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2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语文典故整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特点
1.较强的资源性
高中语文第一堂课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以及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意识。因此,高中语文第一堂课具有较强的资源性,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来辅助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高中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来直观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引用一些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英雄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来开展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浓烈的才华性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析能力,一般都会喜欢才华横溢的教师。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第一堂课上应当向学生展现教师应有的谈吐风雅、才华横溢的良好形象,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和尊重,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保证思路敏捷,言语谈吐大方得体。教师可以引用一些文学语言、诗词歌赋、哲理名言以及轶闻典故,旁征博引,让学生遨游在浩瀚的语文知识海洋之中,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达到语文第一堂课的预期教学目的。
二、“教师权威”形式
由于学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与周围同学和老师还不熟悉,急于了解新学期的任务、新课标的知识以及新老师的要求,语文第一堂课很多时候便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上大多数都是介绍学习高中语文的目的,高中语文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本学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形式和要求等相关语文学习内容,解决学生比较关心的语文学习问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未能使教师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看法,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语文教育。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多教师为了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常常在语文第一课堂上使用一些斩钉截铁的语气和结论性的观点,显得过于权威。这种语文第一课的教学方式其实是错误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探究过程,教师完全忽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严重影响学生以后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记忆的语文第一堂课形式,对那些习惯于跟着教师思路思考的学生来说会觉得不错,然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无疑是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根源。
三、“教师跟着学生走”形式
很多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上除了介绍学习高中语文的目的,高中语文应当怎样进行学习,本学期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高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形式和要求等相关语文学习内容和措施以外,还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谈谈对语文的看法、学习语文的方法等内容,让他们在发言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然后教师再进行语文课堂内涵、语文用途以及语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具体归纳总结。学生在逐个描述自己对语文的看法时,重复模仿的情况比较多,慢慢地会使学生的发言偏离原来的对语文看法的话题,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这种“教师跟着学生走”的语文第一堂课教学形式,其实并没突出语文第一课堂的指导作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仍然是以形式为中心的课堂,只是把教师要在课堂上表达的内容由学生表达出来而已。
四、“师生平等对话”形式
在语文第一堂课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了“教师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具体流程如下:
对学生进行典型引导。教师列举一些身边或者本校毕业生学习语文的成功事例,告诉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语文其实并不难,形象生动地感染学生。
感言熏陶。教师要求学生描述语文的用途、学习方法、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差异等内容中的一点,并要求学生描述的内容应当和其他人不同,且内容中应当出现“语文”字样,并要求有一定语文功底的学生在发言时尽量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此外,教师还应当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声音洪亮且充满自信。对于性格内向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进行适时引导,帮助其成功完成发言,增加其语文学习兴趣以及语文学习信心。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的口头表扬,对学生发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归纳精要。在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应当及时对发言精要进行归纳总结,起到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作用。归纳总结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本堂课的指导重点来确定。
最后展示。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本学期语文学习的目标任务、学习方法、作业设置等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进行阐述和讲解,要求学生将展示内容作为课堂笔记进行整理,整理完毕便可以下课休息。
在语文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语文用途、内涵、特点以及学习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第一堂课中的指导作用。
一、培养学生兴趣,消除文言文学习畏难情绪
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存在畏难情绪是普遍现象,这样的消极情感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应当从非智力因素入手,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1.引入历史故事和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内容一般和历史故事、著名典故等具有广泛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首先从这些关联的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入手,让学生在趣味性的信息演示补充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这样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作为补充的背景下,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消除学习中存在的畏难情绪。
2.穿插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将课外阅读作为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提升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每学期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并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将阅读量分布到每一个月、每一周,并对阅读类型进行了规定,将文言文阅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数量进行相应的规定,让学生在阅读之中自主开展文言文阅读,熟读成诵,在大量的文言文阅读中巩固和提升阅读能力。
3.开展竞赛延伸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兴趣不高。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枯燥感、乏味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活动形式进行了优化与改进,以开展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笔者尝试通过让学生分组自出试题,交换检测、批阅的方式来巩固学习,这种新颖的模式使学生的内心竞争欲望被激发了出来,在你追我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教学成效的提升。
二、优化教学过程,彰显文言文的魅力
文言文学习和作文教学被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称为两大难点,突破教学成效低位徘徊的困境,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笔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对教学过程、模式进行了充分优化,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1.运用自主合作模式教学。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应当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所共知。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组思想引领性、启发性较强的探究提纲,要求学生按照探究提纲的顺序进行学习研究。在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分析,遇到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完善学习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获得问题的答案,不再直接从教师那里单向听取,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积极状态,思维活跃起来,有效提升了学习成效。
2.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学习。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开始系统地接触文言文学习,进入高中之后,虽然学习的篇目、内容有所差别,但是其中许多学习技巧还是具有相通之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与新知学习中相关联的内容,如助词的用法、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如何有效感悟文章的意境,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以前成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融合、提炼、完善和提升,只有站在了以往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才能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3.强化文学欣赏教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提升欣赏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掘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从引导学生感悟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入手,通过反复的诵读,掌握好美文朗读的节奏、语调,融入到文章的意境之中,提升学生感悟能力。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教材与内心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他们在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感悟美,受到熏陶,如让学生感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让学生感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情感,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
