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33:04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研究的范畴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文学翻译;抽象;具体化转换
一、导言
在英语教学中,翻译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是英语语法、词汇的综合检验,而且能反映出翻译者文学翻译水平以及翻译语言表达技巧。在文学翻译中,的抽象与具体转换是重要内容。用一个表示具体形象的词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概念,如品质、特性、情感或状态等,或者用一个代表抽象概念或属性的词来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这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例如,Have you read any humor recently? (译):近来你读了什么幽默作品吗? (分析):原文中的humor 本意是“幽默”,是一个代表抽象概念的词,但在这里表示具体的事物“幽默的文章”,因此根据上下文可译为“幽默作品”。然而,由于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异,英语中无论是表示抽象概念意义的具体词语还是表示具体事物的抽象词语,在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对号入座”直译成汉语,否则,译文要么词不达意,要么不符合汉语的习惯。因此,抽象的具体化转换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与重点。
二、抽象表达的原因
抽象表达法在英语里使用得相当普遍,尤其常用于社会科学论著、官方文章、报刊评论、法律文书、商业信件等文体。这种表达法得以流行,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一是抽象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高级思维,是文明人的一种象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文明社会的进步,原有的感性表达方式已不足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因而需要借助于抽象概括的方法。此外,许多作者为了显示其思想深奥而故弄玄虚,追随时尚,也嗜好抽象表达法。二是抽象词语意义模糊,便于掩饰作者含混或真实的思想,以迎合其某种表达的需要,因而也得以流行。三、英语有丰富的词义虚化手段,这就大大方便了抽象表达法的使用。可见,用一个代表抽象概念或属性的词来表示一种具体的事物,这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如何正确实现抽象与具体转换是保证文学翻译效果的关键。
三、抽象的具体化转换方法
1、直译
直译适合用于某些既可表示抽象概念又可表示实际事物的词语。将具体的词义引申为抽象的词义虽然是英汉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变通技巧之一,但也并非英语所有表示抽象概念的具体的词语都要作抽象化引申,因为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语言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在用具体形象的词语表示抽象的概念上,即“以实喻虚”上,也有一些“不谋而合”的表达。这些词语可以直译成汉语,以保留原文的形象。例如,The invent ion of pr inting w as a milest one in human progress.(译)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析) milestone 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的用法,比喻an important event which chang es t he cour se o f someone ’s life o r of histo ry;汉语的“里程碑”在句中也是一种比喻的用法,比喻改变人生或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字面对等,喻义相同,形神兼备,故直译比抽象化引申要好。又如,But when you have learned English,you’ll find it a bridge to so much knowlede.(译) 但是,当你学会了英语,你就会发现它是通向如此丰富的知识的桥梁。(析)英语中的bridge 和汉语的桥梁都可以用来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物,故可直译而无须做抽象化引申。
2、改换词语的比喻形象
将英语中表示抽象概念的具体的词语译成汉语时,除将名词作抽象化引申和直译外,还有一种变通手段,即改变词语的比喻形象,也可以说用形式不同但喻义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来取代原文的词语。如,He who has a mind to beat his dog w ill easily find a stick.(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试比较:想打狗的人很容易找到棍子。)总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行文习惯的差异,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词义作具体化或抽象化引申,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哪些词语需要作抽象化引申,具体化引申,直译或改换比喻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汉语遣词造句的习惯。因此,在对英语作具体化或抽象化引申时,应该在不违背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
3、把抽象的词义引申为具体的词义
把抽象的词义引申为具体的词义也是抽象的具体化转换的重要方法。例如,As a boy ,he was the despair of all his teachers.(译)小时侯,他是一个使全体老师失望的孩子。(析)despair 本意是失望,意义抽象,这里用来比喻“令人失望的人”。因此,根据上下文可译成“使……失望的孩子”。又如,This is not a real gun,but it is a good imitation.(译)这不是一支真枪,却是一支极好的仿制品。(析)imitation 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本义是“模仿”、“仿效”,但在此特定条件下,只能译成“仿制品”,才能既忠实地表达原文,又符合汉语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黄忠廉.翻译本质论[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200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成果,课题编号YY0909。
作者简介:全红(1971—),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广西柳州人,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
