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28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管理相关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知识转移 咨询公司 档案信息管理
[分类号]G275.9 F270.7
随着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机构的核心战略资源,对知识转移的探讨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而作为知识转移重要第三方的咨询公司,其知识转移的内涵和要求有何不同,其基石是什么,知识转移与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的关系如何,有何共通之处,又该如何把握和结合,都有必要认真探讨研究。
1 知识转移与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
1.1 知识转移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1977年Teeee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起,国内外对知识转移内涵的探讨一直不断深入。与知识管理兴起于工商管理一样,最初理解知识转移是基于其对企业管理的功能和意义,由此产生了“功能说”,如Kogut等认为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理由,知识转移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转移,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加速应用,从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随后产生了“过程说”,如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Hendrik等人提出知识转移是一种知识传递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沟通过程;Hansen也认为知识转移是机构成员间的知识迁移和吸收;许强等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转移方向知识接受方传递,并让接受方理解和接受的过程;Davenport等提出“知识转移=知识传达+知识接收”,接收知识意味着对信息的充分理解并能够据此采取行动;Krogh等认为知识转移的过程分为初始化、转移和整合三个阶段;詹青龙等指出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知识转移的认识逐渐上升到本质和宏观层面,如陆侠等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建立起技能传授、学习和知识管理的体系,将战略设计、组织和绩效设计、管理流程设计、系统流程设计各方面知识在员工中进行贯彻,让大家对相关知识消化吸收,保证系统的运行;施琴芬等认为知识的转移是通过组织的地域维度、业务维度及职能维度来降低组织风险的不确定性,破除一些节点问题和壁垒枷锁;而谭大鹏、霍国庆等撰文对此进行概括比较,他们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特殊的知识传播过程,是在受控环境中进行的,其根本作用是缩小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并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根据以上学者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知识转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知识转移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与知识传播和扩散不同,知识转移是在组织机构有意识的主导下开展的,旨在促进个体和组织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因而更为主动和积极,更强调方法和策略的计划性、针对性。如当企业自身不具备某类知识转移条件时,就会选择向咨询公司等第三方寻求获得知识源的策略。
其次,知识转移活动是受控的和可控的。所谓“受控的”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的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顺利地实现转移,只有可编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接收方所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是指知识转移往往需要在受控环境中进行,这样能保证知识转移的效果和效率,还能更有效避免被动的知识外溢。由此机构需要设计可控的平台系统,以保证对知识转移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
再次,知识转移的过程具有增值性和创新性。知识转移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和继承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性的同化和内化的过程。知识通过转移产生增值、裂变、聚合后,进而就会形成新的知识。因而,知识转移过程伴随着知识使用价值的相应回报,转移完成后往往能达到知识供需双方彼此双赢,乃至多方共赢。
此外,知识转移的对象更为广泛和深刻。与传统信息利用和传播只关注显性知识不同,知识转移关注隐性知识的共享和扩散。刘丽萍指出,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知识“粒”是指作为实体的知识(即显性知识),知识的“波”是指作为过程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因知识转移产生的作用有知识结果的转移和知识过程的转移,而后者的影响将会更持久、更深远。
1.2 档案信息管理为咨询公司知识转移提供保障和支持
咨询公司开展知识转移活动的前提是:拥有足量的、可靠的信息和知识储备。因而对于咨询公司来说,广义的档案信息管理不仅包括人事档案、会计档案、文书档案等,还包括根据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导向建立的各类知识库(即知识档案)。在这个知识库中不仅要有事实性的知识(Know-What)、原理性的知识(Know―Why)和技术性的知识(Know-How),还要建立专家档案。因为随着客户需求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的提高,任何公司都难以独立完成咨询课题和任务,只有掌握了“谁拥有知识(Know-Who)”,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方与接受方的匹配。这对于中小型咨询公司而言更是立命之本,杨文等在对福建36家管理咨询公司进行调研时发现,绝大多数管理咨询公司都无力聘请全职的管理咨询师,只好聘请兼职顾问,在整个咨询项目运作过程中,管理咨询公司负责接单,再“下单”给管理咨询师“生产”,而后公司负责“交货”及“客服”。
1.3 知识转移有利于咨询公司档案管理的发展和价值实现
档案信息管理是基础性工作,事关咨询公司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档案管理本身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需要建立素质优良、继往开来的档案工作团队,在笔者埘中山卓力、佳信等几家咨询公司的调研中发现,由于员工流动性较大,经常导致公司业务开展存有难处和困境:一方面新上岗的档案人员,对于原有档案存放规律和技术不甚了解,相关信息无法及时查找;另一方面,大量的咨询信息和客户信息及时归档,存入知识库,一旦业务员辞职或离职,这些重要信息也随之而去,对公司损失颇大。而知识转移的提出,对咨询公司及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都是极为有益和有利的。
2 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维度分析
所谓管理维度,是在对管理活动要素类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管理活动空间范围和视角方位的具备程度、判断条件和评价标准的表示,即对管理活动赖以存在的内外条件予以判定、描述和评价的概念集合。管理维度的分析与构架,一般要从两个以上具有互斥性的视角进行,这无论对于管理理论研究,还是管理活动实践的归纳和指导,都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引导管理学研究的视角创新,一个新的管理维度的描绘,是建立在对管理活动的要素、环节和生存空间的重新认识和挖掘基础之上的,必然带来研究视角的重新发现和研究定位的修正,能拓展管理学的研究视野,推动管理学研究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能直接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对管理维度的描述实质上是
