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07
序论:在您撰写发展城市经济的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交通运输方式通常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公路运输则是这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的一种,是在公路上通过交通动载工具运送旅客或者货物的活动。公路作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公路运输是城市区域间全面联接的枢纽,是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城市与其外部空间之间、城市各区县之间进行人与物的运送和流通。
比起其他的运输方式而言,公路运输具有自身的优点,无论是在运行机制上还是在通行效率上要比水运、航空、铁路更具优势。具体来说,公路的覆盖面积比铁路、水运、航空更广泛,一些铁路和水运不能到达的地方,公路运输就是其唯一的客运和货运的运输方式,而且几乎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活动的空间领域广大,具有替代性强、机动灵活、投资较少、运输方便、技术特性简单的优点。但与此同时,公路运输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燃料较贵、能耗高、单位运量较小、运输成本偏高、运输能力较小、安全性较差,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
公路运输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价值
促进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公路是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以及与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纽带,公路运输由于初始建设的投资小,机动、灵活,而且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城市各个区域间的运输成本,促进彼此间的贸易联系,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转以及合理配置。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大大缩短了城市各个区域间的时空距离,将城市联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同时也将城市与周围地区联系起来,使原有的处于各自分散的生产力要素得以重新组合,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城市的各个产业、各个地区、各个部门成为一个有机体并得以联系和发展。尤其是发达的公路运输使生产要素和产品流动加速,从而使城市的各个区域突破自身资源的有限性,使相互的资源得到顺利的流传,得以更好地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使地理位置、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不同的城市区域承担不同的经济功能,加速了城市中生产要素的聚集,缩短了资源的储运时间,减少了运输成本,从而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
带到城市周边的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的飞速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运输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实现结构化和升级。除此之外,公路运输还实现了城市中心地区与周边农村地区之间距离的缩短,使得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通过城乡结合处相关公路运输建设的加强,从而城市和其区域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进而刺激城市周边经济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形成具有新的比较资源优势的地区,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的增长点。而且随着公路路网密度的不断加大,工业分布范围向城市周围扩散,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分布于干线公路沿线。而且农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不断增长,加大了空间经济的集聚程度,加强了城乡、城际交通的运输联系。
提高城市的就业率。劳动就业人数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给城市和周边地区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公路运输提供的岗位横跨数个行业,道路客货运输企业、公交企业、出租汽车企业等等,尤其是现代物流业在公路运输的发展下得到更好的运作,各个城市都积极推动以物流园区为龙头、快速货运通道为支撑、城乡配送场站为触角的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从而为城市人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在聚集效应的影响下,使周边地区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区内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吸纳了很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到了城市,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促进,加速了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公路运输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措施
加大在公路运输建设上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相对不足,一些公路设施质量较差,导致行车不便,运输效率较低,严重的影响了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公路运输条件,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在公路运输方面的投入要涉及方方面面,既要包括在公路修建方面、现有公路的维护方面和安全防护措施修建方面的投资,还要把公路运输路线周边环境的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投资考虑进来。同时还要投入资金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技术、新施工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不但可以减少对公路运输周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非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这些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和先进技术的建设与维护在不同程度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而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经济发展所创造的价值,并且通过这些公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建立综合运输规划体系。尽管公路交通运输和铁路交通运输仍然是我国很多城市现有的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今后在大力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因为公路运输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包括铁路交通运输、公路交通运输、航空运输、水运和管道运输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地区间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才能实现城市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不断协调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之间的发展,大力整合公路、水路、民航资源,积极探索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统一协调的政策、规则和标准,重视交通运输一体化,使具有不同运输特点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分工协作,提高运输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运输效益,不断支撑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进程;困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178-02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是一个国家实现城市化的“先锋”。加速城镇化是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和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别的推进器。基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我们要善于总结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困境
11城镇化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制度不完善一些城镇规划的编制缺乏科学、充分的研究和论证,规划与实际发展脱节,建设又与规划脱节。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不严格执行城镇规划、随意改变规划和违规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丧失了调控城镇发展的刚性。同时,由于受行政区划影响,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各城镇仅按照本城镇行政区划做城镇规划,难以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难以做到与相邻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
