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撞击与生命范文

时间:2023-10-09 10:54:10

序论:在您撰写撞击与生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第1篇

地球上的生命曾数次毁灭于小行星之手,但最新研究显示,人类的生命也许全都归功于一颗撞上了地球的胚胎行星。很多科学家认为,生命本身或者水和氨基酸等构成生命的复杂物质是由小行星和彗星从外太空带到地球上来的。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基础,该研究公布的证据显示,地球上的碳也许正是这起发生在44亿年前的灾难事件带来的。

2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另有成因

众所周知,月球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一般认为,这些陨石坑是数十亿年来无数次陨石撞击所形成的。不过,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月球地貌的形成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太阳粒子可能会在月球土壤中产生电荷并不断积聚。当月球土壤中的静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会以电火花的形式爆发性地释放出来,并引起月球表层土壤融化及物质蒸发,这或许是月球坑坑洼洼表面形成的另一种解释。

3银河系中心缺少年轻恒星

一项研究显示,银河系的中心看上去更像是恒星养老院,而不是恒星育儿所。在此之前,天文学家们曾经在银河系最核心区域观测到年轻恒星,但新的研究确认了一个广袤的空间区域,其中明显缺乏年轻恒星的存在。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发现与先前认为星系近核心区域应当存在恒星新生区的观点相悖,进一步研究将可能改变我们对于银河系的理解。

4科学家绘数字版人脑图谱

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院的艾德・莱茵和同事绘出了迄今最完整的数字版人脑结构图谱。此次人脑图谱的最大特点在于,将宏观高清人脑成像数据和能解释大脑结构的细胞水平数据结合在一张图中,就像人们常用的谷歌地图一样,可为脑科学家研究“导航”,从宏观层面进入细胞层面,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的大脑。新图谱将成为新的参考标准,脑科学家们还可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其进行更新完善。

5杀死超级病菌的新分子可治疗癌症

澳大利亚墨尔本科学家首次在抗击耐抗生素超级细菌方面有了新突破,他们研发出了一种可以杀死超级细菌的分子,可用于治疗癌症。超级细菌是人类最大的威胁之一,它对现有的抗生素都有抵抗性。据了解,这一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研究团队目前只针对一种超级细菌,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用来检查其他类型的细菌对肽聚合物的抵抗性。

6纳米机器人能辅助治疗抑郁症

来自以色列拉马特甘巴伊兰大学和以色列赫兹利亚跨学科中心的研究者们利用DNA折叠的结构制造出空腔壳结构的纳米机器人。有了这种纳米机器人,医生便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控制药物的释放,一次只释放小剂量的药物。研究者称,这种技术可以应用于治疗大脑疾病,比如精神分裂、抑郁症以及注意力缺乏症。

7新型化合物改善废旧电子设备的提炼过程

废弃手机、电视和电脑的印制电路板在制作过程中都会使用到贵金属金。现有的废旧电子设备处理也会使用一些化学方法将印制电路板中所含的金分离出来,但往往非常低效,并且在处理过程中会用到氰化物等有毒化学物质,危害健康的同时也污染环境。爱丁堡大学研究人员称他们找到了一种化合物,可以作为“辅料”改善整个提炼过程,但没有透露这种化合物的具体名称。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现状;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12-03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从自我认识、大学生活现状、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课程等四个方面设计十九道题并设置对应的选项,以福建师范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为92.3%。在此基础上,将所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占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很了解,而且对自己很满意、喜欢,很认同自己,但有小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而且对自己很不喜欢,很不满意。根据数据显示,对于“是否了解自己”,65%的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喜欢自己,33.3%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了解属于一般,1.7%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自己、不喜欢自己。这说明虽然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较高,但仍有不小的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较低。

(二)大学生的生活状态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好,但是大部分表示对现在的生活满意程度表示一般,觉得现在生活平淡。根据数据显示,对于“现在的生活现状”,61.7%的学生表示现在生活平平淡淡,33.3%的学生表示现在生活充满了乐趣,但有5%的学生表示现在生活郁闷窒息。35%的学生表示对当前生活比较满意,56.7%的学生表示对生活的满意度一般,但有8.3%的学生表示对生活不满意。这表明,对生活表示满意的学生数量有待提高,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应该引起重视。

