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09 10:53:55

序论:在您撰写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传承;地域文化

民俗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以来形成的一种民间风俗,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凝聚着人民群众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民俗文化在我国各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地区民俗文化逐渐流失,这对于地域发展来说,十分不利。随着我国关注于民俗文化建设事业,各地地域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使之与民俗博物馆建设进行有机结合,成为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探究了民俗博物馆在传承地域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注重探究在地域文化影响下,如何更好地促进民俗博物馆发展。

一、民俗博物馆建设问题

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性,随着当代社会兴起的民俗文化复兴运动,民俗博物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民俗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民俗博物馆建设,使民俗博物馆建设更加合理,能够对地域文化进行有效反映和突出,是当下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民俗博物馆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地域文化特征得到了有效显现。但是民俗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民俗博物馆本身特性的考虑,导致在建馆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使其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针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民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以下问题进行把握:

1.民俗博物馆建设要注重立足于地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实现地域文化传承功能。民俗文化与实体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其本身不具备实体形态,但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积累的风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性,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民俗博物馆建设,要注重对一些积极的地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体现出民俗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性和功能性。

2.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有效保护。民俗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和宣传,体现出一种活化的传承特点。民俗博物馆在对地域文化展现过程中,要注重利用丰富的陈列手法,将地域生活特征进行有效表现。

3.民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立足于地方特色。民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整体规划要从地域特征进行考虑,其本身就是一种地域文化象征,建设的外观,要注重立足于民俗文化自身特点,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地突出地域文化特征。

二、民俗博物馆在体现传承地域文化重要性的对策

民俗博物馆在新的发展时期下,要想更好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民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更好地适应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实际需要,这样一来,才能够体现出其在传承地域文化中的重要性。

1.挖掘民俗资源。民俗博物馆的特点在于“民俗”上,而民俗本身,是一种地域文化资源。所以说,民俗博物馆在传承地域文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民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地域优势,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并将文化资源与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现况进行结合,将民俗文化更好地展现在民俗博物馆当中。传承地域文化过程中,要将民俗文化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有效体现,在民俗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将民俗文化景象进行活化,使其具备较强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发展特征。

2.体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地位得到了突出显现,它不单单是民族l展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人们日后的发展和进步来说,也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地域文化体现在了发展的基础上,如何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需要利用到民俗博物馆的展示和宣传作用。民俗博物馆在传承地域文化过程中,要注重将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并注重结合地域特征,将多种文化进行全面地体现,突出“多样性”这一特征,提升民俗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是地域文化发展的关键。

第2篇

关键词:德昂族;茶文化;民俗风情;文化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开发不仅是对各种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还带动了旅游地相关产业的开发。

一、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

首先,它对旅游者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同时,吸引力也是评判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的关键性指标。其次,旅游资源具有可利用性,对旅游业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即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后,旅游资源(现在的某些人造景观除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实在物,有的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形态,如自然风景、历史文物等,有的则为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如地区民俗风情等。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是先旅游业而存在,并不以人们的开发利用为转移,即使是现代形成的旅游资源,如城市风貌等,也是在其形成之后,被人们所认识,并为旅游业开发利用的。因受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一个民族在理解一种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时,可能会产生明显不同于另一民族的判断。一种自然存在或社会现象是否会成为旅游按,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不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旅游资源而言,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差异越大,特色越鲜明,内容越丰富,影响越广泛,对旅游这来说,就越感到独特,对他们就越具有吸引力。

