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08 15:32:54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层递式 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83-01

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无疑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学生畏惧写作、写不好作文、无从下笔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屡见不鲜。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传统低效、高耗的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亟需淘汰,创新、有效的教学模式亟待构建,且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也从过去“以仿写促学生作文水平提升”到重视对学生个人感受和生活感悟方面写作方向的转变。为此,则要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应循序渐进,采取层层递进、逐层推进的方式实现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层递式教学正是此类的典型代表,其不仅能够让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变得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还能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基础能力得到提升。以下,作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探讨层递式教学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突破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难关”。

1 前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作文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半壁江山”。语文作文不仅是学生语文基础素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才华施展的空间。因此,一直以来,无论是语文学科课时设计和安排上,还是各类语文测试中,作文一直都是“重头戏”。然而,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上看,其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作文教学不仅存在着诸多难以突破的教学“瓶颈”问题,而且学生对作文学习和写作的“畏难”情绪严重,这些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升。目前,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往往是通过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来积累材料和实现写法提升;二是作文教学缺乏具体讲解和指导,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等存在问题;三是未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写作过程中对教师、教材等依赖性强;四是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积累不足,造成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的局面。以上四个问题是存在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且严重阻碍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制约着学生的能力发展。因而,亟需转变作文教学思路,遵循逐层递进的原则,探索出富有成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以实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率及学生写作能力“双提升”的目的。

2 层递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层递式教学”,顾名思义,其主要内涵是依照“逐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原则,一步一个脚印的推进教学,以促使学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基础在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正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作文写作基础、能力等,而针对不同基础、能力的学生实施统一化教学必将造成部分学生的不适应。为此,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层递式教学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写作水平,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基础,逐层递进,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收获,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3 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般而言,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是分阶段、分目标推进。以下,作者就以自己教学的331班共59个学生为例,分六个阶段就层递式教学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作具体的探讨。

第一阶段:该阶段是作文写作教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和重视生活以及自我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探索生活,并初步学会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形成一定的反馈。具体操作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上交2至3篇的周记,并对其中写的较好的作品加以表演,以鼓励学生继续创造,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保障学生每周都能得到一定的写作训练,如每周设置两节课的写作训练课,来培养学生形成写作的基本能力;第三,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协同家长一道,共同督促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阶段:在学生具备写作的基础能力,能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用文字表达出来之后,就需要步入第二阶段――重视习作的韵味。习作的韵味,就是对学生写作的个性和新颖性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习作变得更具有可读性和内涵。

第三阶段:强化对技巧训练。娴熟的写作技法是佳作形成的必备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写作技法的掌握上,往往存在较大的不足,且大多是以记叙为主。对此,这一阶段,教师就需要强化对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采取多重、多元化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不断锻炼中实现技巧提升。

第四阶段:加强对学生文章立意和构思方面的训练,适当结合历年中考作文真题,让学生尝试自主构思和立意,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战经验”。

第五阶段: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设置各种文体限制,让学生在既定的文体下写作,以提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多阅读些课外书籍,拓展作文写作视野,从而掌握充足的写作材料,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4 结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突破这一重难点教学,势必需要教师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结合层递式教学,从对学生真情实感的引导出发,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到最终实现学生写作整体能力的提升,以此来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意识;研究

1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学习中没有疑问

首先,很多时候在语文课上教师授课仅仅依赖于语文课本,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仅仅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同时语文课不同于数学等理科学科,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主观授课方式占主要,有时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很难判断是对后者是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无疑可问。

1.2 学生对于问问题存在心理问题

首先,很多学生不敢问老师问题,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来说很多同学当面对老师容易产生自卑紧张的心理,很多同学认为提出问题会被老师嘲笑,同学会认为提出问题的学生知识欠缺得到嘲笑。所以很多同学都不愿意询问老师问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的问题,很多时候都存在教学时间短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可同时担任很多班级的任课教师,当下课后便匆忙的奔赴下一个教学班级,也就没有时间认真回答学生的问题,课上也没有安排时间来进行课堂讨论,致使学生不愿意占用老师太多时间,更不愿意耽误课程时间,也就讲问题憋在心里,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着力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2.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