Wilkins曾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1]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听说读写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
然而在词汇的教和学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些问题,影响着词汇习得的质量和效率。就学生的“学”而言,很多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背单词。而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短时效果较好,随着时间的流逝,单词逐渐被遗忘;就教师的“教”而言,教师通常会择取大纲规定的重要的词汇就其诸多义项进行讲解和举例说明。尽管如此,依然不能穷尽单词的所有意义。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实际的语篇中不能恰当的理解已学单词的含义。面对着词汇学习过程中的这些问题,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地词汇学习方法是每个英语老师必须考虑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试图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并为以后的词汇教学提出一些启示。
二、范畴化理论的回顾
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由各式各样的事物组成,看似杂乱无章,然而却是有章可循。因为人类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看到是它们的共性而非差异,并据此对它们进行分类,赋予一定的语言形式。分类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用不同的语言符号做名称的范畴,分类的过程就是范畴化的过程。王寅[2]教授曾给范畴化下了一个定义:范畴化是一种以主客观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物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基于现实对客观事物所作的主观概括和分类,也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的理性活动。范畴化以体验、互动、概括、归类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
“范畴”作为人类的高级认知活动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对范畴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对逻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他为代表的经典范畴论的观点总结如下: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特征是二分的,即一个物体如果具备了该范畴的所有充要条件,则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又好像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范畴之间存在清晰地边界;统一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同。[3]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发现该理论存在不可克服的缺陷,而发现该理论缺陷的第一人是维特根斯坦。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给游戏这个词下一个定义?”通过对足球、高尔夫、棋盘游戏等游戏进行调查,他发现没有一组共同的特征可以概括“游戏”这个范畴里的所有成员,以区别于“非游戏”。因此,“游戏”这一范畴似乎有悖于经典范畴论。然而,虽然在“游戏”这个范畴中,尽管没有一组特征是所有成员所共有的,不过许许多多的游戏背后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娱乐性、竞争性、运气等,这种相似性他用一个隐喻表达――家族相似性来定义。[4]正是基于经典范畴理论的这些局限,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什以大量实验结果为依据,并在总结柏林和凯对颜色词的个案研究及其他学者范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5]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所有的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围绕着原型组成一个范畴,且每个成员的地位不是平等,有的居于核心位置,有的居于边缘位置。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罗什还提出了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她认为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溉括性的上位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下位范畴。[3]
总之,范畴化理论包括原型范畴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本文主要就是把这两个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中,并为我国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启示。
三、范畴化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 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置于词汇教学的核心位置
每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的产生都会对外语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范畴化理论也不例外。如上文所述,由于范畴成员的地位不同,形成了基本层次范畴和上位、下位范畴。语言中的基本单位――词汇的组织规律是以人的经验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在形成范畴的同时也产生了词汇范畴。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处于中心地位,向上和向下形成了上位范畴词汇和下位范畴词汇,形成了一定的词汇等级结构。
基本范畴词汇的特点就是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使用频率去划分教学的次序,频率越高,在教学中越重视。从基本范畴词汇开始,逐渐的过渡到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词汇。当然使用频率不是词汇选择的唯一标准,还应该考虑中英文化的区别,文化不同基本范畴词汇就不同。
(二) 以原型意义为核心,逐步向边缘意义推进
