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前景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08 15:33:10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前景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前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原理;应用;

前景循环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友好型农作模式,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业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系统,是构建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技术措施。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建立循环农业体系主要依据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能量耗散低熵原理。农业是开放系统,其功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只有通过外界能量的投入,才能降低系统熵值,提高系统的功能。因此,合理投入是人类对农业系统加强控制的关键途径,不能将循环农业理解为低投入甚至不投入的农业。认为只要依靠循环就可以实现耗散系统平衡的认识是不科学的。(2)资源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系统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资源类型:一是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需要周年高效循环利用;二是化肥、农药、机械等系统外购买性资源,需要尽量减少不合理投入并提高效率;三是秸秆、粪便等农业生产中间废弃资源,需要再生利用;四是农业系统排放到大气和地下的有害物质和温室气体等,需要实现可预见、可控制,减少无效排放。通过农业系统内循环和系统外反馈循环相结合,提高能量转化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率。(3)物质组链加环原理。在农业系统中,物质沿着不同环节上的食物链营养级传递和转移,利用不同营养级的动物和微生物,分级、分次反复循环和利用,使上一级循环转移到下一级的物质,再次转化为能够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生物产品和生物质能。因此,通过食物链加环、组链,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强生产循环,提高物质循环周转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4)生态经济协调原理。农业是生态经济系统,其产业目标既要获得生产力和经济效率,又要维护生态协调。在特定条件下,农业的经济功能往往和生态功能处于矛盾之中,因此,需要按照生态经济协调的原则设计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既要获得合理的生产力,又要将其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形成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社会认可”的可持续农业模式。