12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对外辐射能力还比较弱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与国际普遍规律相比,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集中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城镇群发展刚刚起步,城镇之间联系交往程度还不高,城镇聚集程度还较低,人口总规模还比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国城镇一般都还处于人口和产业的集聚阶段,对外辐射能力还比较差,郊区化和分散化的趋势虽然也存在,但还不十分明显。
13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14城镇化进程中忽视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城镇经济的规律,也要重视社会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各地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把城镇化发展速度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对社会协调发展关注不够,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失业率升高,社会保障发展缓慢,覆盖范围太小。社保基金管理制度不完善,保险社会化发放不能有效实施,资金缺口迟迟不能弥补。城镇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成为制约人口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
2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措施
21必须转变城镇化建设思想彻底走出“人口只有向城市集中、尤其是向大城市集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的认识误区。城镇化不仅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同时也包括向县域小城镇的转移以及农村社区向城市型社区的转变。中国人多城(市)少、城市承载力不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这一现实国情决定了仅靠单一的大城市根本无法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只能选择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多元化、低成本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2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的蓝图,决定着城镇未来的发展。要推动城镇的科学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深入研究各城镇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产业基础、承载能力、发展前景,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制订科学的城镇规划,充分展示城镇的历史内涵、现代风貌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切实做到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为此,城镇化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以规划统领城镇化,提升城镇设计和建筑水平,明确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并加强对实施规划过程的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障实施规划的有效性,防止和制止实施规划过程中的随意性。
23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议成立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领导小组,通过高位推动,纲要引领,顶层设计,把新型城镇化推向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发展建设、公安、国土、财政、民政、计生、统计等部门的合作,形成多方协作、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二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制定全面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指标体系,定期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发展。三是城镇化的发展不得不改变现有的传统政策与管理体制。改革现有的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建立其城乡统一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制度。逐步疏通现有的管理体制,降低农村劳动力进程居住的成本。另外,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好医院、市场、学校、住宅布局,方便人们的生活,使城镇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4增强产业聚集功能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投资、技术和对口支援项目,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产业配套,推动产业聚集,提高产业的关联度。要着重培育2~3个有经济规模、有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造条件。同时,要依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为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
25拓宽投融资渠道,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起由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一是建立城镇发展建设基金,实行有偿使用、滚动经营。二是加快城镇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乡镇财政新体制,增强镇级财力,逐步提高中心镇政府对城镇建设的投入和调控能力。三是积极引导商业银行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和支持城镇建设。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开展对有稳定收入的进城农民在购房、购车和其他消费方面的信贷业务,拓宽金融服务领域。
综上所述,城镇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应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风俗、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城市规模的城镇,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地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规划,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出我国自己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
[2]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
1.1我国监理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1.1.1我国监理业现阶段的法律制度
我国监理业的法律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监理制度的实施和发展。虽然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法律体系架构在立法方面已经初步成型,但与国际通用条款相比我国的相关法律仍然存在差距,很不完善。
1.1.2国内外经济对监理企业影响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建设工程监理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加速了我国监理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速度,为我国监理行业发挥后发优势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带来国外工程咨询企业的竞争。
1.1.3工程建设监理行业技术
现今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工程建设项目呈现出大型化、复杂化的新特点,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层出不穷,相应的对工程建设监理的技术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型复杂建设工程项目周期长、涉及的相关单位多,需要多方的协调与合作。目前一些建设工程项目的工期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参建单位可能多达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工程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量及数据的处理工作就非常繁重。因此信息的有效沟通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没有做到及时地沟通,势必造成信息的缺失而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影响。
1.2我国监理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