(三)大学生的生命观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令人担忧,其生命观有较大的偏颇。根据数据显示,对于“是否对生命进行过思考”,26.7%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进行思考,40%的学生表示几乎不思考,30%的学生表示从不思考,仅3.3%的学生表示经常进行思考;对于“处在生与死的选择时”,5%的学生表示好死不如赖活着,大部分学生表示生命最重要,但是有3.3%的学生表示生不如死;对于“是否曾经与死擦身而过”,16.7%的学生表示有过自杀的念头,3.3%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自杀计划或行为;对于“自杀的看法”,53.3%的学生表示自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41.7%的学生表示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有5%的学生表示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活意义的思考,部分同学的生命认知偏差应该引起重视。

(四)对生命教育的诉求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所接受的生命教育状况很不理想,对生命教育的学习具有强烈的诉求。根据数据显示,对于“以往教育中是否有接触到关于具体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3.3%的学生表示有接触、且开展的课程较多,60%的学生表示有接触、但开展的课程较少,30%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只是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6.7%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开展;对于“学校是否有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88.3%的学生表示没有,11.7%表示有完整的课程;对于“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76.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表明,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与学生们从小到大缺少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现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与学习,是导致学生对生命的冷淡与漠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思考

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应从学校、社会、家庭等三方面进行对策思考。

(一)学校教育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生命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1.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更新教育的理念

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首先要做的是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高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技能的关键时期。然而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缺乏针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核心,实施人性化教育,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深刻人文精神的内涵。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课程的编写要与时俱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突破,加入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以确保生命教育的有用性;其次,生命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更要求要符合实际生活,因此,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感同身受,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课程编写可以借鉴国外较好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对此进行大胆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可增加突发性教育、生理卫生教育、心理教育、逃生教育等专题,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另外,除了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生命科学的有关专家开展讲座,也可以通过设置网络化教学,方便大学生学习。在开设该课程时,不应忽略其他课程的作用通过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强化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生命教育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自己的知识、态度、情感、价值、人格、意志等直接影响到所教授的学生,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的影响。因此,强化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强化教师培训,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使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采取正确的途径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其次,教师还应具备生命意识和生命关怀情怀。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生命教育知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才能更好地将这些理念进行传输,以积极向上的热忱和情绪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宽松融洽的良师益友关系,多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与体会。最后,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以自身的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真诚倾听的氛围,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凸显出生命意识。

(二)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大学生生命的出发地,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从幼儿、儿童、少年一步步成长起来,家庭教育是他个性和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父母应该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同时,应该教导孩子学会尊重与热爱生命,要把孩子放在平等对策位置,考虑到孩子主观能动性。

第3篇

生命教育自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至今,已历经46个春秋,同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速度之快令人震憾。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学生在提升生存技能及生活能力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和做事,学会规划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如以往一样单纯为学习而学习,单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要懂得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活得更加丰饶而精彩。学校和教师所要做的则是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形成自主的价值观,同时教会大学生努力基于自由意志去选择,选择没有好坏,即使失败也有意义,而这些都将共同构成一个与别人不同的个体。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们科学的生活、乐观的处世,接受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1]。因此,生命同样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多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深刻指出:“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在。”[2]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自由意志去了解自然,认识社会,进而体验真实的生命,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去选择。选择没有正误,亦无好坏,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愿意和能够承担所有后果,为选择负责。同时大学生要能够正确处理好自身与其他个体、集体、社会乃至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实现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每个大学生都是情感丰富,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集内心活动、外在体验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常常让他们感受到压抑、苦楚,容易质疑自身的梦想与坚持。而大学生生命教育则需要教会他们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热爱自身生命,尊重他人生命,不因迷茫而滞步不前,不因挫折而放弃所有尝试。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告诉学生其并不是被迫的学习者,而是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自主的价值观,在需要的时候明辨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会去体验和创造属于他们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进一步确认。大学生生命教育,也同样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和珍爱生命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珍惜此刻,活在当下,学会选择,舍得放弃,活得丰富。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有45.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生命教育并没有达到要求,需要尽快开展相关教育活动,44.7%的大学生则认为团学组织的活动太单一而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中青报在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因此失去了很多本可以与自我和解的机会。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领域十分丰富,专著书籍、论文均有所体现,然而教育方法多且杂,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主流。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一些不错的成绩,影响力也较为突出,但是这些成就大部分是关于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研究,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方面却需要更多的创新与钻研,同时其也没有能够有针对性、系统性成为一个完善体系,而这也正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现在我国生命教育的大方向也可这样说: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生命质量,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从而摆脱迷茫,提升绝“情”的能力,这里的“情”是指的情绪,让内心强大,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3]。生命教育也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关怀他人,关注人性本身,让学生体会生命之于自己的真正含义,注重增强他们面对逆境的能力。从生命的视角勘察,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生命力价值为目的的。生命教育首先应重点关怀人的生命、人自身的价值,甚至是人性的本源。而目前生命教育的困难之处在于,课堂上大学生能够也愿意参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课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时严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学生反而参与不进来。