2循环农业的实际应用

我国循环农业实践模式以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为基础,其基本雏形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和南方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重庆三峡库区是农业部规划的全国柑橘、蔬菜、生猪和草食牲畜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核心区,是当地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是,近年随着规模种养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规模养殖业产生的有机粪肥量大、肥效低、使用不便,逐步被化肥取代,往往弃用,加剧了面源污染。为此,从2008年起,重庆在农业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系统开展柑橘、蔬菜沼畜循环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的探索,取得积极进展,建立三峡库区柑橘沼畜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体系,建成沼液还田示范基地0.67多万hm2,打造“畜-沼-菜”循环农业生产基地3.13…万hm2。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2.1沼液肥水一体装备,整合诊断施肥,支撑化肥零使用针对传统“畜-沼-果(菜)”循环中沼液管灌易产气爆管,会生成磷酸镁铵(尿垢)结晶堵塞管网问题,研发沼液管道自动调压、固体结晶物收集装置和自冲洗工艺,发明沼液肥水一体灌溉装备,实现沼液管道便捷化利用,促进沼液大规模还田和零排放。针对饲料、冲水、畜禽种类的不同,沼液有效成分变幅大、用肥计量难问题,配套柑橘非充分灌溉和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土测叶,支撑有机肥高效利用和化肥减量或零使用,同时替代灌溉水,节水节肥效果明显,已在长寿、开县、奉节等大规模应用。以长寿区农正农业为例,其万头猪场和166.67…hm2…晚熟杂柑果园,年施用沼肥10…t/667…m2,经营养监测,发现果园氮磷钙镁硫等大多数营养指标适宜,但是钾锌硼等元素缺乏,通过增施10…kg硫酸钾矿质肥补充,叶面喷硫酸锌、硼砂等矿质微量元素调控,近3年均实现全园化肥零施用,产品主要出口北美、东南亚等国,经济效益显著。2.2推动秸秆和粪污有机复合肥制备产业化,支撑化肥减量针对传统秸秆和柑橘皮渣资源化利用成本高、效益低问题,发明一种巨大芽孢杆菌M1,研发橘渣秸秆和猪牛粪便的高温自干燥发酵及其有机复合肥制备工艺,实现橘渣秸秆和猪牛粪便的高温自干燥、低成本腐熟发酵,先后研制出牛粪、橘渣、秸秆等为主料的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等4类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全部获得肥料登记证,支撑有机无机缓释复合配方肥全面替代无机复合肥。如梁平县丰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应用柑橘营养诊断最适宜指标,研发氮、磷、钾为10∶4∶8的柑橘专用牛粪有机复合配方肥,替代15∶15∶15无机复合肥,年产能已达12…万t。重庆市重点推广的专用有机复合肥具有缓释性,符合柑橘生长的大量元素配方,富含有机肥,既有无机肥肥效高的特点,又有缓释肥肥效长的效果,还具备有机肥改良土壤、激活微量元素功效,适合撒施,省力省工,推动了柑橘专用肥有机化、配方化和缓释化,结合营养诊断控丰补缺,增产效果优于单纯无机复合肥,在重庆柑橘产区已经全面替代无机复合肥,卖出了无机肥的价格,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示范显著。2.3建立循环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可复制、可推广围绕三峡库区柑橘、蔬菜、畜禽生猪、淡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我们以循环农业为纽带,相关产业循环链交叉环节关键技术为基础,因地制宜建立8个“猪-沼-果”国家级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并建成上百个果(菜)沼畜循环农业示范点。在合川区太和镇米市村蔬菜标准园内示范推广的“牛-沼-菜”种养循环模式中,蔬菜基地与邻近一家大型奶牛场达成生产合作,由奶牛场支付基地土地租金,安装直通基地的沼液输送管网,园区以有机肥形式,消化奶牛场产生的全部沼液、沼渣,解决蔬菜生产所需的大量有机肥,降低施肥成本,促进地力的保持。同时,基地采收后的玉米秸秆,又作为饲料供销给奶牛场,从而购建一条生态种养循环产业链,不仅节本增效,使基地年产蔬菜超过12…500…t,每667…m2收益超过…4…320元,销售总额达1…250万元以上,同时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此基础上,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等合作制定《NY/T…2627-2014…标准果园建设规范-柑橘》、《DB50/T…485-2012…农用沼液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技术规范》、《DB50/487-2012…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29项,建立从良种种苗到采收销售完整的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标准化工作体系,并通过国家标准委的评估验收,核心技术“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标准化体系关键技术创新”成果,被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收录。2.4探索畜沼果循环农业推进模式,取得积极进展研究集成4种沼液肥水一体灌溉推进创新模式;探索出以小型种养殖场为主要对象的分散养殖、分散利用模式;利用大型种植场消纳数个小型养殖场粪污的分散养殖、集中处理、集中使用模式;针对大中型养殖场和一家一户种植模式的集中养殖、集中处理、分散使用模式;围绕大中型养殖企业且配套较大规模的作物种植基地的集中养殖、集中处理、集中使用等4种沼液肥水一体管灌推进模式,推动循环农业技术装备化和产业化。核心技术得到农业部应用。总结凝练的“沼液肥水一体非充分灌溉技术”和“柑橘低碳绿色管护集成技术”被农业部定为集中贫困地区和全国生态农业基地主推技术,支撑产业化应用。据国家环保部《三峡公报》,以柑橘屏障带为主的三峡库区,化肥使用量由2007年的每1…hm2…1…000…kg降为2015年的320…kg,…减幅达68.0%,实现三峡库岸屏障区投入品的大规模减源,保护了三峡库区干流水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可饮用的国家地表Ⅱ水质标准,出库水质最差也没有低于Ⅲ类,效果显著。

3存在问题与前景分析

通过对重庆三峡库区“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的探究发现,畜沼果循环农业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仍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关注和攻克:一是对种植需求重视不够,没有专项投资用于园艺作物沼畜循环利用环节;二是技术利用不够,凭经验和盲目使用有机肥较为普遍,取得的效果参差不齐;三是对养殖污染的处罚力度偏弱,部分甚至根本无监管,随意弃用污染环境。循环农业模式作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尚需不断创新,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为资金、技术和人力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条件。今后,循环农业在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要开发没有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重庆循环农业更要积极推进畜沼果循环农业替代化肥技术模式的落地和大面积应用;及早建立“以果(菜)定沼、以沼定畜、以畜促果(菜)”循环发展模式,支撑养殖粪污零排放;建立柑橘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体系,支撑柑橘(蔬菜)沼畜循环替代化肥等举措,推进循环农业健康发展,更好地推进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颖,尹昌斌,邱建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57-1563.

[2]高旺盛,陈源泉,梁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6):731-734.

[3]牟宁.循环农业的发展与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28-29.

[4]吕杰,王志刚,郗凤明等.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现状、潜力及对策——以辽中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5,31(4):107-113.

