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2:16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幼儿托管服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婴儿托管;主体;类型;特点
在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年轻父母对子女抚养质量越来越重视,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的生活压力也不断增大,使我国的家庭绝大多数呈现出双薪核心家庭的局面,谁来照顾低龄婴儿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老人协助、雇佣保姆是目前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主要方式,但力不从心、护理质量让人不放心等问题也是绝大多数家庭已经面临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为年轻父母寻求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目前,0-3岁婴儿托管服务在美洲、澳洲一些国家已经非常普遍,也形成了较成熟的模式。澳大利亚政府为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开设了多种多样的儿童保教机构托管0-6岁儿童,包括全日托机构、家庭日托机构、居家托管机构、临时托管机构和一系列非主流保教机构等,家长可根据家庭情况和孩子需要任意选择。政府也为各种机构提供了不同的资金帮助和专业技术支持。而我国部分省市和个别学者也早就提出过发展0-3岁婴儿托管服务的建议。北京市早在2001年9月1日就开始执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将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由3-6岁向前延伸到0岁。郑健成在《0-3岁早教社区服务现状与示范性幼儿园作用的发挥》中提出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并建议可将示范性幼儿园作为重要推动力量,发挥指导、研究、枢纽作用。
可见,0-3岁婴儿托管服务是可行的,也是有一定需求的,而目前在我国,这一方面的实践几乎还没有起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教养婴儿责任重大,而家长对婴儿托管不能放心。那么什么样的机构能够或者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来解决婴儿父母参与社会工作的后顾之忧,让社会服务更好地与现实中青年人的生活需求相适应,就是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婴儿托管服务主体选择的依据
根据本课题研究小组对成都市市区及郊县县城随机走访的115名婴儿家长的调查发现,其中有88人认为照顾孩子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烦恼,有83人认为自己的家庭照顾孩子的方式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对孩子产生着不利影响。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年轻父母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方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二是更专业地给予孩子照顾并促进其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机构能够或者应该提供这样的服务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去思考,第一,谁应该为年轻人的工作提供方便和保障以解决后顾之忧;第二,谁能够给予孩子更专业的照顾促使其更健康地成长和更好地发展。
二、婴儿托管服务主体的类型
由于婴儿托管服务在我国几乎还未起步,因此谁能更好地开展这项服务目前还不能进行实际的比较,根据各种相关机构的特点分析,不同的主体开展该项服务也会有各自的特点。
(一)根据开展服务的目的和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开展服务的目的和方式来看,开展婴儿托管服务的主体可以有福利支持性质的和市场盈利性质的两大类。当今社会,社群生活的主要活动发生于六种基本的社会制度中,包括亲属、宗教、工作单位、市场、互助和政府。当人们的需求无法以福利或者支持的形式得到时,就只能依靠市场来满足。也就是说当社会福利制度还不够完善时,人们获取服务的途径还可以依靠市场,而市场也就是以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盈利和满足需求的目的。市场也是众多新兴行业兴起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婴儿托管服务这一新领域,其实施主体也很可能将从市场中诞生。然而,从社会这一宏观整体来看,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参与社会工作都既是个体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劳动者提供工作的便利解决后顾之忧不仅仅是劳动者个人的迫切愿望,也应该是社会工作的提供者值得考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的社会构成中,为协调劳资关系、促进工作效率、维护劳动者权益、服务人们生活而存在的组织或行政部门主要有工会、妇联、社区等。为了让劳动者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真正创造效益,这些组织或者部门有责任为劳动者的生活需求考虑,当劳动者出现参加工作和照顾婴儿的矛盾冲突时,工会、妇联、社区等机构应尽其所能帮助解决困难,这种帮助应该是福利性质或者支持、互质的工作,这种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更好地工作和发挥其个人价值,是一种以过程与过程、行动与行动相交换的方式。
(二)根据服务主体的职能进行分类
不论开展婴儿托管服务的主体将是以市场盈利的方式诞生,还是以福利支持的形式形成,从其体现的职能上来看,也可能有两种类型的主体。一种是以筹集和分配资源、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为职能的行政主体,另一种是以拥有专业技术,能提供专业支持为特点的技术型主体。能实现其行政职能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派出机构,而能提供专业支持的主体主要有妇幼保健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
(三)根据服务主体实际发挥的作用进行分类
由于社会构成和社会分工的现实决定了能够宏观组织和协调各方关系的行政主体不一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而具备专业水平的技术型主体不一定能取得相关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因此,根据不同主体实际发挥的作用可以将服务主体再分为监管主体和实施主体两大类。比如某单位的工会考虑到职工的实际需要,筹备开办了婴儿托管服务中心,但从专业性的角度考虑,可以将该中心委托给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那么该工会是此项托管服务创办的主体,而受托的机构是真正实施该服务的主体,工会对该机构实施服务的过程具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利,是监管的主体。
三、各类婴儿托管服务主体的特点
通过对各类可以开展婴儿托管服务的主体本身特征的分析看来,各种主体开展该项服务可能在资源上、条件上、专业性上、方式上都有不同。
(一)工会、妇联
工会是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工会应协助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办好职工集体福利事业。妇联的基本功能是代表、捍卫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同时维护少年儿童权益,关心妇女工作生活,拓宽服务渠道,建设服务阵地,发展公益事业,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服务,协调和推动社会各界为妇女儿童办实事。工会和妇联应该为职工的实际需要考虑并解决实际问题。由各单位工会或妇女委员会开展婴儿托管服务,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清楚本单位工作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协调服务与本单位工作之间的关系,比如服务时间可以更好地根据职工上下班的时间进行安排。同时,可以根据单位情况尽可能地利用已有资源,比如组织职工轮流进行志愿者服务。
(二)社区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其特点是一个社区生活的人群会面临某些共同利益、共同问题,具有某些共同需要,因此结合在一起。社区的构成是以地理区域来划分的,因此,社区为人群提供的最大便利在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参与活动更方便。社区开展婴儿托管服务,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家长采取就近原则,方便接送,家庭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分工合作,家庭成员也都可以方便参与社区的相关活动。
(三)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坚持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由于妇幼保健机构的工作主要着眼于儿童身体健康的维护,这也是家长在照顾婴儿过程中最重视的问题,而且在维护和促进婴儿身体健康方面,妇幼保健机构也是最专业的部门,婴儿如果遇到疾病或者意外,也能最及时地得到相应处理。因此家长对妇幼保健机构的信任度相对最高,如果由妇幼保健机构对婴儿开展托管服务,家长的认可度更高,更放心。
(四)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0-6岁儿童施加影响的活动。相比其它各种机构,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婴儿托管服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促进儿童发展的专业性方面,作为教育机构,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到婴儿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心理、能力、个性、情感、习惯等。同时,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婴儿发展的连贯性,更好地与以后幼儿入托幼儿园相衔接。学前教育机构延伸向3岁以下婴儿的服务应该是发展的趋势,也应该是婴儿托管服务最主要的实施主体。
(五)市场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机制也被大量引入了教育行业当中,教育被视为商品而进行服务性消费,而这种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由来已久,北欧国家的学前教育已经实现从完全福利到市场机制的引入,美国英国的学前教育是以市场为主、政府保底的方式开展。市场经济遵循市场规律,学前教育进入市场竞争,也就日益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婴儿托管服务以市场的方式来发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灵活变通,实现多样性,满足不同类型家庭的需求,也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探索出更好的服务模式。
总之,婴儿托管服务在我国社会中将是一个有需求、待发展的行业,各种相关的主体机构值得积极将该项服务推进起来,一方面解决年轻父母工作压力与家庭生活需求相冲突的困难,另一方面为婴儿能够得到更有效的照顾和发展寻求更适宜的方式。但不管由何种主体开展该项服务,其工作人员都应接受有关婴儿保健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培训,其资质都须经过严格审核。
参考文献
[1] 王春亚.澳大利亚儿童保教机构的类型及政府资助概述[J].当代学前教育,2012(1).