在师生关系上,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们大胆质疑老师所讲的内容,并给学生们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与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提出问题一定是经过了思考。但是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老师一般会认为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幼稚,很多时候都作出简单的解释很少能予以重视,于是很多时候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学生思考的成果,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所以身为语文教师,要循循善诱,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开发多样性,丰富化的思维。总之,教师要学会适当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在正确科学的道路上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引人入胜的教学课件,这样可以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昂,放松身心,更好的融入课堂。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大大提高,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了兴趣学生也就愿意进行思考,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可以采用延迟评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在作业讲评之前,先进行发散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鼓励立意新颖的答案。在学生们充分思考的过程中,老师给以充分的思考时间,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想法。如此,就会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2.3 积极进行课后评价,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很多情况下,学生已经有意识遇到问题先进行独立思考。然而如果教师课下不对学生的问题意思及时进行巩固,那么慢慢学生就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课下的巩固十分有必要,教师应注重在课下多布置一些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畅所欲言的题目,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问题意思的目的。在进行讲评时,要注重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对学生的进步及时进行表扬。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结束语

语文的学习应充分发挥语文课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身为初中语文教师应摆脱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和观点,转变教学观念,学习国外先进的语文类教育教学手段和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新式课堂,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创新性人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具有问题意识的新世纪新型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为学生今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勇敢前行。

参考文献:

[1]何茜.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2(5):48-49

[2]袁慧娟.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12(27):68-69

[3]杜发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3(32):49-50

第4篇

 

 

 

目前,教育的改革已经从体制的改革转向课程和教学过程的改革。教育部《面向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样的改革实验,既在宏观上涉及到学校教学系统的学生、内容等要素,也在微观上涉及到认识、情感、技能、需要、兴趣、意志等,涉及到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急待解决的问题,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参与人员的群体性,研究过程的验证性,所以其研究成果,无论是过程性的、阶段性的成果,还是终结性的成果;是显性成果,还是隐性成果,都会在课题组内得到及时应用、推广,由此逐步辐射开去,影响到其他学科、周围的学校和地区。因此,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第5篇

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针对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急待解决的问题,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开展教学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至少可以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选题指南

1、基础教育课题改革研究

新课程实施的研究;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研究;课程现代化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研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适应办学模式多样化的研究。

2、教学论研究

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方法论的实验与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各种教材(特别是地方教材)应用研究。

3、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

计算机辅助(整合)学科教学研究;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研究。

4、教学管理研究

学科教学评价研究;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

5、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研究;儿童潜能开发研究;青少年健康人格培养研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6、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目标要求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及途径的研究;先进教师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二、课题的前期论证

课题的前期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的工作,一般把这一过程分成三步:(1)明确研究方向;(2)周详研究计划;(3)进行研究可能性的自我分析

总之,通过教育实践,挖掘研究方向,提炼课题雏形,设计研究课题的内容。

课题的前期论证的关键是完成八个要素的推敲,它们分别是:

1、课题名称的确定课题名称在内容上要突出课题的重要性,准确性,

名称要醒目,要恰如其分。一般由三个成份组成:主题词、定语和有关技术说明。例如: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三期)重点课题“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立项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其中主题词“导学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定语“初中”和“语文”,技术说明“教学模式的研究”,名称醒目,准确,一目了然。

2、目的的论证指对课题研究的目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行分析,重点考虑通过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目的是以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单元为依托,以学习方法指导与实践为主线,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的一种开发性的单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价值是以构想体现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系统论整体性原则,建构主义等为支撑。其实践意义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让学生在大量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从而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背景论证指的是对该课题方向的国内研究现状的了解与简要分析。别人已做过什么研究,还需要做什么方面的加深研究,其意义是什么?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语文学科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责任和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二十多年语文单元教学模式的背景,我国语文教学中接受式教学、分析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模式几乎一统天下,长期陷入“高投入低消率”的怪圈,语文教改不从宏观上着眼,仅仅停留在一技一法的改革上显然是不行的背景。另外,借鉴了河北省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和构建的“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两翼”指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环境)的框架以及宜昌市开展的“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此社会和学术背景上提出了该课题加深研究的内容,阐述了其研究的意义。

4、基础论证指的是课题承担者已有的基础的客观的估计。它一方面包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成员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另一方面指的是已掌握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已形成的假设或阶段成果等。基础论证也可以说是条件分析,除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学科结构、学术水平、主要著述或成果以外,还包括课题组的工作环境情况等。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成员均是南京市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另一方面是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第二期)重点课题“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深拓宽的。

5、内容设计指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是研究计划。内容设计要把课题从结构上分析,其包括几个子课题,子课题又包括几个部分,就是结构的科学树。例如:“导学式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教学中的“八课型”,“八课型”也就是子课题。“八课型”是指“预习课”“教读课”“自读课”“回读课”“延伸课”“活动课”“