词汇学习的另一个难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6]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人们总是去赋予“老词 ”以“新意”,而不是大量的去创造新词。根据原型理论,一个词所有的义项中,有一个意义是其他意义的原型,其他义项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从而形成了以原型意义为核心的语义范畴。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多义词的时候,要从核心意义出发,逐渐拓展到边缘意义。在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之间的衍生机制和理据――隐喻和转喻。
总之,认知语义学认为隐喻使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成为可能,促使词汇的意义逐渐从具体变为抽象。隐喻已经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法,已经成为一种认知方式。教师了解这一点不但可以清楚讲解核心词义,而且可以很好地向学生解释一些词的具体词义和抽象词义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词义演变的机制。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英语整体水平提高的效果。此外,了解语言的隐喻性本质及其隐喻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喻性的语言和习语。[7]
关键词:范畴化;原型范畴;中专;词汇教学
1概述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A. Wilkins(1972:111)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Lewis(1993)认为词汇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任务。由此可见,词汇储备对于英语学习者至关重要。对于中专英语学生而言,积累核心词汇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至关重要,这些词汇是交流与学习中基本的词汇。
目前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多数英语课堂仍是采用一成不变的背诵单词表的方法来教授学生词汇知识。背诵单词表的方法是多数学生以及英语教师采用的方法,即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会带领学生们对本科单词进行朗读、背诵以及结合例句进行讲解,并按时进行考核的一种词汇教学法。这种词汇教学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单词量很大,学生们通过死记硬背虽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往往是记了新词,又忘了旧词;其次,教师对于词汇的讲解一般都很表面、孤立,缺乏联系,使得词汇学习脱离语境,枯燥乏味,学生失去兴趣;再次,教师重视对于新词的掌握情况,容易忽略对于旧词的复习巩固,加之学过的词汇在课本中复现率有限,以致学生们对于词汇的应用很少,渐渐忘记,使得徒劳无功。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不同类型的词汇都应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鉴于目前我国英语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中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词汇学习方法,使词汇学习系统化,帮助学生摆脱盲目背诵单词的状况,词汇学习变得轻松。
2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与中专英语词汇教学
2.1范畴化以及原型范畴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人们是对由千差万别的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赵艳芳,2001:55)。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源自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经Rosch,Labov,Lakoff等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颜色、形状等,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而建立起来的。(Ungerer,F. & H. J. Schlllid,2008:F25-27)。区别于经典范畴理论,它认为特征不是二分的,即是否具备一个范畴的所有特征并不是该成员属于该范畴的必要条件,范畴之间是模糊的,不存在经典范畴理论所谓的清晰的边界线。具体可以表述为:一个范畴由一些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成员构成,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普遍共同特征,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原型是同一个概念范畴中能反映本范畴特征的最典型的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相等。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了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范畴。(John R. Taylor,2001:F30)
如果把英语词汇看成―个原型范畴的话,英语词汇中的基本词就是这一范畴的原型。随着对范畴认知的深化,人们对范畴边缘成员的认知深度和广度也都相应提高(吴世雄,1994)。因此,基本词汇的基本义项应当是英语词汇教学首要学习和掌握的。由基本词汇的基本义项着手,逐渐向其它范畴或范畴内其他成员推进,是符合人类认知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2.2范畴化理论与中专英语词汇教学
2.2.1原型范畴与基本词汇教学
尽管范畴化理论对某些形成传统的教材教学法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但是现行中专英语教材单词表中词汇的释义多是限于课文中的单一的意思,缺少发散性和关联性。因此,教师在对基本词汇的基本义项进行讲解时应当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联想。例如,在学到fruit时,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做些联想思考,将与fruit所代表的范畴的典型成员乃至边缘成员逐一列出,从典型成员开始记忆,逐渐过渡到边缘成员,由易到难,将具体事物相互联系,使记忆快速又牢固。这里举出一些例子:Fruit:apple,pear,peach,orange,grape,plum,coconut,ect.Vegetable:cabbage,carrot,cucumber,onion,pepper,potato,cauliflower,etc.Furniture:closet,table,chair,bed,cabinet,cupboard,etc.