[2] 郑健成.0-3岁早教社区服务现状与示范性幼儿园作用的发挥[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3] Neil Gilbert,Paul Terrell.黄晨熹等译.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荣芳,高春凤.城市社会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海英.常识的颠覆――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的社会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婴儿托管;需要度;接受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呈现出双薪核心家庭的局面,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年轻父母对子女抚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工作与照顾家庭的矛盾也随之而出现,谁来照顾低龄婴儿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辞职回家、老人协助、雇佣保姆是目前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主要方式。辞职回家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老人协助或者雇佣保姆中出现的力不从心、护理质量让人不放心等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为在照顾婴儿方面有烦恼的家长,尤其是有工作压力无法分身的家长寻求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婴儿托管服务研究的现状
目前,0-3岁婴儿托管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非常普遍,有可借鉴的丰富经验,而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始了思考的起步。
陈红梅等在武汉市面向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提到家长有非正式临时收托的需求,并提出使幼儿园成为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有明显优势。左本琴等在上海市进行的调查也发现,0-3岁婴儿的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在早期能得到全面的智力开发、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而目前可选择的以民办早教机构为主,但家长们对民办早教机构的规范性存在疑问。张书颖等在讨论为小学生提供课后托管的问题时,分析了家长在工作与生活之间两难的处境,提到实施有需求家庭的托管服务是降低新生代生产生活压力的有效措施,可以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价值理念。但他们明确提出将低龄儿童排除在托管的考虑之外是出于安全原因。而我们认为其中家长面对的困境是相同的,而安全措施是可以不断规范的。栾俪云在针对小学生家长照顾子女方式及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家长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但他们对托管机构又不放心。而我们认为这也是低龄婴儿家长同样面临的问题。
2001年9月1日北京市开始执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由3-6岁向前延伸到0岁。
2014年8月15日南京市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公民个人等以多种形式举办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大力扶持社会办园。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分为育儿园、亲子园和看护点三种类型。这一办法正式考虑到了婴儿托管的问题。
二、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调查
由于目前幼儿园收托的年龄已经向下延伸到了2岁,因此本次关于婴儿托管问题的调查我们拟针对婴儿在0-2岁期间的照顾问题进行。本次调查面向成都大学的青年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就调查对象在接受问卷时的兴趣和完成问卷的认真程度看来,被访者对该问题有关注意愿。此次调查的对象我们选择了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准父母和0-2岁婴儿的父母,他们正在经历照顾婴儿的过程,对其中的烦恼、困惑有最切实的感受,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最直接的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将准父母也归为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群体是因为我们认为准父母对婴儿的照顾方式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对问题和解决办法都有比较成熟的思考,并且他们的规划基本可以确定会成为不久之后切实的行动方式,因此可以算是一种成为事实的烦恼和措施;第二类是未生育子女的青年教师,他们是未来婴儿托管服务真正可能面对的群体,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应该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第三类是孩子在2岁以上的家长群体,他们在曾经照顾婴儿的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也可能是其它家长会遇到的。因此,我们以第一、二类人群为主,兼顾第三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婴儿照顾方式的现状、婴儿照顾过程中的烦恼和家长的主观意愿、家长对婴儿托管的认识和担忧三大方面,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得到这样一些发现。
(一)婴儿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现状值得引起重视
1.婴儿照顾方式以父母亲自照顾为主
图1 对婴儿照顾方式的选择结果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父母选择了由自己或者配偶亲自照顾婴儿,并且在三类人群中都是以自己亲自照顾婴儿的人数最多。同时也发现,无子女的人群选择“自己亲自照顾”的人数明显比选择其它选项的人数多得多,而另两类人群各选项之间选择的差异较小,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转变,更加认识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更愿意自己亲自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种意愿与现实的矛盾,亲自照顾可能只是年轻人一种美好的愿望,但真正兵临城下时才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一愿望难以实现,还是不得不选择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方式。
2.祖辈的照顾仍然很普遍
从调查结果来看,祖辈照顾婴儿仍然是较普遍的一种方式,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5%。其中绝大多数是一家三代住在一起,还有少数家庭面临着祖辈将孩子带离父母身边的无奈。
3.家长对亲自照顾满意度更高
从家长对所选择照顾方式的满意度来看,父母亲自照顾的满意度较高,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都透露出或多或少的无奈。尤其是对“祖辈照顾”这一目前仍然较普遍的方式,父母真正感到满意的比例低于10%。
图2 各种照顾方式的满意度
(二)婴儿照顾过程中有各种烦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预设了婴儿照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八种问题供家长思考自己是否有此烦恼,包括照顾婴儿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对婴儿能否健康成长产生的担忧两大类,其中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包括对工作的影响、时间精力不足、自己与父母保姆之间相处的烦恼三大方面,对孩子的担忧概括在身体、教育、交往以及所形成的习惯、能力五个方面。此外,我们询问家长是否有别的烦恼,家长没有作出其它回答。调查呈现出如下结果:
图3 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从图3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尤其表现在两方面。
1.影响工作是很多人的烦恼
调查发现,54.6%的家长感觉到照顾婴儿这一家庭责任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占用工作时间、工作时难专注、工作无法高质量完成等方面,有的家庭甚至不得不以夫妻一方辞职回家的方式解决照顾婴儿的问题,但这样的选择对于事业以及经济都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压力。