第2篇

一、河南省概况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0年我国GDP总量中河南省排名第五位,是我国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河南省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南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河南省人口为9402万,全国排名第三位。河南省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河南省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地区,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3%;平原和盆地面积9.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5.7%,河南省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全境内由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河流有400多条,全省气温一般保持在12-16摄氏度之间,山地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差异较明显。河南省内的复杂地理环境和温度生长条件为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的农业主要以小麦、棉花、油料、烟草为主,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油料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牛肉产量为全国总产量的15%,棉花占到全国总产量的30%。在我国的副食品加工行业河南省占比为35%,半成品与成品的销售占全国的50%。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基础比较全面,但是缺乏相应的技术提高与人才的培养,在绿色农业的标准与产业化进程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p#分页标题#e#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

1、建立健全绿色农业发展产业园区,实现集群优势发展。河南省在发展与创新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应该发挥河南省本身具有的农业基础优势,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改变目前河南省内部绿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河南省应该注重对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和试验园区的建设,将省内的原本具有优势的农业基础力量集中在产业园区或试验园区内,形成集群效应,互相弥补之间的不足与缺陷,相互帮助实现资源的互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另外政府应该起到主导性的发展作用,政府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的财政预算,积极主持与发展民间资本的投资与参与,提高市场中绿色农业的投融资灵活性,通过市场集结的资本大多数要应用于绿色农业的技术开发领域,要提高绿色农业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农业产品的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利用绿色化技术的开发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在建立好以上两种渠道发展绿色农业后,河南省政府还应该提出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形成从研发、种植、耕作、施肥、采摘、检验、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化的绿色农业系统工程,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扩大了绿色农业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绿色农业的经济效应。政府要突出龙头企业的作用,让龙头企业做好带头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主导举办更多的绿色农业产品展示展销、信息、项目推介活动。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 应用 前景分析 策略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有部分农村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田地划块小、路况差,使得农机作业成本高、效率低,不适合农业机械的推广。此外,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体系尚不健全:首先,很多地区没有成立专门的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机构。其次,农业机械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缺乏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地区。再次,农业机械的维修服务不到位,维修网点少,规模小,缺少专业维修设备。鉴于此,加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势在必行。

二、农业机械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的发展从最基本的注重生产到注重提高效率,农业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机械化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都得到应用。

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文件指出,要加快推进机械化生产,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加强售后服务工作。

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带来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推广,农业的服务能力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得到提高。很多农民通过购买农机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总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带来了良好的效益,加快了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步伐,提高了农产品抗灾害抵御风险的能力,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机械推广策略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推广应用。

(一)提高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机械化生产是先进生产力的表现,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新型农村的建设。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发展,有利于新型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二)加强农业机械技术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技术的体系建设对于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缺少农机推广试验基地,农业机械推广的信息化建设也比较落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完善用人机制的建设,为机械设备的推广配备专业的人才,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就业资格考试政策,完善就业分配制度,将农业人员的待遇与绩效挂钩,并且公布结果,促进社会对他们的监督。第二,建立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积极寻求各种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模式,扩大服务的领域和范围。遵循“政府引导外加市场运作”模式,培育农机市场,引导农业机械的合理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与组织化水平。

(三)加强农业机械推广的培训与教育

首先,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知识普与概念更新。他们常年奋战在在生产线的第一线,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是,农业机械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也不同,因此,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加强网络建设,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并且可以同农业相关的技术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建设网络。通过网络建设促进农机使用者对理论的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农机操作的技巧与使用维修的技能。

(四)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促进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机械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统筹城乡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全面促进小康社会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特点,要坚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举措,突出地区发展的重点,推行不同的发展方针。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适当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种植制度,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在重点的区域、地区以及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发展,不搞一刀切。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增收、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模式,改善耕作方式。

四、结束语

农业机械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明确农机在农业作业中的作用、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培训机构的建立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爱国.《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8

