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16
序论:在您撰写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教学改革;课程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028-02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现在很多高校将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由3年缩短为2年,如何在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值得思考与探讨。本文以上海海事大学《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研究生课程为例,分析了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案例库建设的作用,介绍了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
上海海事大学2011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除原有的“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外,新增了“水工结构工程”与“水文学及水资源”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原有的《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急需进行修订和调整。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革新,删去了原先一些知识点窄而专的内容,突出“水利工程”现代实验技术与数值仿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应用的讲授,授课内容以求在海工、水工、土工、固体、流体、环境等各方面均有涉及,以扩大课程的受众面,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广度,满足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
构建一个指导清晰、内容翔实的课程案例库,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本课程经过前期多轮建设,已在教师队伍、教学资料、实践条件等方面具备较好的基础,但仍存在教师讲授多学生练习少、课堂内容多课后案例少这一突出矛盾,教学案例库的建设能够缓解上述矛盾。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具有如下意义:(1)促进课程内容、体系和方法的改革。案例库的应用不仅大大丰富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而且改变过去单纯依靠课本教学、PPT教学的教学模式。(2)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标,案例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际案例操作示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的科研工作。(3)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案例库的建设将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科研积累,明确各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师资队伍的长期建设规划具有意义。(4)对其他课程的共享、示范与辐射作用。案例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能够共享给其他课程,而且能够对其他课程起到示范与辐射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学科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根据授课内容,本课程案例库分“现代实验技术案例库”和“现代数值仿真技术案例库”两个子库,各包括15个教学案例。在教学方法上,该案例库可以由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补充案例在课后由学生通过课程中心在线使用。同时,该案例库也可以实现网上共享,作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案例库使用。
三、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
“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是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航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教师与学生远程互动信息交流平台。该平台以课程管理为中心,以教师与学生进行教与学远程互动交流为主要目标,功能主要包括:通知公告、知识共享、解疑答惑、在线作业、在线考试、系统管理等功能,可以对现场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与拓展。该平台的主要工作界面如图1所示该平台主要具有如该平台主要具有如下功能:(1)通知公告,通知公告是教与学过程中重要信息的渠道,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模块教学、作业、考试等通知信息,学生可以在线查阅教师的教学信息。(2)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教与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用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将课件、教学案例、参考文献、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料上传至此平台,学生或其他教师可以得到共享,当然学生也可以授以权限将学习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上传到共享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教与学的互动性。(3)解疑答惑,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到解疑答惑平台,教师则可以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随时登录系统查阅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作答。(4)在线作业,教师可以进行在线作业的维护并逐步建立作业题库,并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进行在线作业的布置与在线批阅,学生登录系统后在在线作业中找到需要作答的作业,在线作答、提交并进行作业成绩的查阅。
四、结语
本文针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介绍了自行开发的“教与学远程信息交流平台”及其应用,所得经验能够给其他院校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桂敏,王大超.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维路径:基于课堂平台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1,(2):114-116.
[2]蒋建平.研究生弹塑性力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2010,29(27):186.
[3]李阿利,王伟伟,刘碧琼,沈志明.为创新教育服务:研究生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J].高等农业教育,2010,(6):69-71.
[4]怀丽,夏军,卢铮松.构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创新研究生教学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5):63-65.