企业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适应性、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战略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2.1监理企业的市场适应性
评价一个企业内部因素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因此首先从监理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入手来分析影响企业的内部因素。我国多数监理企业存在规模小,易生存的优势。我国监理企业品牌意识淡漠,有碍企业做大、做强。我国监理企业自身行为不规范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
1.2.2监理企业的管理机制
合理的组织形式保障了我国监理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国部分监理单位存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合理的现象。在我国,很多大型国有监理单位,公司人员的任免完全由上级领导部门敲定。更有一些监理单位论资排辈,工资薪酬完全同业绩脱钩。
1.2.3监理企业的人力资源
我国相关规范规定,综合资质标准,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少于60人,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少于5人;专业资质标准,其中甲级为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合计不少于25人,乙级为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合计不少于15人的规定要求。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对我国监理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4监理企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相同的价值观是每个员工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领导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互相关心,相互支持。特别是领导对职工的关心,职工会感到受人尊重,自然会振奋精神,努力工作。另外,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对企业职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取得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时,企业职工会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
2监理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建议
2.1尊重人才,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监理企业的核心资源是监理工程师,监理企业必须尊重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对从业人员进行全面、系统、有效地科学管理,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执业道德,使他们能勤奋敬业,树立为业主提供满意服务的良好品德,以实现监理服务水平的提高。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监理企业既要认清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又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准确定位,并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挖掘培育出具有本企业特色、有一定发展空间、可实现持续长久发展的能力。
2.2强化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监理工作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咨询服务。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要不断更新原有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掌握最新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熟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准,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面对监理行业人才缺乏、基础薄弱、业务素质较差的现状,监理企业应建立学习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企业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培训,并注重学习效果的检查,使每位参加学习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有所提高。同时,鼓励学历层次低的监理人员通过成人或远程继续教育等方式学习深造,以提高这些人员的学历层次,更好地充实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2.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针对监理行业从业人员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等特点,监理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氛围。引导企业员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创新、完善监理企业的管理制度,真心实意地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并根据企业工程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地组织各级岗位、部门的人员外出旅游、参观学习或休假,这既可以使企业人员身心得到休息,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又可以逐渐形成企业和谐的气氛,使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实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建立激励机制。监理企业应改变现有的工资制度,打破大锅饭,在按照现有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专业工程师、监理员等各级岗位不同的劳动报酬体系基础上,建立起综合考虑监理人员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高低、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品质等新的绩效考核工资制度,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对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和技能全面、工作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工作认真负责、遵守职业道德的人员,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保证企业骨干力量的稳定,从而带动整个企业人员的稳定。
2.4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优势,引进高素质人才
通过对部分甲级监理企业现有人员的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甲级监理企业人员在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数、人员年龄结构等硬件方面所占比例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所占比例情况,5年前对全国15个省市2607家监理企业调查统计,其比例仅为66.91%。今年参与调查统计的部分甲级监理企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监理人员比例已达92.58%;30-55岁年龄段人员比例已达72.25%。因此,监理企业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上升,年龄结构趋于合理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监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程序知识、规范知识和经验知识等全面、系统地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积累、补充、更新,同时制定、并实施出台企业用人新机制,吸引一批年富力强、专业技术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监理队伍中,以满足监理工作的需要。
3结束语
关键词: 工程监理;行业发展;困境及措施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程监理行业的工作范围越来越大,它成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认真分析这些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程监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事物的成长是伴随着曲折与困境的,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工程监理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很多的困境,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监理实施不全面。一般来讲,工程建设项目从招标到竣工完成,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实施工程监理,比如投资决策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等。但是,就目前我国工程监理实施的情况来看,一般只限于施工阶段。因此,这样的工程监理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宏观控制,严重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2、监理行业市场不规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程建设行业快速发展起来,监理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规模比较小的监理企业。此外,随着监理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监理企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工程监理的业务,比互相压价、拿回扣、攀关系等,监理行业的市场非常不规范,工程监理的效果非常低下,严重影响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