4.教学之中传播国学思想。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国学思想的传播与渗透。文言文许多经历了大浪淘沙,至今仍熠熠生辉,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引导作用。例如,可以选择《百家讲坛》中于丹讲《论语》,王立群讲《史记》等精彩内容结合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人生态度。
5.发展学生学习想象能力。文言文言简意赅,缺乏丰富的想象力,是无法有效学好文言文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充分的想象,想象与文言文中人物、场景相一致的意境,在想象之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模拟演示,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建立与之相吻合的表象,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延伸教学空间,构建文言文立体学习模式
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成效的途径有许多种,课后拓展及增强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是重要的方式之一。
1.读写活动之中渗透文言文学习。立足于提高学生阅读积累和写作能力的读写活动,有机渗透文言文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班级设置文言文阅读栏目、穿插文言文阅读指导等方式,将文言文纳入到语文读写活动的规划、部署、落实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2.专题研究之中渗透文言文学习。针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教师要注重搜集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其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通过课外专题研究的方式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教给他们文言文学习技巧。
关键字:高中语文;文化素材;有效的运用
中国分类法:G633.3
0引言
新课改中明确的规定,当代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不仅仅让学生学得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得一定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高中生们从内心感受到高中语文的重要性以及高中语文给学生们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气息。这就要求当代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全面的、充分的运用好文化素材,帮助学生发现高中语文中蕴含的真善美。这对于学生良好的情操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1简谈文化素材和高中语文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文化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教学的过程尤其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我国文化的传递的过程,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这从我国的历史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出来,我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人文科学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当时的文史类知识发展比较兴旺所引起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当时的政治体制相一致的。其次,教育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于一种文化传播的过程,一个人从小接受的什么类型的教育那么这个人就是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当中,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育所述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文化所制约。一个国家的文化在教育方面处于核心的位置,文化的内涵也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方向。文化的氛围对于一个学生性格的成型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众多的影响学习的因素当中,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能够使一个学生由被动灌输学习转移到主动的追求学习的状态。
教育对于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一,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现对于文化的传递,其二,教育在传播文化的过程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于文化的再发展,这是很大程度上实现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教育能够实现对于文化的过滤,因为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剔除不好的文化继承优秀文化的过程。这些其实就是教育对于文化的反作用。
2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运用文化素材
2.1加强学生对于显性以及隐性的文化素材认知
高中语文中的显性的文化素材通常能够被大家直接的感知出来,例如,很多的成语典故在课本中被非常清楚的罗列出来。此外,一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题材也会详细的标注出来,这其中也不乏一些外国的优秀文章。这些显性的素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程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此外对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包含的一些隐性的文化素材教师一定要做到充分的挖掘,因为隐性的文化素材相对于显性的素材更能给学生更大的震撼,尤其是一些包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素材更能够给学生带来内心深处的震撼,这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生活当中的文化素材
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过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高中阶段正处于一个对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的阶段,高中语文又是一个与实际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应该对高中语文课本当中包含的文化素材和日常生活当中的文化素材进行细致的整理总结,最后将其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将整理好的内容展现给大家,让大家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大的语文因素的存在,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提高学习语文的动力。
2.3有效的将教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深入的剖析增加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
高中语文当中的文化素材往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深刻的,尤其对于古代的著名的诗词,其中往往蕴藏着诗人(词人)非常深刻的内心情感,例如,我国古代诗文经常出现的“月、菊、松、柳”等意象,这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色彩。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现代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好这些文学素材使学生能够正真感悟中国文化的真正的精髓所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化底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气场。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素材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文化素材的运用必须同实际的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到学生,千万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非常不理想的。
参考文献
[1]章媛媛.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赖娟红.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素材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2:16.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探讨
诗歌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通过精美简短的文字塑造作者隐晦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中语文中,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学生的心头病,学生出于很多原因,对诗歌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困惑,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让学生能够深刻的品读情感,赏析唯美,肯定诗歌的魅力之处。
一、抓住诗歌的诗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抓诗眼的教学训练。诗眼就是在诗歌中出现的最能代表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诗眼能够反映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最重要的代表。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寻找诗眼,首先要对文章的基本情境有一定的把握,能够体会作者隐含的思想;其次,要领会诗眼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因为诗眼的存在,诗歌变得更加动人;并且,要将诗眼和诗歌的主旨相结合,确定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或者词语,确定诗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加强意象的分析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不同于戏剧、散文、小说的形式,诗歌没有详细的描述,没有完成的情节,语言很高的概括度,作者的感情隐藏的很深。学生在学习中,最头疼的就是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对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不能很好的理解,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很大的难度。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者隐藏的思想感情的代表,是学生和作者沟通的桥梁。学生只有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含义,才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进行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意象使用方法,徐志摩使用了四个意象,“金柳”“水草”“清潭”“星辉”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四个意象为什么可以将当时的情境真实的表达出来?
