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21
序论:在您撰写高一音乐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教师这一方,通常听到的是对学生的抱怨,抱怨扩招导致学生素质普遍比较差,没有学习的兴趣,对于素质课或者非专业课毫不重视。抱怨学生把音乐只当作弹琴、唱歌、跳舞,至于文字的东西,他们压根就没有兴趣,认为那和音乐没什么关系。而学生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在考进音乐系之前,我们给他们灌输的音乐概念,就仅是视唱、练耳、乐理、唱歌、弹琴、跳舞而已。因此,对音乐的错误认知,似乎并不在于学生,他们是无辜的。在学生这一方,看到的是旷课、睡觉、说话、发短信。他们认为,就业时单位只要他们弹琴、唱歌、跳舞啊,这些搞不好怎么找工作?这也是事实。那么,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如何改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如何解决艺术素质课在就业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
形成这种局面,首先是学校对音乐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影响了学生对于艺术素养课的认识。学校招生考试时,除了专业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少有院校设音乐史论常识科目考试。这样,从高中到大学就没有音乐史论知识的过渡,进校后有些知识衔接不上。因此,学生的音乐概念,就是视唱练耳,以及唱、弹、跳。音乐是技术不是学术,这是高师学生甚至很多教师的音乐观念。艺术素质课的教师引导学生树立音乐不仅仅是技术,也是学术,更是人生艺术这种音乐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通过音乐技术训练达到对音乐艺术的人文理解,树立人文关怀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我们即使培养不出艺术家,至少也能培养出具有艺术修养的教师以及听众。一个国家的艺术水准,不仅仅取决于创作者,也决定于高水准的音乐受众。
其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厌倦艺术素质课的原因。很多学校的艺术素养课不能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现代及后现代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已经变成了视听艺术。没有可听可视的教学手段,文字是没有力量的。音乐史,应该是听觉的历史,音乐美学虽然是音乐哲学,是关于音乐的哲学思考,但也是借助于音响的翅膀在思考。没有作品解读,哪有思想迸发?再比如艺术概论,作为各门艺术的综合课程,对于各门艺术要有感官的体验,没有听觉、视觉经验和阅读经验,如何理解艺术?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音乐素养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基本保证。当然,除此之外,还得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教师以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淡薄,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大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担负起自己该担负的那部分责任,给学生以自由、平等的权利,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主流价值观念承认的健康的形象,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流利的普通话,娴熟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按时上课,准时下课,在课堂上平视学生,不能以居高临下或者权威者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或者讲课。面对学生的质疑或者诘难要有足够的承受力,要有理有节,不能情绪化地大发雷霆,训斥学生,甚至讽刺挖苦。
大学生是一个成人群体,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可能超越教师。教师要以相互沟通和分享的姿态站在讲台上,而不是一个权力拥有者和道德说教者的态度面对学生。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最富有激情,最容易冲动,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求知欲最强,最富有理想情怀,情感最想奔放,情绪最敏感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他们需要的不是婆婆妈妈的关怀,唠唠叨叨的说教,他们需要新的思想、观念与他们对接、碰撞,需要被尊重和平等的交流。如果每一个教师都具有让学生进入思考世界的能力,我想课堂上的风景会美丽很多,师生间的抱怨也会少很多,我们的艺术素质课课堂也会成为艺术与思想的世界,而不是说话、睡觉、发短信、发愣走神的场所。
关键词:音乐鉴赏;歌唱;多样性;兴趣
每次新学期开学第一节课,我总要对高一学生作一次问卷调查:你喜欢音乐吗?对音乐课有何意见或建议?学生回答得很直率。大部分学生表示很喜欢音乐课,不用考试还能放松心情。有的则认为音乐书本上的内容与他们的喜好相距太远,喜欢的流行音乐课堂上不讲,每节课都要听一些难以理解的曲目;喜欢的流行歌曲课上不教唱,相反要做抽象还难以领悟的发声练习等等。这些记载着学生真实意见的调查结果让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让音乐课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如何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我在上课时通常在一节课的最后会留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这节课的内容和同学进行简单的交流。比如,这节课上哪个环节比较吸引人,哪个部分生涩难懂。在市级的教研活动上也向同学科的老师进行请教,如何有效地分配上课时间,从而上好一节音乐课。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摸索后,就我掌握比较好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做一个有“魅力”的音乐教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如果喜欢一个老
师,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任教的学科,因此,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也是自我整体素质的提高。音乐课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虽然我国高师对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培养的总体方向是“通才”式,吹拉弹唱样样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很难做到样样熟练应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做一个有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教师就要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的才艺,吸引学生,这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爱上音乐课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在《多彩的民歌》《拉丁美洲音乐》等单元中加入我所擅长的舞蹈元素,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整节课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二、巧妙设计导入,紧紧抓住教学的节奏