3、监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所谓监理人员,它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专门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人员;其二,要持有监理上岗资格证的工程技术人员。因此,对于监理人员来讲,他们必须要求熟练掌握某一种专业技术,这样才能胜任工程监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监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监理队伍中,存在很多的兼职人员,人员队伍的结构非常复杂,既有退休外聘人员,还有下岗编外人员;②很多监理人员并没有取得上岗资格证,人员队伍的素质非常复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理行业在社会上的信誉。
二、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措施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应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思想下,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相应的问题,使监理行业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
1、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精神,通过相应法规明确定义工程监理行业作为工程咨询行业的性质,据此明确其职业权利、责任与义务三者的要求和限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划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与社会投资项目的区别,当工程
监理行业发展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应当通过法规规定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同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必须委托监理,其规定的合理性根据在于政府作为政府项目投资主体和当前体制下的国有资产授权管理者的身份,有权对该范同内的建设投资项目规定相应的管理模式,以防止项目运作中具体的经营者可能的损害政府资产和围有资产的行为。淡化监理行业对社会投资主体和非社会投资项目具体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约束的义务,必须明确行为者责任自负的原则,突出强调监理行业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以及积极、独立的职业行为准则。
2、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就目前情况来看,工程监理工作大多只是在工程的施工阶段,没有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工程监理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要想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让监理工作覆盖到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阶段等,真正实现工程的“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理。就目前情况来看,受到相关规定的制约,我国工程监理工程很难达到全过程监理目标。但是,在每一个具体项目的设施过程中,可以在充分考虑业主要求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还要促进监理工作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实行职能分工,比如逐步实行设计监理制度、招投标监理制度等,提高工程监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监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最大程度上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成本,实现工程监理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3、改变监理行业的市场进入门槛机制,淡化监理行业的以企业资格条件为主的控制机制,
强调监理行业以专业人员个人资格条件为主的职业准入机制。作为示范导向,首先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淡化监理行业市场招标中的监理费用财务竞争色彩。在次类评价机制建立并成熟后,通过一定的认证或特许资格机制,建立监理行业进入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和国有资产为主的工程项目的门槛。作为示范导向,首先在政府项目巾根据客观条件积极提倡与国际项目管理体系接轨的委托管理服务模式。在国内监理行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首先引进委托困际上有良好声誉和业绩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或通过中外合作方式进行示范性运作。通过政府示范项目,组织国内的主要社会投资主体国内业绩相对较好的监理企业深入学习和研究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操作模式。通过市场的逐渐认可,建立监理行业客观的服务费用社会期望。
建立工程监理行业面向监理专业人员的自律协会,并通过该协会系统科学地建立专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准则秘职业道德标准。组织相应的监理行业高级培训课程,对监理行业高级管理专业人员进行职业继续教育,以形成监理行业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更新监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培训内容。
4、规范监理行业市场工程监理行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支持。因此,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监理行业市场。第一,政府部门要重视工程监理行业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市场上的一些投机倒把的行为,给其它的监理企业以威慑。此外,还要严禁地方保护主义的发生,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监督体制,最大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第二,确定好工程建设项目的三方关系,即监理、建设、施工三个方面的关系,它们属于工程建设的三个主要体系,三者密不可分。监理单位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方面,它需要保障建设单位涉及到的各种管理任务,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它还需要合理控制施工单位。但是,监理单位可以不听从建设单位的指令。总之,要确保三方关系的独立工作,同时又能保障监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第三,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监理行业的发展,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监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此外,全社会要加强监督,从而促使监理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提高监理服务水平,真正依靠自己的实力获得工程建设的监理权,促进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行业在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工程监理行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比如进一步拓展工程监理的覆盖范围、规范监理行业市场、全面提高监理队伍素质,为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谦,蒋卫平.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困境及应对措施[J].项目管理技术,2011
关键词:财政政策;城乡经济;“三农”问题;财政支出
“三农”问题成为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化“三农”扶持,已成为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农村财政政策的角度分析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有待改进之处并系统探讨科学、合理的财政举措。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财政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1.有关“三农”的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建设的比例较小