对各类管理活动的内核分析,为分解和区别管理要素类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并确定各类要素在管理中所司职责,管理维度的重新审视和划分,正是管理模式重新构建的前提和基础,为其提供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框架。
中国人民大学的胡鸿杰教授通过对管理活动机理层面的考察,提出任何管理活动都包括资源、方式和内容三个主要维度:
所谓管理内容,即指管理活动的对象及其所要实现的职能和任务,对于某一特定的管理活动和行为,其管理内容既可以是具体的对象标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过程,还可以是具有更深内涵的职能,特别是在许多宏观的管理活动中,对程序和职能的管理更是其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如档案管理活动中,档案工作者和档案信息自然都是管理内容,而对文件案卷的收集、整理等过程也是管理内容,此外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能同样还是管理内容,只是考察的层面和范围不同而已。
至于管理资源,一般认为无非就是“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再加上近年来比较吸引眼球的“信息资源”,这些理解和认知比较通俗易懂,但也略显粗浅和表象,对管理资源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注意到了直观的显性资源,忽略了管理中的隐性资源,胡鸿杰教授则撰文指出,管理资源还可分为基础性资源和“特有资源”两个层次,前者有如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为管理活动提供外在保障,后者诸如规则、权力、人脉和文化等,为管理提供内在保障,管理活动中两类资源都是不可或缺的。
管理方式是指依据管理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对管理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方法与途径,依据不同的标准管理方式有不同划分,如根据是否产生口语或书面语行为,可以分为言语型与非言语型管理方式;根据发生的场合,可分为直接型管理方式与媒介型管理方式;根据对资源处理的程度可分为一次管理和二次管理两个不同层次的方式等。文件(档案)方式是其中的言语型、媒介管理方式,是社会与机构管理方式中最重要、最通用、最经济的一种,具有确定性、规范性、可控性等比较优势。
从这三个维度对档案信息活动进行考察,不仅能引发对档案管理活动的重新认识和把握,既有助于理解和深度挖掘档案信息资源,又能凸显其在管理中的保障作用,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管理资源重复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变对管理资源的浪费或漠视现象,从本源上促进管理资源的最优配置,还有助于管理方式的规范与创新,为解决当前诸多社会管理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三维度分析如图1所示:
咨询公司的档案信息管理也同样不能置身于这三维度空间之外,下面即依此分维度对其中的知识转移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2.1 内容维度的知识转移
一般认为,档案信息管理的主要是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等传统内容,这就有必要首先了解和明确档案信息的特点。和宝荣教授指出档案信息具有联系性和积累性的特点,李国庆指出档案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信息的一般特点外,最大优势在于其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和凭证性。在传统环境下,这些特点通过固化在特定载体(如纸张)上予以保证,而数字环境下,则有赖于元数据信息了。当然图书与情报类信息也需要元数据,但不同的是,这一类的元数据信息主要用于知识的组织和检索,主要关注知识载体形式和内容分类关联,而归档信息的元数据更侧重于知识的来源信息及知识产生者的背景结构,借此来保证知识源的可靠性。
szulanski认为,在知识转移的初始阶段,知识源的可靠性、转移的预期困难是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重要因素。当知识源的可靠性没有得到确证,即当知识源并不被认为是可信赖的、讲信用的或有见识的时候,知识源的知识转移将非常困难,它的建议和示范将被质疑并受到抵制,这也叫“知识作用的未实证性(unpmvenness)”。因而咨询公司根据其业务范围和服务导向所建立的各类知识库,为了确保其真实可靠,必须依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自然也就是档案信息管理内容的重要组成。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主要在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进行,除了满足用户需求提供可靠的编码化知识源之外,相应背景信息共享与迁移也是十分必要的。
2.2 资源维度的知识转移
任何一种管理都是耗资源的,如前所述,既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基础性资源提供的外在保障,也需要权力、规则和文化等管理的“特有资源”提供内在保障,管理活动中这两类资源都是具有支撑性的,缺一不可。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也离不开人、财、物等资源的保障,如设备和装具的配备、人员的培训、信息的加工和服务等,同样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权力、文化层面的支撑,如公司高层的重视和强调(特别是像北大纵横等大型咨询公司),一则有利于各个部门的档案信息整合;二则利用权力资源可以督促实现将存储在员工个人电脑(乃至人脑)中的知识信息予以全面及时的转移和归档,以丰富公司的财富和资本。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主要在咨询公司内部进行,不仅要在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中予以传播与接纳,如一方面要熟悉档案工作需要哪些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掌握这些资源能在何处获得,又该如何获取。这类知识转移更要推广到公司业务部门和相关领导,使他们形成概念、习得程序,最终养成大力支持档案信息管理的习惯和氛围。
2.3 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
咨询公司档案信息门类较多,其机密性高低不一,因而信息组织的方式和使用权限的控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重视对档案信息管理方式的知识转移,以促进机构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重点和难点在于管理技能和经验等隐性知识,档案信息管理从原理上讲是比较直观和简单的,但是具体的操作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能熟悉,也绝非一朝一夕能做好的。
这一维度的知识转移还存在于咨询公司和客户之间,不过这主要是指开展档案管理咨询业务和有档案管理专业优势的公司。如浙江省首家公司制档案中介机构――杭州伟邦档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针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咨询与指导、档案培训、档案技术推广、档案人才租赁等相关的专业服务,而方式维度的知识转移即是此类公司的核心优势之一。
3 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实现策略
如上文分析可见,不仅档案信息管理在咨询公司知识转移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关注知识转移对于档案信息管理也大有裨益,两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而实现面向知识转移的咨询公司档案信息管理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强调和努力:
3.1 主动调研掌握公司档案管理中知识转移内容
首先是咨询公司领导层要从宏观上对档案信息管理中的知识转移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深入调研公司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层次和范围,明确哪些显性知识必须按照档案信息的标准和要求予以存储、传播和控制,哪些个体隐性知识应该显性化为组织知识并予以