一个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它可能只是一个小故事、一段朗诵、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等等。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其共同宗旨都是要从音乐出发,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掌握好上课的节奏。例如,在高一音乐鉴赏课“音乐与人生”教学过程中,我以游戏设计导入:首先给出几个小节节奏,“X|X・X|X・
XXXX|XX||”要求学生在每个X下面填上一个音符。老师进入学生中间,挑选一些较好的答案试唱,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最后公布答案是《国歌》,然后进入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旋律、音色、速度等。
三、发挥资源优势,升华课堂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在《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中看到一段话,很有感触,它说道:“对于音乐课程的教育效应不应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让学生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获得提高。音乐教学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趣。”在人教版的《音乐鉴赏》书本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的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对我们中国的戏曲了解最为薄弱,因此我又自编教材关于我们这边学生相对熟悉的黄梅戏、越剧等大的剧种,又多加了一节课。在课前备课过程中,翻阅了许多关于戏曲的书籍并通过网络搜索了很多视频资料。课上学生观看了《天仙配》《女驸马》《红楼梦》等熟悉的曲目,并配上多媒体课件,在对这些剧种、曲目进行了详细讲解分析后,大部分学生开始对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产生了兴趣,觉得这些与现在同学们都喜爱的流行歌曲比较后内容更加丰富,耐人寻味,都表示以后会对传统的戏曲更加留意,也自愿为保护这份遗产贡献力量。
四、声情并茂地范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现在高中生课业繁重、学习压力大,唱歌就成为他们每日的“娱乐消遣”方式,他们之中不乏一些好的唱手,但大多数学生唱歌时出现“高音高不上去,低音低不下来”,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唱得没有感情。“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在上歌唱模块时除了教授学生唱歌的方法外,更要让学生注意歌曲的情感表达。首先教师在歌唱教学时要把握好歌曲所表现的感情,范唱时深情并茂。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现在,教学手段先进,大多数的教材歌曲都可以从网上下载范唱、伴奏,教师就从边弹边唱的旧套路中解放出来。有助于教师在范唱时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在今年我校高一举行喜迎建党90周年唱红歌比赛,在教唱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这首歌时,我先对整首歌曲进行曲式分析和歌曲情感的处理。接着采用无伴奏的方式动情地范唱,并在演唱过程中随机加入简单的手势,很好地诠释了歌曲要表达的感情,学生一起拍手为我伴奏,范唱的效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了保证。必须补充的是:教师一定要把每一次范唱当成一次演出来对待,如果敷衍了事,可能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小老师”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发挥特长生“小老师”的作用
一个教学班里,总有一些特长生,有的从小练习器乐,有的参加过合唱团,有的学过一些种类的舞蹈,同样也有艺术表现力特别不好的,而大多数则居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发挥这些学生的特长并运用其影响到每个学生。例如,在教唱《同一首歌》时,学生对主旋律太熟悉导致二声部的音不稳定,虽然二声部的地方不多,但集体唱的效果明显有些乱,这时在学生中选出几位音准的小老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合唱,同学们终于能够听到纯净的和声,接下来大家就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分成两个声部认真练唱。
虽然最后的效果并不是很满意,但学生们也通过这样的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适当地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挥
学生通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锻炼,艺术修养也有所提高。因此,在高二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在一单元学习结束后会用半节课的时间请一些学生表演节目,或单独表演或以团体为单位,有唱歌的,有表演情景剧的,形式多样。看到学生一张张兴奋又紧张的脸,让我感动。
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高中生由于年龄、心理的特点,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不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从而提高音乐素养。湘版高一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喜剧美》重点赏析曲目《跳蚤之歌》,笔者先后在两个班级分别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方案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一】
教师:请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跳蚤之歌》,思考作品的喜剧效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聆听后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分段分析这部作品。请听第一部分后思考音乐的旋律、节奏有怎样的特点?钢琴伴奏的间奏部分有怎样的特点?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学生聆听后回答……