【关键词】原花青素;冠状血管;血管张力;内皮细胞;电压依赖性钙通道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6-2373-03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Pharmacological profile of procyanidins on canine coronaries in vitro studies
HUANG Yu-lan,LIU Ji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science,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x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yanidins on Coronary arteries in the dog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Rings of Canine coronary arteries were suspended in organ baths containing Krebs-Henseleit solution, and then isometric tension was measured.Results:PCs causing the does-response contractile curve of KCl in K-H solution and CaCl2 in Ca-free K-H solution shifted to the rightward,and the values of their sensitivies and maximum contractions had been less. procyanidins could dose-dependently attenuate KCl elicited-contraction in rings, procyanidins induced-relax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fter incubation with inhibitor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ω-L-nitro-arginine (L-NNA) or Methylene blue(MB)as well as endothelium removal. Conclus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rocyanidins relax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in an endothelium-dependent orindependent manners.The mechanisms for this phenomenon seemed to be related with promoting synthesis and release of NO as well as NO-cGMP pathway.The blockage of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 might underlie the main mechanism of its endothelium-in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Key words】Procyanidins;Coronary artery;Vascular tension;Endothelium;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
1947年,法国科学家杰克•麦斯凯利博士首次于花生壳中分离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s),后证实它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一大类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在抑制肿瘤、防癌抗癌、降脂[1,2]、抗凝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常作为植物药源,近年研究集中于原花青素具有抑制亚硝基化、捕获和强效清除自由基的特性[3],可使致癌物和致突变物发生变性,也被认为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但这似乎不能令人信服,鉴于潜在的机制还未彻底研究清楚,因此,本实验从调节血管张力的角度出发,以血管张力变化为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药品:Nω-L-硝基精氨酸(Nω-L-nitro-arginine,L-NNA),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和缓激肽等药物购自Sigma公司;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s)购自天津市康友天然色素厂;甲烯兰(Methylene blue,MB上海润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上述药品一律用双蒸水溶解配置。
1.2 标本制备:把狗心放在冰冷的Krebs-Henseleit (K-H) 液中从屠宰场取回[4]。改良液成分如下(mmol/L:118.3 g NaCl,4.7 g KCl,1.2 g MgSO4,1.22 g KH2PO4,2.5 g CaCl2,25.0 g NaHCO3和11.1 g葡萄糖)。将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分离并剪下,制成3 mm的血管环,用不锈钢挂钩固定悬挂于盛有K-H改良液的37℃恒温肌槽内,持续通入95%O2和5%CO2的混合气体。另一端挂钩连接张力换能器(JH-2,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通过BL-420智能型生物信号显示与处理系统(成都泰盟电子有限公司)来记录等长收缩时张力的变化。
1.3 实验方法:血管环平衡1.5 h,期间给予血管环2.0 g的张力,20 min更换1次K-H液。待平衡后,先用120 mmol•L-1 KCl诱导其收缩,激发钙通道活性,收缩良好的血管环用于实验。部分血管环用棉签轻擦内皮面数次,去除内皮。使用前列腺素F2α10-5 mol•L-1和10-6 mol•L-1缓激肽检验内皮去除情况,舒张值大于40%的血管环是内皮完整的血管环,内皮完全去除的血管环不舒张或舒长值在10%以内(见图1)。待血管环收缩稳定后,可进行如下实验:
1.3.1 PCs对二种血管激动剂量效曲线的影响:(1)PCs对KCl量效曲线的影响:血管环(完全去内皮)温育平衡后,向浴槽中累积加入KCl (5~50) mmol•L-1, 建立量效曲线。用K-H液反复冲洗平衡后,分别加入1 mg•L-1,10 mg•L-1,20 mg•L-1 PCs温育20 min后,再重新建立KCl量效曲线。(2)PCs对CaCl2量效曲线的影响:血管环(完全去内皮)在无Ca2+ K-H液中温育30 min,先加入100 mmol•L-1 KCl,打开PDC,10 min后,加入累积浓度为10-4.5 mol•L-1、10-4 mol•L-1、10-3.5 mol•L-1、10-3 mol•L-1、10-2.5 mol•L-1和10-2 mol•L-1的CaCl2,建立CaCl2的量效曲线作为对照,冲洗平衡后,观察10 mg•L-1,20 mg•L-1 PCs对CaCl2量效曲线的影响。