及时存档,把握档案信息管理各个维度的知识转移内涵和要求;具体操作执行的档案管理信息工作者更要积极主动,对具有潜在价值、有必要作为档案信息保存的知识,与业务人员共同商讨,拟定归档范围并明确共享权限,业务人员也要认真配合,提出建设性意见和需求,以框定知识转移的目标和范围。
3.2 优化档案信息管理中知识转移的资源保障
所谓资源保障就是为知识转移创造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一方面要在人、财、物等基础性资源上对档案信息管理予以必要配备和支持,在档案信息管理人员梯队建设上要引起足够重视,尽早做好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引导档案专业人员间的业务交流和知识转移,让新生力量在日常的档案信息工作中充分习得管理技术和技能,避免突然的工作移交带来的措手不及;另一方面要利用权力和公司文化等特殊资源,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和推动各类档案信息知识转移,不仅在信息管理人员中,更要在业务部门里,形成健康的知识存档和归档意识,培育良好的知识转移的习惯和氛围。
3.3 量身打造面向知识转移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咨询公司要着力开发和建设面向知识转移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要依据和符合本公司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通用性。如在设计知识采集功能模块时,要对本公司业务流程予以梳理和考察,在各关键环节中嵌入背景信息捕获器,保证归档知识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而在知识传播功能模块中,要实现目录信息开放的同时,对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控制,这一方面是指利用技术手段严格控制资源使用权限;另一方面是指实现知识转移环境的控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知识转移效能。
3.4 有力控制、有序开发咨询公司知识资产
在拓展和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类型、数量的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建立和完善公司资产档案,特别是对无形资产的归档和建档,不仅要及时接收和控制公司核心知识,保证其安全性和可用性,还要与业务人员积极配合,有条件地对之进行开发和传授,使之不断增值和升值,增加知识转移的吸引力和动力。
3.5 创新咨询公司档案管理中知识转移的路径和方法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结语
[论文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1.1信息
信息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首先提出来的。美国东北大学的E.M.Trauth认为:信息管理分为3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即数据库管理、记录管理、数据处理管理。通常将这3个领域称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信息管理的对象不只是信息,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信息管理是利用信息资源的基础,是信息经济的起点。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和传播,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从存储到传播和利用,从宏观上实现馆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协调与共享管理,方便人们能够在特定时间获取所需要的特定信息。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信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管理两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思想第一次将信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共同作为关注的对象,并且特别关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与仅仅关注于物、技术、事物的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知识管理的本质特征就是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加以重视。著名的知识学教授IrujjroNonaka曾说:“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可见,人既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又是知识的载体,因此说对人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
具体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将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的现代管理思想,其管理模式就是“以事就人”,以人为主,旨在使人适其所,人尽其才,使组织的成长配合个人能力的发展,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有机地统一,它反映的是“人才决定企业前途”的经营理念。
(2)信息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第一,信息是知识创新的前提,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知识是人脑的产物,是在信息基础上通过人脑的
思维和重新整合才得以形成,正如国外学者Churchman所定义的;如果把知识看成是信息的集合,则无异于剥夺了其最核心的部分,知识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第二,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同时,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信息的广泛传播和有序化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这使知识管理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3)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2图书馆从信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以提供一次、二次文献为主,是基于用户简单提问和基于文献物理获取的服务,为用户克服因信息分散而造成的检索困难提供索引指南,提供文献的线索或单个的文献实物。信息管理主要围绕信息的组织、检索和传递展开,管理的内容仅局限于对信息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管理。信息技术成为整个管理的核心,它在信息的搜集、检索、组织与传播和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图书馆的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内容也各具特色。用户特定的知识需求还决定了图书馆的类型和性质,即图书馆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在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是以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为对象的,类型的划分也是以用户和其目标或功能等为重要基础的。不同类型的图书馆
体现不同用户群体的知识需求,图书馆本身具有激发用户知识需求的功能,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对用户知识需求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