教师进行诗歌意象的相关探索,就能够增加意象的通常含义,给学生做题降低了难度。在诗歌中,很多意象所要表达的含义基本相同。例如“水”“雨”“草”通常都是表现了作者的愁绪。“杨柳枝”通常都是表达作者的依依惜别的感情。“梅兰竹菊”通常都是代表着作者高尚的节操,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意愿。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环境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想要品读作者的情感,就要明白作者的创作背景。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教师首先指引学生了解杜甫创作的背景,明确杜甫当时穷困潦倒,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不明了,广大的天下寒士处在人生的迷茫期,既没有安稳的生活环境,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杜甫由此及彼,创作了这首诗歌,发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再了解了杜甫的创作环境之后,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了品味作者情感的要求。
四、重视诗歌的注释解析
在进行诗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告诫学生一定要好好观看诗歌之后的注释解析。一般注释中都是作者当时创作诗歌的政治环境和作者当时创作诗歌的生存状况。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相关的注释,就能够整体把握诗歌的大致情感,不会出现了太大的偏差。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作者的生平事迹,能够和作者的其他诗歌进行联想,品味作者的写作风格。很多诗人的诗歌想要表达的感情是类似的,例如李白的诗歌总是清新豪爽,陶渊明的是个充满了田园气息,李清照、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辛弃疾的大气豪迈。领会作者的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了解诗歌中出现的典故
很多诗人都会借助历史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典故的积累。学生了解典故的背景,就能够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作者在使用典故的时候,有时候就是使用典故本身的含义,有的作者在典故原来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含义,提高了理解的难度。例如杜牧在《遣怀》中的诗歌“楚腰纤细掌中轻”就是使用了典故。“掌中轻”出自《飞燕外传》,说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身体轻盈,能够在人的手掌上舞蹈。杜牧借用这个典故说明了自己也曾经放浪形骸沉湎酒色。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一定是受到了某种刺激,或者是升官发财的喜悦,或者是家破人亡的伤感,或者是国破被俘的无奈等。作者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是送别友人的伤感,或者是思念恋人的愁思。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不要停留在表面的做题中,而是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特别感情。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降低领会作者感情的难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使用多媒体还原了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诗歌改编成为剧本,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诗歌的真实故事,从而加深作者的理解。无论哪种形式,加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总结
高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从作者的背景入手,给学生讲述诗歌出现的意象的含义,包括诗歌运用的典故、历史故事等,加强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学生要配合教师积极进行诗歌的学习,主动收集整理诗歌中经常出现意象的含义,提高诗歌的积累。学生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丛文雁.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J].成功(教育版),2011(11):52-53.
[2] 陈芳.浅论提高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读与写(上,下旬),2014(16):85-86.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拉近教师、学生、教材的心理距离,尽快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在教学导入时,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学生兴趣吻合的情境,引导学生随情入境,将情感融入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引入法、视觉引入法、联想启发法和实验法。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以视觉引入法创设视频和问题情境,为学生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荆轲是什么人物形象?太子丹是什么人物形象?面对荆轲刺秦王失败的事实,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沉浸在视频片段和问题情境中,迈出学习第一步。
二、先学后教,学案引导,师生互动
先学后教,学案引导是指学生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结合教师的预设问题、自学提纲、导学案等预习课文,把握课文结构,自主完成课文预习内容,记录学习疑惑,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高中语文“三环五步”教学的大环节,也是课堂一大亮点。在教师的调控下,学生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落实学习情况,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通过交流、探究、质疑,列出课文学习问题清单,整合学习知识。
如《鸿门宴》预习目标: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史记》故事发生的背景及有关知识;归纳特殊句式的方法,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辨析词义;通过梳理冲突矛盾,体会对比手法和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在学生预习中,提出问题:“鸿门宴”是一次怎样的宴会?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中各自显示出怎样的英雄本色?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使用导学案,突出预习重难点,让学生在预习时置身在课文的内容中,了解作者基本情况,在问题的引导下和文本生成对话。
三、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不足,及时给予精讲点拨。在精讲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答题规律、答题规范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延伸拓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深度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学生有争议、疑惑的学习内容进行正确规范和引导,聚焦语文知识生成的合理化和准确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学习的知识网。
如《荆轲刺秦王》教学中,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文本内容的逻辑思路,多形式朗读课文,并以小剧场形式呈现课文内容, 在听读后按照课文结构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四、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在合作交流基础上, 学生要生成一定的学习目标,归纳整理所学知识,串点成网,形成课堂知识整体结构,全面、完整、系统地把握所学
知识。知识体系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延伸,落实重点知识,形成知识网构。如《荆轲刺秦王》知识体系如下:
中心思想:本文通^叙述“荆轲刺秦王”一事,赞扬了荆轲反抗、扶弱救困、机智勇敢,表达了作者反抗统治的思想。
小结人物形象:荆轲人物形象为果敢机智、刚烈忠义、视死如归、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樊於期人物形象为义勇刚烈、豪爽慷慨;太子丹人物形象为谋事不周、浮躁多疑;秦王人物形象为贪婪怯弱;秦武阳人物形象为外用内怯。
主要艺术特点:写人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写事善于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叙事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有详有略。
五、练习巩固,堂堂落实
教师为学生呈现多样化课堂练习,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水平和学习兴趣,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在当堂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目的。如《荆轲刺秦王》课堂练习中
文言知识的梳理(学生整理展示):(1)通假字;(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现象;(4)词类活用现象;(5)自主归纳文言特殊句式;(6)成语典故。
