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9 10:54:14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建设的意义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将艺术学科独立为“艺术学门类”的决议,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告别和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并列为一级学科的历史,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设计艺术学作为“艺术学”下的一级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经常面对的难题是创新性、民族性、与技术性,如何做到这几点并且有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就需要厚积薄发,从生活、各类艺术形式、各类学科中吸取营养,并且不断实践。民间美术文化作为乡土资源中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个性的资源之一,它是由老百姓创作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传统与纯粹的载体。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通过民间美术课程的学习,可以积极地挖掘、研究整合当地民间美术资源,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创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最终提高艺术设计水平,找到本土文化的根脉。本文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对开设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专业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的中国工艺美术可谓是中国延续几千年的设计活动。在民族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虽然并没有像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占据统治地位,但广大的民间美术却有文人美术所难以企及的丰富性和民族内涵。向传统学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设计思维的一种共识。现代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则是经济社会的产物,它的出现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是在工业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满足功能性、经济性、科学合理性的造物活动,是以追求商业利润、满足人类更高生活要求为最终目的的。而民间美术是一种与原始艺术最为接近的文化形态,它的造物原则是源于自然,融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
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尽管由于所产生的时代、民族、地域的不同,二者在形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但也存在着相似的理论根基和共同的生存土壤,存在着互为所用的可能。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从民间美术中学习到反朴归真的造物原则及很多造型方法,例如:象征法、装饰变形法等这些多元的造型方式都有可以借鉴运用的地方,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语言。
1.取材自然、反朴归真的造物原则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民间艺术的质朴情怀和意象性的审美观念,使得民间美术中从生活用品如家具器皿,到娱乐用品如玩具、皮影,从造型到材质都是以夸张、纯真、生动、自然、稚拙为其品格表现,充满清新自由之气。从淮阳泥泥狗到陕西农民画都渗透着质朴的生活气息、与率真的造型。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是中国现代设计应该继承和树立中国风格的根本。
2.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寓意就是用群众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根据其性质、形象和特点,赋予其一种道德品质或吉祥的涵义,使之从客观对象成为某种观念的替代物,成为老百姓都能理解、认同的符号。用谐音和寓意、象征的方法表达吉祥含义,是民间艺术常见的手法,如金玉满堂,就绘金鱼满缸,以金鱼谐音金玉;形容长寿富贵则用猫、蝶和牡丹,猫和蝶谐音耄耋,即八九十岁的老者,象征长寿;石榴、葡萄象征传宗接代、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凤凰、龙、麒麟表示福瑞吉祥;红色,驱邪又喜庆;花并蒂、鸟成双,比喻美好的爱情等等。形象生动的象征寓意,令人看起来爽心悦目,联想起来余味无穷。
3.抽象又具概括性的造型手法
民间艺人将对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用通俗、抽象的方法处理表达,通过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世界万物中某些形态的理解,表达人们心目中的理想与希望。抽象思维在表现自然和社会生活方面,保留和运用了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例如民间剪纸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在方寸间用二维图形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高度概括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祝福。如生活场景中的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养鸡等;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形象。民间装饰纹样的抽象性代表了民间艺术审美意蕴中一种独特的风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民间的挑花图案、扎染图案、织锦图案及民间陶器图案等,纹样经常采用大量的抽象化造型,如用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纹样,这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图形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知识积累的多样化,知识积累的多样化,主要依靠课程结构合理化来体现。具有典型人文学科特征的民间美术课程,充实了学校美术现代化教育的内容。
二、民间美术的文化理念符合现代艺术教育的要求
1.民间艺术的道德观、审美观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体现
现存的大部分民间艺术都与传统道德观念有关,特别是以孔子“仁爱”思想为主,弘扬“孝悌”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民间艺术中随处可见。如现存大量的明清会馆建筑装饰中大量的砖雕、石雕、木雕主题围绕“忠义”、“守诚”,宣传诚信的经营理念。大量的木版年画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它们或提倡精忠报国思想,或劝人行孝、与人为善,或劝人从小事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感情真挚、质朴,具备实用和传承的特征。对高校艺术教育而言,这种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学生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不仅了解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学习了民间艺术大师如何通过各种民间艺术载体用最直观、质朴的手段表现出来,对中国传统国学知识进行了普及。民间艺术崇扬真美善,追求生命、生活的意义,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补偿了现代教育下人的人伦精神需求失衡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课堂上教师运用电脑、幻灯机、多媒体等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并增加了辅助绘图等等教学内容。我们经常面对大一的新生入学就向老师咨询3D软件的学习,觉得用电脑能画出效果图就是掌握了自己的专业;也经常有大四的学生掌握了娴熟的电脑技能后却感叹创意难寻。经济信息时代,不可否认,现代化教学设施及手段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方法,充实了美术教学内容,大量的现代影视多媒体视听元素的冲击,学生是一种感官的体验,没有亲身体验与实践,学生整日面对目无表情的机械设备、模式化的绘图软件、单调的数据符号,人伦精神需求失去平衡。民间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捏制造型质朴的泥泥狗,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选择喜欢的天然材料来编织手工艺品,远离电子制品,让学生体验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崇尚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化教育引发出的人伦精神需求失衡。
3.民间美术对高校艺术教学特色形成的作用
不同的地域艺术文化特点为形成不同学校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提供了可能性。在我国恢泓、悠久的民族文化中,民间艺术占有重要的位置,56个民族,产生了浩如烟海、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同高校所在地都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结合课堂教学形成本校特色的艺术教学。高校面临的是培养具有民族感情、民族气质的美术家、设计师,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不能从别国的艺术中廉价模仿得来,只能从本民族艺术精神的土壤中繁衍成长,那些在我们身边的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美术、音乐、舞蹈、戏剧作品等,虽距今有数千年历史,但仍熠熠闪光、鲜活生动,是我们研究中国艺术史和学习技法的光辉典范。