1.3.2 PCs对KCl预收缩离体冠状血管环的舒张作用:血管环(内皮完整)稳定后,向浴槽中加入50 mmol•L-1 KCl,待血管环收缩张力达高峰后,用K-H液冲洗。然后,20 min换液1次,平衡30 min后重复上述实验,待血管环张力达高峰并稳定后,加入浓度为10 mg•L-1 PCs,观察血管环张力变化。
1.3.3 阻断剂及内皮细胞对PCs与EST舒血管作用的影响:重复1的内容后,用K-H液冲洗,每20 min换液1次,温育1.5 h, 血管环稳定后,向浴槽中分别擦除内皮细胞或在内皮完整组加入L-NNA 10-4 mol•L-1及MB 10-5 mol•L-1,温育15 min,重复1的内容。对比PCs对KCl 50 mmol•L-1预收缩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的变化。
1.4 统计分析:所有实验收据均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n代表动物数。舒张效应以舒张百分比表示,收缩效应用收缩百分比表示。采用SPSS 8.0软件分析。参照徐端正等报道的方法计算量效曲线实验中KCl、CaCl2的PD2值(激动剂产生其50%最大效应所需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以便激素处理后,比较血管环对这2种收缩剂敏感性的变化。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3组或3组以上资料用方差分析(ANOVA),P
2 结果
2.1 原花青素对血管激动剂KCl、CaCl2量效收缩反应的抑制作用:KCl(5~50 mmol•L-1)可诱发冠状动脉血管环产生明显的量效收缩作用。10 mg•L-1,20 mg•L-1 PCs可浓度依赖性地压低KCl量效曲线,使其明显右移(见图2),最大收缩反应和肌条对KCl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加入累积浓度为10-4.5 mol•L-1~10-2 mol•L-1的CaCl2后,动脉环产生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收缩 (尤其是10-3.5~10-2 mol•L-1),10 mg•L-1,20 mg•L-1 PCs温育后,CaCl2收缩明显抑制,量效曲线明显右移(见图3),血管环对CaCl2的敏感性和最大收缩明显降低。
2.2.1 原花青素对KCl预收缩动脉血管环产生量效舒张作用:10 mg•L-1 PCs使50 mmol•L-1 KCl预收缩冠状动脉血管环产生明显舒张作用(见图4)。
2.2.2 阻断剂及内皮细胞对原花青素舒张血管作用的影响:去除内皮细胞或加入NO合酶抑制剂L-NNA 10-4 mol•L-1、MB 10-5 mol•L-1温育,PCs对50 mmol•L-1可明显阻断KCl预收缩动脉血管环产生的量效舒张作用(见图5和图6)。
对照组:1 mg•L-1, 10 mg•L-1,20 mg•L-1 PCs PD2值依次为:(1.83±0.24)、(1.78±0.21)、(1.01±0.18)、(0.64±0.09)。
3 讨论
已有实验[5]证实PCs是通过抑制电压依赖性钙通(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s,VDCCs)实现它们的药理特性,由于缺少膜片钳等电生理仪器,我们仍然沿用经典的手段来进行相关研究。细胞外K+浓度的升高可抑制钾通道,引发细胞膜去极化,从而使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Ca2+使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粗、细肌丝发生相对性滑动,导致血管收缩。10 mg•L-1,20 mg•L-1 PCs对KCl量效曲线明显的压低作用提示PCs可能是抑制了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于是我们又对PCs的CaCl2曲线进行了研究,同样药理浓度条件下,PCs使CaCl2量效曲线显著右移,因此可以证实PCs在狗的冠状动脉上还是通过抑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起作用的。实验前,血管环完全去内皮,以排除内皮细胞的干扰。
在讨论血管舒张原理时首先要考虑它与内皮和NO之间的关系,关于血管内皮释放的NO是否参与PCs的血管舒张作用,文献报道存在争议。本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NA及去除内皮细胞后,PCs的舒血管效应明显减弱,提示PCs作用具有内皮依赖性,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选择甲烯兰,cGMP环化酶的抑制剂,众所周知,NO可激活细胞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含量升高,进而活化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使平滑肌细胞舒张。加入MB后,PCs舒血管效应明显减弱,这充分说明NO参与PCs的急性舒血管作用。Kim[4]、Fitzpatrick[5]及Virgili等[6]的实验都支持我们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Bagchi D,Sen CK,Ray SD,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cardio-protection by a novel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 extract[J]. Mutat Res,2003,523:87.
[2] Bos MA,Vennat B,Meunier MT,et al. Procyanidins from tormentil: antioxidant properties towards lipoperoxidation and anti-elastase ac-tivity[J]. Biol Pharm Bull,1996,19(1):146.
[3] Shao ZH,Vanden Hoek TL,Li CQ,et al. Synergistic effect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and 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on scaveng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vitro[J]. Am J Chin Med,2004,32(1):89.
[4] Kim SH,Kang KW,Kim KW,et al.Procyanidins in crataegus extract evoke endothelium-dependent vasorelaxation in rat aorta[J]. Life Sci,2000,67(2):121.