(2)图书馆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它通过开展相应的管理活动服务于社会的用户群体,满足用户各方面的知识需求,而作为图书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用户及其知识需求对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开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中对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强烈,需求量愈来愈大。这种知识需求对此阶段的图书馆管理影响巨大,表现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系统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等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中;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图书馆馆藏信息的收集、处理、检索和传递;突出馆藏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应用。所有这一切对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影响,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和情报等职能,突出了图书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正是因为图书馆在信息管理阶段的发展,为图书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创造了重要条件。显然,人们的需求变化对搜集、处理、传播和提供信息服务为己任的图书馆向知识管理过渡起着决定性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必须实施先进的知识管理方式来满足用户群体的这种需求。
(3)在知识经济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广泛化、综合性、深度化、时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部分用户的需求趋向专深,对信息的需求更具个性化。而知识管理更侧重于对新知识的生产、创造,通过对知识的管理,抛弃了信息管理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它与用户的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和应用的全过程相融合,从而成为用户知识创新的核心推动力,给科研、生产工作带来新的活力。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服务不只局限于利用片面的信息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是从用户的目标和环境出发,以面向解决方案为重点,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个人、群体或机构千差万别的特殊需求提供从知识捕获、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全程一体化服务。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创新有用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提高知识的获取和实施效率,使得知识管理与服务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知识管理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3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实施知识管理的内容及策略
目前政府的知识管理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1997年在多伦多召开的主题为“知识与发展”的国际会议上,成立了包括60个国际组织在内的“世界知识合作联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也申请加入。这说明,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已融入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并得到了社会认可。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又将承担起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重任,致力于提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以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3.1图书馆应该形成一种上下级一致,平等交流、知识共享的气氛,才能便于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3.1.1设立知识主管CKO和信息主管CIO
知识主管由馆长担任,负责图书馆知识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的制定,监督知识管理的实施。信息主管可由精通业务的信息专家担任,负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1.2调整图书馆结构
从传统的纵向等级结构转向扁平型网状结构。根据工作性质设立各种类型的业务主管,取消行政级别。馆内各部门、各成员对知识资源的占有和交流是平等的。
3.1.3建立一个有利于激发馆员创造力和知识发挥的奖励竞争机制。
3.2信息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仓库,创建知识共享体系
在21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馆内各种信息资源,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图书馆将成为社会的知识中心。
3.2.1资源数字化
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仓库,供用户决策使用。
“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有机揉合并优化,构成了知识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两个重要内容。“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将本馆已入藏的非电子化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全文数字化。因此,图书馆资源既有一次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在网络环境中,可存取的信息资源是未来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
3.2.2馆藏虚拟化
图书馆资源的概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自身的馆藏,可将其他图书馆的资源作为自身可以取用的资源既虚拟馆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搜索技术的优势,以海量信息中获取读者所需的有效信息,向读者提供时效性报务,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潜力。
3.2.3服务产业化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45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059-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各个行业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并且逐渐的认识到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上予以发展是当前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因此,文章通过下文对相关方面内容上进行了阐述,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领域模型
在构建和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能力和知识就是所谓的知识领域。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依据重要程度可以将其拥有的知识领域分为两种形式:核心和辅助知识领域。当中,一些部分可以直接构成实际实施项目的具体目标,即为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涵盖整个项目管理的执行范围、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和实施时间等;那些为以上项目目标达成提供相应执行载体的领域,就是所谓的辅助知识领域,主要涵盖在实施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在整体管理作用之下,以上几种类型的知识领域将有效的服务于知识管理。在当前知识管理信息时代的影响之下,项目管理的中心就会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被呈现出来。从本质上来讲,知识管理也将一种知识领域下的项目管理特征彰显了出来。在实现和提升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都需要把提升知识管理的能力当作主要的基础。