不仅如此,高校专职心理教师力量不足也是生命教育的一大难点。高校更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往往忽略了大学生内心的声音。目前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投入更亟待加大。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快速,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等的冲击,速食爱情、物质贪婪、经常性地虚无享乐等让一部分大学生迷茫而困惑,因此在快进入社会时,社会竞争和就业困难更容易使他们找不到前路的方向[4]。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享受着一家人的宠爱,人生太顺利,所需皆易得,基本上没遇到过较大的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当他们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无助,什么是绝望时,更容易陷入情绪泥潭,忧虑、焦躁、难以自我调节,更甚者,一些人最终会选择伤害他人或者自杀来逃避现实状况,而不能使情况得到根本地改观。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更需要感知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他人的角度或者走出泥潭去从新了解自己,得到新的体会与体验。但是我国高校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设施还非常稀缺,更不用说一套完善的生命教育设施。心理咨询中心常常被安排在校园的某一角落,容易成为摆设,其与学生活动处的结合也不够紧密,难以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繁忙的学生生活让大学生容易为了应付考试或一些简单的学分活动而忙碌,遇到问题容易自我积淀而不寻找解决方法,此时心里咨询中心的作用没法体现出来,也很少有大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思考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进一步完善自身,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

人的生命观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系统和完善的,而生命观的教育也就成为了培养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最原本的方式。而任何的科学资料和数据都是对大群体的统计得来的,很难直接使用于每个独立的人,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可以从加强心理辅导、巩固生命意识、加深情感体验到调动一切力量去构建和完善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以此了解大环境下的学生心理特征,以适用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去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质[5]。在当今社会下的生命教育,应该以何种途径去培养大学生的生命观呢?结合中国大学生教育现状以及国外生命观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综合生命观的内容,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近些年,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转型、价值观念的变迁、社会失衡、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让大学生难以承受[6],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也因此变得焦躁不安,容易引发潜在的危险性。而人的行为大部分源自于“潜意识”,当有生命教育课程丰富而饱满地将正确的“潜意识”灌输于大学生时,大学生将更容易向着正确地适合他们自身的方向发展。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生活的点滴之中,教师们则可以从心理学、健康学、社会学等角度,分层次对大学生开展有关生命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对生命教育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因此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仅能有效突显生命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大学生将正确的生命观渗透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命教育课程应该多层次、多维度开展。在结合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人目前更注重“物”,即物质层面的追求,但“人”应该是社会的中心,一切以“人”为前提。因此,要让大学充分意识到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同时密切联系环境教育、道德教育等开设课程,可以有效地针对当前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使生命教育课程覆盖面更广,影响学生群体更深入,以此达到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二)鼓励且提供机会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课堂上大学生能够也愿意参与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是课下的可控性并不高。同时严重的是,真正需要生命教育的大学生反而难以参与进来。因此不仅是需要学校及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需要先带动一部分学生,使他们先开展起来。教育大学生通过积极、有益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开拓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激发潜能,让他们通过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使价值取向、人格素养、思想观念等在无形中得到提升,这也正是校方及教师想要达到的效果。因此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使身体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念意识;参与文艺活动,不仅仅只体现在表面的生活多样性,同时也陶冶情操,培养了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各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同时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结识更多积极向上的人。校园活动,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要想磨练大学生意志,则可以有各种爬山、夏令营、素质拓展等活动。让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如江西赣南苏区,访问老,引导学生认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加组织学生聆听报告会,或参观残疾人运动会等,让大学生体会他们在挫折与困苦面前坚忍不屈的精神。这样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生命教育铺上好的开路基石,最终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改善校园环境