第4篇

1.1全国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统计情况诞生于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技术市场,在经过了10多年的艰苦探索后,从2002年起,终于走出了低迷和徘徊的困境,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荣阶段[4]。伴随着整个技术市场的成熟,农业技术市场也在这一过程中茁壮成长,发展成为技术市场领域中的一枝奇葩。由表1可知“:十一五”期间全国共达成农业技术合同30145项、成交额为343.76亿元,占“十一五”期间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2.52%。“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技术市场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合同数为5962项,成交额为46.00亿元,占2006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53%;2007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增幅明显,成交金额为60.49亿元,占2007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72%,较2006年增长31.50%;2008年农业领域的技术交易出现负增长,成交金额为53.52亿元,占2008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01%,较2007年下降12%;2009年农业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98.17亿元,占2009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3.23%,比2008年增长83.42%;由于2009年农业技术领域交易额的不规则增长,导致2010年成交额出现下滑,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5.58亿元,占2010年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19%。2011年全国技术市场紧密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部署,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易增长也较为显著,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成交额突破100亿元,达到202.1亿元,增幅为136%,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29%,比2010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农业技术开发和转让合同比重超过30%,成交金额为65.9亿元,同比增长39.6%;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较快,技术合同交易额度高速增长,成交技术合同527项,成交金额达10.7亿元,同比增长8.7倍,品种权转让合同金额占成交金额的40%,达到4.4亿元,同比增长了约6倍,其中,玉米新品种和水稻新品种转让合同额分别为2.2亿元和0.52亿元。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的增长说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对提高产量的巨大作用,技术进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农民粮食自给的问题,满足了农业生产者自身对农产品消费的需求。

1.2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

2006—2012年山西省农业技术领域交易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十一五”期间我省共输出农业技术合同619项、成交额为93149.9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出总成交额的14.56%,共吸纳农业技术合同715项、成交额为116752.82万元,占“十一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总成交额的4.81%;吸纳的农业技术成交额比输出的成交额高出25.34%,说明我省对农业技术的应用需求极大,农业技术的发展大有空间。2011年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部署,以培育县域特色经济、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为农业发展重点,我省农业技术交易总额比2010年增长133.40%,输出农业技术125项,成交金额达46853.00万元,较2010年增长111.68%,占2011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20.66%,比2010年高出8.71个百分点,吸纳农业技术137项,成交金额为59420.78万元,较2010年增长153.95%,占2011年技术合同总吸纳额的8.40%,比2010年高出3.80个百分点;2012年输出农业技术140项,成交金额为34039.24万元,较2011年降低27.35%,占2012年技术合同输出总额的11.12%,吸纳农业技术174项,成交金额为44407.60万元,较上年降低25.27%,占2012年技术合同吸纳总额的3.99%,增长趋势呈现波浪形。近年来我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推进基础材料创制、品种研发、良种繁育、示范推广等产业一体化,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1.3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缺陷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对自然气候条件依赖严重,同时对交通、储存、加工等后天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极高,加之我国农业长期分散经营的特点,市场信息原本就不灵通,即使有了市场信息,也因农业生产周期长、季节性强、生产和需求弹性不大等原因难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而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又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即零星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自给性强、商品率低、参与市场能力较弱。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农业技术商品的生产、推广和应用具有极大风险性,造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要靠行政推动而非市场诱导,农业技术的研究主要依赖农业科研院所来承担,而一些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商品生产的内在动力不足,使农业技术商品生产和研究同农业经济的具体实践脱节。同时,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农业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生产时,农业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生产过程,更多地取决于同生产相关联的经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展滞后,农户在被动地接受政府部门供给的农业生产技术后,缺乏根据市场和其自身特点选择农业技术的机会。

2现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市场的措施

2.1明确农业技术市场责任主体并创新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农业技术理论研究机构、农业技术运用研究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相衔接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分层次地整合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强化农业科研机构在基础农业技术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公益性农业机构运用农业技术的示范、试验作用,普及农业技术市场的推广、咨询、服务功能。明确定位技术市场是为交易主体服务的市场,一切围绕为农业交易主体提供技术服务这个中心,自主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技术交易主体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切实加强产学研的结合,真正把农业科研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2.2发挥农业技术市场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转化的作用

农业技术市场建设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宗旨,本着“建设一个新市场、成就一个新市场,培育一个新技术、推广一个新技术”的原则,促使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生产型向专业化分工生产型转变,在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保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产品和技术快速进入田间地头,使科学技术真正惠泽农民,如浙江省高科技示范园区研究的“分阶段推广法”值得在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中加以学习。分阶段推广法就是根据农业生产者掌握技术的熟练度和设施条件的完善度推广抗市场风险的新技术、新成果,将产品连同配套技术转让给有条件的农民,让农民对技术和市场存在“两个明白”、化解“两种风险”。