三、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教学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高校已经担当起保护当地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已经把民间美术作为专业课程引入教学环节中,根据专业的特色引入不同的民间美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介绍民间美术的产生、种类、使用的材料、制作的工艺流程等内容,并加入适当实践学时,在学校亲手创作、制作民间美术作品。课堂外结合本土民间美术的资源,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一周左右参观实习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校园,到民间收集设计创作素材。每次实习后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计相关民族主题设计作品,不仅使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更加清晰,实践教学的环节也得到了补充,同时邀请优秀的民间艺人讲解或者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民间美术创作更大的热情。在一些选修课中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安排不同主题的民间艺术赏析课程,重点介绍民间美术的产生渊源、形态类别、审美特点等,使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民间美术,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感情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比如视传专业可安排年画、剪纸、古建筑装饰等图形为主的主题作品欣赏;服装专业可以对扎染艺术、地方民族服饰进行赏析;工业设计专业对民间陶艺、玩具等日用品造型设计进行赏析;环艺专业侧重于古建筑民居、园林赏析。
2.注重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民族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从专业基础课开始注重民族设计理念的引入,在构成与图形课程中让学生用民族图形为主题进行解构、重组再设计;在专业课中增加对民族风格特点鲜明的现代设计作品进行介绍,使学生学习如何将传统的、民俗的素材应用到现代设计作品中。如学生设计的贺卡《中国年》,获得首届中原邮印杯铜奖。设计来源于一次专业课上的实践活动,当时要求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新年”进行再思考,提炼出“贺年”主题,并用新颖的图形进行表现。贺卡正面学生用了重复的方法,用夜空下一排高悬的红灯笼表现人们对新年的期盼,贺卡背面将包含美好寓意的“龙”主题春联高高挑起,通过贺卡横方向的折叠,巧妙地组合出“2012”四个字和一家人在点灯笼的图形。通过本人多年教学发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如何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将对设计作品的构思与收集、整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成立学生民间艺术社团
高校艺术类学生一般都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或本省不同的县市,学生文化背景不同,为着同一个专业目标走到一起,可以利用学生熟悉自己家乡民间资源的优势,通过学生社团的形式,利用假期收集资料,开学每人将收集到的家乡民间美术资料以网站或PPT的形式将相关图片、文字整合与小组其他成员共享。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高校优秀的师资
摘 要: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课程建设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并且对其他课程起辐射、带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考核评估等多方面的建设,其在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职教育 要点 意义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要点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同时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建设是核心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是相呼应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同时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要齐全,使之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并且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指标。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 形成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负责人应是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他应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资源的学术组织者,对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手段建设是切入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不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更方便了学生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五)考核评估是保障
课程质量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课程评估是做好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展对课程的硬件和软件的评估,可以了解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把好课程建设质量关。通过课程评估和对合格课程的检查验收,为制定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学校、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要亲自抓好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精品课程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必然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从而保证优质课程和资源的丰富。而且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团队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一个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整体提高。不但从根本上取代了传统的“传帮带”模式,而且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训练营。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广大师生想要从事精品课程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的一些评判标准也是对参评学校的网络建设、网络连通率等间接地起到了强制性改进作用,一旦有问题暴露,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三)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尽可能去拓展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扩大对外影响,让更多的人可利用这种资源来学习,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前者是开发利用资源,后者则是校际间的共享,这种共享只有在精品课程建设框架下方可实现。精品课程汇聚了最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各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将减小资源浪费。在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中,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精品课程建设中,从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有利于推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建设
面对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师资紧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矛盾突出的现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所提供的优质资源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它的建设还推动着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着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精品课程是相对基础的,同时又能使多数人从中受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搞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高职课程有示范性和推广辐射作用,通过宣传和推广精品课程,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重在过程和发展,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杨东铭.能力本位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5-58.
[2]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62-64.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吉林长春130052)