[5] Fitzpatrick DF,Bing B,Maggi DA,et al. Vasodilatingprocyanidins derived from grape seeds[J].Acad Sci,2002,957:78.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核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合理分析了这一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化学作为实验型的学科,和原型范畴理论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吻合”的共同点,才能将原型范畴理论与化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们带来精彩的课堂内容。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的基础化学课堂,与原型范畴理论有着很多相同点。为了让课堂更加的精彩,教师们可以将原型范畴理论带进课堂,让学生们对基础化学理解的更加深刻。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所以在将原型范畴理论带入课堂时,教师们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原型。通过讨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给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就十分有必要。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应用
作为范畴理论的成员,原型范畴理论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是其中最典型的成员。范畴的边界十分模糊,所以许多家族成员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作为批判经典范畴理论发展开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已经有很丰满的羽翼,但是却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它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的范畴,原型范畴理论更适合在教学中应用,也很容易被学生们理解接受,这也是它作为范畴理论的独特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
1.典型的范畴成员
众所周知,范畴成员之间虽然有着些许差异,但彼此之间也有着相似的联系,界限十分模糊。而原型范畴理论虽然打着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旗号,但却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凭着这样的优势,原型范畴理论拥有了不同的典型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典型性,让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有了立足之地,为教学提供了优势。
2.范畴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
虽然范畴理论的范围很广,但实际上,家族中的各个分支理论,也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也和其他的范畴理论分不开。这一点,也可以称作是“家族特征”。虽然理论不相同,但范畴家族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将各个理论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合理的融入教学,也是因为除了典型性外,它与其他的范畴理论一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
3.原型范畴理论具有开放性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既有典型性,又有家族相似性,但实际上,范畴的边界还是有些模糊的。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范畴理论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虽然有着不相同的组成条件,但却不能简单的就被区分开来。这也就是表明,范畴之间并不分散,而是拥有剪不断的连续体。当然,这并不能否认范畴理论的原则性,只是这些理论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依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化学课程的基本构架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从分子、原子层次上对物质进行了细微的研究,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一门学科。而它的基本构架就是根据这些细微的知识,学习物质元素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化学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之间的变化。化学的教学方式和原型范畴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把原型范畴理论融入课堂,也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的充实和完善。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但对于“原型”的选择,也十分值得推敲。
(二)原型范畴理论使用的注意事项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和化学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引用至课堂时,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课堂上所选择的“原型”,要有一定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原型”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化学虽然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但基础理论还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只有选择好的原型,才可以让知识更加完善。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学“原型”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比如说,在讲到分子概念时,可以选择水分子作为“原型”为大家讲解分析。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大家非常熟悉,而选择这样熟悉的原型来分析知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概念。反之,如果选择的原型大家并不清楚,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就会直线下降,这也就是很多人反馈的“听不懂”现象。所以,想要将原型范畴理论合理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教师们需要进行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解决问题有着启发性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使用原型思维进行合理分析,并根据问题特征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这足以证明原型范畴理论独特的存在意义。而将原型范畴理论运用到化学教学中,也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又一大作用。加入原型范畴理论,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充实,有吸引力,学生们更容易“听得懂”。虽然与经典范畴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但原型范畴理论更适用于教学当中。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原型时,除了要选择典型、熟悉的例子,也需要考虑学生们对原型的接受程度,如果原型太过深奥,不如选择稍逊一点的简单原型,这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教学中加入原型范畴理论,也是希望给学生们带去充实的课堂内容,希望大家更好的理解知识。当然,学习知识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好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只有充分掌握课堂知识,学习才能够节节高升。