近些年来,中央财政支援农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支出比例在“三农”支出总金额中所占比例较少。在乡镇,多数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设备较为陈旧,更新缓慢,公共卫生无法得到全方位的保障,农民身患疾病不能第一时间得到规范化医治,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能解除大型病症的隐患;财政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有待加强,教育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一环,即使早已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的农村地区,起点、水准仍未合乎规划要求,基础不牢固,农村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人均预算内的公共经费仅为城市的三分之一;财政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不到国家该项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农村地区人均文化公用经费仅占城市的五分之一。
2.财政支农的投入明显不足
21世纪的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实现农村全面步入小康,国家十分重视并加强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然而,现实状况是,财政支出“三农”事业的比重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仍较低,近十年来一直维持在10%以内。
3.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制约着农村消费能力的提高
以来,因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便推行农业支援工业建设的方针,这一初级化的道路直接致使工农产品比价欠合理,在工农产品的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剪刀差”。因其出现时间长,所以农民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很大,并且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滞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总水平,虽在改革初期有所减小,但从20世纪90年代起,差距不断在扩大。
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财政措施
1.加大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
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小城乡差距的关键途径。基于此,国家首先要借助于财政、税收政策,汇集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引导企业对农业科技进行投资,运用财政补贴及税收政策对农业科技的研发及成果转化予以扶持。与此同时,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实力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以农业企业或同企业以技术参股的形式开展经营,把农业最新研发成果真正应用到农业实际生产环节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整体推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序提升;通过对积极创建农业科学研发基地、农业创新科技示范园的企业或个人予以奖励,来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人的驱动作用;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把较为分散的企业与农户整合,产生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协会和组织,以有效地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农业、跨国企业及农业协会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要增加农业财政支出所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有效确保农业投入总水平的稳步增长;每年组织固定比例的国债资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科学研发基地及农业大型项目工程的建设。
2.运用充足的财政资金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保问题
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社保缺失、不健全的现状尚未得到改善,主要原因是政府将大规模的社保财政资金投入到城市,在城市已初步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协调的社保体系,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则以土地保障与家庭保障为主。在农村构筑起完善的社保体系,首要的任务便是把失地农民统一纳入到社保体系中。这样便会有效地缓和当地政府一次性承担补助经费的资金压力,减轻城市养老保险由于隐性债务而面临较大压力的难题,极大地推进社保的覆盖率,维持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依照失地农民所承受的风险,可优先设立养老保险,进而陆续设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以及医疗保险,最终健全工伤与生育险。
农民工群体的社保问题同样成为经济生活的热点,国家财政正逐年出台并完善政策,力促农民工同城市职工一样享受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基础性社保,特别是降低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门槛,循序渐进地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的转移,减轻土地社保功能,促进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农村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
在城乡分配结构日臻完善后,国家要撤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双轨制”,推行城乡社保一体化,统一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在农村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使全体农民共享基本社保福利。
3.强化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扶持
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全体农民健康保障的需要,需进一步增强财政支援力量,通过卫生支出实现各级政府的卫生预算开支超出同期财政开支的增速,引导各级政府的卫生投入更多的聚焦农村公共卫生领域,彻底改变忽略农村的不科学投向;加强财政的转移性支付,为城市所辖县区乡镇农村地区提供同等的公共卫生资源与产品服务,弥补农村医疗卫生财政缺口,依照财政供养的人口多少、农村政府的收入等状况,科学编制农村地区公共卫生开支的标准,包括地方政府应支付的财政部分,最终确定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金额;依靠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的投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依托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合作医疗注入大量资金,激励和支持民企及集体企业共同投资农合。截至目前,新农合制度已完全形成,在试点的基础上,正进一步结合经验不断健全与推广。
4.利用财政资金支援农村教育
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十一五”时期,政府扩大对教育的财政扶持规模。站在新起点上,我国仍需持续振兴乡镇农村的教育事业。为此,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将财政教育资金倾斜到乡镇农村地区。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途径,着力解决基层财政负担农村教育投资困难的问题,促使农民子弟公平地享受各项教育资源。另外,国家和政府需出台保护政策,禁止向城市务工农民子女变相收取各种形式的入校费,缓解农民工子弟入学难的局面。高校招生要适度向农村学生倾斜,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切实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开发更优质的人力资源。
5.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
现如今,农业土地的征用范围相当宽泛,对征地农民的补偿较少,对农民收入的提高与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首先国家要通过立法保障农业用地的具体用途,规定政府具有强制征地权限的仅公益性用地,而经营性用地便不隶属政府征地范畴。其次要科学制定农业土地的补偿指标,按照市场规律统一明确地价,加大征地补偿的力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农业经济,运用财政的力量缩小制约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差距,是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环节。国家要下大气力加强财政的惠农支农力度,多管齐下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实现城乡经济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润,张妍,郑潇萌.基于财政支出角度的我国物业税“空转”相关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1(06).
[2]龙海明,林胜.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6).
[3]汤凤林.财政与城乡统筹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J].财政监督,2010(06).
[4]赖江杨.从财政支出视角再议我国宏观税负[J].企业经济,2008(08).