摘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使各个中职学校把精品课程建设提到日程上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我们探索和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抓好中职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对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中职教育;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4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93-02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职学校都在积极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是集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为一身的课程。它是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性作用的课程。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点是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还能推进中职学校信息化进程。精品课程建设不但能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还能培养出中职教育特色人才,打造中职教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全面推进中职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精品课程建设能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基于这种认识,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内容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中心。根据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使内容既适当又实用。理论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能够支撑后续课程、对岗位丁作必须够用、能够支撑技能证书考核应知内容等为原则: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的选取以能够满足基本技能操作、能够应用广泛的技术技能、体现企业真实任务项目、能够支撑技能考核应会技能等为原则。比如“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根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工作流程,选取订票、问询、值机、安检、候机、VIP要客服务、客舱服务、英文广播词等内容。打破了传统模式,以模块、项目、任务、情境取代了过去的章节,注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降低了学习难度。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为学生设计编排学习性工作任务,安排社会实践任务,设计合理的实训、实习课程。“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安排“地勤服务、客舱服务、英语广播词”等实训内容,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体现了中职课程改革的方向,推动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精品课程建设能为中职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特色人才
中职学校开发精品课程同样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深化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法、分组讨论法、游戏竞赛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够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航空服务英语精品课程”中的安检这一模块教学中,首先播放一段乘务员为旅客进行安全检查的视频,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在学习各个情景对话的过程中,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一个学生为安检员,另一个学生为旅客,营造了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安检员的岗位职责,帮助其了解自身不足,唤醒职业意识,进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精讲多练,鼓励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而有效地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中职学校培养一大批特色人才。
三、精品课程建设能为中职教育打造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关键切人点。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政治素质好,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参与和承担教科研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有团结协作精神,有敬业、奉献精神;中青年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赴高校进修、出国培训等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和积累实践经验:对青年教师采取传、帮、带的政策,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素质;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充实到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达到30%以上,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整个教学团队有合理的“双师”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并取得市级或市级以上成果。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梯队化建设、双师化建设、学缘广泛化建设、专兼职并举建设,并且通过不断培训,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为中职教育打造出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
校本课程目标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又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与完善,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校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积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资源,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事实证明,只有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才能真正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基础。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因此,要教育学生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课程只有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具有真正的价值与蓬勃的生命力。
二、在课程内容上,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
校本课程内容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就校本课程的内容而言,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成长需要、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相契合的知识。只有这种知识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效用,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凸显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
(一)凸显民族性。民族性表现在每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之中,是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甘肃省肃南县生活着裕固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学校校本课程教材对当地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服饰、饮食、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通过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例如,裕固族的祖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环境,辗转迁徙,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强健的体魄和勇敢的精神,他们在不断创造和发展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赛马、摔跤、拉爬牛、顶杠子、拔腰等民族体育运动。裕固族、蒙古族、藏族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采用诗歌、故事、神话传说、史诗等形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和创造才能。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搜集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选编而成“草原篇”、“生活篇”、“歌声篇”和“传说篇”。当地少数民族依靠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制作了许多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例如编织的毛口袋、毯子、马缰绳等,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宗教艺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都在学校所编的美术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凸显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植根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民族文化也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变化。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课程内容可涉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生态环境或其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民族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农牧民群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校本课程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的政策、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等。校本课程内容促进了农业、科技和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做到“教、学、做”合一,突出了服务“三农”的内容,如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防治病虫害、培育优良草种和畜种等,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凸显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肃南县地处祁连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寒冷,自然资源丰富,当地群众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校本课程的内容只有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地域特征。学校学生对家乡比较熟悉,但地理空间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校本课程教材除了通过文字叙述,还尽可能使用一些图像资料,如地貌类型图,人口、民族、矿产、农作物、畜牧业分布图,小城镇规划图,以及标本、画报、图片、地图等,使教学形象直观。