关键词:仿真技术; 实践性教学; 实践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09804
收稿日期:2011-10-20
作者简介:李昕( 1981-),女,安徽淮南人,讲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智能信息、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所谓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是大学生在整个本科学习期间及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实践性教学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引路者,可将大学生涯中学到的理论基本技能在实践学习中加以综合应用,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能力,是对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锤炼,对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创新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1]。仿真技术是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以计算机和辅助专用设备为工具,利用模型对实际或设想系统的动态模拟。将仿真技术应用于实践性教学,可以有效的解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远大于设备投入的矛盾,能节约实践教学中所需要软硬件成本,且以最低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2]。近年来仿真技术已逐步渗透到高校研究所等相关专业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3-4]。
本文主要是针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本科生实践性教学,探讨主流电子类仿真软件的在实践性教学中应用,阐述先进仿真技术的使用,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促进的作用。有助于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就业与科研的能力。
一、电子信息类实践性教学面临问题
(一)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电子信息实践课主要是关于电子技术设计、通信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实际应用设计。传统实践课设计,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往往是以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及电路结构设计进行实践教学,由于硬件上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实践,因此仅是理论推导与分析,无法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学生也无法拥有实际设计的经验,仍然只是停留在搬用书本上的公式来推导电路的肤浅层次上,并且对一些复杂抽象的信号处理方面如滤波器,傅里叶变换频域分析等方面更难以理解,更无法切身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实用性的妙处。
(二)实验研究设备的不足
充足、性能良好的相关仪器设备是保证学生实现设计、实践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许多专业理论知识的拓展、综合运用,及相关技能的应用与创新,都离不开对相关仪器设备的了解与使用。但就目前高校学生实验室的现状来看,仪器设备过于简单,仅能够完成一般验证性的实验,对大部分具有一定探索性的实验来说就较为勉强,用于设计探索性实践课程如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就更加牵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在校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尽管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元器件及控制芯片的成本下降,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有限的,要保证在校学生人手一套能实现电子教学的仪器设备是不太现实的事情。高投入也与目前提倡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以及建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相违背,所以仿真技术就应运而生。
(三)仿真软件更新与教学方式的矛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阶段仿真软件及工具箱的更新速度加快,仿真软件功能加强,仿真软件模拟实物的功能更加便捷完善,比传统的实验设备更加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理论教学中学到的仿真软件与实际使用到的软件会有不同之处,学生对软件新功能的不了解会导致不能更好的应用到实践环境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加强自学能力的重要性。目前本科实践性教学多数仍是室内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完成,教学模式的循规蹈矩,对于实践性教学,尤其是软件程序的使用上,演示一遍的教学方式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结合仿真技术,通过远程指导,同步演练可以加深学生印象,加快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
(四)市场实用人才的急需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院校近年扩大招生,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严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用人单位都把“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摆到了突出位置,用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研究型转为实用型人才。但目前电子信息专业类实践型教学仍以基础理论研究与设计为主,学生对实际器件及系统开发接触过少,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很难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要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让学生充分的接触仪器与设备,开拓思维,在资金与器材有限的环境下,仿真设计教学就突显出它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二、仿真软件在实践教学的作用