2.祖辈协助带来诸多烦恼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隔代教育的担忧是家长最大的烦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父母对祖辈照顾婴儿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婴儿随之而出现的习惯、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也相应地成为了家长的烦恼,从调查结果来看,由祖辈照顾且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婴儿家长几乎都存在有关婴儿习惯、交往方面的烦恼。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4),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对于“与父母或保姆相处的烦恼”的选择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有子女人群的选择比无子女人群要高得多,而且认为有此烦恼的人群中仅有一人是请保姆在家照顾婴儿的,其他都是选择由祖辈照顾或者自己照顾的,其中以选择由祖辈照顾的为绝大多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家庭中两代人相处的矛盾是很难避免的,而这种矛盾让很多人在不断隐忍,尤其出现在婆媳之间或者女婿与岳父母之间时,往往可能变成日后长期相处的刺,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不利的。而无子女人群认为有此烦恼的人很少,究其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还没来得及体会到。
图4 各类人群中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三)家长对婴儿托管持观望态度
关于“你是否需要婴儿托管”的问题,有19.5%的家长表示需要,48.1%的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只有32.4%的家长明确表示不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婴儿托管服务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而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反映出他们有需求但是不放心的心理状态,这种不放心和这一服务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目前,成都地区婴儿托管服务几乎处于空白,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以及责任范围都处于很模糊的状态,家长的担忧也就很正常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图5),家长对机构托管婴儿的担忧最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单对多照顾不够精细;第二,教养人员缺乏责任心;第三,教养人员能力不足。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6),我们看到,各类人群担忧的问题也有明显差异,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最担心的是能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照顾方法的困惑;而2岁以上孩子的家长担心饮食质量和亲情淡化问题的明显比其他家长多得多,我们猜测这和家长感受到的孩子入托幼儿园的实际问题有关,这也对我们在开展婴儿托管服务上如何符合家长的愿望和需要提供了启示。
图5 对婴儿托管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图6 各类人群中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三、婴儿托管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
从面向家长进行有关“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的调查中,我们认为,家长对婴儿托管是有需求的,同时存在很多的担忧,造成目前不敢接受的一种状态。
(一)家长的烦恼可以通过婴儿托管得以缓解
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可能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呈现出的,即家长已经直接表达出有需求的;另一种是潜在的,也就是说家长没有明确表示有此需求,但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其照顾婴儿的烦恼可以通过让婴儿入托的方式解决的,这部分家长应该也是婴儿托管可服务的对象。比如家长最主要的两大烦恼:隔代教养的负面影响和与工作的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托管婴儿的方式解决的,而家长对婴儿健康成长的担忧和照顾婴儿在方法上的烦恼,也是专业的托管机构可以让家长省心并对家长加以指导的。
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年轻父母在社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生活对经济收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认为由专业机构托管婴儿是解决年轻父母参与社会工作后顾之忧的最有效措施,能更好地和年轻人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二)家长的担忧需要重视并寻求解决
关于家长们对婴儿托管的担忧,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源自于托管机构的不完善,另一类源自家长的过度担心。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无疑加剧了家长对托幼机构的不放心,而幼儿园出现此类事件的根源在于幼儿入托需求的增加导致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培养跟不上、教师录用降低标准等因素,因此婴儿托管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不能“”。另外,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还包括缺乏监督。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监控不能深入之处,发动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也是有效的监督办法,如果托管机构能够将托管的全过程透明化,比如将婴儿在园的全部活动全方位摄像记录,并允许家长自由查看,想必家长的担忧也是可以消除的。同时,婴儿托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责任认定以及师生比、师资要求等都需要详细具体的研究和规划,用全面具体的方案措施让家长认识和了解婴儿托管及其价值,并赢得家长的信任。
此外,家长对“单对多照顾不周”的担忧以及部分家长对“婴儿能否融洽相处”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的过度担心。我们认为婴儿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适合年龄特征、安全且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婴儿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一对一的服务,而需要一对一服务的生活环节,教养人员可以轮流进行。由于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新一代的父母对多个孩子共处的情境毫无感受,让新一代的祖辈对孙子孙女格外宝贝,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实的婴儿家庭照顾过程呈现出多个成人围绕一个孩子的局面。人越多,越细致;越细致,越控制;越控制,越包办;越包办,越辛苦;越辛苦,越觉得需要人手多。恶性循环下,成人对照顾质量的关注集中到了人手数量上,而孩子的活动却被限制了。因此,婴儿照顾过程中应该“抓住”什么、应该“放手”什么,也是展开婴儿托管服务之前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当然,教养人员足够的配置也是必须的,例如:南京市于2014年8月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师生比的要求是0―6个月1∶2;7―12个月1∶3;13―18个月1∶5;19―24个月1∶6。至于孩子之间能否融洽地相处,相信在专业的引导下,孩子表现得会比在家庭中更好。而日本、新加坡、台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婴儿入托的先进经验也是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通过本次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婴儿托管服务是有一定需求的,其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而展开婴儿托管服务是基于婴儿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的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上想到的。当然,如果延长妇女产假的提议能够得以实现,如果父母亲自照顾婴儿的可能性能够得到提升,我们也就不需要再为婴儿由谁照顾的问题而烦恼了。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金锦秀.从局外走向局内――关于幼儿园成为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 左本琴,周平.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3] 张书颖,杨晨.关于对社区有需求家长实施儿童托管服务的探讨[J].新东方,2012(6).