教师:演唱者的语气是如何变化的?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学生回答……
教师:聆听第二部分并思考跳蚤的形象音乐是如何表现的?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教师:再欣赏第三部分……并思考……
小组讨论后个别学生回答……
【反思】
从这一环节的设计来看,笔者采用了教师设问、学生回答、生生讨论的形式,完整地分析了整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及特点。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没有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设计,使得一首幽默诙谐具有讽刺意味的歌曲被教师无休止地提问而变得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随着学生的情绪由高涨到低落,最后出现了难堪的冷场现象。笔者对作品内涵的挖掘上过分强调完整性,使得这一环节一共用了二十三分钟,占整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最终导致教学计划无法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课后笔者通过反思,对这一环节作出了修改,并在另一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尝试。
【案例描述二】
教师:请欣赏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作品《跳蚤之歌》。(部分学生在聆听全曲的过程中,轻声模仿演唱者的笑声,边学边笑。)
教师(请出一位学生):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哈哈大笑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首歌曲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内容荒诞、表演者的演绎幽默滑稽、钢琴的伴奏具有幽默感。
教师:好!下面我们就跟随录音来学唱第一部分的前半段。请大家注意聆听伴奏并尽量模仿演唱者的语气。(教师带领学生跟录音模仿演唱)
教师:同学们模仿得真不错,谁来告诉我这一部分的音乐有怎样的特点?旋律和节奏有没有让我们感到幽默诙谐的地方?
师生讨论:音乐的旋律像朗诵一样,间奏部分节奏紧密、顿音的使用更加具有喜剧效果……
教师:歌唱家半朗诵半歌唱的演绎极具表现力。后半段国王的形象也表现得惟妙惟肖,接下来,哪位同学愿意把第一部分的后半段“国王命令一个裁缝……”给大家朗诵一遍?(教师邀请一位学生朗诵,再请全体齐诵,并提示学生语气的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二、第三部分,音乐是如何表现跳蚤的形象的,两部分在音乐上又有怎样的不同?还刻画了哪些形象?(学生聆听第二、第三部分)
教师:请各小组针对上面的思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师生评价。)
【反思】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 支架式教学 环节 实证研究
一、引言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近些年来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1]已“深入人心”,但许多音乐教师又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淡化甚至放弃教师的作用,过分夸大其他教学辅助媒介的作用,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极端,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界定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特别是教师角色的界定,没有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由美国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借鉴和吸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所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2]就为我们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金世余在2006年的《艺术研究》上便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为题,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特色及如何将其应用于音乐教学等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和分析[3]。笔者在这项研究中,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结合我国音乐教学本身的特点,探讨了在教学实验中所具体用到的支架式音乐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对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音乐教学进行了历时一个学期的实证性研究,得出了一定的相关结论。
二、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和支架式音乐教学的基本环节
关于支架式教学中所包括的基本环节,各专著和文献中并没有统一的论述,有的定为五个有的定为六个。笔者在这次的支架式音乐教学实验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六个基本环节:
1.搭建支架
搭建一个合适的支架是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一步。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教师引领学生从原有的音乐能力水平向更高的即第二发展水平攀升,所搭支架的高度不能太高,应建立在实际能力和原有水平之间。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前了解学生原有水平、分析教学任务、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
2.创设并引入情境
创设情境是支架式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创设情境”更显得尤为重要。音乐同其他学科相比,是比较抽象而非语义性的,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音乐教师利用了丰富课程资源、借助生活现象、自然现象、音乐史实与其他艺术学科如电影、文学、戏剧等,拓宽学生视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3.尝试探索
音乐教师由刚开始的引领者与合作者变为一定程度上的观众和评论者,使学生变为主角、尝试投入到探索中去,让他们感受、探索音乐教学中的内容及意义并发现问题。
4.协作学习