课程和课堂是经常被谈论的对象,目前高校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而缺乏对大学生其他兴趣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扩展,单一地教授课程使现在的高校校园过于“单纯”。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是好事,但是知识的获取将过于片面。学校除了教会学生在工作之前必须掌握的技能及知识外,同样需要教会他们汲取更多类型、更丰富的其他知识,使其生命价值观建立得更加完善。同时教育的原点不能忘,教育的原点是“人”,而“人”的原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观,就是要他们都来真正关注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命,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敬畏与热爱。同时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课程表不能都填满,要使他们有空间和时间自主选择其它喜欢的课程。校园内部除了多多宣传校园文化活动外,更需要老师及一些优秀的同学带动其他104学生在实践中认知生命教育,形成校园氛围。

(四)对大学生建立成长档案

校方可以对每个大学生都建立成长档案,档案内容可以包括进校前的情况以及进校后依据时间、类别登记其获得的荣誉、活动经历、成绩及某段时间的心里状况等,也可以是心理测评得出的结果。同时对贫困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特别关注,因为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反而会隐藏他们的内心抵触点,同时防御心很强,并不会主动谈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更需要细心观察与注重这方面的表现。成长档案以“人”为主,形成一个小型圈子,争取在心理问题或外在表现上有一定苗头之后果断止损,争取伤害的最小化。同时成长档案也非常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五)建立大学生生命教育工作办公室

1.与心理咨询室相结合,定期做简易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同时可以利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其按心理危机程度可以分为红、橙、黄、蓝、绿5个级别。并针对各项级别设置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同时需要结合学校情况。当需要确保学生生命安全时,也可以按需要实行可控监护。

2.观看相关电影,同时可以请专家讲解经典影片,以此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穿插和涵盖在讲座中。如中国人民大学平均每天有3场讲座,其中“影片解读”栏目保持了场场满员的上座率。同时使生命教育更深入学生内心。

3.定期与各班级心理委员沟通,找到各班级特殊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分批研讨生命教育,从而找到更好的教育渠道。

4.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交流活动。可以请一些从事生命教育的相关教授或者专家,同时回答大学生的疑问,以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从学生生活忙碌的点滴中渗透大学生生命教育。

5.开办大学生生命教育社团,通过大学生之间互相传播正能量的方式,让生命教育深入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 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54-02

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有四个:一是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二是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能够树立崇高的生命价值观、科学的生命健康观和公平的医疗救助观,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三是有助于医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在医学院校进行生命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构建成熟的心理健康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的定量方法来实现客观描述与宏观预测;同时,考虑到研究事实的丰富灵活性,辅之自由访谈,以实现对于社会事实的深入细致理解。

1.2 样本的抽取与资料的收集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10月进行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医学生生命观状况调查”。该调查的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网上问卷方式。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对题提交问卷的IP段做了限定,仅限齐齐哈尔医学院校区内部IP段,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由被调查人员自行网上填写,提交系统自动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中,男生占40.38%,女生占50.62%;大一学生占25.69%,大二学生占22.6%,大三学生占42.97%,大四学生占8.2%,大五学生占0.64%。

2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描述

2.1 对生命现象的认识

对“你对生死观的理解是?”调查显示,有44.99%的医学生认为“活着才有意义,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有36.59%的医学生对生死观的理解是“人们对生与死的一种态度或看法”,甚至还有8.94%的医学生认为“肉体虽死,灵魂尚在”。

由于医学生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自我意识强,并且处在特殊的学习成长阶段的这一事实,而面对当今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某些危机状态下容易产生缺乏对生命的热爱的想法,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做出极端行为,甚至走上人生的不归路。调查显示,“以下哪种情况出现或加剧会让你有自杀的念头?”1.08%的医学生“经济困难”时有自杀念头,“情感挫折”的占5.96%,“学习压力”的仅为4.61%;但当遇到“家庭变故”,10.84%的医学生轻生念头,“身患疾病”的占12.47%。