[4] 栾俪云.双薪核心家长子女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关键词:托管班;现状问题;对策
校外托管班是面向中小学、幼儿园学前班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接送学生上下学、照顾学生中晚餐和午休,并进行作业辅导、照料、陪伴儿童游戏的一种服务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由于工作繁忙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家庭,这种机构在大中城市尤为普遍。
一、校外托管班的现状
以本文的调查对象――襄阳市高新区四所中小学为例,笔者抽取小学学段1-6年级共计15个自然班、初中学段共计11个自然班作为调查对象,经过对调查数据整理发现,其中小学低年级学段(1-2年级)总体托管率为12.3%,小学中年级学段(3-4年级)总体托管率为17.9%,高年级(5-6年级)总体托管率为34.7%,初中学段七年级托管率为24.2%,八年级18.5%,九年级10.4%,在义务教育学段,接受校外托管班服务的学生比例随学段增加而呈现先快速增加再整体回落的趋势。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接受托管的家长的职业和知识文化水平差异较大,呈两极分化状态,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职员,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大部分为初中水平,而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职员的知识文化水平大部分为本科及以上水平。
为上述调查对象提供托管服务的机构共计45个,在这些托管机构中学业辅导老师共计94人,大部分为在校大学生,少部分为专职学业辅导老师;生活管理服务老师共计74人。机构之间差异非常大,最大的机构有28名学业辅导老师,5名生活管理服务老师,最小的机构只有1名学业辅导老师与1名生活管理服务老师。同时托管机构对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服务功能差别明显,小学学段主要接受中晚间托管服务,以生活管理为主,初中学段主要接受晚间托管服务,以学业辅导为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张,内地城市大量接受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对于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产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反映在义务教育学段,这两类人群的子女接受托管服务的比例较高,同时校外托管班还存在着无序化的灰色成长状态,其机构性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在客观上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社会各级给予高度重视。
二、托管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流动需求和家长需求,校外托管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是目前社会对托管班的性质以及运作界定模糊,使得托管班处于“灰色地带”,也存在着无证经营、监管机构缺失、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分析,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部分校外托管班监管机构缺失、无证经营
在笔者调查的45个托管机构中,有37家托管机构属于无证经营,另外8家注册为文化补习学校或者艺术教育学校,无证经营率为80%以上。就校外托管班的服务内容而言,小学学段以生活管理为主,课业辅导为辅,其专业性并不强,而初中学段则与之相反。生活管理与课业辅导相互交融的服务内容使得社会对托管机构的性质界定模糊,校外托管机构注册为教育机构的审批通过率极低,又达不到商业机构的审批标准,托管机构长期在教育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徘徊不定,使得行政管理监督存在困难,虽然个别省份出台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但大多数地区并没有这方面的管理规定,而且我国也没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部门、工商部门等都无法对其进行监管,托管班目前处于行政监管的空白地带。
(二)校外托管班安全与卫生堪忧
在笔者调查的45个校外托管班中,大部分托管班既没有相应的证件,如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也没有必要的安全设施。有的托管班还存在随意改造房屋、私拉乱接电线等情况,空间小、学生多、安全隐患多。对于饮食,大部分校外托管班提供的饮食是托管人员自己做的,而托管人员又不是专业的厨师,没有健康证,食品来源更是无法审核,卫生问题堪忧。既无许可,又无标准,一旦发现食品或是人身安全事故,如何追责也是家长们担心的问题。
(三)校外托管班服务水平层次不齐
在笔者调查的45所校外托管机构中,只有8所注册为文化补习学校或者艺术教育学校的机构拥有相对相对稳定的分科教学的专职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课业辅导,还可以进行专项培优和转差,服务质量和社会反映都比较好,其余的37家校外托管机构的教师还是以在校大学生兼职为主,工作时间不稳定,随意性大,有些机构还存在学业辅导老师和生活管理老师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使得托管服务质量较低,但是这些校外托管机构由于收费相对较低,也拥有相当一部分的市场。
三、解决托管班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政府监管,引导规范经营
目前校外托管班最大的问题是性质界定模糊,在教育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徘徊不定,因此,政府应及时给予重视与关注,对其性质进行明确的界定,根据其服务性质和内容,设立相应的注册登记标准,鼓励其合理选择,以教育服务为主的注册为教育机构,以生活管理为主的注册为商业机构,并协调相关部门引导其规范经营,促进校外托管班健康、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家长与儿童。
(二)加强从业人员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相应的行业标准,实行相应的职业准入制度,规范行业入口;校外托管班自身也应当建立托管班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同时为托管班从业人员提供各类培训机会,使其能够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提供托管服务水平。
(三)整合社区资源,主动服务家长
就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与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职员是接受托管服务的家长群体,同时由于忙于生计或工作,与其所处的社区交流有限,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社区公共服务,因此,有关部门如学校或社区,应当积极主动地挖掘整合该社区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如退休老教师、厨师以及医护人员、社区场地等,开办社区专业化的综合性的托管服务中心,并与家长签署相关协议,为家长提供科学、安全健康的托管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洁.试谈校外学生托管班的发展方向[J].成人教育,2008,11:83-84.
LEYF是英国一家开创性的社会企业,它的百年社企之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的成功表明社会企业模式可以在教育和就业领域以及加强社区联系上大有可为。
百年社企历程
纳迪娅・侯赛尼是一位生活在伦敦的单身母亲,她的劳动所得要么被用来支付房租,要么被用来支付育儿费,因此她的两岁女儿杰斯曼无法获得优质的早期教育,而这在伦敦并不是个别现象。伦敦虽然是一个以经济发达著称的国际化大都市,但在这个城市中,也存在着众多贫民区,尤其是对于英语不是母语的外来移民家庭来说,他们与本地人沟通很困难,更加难以通过其他方法获得幼托服务。
许多贫困家庭的家长明知早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却也无法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因为伦敦的生活成本实在太高了。正是这些问题催生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诞生。
总部设在威斯敏斯特区的LEYF不仅能为伦敦地区六个月至五岁的儿童提供服务,还能为全国各地该年龄段的儿童提供服务。对于这种定价合理的优质幼托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伦敦少儿基金会是全面、细致、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的行业典范。
始建于1903年的LEYF比第一家有类似目的的官方儿童中心成立要早100多年,比英国国民医疗体系(NHs)早45年。该组织于1910年创立了一家婴儿医学检验中心,于1923年创立了一所育婴护理学院,并于1930年开办了第一家日间托儿所。多年来,又有更多创新产生。1991年,该组织在原有放松训练课程和幼儿俱乐部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家工作间托儿所。在2006年,伦敦少儿基金会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企业的旅程,使经济上可以自我维持,并且能够提供整个城市的家庭同样高品质的幼儿园体验,不论其背景。
一百年过去了,当初困扰着伦敦的诸多难题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如今,LEYF已是伦敦最大、最成功的慈善社会企业。“一次一个孩子,借此改变世界”的使命激励开拓者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玩转特许经营
LEYF大约87%的资金来源于家长支付的托管费和地方政府的拨款,此外还有外界提供的赞助、咨询服务费和捐款。捐款主要用于补贴贫困家庭,使本来上不起幼儿园的贫困家庭的儿童也能走进幼儿园。从依靠拨款转向自主经营,这是伦敦少儿基金会转型成为一家欣欣向荣的社会企业的关键所在。
自2005年以来,LEYF的规模扩大了两倍,在伦敦5个市镇的社区和儿童中心设立了22家托儿所,拥有320多名员工,每年使1700多名儿童的生活得到改观,企业的年营业额也达到了830万英镑。但他们并不止步于现有成绩,立志为更多儿童造福。LEYF目前正在寻求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未来5年吸引25个特许经营者加盟,为另外5个伦敦市镇的2500名儿童造福;接下来,再在更广的全国范围内推广铺开。
英国拥有16000多家托儿所,大多数都是独家供应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些托儿所往往乐意接纳LEYF提供的专营权。伦敦少儿基金会认为,与企业有机增长和收购方式相比,特许经营有助于企业为更多儿童提供高品质的托管服务。