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在音乐教学,尤其是音乐鉴赏教学中,每个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集体讨论和合作可以使学生分享彼此的探索结果、借鉴别人的可取见解。这样不仅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全面;而且在讨论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反思,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5.独立探索
音乐教学强调的就是个人体验。因此音乐教师在给学生搭建好支架,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及教师的作用“淡化”之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个体独立体验,去感受、分析音乐作品。
6.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对学生评价是多方面的,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变化的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这也是该教学评价较为突出的地方。
三、教学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为了探讨支架式音乐教学的可行性和具体效果,我们利用实习时间选取了陕西富平迤山中学高一年级的两个班共计10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高一(1)班为实验班(54人),高一(2)班为对照班(54人)。学生的年龄分布从15至17岁。这两个班级均非艺术特长班。
(二)研究工具
由于这是阶段性总结测试,所以本次支架式教学实验中课程结束后的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不在此做具体讨论。这次研究笔者采用了笔试和问卷调查。前后两次笔试均为自行设计,其中包括听辨(20分)、作品分析(20)、乐理知识(30分)、音乐史(30分),共计100分,前测试卷信度为0.83,后测试卷信度为0.84,均达到了含主观题的评价标准。问卷也为自行设计,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课堂气氛及对课堂的满意程度等方面做出调查。
(三)研究过程
据该中学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两班入学时是随机分班,学习程度应相当。为了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进行教学实验前我们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笔试,结果见表一。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的教材都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音乐教材》(于润洋、吴斌主编) (高中一年级使用),两个班的教学时数、教学进度等都是一致的。笔试均是由一个非本校的音乐教师进行评分的,消除了评分教师如果是代班教师或研究者教师而带有主观倾向的可能,评分结果可靠。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后,在学期末我们进行了一次后测笔试,结果见表二。另外,我们还对两个班后测笔试的各大项(即音乐学习主要的几个方面)得分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三。在这次后测笔试前,我们将问卷发放下去,最后全部收回,结果见表四。
(四)结果分析及讨论
由表一可以看出,教学实验前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音乐学习程度无显著差异。表二使我们不难发现,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后,两个班学生的后测成绩的Z0.05=2.46>1.96,这说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已有了显著差异。从这里可以看出支架式音乐教学对实验班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成绩,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表三向我们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后测笔试中的各大项平均分均大于对照班学生的,表中Z值与查表理论Z值2.58进行的比较均大于2.58,又依据Z值与差异显著性的关系表,我们可知道两班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p
由表四问卷的数据可以说明支架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氛围等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结论
结合上述对支架式音乐教学实验基本环节的论述、教学实验前后测笔试成绩分析、后测笔试各项得分情况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及讨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支架式音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并提高音乐学习的成绩;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支架式音乐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讲,支架式音乐教学在对“音乐课标”中划分学生音乐学习的四个方面[5]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是一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它对中学音乐的教与学是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的。
参考文献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光华. 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育[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92-93.
【关键词】思视唱练耳 音准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96-02
对于职高音乐专业班来说,她们面临的是两年半以后的浙江省统考。统考科目分声乐、钢琴、视唱练耳三门,从往年的教学经验分析,最能在教学中得到提升、最能拉分的科目是视唱练耳,所以对高一的音乐班新生而言,打好视唱练耳的基础就尤为重要。
怀着对音乐生负责的态度,我开始了高一的视唱练耳教学。起初学生比较容易的掌握了一些基本乐理知识,对音阶和单音的模唱也轻松对付,但教授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经常表现出“记不住”,“听了这里忘了那里”,“唱不准跨度大的音”等现象,严重妨碍了视唱练耳的顺利学习,降低了学生对音乐语言的积累。同时在心理上学生表现为从感兴趣到畏惧,在实际行动上表现为“不敢唱”到“不去练”。
我的视唱练耳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于是我开始反思我的教学过程,希望从中能找到突破点:1.学生基础:虽说音乐生,但基本上从未接触过正规的专业教学,更不认识五线谱。2.教学内容:选用的是湖南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耳高考卷》,此书都是五线谱,试唱内容多于练耳内容,试唱曲以一些旋律性较强的片段为主。3.学习方法:集体上课,统一模唱,统一练耳,回课时抽查个别学生模唱。