2.3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并创新商业化模式

加强技术贸易机构、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创业投融资机构等各个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联动,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农业技术市场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创新农业技术市场商业化模式,变买卖关系为服务关系,变单纯的科技行为为市场行为,专注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从农民需要的角度入手,对市场需求逐一地分析,力促农业技术市场所有新上项目都有机会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充分论证其可行性,从技术、市场、营销模式等多个角度对项目进行研究,确保相关农业产业的选择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

2.4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培养农业技术商品生产主体

第5篇

1.1有机农业的涵义

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且获得了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和调料等。因此,有机农业符合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标准。

1.2有机农业的特征

以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系统的生产潜力;维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实现植物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循环;不使用自然资源以外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基因多样性;向畜禽提供适应其行为本性的生活条件等。

1.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功能完美结合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相对封闭的生物营养循环体系原理、土壤是一种活的生命系统原理、应用生态学防治作物病虫害原理和保持养殖业的适载量及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原理四个方面。

1.4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依靠传统农业技术(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空间和资源的最佳利用、养分循环、作物系统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耕作与自然的结合,培育健康的土壤,保护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调节机制,生产高品质的食品。

1.5有机农业的理念

有机农业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环保观。是把生产视为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保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通过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有机农业生产注重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不仅规定了生产的实质内容,而且强调污染人类生产环境和破坏资源的活动不是有机农业。

2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有着众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

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

3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成果

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扩大。据OFDC的统计,1995年我国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有67万多亩,1999年更达到100万亩。通过认证的有机产品主要有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中药材等100多个品种。中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逐年增长。国际市场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需求的品种包括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丝绸、有机棉花等产品。据OFDC的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有机食品出口额约为1000万美元,1999年达1500万美元。国内有机食品消费也呈迅速上升趋势。由于人们对粮食、蔬菜、水果及其它食品中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担忧程度日益增加,消费理念也在变革,一个从生产到餐桌的革命正悄然兴起,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潜在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有机食品有茶叶、蜂蜜、蔬菜、粮食、奶粉等几十个品种。然而,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生产实际上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不断增大我国有机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和发展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有机食品做贡献。

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未来;发展

中国主要以无产阶级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自从建国以来中国的主力就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经济建设的进步需要优秀的政府管理能力,而管理能力最终归结于管理指导。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时间也是经验的来源,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下,时间所产生的经济管理经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进步能源。三个代表思想引领着中国经济的管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代科学技术管理体制中是比较先进的,只是中国经济还不像世界发达国家那样先进,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细小分支,经济管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容小觑,它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进行细微或者较大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以科技化和现代微型农业为主,国家也会更加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会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

一、中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分析

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与国家行政管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管理意识也深深的关联着经济发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近年以来我国的经济有着稳定的增长,这种稳定充分的反映出我国经济管理的适宜性,例如,老少皆知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出现的连环跳事件,就可以反映出这个集团的营业管理制度出现了问题,富士康对职工薪酬一向用发红包的制度预付工资,也就是说富士康的职工在工资上不存在工人工资对比现象,就是因为这种管理制度使得工人对个人劳动薪酬发生了质疑。富士康还有一种管理制度为传说中的军事化管理制度,虽然所谓的军事化管理在工厂工作效率上起到了历史性的左营,但是作为现在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与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链接,所以说富士康的这种做法是不被人们提倡的冷性管理是没有人情味的管理。有传闻称富士康一个宿舍的人一个季度下来竟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这种冰冷的管理使得人们容易精神崩溃,出现抑郁症失落,无助,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由于这种企业管理纰漏出现了连环跳的现象。

二、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影响人均财富

中国虽然经济较改革开放一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只是大家都知道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人口拉动的,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也靠经济投资和出口经济带动的,中国的经济消费一直处于沉睡状态,并且中国农业经济在城乡经济发张上有着较明显的差距,中国的农村劳动人口基数大,但是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仅只有百分之十,然而随着经济国际化发展,服务业经济创造的经济产值高达百分之四十多,例如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出境人口将近二百多万,国内旅游人口达到几个亿。根据报道称,未来人口的变化劲引起未来中国人民就业率的下降,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务农人口大多移居城市出现农村务农的人口大大减少,生产速率下降,粮食是保证国家稳定的根本,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工厂的创修,大多数适龄务农劳动力都外出打工,造成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制造业比重过大,粮食产量下降,进口率上升国民生产总值可能在未来将会下降影响中国的国际排行。