二、德宏州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民族文化性

德昂族是我国云南省与缅甸的跨境而居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芒市三台山乡是德昂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被列为德昂族乡。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前称佤崩)语支 。德昂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他们的诗歌、民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音乐、舞蹈等都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中最让人着迷的一部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茶文化,茶文化主要体现了德昂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社会影响力,这点从他们的社交礼仪中便可看出。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德昂族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旅游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源泉,也正是有文化的介入,旅游资源才更具魅力。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既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事物的观赏,又可以使人们通过旅游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疗养,松弛身心的需要,也可以给人以猎奇探险、发现自身潜能的经历;既可以从辉煌的古代建筑、历史遗存中追寻古老的文化,又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平凡生活中体验民风民俗等。开发德昂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还可以让德昂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传承下来。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另一个是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从德昂族旅游资源来看既融合了自然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又有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因素在里面。德昂族居住于山区或半山区,村村寨寨无一例外都种茶,故随处都可看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林。有的村寨,至今还能看到几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它们被称为“茶王”,德昂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体现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德昂族透过茶体现出的那种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的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德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更是民俗爱好者所向往的。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的开发德昂族旅游资源。

三、德昂族茶文化在德宏州民俗风情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一个地区想要真正的把旅游业发展起来,除了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外还必须要有品牌效应做支撑。比如说:一提起石林我们的脑海中就自然会浮现出那些形状各异的石头;一提起元阳,一层层的梯田仿佛已经印入了我们的眼帘;一提起楚雄,热情如火的彝族姑娘似乎已经围绕在我们周围;一提起西双版纳,那温柔似水的傣族女子已翩翩跳起了傣家舞蹈。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效应。德宏州想要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上去就必须要开创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炒冷饭”。然而为什么说开发德昂族茶文化可以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影响,那是因为德昂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这些优良道德传统,虽然古朴,具有原始的韵味,但却闪耀着古老的文明,反映着现代文化的光辉,是当今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础。其次,在德昂族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只有茶才可能意到。所以,德昂人在生活中不论办什么事都离不开茶,探亲访友茶叶是必不可少的见面礼。宾客所至,首先煨茶招待,认为这比招待家宴更为重要。男青年求婚:首先送女方的礼物也是茶。婚丧嫁娶,邀请亲友光临,一小包茶叶就是主人的请柬。做错事欲求得到对方的谅解,送去的也是一包茶叶,以表示其悔改的诚意;若是送钱或物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会被对方认为是无诚意,不懂得德昂人的礼节。德昂人的这些风俗习惯,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新颖的感觉。能够把德昂族茶文化真正的做起来并做好,对德宏州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首先打造了德宏州的旅游品牌,一说起民族特色的茶,人们就会想到德宏州三台山来逛逛,不仅品尝一下这里的茶还可以感受这里浓郁的民风民俗。当然这样的发展肯定是有个过程的。只有对德宏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做出科学正确的战略决策,打出旅游品牌,才能使德宏旅游业得到新的发展,真正走出旅游冷区域。

四、德昂族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进一步设想

(一)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

前面的一些例子证明德宏州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知名度为什么不能与之相般配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掘不够,发掘不深;二是宣传不够,流于表层。对茶文化进行的研究总体看来投入的力度是有限的,对这一领域也没有给予足够的观注。这可能与人们对德昂族的茶的认识不足有关。针对这一不足,可以让当地旅游局和电视合起来专门给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做一期或连续几期介绍,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和报纸杂志的报道这些渠道来提高德昂族茶文化的知名度,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建立三台山德昂族茶文化展馆

德昂族茶文化是以其深厚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民族风俗为基础来衬托它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如果光凭导游的叙述和旅游小册子里的介绍,游客肯定不能全方面的了解德昂族茶文化。我们可在三台山乡政府旁建一个德昂族茶文化展馆,展馆里不仅展示和德昂族茶文化有关的古诗歌、用老茶树干雕刻而成的佛像还有不同风俗茶泡制过程的展示区,如:择偶茶、提亲茶、定亲茶等。这样一个茶文化展馆对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增进人们对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茶文化旅游商品开发

文化旅游产品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必须要以市场为标准,结合文化旅游资源特征,以文化为导向,开发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拿茶文化旅游商品来说,我们可以在茶文化展馆的一角另辟一区域,把茶叶按不同的风俗装包,把其风俗特征写好放在茶包里。待游客参观完所有和茶文化有关的资料、佛像和表演后,既可到这一区域来购买自己喜欢的茶。

