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的追求范文

时间:2023-10-08 15:33:06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学的追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堂教学的追求

第1篇

所谓情感课堂,就是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快乐。可是,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忽视教学的情感因素,教学态度严肃,教学语言严厉,教学要求过于严格,学生处在一种紧张压抑的状态中学习,有的学生甚至还有一种害怕忧虑的心态,害怕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害怕被老师指责,被同学嘲笑,回答问题总是结结巴巴,甚至会冒出一身冷汗。因此,学生只有处于情感课堂之中,才会有良好的学习状态,才能有学习的高效率。

一、情感课堂是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只有课堂教学的宽松与民主,学生才会有“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所谓“心理安全”,指不需要有任何的心理戒备,不担心别人会指责与批评,有一种安全感。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担心回答错了老师会批评,同学们会嘲笑,能够无所顾忌地发挥,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所谓“心理自由”,指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比较自由地思考与表达。我们在课堂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顾虑太多,特别是班内的后进生,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时第一个想法不是这个问题怎么回答,而是万一我回答错了怎么办,老师、同学怎么看待我。所以,他们回答问题时总是顾虑重重,吞吞吐吐。学生有了“心理安全”与 “心理自由”,才会有学习的愿望,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们启发很大。瑞士钟表大师塔布尔因违反天主教规而被捕入狱。他入狱后仍被安排做钟表。在那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用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其制作出日误差低于 1/10 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他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自己的钟表日误差低于 1/100 秒。后来,塔布尔发现真正影响他制作钟表的是他的心情。一个人的智力只有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有一位作家的孩子在日本读书。有一天作家问他的孩子:“你日语不好,上课发言还那么积极,就不怕出错?”孩子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如果人人都怕出错,不敢说自己的想法,正确的答案从哪里来?让老师一个人讲才是最糟糕的……”“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此话简直可以视它为至理名言。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就是要用幽默的语言去鼓励学生抬起头,大胆地去思考,大胆地提问,大胆去发言,大胆去争论,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充满生机的。

二、情感课堂是一个互相尊重的课堂。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就是一种尊重。“尊重是人间最大的慈善”。但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甚至责骂,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有时,我们教师不经意的某个教学细节,也会表现出对学生的不尊重。如,某个学生手举得高高的,可是教师就是不喊他回答问题,却叫了一个刚举起手的优秀学生。其实,学生对尊重的要求很低,有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也会使学生激动一天。课堂上要微笑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要给学生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微笑是教师最有魅力的语言。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我们还需要微笑。”可是,我们有些教师课堂上总是板着面孔面对学生,有时甚至怒目圆瞪。这样做,我们教师就失去了人格的魅力。

尊重就是对学生的宽容、呵护、帮助、鼓励和信任,必须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上。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有一位成绩最差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把蔡桓公的“桓”读成了“恒”。尽管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笑,但 魏老师却鼓励说:“我发现你进步了,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没有听讲,这是不对的,但发言时,能根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你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不想。如果你能经常这样独立思考,学习肯定会大有进步。” 魏老师的一番鼓励的话语就是对后进生的一种爱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是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对后进生,更多的是抱怨,甚至指责,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尊严,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样下去,怎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呢?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一句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三、情感课堂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乐趣,还何愁学生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呢?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000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获奖后在答记者问时,有一段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动情地说:“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 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产生了几何级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定为终身职业。”吴文俊称 武老师的课“精彩”,使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这里的“精彩”,就是让学生有兴趣,不仅“好之”,更“乐之”,对学习一往情深。那么如何使课堂“精彩”呢?就要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索然无味。课堂上,教师必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情感的课堂必然是自主课堂。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试一试,练一练,想一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因此,情感的课堂必然是活动课堂。

现在流行不少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我们如何取之舍之,可能有些教师莫衷一是。不过,只要能调动学生兴趣的,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就是可取的。因为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潜力将是巨大的。我们无论采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方法,如果课堂上总是死气沉沉的,学生处于一种“冬眠”状态,这样的课,决不是一堂好课。

课堂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成功的共同点就在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生有了兴趣,思维就活跃,发言也就踊跃,有时也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情感课堂是成功课堂的必然追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真情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良好的教学方法去激活学生,用自己幽默的语言去感化学生,用自己和蔼的教学态度去亲近学生,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每堂课。

 

第2篇

一、生动的开场导之以趣

灵动的课堂应该是自然的、和谐的,巧妙设计精彩的开场白能顺应学生的天性,诱发学生的需要,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就活跃。因此,很多心理学家都把兴趣比作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所以在上每一节课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二、和谐的氛围导之以情