参考文献
[1]罗爱宾.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郭玉锦.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4,(10)
一、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一)原型范畴理论定义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家族相似性范畴和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维特根斯坦在研究中猜测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可能是根据一些事情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来认识其他事物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后人总结分析了维特根斯坦的猜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
(二)原型范畴理论观点
原型范畴理论有以下几点观点。
第一,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界定没有确定的特征,而是由属性来决定的。属于某个范畴的所有成员,他们既有相同的共性特征,又会有别的成员没有的独特的属性。属性与属性之间,既是交叉的,又是有区别的。人们在界定某个成员是否属于这一个范畴时,不仅仅会从他们的属性去分析,这里还存在着一些人的主观认识在里面。所以,界定原型范畴的标准是具有主观性和后天性两种特点的。
第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主要有典型和非典型两种。整个范畴内的成员之间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典型成员是指与范畴内的其他成员有着更多相同属性的成员,相反,非典型成员就是指处于整个范畴边缘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有着最少的相同属性。而原型就是整个范畴内最典型的存在。
第三,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关于范畴的界定,是没有确定的标准,比较模糊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某个事物,只有具备了该范畴的所有属性,才能成为该范畴的成员,只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存在方式。而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的边界是不能用某一个属性就能来确定的,是模糊的
二、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被应用的原因
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复杂的联系,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结构、性质等,既存在着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性质。教师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们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教师不可能会把每一种元素、不同元素中不同的结构性质都讲一遍,也不能不给学生们提及这些知识。所以,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原型范畴理论中与高中化学教学中相似的理论来帮助教师了。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原型范畴理论能够为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指导
原型范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高中化学教学理念有着相似之处,在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新课改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方法也有了很多的改变。既然原型范畴理论与高中化学教学有相同的共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适当的应用原型范畴理论中对化学教学有利的基础理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化学、对化学学习感兴趣,也能使化学教师找到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教学,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原型范畴理论来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
(二) 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接收知识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是一门既复杂、又有趣的科目,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同的。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总结能力。原型范畴理论中举一反三的理论,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
(三)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困难的,也是重要的。其实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高中化学科目学习起来也是很容易的。原型范畴理论就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和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方法。只有用对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能在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原型范畴理论不仅可以应用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其理论中能够举一反三的观念也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观察与了解,找到与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对其存在的共性进行转换,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认知模型;构建;化学问题解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1-0055-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1.021
一、认知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1. 原型范畴理论[1]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亦称类典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观点,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通过“语言游戏”说论证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理论,此后逐渐发展成原型范畴理论。对于原型范畴理论贡献很大的是心理学家罗施(Rosch, 1975)。罗施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proptotype)—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概念的。因此,她认为一个概念总会有它的原型,原型就是在一个范畴中最好的、最典型的、最能用来代表这一范畴的最称职的个体。同时她还指出,人们不是通过正式的一组标准特征来指派一个客体给一个范畴,而是把那个客体与范畴的原型相比较,原型是最好的标本,是一把尺度,人们一般把原型和有关的范畴联系起来。而安德森(J.R.Anderson)则定义为“原型是关于范畴的最典型的样例的设想”。
原型范畴理论在解释认知心理时,认为人们首先是通过原型认识事物,然后将一些与原型具有差异的事物归类认识,这就是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在一个家族中的成员不一定完全相似,但在一些本质上是相似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实质就是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类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的其他个体。