(四)游客体验服务

游客体验不仅可以带动游览氛围还可以让游客对此次旅游记忆犹新。游客来到三台山首先由当地导游带领其参观德昂族的茶园,参观的同时解说制茶过程,特别是德昂族最有特色的酸茶。参观完毕到指定的德昂人家中游客开始自己制作酸茶。该景点不仅负责保存游客制作的酸茶,制作完最后一个步骤是在发酵酸茶的坑旁,写上此坑酸茶是由谁制作的。这样你就有可能吃到亲朋好友制作的酸茶,可以刺激游客故地重游的愿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峻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泰勒 原始文化 [M] 1871

[3]余接成, 借旅游之力壮茶业经济 [J].中国茶叶,2005,5: 10.11

第3篇

关键词:内蒙古;高职语文;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滞后,经济相对落后,但关系着全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学子比一般学生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艰辛,也更加渴望毕业时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当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而且也要具备优秀的语文职业素质,才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民族地区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中坚力量是本地区大学生,他们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进步、发展、繁荣的主力军。他们只有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与成才之路,才能树立起振兴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建功立业的和使命感。只有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育,才能造就出少数民族地区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地处我国边疆,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蒙古、朝鲜、俄罗斯接壤,但是经济发展程度却相对滞后。的人民特别是蒙古族人民,运用勤劳进取的精神和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与其自然环境相符合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中华民族文化中,草原文化像一颗明珠熠熠生辉。在蒙古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内蒙古草原文化形成了和粗犷豪放的精神特质和悠远绵长的精神内涵。富有历史意义的草原文化滋养着为各民族共同繁荣,促进新的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草原文化凝聚了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是世代在内蒙古生息繁衍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能够概括和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总体形象。笔者在内蒙古十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加强民族文化素养教学有助于延续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

民族意识是人对于自己归属的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并在民族差异中得以强化,也就是在不同民族交往中对本民族的关切及维护。千百年的沉积形成了民族意识,作为民族共同体构,其在建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我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民对在自我民族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中,和不同民族交往中族意识都起到平衡、促进、制约等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关系民族兴衰繁荣,指导着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笔者经调查后发现,内蒙古地区高职生普遍存在着思想状况的多元性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就的高职学生来说,他们人生观及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向上、健康的,但在西方思潮和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腐朽的堕落的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还有一些内蒙高校的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存在民族地域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高职生不了解内蒙古文化、历史。因此,高职语文要将蒙古族文学中的伟大英雄史诗、传统民间故事、民族神话传说、蒙古牧歌民歌、现当代蒙古族作家作品等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除了邓一光的《想念草原》,还有玛拉沁夫的代表作《茫茫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张志诚的代表作《沙坡》,齐・敖特根其木格的小说《敖包会上的缺憾》,阿云嘎的代表作《大漠歌》,浩・巴岱的代表作《尼美尔山的风》和阿・敖德斯尔的《美丽的罕山》、《草原之子》以及《撒满珍珠的草原》等蒙古族文学作品名篇,在内容上就凸显蒙古族风格,展现出了草原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根据地理位置、蒙古族部落分布、蒙古文化的历史状况和地域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有学者将中国蒙古文学按地域分为了三个文化区域。它们分别是:东部文学区域、西部文学区域、中部文学区域。东部文学区域指科尔沁――喀喇沁――郭尔罗斯――杜尔伯特,其包括哲理木兴安文学、卓索图文学、吉林文学、黑龙江文学。西部文学区域指乌拉特――和硕特――肃北――阿拉善,其包括新疆文学、青海文学、甘肃文学、额济纳文学;中部文学区域指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察哈尔――巴林――巴尔虎布里亚特,包括伊克昭文学、乌兰察布巴音淖尔文学、昭乌达文学、呼伦贝尔文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将民族文化元素充分加以设计运用,借助民族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和差异性特点来形成内蒙古地区高职语文课的个性特征,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从而发挥出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并在广泛获得认同度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出了师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情感,加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三、有利于增强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性和民族凝聚力