2 分析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模型
这一点能够利用大量的实践研究结果所展现出来:当前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过程可以说密切的联系着整个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和建设过程的阶段划分。在建设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有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样的几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在预定的研究方式之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应该怎样将相应的计划开展起来,并且对活动进行组织和掌控。通常来讲,应该有三个主要的阶段存在于高质量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即系统选型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实施整个系统的阶段,详细到执行和实施项目的角度而言,在一般操作流程的基础上,有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划分整个项目管理工作为:授权项目、分析需求、选择项目、开发制定和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及验收已经完成的项目等,在管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中,在知识管理这一中心的连接下,这些具体的实施步骤就会通过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展现出来。此外,也能够充分的彰显出来知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融合性。
3 分析以知识为前提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组织发展层次模型
对于这样一点,有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清晰的进行认识:智力密集和劳动密集,为现代意义上信息系统项目的最大特点,往往有复杂化的内容结构和大量的工作人员类别存在于一个规模化的信息系统项目中。分析项目管理有关工作人员的组成形式、整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及其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组成等,同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完成情况上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知识管理背景的影响之下,有这样几种类型存在于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发展层次中:智慧型、能力型、创造型、学习型和知识型,在这样当中,知识型结构在其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4 分析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总体结构情况
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体系在知识管理支持下建立起来,构建整个系统的整体结构框架,都要有高效统一的过程、组织关系和内容作为支撑,在构建起知识框架的基础之上,将知识管理当作其中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的载体,对项目管理过程、项目管理组织和项目管理内容等方面内容的协调和沟通上予以实现,保证顺利的实现整个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主要目标。
5 分析具体的实例
以某单位近些年来所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项目为例,来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对基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和基于系统开发方法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进行了比较。从一些案例中我们发现,同其他两项进行比较,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存在于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例如,某单位在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平均增加投资、平均开发时间和平均费用节省率等都较基于现代项目管理和系统开发方法优越,甚至能超出1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起来,比其他两种形式要优越很多,得到了广大的用户的一致认可,并且各个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又能够有效的围绕这样的工作体系来进行工作,将单位员工们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有效的培养起来。
6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提升了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但是,市场竞争的趋势也越来越严峻,纵观整个竞争趋势可以发现,知识在其中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近些年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模式中,逐渐的将知识当作了其中的前提条件,并且,通过在多个领域的试验与应用发现,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值得积极推广的理念和方式,可以促进各个领域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逐渐的向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
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知识和信息的时代,传统的纵向经济运营模式向着越来越横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项目管理越发盛行,于是从事项目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学者和管理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如何对项目管理进行集成化管理,如何运用IT技术来实现多项目的综合管理,即开发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软件的主流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界面技术从DOS字符界面,到Windows图形界面(或图形用户界面GUI),直至今天的Browser浏览器界面。另外,平台体系结构也从单机单用户发展到文件/服务器(File/Sever,F/S)体系,再到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体系和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体系。Browser浏览器界面,不仅直观和易于使用,更主要的是基于浏览器平台的任何应用软件,其界面风格一致,用户对操作培训的要求大为下降,软件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目前,大多数应用软件系统,包括我们熟知的一些项目管理软件和系统,都是基于Client/Server的两层结构。然而,现在的软件应用系统正在向分布式的Web应用发展,内部的和外部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新的和现有的应用系统,Web和Client/Server应用都可以进行同样的业务处理,不同的应用模块共享逻辑组件,通过现有应用系统中的逻辑可以扩展出新的应用系统,这也就是目前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目前,越来越多的组织使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来管理他们的项目,典型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如图1所示。由于Internet的发展,在一间办公室里同时管理处于不同地域的许多项目已经成为可能。