LEYF模式的核心是提供公平的儿童托管服务。奥沙利文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收费模式称为“罗宾汉”模式,也就是让相对富裕和开明的家长支付全额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差额补贴”了当地不太富裕的家长,从而让更多市民受益。正如奥沙利文所言:“我们希望家长能够明白,把孩子送进托儿所就如同购买‘公平贸易’香蕉: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福祉,还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利益。”
LEYF专注于开发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这样,在离开幼儿园后,他们会是好奇的探索家。依靠学术研究、与国际早期基础教育组织的合作关系和自身行动研究,LEYF创建了自己独特的课程。
除了核心业务幼儿教育和托管服务,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寻求通过各种附加服务和项目对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包括旨在帮助青年提升自信心和技能、进而获得就业的指导与实习计划。伦敦少年基金会非常注重与孩子的父母建立并增进互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基金组织的郊游和其他多种活动,亲密亲子关系并搭建起托儿所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此外,还举办各种以社区儿童为主角的联谊活动,以歌曲、美食和娱乐的手段使社区更加紧密和团结。除此之外,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参与了罗马尼亚的一个青年指导计划和乌干达的一个托儿所项目,力争使全世界的儿童生活得更好。
拥有杰出的领导者
在琼・奥沙利文的努力下,LEYF这家百年慈善机构如今发展成为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社会企业,甚至影响到了政府的决策,正确引导了关于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向。从它的发展历程、业务模式来看,它在遵循一些普适性的规律,值得我们国内的社会企业借鉴和学习。
自从公司首席行政执行官换成奥沙利文以后,LEYF企业规模扩大了两倍,在她的领导下,LEYF成为英国社会部门中最大的儿童托管服务提供商。奥沙利文的卓越领导还表明,企业转型无关乎组织结构或治理手段,而主要关乎人:关乎人的态度和意向,关乎人的商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关乎人追求改变的愿景和雄心。在极具挑战性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保持这种心态是很困难的,LEYF却在过去八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014年11月26日,第16届英国年度社会企业大奖颁奖典礼在伦敦举行。琼・奥沙利文获得“杰出女社会企业家”一奖。
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核心理念还包括公平:这不仅在于它按照家长收入的高低比例进行收费、在于它的产品定位,还在于它对儿童和家长许下的诺言:作为一家机构,伦敦少儿基金会将不断提升自己的积极影响。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一定要保证自己已竭尽所能为彼此搭建一个长期、积极和可持续的未来”。
伦敦少儿基金会模式可供我们学习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它注重培训和研究。LEYF拥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学习与发展中心,不仅为早教从业者提供广泛的认证课程,还为当地儿童的家长和弱势青年提供创新课程,帮助他们为就业做好准备。已有250多位学生在这方面获得了支持,包括住在托儿所周边地区的许多家长。
正是这些问题催生了“伦敦少儿基金会”。作为一家慈善机构,伦敦少儿基金会成立于1903年,原名为“威斯敏斯特健康协会”,主旨是促进贫困社区的儿童福利和家庭健康。它比第一家有类似目的的官方儿童中心成立要早100多年,比英国国民医疗体系早45年。该组织于1910年创立了一家婴儿医学检验中心,于1923年创立了一所育婴护理学院,并于1930年开办了第一家日间托儿所。多年来,又有更多创新产生。1991年,该组织在原有放松训练课程和幼儿俱乐部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一家工作间托儿所。
一个人的到来
在伦敦少儿基金会,总有一种“不止步”的情绪推动着该组织不断进步:这种“不止步”不仅在于该组织力图改进,力图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还在于它力图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帮助更多儿童。
而在很大程度上,这归功于其领导――首席行政执行官琼・奥沙利文。在她来到基金会以后,机构规模扩大了两倍,
琼・奥沙利文于1996年加入伦敦少儿基金会并在2004年晋升为首席行政官。她拥有“小学及幼儿教育研究”硕士学位以及伦敦南岸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经从事过社会工作和儿童早期教育。在奥沙利文的领导下,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收费模式,使得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能够享受良好的托管服务。此外,该组织还注重与孩子的父母建立并增进互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提升家长的技能,通过组织郊游和其他多种活动,搭建托儿所与家庭之间的桥梁。
最重要的是,在奥沙利文的领导下,该组织成功地从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转变为持续发散魅力的创新型社会企业。
奥沙利文试图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模式推广出去。她认为,总部设在威斯敏斯特区的伦敦少儿基金会不仅能为伦敦地区六个月至五岁以下的儿童提供服务,还能为全国各地该年龄段的儿童提供服务。对于这种定价合理的优质幼托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而伦敦少儿基金会是全面、细致、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的行业典范。
玩转特许经营
作为一家企业,伦敦少儿基金会大约87%的资金来源于家长支付的托管费和地方政府的拨款,此外还有外界提供的赞助、咨询服务费和捐款。捐款主要用于补贴贫困家庭,使本来上不起幼儿园的贫困家庭的儿童也能走进幼儿园。从依靠拨款转向自主经营,这是伦敦少儿基金会转型成为一家欣欣向荣的社会企业的关键所在。
自2005年以来,伦敦少儿基金会的规模扩大了两倍,在伦敦5个市镇的社区和儿童中心设立了22家托儿所,拥有320多名员工,每年使1700多名儿童的生活得到改观,企业的年营业额也达到了830万英镑。但他们并不止步于现有成绩,立志为更多儿童造福。伦敦少儿基金会目前正在寻求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在未来5年吸引25个特许经营者加盟,为另外5个伦敦市镇的2500名儿童造福;接下来,再在更广的全国范围内推广铺开。英国拥有1.6万多家托儿所,大多数都是独家供应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这些托儿所往往乐意接纳伦敦少儿基金会提供的专营权。伦敦少儿基金会认为,与企业有机增长和收购方式相比,特许经营有助于企业为更多儿童提供高品质的托管服务。
伦敦少儿基金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训与研究。该组织拥有一个专门的研究、学习与发展中心,为工作人员和见习生谋求职业发展提供支持。该中心不仅为早教从业者提供广泛的认证课程,还为当地儿童的家长和弱势青年提供创新课程,帮助他们为就业做好准备。
最后,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寻求通过各种附加服务和项目对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包括旨在帮助青年提升自信心和技能、进而获得就业的指导与实习计划。此外,还举办各种以社区儿童为主角的联谊活动,以歌曲、美食和娱乐的手段使社区更加紧密和团结。伦敦少儿基金会还与其他社会企业和幼托服务供应商一同从事项目研究并开展活动,分享最佳实践经验,进而实现不断创新。除此之外,伦敦少儿基金会还参与了罗马尼亚的一个青年指导计划和乌干达的一个托儿所项目,力争使全世界的儿童生活得更好。
公平的托管服务
纳迪娅・侯赛尼是一位单身母亲,她从当地就业中心了解到伦敦少儿基金会,仅用正常市场价的一半就让她的两岁女儿杰斯曼走进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托儿所。对她而言,在未遇到伦敦少儿基金会之前,她的劳动所得要么被用来支付房租,要么被用来支付育儿费,两者不可能兼得。
奥沙利文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收费模式称为“罗宾汉”模式,也就是让相对富裕和开明的家长支付全额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差额补贴”了当地不太富裕的家长,从而让更多市民受益。
伦敦少儿基金会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被照管的儿童――它既有利于儿童,又有利于家长;既有利于家庭,又有利于社区。其中一点表现在,有好几位家长已经改行,在完成了伦敦少儿基金会的培训以后,转而为伦敦少儿基金会工作。在伦敦少儿基金会旗下的托儿所中,有近2/3的员工是当地人。2010年针对伦敦少儿基金会进行的一项社会投资回报评估研究表明,该组织通过向儿童、家长和当地社区提供服务,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附加值,也对工作人员和见习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作为一家提供托儿所和教育服务的机构,伦敦少儿基金会每三年要接受一次英国教育检查团的检查。最近的检查结果非常不错:伦敦少儿基金会是威斯敏斯特区第一个达到“优秀”级别的机构,旗下接近90%的托儿所被评为“良好”或“优秀”。
正因为勇于挑战极限、追求卓越和不断创新,伦敦少儿基金会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但这并不是说奥沙利文和她的团队天生就爱冒险,她说:“这并非草率行事。但是,如果你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激情,就该放手去做。不要因为有风险就停滞不前。但是,你一定要细致地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做可行性研究,以减少失败的几率。”
而早对教企业来说,其产品组合决定了其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自身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来设定产品组合呢?早教企业的产品组合有哪些必须考虑的要素呢?