蒙古族根据地理分布分类属于跨境少数民族,最大特点是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化。和内陆少数民族相比民族的文字保留相对完整,有自己的出版物,有信息传播的平台,以开放的态度来接受外族文化,将外族文化的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带来的后果是,把本民族的文化看成是陈旧落后的,慢慢地抛弃,使少数民族在繁衍生息中,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创造的,具有自我民族符号性格的文化正在消失。“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民族文化的消亡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凝聚力消失。当然跟世界上所有文化一样,内蒙民族文化一定有某些相对滞后和陈旧腐朽的内容,但是草原文化终究还是蒙古民族创造并使用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蒙古民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满全.《2012年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蒙古学研究年鉴2012年》,2013年12月

[2]韩晗.《论当代蒙古族小说的审美特色》.《兰州学刊》2012.2

作者简介:

第4篇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师声乐教学,一直延续西方声乐技能体系进行授课,作为师范技能基础的必修课程,课程针对教学培养方向进行设置。高师的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而现行的高师声乐教学内容多半以训练学生生理机能歌唱的表演能力与简单的师范技能培养为主,课程的评价机制注重声乐学习基础的发声方法和歌唱表演的流畅度。教学形式为“填鸭式”单一模仿学习,学生通过聆听教师对作品的示范,进行自我想象的声音与表演情态的模仿,多半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失去音乐的学习兴趣,或是抽象的模仿让自己走入声乐技能的误区,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意识。

在素质教育全民化热潮中,高师院校为推动发展不断扩招,学校实际教学承纳量与庞大的生源无法达到最好的教学平衡效果。高师院校的声乐课设置,一般为一年的集体课,学生入学专业、程度不同,“同等对待”,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主要的教学设计问题。面对集体大课,教学形式多为独唱或是齐唱、合唱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发音技能与演唱作品流畅性,教学内容多为短小作品。课堂教授时间分配不均衡,过多的学习停留反复在西方声乐技能学习上,导致学生声乐学习认知单一性,认为声乐学习就是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对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艺术特色等内容讲授甚少,忽视了本土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品文化内涵交叉渗透学习与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培养。技能小课学习,教学内容融入“声情并茂”的艺术表演,教师与学生以突破技能技巧与表演的大作品演唱流畅度结合考核评价标准进行授课。高师声乐教师过多强调“技”(身体机能)与“技”(表现力),忽视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与含义,培养自身内在民族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可能“表错情感”,不能引起听众的情感交流,导致作品的传唱度小。音乐作品的自身多重创作的效果,作品本身的内涵,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听众的感受,再模仿的间接传递,流动性带动艺术的发展,所以内部的文化才能带动外面的发展。声乐的学习应为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技能的模仿学习,将共性功能强大,不利于个性的拓展;声乐的表演应是内在的民族素养感知转化为外在的“声情并茂”展示,单一的炫技切断了与听众的交流,阻断了音乐的情感交流。

虽然在高师音乐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视唱练耳、自弹自唱、曲式分析、音乐美学等音乐要素的学习,但学科学习的单一性,学科学习缺乏交流,声乐教师教学的忽视,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发展不健全与缺失。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观念与内容陈旧,也是阻碍高师声乐教学发展的问题之一。现阶段的高师声乐教学培养内容中忽视了学生的民族素养与综合能力的结合,阻碍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声乐民族素养审美的缺失,针对以上问题,呈现出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程标中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基础教育的影响中对学生构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高师作为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基础,应在课程中逐渐加强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不同时代、背景、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加强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音乐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还可以很好的了解多元文化,扩大艺术视野,体会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增进对其他门类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民族的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快速的疏导,而是教学对象与实施者相互交流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声乐专业的培训,不在单一针对声乐理论的教授,更多是引导如何运用作品内涵认知去传递情感,通过了解作品风格、风土人情等民族与地域性人文文化,在积淀中沉稳提升,更直观的提高自己的民族素养,逐步提升自我的声乐演唱水平。