作文课”“测评课”几个部分,每一个课型均有学校课题组分别研究形成丰富多彩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最终构成了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6、步骤设计将研究任务和目标加以分解,与时段结合起来,落实到人,制定分阶段的操作计划。

7、方法设计指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

8、成果设计指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主要表现形式为论文集(教师和学生)、教学案例集、制作(光碟、教学具)等。

三、中小学教学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怎样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要科学,研究方法要科学,研究过程要科学,数据处理的方法也必须科学合理,方能使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3、过程性原则

学校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影响,引导或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转化的过程。教育要求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活动,成为他自己的要求,才能转化为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落实的。是通过观察、倾听、思索、发现和研讨,不断地改进研究方法;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得出结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可操作性,不然研究就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成为基层领导和教师的负担,研究也难以奏效。整个过程也是锻炼培养教师的过程,不是在研究室里查资料,一蹴而就的。

4、合作性原则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是研究育人的活动。教育对象的群体性、差异性,影响育人结果的因素复杂多变,因此,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学科的专家与教育家及教师队伍组成,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封闭承担完成研究的,大量艰苦的设计、实践、验证、思辨和总结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力量,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集体的智慧和外界的帮助。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的提出往往来自第一线的教师,虽然它也可能研究教材教法,但这种研究不只是凭经验转承,形式上也不一味要求传帮带,课题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调查分析、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是通过分工合作的关系来完成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

5、推广性原则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讲计划;成效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学讲计划”成为了教坛课改百花中的一朵奇葩,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能够营造更为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认真贯彻落实“学讲计划”的要求,将其与语文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一、以“学讲计划”为抓手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强大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教学研究,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课堂沉闷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体现,学生自然而然地表现为学习兴趣不足。在“学讲计划”实施背景下,这一状况得到了有效改观,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学的对象,“学讲计划”教学改革赋予了学生更为自主的地位,要进行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等“五学”来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成为了整个学习探究活动的主角,不仅要认真地思考问题,还要与同学进行交流研究,以及用自己的话将学习成果体现出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够被有效调动起来,学习更为投入。其次,在“学讲计划”教改模式下,师生互动更为显著,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点拨,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中,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了积极的情感。“学讲计划”是有效推动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抓手,也是积极的情感促进因素。

二、以“学讲计划”为抓手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对预习环节的重视程度不高,更多的是依靠课堂的讲解来实施教学。这样的狭隘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课前也没有能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习惯,对于初中教学工作时间紧、节奏快的特点而言,课前缺乏了有效的预习活动,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熟练性、顺利性也会受到极大制约,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学讲计划”的实施有效突破了这一方面的困境,让学生养成坚持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强化了预习技巧的指导,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便与发现疑难问题和提出这一方面的疑惑,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的思考、质疑和探究学习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笔者在贯彻落实“学讲计划”的环节,将提高学生课前预习能力以及培养良好预习习惯作为重要的抓手,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保证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一方面要求学生针对生字词、文学常识进行自我学习与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写作特色,以及针对其中的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分析感悟,筛选出其中难以理解的内容,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学习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预习能力。

三、以“学讲计划”为抓手提升学生协作学习意识

许多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以一种“单打独斗”的形式进行,虽然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但是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能力、理解方向与层次以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自己学习活动中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与概括问题答案。“学讲计划”教改模式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协作学习平台与机会,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小组讨论”环节。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会对照课堂思考探究题进行充分的思考与研究,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在小组里面进行协作学习,一方面可以向其他同学询问自己无法理解或是不能确定的内容,以及提出自己的疑惑,让大家一起来研究与讨论。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研究和突破难点,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逐步从自己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协作学习,大家一起研究和提高,养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这有助于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以“学讲计划”为抓手训练学生思维探究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点的传授和情感的教育,还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其中思维探究方面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结合“学讲计划”的要求,将学生思维探究水平的培养充分融入进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水平。“学讲计划”教改模式专门设置了“交流展示”与“质疑拓展”两个教学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展示”环节,每一个小组都须要进行汇报交流,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一个小组汇报、其余小组进行补充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观点往往出现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笔者没有直接点评,而是顺势引导学生针对观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讨论研究,让学生在相互辩论的过程中明晰道理、加深理解和深化巩固,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在“质疑拓展”环节,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小组提出问题,在上一阶段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难点攻克,教师侧重于发挥引导的作用,让学生针对重难点加深巩固,这对于全面完成学习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探究水平。