认知心理学中使用的“原型”概念,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侧重于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范畴的“原型”(Prototype),其二是侧重于认知过程和创造心理方面的“原型”(Prototype)。学习是认知过程,因此prororype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
化学科学教育的最基本模式与原型范畴理论十分吻合,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能揭示化学教学原理,是建立化学认知模型的前提。
2. 模型理论[2]
模型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modulus”,其初始含义是样本、标准和尺度,中文原意即规范。模型是科学认识的一种独特形式,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
认知科学实验证明,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记忆、概括和理解,有助于解决问题。化学模型这一认知工具恰好把化学问题或知识高度浓缩,使知识或问题以结构或形象表达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认为,采用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中次要的、非本质的信息舍去,可使本质的知识变得清晰,更容易纳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框架中,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迁移更容易。
3. 化学问题解决理论[3]
化学问题解决是从已有的条件出发,达成目标任务的高级智力活动。问题解决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认知问题、问题表征、联想与匹配、反思与评价。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知识总量、知识的储存方式、认知策略、动机、情绪等一系列非智力因素、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专家之所以能够快速地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原型丰富,匹配迅速,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而新手则相反。
教学实践表明,高中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解决策略是模型匹配策略。利用这种策略解决化学问题时,其过程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问题表征、模型构建、模型检验、模型应用。解决问题过程可用图1表示。
分析问题是化学问题解决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把发现的问题明确化,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模型搜索。如果学生有这样的模型,接着就会进行模型匹配,从而解决问题;但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已知的模型适合此题,那就要进入模型构建环节,并在进一步检验之后解决问题。[2]
二、认知模型的构建过程
1. 构建原型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原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①要选择最能体现概念、原理内涵的“原型”。认知心理学中“原型理论”认为在范畴的图式结构中,原型成员和非原型成员的地位并不相等。就某一个具体的范畴而言,其原型成员具备范畴的理想值,处于范畴中心,有明显的类属特征和较高的清晰度。因此,范畴内的其他成员是不宜用于构建概念、原理的。②“原型”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不熟悉的原型很难让学生从某一教学需要的认知角度去认识。
根据这样的原则,在教《原电池》一节时,我们可选择Zn∣H2SO4(稀)∣Cu为原型,学生几乎都非常熟悉这个反应原理而且基本上具备了原电池的所有特征。①正、负极的判断:负极 Zn(0价)Zn2+(+2价);正极2H+(+1价)H2(0价)。②电极反应的书写:负极 Zn-2e-=Zn2+;正极 2H++2e-=H2。③电子流向:负极正极;离子流向:H+正极,SO42-负极。
2. 构建模型
以某种程度的类似再现另一个系统(原型)的系统,并且在认识过程中以它代替原物,以至对模型的研究能够得到关于原物的信息,依据其表现出来的某些本质特征,进行归纳,抽取其实质特征,建立相应该原理的模型,并在认知系统中进行归类,其抽象程度越高,该模型的适应性就越广。例如我们在上述原型的基础上,原电池的原理模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①找出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不管这个反应是否熟悉,只要学生能标出化合价的变化,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就行。负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一定发生还原反应,只要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分为二,对号入座即可。不管装置如何,只要能找出两极,有电解质溶液、能形成闭合回路的,都可以恢复成如图2所示这种经典原电池模型。
②书写电解反应时,不但要知道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生成了什么粒子,还要考虑到两极生成的粒子和电解质溶液有无后续反应,若有则要合并在一起书写。③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只有两种作用,一是为了反应,而是为了中和电性。学生根据两极的电极反应,自然会知道两溶液中离子的变化情况。
学生有了这样的模型,不管遇到怎样陌生的情景,只要将复杂的反应、陌生的装置与模型中的要素一一对应,就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3. 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
化学问题的设计总是依托一定的化学原理,很多学生在解答化学问题时思路不清、无从下手,究其原因还是不懂化学本源知识,不理解化学原理所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引导学生,在认识原型知识的时候,分析涉及的核心知识,指导学生构建相应的原理模型,再应用到其他具体问题中。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让学生体验到构建原理模型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建立原电池原理模型基础上,以高铁电池为例,进行化学问题解决。[4]其总反应为:
3Zn+2K2FeO4+8H2O=3Zn(OH)2+3Fe(OH)3+4KOH
① 标注电极。按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的趋势,标示在相应元素的上方,电子转移的方向即为外电路电子流向,流出电子的一极为负极,流入电子的一极为正极。②写出相关的电极方程式。依据上面的原电池模型,可逐渐完善电极方程式:负极的基本关系为3Zn—6e-3Zn(OH)2 ,反应中Zn失去电子以后的产物是Zn(OH)2,因而反应物需要补充OH-,3Zn+6OH-—6e-3Zn(OH)2 ;正极的基本关系为2FeO4+6e-2Fe(OH)3,因产物中多出H元素,反应物中需补充H2O(当然也可来源于O2-+H2O=2OH-反应的启示),这样完整的正极反应为2FeO4+8H2O +6e-2Fe(OH)3 +10OH-。③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由电极反应方程式可知,正极持续产生2OH-,而负极则不停消耗2OH-,可以判断溶液中将因OH-的溶度梯度以及反应的需求,而导致OH-从正极向负极迁移。
这样,我们在解决高铁电池相关问题时,就可以原电池模型为样板,进行快速有效的匹配,顺利地进行问题解决。
总之,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学生进行认知模型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化学问题的快速有效地解决,对于化学教学是很有意义的。合理的化学建模能积极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启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正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祥林等. 原型范畴理论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2,(12):3-4
[2] 陈群 董军. 高三化学复习中建模思想渗透的实践与研究[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3,(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