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年风雨的积淀,音乐文化不仅蕴含丰富的文化哲理,更多推崇自我的民族精神、民族素养。良好的声乐民族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诠释作品,更能帮助演唱者树立信心,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所以我们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传统要合理的渗透,从本地域熟悉的音乐作品入手拓展不同地域、民族的音乐作品学习,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祖国,能以正确的认知观念去了解民族文化、作品的内涵,从熟悉的音乐作品学学习,学习可以再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逐步提高,可以让学生在放松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养。学生在演唱作品前,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分析作品,让学生内化作品内涵,不仅可以储备不同的学习阅历,在互动中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教学相长,更好的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更好的诠释演绎作品,达到教学的共赢目标。

文化的传统与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人与人互动的学习中得以传播与实现的。民族的发展带动的不仅是人口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教育中修正提升人们的思想与文化认知,高师中的声乐教学民族素养培养,履行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全面素质教育双重的使命,所以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演唱不应是单一的炫技无内涵的表演,应是好声音与真感情的融合的共生体。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告诫我们:“不要把时间当放在发声练习上,要知道提高了综合修养,声音上也会提高,如果有了认识,即使走弯路也不会太远。”丰富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民族文化底蕴,才能心领神会了解他人之意抒发自我之情,引起感情的交流,引导肢体与情感的二度创作表现,达到自身、歌曲与观众的和谐审美共鸣。

三、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培养的实施建议

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科交叉发展成为主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学科面临更新、多元化的研究体制。声乐表演的外面展示效果反应内在教学民族素养积累程度,只有加强两者的融合发展,才能推动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多元化师资人才,体现学科的真正价值。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者基本的教学责任。那么如何将民族素养的培养贯穿于高师声乐教学中呢?

(一)声乐作品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要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应兼顾传统与现代、中国民族音乐、地域文化音乐与世界多元文化的结合。在演唱作品之前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查阅了解该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含义、歌曲风格与艺术特色,以便于学生真正完成作品的学习,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结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熟悉的地域音乐学习,拓展到不同民族语地方的音乐作品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激发学生对民族与地方音乐的喜爱,引导学生的审美培养,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深入的认知感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诠释作品。

(二)和谐发展中的声乐教学模式

转变传统高师声乐教学观念,将西方的技能理论知识结合本土的民族音乐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学习,创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还原学生课程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多元评价机制,推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关注学生技能的学习同事,延展学生的音乐民族素质内涵的学习。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特点构建声乐课程群,加入地方性与民族文化引入课程,直观的体验。加强的联系,深入到地方音乐文化采风,返校的民族采风展示,创编声乐小品,实现学期声乐教学观摩,帮助、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巧妙设计民族元素实践活动,把民族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创新艺术形式,例如民族歌曲的排演或是创编,让学生渗入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能力,同辈群体的感染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声乐教学的拓展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曲式结构、地方风土人情等加深作品印象,激感的形象,使作品更立体化与学生本体结合。推动和谐发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

(三)高师声乐教师的自身知识建构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循环,良好的示范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实施者自身的艺术底蕴与教学师范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充实的教学内涵可以灵活应对不同学习时期学生的教学需要,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声乐教师正视自身民族素养的培养的必要性,加深民族音乐史、专业技能的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综上所诉,可持续发展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不断需要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看看到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融会贯通的西学中用,更多是在不断学习中发展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应多要注重学生自身内在的民族素养文化的培养,真正成为音乐文化传承与推动的人才。尝试、实践、创新良性循环,将声乐教学从片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理性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中新型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可持续模式构建。