化学实验“绿色化”,目的是把现有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核心是“杜绝污染源”。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及环保各项工作的深入,教学实验的环保问题将被人们重视。同时,结合化学实验自身的特点,化学实验教学实现“绿色化”不仅非常必要,而且现实可行。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已经迎来了改革的春风,中学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思想怦然诞生了。中学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就是利用计算机编程工具模仿真实的实验环境编写的软件,借助计算机营造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使实验接近或优于真实的实验环境,实验者可借助操作计算机虚拟实验系统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
事实上,计算机模拟仿真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摆脱实物教育的一场革命,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技巧的更新,而且对保护自然资源、缓解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利用模拟仿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仪器进行剖视及仿真,对有毒物质出现的实验进行模拟,避免有毒物质危害师生身体的健康。常规的、传统的化学实验不可避免的消耗许多药品和大量的水资源,尤其对于那些要使用昂贵试剂药品的、实验中容易引起爆炸或必须采用有毒有害试剂(如氢气、苯、苯酚、砷化物、重金属等)的实验,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实验原理、装置、流程、实验过程进行仿真,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做实验,既让学生学会了实验方式,领会了化学原理,实现了化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又节省了资源、保护了环境,使我们的化学实验变成“绿色化”的实验。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构建这种“绿色化”的实验教学呢?这一课题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着手研讨这一问题,现已形成以下几条研究思路。
思路一:建立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实验教学设计模型
为了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化学实验教学目标,贯彻绿色化学的教学思想,我们创立了下面化学课堂实验教学设计(初始)模型。
确定实验课题及类型――展示用品及仪器――实验指导――实验过程――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说明:实验课题即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即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用品即实验使用的试剂和药品,仪器即实验所要用到的器具;实验指导即实验前有哪些准备工作和哪些注意事项;实验过程即实验操作流程;总结即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与实验现象;实验报告即对实验的总体汇报。
思路二:建立演示实验课件平台
演示实验是老师为了说明某一化学反应过程或现象而做的实验。这样的实验比较多,我们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演示实验课件平台,把老师们设计好的演示实验课件收集其中,老师上课时可以任意选用。
思路三:建立学生实验课件平台
学校元旦晚会领导讲话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弹指一挥间,我们共同告别了风云激荡的2011年。这一年来,在教育局的关注和鞭策下,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科研促教,力争同学们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这年是一个不断取得进步、硕果累累的丰收年。德育工作实现平安是福、教学研究稳步开展、文艺比赛实现一等奖0的突破、体育工作刚刚评为市先进等。所有这些,是因为我们有教育局等各届领导的厚爱与重识,我们有一个廉洁奉公、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有一支爱岗敬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有两千个尊师爱校、谦虚谨慎的同学。请允许我向全体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老师、同学们,新世纪的钟声回荡大地、新世纪的太阳冉冉升起。展望末来,东风更浩荡,春光更明媚。学校愿望与全体师生向着新世纪并肩同行,潮着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共度风雨、同沐阳光。在新的一年,进一步启动信息化工程,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去夺取更大胜利。
xx月xx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之骨干教师(中小学班主任)提升培训项目。此次培训共分为两个阶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践跟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个月的研修过程中,共有十六位专家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为我们推开了一扇又一扇展望教育来路与归途的窗。一个月里,我时刻听到的是带班之道,管班之法,但在整合与反思的过程中,才发现历历在目的是一位位生而平凡却只因在教育勤奋、坚守、热爱、自省、善思而沉淀、蜕变的专家成长之路。下面就我这一个月的学习心得做以汇报:
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导向,构建出以德育人、身正为范的教育生态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对教育的要求和期待也越来越高;而教育本身也需要了解社会的需求,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导向,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也成为教育的应有之义。知法学法,依法执教,做合格的人民教师,这是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树立高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以博览群书为底气,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
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意包含广野。朱永新教授在《我的阅读观》中反复告诉我们:“一流的教师应该是一流的读书人,只有一流的读书人,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三、以构建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实现五育并举的生态模式。
但是,这个表述并未能对课程性质作出令人信服的阐释。我们来细细分析一下这个表述。这个表述共三句话,第一句是定义(也是讲性质),第二句是讲目的,第三句讲基本特点(即根本属性)。第一句强调了语文是一门语用类课程;第二句中“语用”却成了手段,目的在于“成人”;第三句又说两者是统一的。前后矛盾,难以统一。那么,语文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工具性(语用)与人文性(成人)究竟是何种关系呢?