五、以“学讲计划”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而言,教师一定要强调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讲计划”模式中,笔者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教学改革的推进有效结合起来,体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首先,笔者指导学生养成了课前坚持预习、课堂积极思考与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对于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笔者指导学生养成了质疑的思维习惯,遇到难点问题摘记下来,在小组以及班级交流之中提出来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习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再次,笔者指导学生养成了及时反思与总结梳理的良好学习习惯,每一节课的学习成效如何,都须要在当堂检测环节进行自我评估,以便于及时发现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开展拾遗补缺以及针对性的纠正。学生在运用各种技巧方法开展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技巧的借鉴与吸收、分析与总结也是学生的必修课,在这样的学习研究之中,学生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技巧程度,从而更加有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学讲计划”要求,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广大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将这一教学改革模式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诗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2(11).

[2]王振帅.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初探[J].学周刊, 2012(02).

[3]王翠萍,胡石,宋佳.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14).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主要指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进行深入探索与改革,同时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基础,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改进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改善中学生对写作的厌倦,强化中学生的写作自信。

一、运用创新思维进行作文教学

传统语文作文的教学方式在写作理念和内容及方法等多方面,严重制约着教师开展语文作文教学。以往的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在对待任何一个作文题材时都会比较严肃,过度强调构思新颖与用词华丽及主题必须宣扬真善美[1]。此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同时要有大胆探索与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且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利用这种精神去影响与鼓励中学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与发散性思维。比如在进行《我的好朋友》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对写作对象进行讨论,其中学生认为不但可以写小时候的伙伴,还可以写现在的同桌与同学及校外朋友。而教师还要鼓励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以原有好朋友为基础,运用自己心目中好朋友的具备的标准去塑造自己新的好朋友。此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中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构思平台,不仅尊重了中学生的内心世界,还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写作的束缚,从而使作文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二、强化情感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教学与学习的关系,教学方式常常是传授模式,课堂教学通常也是依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在作文教学课堂中缺少情感元素。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一定要具有情感元素。因此,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一定要提倡情感教学[2]。第一,教师要向中学生展现自己激情的一面,这样在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呈现出语文作文的人文性。教师唯有运用自己激情的一面,才可以激发出中学生的语文写作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写作的浓厚兴趣,进而使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语文课本知识与作文写作中。第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情。其中情字就像学习与教学的催化剂,利用情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沉浸在教材知识与作文写作中。例如在进行《我的母亲》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母亲与教育进行描写,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母爱与爱母亲的情感情境中,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或是相关优秀作文,使学生们深切体会到母亲的真爱,同时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最后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母亲》,而且指导学生运用写作防范与技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强化实践教学法的运用

以前,教师常常根据教材内容与作文课本知识完成教学,极少重视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实践性[3]。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的作文教书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实践性,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况,以学生在社会中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语文的作文课堂上充分感受实践,并且在实践中可以联想到语文教材知识与作文写作感想。例如,在《故宫博物院》的知识与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故宫博物馆相关的段视频,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故宫博物馆的具体情形,通过视频亲眼看到故宫博物馆的宏伟与华丽,然后让中学生自己以文章的形式描绘故宫博物院的相关情境。再比如,在进行《大自然的语言》文章教学与课后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充分体会大自然的气氛,然后学生亲手动笔描述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最后在回到课堂上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讨论与评说大自然具体存在哪些语言以及大自然主要利用什么实现信息的传递?教师让中学生进入大自然中,亲身体会大自然的信息传递模式与感悟大自然的说话方法,并且结合教材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引进实践教学方式,可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教材内容关系到的知识点,经过自己的写作练习,可以充分激发中学生学习教材知识与写作的兴趣及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4]。因此,在新课程标准影响下,一定要对现有初中语文的作文写作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广泛运用实践写作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写作与学习,还能在实践过程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充分激发出中学生对语文的作文写作积极性与热情,提升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活跃度。

结束语: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面临着教学理念的改革与课堂的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应试作文为主要目的,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抒发为重点。为了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更高。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全方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更为积极地进行语文作文学习。

参考文献:

[1]薄健强,赵妍,薛燕.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

[2]孙金梅,王振伟.作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新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11).

[3]于春洋,胡云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教育科研论坛,2013,(10).

[4]曹文波,张泽军.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