第5篇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莫言作品中的l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酿酒、饮酒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乡土乡情,作品中血气方刚的少年对新时代、新思想充满了向往,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理,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读者之所以感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力压群敌、以一敌百的气势,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关系。在《红高粱》中,作者强调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味道,《红高粱》中对民俗文化乡土乡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丰富。

(二)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对于文学作品,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时,就需要设定这种价值观 特有的礼仪性,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礼仪民俗,特别是在描述长子白孝文、长女白灵的诞生礼时,更是将礼仪之道描述的活灵活现。在实的作品中,集中将“有礼志士”的宽广情怀和“礼仪”引起的民族气节展现出来,凡事礼当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公共规则,礼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就是礼。实在作品中,用礼对生命进行了诠释,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礼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读者评为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

(三)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寻找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同时每一个感觉刺激后面都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会对读者的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毫无疑问,《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励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过对青年余占鳌的成长进行描述,以此让人明白一个“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轻狂,为一时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闯荡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没有改变,面对外辱,余占鳌意识到,丢什么也不能丢了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国人民最质朴的品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与民俗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民俗文化的体现是升华文学作品,提高文学作品底蕴的最好方式,也是彰显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东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3):123-124.

第6篇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 一) 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花轿是特有的婚礼用轿,正所谓上错花轿,嫁错郎,这主要是描述对礼俗、民俗的忠诚,《红高粱》中花轿的设置,将乡土乡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同时酿酒、饮酒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乡土乡情,作品中血气方刚的少年对新时代、新思想充满了向往,憧憬着无拘无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说在中国人心理,酒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读者之所以感觉血气方刚的少年有力压群敌、以一敌百的气势,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关系。在《红高粱》中,作者强调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味道,《红高粱》中对民俗文化乡土乡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丰富。

( 二) 实作品中的礼仪民俗文化体现

对于文学作品,在传递某种价值观时,就需要设定这种价值观 特有的礼仪性,实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浓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礼仪民俗,特别是在描述长子白孝文、长女白灵的诞生礼时,更是将礼仪之道描述的活灵活现。在实的作品中,集中将有礼志士的宽广情怀和礼仪引起的民族气节展现出来,凡事礼当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公共规则,礼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对我国而言,治国安邦的关键就是礼。实在作品中,用礼对生命进行了诠释,整个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礼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读者评为最具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

( 三) 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体现

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可以寻找到一种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于中华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态,可以说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感官效果,同时每一个感觉刺激后面都有一个不清不楚的内涵,而这个内涵会对读者的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就是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毫无疑问,《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了励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过对青年余占鳌的成长进行描述,以此让人明白一个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轻狂,为一时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闯荡后,发现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国人的身份却没有改变,面对外辱,余占鳌意识到,丢什么也不能丢了民族气节,这也是中国人民最质朴的品格。

第7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艺术设计教学;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化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关键词,民俗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如何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当代大学生在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外,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接触与掌握也就成为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在艺术设计课程设置中加大民俗文化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这不仅要提升理论课堂授课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大民俗文化的课堂教学力度,还要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使民俗文化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各种形式的考察、活动让学生打开一条通往提升民俗文化素养的通道,让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竞争性的复合型人才。