一个企业设定其自身的产品组合,首要的是要考虑自身的现状,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够提供什么的问题:
1.
自身处于何种阶段?是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还是刚刚起步?如果有了一定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样的?
2.
过去自身的优势产品是什么?其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课程对婴儿的效果如何?家长是如何评判的?
3.
已有的课程与服务设置与家长的诉求之间有什么必然关联?
4.
从实际需求与自身发展来看,下一阶段需要充实的课程是什么?需要增加的课程是什么?
5.
如果需要新增课程,是否有足够的准备?课件、教师、课程开发如何安排?
这些问题得到明确答案后,需要对整个早教内容进行横向梳理比较,明确本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在整个行业所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的情况。早教行业共有七大类产品,每一类产品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企业的专攻方向:
第一类产品:教育产品与服务。此类产品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内部的理论和纠纷就已经十分难缠。比如,是以音乐教育为主,还是以智力开发为主,抑或以感统训练为主,都会成为难以决断的问题。
第二类产品:婴儿托管服务。对于中高端客户而言,由于时间紧张,希望能够找到安全照料孩子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给老人带孩子,担心老人把孩子带坏,或者不能和现代社会接轨、合拍;二是保姆服务实在是让人不能放心。因此,这个领域的中高端市场非常大。
第三类产品:婴儿健康顾问服务。现在的独生子政策导致很多家长生孩子的时候对孩子是很陌生的,不知道如何面对婴儿的一系列问题。现有的妇幼保健院和街道社区的对应机构并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医院也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因此婴儿健康顾问在如下方面有很大市场:婴儿配餐、婴儿保健。但这一市场目前仍然处于萌发状态。
第四类产品:亲子关系服务。这类服务往往和第一类的教育产品与服务搅和在一起。实际上完全是两回事。亲子关系服务的重点是教会家长如何观察、引导、呵护孩子,如何与孩子形成良性互动。因此,其重点是父母;其内容往往是很多理论、案例、活动,比如亲子瑜伽、亲子互动游戏等等。其卖点在于现场的气氛与感受,而非完全依靠内容。说这类产品是会议营销一点不为过。
第五类产品:婴儿特殊问题纠正服务。一些儿童的特殊问题,如偏食、自闭、狂躁等生理和心理、行为上的问题,既是医学问题,又是教育问题,也是生活环境问题。因此此类问题比较难以解决。此类服务目前已有零星的开展,但因为效果无法控制、基础研究部过关和人才等问题一直难有大的飞跃,市场化工作推进很慢。
第六类产品:婴儿教育用品服务。这一类产品与服务目前市场上非常多,但质量不敢苟同,目前市场集中度也不高。
第七类产品:父母保育服务。这一类服务属于顾问式的,很难形成很高的经济效益,但其需求也是非常现实的。
而且,这棋类产品对企业的能力要求完全不同。这些能力要求分布在如下方面:
1.
硬件设施要求不同。教育产品服务主要是教室的布置和教具投入,而托管服务则涉及到厨房、卫生、安全、保育、保健等等。其他类似。
2.
软件要求完全不同。这不仅仅是内容不同,涉及到的理论不同,更重要的是对员工素质和服务方式的要求完全不同。比如亲子关系要解决亲子感情与互动的问题,往往主要的对象是父母;婴儿托管与教育产品则主要面对婴儿,父母只是决策者。因此这两类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完全不一样。
3.
不同产品对应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从而家长在做消费决策的时候起行为特征也不同。婴儿用品服务与婴儿托管服务之间在消费心理上简直的天壤之别。
4.
最后,因为产品特性和软硬件要求不同,其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也不同,导致其消费层次也有天壤之别。比如婴儿托管服务绝对属于高端人群的专利,而亲子关系服务则不一定,游走在不同的阶层之间。
虽然每一类产品都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方向,从而支撑起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来,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除了婴儿教育用品以外,早教企业如果仅仅局限在某一类产品上则其存活率不高。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特定消费层面的儿童数量在一定区域内很小。我国现在的出生率约为1.5‰,一直三周岁的婴儿的比例在4.5‰左右。在这么狭窄的人群中,再进行细分,寻找合适的目标消费人群,则其群体规模更小。在这么小的范围内如果企业需要存活,只有两条路:单位价格飙升,但这会导致市场范围更小;适当多元化,分摊成本。
因此,早教企业设定自身的产品体系的时候,必然要在这七大类产品中将做合理的组合。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思考。
第二个层面的思考涉及到这七大类产品内部的分类问题。
即便以教育产品/服务体系为例,至少有如下的子类:
1.
智力开发类课程。
2.
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
3.
音乐类课程。
4.
综合才艺类课程。
5.
绘画类课程。
6.
国学类课程。
7.
语言类课程,包括汉语与外语。
8.