三、在课程实施上,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为主
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讨论区”、“知识区”、“活动区”和“实验场”四大板块组成。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材第一册《认识我们的家乡》第一单元“草原明珠———我们的家乡皇城镇”的教学中,在讲述“历史沿革”、“地理位置”时,让学生介绍班里一共有多少个民族的同学,在本地居住的有哪些民族,各民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等。通过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不但对当地的民族概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在裕固族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在每篇课文前设置了“课前讨论”环节,课后设计了“动动脑、动动手”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和阅读民间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感悟生活之美,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在生态环境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当地丰富的物产,游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提出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在民族艺术教学中,让学生“唱唱、跳跳、画画、剪剪”,感受民族艺术之美,体验生活的快乐,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注重科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采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农牧业知识和技能。学校发挥牧区的优势,引导学生观察暖棚养羊与普通圈养羊、大棚蔬菜与普通蔬菜、高山细毛羊与未改良绵羊的不同,激发学生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
四、在课程评价上,树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取向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 精品课程 建设 措施
国家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并在全国高职院校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材、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方面的建设,建立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计算机类课程体系得到全面的建设和长足发展。
1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背景及现状
1.1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现在大多数初高中学校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部分学生家庭也已有计算机,许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已达到比较高的程度,但也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这样造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别较大。
1.2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造成教学内容不断增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拓宽各模块深度和广度,及时补充新的知识,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教学的时数在压缩,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各模块的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讲多练,提高效率。
1.3 教学面临外部形式发展和内部学生需求提高的双重挑战
一方面,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入学水平已有了较大提高,原来的教学模式需要改变。另一方面,IT发展越来越快,课程现在讲授的内容显然难以满足学生将来的要求。
2 全面推进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2.1 能够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全面推进教师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名牌,促进计算机教研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学历层次,造就一支拥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老中青相结合、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的教师梯队,造就名师队伍。
2.2 精品课程建设是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保证
这样的精品课程拥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将最终有利于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2.3 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发展竞争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对课程实行宏观管理、可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建设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可以推动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建设机制的形成。
3 精品课程建设中可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3.1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课工程
教学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有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准。应积极采取措施,按照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要求重视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完善教师进修和培养机制,以老带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3.2 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1)教学内容要先进,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必须能够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中提取其核心精华,要保证课程本身的“适应性”、“体现新技术”和“新的应用”。(2)在教学观念上,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3)在教学方法上,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除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组织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4)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用网络进行精品课程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录像、课程素材、习题、实验指导、题库等要上传网络并向社会开放,形成精品课程网页,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3 编写和制作系列化、立体化优秀教材
应围绕课程目标,做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编写和制作相关教材、教学参考资料,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基础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实践课教材配套建设,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
3.4 开发网络教学系统,提供多元化教学资源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是以网络学习为主、传统教学为辅,协助学生主动式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可以极大的方便教学工作:比如,将讲义及有关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自由上机时间内登录课程网站浏览并进行课后练习。其次,为学生构筑一个网络学习环境,既可以个别化学习(通过学习课件自学和复习,结合教材完成上机操作、提问、搜索学习资料)等,也可以协作式学习(与同学相互讨论、作业互评等)。同时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
3.5 建立科学、高效、严格的课程考试系统
