日益频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是新时期社会赋予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这一紧迫任务,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探索适合跨文化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不断实践、反思和归纳,以切实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第4篇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对策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包括振奋精神、提振信心、陶冶情操等积极的一面,也包括骄奢逸、贪图享受、情趣低下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辨别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正确引导影视文化的影响刻不容缓。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既包括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包括消极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作为接受潮流、接受新事物较快的新兴群体,在任何新事物产生初期,大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都会帮助他们积极地转向新事物,进行形成对新事物的良好的感受及体验。影视文化因其趣味性和易于传播的特点,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影视文化能够使大学生通过影视信息及观影体验等,在未进入社会之前,提前对社会及未来事物有相对浅显的认知。如一些职场影视剧等,大学生通过这些影视文化作品,能够间接地了解社会。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学期间就做好心理准备及知识储备,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在一些较为前列的影视作品中,如星际探索等,能够让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校园中,接受到较为全面的信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导向及人生追求。

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还包括,通过一些优秀的,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色彩的影视文化作品进行积极影响,如前段时间比较火的电影《中国合伙人》,通过这样的优秀影视文化作品,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能够让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珍惜同学之间的情感,努力维护好班级内的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积极的心态和面貌投入社会。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影视文化的负面性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不注重引导,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很容易走向偏激,走向低俗。影视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大学生个人享受主义的泛滥。个别影视作品刻意夸大人们对于物质的依赖和需求,扭曲和误导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造成大学生享受主义、物质主义的泛滥,形成大学生金钱至上的错误的价值观。个别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盛行,这使得大学生在大学生活、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将物质追求作为首要的选择,一切向钱看,一切以挣钱为目的。其次,很多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根本不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只考虑工资待遇的高低。似乎只要有钱就是好工作。这造成了八成以上的毕业生放弃本专业。最后,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通过一些影视文化作品,大学生的正常的生活习惯及交往习性等都像影视作品看齐,一些畸形恋、忘年恋等在大学校园里泛滥,也容易影响大学生正常的恋爱观。

二、提升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积极作用的对策

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在实践中,应该着力发挥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规避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一)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帮他们塑造科学的理想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从自身做起,学会辨别影视文化中的消极一面,有效避免消极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仪式教育、革命史教育、创新创业典型、参加先进讲座等,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人生理想等,引导大学生采用科学的方式来有效甄别影视文化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杜绝这些消极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

(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生活相对宽松,大时间充裕,但如果大学生将空余的时间完全沉浸在网络、影视中,长此以往,大学生会沉浸在虚幻的空间里,原地打转,沉迷不能自拔。,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因此首先应该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多鼓励参加集体活动,走出校门参加志愿者工作,参与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竞赛,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开展优秀影视作品展播,积极向大学生推介影视作品

积极开展优秀影视作品的展播活动,主动向大学生推介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进而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提升大学生的甄别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影视作品鉴赏能力。如大学校园可以开展电影月或电影周,定期组织大学生观看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引导大学生在选择影视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要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并积极的通过文字、感悟等形式来进行呈现。

三、总结

影视文化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双重性的,既包括积极的方面,同时也包括消极的方面,为减少影视文化作品中消极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留学生 跨文化适应 高校教育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吸引力不断提升。迷人的中华文化、潜在的发展机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来华留学生的身份特殊,他们对中国有最直观的认识,他们随后很可能还会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在各自的国家里,留学生成了描述中国的高效信息源,其描述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效果甚至可以超过官方宣传。他们对于各自祖国与中国的关系有着重大影响,对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对象

国外学者对外国留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对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课题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

从个体层面上讲,每一个来华留学生因为个人生活背景的不同,来华后必然要不断地调整个体的状态,适应中国社会,与各种社会角色建立关系,例如学校、在华同胞、社会中的中国人等等。这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对象。

从群体的层面上讲,来华留学生的生活大致受到两个团体的影响,一个是学校,通过教育在留学生身上留下中国的记号。另一个是在华同胞或同一个民族同一个信仰的团体。他们帮助来华留学生保留了其自身特点。这两个团体对于来华留学生的适应有着重要影响,也是课题研究的对象。