感统类课程。
这里的问题还在于,因为婴儿年龄太小,在2周岁以下的时候基本是无意识的状态,2-3周岁也是意识不很明显的状态。上述任何一类课程的教育形式都与幼儿园的课程形式完全不同,带有综合的特征。比如音乐课程,和智力、听觉、触角的培养都有关系。如何处理专业与综合的矛盾,也是产品组合是必须明确的原则。
那么,在选定某几大类产品的组合之后,还要在子类上做好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早教企业产品组合的规则:
其一,大类兼容规则。从服务内容和软硬件设施上都能够有平顺的过渡,这样的组合能够形成相互支援的体系。比如从婴儿委托管理向才艺类课程过渡是很容易的。
其二,子类优选原则。以教育产品和服务为例,其下至少有8类课程体系。将这些课程全部搞出来是不现实的,大而全不如小而强。可以优选几项。
其三,明确主打产品和辅助产品。一定要主业明确。早教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最大不同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会将就,只要条件允许就会选择最好的。因此,没有一个家族会认同一个企业是全能的说法。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增多,新型城镇化建设下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作为佛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区的禅城,其教育的供给从量到质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实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持续推进,城市建设中心西进战略的不断升温,日渐多元的教育成才观,对禅城教育的供给结构提出了全新的高要求。
而祖庙布泽千年的文脉蔚然,南风古灶绵延至今的文化传承,大佛山教育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则无疑是禅城教育厚积薄发的底蕴与动力。
当禅城这样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在21世纪的今天,用供给侧改革来思考与实践区域教育发展的高位突破,其智慧与勇气所衍生出的无疑是一片令人惊艳的风景。
治理体系结构:由二级向一级转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国家改革的总目标,也是各领域改革的总要求。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一切改革的举措和行动,毫无疑义都要自觉围绕这一总目标、落实这一总要求,从教育部门自身改起,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正是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阈下,禅城区对区内中小学校的管理体制进行大幅调整,实现了从区镇二级办学、二级管理向区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改变。
1.历史沿革
禅城区于2003年建区,建区之初中小学、幼儿园的管理还是沿用建区前各镇(街道)的管理办法,也就是“区、镇(街道)、村”三级办学管理,除原市直中小学、幼儿园由区直接管理,其他中小学、幼儿园均由属地镇(街道)管理。2008年,禅城区进行中小学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区为主,区、镇(街道)共同管理”的二级办学、二级管理,村一级不再承担办学职能,将原村办小学归口到镇(街道)管理,并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而原本属于镇(街道)属的中学,统一归口到区教育局管理。
这种二级办学、二级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镇街办教育的热情与积极性,但资源分散、管理低效、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等问题同样非常突出。禅城教育需要与中心城区的地位相匹配,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需求,需要进一步激发活力,需要继续保持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无疑已经成为禅城教育拔节向上的桎梏与阻碍。
2.实践路径
在2013年初,禅城区召开动员会议,正式出台《禅城区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根据《方案》,改革内容主要包括:实行“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办学管理制度和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负担”的经费投入与管理制度、实行区级统筹调配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促进学校依法行使办学自及引导各级各类社会资源发展教育事业等内容。《方案》明确提出将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成人学校全部收归区一级管理,镇(街道)不再承担教育管理职能,镇(街道)及各职能部门做好协同管理的办学管理制度。
从2003年建区之初,区、镇(街道)、村“三级办学、三级管理”,到2008年实行“以区为主,区、镇(街道)共同管理”的“二级办学、二级管理”,再到2013年落实《义务教育法》要求,实施区“一级办学、一级管理”,体现了禅城政府改革创新的魄力,完成了办学管理责任的回归。而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实施,将有利于更准确的区域教育定位,有利于更高效的区域教育投入,有利于更好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有利于更具活力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利于更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有利于更优化的教育环境改善,有利于更开放的教育系统构建,有利于更科学、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选择。
3.效果明显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收归区一级管理后,随着办学管理层级减少,管理成本亦随之降低,政府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能力与教育管理的专业水平从根本上得到了提升,为学校自主办学与优质多元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资源保障。2013年9月,老城名校佛山九小成功合并南庄紫南小学使之成为其西校区,通过师资共享,使得原南庄镇紫南小学的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就读名校。同样,佛山九小师生也可以共享原紫南小学的校园资源。两校合并办学,让两者的优势资源实现共享融合,进一步实现了九小优质学位的扩充。
原本分属于两个镇街的两所学校,之所以能够顺利“联姻”,无疑是得益于禅城区办学顶层治理结构转制结出的硕果。“一级办学、一级管理”体制下,禅城教育部门开始强化区级教育统筹能力,高效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这才有了佛山九小顺利“牵手”紫南小学的佳话。
办学主体结构:由包办向多元转变
优质的学校和学位已成为城市的重要竞争要素,成为投资企业、中高级人才选择在禅城就业安家的首位要求。禅城作为大佛山的政治、文化中心区,区域教育的价值与责任担当不容旁落。而这种责任与担当,不可能仅是依靠公办学校就能悉数解决。 因此,在推动禅城教育向均衡化、优质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投入体制改革,由政府包办教育向引入社会资金开办学校转变,由公办学校包打天下向民办教育成为区域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转变,让区域教育办学主体结构日渐丰富多元,向社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成为禅城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由路径。
1.搭建平台,把社会资金引进来
2016年8月28日,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举行落成仪式,随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的办学规模将大为扩充,其中,新入学的初一年级将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60个学位,从4个班扩展为8个班,而未来3年,中学部将逐步扩展到每个年级16个班的办学规模,新校区最高可容纳6000人。
据了解,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成立于2012年,经过四年的快速发展,生源不断扩大,原来的校区无法满足需要。去年10月,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在位于张槎长虹路1号的普立华地块动工,今年建成后正式启用,初一、高一新生首批入驻,其他年级由学生和家长自行决定是否搬迁。
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以高标准建设,每间课室配备触屏多媒体一体机、两台空调和学生书柜;实验室、艺术楼均按照高标准配备器材教具。学校共有8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400米标准塑胶环形跑道,另设3个乒乓球室,室内大型体育馆等。在学生生活方面,学校饭堂配有中央空调,学生宿舍4人一间,每间宿舍有独立卫生间、浴室、配有单独电话。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新校区在普立华地块动工,充分利用旧厂区原有基础,根据学生使用需求进行改造装修,重新激活了现有资源。“新校区的课室、宿舍和饭堂,感觉不错,孩子在这里读书感觉很放心。”一位高一学生家长参观后表示。
而这正是禅城区大力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兴资办学的成果之一。
2013年以来,禅城区已成功引进超过6亿元的社会资金,先后建成了佛山市外国语学校、罗格实验学校、协同学校等一批优质民办学校,为禅城学子提供了越来越丰富多元的就读选择。
禅城教育部门除了借力社会资金建设了一批优质民办学校外,一些公办学校也积极参照这种模式,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学校宿舍,为学生提供优越的住宿条件和环境。
2.出台文件,让民办教育“美”起来
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禅城区教育部门还专门出台了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改革的持续深入提供制度保障。
2015年底,《佛山市禅城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可持续发展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印发。根据《意见》,禅城区政府可将符合条件的闲置工厂、宿舍租赁给民办学校,特别是要探索“一元象征租赁场地用于民办学校办学”制度。