三、近年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幅度变化以及未来改变计划

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文明管理制度的产物,是国家劳动者劳动的成果,并且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按照国家科学的管理手段进行的,是对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种经济要求我们国家经济是计划性的,有组织的、可以完全控制的管理型经济综合,其中我国的经济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尽量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近年以来中国出境人口大幅度增加,国外创造经济价值同比上升,知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国家贫富差距增大,人均平均收入不乐观,中国人均财富远距世界人均财富排行榜,据此推算中国仍然属于贫穷国。从国家国土资源看我国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较高,但是农业工商业的破坏污染程度仍然是国家管理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国家你农业上讲,我国大部分地方仍然使用柴火供暖,仍然靠开发新的土地维持生活需要,所以造成大量的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国家资源管理部门虽然一直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但是由于贫穷仍然不能乐观的改变现状。

四、中国农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模仿斯大林模式政治农业经济,随着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逐渐深入人心,农林业绿化也随着国家对务农人员的补贴出现绿化回升明显想象,中国农业粮食收成也随着技术业的成熟呈现出粮食稳定收成,人民安居乐业,国际经济国际化明显,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农业产品出口率增加,经济全球化地位有所增长,推动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保护型为主要持续路线,中国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力度将会持续增强,由于在农业上推广了节能管理策略,农业经济将会以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发展,城镇也会发展一体化,城镇由于经济的快速推动也将会在农业发展上再创新高。

参考文献:

[1]梁青青,朱厚岩.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1(04)

第7篇

关键词: 安义县;体验经济;乡村体验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

1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 II) 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 1998年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体验式经济 (Experience Economy) 时代已来临,经济演进的过程随着消费形态的改变,已从过去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变至“体验式经济”。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人均GDP 已经达到三、四千美元甚至更高,中国百姓的休闲时间和几年前相比已经翻了一番,有专家说,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

2 旅游发展的体验化趋势

2.1 体验式农业旅游的市场潜力

一是城市消费能力。包括南昌在内的国内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居民收入普遍偏高,即使是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也有少许余钱可用于旅游消费,“体验式旅游”因此成为可能。

二是现代“城市病”。南昌市同现代化进程中的其它大城市一样,也面临着一系列由于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而引发的“城市病”。诸如土地资源紧张,住房狭窄,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造成城市人生活紧张、压抑,也存在着大都市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离现象。市民渴望有一个回归自然的人性化环境,以张扬自己的个性。“体验式旅游”正好满足市民的这一心理需求。

三是“双休日”等闲暇时间。双休日的实行,使休闲文化有了时间上的制度性保证。绝大多数城市工薪阶层的居民在工作之余渴望亲近自然,寻求宁静的空间来释放紧张的情绪,去市郊体验、感受一下淳朴的乡村生活,也促成许多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因此,“体验式旅游”很快就成为双休日人休闲旅游的一种时尚。

四是便捷的交通。现今便捷的城际交通系统使得人们到郊区进行一日游、半日游成为可能,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就会有大批的城市人涌向绿色的田野,呼吸新鲜的空气、体验田园风光或进行野炊等,假日出游已成为他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体验都市旅游

现今城市不仅仅被看做交通口岸,都市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诸如都市观光、都市文化风情、都市建设新成就博览、都市名人探访等活动的一种体验旅游方式。同时,都市的建设也正主动地汲取“体验经济”的营养,为体验旅游打下基石,为游客和市民提供更多体验的成分。

3 南昌安义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 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安义县地处赣西北,总面积666平方公里。“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是对绿色生态安义的最好描绘。安义县还拥有省级圣水堂森林公园和100多个自然保护小区,森林覆盖率达43.2%,是国家级生态环保建设示范区。近年来,安义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大局,以抓项目建设和独特资源,做特色文章,造特色产业,目标定位为“文化名县、旅游大县、南昌后花园”。安义人通过抓实抓好一大批项目,不仅推动了现代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农业、旅游、城建等产业也强势崛起。

3.2 工业经济富有特色,农业旅游充满生机

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33.66亿元,财政收入2.08亿元,3年来各翻一番多;规模工业增加值8亿元,3年增长近5倍;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环保建设示范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全省财政收入3年翻番奖等多项殊荣。