性别差异和自杀念头产生频率交互统计及检验表明,当遇“情感挫折”,有7.38%的男生自杀念头,女生为5%,略低于男生;当遇到“家庭变故”有9.4%男生的有自杀念头、女生为11.82%等。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和产生自杀念头频率并没有显著相关(见图1)。

调查显示,医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居首位的是“生理疾病”(12.47%),接下来依次为“家庭变故”(10.84%)、“学习压力”(4.61%)、“情感挫折”(5.96%)、“经济困难”(1.08%)。医学生处在成长、学习的关键时期,再加上医学前沿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困惑和压力。因此,他们必须完成学业,同时,还要面对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未来需要的现实;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塑造面对将来纷繁复杂医患关系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地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

2.2 对生命价值的感知

生命价值,就是活着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和社会的认同度。当然,作为社会中的人生命价值也体现在人际关系、个体的自信、对学习生活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认同度等等。

(1)你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

是否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自信的尺度,调查显示,58.31%的医学生在意别人的看法,14.25%的医学生不置可否,7.29%的医学生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行我素。这其中,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男生55.28%,女生56.73%,可见,男生对别人的看法较为忽视。

(2)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你的态度是?

当挫折来临时,最能考验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调查结果显示,61.21%的医学生的态度较为积极,认为“能够战胜挫折”,其中男生占58.86%,女生占38.84%;2.3%的医学生因此否定自己,觉得“放任自由”,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2.36%,性别差比较显著。年级比较来看,低年级态度更为积极,高年级则趋向消极对待挫折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可能与高年级即将面临就业所带来的压力有关(见图2)。

2.3 对医学生职业意识、责任的理解

医学生首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履职尽责,成为一名让人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1)面对社会媒体的所揭示的各种死亡现象,特别是医学生自杀,你的态度是?

调查发现,“为一条宝贵生命的逝去感到惋惜”和“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所占百分比最高,占91.87%,觉得“正常现象”及“事不关己”,仅占8.13%,说明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环境下更能感知生命的可贵。

(2)你觉得医务人员对绝症晚期病人的处置态度应该是?

作为医务工作者对“增强病人临终生理、心理状态的适应能力,提高临终的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临终关怀应该是必要的素质,从调查当中也可见,77.78%的医学生持这种观点,6.78%的医学生认为“为了减轻其痛苦,对社会、家庭造成的负担给予一定药物加速其死亡”。由此可见,医学生所受到高校及临床医院实习的环境教育下,能较好具备医德,但也仍加强这方面教育的渗透和引导。

(3)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你对捐赠器官或遗体行为的看法是?

遗体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明行为,是促进医学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国外遗体捐献的程度高达60%以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因此祖国的医学事业是需要国民的支持和理解的;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遗体捐献能够帮助更多的危重患者重塑新生。46.88%的医学生觉得“为社会、为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33.6%的医学生认为“让自己的生命在别人的身体上延续”。由此可见,作为高校医学生,对于生命意识的认知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确实在医德教育下有显著的升华。

3 研究结论与对策

3.1 研究结论

(1)医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具备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持有积极的生命观。(2)医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好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心态。(3)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已有所体现,仍应以系统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为切入作为强化。

3.2 对策

当前医学教育应该做好医学生生命教育这项工作,重视情感意识的培养,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感悟生命,从珍惜自身的生命开始,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

(1)认识医学从认识生命开始。

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你选择了医学,也就选择了对生命健康的保护与陪伴。生命教育应贯穿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让医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前接触患者,让他们在实实在在的接触和观察中形成对医学事业的认识,感触患者的痛苦、感悟生命的价值、认识生命的宝贵,诠释医务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认识生命,认识自己、认识职业。

(2)加强职业情感教育,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的道德价值出现了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产生各种观念的撞击与交替,所以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情感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技术要过硬,职业道德更要过硬,既要有医也要有德,在患者选择医生的机制下,没有职业道德、没有职业情感的医生就可能没有患者,就可能受到道德与舆论的谴责,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职业情感教育必须从医学生开始,要使他们认识到选择医学这一崇高神圣的事业,就要有献身医学事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3)塑造医学生健康人格。