课程考试应采用网上在线考试,在课程网站开通的同时,还要自主开发网上通用考试系统,实现自动组卷、审卷与发卷、答题与交卷、试卷评阅和成绩管理与统计分析,且对个人课后练习将提供全面支持。学生通过网上练习系统和考试模拟系统,可以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自我考核和评价,还避免了人工评分时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评分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l]吴华洋.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考试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1):65—66.
1、 强化精品课程教育的意识
精品课程指的是以当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条件、通过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建设的课程体系[3]。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其教学理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识则决定课程教学的结果和产生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意识,对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流程、目标、内容以及方式,通过系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推动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 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1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关键,也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我课程小组成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其中拥有教师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1人,硕士1人,教师队伍的年龄架构分布非常合理,平均在39岁,其中大部分的教师理论教学经验超过8年,课程小组中的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与课程开讲。基于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以及素质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讨会和专题讲座,并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
2.2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4]。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二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两方面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影像学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逐渐成为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影像不但能够显示出宏观的生理结构,还能够指示分子以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过去的形态观测发展到功能的观测,由之前的诊断进步到治疗。在本校,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内容放在:医学影像学的总论,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响学表现、疾病诊断。
2.3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总称,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影像学课程最为注重的就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小组基于教学理论,配合各种参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5]。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资料储备,建设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料库,使用多媒体设备实施集中讲课,辅以实践操作的演示,有目的的教会学生临床病变的诊断以及治疗新技术相关理论;实践教学采用见习和实习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在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进行读片、参观设备以及学习教师的实际操作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后者则是指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对影像学实施读片诊断、实际操作和检查以及书写临床诊断报告书等,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不论是见习还是实习,都应当重视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通过读图分析的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水平。
2.4成立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评价一定突出体现精品课程的变革与教学研究活动,强调对于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该得到体现。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强调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流程,积极讨论和探索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制定的学生的评价内容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投入一定的热情和经历,着装和谈吐是否得体;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维护教学活动的秩序;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流程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一致;授课的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能够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善于引导学生,利用问题和其他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够掌握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2.5与生物医学工程等相结合
医学影像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含着各个学科的内容,尤其是医学学科和理工科,完整的医学影像学拥有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以及医学影像工程四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医学生进行理工科方面知识的培训,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缺陷。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计算机以及相关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敢于创新和批判的学生才能够胜任医学影像学的工作,顺应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在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1997年开始招生至今,近20年的建设与执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日趋成熟。随着电子信息新技术和半导体新产品的出现,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类人才培养[1,2]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地进行专业建设[3-5]和课程建设[6-8],人才的培养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从2012年开始至今吉首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开设了多门新开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突出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意义
(一)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
现阶段,因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已成为大部分理科考生的首选专业。在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突出专业特色,曾对该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等各方面进行了多次不同程度的修改,添加了一些与该专业相关和相近专业课程,如计算机、通信、电气、自动控制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而不专的现象,专业学习迷茫,不能突出专业特色,不能把握专业重点和核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为了适应技术更新和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增加和设置新的专业课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专业体系。新开设的专业课程为了特别彰显本专业特色,并辐射其他学科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从而带动其它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学科群建设。
(二)有利于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能力培养