来华留学生特别是公费来华留学生一般都肩负着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对于他们在华生活的适应研究,就不能不从国家的层面进行考虑。发达国家的来华留学生相对较为轻松,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背负的任务可能更艰巨。内部发展较为平稳的国家出来的留学生适应过程可能更加快速顺利,国家矛盾重重的留学生可能受国内国际局势变化影响更大,适应过程变数更多。国家层面的影响也成为留学生适应研究绕不过去的对象。

高校在留学生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他们在华生活的适应过程需要学校给予全面支持。学校应安排各种对接活动,使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生活。当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安排较为周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留学生适应的过程中,高校更多的是输出中国文化,包括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却忽略了对留学生自身文化的考虑。在华留学生族群具有同样的文化基因,同时他们对中国文化也有了一定适应。如果以留学生群体为媒介,可以减少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陌生感,促进留学生的适应过程。更多更好地利用在华留学生族群对于新生活适应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既帮助留学生适应,又适度地保护了留学生自身文化特色,进而促进其与中国社会的和谐共处。

二是在留学生适应过程中,高校往往关注留学生如何适应中国生活,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忽视了自身肩负的使命,即增进国际友好交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高校面对庞大的留学生群体,具备了积累各种外交经验的条件。来华留学生适应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应是高校代表国家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高校可以更加重视各个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积累相关经验,为对内管理来华外国人群体、对外处理国际事务提供决策依据。

留学生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巨大的文化差异是留学生适应过程中的首要障碍。中国文化与留学生祖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使留学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巨大的困难与挑战。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这些挑战,留学生会产生无能感、挫败感、焦虑感以及抑郁感,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障碍问题。

来华留学生出国前准备不足也是其适应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尤其以语言准备不足为主。没有提前进行充分的语言培训,使得留学生不能与中国人流畅交流,使来华留学生难以应对目的国的日常生活,衍生出大量障碍。出国前对中国风俗习惯的不了解也是重大问题。不了解风俗习惯会在生活中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引起冲突,触犯法律。

当地居民对留学生的态度会决定其采用何种适应策略,也能影响其适应状况。如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感到中国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歧视和疏远,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导致来华留学生退缩到自己同胞的圈子,产生心理障碍。来华留学生的社会行为问题部分是由于文化习俗误解而导致的,而文化习俗上的误解主要与中国学生及当地居民的文化开放程度以及接纳程度有关,如果双方都站在自己文化的背景上,对对方的文化采取拒绝的态度则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

留学生的适应状况还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例如自我评价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很多是其自身因素造成的。有些留学生对于留学中国期望过高,来到中国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落差,感到急躁和焦虑,引发心理问题;有些留学生心理本来就存在问题,对于文化差异较大的新环境根本无从适应,使得本来就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化。来华留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当留学生遇到巨大的经济压力时,如果道德素质低下,会引发各种违规甚至犯罪行为。

高校促进留学生适应的途径

高校作为来华留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对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应保证能够全面高效地促进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生活。作为服务主体,高校不仅仅要发挥自身优势,更要整合社会资源,改变以往闭门管理、单一服务的局面,将管理全面化、深入化、专业化。

对于留学生适应的管理应该从源头抓起,建立生源质量考核标准。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生源质量要求,例如高级进修生,以专业进修为目标,可以考虑语言要求低一些、专业知识要求高一些。学历生则要求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对于语言能力的鉴定,学校应该与专业评级单位进行配合,研究制定适宜的等级要求。严把入学关,确保生源质量,要求新生具备适当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背景。

留学生来到中国后,高校应将语言学习贯穿其在华生活的始终。高校可以自行提供语言教学服务,没有条件的可以引入社会语言教学机构为留学生提供语言服务。汉语教学可以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也可以发动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互相学习;还可以组织留学生进入社区,深入到中国家庭,直观地体验中国人的生活,进行切实的语言实践。总之,以不同的形式让留学生生活在使用汉语的环境下,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这样他们才不断去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意愿与动机,并且全面客观地去了解中国。