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职业人,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患者的疾苦,重塑患者的健康。

(4)强化生命教育,塑造医学生人文意识。

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医学生教育的始终,特别是在二三年级学生的第二次集中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在实习之前,主要进行的是较深层面的专业性生命教育课程,如探索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问题都可成为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强化职业意识、理解职业责任、内化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感,为医学生终生的职业幸福感奠基。

(5)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塑造全面发展的医学生。

校园文化的熏陶和社会实践的践行,不仅能够提升医学生全面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且能够促进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借以检验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字:生命科学;生物现状

我国是一个生物资源大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人口大国,这就为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条件。以医药行业为例,最近一些年,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病都严重威胁着我们正常的生活水平,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这些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在医学领域的基因治疗、肝细胞治疗和生物芯片等治疗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我国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基础。从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从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的研制生产,在生物制药领域我们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另外,生物技术的研发,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也具有相当的作用。比如水稻的杂交技术解决了世界关注的粮食难题。所以,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而且多年的累积,也让我们有了冲击国际前沿的实力和技术。

一、我国在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现状分析

我国生命科学起源于医药和农业的方面。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成立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研究机构。70年代的时候,我们已经具备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科研体系。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四足鼎立的局面,代表着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研究的四大基地已经形成规模:北京基地(着眼于农业和环境的研究),上海基地(人口和健康的研究),西南基地(生物多样性研究),武汉基地(水生生物和病毒学研究)。

现阶段我国优先发展的生命科学领域内容包括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识别和克隆,分子生物学和生物花絮额,细胞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等。在国际上,我国的科学家也承担了1%的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而且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唯一一个加入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国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力。科学家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长cDNA有800多条,已经申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利。

近年来,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受生物科学发展的带动,生物技术也取得了长远的进步,比如,在医药生物领域,我国的基因工程药物已经有近二十种上市的产品,有二十多中种药物已经进入一、二期临床使用,处于临床试验的也有近四十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显著提高。

目前在国际上销量最大的医药品种,前十位当中我们能够自主研发生产八种,这说明我国的生物科技药物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在农业方面,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杂交水稻的研究以及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甚至是全世界农业技术的前进。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在我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改变不了的一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所以,在人口和健康领域、农业生产发展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都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农业发展在效益和质量上和发达国家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我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都还处于相对较早的阶段,都需要我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相应对策

要提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就必须树立把握机遇的意识,要认识到这两者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作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关系民生,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甚至有时候能左右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我们今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点。

要切实加强基础性研究,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学科及其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的放到首要的位置来抓。其次,我们花大力气来研发更新农业技术平台,改造传统农业的生态格局,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多元化经营和生产。对于先进的科技成果,我们要积极推进其应用和转化,要通过培育一批生物技术企业来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能力。

要尽一切可能,切实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健全法律和法规体系,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1,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来实现专利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掌控主动权,2,加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和国际接轨,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效益。3,培养行业的龙头企业,使他们在市场开发和经营方面都能够顺风顺水。4,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评价保障制度,将对其保障不是一纸空文。既要让生命科学和生物科技给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好处,同时也要在关注生物安全方面所引起的新问题。5,通过加强和国际发达国家质检的合作和交流,开拓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合作渠道和发展空间,以此实现和世界先进技术共同发展的目的,最终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李学勇. 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 中国软科学,2003, 3: 124.

[2]陈竺. 世纪之交的生命科学与中国生命科学界. 生命科学, 1996,8: 123.

[3]许智宏. 关于21世纪的生命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 2001, 41: 127.