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应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要体现教师的爱。数学教学中的亲近感,就会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形成有利于教育学牛的最佳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保持教师的人情味,通过课堂这个窗口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在学习中,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后进生,用平和宽容的心态去亲近他们,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三、方法的点拨导之以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只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 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而且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教学中就非常注重这一点,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恰当的提问导之以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认清自己“导”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而要将讲授变为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在学生需要点拨之时,适时地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发他们思维的火花,即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变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要注意诱导,让学生带着疑点去探索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五、积极的鼓励导之以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独特的想法。特别是他们的一些直觉思维,教师要小心呵护,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地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晤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六、问题的激发导之以疑

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能有效的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也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中外学者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道路。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生发问,在探究中质疑。

七、合作的学习导之以乐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让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就必须给予学生探究的方法,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只有在这样的合作群体才能使学生在一个心里愉悦的自由空间里大胆思考。互相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的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要注重引导和调控,都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立足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培养。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有效、适时、灵活地加以引导。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氛围,就能引燃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激发活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1 精心创设情境――课堂导入有效

有效的导入是优秀的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而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能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升堂入室。因此,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活动,为新知的教学铺路搭桥。

[案例一]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导入。

师:动物学校举行了5分钟口算比赛,小狗算了75道题,小猫算了66道题,小兔算了68道题,如果你是老师,你会表扬谁?为什么?

生:我是老师的话,我会表扬小狗,因为小狗算得最多。

师:说得真好,刚才这位小朋友通过比较知道小狗算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寥寥数语,就自然而然地导出了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几句话就把今天的学习目标给揭示了,把学生的学习动机给激发了,把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这样的导入,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高效的。

2 关注学习经验――学习新知有效

学生学习新知识都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之上的。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就新知而教学,不管新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活动经验,常常出现格格不入,启而不发的课堂现象。所以,我们老师在上每一节新课前,一定要充分考虑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活动经验。

[案例二]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是这样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直在研究乘法口诀,已经学了几的乘法口诀?

生:1到5的乘法口诀。

师:1的几句?

生:1句,一一得一。

师:2的几句?

生:2的两句,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师:3的几句?

生1:一三得三

生2:二三得六

生3:三三得九

师:4的口诀我们四大组一组说一句哦。

第一组:一四得四

第二组:二四得八

第三组:三四十二

第四组:四四十六

师:按顺序不稀奇,打乱了你还会吗?

师:出示5×4

生:四五二十

师:出示3×5

生:三五十五……

师:研究了1到5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要研究6的乘法口诀。我们从哪里开始研究呢?

生:从一六得六开始……

教者首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口诀练习,有个人回答,有开火车回答,有大组回答,有顺序回答,有打乱了顺序回答,更重要的是老师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自然而然地导入到6的乘法口诀探究中去,学生的探究兴趣高涨,这样的新知学习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3 精选操作材料 ――动手实践有效

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新知识必须凭借动手操作才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具体形象的东西。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预设动手操作材料的准备时必须精心、有效地选择,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新知扫除障碍。

[案例三]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选择动手操作材料的。

师:刚才小朋友们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四边形,但五边形、六边形在生活中很少见,你们能不能用桌上准备的纸、剪刀、小棒、水彩笔、直尺、钉子板、牛筋创造出五边形与六边形呢?

生:(异口同声)会。

师:很好,开始创造吧!

生:全体学生动手、动脑认真专注地创造五边形与六边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1:我用5根小棒搭了一个五边形。

生2:我用水彩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六边形。

生3:我用剪刀和纸剪了一个五边形。

生4:我只用一张纸折了一个五边形。

生5:我用钉子板与牛筋围了一个六边形。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动手动脑想出了这么多方法!

学生能想出这么多的创造方法源自教师的精心、有效的预设、选择,教师不预设、不选择这么多材料,学生是无法想象出这么多的方法,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我们的小孩子呢?这节课在第一次上时忘了让学生准备直尺,所以,效果就没第二次好,因为学生画出来的五边形、六边形的边都是弯的,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前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抓住教材的特点,精心、有效地为学生选择动手操作材料。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提升,教学的效果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4 采用激励语言――课堂评价有效

合适的精彩的激励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能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与鼓励(但也不能泛滥),因为,这样的课堂评价才最有效。

[案例四]在教学《认识多边形》时,教师是这样采用、选择激励评价语言的。

师:刚才我们发现四边形最少能分2个三角形,五边形最少能分3个三角形,那六边形最少能分几个三角形?为什么?

生1:4个,因为边数多1,三角形的个数也多1。

师:发现得很好,那十边形最少分几个呢?(学生无语)我相信二(4)班的小朋友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秘密、方法!