帮助来华留学生熟悉中国的法律法规是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必要环节。高校开展这项工作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规章制度。把握规章制度教育的时间点,入校后迅速对留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在留学生触犯校规校纪时严格按照规定处罚,遵章办事,加强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经常聘请公安人员到学校讲解中国的法律法规。公安人员对于留学生具有一定威慑作用,由他们来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更为有效。同时他们接触留学生案件多,对于留学生违法事件更为熟悉,他们的宣讲更为专业也更具针对性。学校积极配合公安人员,做好后续教育工作,巩固教育成果,提高留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律常识。

高校在行政管理之外应更加注重留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其更快适应中国的生活。留学生初到中国缺少情感与社会支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为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解决跨文化心理问题。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实力,可以联系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对留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讲座,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专门治疗。在留学生适应过程的关键节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测试,实时掌握留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开展专业疏导与救治。

高校应该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营造兼容并蓄的校园氛围,为多种文化的交融提供条件。一方面高校可以开展多种文化宣传、比较研究,地开展对话,互相学习促进,将和谐的意识注入到各国留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当遇到文化冲突时,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宽容地对待差异。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增加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学生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加快多元文化之间的融合,创造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

第6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 语文教学 弱化 应对策略 保护 激发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敢于质疑,能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思维。不断强化语文教学“问题意识”的本质意义就是要进一步强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把创新学习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围绕某个参考答案进行设计,然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这个预设答案聚拢。这种求同式教学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在学生心理上形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并不关心自己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关心的是老师的参考答案;他们更习惯于被动机械地求同,而不是求异。语文那种想象的丰富性、理解的多样性就在这“求同”思维的扼制下变得僵硬、干瘪、无味。学生的求异意识、问题意识也就在这“求同”的大熔炉中熔化,扭曲,泯灭。在大谈创新思维的今天,语文的寓科学与人文于一身的丰富而深远的内涵,使语文教学有更充分的理由肩负起这一特殊使命。语文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尝试已成为迫切课题,而“问题意识”的强化也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强化“问题意识”呢?

有人说,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同样,不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师也不是好教师。教师的主导角色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思维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需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的教师,特别是敢于大胆张扬鲜活个性的教师。然而,由于受当今还不尽完善的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束缚,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自己是笼中鸟,有飞翔的翅膀,却没有飞翔的空间,于是就心安理得,一如既往,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倾倒着统一的流行的但可能是自己也不太赞同的作品的评价和理解。个人的审美体验、价值取向连同学生的求异创造、问题意识一起销声匿迹、扭曲变形。

其实,语文教师完全有空间去张扬自己的个性,许多语文教师也有能力用自己的创造性去唤醒学生尘封已久的“问题意识”。所缺少的只是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许多教师尽管不缺丰富的思想,但还是不敢突破“大一统”教育思想的认识局囿,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把语文教材当做一台机器,按照统一的图纸,或进行拆卸,或进行组装,没有个人的感悟,个体态度情感的必要融入也逐渐迷失。当教师缺乏创造性的时候,就可能压抑甚至侵蚀学生的创造思维;当教师自己都没有“问题意识”时,又怎能培养出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呢?

造成当前语文教师个性缺失,“问题意识”沉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国文化的求同思想,使得许多人更乐于趋同而非逐异。人的思维历程有时实际上就是个性被同化或被压抑的过程。这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教育模式还不尽完善,“大一统”的、“单一”的升学考试模式和评价手段或多或少强化了语文教学的功利意识,语文教师更关心的是如何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成绩。“问题意识”如果有的话,更多的也只是“应试”问题。(3)“参考答案”成为扼杀教师“问题意识”的紧箍咒。教师已经变得越来越离开“标准答案”。而且,不仅需要各类练习、试卷的“标准答案”,也需要对作品理解评价的“标准答案”。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学生听完课后还有一大堆问题;他们更习惯于用同一把钥匙开不同的锁。不管是迷信权威,还是惰性使然,都足以让“问题意识”如泥牛入海。(4)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惊人的消息,说某校一教师因羞于回答不了一个学生的问题回家后上吊自杀。这一典型事例尽管还不足以概括当前教师的心态,但它起码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有些教师还不习惯或还不太愿意让学生提出许多“标准答案”中找不到的、自己可能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无疑也会成为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一个阻力。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弱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抑止的今天,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设想把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一)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产生“问题意识”的情境。其次要大胆突破“迷信”思想,不“迷信”书、“迷信”名人、“迷信”所谓约定俗成的真理。教学中我常碰到一些学生对鲁迅作品的个别语言提出质疑,作为教师,常常因为他是鲁迅而不置可否或找出许多理由替他辩解。学习《红楼梦》时,有些学生对参考书中对贾宝玉的评价不太赞同,认为贾宝玉所有“反抗”的背面都隐藏着他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孽根性,没有任何理由判定他是反封建的。这种非常可贵的“问题意识”,如果我们不能加以保护,反而泼冷水,那么,有朝一日,你必将成为扼杀学生创造性的罪人。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28-01