第6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 生命观 教育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36.6%的独生子女家庭,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渐入高校,其表现出的生活态度颓废、人生目标不明确、自杀、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对他们进行生命观教育亟待解决。生命观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其生命观教育的漠视,使其存在很多缺陷,主要体现在: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责任感缺乏,情感波动较大,人格扭曲,价值趋向模糊等。因而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就应把加强生命观教育列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及家庭背景影响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

曾有报道称,一位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剥鸡蛋皮而挨饿,可见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到了何种程度。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帮自己,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手足无措,缺少了长辈呵护的他们感到恐慌甚至绝望,直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目前随着全社会教育的普及化,学校教育的误区严重扭曲了独生子女的生命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片面的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的学生往往没有自我没有个性,他们十分冷漠,沉重的升学压力使得他们没有对社会生存、处事方法有所了解,等到经过重重选拔上了大学才发现,这个象牙塔与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他们对突然的轻松感到无所适从,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茫然,对自己的未来有期待与担忧。由于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欠缺,压力得不到释放,积聚的结果就是伤害自己,结束生命。

二、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决定生命观的趋向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国内部分学者已做的工作得到的实证材料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对其生命观的趋向有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完善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目标明确、责任感意识强等,这会促进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实现;反之不具备正常人格特征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困难。在压力和困难的折磨下,他们的人生目标生活态度就会发生急剧性的变化,直至出现自杀。

三、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确定生命观的决定性因素

独生子女大学生除具有当代大学生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思维活跃、自信、有一定特长等,但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在他们的身上也反映出一些特殊的心理状态:如自我中心意识强,性格独立;独立生活能力差,经不起生活的磨练。因此,在独生子女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矛盾状态:自主精神与依附心理集于一体;自我期望值高和自我控制能力弱并存;好强与脆弱联在一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

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我们探讨了对其进行生命观教育的方法。

1.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心理素质的好坏与人格的是否健全是决定大学生生命观的主要因素,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家长要充分利用先天优势,改变自己的角色,从哺养者、培养者、教育者转变为子女所信任的伙伴和引导者,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思想工作不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就很难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动员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措施,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从反映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生命关怀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只有真正做到关怀生命、关注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生命、生活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加亲和力,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以学生为本,以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为宗旨,服务于个体的生命成长和发展,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次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富有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再者应是生活化的教育,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教育应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

重视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是幸福化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人才,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要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意识;注重慎独,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觉行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知道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改革教育管理方法,为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创造条件。

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队伍很庞大,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联合家长多方位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在社会大环境下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国家各项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徐颖,刘明瑛.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6.

[2]楚新艳,刘宪亮.医学生健商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07.

第7篇

关键词:室内装饰设计;生态平衡;行业标准规范;装饰材料合理运用;

室内装饰设计中坚持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这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生活方式的提升和理性消费。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经济社会发展维持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我们要优化生活方式,增强生态意识,转变把物质享受摆在第一位的传统观念。例如,室内材料从建筑结构中分离出来,并具有装饰功能的相对独立性那一刻起,就被人为地赋予了某种社会属性,表现为人们对材料的喜好差异而人为的赋予了不同价值,资源稀缺、加工工艺复杂的材料往往被认为是价值高的材料,这种高价的材料用于室内装饰中却常常被人当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们要摒弃这种物质享受第一的落后传统观念。倡导以节俭为特征、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减少对资源消费和对环境破坏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观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我们人人有责,要提倡环保节能从点滴做起。将室内装饰设计行业中的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设计观点上升到符合中国国情民生的生态文明观,运用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先进设计技术与手段方法,满足人类对于居室的功能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居室三者之间协调统一。

以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室内装饰设计,可通过简洁的造型以及节省材料与能源的设计方式,实现对于室内舒适、健康的空间环境的构造。简约造型和雅致的细节设计,可在大范围内和长时效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过去靠材料堆砌式的室内装饰方法,复杂、繁琐又消耗了大量的木材等自然资源,而通过简洁的造型减省用材,能构建舒适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通过尽量利用建筑自身朝向和大面积的双层中空玻璃等材质,引进自然光线并有效隔音、保温,选择规模恰当的照明、供热、空调系统,以节约电力资源。还可考虑水的再利用装置和节水装置减少生活废水,节约水资源;在室内空间中适当地使用绿色植物进行装饰,达到净化空气又增添自然气息的目的。这些都是生态文明观下的设计体现,对于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进行装饰材料的合理运用