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并不想直接给出答案。笔者首先想探讨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什么所决定的。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才会令人信服。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具有客观性的,不是由我们随便界定的,不是我们说它是工具性就是工具性,说它是人文性就是人文性。
哲学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也是该事物与它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标志。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决定的。
那么,语文课程的矛盾是什么呢?矛盾是个对立统一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考察语文课程的矛盾,必须置于国家课程这个大的范畴加以分析。从学科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数学课程、物理课程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和其他课程一起构成国家课程;从学段联系上看,语文课程和大学语文等是对立统一的,它属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可见,语文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自在的客观存在,它是不同于与自然存在(比如高山、大海)的一种主观存在;它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国家意志的产物,是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的意识的产物,它是和人的思想、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意志的产物,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国家课程的一部分,它是和其他课程及其他学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程是一个主客观统一体,主观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的性质,主要是由其主观性的一面所决定的。简括地讲,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由特定的国家教育方针和语言自身的特点共同决定的。
首先,虽然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国家的教育方针都规定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古代教育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我国的现代教育方针几经修改,但都是讲的培养目标问题,比如,十六大规定“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规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在二战后调整了教育方针,“在奉行大诏的同时,对过去的教育方针进行检查,并锐意努力确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方针。新的教育方针,可望在近期内成案。今后的教育,将以维护国体、排除军国主义思想及其政策,建设和平国家为目标。要谦虚反省,提高国民的教养程度,养成科学的思考力和热爱和平的美德,提高智、德的一般水准,为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编译自海后宗臣、清水几多郎编《资料:战后二十年史》第5卷,第2页。张雄伟译。区建英校)
可见,国家的教育方针都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带有鲜明的国家意志和时代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对课程性质的影响很为关键。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课程也不同。(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本文所探讨的课程是指教学科目。)
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的组合构成了国家课程,不同的课程(教学科目)在其中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比如,数学课程的目标就是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物理课程的目标就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在国家课程的整体目标中有着不同的角色分工,根据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实现着不同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性质。
回到语文课程上来,那么,语文课程在“人的发展”中能够和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呢?从我们已有的和习惯的学科体系分类来说,理科(国外指科学课程)侧重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文科(国外指人文课程)侧重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两者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以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为主,在学生的德智美等方面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程不可能是纯粹意义上的语言课或者言语课,它应该是语言承载的文化课,语言是承载的工具,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是课程的内容和目的,语文课程的本质不是一门工具课,而是一门文化课。当然,不掌握语言,就无法理解和表达文化,而且语言本身甚至就是某种文化,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这在语文教育的初始阶段尤其重要;而越往中高级阶段走,文化的因素也就越显重要,这也是我国古代教育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进行启蒙教育,而开蒙以后重视读经和游学的原因。如果仅仅把语文课看成是一门工具课或以工具性为主的课程,那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任务就可能落了空;文史哲是相通的,都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很多时候,关于文史哲的知识就是能力和素养,有了这些知识,就有了语言的内核,就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其次,“语文”的名称和内涵本身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界定。取之于“国语”和“国文”,合而为“语文”,也是人为的、临时的、偶然的,也许完全可以叫“汉语”“华语”“汉文”“唐文”等等诸如之类的名称。但是不管它叫什么,语文课程学习的对象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就像数学的学习对象是数字和数学原理,物理的学习对象是是物理现象和原理一样。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浙江师范大学潘涌教授提出将语文课程的名称归正为“汉语文”,并将其分为“基础汉语”“高级汉语”“大学汉语”“对外汉语”几个系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汉语”的命名去除了“语文”这一名称的泛化倾向,指向了母语教育,使得该课程有了明确的内涵指向和清晰的文化归宿。将语文课程定位为母语教育课程,是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准确归位。它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混沌不清的“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学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学”的问题。从母语这一本体出发,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和方法都是相当清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体是事物的本原,是现象彼岸的自在之物。母语虽然是意识的产物,但又是大量的言语现象之下的客观存在,因而也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特性,比如它的遗传性、符号性、民族性,等等。对此,语言学家索绪尔、乔姆斯基等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最近,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新生儿,啼哭的声调也会带有各自母语的特点。一段音频片断表明德国婴儿的哭声都有降调,而法国婴儿的啼哭却是升调的。而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彼得・戈登等对巴西的一个部落居民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他们的母语中缺乏关于计数的词汇,因而这些人在计数方面的能力显得格外欠缺。他们据此认为,母语自身的特点能够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结构造成影响。显然,母语的民族思维、民族文化色彩是非常浓烈的,因而,母语教育绝不能忽视这一点。
因此,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我们学习母语,不仅仅是学会使用一种交际的符号,也要理解和学会符号背后的民族文化,并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一种民族认同感,培养国际理解素养,成为合格公民。这在许多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目标中表述非常清晰。比如,美国:逐渐培养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达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阅读和听的能力,成为高尚的家庭成员和民主社会的公民。英国: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达意,并能有效地与人交往,奠定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和规范。法国:听懂口语并有效地使用口语,理解并自如地正确地掌握书面语,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成为有觉悟的自主的和负责任的公民。德国: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帮助学习者认识世界、管理世界和改进世界,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摘自洪忠礼《中外母语教育研究》)显然这些发达国家的母语教育课程中都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那么,作为母语教育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关系地位如何来确定呢?当然由母语这个本体来确定。从语言产生的角度看,精神和言语是共生的。语言产生之初,是先有意识,后有语言符号;语言符号产生之后,是言意互转;各种创造,应是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当然,在思维的过程又得借助内部语言。因此,总的来说,精神的一面比言语的一面可能更重要。(这一点参见拙文《共生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且作为汉语言来说,由于汉文字的表意特点,汉语的“意味性”更强,汉语的遣词造句对意味把握的依赖程度更高,“意”对“文”的影响相对较高,因而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的积淀和对世界的识见是至关重要的。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实施者,校长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全体师生的成长。因此,校长要引领全体教职工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要具备适应教育发展的素养,而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习与研讨、体悟与实践。那么,作为新时代的校长怎样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素养呢?