3.3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安义古村深度开发和乡村旅游景点包装开发深入推进,古村前街、横街、后街整体包装维修已接近过半。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古村游客接待量、门票收入较上年同期翻了三番。仙游谷、西山人家等一大批旅游景点建设顺利推进,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安义被列为全省13个重点旅游县区,并被评为2006年度全市唯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3.4 都市农业务实推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安义县启动了93个示范点建设,完成了60多个自然村、2500多户的改水改厕工作,形成了风光景观型、农民社区型、人文特色型、生态别墅型、田园农庄型五种新农村建设模式,被评为全省十佳农业先进县。

4 安义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的策略

4.1 创意体验主题

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人们到某一景区游览,是为了放松自己或者寻求平常生活中缺乏的特殊体验。景区体验必须提供或是强化人们所欠缺的现实感受。安义“抛绣球”极具诱惑力,可以把它建成一年一度的南昌特大网上联姻的现场会,增强人们的现场真实或娱乐性感受。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通过采摘、制茶、品茶等一系列活动,改变原定计划,在活动中感受中华古老的茶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游客的体验是完整的,任何一个景区体验主题必须根据景区的特性,寻找关联的主题,让游客“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凸显整体感。安义采茶戏表演、舞狮武术太极表演,让游客参与表演,体会地方戏曲的韵味。四是多景点立体布局,让游客对景区进行立体式的体验。从安义古村落到高山采茶,从舞狮子到刺绣,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 打造体验服务

首先是兴建1-2家四星级宾馆,1-2家三星级宾馆,以乡村酒店、青年旅馆为主。其次是提供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包括服务人员良好的仪表仪容、态度、行为和能力。再次是景区范围内的饭店宾馆的设计应尽量与景区相和谐。如在安义古村周围,可以设计一些外形是仿唐宋客栈,内部提供个性化服务(如服务人员的着装、房间用具等),使游客在餐饮住宿的过程服务中体验唐宋饮食生活特色。

4.3 重视旅游纪念品的宣传效应

人们到一个地方旅游,通常会购买旅游纪念品以示纪念,如明信片、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需加重体验的成分如使用个性化的设计、设计特殊意义的纪念品和免费赠送纪念品等。赠送免费纪念品不仅会在将来唤起游客美好的回忆,还会加强游客对旅游地的好感,自觉的加以宣传。目前,该区旅游纪念品比较单一,文化含量不高,急待开发。

5 安义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1)完善村镇建设机制、加快村镇建设进程。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出效益”是安义县完善村镇建设机制的理念。一是打造精干管理队伍。二是完善长效管理制度。三是狠抓建房审批环节。四是多元化投入。五是统筹化大建设。

(2)错位发展,打造三个“一流”。

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流的山水园林县城、一流的配套工业园区,从而在发展定位上形成了特色。

在打造一流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景区招商及建设力度;编制中长期旅游发展规划和古村保护规划,并出台古村群保护管理办法,组建县旅游局,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举办中国南昌乡村旅游年启动仪式、安义金秋旅游文化节、冬瓜节、杨梅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同时,加速推进江西安义现代农业示范走廊、西山沿线观光农业走廊、龙津至新民都市休闲农业走廊等三条特色农业示范走廊的建设。

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引进和壮大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乐旅游项目。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首届杨梅节,借鉴广东“东雁南飞”模式,在安义建设农家乐、生态科技园项目,举办首届中国南昌乡村旅游年启动仪式、安义金秋旅游文化节、冬瓜节等乡村特色旅游活动。

(3)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

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不重复建设,建立各具特色适合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农业生态旅游基地。内容上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形式上丰富多样。

(4)加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地“硬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地服务质量、旅游功能与容量及其整体经济效益的发挥。加强交通、通讯设施、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场所的建设,以完善和拓展旅游功能,真正做到让游客 “可来、可吃、可穿、可玩、可住、可往”。

(5)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化。

农业生态旅游的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将旅游地规划建设、形象设计、农业生产、旅游产品开发、广告宣传策划、宾馆酒店服务、旅行社组织、市场调研等融为一体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因此,要建立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旅游企业或基地,以带动整个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化服务体系。

(6)树立“大农业、大生态与大旅游”思想。

一改传统落后的或封闭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发展大农业、大生态,同时要着眼大区域,把农业生产、民俗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塑造新形象,发展大旅游。

参考文献

[1] B.Joseph Pine.Ⅱ,James H.Gilmore,The Experience Economy,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N].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