生2: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2。

师:你太聪明了,老师奖励你2颗智慧星。

师:刚才这个小朋友真了不起,其实这个秘密我们还要在以后更高的年级学习,要知道三角形的个数只要把边数减2就行了。

孩子智慧的火花、创新的灵感来源于教师为之创设的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来源于教师为之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语言,来源于教师充分给孩子表述的机会,来源于教师平时注重呵护创新的幼苗。其实上述案例中的孩子,他的思维之所以非常活跃独特,是因为他平时一直备受老师的喜欢,上课屡屡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予合适的、有效的表扬鼓励,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5 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新知有效

学生学完新知识后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有效的练习,学生才会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在学生探究完新知识后必须有效设计课堂练习活动。 [案例五]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活动。

师:谁会用今天学的知识猜猜老师有几本练习本?

师操作:2本2本拿,共拿了6次,共几本?

生:二六十二

师操作:4本4本拿,共拿了3次,共几本?

生:三四十二

师:有几种方法解决问题啊?

生:两种。

师:对,不仅二六十二,三四也是十二。记住了哦。

第4篇

海鲜是那么的贵,但总是吸引那么多人去品尝;

相比之下,家常菜是那么平淡无味,但它却是最有营养的。

我们的“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就犹如食谱中的火锅、海鲜,味道浓厚纯正,但自己没有办法制作,而“原生态”课堂却是我们学生平时接触最多,味道最为平淡的一种课。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是最具营养价值的。“原生态”的教学强调的是真实、自然,追求的是和谐。

一、什么是原生态课堂教学

什么是原生态课堂教学呢?简单地说,就是每一位普通教师每天都在上的真实的课。我们一般把课堂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状态的课堂教学,即我们经常听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这种课堂追求的是完美,是教师“千锤百炼出深山”的作品,是花大力气准备的“门面活”。虽然其中一些理念可以借鉴,但他们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表演的成分太多,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秀课。华师大叶澜教授在2003年4月上海黄浦教育论坛上作了《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报告,可以说提出了一堂原生态好课的五条标准:“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有待完善。”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也许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还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这才是真实的、自然的,才能真正体现教师实际的教学素养,反映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研究、改进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提升原生态课堂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的根本渠道。

二、如何追求原生态的课堂教学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就像一部好的电影,没有好的剧本,演技再高,导演再好,也导不出一部经典之作,教师授课也是如此。新课程倡导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基于本校的教育资源,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创造性的灵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要在备课的时候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魅力的教材知识。

2.让课堂充满知识魅力

说“原生态”课堂教学是充满知识魅力的,那是因为它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原生态课”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更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密集课堂思维密度

松散与密集课堂思维密度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参与程度,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一节高效的课堂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有效达到教学要求,发展思维品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由于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和不同学生间的差异,结果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么过于简单,节奏不紧凑,留下许多课堂空白,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要么教学设计过难过偏,“大弦嘈嘈如急雨”,大多数学生因跟不上节奏而失去思考的兴趣,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独角戏。如在《焦耳定律》一课上,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的电路图时,笔者就采用了密集学生思维密度的方法,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设计,最终由学生的底稿完成,真正让学生体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后成功的喜悦。首先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得出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具体如下:

至此,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已经比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有了很大的改进。当然,之后的实验就顺理成章了。

第5篇

一、细订学案:以学定教的重要准备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也就是说,学生是自己“学会”并进而达到“会学”的,没有学生自身的感悟和建构,就不可能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没有学生自身的活动、训练,就不可能将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成自身的行为方式;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经历和问题解决,就不可能生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由于学的在先性、基础性和主动性,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为教而准备,课前学案是了解学情的主要抓手之一。于是,本课我设计了课前学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前学案

【学习内容】苏教国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38~39,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学习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学习过程】

1.填一填:王晓光拖动电脑的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你能填写下表吗?

2.算一算: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3.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4.试一试:如果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那么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的( ),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我的收获或疑问】通过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学习,我还不理解或不明白的问题。

课前学案既是学生课前预习的辅助,也是教师以学定教的载体。课前,我对学生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发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基本上是了解的,这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但是,学生的理解基本上是表面的,对于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含义:“图形对应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根据这一情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自然就落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上了。所以,在学案上主要以引导学生掌握图形放大的含义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图形放大的含义,简约教学环节,达到以“学”定教。

二、把握重点:以学定教的关键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外部的辅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学习者提供建构知识所需要的帮助,以使学习者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教”,这就需要进一步地精选教学内容,削枝剪蔓,破解核心。课堂上,我将教学图形放大的含义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讨论:放大后长方形画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师:(指着课件的示意图)大家看,我们这儿研究的图形的放大是指将图形的什么进行放大?(边长)

预设1:放大后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2倍。

如果学生汇报到倍数关系,首先问学生怎么得到2倍关系的,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并且继续追问除了倍数关系还存在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倍数关系,然后分别板书:

板书:16÷8=2 10÷5=2

板书:16:8=2:1 10:5=2:1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预设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是2:1,宽也是2:1。

预设2的教学环节与预设1基本相同,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预设3:同时表述了倍数关系和比的关系。

问:2倍你是怎么得到的?2:1你又是怎么得到的?