一、终身学习,自觉提高素养
1.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校长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者,政策的执行者,这是当好校长的前提,所以,校长要注重对教育方针以及有关的教育杂志、报刊、新闻的学习。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校长的政治素养。还要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法律、法规,树立法制观念,切实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工作,以此来进一步提升校长的法治素养。
2.加强业务学习
校长较高的业务素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胜任校长工作的前提。“一校之长应是师者之师”,也就是说校长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渊博的知识、丰厚的文化积累、较高的管理才能和理论水平,因此,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校长要争取机会,抓住机遇,通过自学、函授、进修的方式来系统学习教育科学、管理科学、信息技术、现代文化知识。同时校长还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校长培训和教育教学研讨等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业务素养。
3.通过学习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
校长是科学理论的倡导者,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校长要多读一些中外教育学家的名著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要把学到的知识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然后用心去研究,对自己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的思想、观念、经验进行不断地反思实践,总结提炼,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校长必须要终身学习,自觉提升素养。校长学习的过程,就是素养提升的过程,是校长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勤奋学习和创新实践是校长自我成长和自我成熟的重要途径。所以,校长要带头学习,成为学习型校长,引领出一所学习型学校。
二、在实践反思基础上重建校长素养
反思就是思考过去的事情,总结经验。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用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思考、分析、探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指人们经常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是一个人对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的再认识活动。反思是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反思就像一面镜子,一个人只有借助反思这面镜子,才能认清自己。反思能使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肤浅走向深刻。
1.在实践中反思管理思想,提升自身修养
校长反思自己的管理思想是一种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改进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在新的教育理念下面对新生事物,校长要借助行为研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管理实践和教育实践,积极稳妥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正确引导和形成规范化管理,检查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是否有效,真正达到提升自身素养的目的。这种思想上的反思,能给学校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和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以及学校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改善人际关系,使学校整体素养都得到提升,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2.在实践中反思管理策略,提升业务素养
管理策略是对管理者能力、素养、艺术的综合评价。如何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领导艺术,是校长素养提出的新认识和思考。通过反思策略的探究,校长由单纯的教育管理者变为教育研究者。反思型的校长注重自己的责任,重视学习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管”为“理”服务。学校办学面向的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校长必须研究、探索管理方式,创造性地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超前的意识和眼光审视管理过程,反思过去的教育行为,获得新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素养随之成长、成熟并不断提升。在课改中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校长要带头参与课改实验,深入教学第一线,互帮互学,成为教学能手,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及研讨会,引导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大胆改进教育实践,鼓励教师尝试教改,让他们在教改过程中反思教育实践过程,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新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再实践、再反思、再研究,使教师一步步走向完美,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
3.在实践中反思管理经验,提升专业水平
校长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学校实践工作,是一种无形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高超艺术,是理论知识无法代替的。一般情况下校长的阅历越深,经验就越丰富。但是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的校长要有前瞻性、预见性,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发现问题,用全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从中提炼出具有价值的管理方式。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校长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积累,而且要善于借鉴、反思、总结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层面,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达到专业化,真正成长为专家型的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