中学校园属于人群比较密集的场所,像化学、生物等课程中大多数需要在实验室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校园安全中不可忽略的环节。如何提高和培养教师、学生正确的理解和预防化学安全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化学实验室因条件限制、通风效果、存放药品较多、各种仪器设备的维修等都可能导致事故隐患,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危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除了改善实验室建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化学老师、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培养他们有对事故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

1 中学化学实验室中常见安全问题及预防

化学教师不仅要自己熟知常见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同时也要知道和教育学生遵守各项操作规定,并熟悉预防和应急常识。

(1)严格遵守操作规定,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如果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

(2)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对于不熟悉或是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试验中严格按剂量要求操作。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4)药品混入杂质引发的安全隐患。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5)确保实验室空气流通的畅通。如制氢气、乙烯、乙炔、二氧化硫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

(6)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选择安全性好、毒性低、不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的化学实验。

2 化学实验中紧急事故的应急处理

2.1 割伤

在实验中学生会用到大量的玻璃仪器,由于疏忽操作会导致割伤,采用消毒棉棍或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小心取出伤口中的残余玻璃碎屑,用蒸馏水洗净,然后将红药水涂上碘酒或其他消毒剂,或按紧伤口,并做简单的包扎。若伤口比较严重,出血较多时,可在伤口上部扎上止血带,用消毒纱布盖住伤口,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2.2 烫伤和烧伤

轻度的烫伤或烧伤,可用药棉棍浸90-95%的酒精轻涂伤处,也可用3-5%高锰酸钾溶液擦伤处至皮肤变为棕色,然后涂上烫伤药膏。较严重的烫伤或烧伤,不要弄破水泡,以防感染。要用消毒纱布轻轻包扎伤处,立即送医院治疗。

3 化学灼伤

发现化学烧伤后,要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袜,随后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15-20分钟。应于最短时间内进行冲洗,冲洗抢救如同救火,要争分夺秒,冲洗需要反复而彻底地进行。有条件时边冲洗边用pH试纸不断测定创面的酸碱度,一直冲洗到中性(PH=7)。

(1)干石灰或浓硫酸烧伤,不得先用水冲洗。因它们遇水反而放出大量的热,会加重伤势。可先用干布(纱布或棉布)擦试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

(2)如确定是酸碱类化学烧伤,慎用低浓度的弱酸、弱碱进行中和处理。酸性烧伤可用清水或2%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冲洗;碱性烧伤可用2%醋酸溶液或2%的硼酸溶液冲洗,冲洗后涂上油膏,并将伤口扎好。重者送医院诊治。

(3)溴灼烧,应立即用石油醚或苯洗去溴液。或先用水冲洗,在用碳酸氢钠溶液洗,然后再用甘油涂抹,用力按摩,将伤处包好。如眼睛受到溴蒸气刺激,可对着盛有氯仿或酒精的瓶内注视片刻。

(4)氢氟酸烧伤,氢氟酸不但能腐蚀皮肤、组织和器官,还可腐蚀至骨骼。经常是麻痹1-2小时后才感到疼痛。万一被氢氟酸(包括氟化物,它们能水解成氢氟酸)烧伤,应立即用水冲洗几分钟,然后在伤口处敷以新解配制的20%MgO甘油悬浮液。

(5)试剂溅入眼入,任何情况下都要先洗涤,急救后送医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