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音准能力呢?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激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呢?在一次优质课的评课活动中,有位老师说到:“音乐不仅是‘时间的艺术’,更是‘听觉艺术’。”一语惊人,我突然领悟到,我的视唱练耳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过分的注重了唱而忽视了听,孰不知没有“听”的“唱”就等于无用功,其实“耳朵”才是学生做好的“老师”,于是我改变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上做了如下调整:
一、改变观念,提升教学方法
1.将程度差不多的学生分成一组,进行小组授课。这样有助于让学生在比较中互相学习、进步。
2.加强对音高记忆能力的培养:对宽音程做“搭桥”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多听、多唱容易混淆的音程;同时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背唱一些音程等等。通过“搭桥”和“背唱”等练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保持记忆,从而准确的辨认听觉所感受到的音。
3.结合发声练习进行轻唱,创设宁静氛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唱中听,听中唱”的能力。
4.对于识谱速度慢的学生,我当机立断改用简谱教授,同时选用其它教材,如冯往前著的《简谱试唱与听力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识谱速度。
5.教师做好每节课的备课工作,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同时自己创编视唱曲,使得教学更加有针对性。
二、大胆尝新,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1.单音训练。视唱,无论是单声部还是多声部,都是由一个个单音构成的,因此练视唱,首先要把单音练好,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进程的:
第一环节:任意模仿单音。随意模唱任意一音,主要是有丰富表现力的中音区,这个声区模唱比较容易,目的是为了熟悉各种乐音,提高对音高的感知和演唱能力。有很多学生在练唱时一开始找不到音高的位置,可以通过教师范唱,学生模仿的方法,一般学生能很快适应。
第二环节:进入音阶的单音训练。在视唱练习的全过程中,始终都是以中音区为主,然后才识高音区和低音区,在小字一组里,我认为因该从a’开始练习,因为a’是标准音,乐音升高中的各音都以此音为标准,这对建立现代的音高关系十分有利。因此要进行长期的训练来记住这个标准音。要把音唱准确,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为了能尽快掌握、唱好音的高低,我在教学中结合了几种方法:比如遇到半音我会用图片的形式,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二分之一的距离;遇到跳动比较大的音,可以用用搭梯子的方法,如g――G八度大跳音,练唱时可先把g――G化成g、C、E、G来练唱,唱准确后再简化为g、E、G练唱,最后再唱成g――G,这样一步一步地练习,就比较容易掌握,不会觉得很难,就把音高的高低唱对了。用这种搭梯子的方法遇到其它歌曲的大跳音程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决歌曲中难度较大、不易唱准的音。
2.音程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单音视唱基础,才能进入音程的模唱,练习音程的音准是演唱二声部或多声部合唱所必须的。这对学生来说耳朵要更灵敏,注意力要更集中。音程分为旋律音程和和声音程,旋律音程是指两音先后发出,和声音程是指两音同时发出。所以训练时我从简单的旋律音程着手。
第一环节:旋律音程。可以从纯一度开始练习,即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如1――1 、2――2 等等,然后逐步扩展音域,练习纯五度音程,可先练习1――5,2――6,3――7组的音程。由于它们都是纯五度关系,只要1――5一组唱准,后面的几组知识音高和唱名不同而已,音程距离不变。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发任何一个音时,先延长第一个音的音高,而第二个音的音准在心理要提前做好准备,开始可用慢速练习,每个音可延长两拍或四拍,然后再加快到每个音响一拍,在练习时为牢固掌握纯五度音程,熟悉其它不同唱名的纯五度,也可以音程不变其它高度用不同的唱名来唱。唱完每一组音程后,要不断地用钢琴核对,听听唱得是否准确,发现音不准要及时找出原因,及时纠正,这样反复练习,将每个音程牢记在心。掌握纯五度之后,也可用这种方法依次对其它音程进行练习。因此,旋律音程练习是和声练习的基础。
第二环节:和声音程的训练。和声音程是两音同时发出声音的,在练习中难度要大些,它要求在唱一个音的同时,还要能听到另一个音,并在合唱中相互纠正音准。在物理原理上,双音中冠音会比根音消失的快,但由于分贝高,容易被学生发现。所以刚开始训练时,可以用钢琴直接弹和声音程,学生先模唱冠音,再模唱根音。从多年教学经验发现,连起来模唱时,从根音模唱到高音更容易保持音准的稳定性。
三、活跃课堂,创新学习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视唱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技能,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提倡的是“游戏式”的学习方式,下面我介绍两种常用的。
游戏一:人人做评委。组内成员个别模唱,其它组员评论是否唱准,指出哪里没唱准。这样即使学生本人不唱,他们的耳朵也处于时刻戒备状态。
游戏二:创编123。根据教师所教授的音程内容,请学生自己创编模唱曲,教师从中挑选优秀的作为平时训练内容,甚至是考试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老师每堂课所教授的要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关键词】实践活动 有效性 可操作性 目的性 音乐性 时机性
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里阐述了音乐课程的三大性质: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本次修改中新提出来的,突出了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的重要特点,并且在“课程设计思路”的内容中也提出在音乐课堂上要“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改以往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探究、交互学习和多种文化艺术交叉融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原本传统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合作、讨论、创编、表演等活动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在音乐课堂中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多数老师常用的手段。