板书:16÷8=2 10÷5=2

板书:16:8=2:1 10:5=2:1

师:某某刚才说到了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也就是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好,现在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说。还可以怎么简洁地表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的含义。

三、师生互动:以学定教的主要方式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课前学案预习下的课堂教学,学生的问题解决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自然解决了;二是学生小组内交流解决;三是教师引导解决。

本节课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对学生学案的整理与分析,学生的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类:1.对教材内容本身的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图形按1:2的比缩小是什么意思?”;2.对放大的具体含义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有按3:2的比放大的吗?”;3.对不同种类图形的放大不理解,如有学生提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如何放大或缩小?”教学中,我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教学的环节主要是定位在为学生释疑解惑上。

新课结束后,首先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问题1:有没有使图形按3:2的比放大?(有)那这里的3:2表示什么含义呢?问:你们就这么确定这里的3:2是使图形放大的比吗?你是如何快速判断的?

小结:前项大后项小的比就是使图形放大的比。

追问:那前项小后项大的比,又是使图形怎么样的比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问题2:长和宽的比不一样大,还是放大或缩小?

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的意思是长与长的比,宽与宽的比不一样。你觉得这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吗?为什么?

问题3:不规则图形或多边形如何放大或缩小?你能举个例子吗?

谈话: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上,如果学生有问题我们却不去解决,那么课前学案预习作用就会削弱不少。本节课中,我以学生提出的三个典型问题为抓手,在新课结束后,集中解决,将图形放大与缩小这节课中的许多小的知识点融入其中进行教学。例如,问题1的解决,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对应边是可以按照任意比例缩放的,不只是整数倍,以此来丰富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问题2的解决,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使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特征,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问题3的解决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含义的应用,以此来丰富学生对概念外延的认识。因此,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方式也是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式。

四、经典练习:以学定教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关练习:

1.对比性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加深学生对相关联知识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利于学生知识的清晰建构。例如:在认识了图形放大的含义后,问学生“像2:1、3:1、4:1、3:2这些使图形放大的比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使图形放大的比的特点,达到对概念的清晰认识。

2.判断性练习。这是为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找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后,出示一组比,让学生判断是使图形放大的比还是缩小的比。

3.操作性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一课时,最后的独立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下面的图形中任选一个,按1:2的比画出缩小后的图形。

课堂上,根据学生“学”的实际状态,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精心选择练习,抓住学生的思维起点、突破学生的思维难点,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即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课前学案学习为抓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心,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有效,这才是数学课堂的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情景 问题 反思 检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6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和掌握更多的能力。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等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课堂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风采,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以情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但是在很多的课堂模式中引用了学案、导学案等纸质材料,将教材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教学过程单刀直入,平铺直叙,以任务式的完成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使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因此在情景中引入教学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

二、以问题引领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要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把一节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即几个知识点),对于某一板块,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将课本知识问题化,以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或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问题设计上要具备:1.问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原认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2.问题要具有针对性;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梯度性;4.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和挑战性;5.问题要防止表面化,肤浅化。比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分别设计了: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分别是什么?2. 将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两边袋子是否还保持平衡,说明什么问题?3. 在一瓶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4. 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会有许多气泡冒出,你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如何证明?5. 人们经常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能做灭火剂吗? 以上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引导学生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而且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不断解疑的深化过程。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通过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新理念下的教学服务意识;通过问题,可以模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以反思总结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的延伸性

反思,就是将知识的内化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想让学生满意我们的课堂,那么教师本人就要先满意自己的课堂,所以教师就必须坚持做教学反思,而作为学生同样也需要学习反思,学生要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

四、以检测反馈课堂,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性

第7篇

影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价值追求的因素

教师如果认为身在农村小学教学不能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人生价值,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无法认清自己的使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谋生的方式[5],则这位教师就无法承认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具备某种价值,会出现前面我们提到的“价值追求空位”的问题。同理,如果作为评价者过度认可城市小学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则会降低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致使农村小学不得不向城市小学“学习”,造成“盲目效仿城市”的问题。(二)学校管理者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作为一所学校的管理者,其对教育的理解与定位决定着学校将选择的教育目标与学校文化,如果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教育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把“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作为本校教育的定位,以成绩和升学作为终极目的,那么在其管理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会盲目追求效率,而不顾学生的发展与学习体验,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会随之将“成绩或升学率的提高”作为价值追求。(三)现实差距与未来的不确定性现实中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使得许多人对农村的课堂教学存在悲观认识。的确,在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等方面,农村与城市有很大距离,这些距离影响了农村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影响了改变这种状况的信心,即便有人能够高瞻远瞩,提出更为有意义的价值追求目标,也会因为未来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应然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