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是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发明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创新是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以上的能力。因此,大力发展这些技能不仅需要合理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和创造必要的实验课程,还需要在实践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教育,这是创新意识和培训团队合作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它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把电子工艺实践、EDA、ASIC电路、计算机应用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性环节加入教学活动之中。其中,在电子工艺实践中,学生在了解电子设备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对安装和调试电子设备的能力训练。在EDA和ASIC电路设计中,通过熟练使用计算机,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设计与分析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设计中,则对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训练。以上教学内容是整个大学四年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并辅以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高频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开设了《射频技术》及实验,将所学的专业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和通信原理等课程的知识进行综合及运用。
其次,加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通过电子电路课程设计,信号与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电子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完成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电子电路课程设计安排在数字、模拟、高频电子技术课程之后,本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本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主题,使用电子CAD工具独立完成设计。信号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则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给定的信号采样策略和信号采集系统,并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对信号的分析和处理,这一环节注重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集成是在电子电路设计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程设计训练进行了两个链接后,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全面的电子信息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毕业设计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测试。在毕业设计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工作,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单位的工作,毕业设计的主题多是结合单位工作内容并决定,也有一部分是基于教师科研课题的内容,或是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改革的一部分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基本能力,在大三下学期,特開设了《电子设计竞赛基础》这门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提高学生制作电子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利于强化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大学教育中,需要体现和落实到每一教学环节上。针对这方面的训练,我们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并在实验室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鼓励学生自拟题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把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设计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设计类似的组织形式运用到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中来,在给定一个目标系统(或学生自拟一个目标系统),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完成总体设计到系统实现的整个过程,提交设计原型和设计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系统的整体思想,技术创新和团队精神的分工与合作,在毕业设计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国内外发展状况分析、技术路线、创新的培训和考试。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建设的作用
首先,高校教学建设是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建设,包括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建设之一。根据多年的新开课程建设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新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建设涉及到相关课程教学及其相关链接的方方面面,是许多因素的集合,包括教师、条件、效果等等,这些工作通常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会遇到。因而有效解决这些环节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的建设,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链接的建设,如能使教师改变教学理念,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促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内容更新、改进课程与教学管理水平的影响,使其标准化和科学化,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的新课程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甚至是已建成的高质量课程也面临更新与发展。在教材建设,例如,一部成熟的教材在内容方面,虽然相对稳定,但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具有知识的滞后性,所以改革旧的内容,补充成熟的技术前沿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材建设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条件建设,几年不发展,不变换,将落后于科技的发展。
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对高校来说,课程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高低。高校是通过实施教学计划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是构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须常抓不懈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是有其自身规律的,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改革最终目标是如何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旦违背了这条规律,就相当于违背了高校的根本任务,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所以,高校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一切改革应顺应其自身规律,围绕教学改革来进行。新开课程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归宿和落脚点。教学改革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不是单一的,但教学改革的核心不会变,即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新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对高校的技术要求较高。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本质,因此,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优化投资渠道。长期以来,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是高等教育系统的有限资源和实现高效益教育目标的矛盾。主要反映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不足与创新素质课程的矛盾。二是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如何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减少浪费,是教育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理论提出后,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能与本专业内的相关事情分清主次,在较短的时间内,人们找到了该专业合理的投资渠道,即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优化投资渠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上的投资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 具有远见卓识。许多高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建设是分期分批进行,尤其在重點课程的高级人才引进、教学设备更新、教材的编写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对电子信息工程新开课程建设可以创造出该专业高水平的教学成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开课程建设内涵清晰、投资明确,使其相比于其它课程来说有更清晰的方向、更严格的组织、更多有利的条件、更高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且容易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