那么怎样的课堂实践活动才是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呢?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注重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发挥其作用。我觉得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的教学指令。在听公开课时,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生生合作的小组活动,由于教师之前缺乏必要的规则讲述,学生没有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小组成员之间分工不明,往往就造成了一种闹哄哄的凌乱场面。所以在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把指令表达清楚,用简单、直白的教学语言,清晰地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2、适当的活动难度。教师必须在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先对活动的难度进行预测,要确保活动的切实可行。忽视了学生年龄和具体学情的不恰当的音乐活动,必将会因为学生不感兴趣、不愿参与而草草收场。
二、注重活动设计的目的性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必须思考和明确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必须直接指向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向解决本课教学任务中的某一重点、难点问题,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达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的统一。
《音乐鉴赏》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会聆听”,选择了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
和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这是两个题材、形式、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发挥的不同的艺术作用,我设计了对比聆听、画旋律线、反复吟唱主题旋律等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去分析比较两个作品节奏、速度、旋律、力度等音乐要素所体现出的不同的特点,认识到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在《京剧》一课的欣赏教学中,我以京剧的四大表演手段:唱、念、做、打来展开教学,在让学生欣赏了相关的内容之后,我还设计了多样的实践活动,比如学唱京剧片段、模仿京剧中的表演、分角色读念白等,使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对京剧艺术的特点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进行锣鼓乐的欣赏教学时,我通常会准备几件打击乐器,在欣赏了具体的作品之后,为了让学生体会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在打击乐中的重要作用,我会请学生上来把他们听到的演奏方法用乐器模拟出来,让同学们感受到虽然打击乐器没有音高的变化,但是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敲击方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塑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象。
总之,教学活动应该要以教学目标为基准,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三、注重活动设计的音乐性
音乐教学决不能忽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音乐性,这是音乐教学的根本。不能因为过多的关注教学方式的丰富,而忽视了音乐本身。
我在进行高一音乐鉴赏课《非洲歌舞音乐》的教学中,就努力坚持以音乐为本,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例如在欣赏《鼓舞》(片段)时,我做了如下的设计:先引导学生阅读书上关于非洲鼓乐的介绍,学生从中了解到在非洲鼓不仅是乐器,还具有模仿语言、传达信息等功能。于是我便启发道:“那么鼓是如何来表现权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个鼓乐片段。”在学生第一遍听赏《鼓舞》(片段)的时候,并作出要求:“请大家边听边感受这段乐曲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二次听着重欣赏乐曲的第一、第三部分,并让学生试着打出这两部分中出现的基本节奏型,然后把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分别练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基本节奏型,最后进行合奏,让学生们体验到非洲鼓乐多线条多层次的节奏特点。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以音乐为载体,始终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使学生在反复听赏、节奏练习、合作演绎等音乐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了非洲鼓乐的特点,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注重活动设计的时机性
这里所谓的“时机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推进,适时地设计一些相关的必要的体验活动,一定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加深对音乐的记忆、印象,顺利地带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记得我第一次执教高中的欣赏课《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时,在介绍了舒伯特的歌曲《魔王》的故事情节之后,就播放德文版的《魔王》音频给学生欣赏,听完后让学生说出歌曲中各个不同角色的声音特点,并邀请四位学生用朗诵的形式把歌曲的内容表演出来。由于学生对歌曲还不十分了解,自然不能准确地诠释出歌曲中人物的特点,有的学生音量太小;有的学生声音呆板,毫无感彩;有的学生把魔王演绎得怪声怪气的,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哄笑。这个表演环节之所以以失败而告终,我觉得关键在于没有把握好时机,这个环节设置得有点早。在音乐课上,学生的一切表演、创编活动都必须是对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悟之后才能有感而发的,“听”是前提,“思”是基础,“动”是表达和升华。经历了那次失败的教学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调整;先欣赏原版(德文版)的《魔王》,感受歌曲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情境,然后介绍歌曲的故事情节,接着让学生欣赏中文版的《魔王》,要求边听便感受每个角色的情绪特点以及随着故事的推进有何变化。当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内容以及歌曲的情绪、气氛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又邀请了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诵歌曲中的一段歌词,这几位