装饰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及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受到装饰材料的制约。无论是雕龙画凤、贴金包银的古代宫殿,还是清新典雅、优美简洁的现代派建筑,以及追求浓郁乡土气息、回归大自然、讲求人情化的后现代派等,都是通过各种材料,来体现设计师们的设计意境,反映时代的特色。材料是体现室内装饰效果的基本要素,所谓室内装饰材料合理的运用,就是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基于不同材料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全面考虑材料的生态平衡、功能运用、施工工艺、安全稳定等。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站在满足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的高度,来设计选择装饰材料。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重视绿色材料的选用,但从生态文明高度看,要在有利于“大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追求“绿色”。人们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室内装饰材料过分追求选择以草、木、藤、真皮等为代表的自然有机材料的话,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这些材料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产量有限且使用寿命短,过度采用会造成生态失衡。例如,木材具有优良的环境学特性使其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我们不要忘记 “人+木=休”汉字上的深刻含义。我国有竹子生长面积700万顷,是世界第一竹业资源大国,与木材相比竹子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生长周期短(树苗长成大树要20-50年,而竹子从破土长成十几米高才需60天),如果合理开发利用竹业资源,是再生周期短的天然材料的宝藏。可以考虑“以竹代木”的做法,来部分满足人们追求天然环保的装饰材要求。另外,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金属、玻璃、塑料及复合材料等人工材料的技术成熟,其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应视具体情况尽量选用此类材料。

2.设计师要依据行业标准规范,合理运用装饰材料。我国现阶段室内装饰所使用的大量胶合板,黏合剂,油漆等材料产生甲醛、苯等一些毒性大挥发速度慢的刺鼻气味,并且存在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面对当前装饰材料的现实和人们希望环保、健康之间的矛盾:首先,设计师要在保证装饰效果前提下,依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等有关条文规定,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环保系数达标的材料,尽量将室内污染降至最低程度。其次,设计师应熟悉材料的物理特性,如吸水率、膨胀系数、耐火等级、容重等,以提高装饰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装修频率从而节省资源。原则是尽量满足生态、环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和选择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材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装饰材料的包装材料,其大量废弃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在选择购买装修材料时尽可能选择大容量或简易包装的类型,以减少包装材料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或者尽量选择那些采用了可降解材料包装的装饰产品以减少装修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3.应在保证装饰效果前提下,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选择使用施工工艺简单的材料。目前的装饰行业,在大多数的室内装饰设计中往往会只给出平面、立面图,具体的施工方法一般由装饰施工企业自行解决。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施工无序、成本结算不清而产生纠纷,更重要的是如果施工企业与设计者之间不能相互默契配合就很难保证设计的装饰效果。随着工程监理制度的日渐成熟,客户素质逐渐提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室内装饰设计人员,使我们的室内装饰设计图纸真正的成为指导施工的依据,需要设计人员熟悉装饰施工过程,熟悉装饰材料施工资料,从施工者的角度出发,在设计时选择使用施工工艺简单的材料。设计者还要站在业主的角度,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并考虑便于后期维护选择材料,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比如某些业主为了追求奢华或个性化的视觉效果,喜欢使用一些昂贵的非本地产的材料,这些材料需要火车或汽车等的运输,既消耗了能源又增加了环境污染。此时,设计者一是要引导业主理性消费,二是要灵活运用材料这一体现室内装饰效果的基本要素,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本地的材料以减少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和便于维修;对于无法取代的高级装修材料,应以“高材精用”的原则,尽量少用节省其资源。

结束语

室内装饰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好、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实现设计的目的手段,其品种繁多,重在“合理”运用上做文章。设计者要学会主动驾驭材料,最大限度发挥材料各自的优势,而不能盲目乱用与无原则的堆砌。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基于不同材料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设计者及者施工人员必须对材料运用、环境及功能上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考虑。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观已经上升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文明层面,这既是约束室内装饰设计发展的正确轨道,同时也是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发展的一个契机,从我做起,通过装饰设计扩大生态文明观的影响,是室内装饰设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思远. 材料与文化并行发展――论生态室内设计中的装饰材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商业设计,2008(11)158

[2] 乔 芳. 室内设计中的人性化思考,现代装饰理论,2013(1)87-88

[3] 王玲. 竹类植物的工业利用途径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17) : 10294 - 10296

[4] 戴珊珊. 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6)287-289

[5] 王 睿. 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建筑装饰设计探析,艺术与设计, 2013(6)66-68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