一、充分认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从大处讲,文化不仅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凝聚社会的粘合剂,还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小处讲,文化与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着紧密的关系。这就是党的十为何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1] 文化不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还要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因为文化“引导我们构想真正的人类完美,应是人性所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完美,是社会各个部分都得到发展的普遍的完美。”[2] 就个人而言,我们人性的所有方面要得到完美的发展,就要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到尽善尽美;就整个社会而言,社会的各部分要得到和谐发展也要依靠文化的力量,全面扎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各界人士无不生活在文化营造的氛围中。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越来越显示出日益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社会功能。苏蔓 就曾指出我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与复合性、地域性、实用性、群众性和传承性等特点,还认为民俗文化承担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和谐、提升生活质量及具有审美等功能。除上述功能外,民俗文化还具有一如尹伊君 所言的下述功能:社会认知、启蒙教化、道德规范和心理调适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民俗文化中,我们有时将倚重民俗的道德约束力,由于“民俗在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3] 因此,人们通过民俗文化所产生的约束力,在生活中按道德和习惯规范行事,使人们在自己的心理和周边环境之间找到平衡。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作为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民俗文化必将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的民族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难以割舍,只有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才能获得健康、持续地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习俗与文化的总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民俗的也就是世界的,从这个角度审视我国的民俗文化,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加大民俗文化的课堂教学力度

民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又极具竞争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要适应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道路上,我们是要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但我们不能忘记的前提是:我们的文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就是我们的特色,民俗文化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俗文化应该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得到重视。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不是盲目照搬照抄,更不是拒之于千里之外,而是要择其利而用之。我国的美术专业院校、艺术研究院、高校中的艺术学院及艺术系中基本上都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受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呈上升趋势。而他们的整体文化课基础令人堪忧,因此全面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民俗文化素养已刻不容缓。

强化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地位,增加民俗文化的教学比重。要强化民俗文化在课堂中的地位,首先需要学生树立民俗文化重要性的意识,学生只有从心里上重视我国的民俗文化才能使它在这一阵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除了在课程设置上民俗文化的比重要加以体现外,在学生实习方面也可尽可能多地安排对民间美术的考察。通过对我国民间美术诸如剪纸、刺绣、蜡染、陶瓷、泥塑、年画、漆器等的考察,让学生了解每种民间美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其次,要加强学生对民间美术在造型语言、色彩语言等方面的学习。学生通过造型语言的学习对我国集体审美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所认识,同时认识到我国人民对民俗文化的相对稳定的传承性。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语言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民间美术的色彩结构既是物理上的视觉结构,更是精神上感觉的一种体现。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符号作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含义又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形式。红色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流行色,就是因为它象征着红红火火和美好的前途。因此,通过强化民俗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上的地位,使学生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并让他们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加以学习和运用,可以提升他们的整体文化素养。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艺术设计中的民俗文化素养

让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讲授成为提升当代大学上民俗文化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当代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大都有了自己的“专业”或“方向”,而且随着“专业”越来越细,“方向”越来越明确,大学生所学课程也日趋精细化,而对于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涉猎也就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大学生在学科知识上的“偏食”。如果不是主修文学或文化专业,能够了解到的文化知识和理论也就相当有限了。艺术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报考时本来文化基础就较弱,再加上读大学时很多学生自身对理论课程的不重视,这样就导致他们在这方面就更为欠缺。对整体性的文化了解较少,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也就可想而知。因此,加大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讲授力度就成为大学生了解、接受民俗文化的关键一环。强化大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力度有助于他们从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民间艺术是民俗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活动或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4] 我国的民间艺术来源于民俗,因此,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反映形式。它承载的是民俗的观念,反映的是民俗的文化。因此,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民俗文化的形式、意义及重要性,才能在潜意识中去重视它,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根于民俗文化的土壤,设计出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从这层含义上说,加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力度是提升他们文化素养的一条有效而重要的途径。

要培养21世纪合格的大学生,除了让他们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外,如何培养他们综合的人文素养就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让学生了解、接触、掌握、运用民俗文化,使他们在接触西方设计理念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的观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康庄大道上,对民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包括当代的大学生。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绝不等同于对西方文化的简单接受,而是在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来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同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学习、传承民俗文化,不仅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 马修・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 韩敏中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10.

[3] 钟敬文. 民俗学原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23.

[4] 张紫晨. 民俗学与民间美术[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0: 18.

[5] 唐家路. 民间艺术与艺术素质教育随想[J]. 设计艺术, 2002(2):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