[5]龚静.如何认识和控制我国当前的财政债务规模[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2003年4月,砀山县政府聘请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砀山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1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安徽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砀山县又位于安徽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砀山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砀山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砀山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砀山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砀山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砀山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砀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2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砀城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砀山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口]。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砀山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3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砀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砀城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砀山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砀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关键词】:县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县城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县城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县城房地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的过分追求,导致一些县城的房价也急剧飙升,累聚风险,引发了众多关心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国民的担忧。为促进县城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强化规划先导,合理规划房地产发展布局
要强化规划先导,按照县城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现状和发展要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先导、引导作用,科学编制房地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项目的数量和布局,确保项目跟着规划走。要围绕城市功能布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布设房地产开发项目,凡规划为住宅区的地块,能连片开发的尽量整体开发,避免同一地段由多家房地产公司各自开发,造成破坏景观、浪费资源、难以管理等问题的发生。即使分期、分批推出土地挂牌出让,在规划设计上也要统一把关,统筹考虑总体风格、配套设施等。
2.加快县城经济建设步伐,县城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切实保护农业耕地资源,对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建设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城镇化快速扩张,耕地大幅度减少,一方面给农业发展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使失地农民迅速增加,影响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集约化用地。应节约土地,合理利用生态资源,防止出现生态赤字,促进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快县域经济建设步伐,县域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协调发展,运用绿色经济理念,工业企业多实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举措。生态文明建设在县域经济得到有力的体现,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生态建设基础上,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实施更有效的举措,遵循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实行再生资源再利用。
3. 遵循市场规律,从总体上确定中长期房地产开发总量和结构
要遵循市场规律,从总体上确定中长期房地产开发总量和结构,建立统一的市场管理体系和畅通的市场信息系统,及时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建立市场信息预测机制,相关部门加强对本地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摸底、分析预测和市场监控,定期报告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定期分析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向社会土地供应、房地产开发用地规模、房地产竣工规模、价格、区位等信息,引导企业理性投资,消费者理性消费。建立重大变化预警机制,房地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建筑与房地产业的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地采集反映房地产市场的动态数据,掌握宏观政策,做出准确判断。统一协调建设局、国土局和房管处三个部门和银行系统,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启动房产预警预报体系,采用电脑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房地产市场异常态势进行判断,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市场调控提供重要依据,及时采取调控和引导措施,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4. 重视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社区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而形成人工生态系统。房地产开发应当顺应自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为人服务。房地产的规划布局、建设与后期物业管理都应有超前的生态观念,在充分利用自然地貌、资源的基础上,创造出人与环境有机融合的舒适空间和居住环境。首先,在房地产开发项目选址上,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生态林地,不影响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应在荒地、废弃地上进行建设开发。其次,应建立规范的房地产建筑质量保障制度,通过消费市场约束机制,抵制劣质、有毒材料的使用。第三,大力推进房地产建筑节能工作,在保证建筑功能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节能技术与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达到既居住舒适,又能节约能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第四,在城市规划区内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绿化带和绿化区域,提高绿化质量和城市园林水平,构造合理的城市绿化系统;改善城市交通、供水状况,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发展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回收再利用,从根本上改善居住环境。
5.房地产开发要以人为本,顺应居民消费需求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做法,根据不同收入阶层家庭10~15年收入能够买得起住房的原则,统筹开发不同档次的住宅用房,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以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为保障,以高档商品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重点开发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住宅小区,主要建设面向居民的公寓式住房,适当开发以别墅为主的高档住宅小区,有针对性地打造一批高档住宅、精品工程,形成宿迁的房地产品牌。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对人的权益尊重的居住环境。对拟开发建设小区,重点着眼于审定通行、绿化、给排水、供电、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医疗、文化、通讯、家政等社区服务配套,全力营造安全、整洁、和谐的居住环境。
6.正确引导小产权房,将其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消费者购买小产权房仅仅只是用来居住,用来炒房的很少,政府与其禁止小产权房的存在,还不如正确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将其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制定相当严格的政策,其主要面对是农民和部分低收入群体,禁止炒房,禁止私买私卖集体土地用来建房,也严格禁此中高收入群体购买,使其为普通民众服务,特别是对村镇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带来很大的益处,从而也缓和了一部分社会矛盾,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让城市房地产市场和新农村建设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总之,县域房地产经济建设要以生态文明为依存,以生态建设为发展基础,应注重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地域优势和经济优势。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县域经济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推动和促进县城房地产经济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