对于高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自身因素。这个因素主要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因为他们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词语、典故不了解,甚至有些学生连初中阶段需要背诵的篇章都没有任何印象,语法的学习更是惨不忍睹。进入高中,学习完全要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成绩日趋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主观方面则是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不预习或不会预习、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不复习或者不会复习。这些直接造成他们应付学习,偷懒,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因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在古板的按照课本和教学要求和进度,机械化地传授知识,而忘记了语文是一门活跃的学科,需要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而且,语文作为语言学的科目,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内容根本不足以让学生学好语文。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进行反思。
第三,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因素。高中语文课时紧、进度快,初中学习的那种状态不能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这就造成一些学生无法适应,造成学习的困难。
分析出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1.重视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只有通过积累,才会让基础越来越扎实。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摘抄的方式进行,摘抄的内容包含了字词、语句、古诗词等。文化的积累需要多观察生活和多阅读。文化典故和生活习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节假日要多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走出去,接触社会,了解各地的民俗特征并记在心里。要多鼓励他们进图书馆,阅读相关的著作。只有通过这些才能积累相当多的知识,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习惯、端正态度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语文学习其实是个有趣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然后指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及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灵活使用工具书、读书动脑又动笔、笔记重点不遗漏、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写日记等。学习态度就不用多说了,每个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数,且有各自的方法。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的学习
1.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起来却比较难。其实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抽离有用信息的方法,古诗词欣赏的方法,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
2.拓宽课堂内容
因为语文教材只是那有限的几十篇文章,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有必要拓宽课堂内容。不要嫌麻烦、怕费事,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把学生教育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必须潜下心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搜集和整理出能够放到课堂上讲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多思考,不要被课堂限制,不要认为上好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不但教师自己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本上那点儿东西,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还有着更宽广的天地需要他们去开拓。
拓宽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这里推荐两种方法:一是与教材相似或者相反内容或主题的材料可以加入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扩展阅读和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第二课堂或者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烈士陵园,比如举办“作文比赛”“辩论大赛”等,凡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都建议学生参与。
三、注意观察学生,帮助他们“过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关卡”,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并不是平坦的过渡,而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飞跃过程。不光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甚至有些学科的飞跃落差要比语文大得多。有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顺利“过关”,而绝大多数学生却不能或者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过关”。因此,每一位高中教师都要清楚这一点,在接手新高中生的时候,就要提醒他们,告诉他们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的不同之处,并给他们建议和应对措施。当然,这对大多数学生是适用的,而对某些学生可能不太管用,这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像治病不如预防一样,我们要善于观察这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来说,要告诉学生,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并不是高中语文的学习目的,高中语文更注重交流和写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基础上,在课外要多阅读,多交流,多动手写作。而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甚至不惜精力给他们“开小灶”。只有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才能顺利通过这个“关卡”。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教学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蕴含灿烂悠久的文化精髓,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领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一直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思索和研究的问题。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组织文言文教学呢?
一、要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营造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无疑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
二、要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让学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
教师在教学中要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谈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及形、音、意的变化发展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讲座的开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自己搜集资料、整理融合而开设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拓展了文言文教学的空间,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三、要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合作和分享。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在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帮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课堂不应仅采用讲述法、讲解法,还应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多的方法。改变“课课一个样,常常一个腔”的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故事会、知识抢答、辩论等寓教于乐的各种活动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文言文学习。
在学生中可举行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可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既加深了对重难点的理解,又提高了参与热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要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