除了图1中所述功能要求以外,对于一个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而言,它所具备的基本使用要求如下。
1.基于项目
首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应该是以项目为导向的,这也是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最主要的区别。自从惠普公司1999年成功地转型为项目导向型公司以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正向这个方向转变,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组织机构的未来发展都取决于在新产品与新服务上的成功项目,这些新产品、新服务也是进行组织内机构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以项目为核心,满足项目管理的基本功能,如项目的进度管理、合同管理以及资源成本的管理等。
2.支持并行和分布式处理
由于项目管理的功能通常要跨越不同的职能部门,所以,一个集成的PMIS要求使用并行以及分布式技术,这样,可以同时满足不同部门对项目信息的操作和需求。例如,在项目造价工程师搜索项目历史数据准备报价的同时,项目管理人员可能正在更新项目的历史数据。
3.开放并且可扩展
有些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如:主要用于进度计划管理的PrimaveraProjectPlanner(P3),MicrosoftProject等,目前已经相当成熟且普及,所以,用户开发的PMIS对这些软件或系统应该是开放的,也就是说这些成熟的专业软件能够被很好地集成到PMIS中。另外,由于项目的单件性和特殊性,每个项目对项目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还要求开发的PMIS就有很好的可扩展性,以满足用户的自定义设置。
4.可升级
对PMIS来说,可升级性是它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投资建设一个PMIS,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必要时还要重新修改组织的管理和业务流程。所以,PMIS的开发要能够满足组织长期的战略要求,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经济形势,可以随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
5.可远程访问
许多项目,尤其是建筑项目,往往距离组织的管理总部非常遥远,而且不同的项目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这就给组织进行多项目管理带来了地理上的困难。鉴于此,用户可以远程访问PMIS是系统开发的必要需求。本文下面将要介绍的基于Internet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远程访问要求。
6.安全可靠
系统安全性也是PMIS的一个基本要求,因为项目信息往往涉及组织商业机密,系统在满足开放和可远程访问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数据安全性问题。在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大行其道的今天,系统安全性尤其应引起系统开发者的关注。
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1.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优点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B/S的前端是以TCP/IP协议为基础的,企业内的Web服务器可以接受安装有Web浏览程序的Internet终端的访问,作为最终用户,只要通过Web浏览器,就可以调用系统资源来完成各种处理任务,这样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使用成本。
由于一些项目所处地域分散,材料、设备采购和供应分散等特点,基于C/S结构的项目管理系统越来越显示出一些局限性,鉴于此,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将后来居上,逐渐展现出它的巨大优势:
(1)使用简单,使用B/S模式的用户只需要使用单一的WebBrowser软件。
(2)维护容易,该系统只需要安装在Web服务器上,这给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升级都带来了方便。
(3)便于与企业资源连接,B/S模式采用标准的TCP/IP、HTTP协议,可以方便地与企业现存的资源连接。
(4)客户端硬件要求低,在客户端只需要安装Internet浏览器,如IE或NetScape即可,对硬件要求低。
(5)信息共享程度高,由于Internet的普及,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方便地访问该系统的资源。
(6)扩展性好,B/S模式可以直接连入Internet,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7)使用方便,用户只要能够登陆互联网,即可访问该系统,这对于地域分散、交通和通讯不便的工程项目管理来说,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2.基于B/S结构的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层次
像开发其他MIS系统一样,PMIS同样需要分层架构进行开发。20世纪80年代以前,系统开发广泛采用一层架构,到了90年代中期,出现了二层架构,二层架构把应用层分为两层:即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到1996年早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出现了三层或多层架构。这种架构方式使系统变得更加开放而且满足分布式要求,可用于PMIS开发的三层架构如图2所示。
在图2中,这是一个经典的基于Internet的系统开发三层架构图,第一层客户端层采用Web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作为第三层,中间层由TCP/IP服务构成。
在这种三层架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eb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B/S结构利用不断成熟和普及的浏览器技术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这种结构更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也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的架构,但微软的方案只是一种构想,要成为现实还需要几年,而JAVA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应用了。
系统实例
1.系统目标
该多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为TEDA开发的,系统的用户平均每年投资新建10个项目以上,年均投资额超过10亿元人民币,所以,面对如此众多的项目,如何利用本系统来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系统要解决的难题。该系统要求能够对多个工程项目进行统一、综合的管理和控制,使工程管理者能够更密切地监督和掌握项目管理中有关招投标、工期、进度、投资、财务、工程档案以及合同执行等情况,系统的功能目标如图3所示。
2.系统实现
系统开发的技术问题解决后,为了更好地实现多项目的综合管理,本系统首先还是对单个项目进行管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多项目进行查询、统计和综合管理。
本系统在Windows2000Sever平台上开发,使用Delphi6的EWF作为开发工具,数据库采用SQLSever2000。开发过程中还使用了MicrosoftFrontpage2002作为网页界面的开发工具,该系统使用界面如图4所示。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利益相关者;关系
一、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