同学基本上已能够把握个子角色的语气特点,表演的不错,赢得了同学们赞许的掌声。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的会忘记,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明白”,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性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音乐课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我们音乐老师必须准确地理解音乐教育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教育》.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反思;案例
《非洲歌舞音乐》是普通高中高一音乐欣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大自然 和谐 和平》这个课题中独立的一节,遵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这节课的教学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首先,我认真研读教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相关知识点。并通过互联网仔细了解了非洲地理及风土人情,非洲的黑奴解放运动、非洲歌舞音乐的视频资料及文字介绍以及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发展的影响。结合青少年热爱自由,喜欢彰显个性、热爱街舞的特点,我用黑人街舞视频导入本节课课题,引起了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之后学习小组展开对非洲地理人文印象的积极讨论,接着进行本节课的主体活动――非洲歌舞音乐欣赏,在此活动中,共欣赏两个音乐作品,作品一:《非洲祖鲁族舞蹈》,学生主要从三个问题展开赏析:(1)舞蹈具有什么特点?(2)他们的舞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3)舞蹈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小组讨论)学生基本能准确地解答以上三个问题,我不进行赘述。作品二:《非洲鼓舞》,这个作品旨在引领学生融入非洲音乐,认识非洲鼓(非洲音乐之魂),培养学生的模仿创造意识,因此预设问题:(1)请你敲击出乐曲中的节奏型;(2)请你随着乐曲的节奏自由地舞蹈。通过认真欣赏作品,学生反复练习敲击非洲鼓强劲的节奏型,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随着《非洲鼓舞》跳起简单而舒展的舞蹈,此时全体学生已然融入非洲音乐中,这节课要求学生生成的知识及能力目标在这里全部解决,重难点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突破。(本节课教学重点环节)学生从感性上对非洲音乐有了一定的感知,接着就是理性的认知――完成教材拓展练习题(3)(4),引导学生从理性上总结出非洲音乐的特点及非洲音乐的社会功能;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及现实生活中受非洲音乐因素影响的音乐现象(小组讨论)。最后提出一个突破性问题――如何对待纷繁多彩的世界音乐文化?(结合欣赏视频《走出非洲》片段)(学生回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尊重非洲及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本节课亮点:
1.以黑人街舞表演视频导入本课课题。如何激发学生对非洲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走入非洲,从而喜欢并融入非洲音乐是上好本节课的起点,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非洲距离我们的学生似乎是遥不可及的,选择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下就能让学生走进非洲歌舞音乐,思考很多之后我选择了街舞,街舞是非洲音乐和欧洲音乐融合的产物,在有街舞特长学生的班级,个别学生还进行了即兴街舞表演,很快地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走出教材限制,采用非洲歌舞音乐视频,使学生能更直观真切地感受非洲音乐。音乐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启迪思想、生动直观的优秀资料,但课本中选纳的材料是有限的,而互联网就是我们最好的知识宝库,结合我们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把最生动的、适合的、优秀的音乐作品结合本课内容加入到教学中,使我们的课堂生动、精彩;反之,如果只是采用教材提供的音频资料,学生就很难融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伴随《非洲鼓舞》的节奏自由舞蹈,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学生的律动能力。音乐之美美于个人有个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世界中去。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大胆实践、大胆创造,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拓展问题的设计(对待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态度?)音乐欣赏的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作为教学大纲的标准,必须使学生明确并尊重世界的多元化存在。
本节课不足之处:
1.视频材料资源有限。
2.教学中音乐器材的欠缺(如非洲鼓)。
3.加强学生对非洲音乐节奏型的敲击练习。
总体上,这节课点燃了学生学习非洲音乐的兴趣,也激发了他们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大胆创造的热情和敢于展示自我的激情;从感性和理性上明确了非洲音乐的特点及相关音乐知识,是一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使我进一步明确点燃学生的激情,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很好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教材内容相结合,灵活取舍教材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在欣赏中创设适宜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使我们普通高中的音乐欣赏课受到学生的大力欢迎,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