上市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主体,其利益相关者重多,利益索取的图径、目的不同,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同。本文阐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监管部门、债权人、经营者等。
从股东个人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披露对其利益主要产生两个影响。首先,会计信息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委托-成本,提高公司治理绩效,从而有利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其次,由于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会计信息有助于推动股票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良性运作,减少市场泡沫成分,因此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涨跌,进而影响股东投资利益。表面上看,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但会计信息一旦披露出了“利坏”消息,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一方面,这种信息肯定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股东得以更多了解其人的经营情况,但另一方面,“利坏”的信息一经披露,必然会很快反映在股价上,使股价下跌,从而使股东立即蒙受损失。因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披露实际上既有利于股东的长期利益的增加,但又存在着压低股价损害股东当前利益的可能。会计信息的披露将股东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置于了相互矛盾的境地。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仅依赖于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还有赖于强有力的政府监督规范。然而,监管的同时也不乏疏漏之处。上市公司为其自身利益,仍然胆大妄为。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充分发挥监管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别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债权作用的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监督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首先债权人可以起到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旦负债融资形成,当公司需要再融资或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出现债务契约中所规定的限制情况时,债权人便有权力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强制其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中激励根据债权人治理机制的激励作用,负债融资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对公司平时的管理决策产生制约作用。
(三)对公司信息质量的事后约束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拥有控制权转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理人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
经营者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个人利益与公司业绩相挂钩,使其在一定条件下提供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受到来自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制约其违规行为。管理者的报酬通常通过经营者的业绩指标制定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经营者尽心尽力的为企业创造效益。但,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可以不通过努力工作而仅仅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获取利益。因此,对经营者的监督越有效,就越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管机制,防范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行为
1.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消除经营者的违规动机。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建立一套科学的经理选择和评价体系,形成高效的经理人才竞争机制,可以减弱甚至消除“内部人控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机会。在建立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统观时间与空间全局,通过营造有利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和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控制程序,辅之以一定的控制手段如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并将这些控制手段揉入到建立的各种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中。
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责任者,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和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二)完善现行会计规范体系,增强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正确处理各项具体规范的关系。完善与发展会计准则,一方面必须有与之配套协调的法规体系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必须理清各种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准则与其他经济法规的关系。
2.加快具体准则出台步伐,减少实务中的真空地带。
3.正确对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1.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注会行业目前总体执业质量不高,行业自律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加强注会行业监管,制止弄虚作假仍是行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任务。
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一是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机制。上市公司应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以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二是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业务涉足过深的现状。
3.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
三、结语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其他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建立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监督治理机制,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得到公平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