《意见》对禅城民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实施路径、特色内涵都给予了清晰的定位,提出力争到2018年,禅城区全区民办学校各学段招生规模科学合理,办学行为规范有序,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100%达到标准化学校、规范化民办幼儿园达到100%。
为此,《意见》明确,政府将对民办学校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并探索政府对民办学校购买服务,对于承担政府教育公共服务职能的民办学校,根据学校的层次、类别、质量以及办学成本等因素,由教育部门联合财政部门制定购买服务的价格标准。
《意见》指出,对经改造能达到办学条件的闲置的房舍、厂区等,经审批后可用于举办各类民办学校。在规划上,要将民办学校办学用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在解决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师资差距上,《意见》指出,鼓励公办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民办学校挂职交流,组织民办学校教师到公办学校挂职交流或跟岗培训。
资源配置结构:由僵化向灵活转化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课题。在大力实践区域经济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当下,禅城教育通过对资金、师资、学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资源效益的集约化、高效化、精准化。
1.经费:引入竞争性分配
近几年,禅城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期间,禅城教育总投入连续5年实现增长,从2011年的16.6亿元跃升至去年的21.9亿元,五年总投入达96亿元,其中财政教育经费投入超70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投入大幅增长56%。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禅城区生均投入超6万元,位列省内县区前列。
禅城区为进一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激发广大学校的改革创新活力,在部分教育专项经费引入竞争性分配制度,主要特点是引入第三方专家参与评审,全面科学把握学校情况。竞争性资金分配涉及教育联盟、中小学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项目等众多内容。
以教育联盟专项经费竞争性分配现场答辩会为例。答辩会评委由区教育局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组成。答辩会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育联盟进行项目陈述,第二个环节是答辩。在项目陈述环节,各教育联盟围绕教育联盟共建项目的打造,从目标愿景、实施措施、成果展示和资金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在答辩环节,专家评委与各教育联盟答辩团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通过项目答辩,联盟既展现了联盟共建项目发展思路,同时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竞争性资金分配立足于联盟学校的合作与共建,体现投入与绩效相挂钩的原则,旨在通过促进教育联盟共同打造重点项目,以点带面,深入推进联盟学校开展全面合作共建和共同发展,打造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群,彰显品牌效应。
2.教师:区管校聘,合理流动
2014年,禅城落实教职工全员岗位聘用制,形成“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岗薪一致”机制,激活教师工作热情。在此背景下,禅城区教育局利用中小学校新一轮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工作契机,推动超编学校富余教师到缺编学校,共有200名教师在区域内学校流动,占义务教育公办教师总人数的5.3%,基本达到全区教师资源“削峰填谷”的目的。
刚性流动有机制。2015年,禅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对此,该区通过建立制度化的教师流动机制,把教师参与校际间的流动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挂钩,促进区域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统计显示,当年全区共199名教师参加交流轮岗,占义务教育公办教师总人数的5.28%,其中骨干教师110人,占交流轮岗教师的55%。
今年,禅城进一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设,制定了《佛山市禅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在刚流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指导交流、跟岗交流、合作交流、优化交流、支教交流等方式。数据显示,今年共交流轮岗教师303人,占义务教育公办教师总人数的8%,其中骨干教师131人,占参与交流教师总数的43%。
霍藻棉小学是禅城区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的获益学校。过去3年,累计有10多名优秀教师交流轮岗到该校。该校校长介绍说,优秀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激发了本校教师工作热情,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稳步提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除了区域层面的交流,一些教育联盟在内部实施同学段或跨学段教师交流,禅城实验高中教育联盟和佛山市实验中学教育联盟等交流力度较大,客观上为联盟内教师成长搭建了更多平台,为学生成长拓展了渠道。
柔性流动有情怀。教师交流轮岗牵动着教师的切身利益。为了让流动机制真正能够得到落实,禅城教育稳扎稳打,一步步推进,不论是评估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还是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将教师的合理利益诉求放到前面,确保教师在流动期间的待遇得到保障,从而调动教师自觉自愿流动的积极性,推进了这一机制的良性运转。
如今,在禅城,好教师不再是“一校独享”,而是每个学校都有,优秀师资在学区内流动起来,不仅催生了学校的活力,更促进了学校的共同提高,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惠性,满足了人民群众希望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的心愿。
3.学位:增量优质,存量优化
作为中心城区,禅城要打造与中心城区相适应、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教育,首先就必须扩大优质学位和资源的供给,给家长和孩子更加丰富的选择。围绕这一目标,过去5年来,禅城深化教育改革,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和幼儿园,增加优质学位数量供给;同时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教育联盟,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了优质教育供给能力。
增量优质。2016年9月1日开学首日,张槎街道将迎来比往日更多的中学生。而对于这群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在张槎上学的第一天。在开学前夕,落户张槎的佛山市实验学校(中学部)和佛山四中新校区先后举行揭幕仪式并正式投入使用。
8月30日,佛山四中举行新校区落成暨揭幕仪式,这所有着59年历史的老校,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办学规模扩大为60个教学班,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为18个班,高中42个班,新增学位1000多个。同时,该校区为学生提供3000个床位、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
佛山四中校长徐杨介绍,新校区按照“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要求打造,由教学办公区、宿舍生活区及体育活动区三个区域组成。整个学校空间由教学楼、图艺楼、综合楼、宿舍、食堂及体育馆组成,形成布局合理又丰富多彩的空间组织。
在教学区,几栋教学楼之间由平台、空中连廊进行连接,设计有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多功能教室等先进教学设备,还建有一流的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科技创客实验室等。而在生活区,宿舍为8人一间,配有上床下桌、独立卫浴、空调等设施,并与食堂紧密相连。在校区北侧的体育活动区,400米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及击剑馆等设施一应俱全。
“智能化是新校区最突出的特点。”徐杨介绍,新校区目前拥有最先进的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数字校园平台系统、计算机网络及无线局域网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高考监控、多媒体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设施,同时全系统能与禅城区教育局“睿智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数据实现无缝对接。“通过应用服务的集成与融合,新校区可以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从而推进智慧化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以及服务,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还可以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化管理提升教育内涵品质,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过去5年,禅城通过新建环湖小学,扩建铁军小学、澜石小学,创办启智学校,扩大佛山四中、实验中学、同济小学等学校招生规模,开办佛山市外国语学校等民办学校,全区新增中小学优质学位约15000个,同时新建一批幼儿园,新增幼儿园学位4000多个。
禅城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李红侠说,大致算来,2011年至今,禅城全区新增学位约2万个,目前全区总学位量超过16万个,总学位量完全能够满足户籍人口的就读需求,并基本能满足常住人口的就读需求,其中公办学校学位占比72%,民办学校占比28%,市民的就读选择也越来也多。
存量优化。在做大增量的同时,禅城教育局还大力推进存量优化,针对区域内现有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优质学校创建工程、组建教育联盟、推行一校多区战略,改善办学条件,有效促进区域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禅城创新资源整合方式,积极探索集团化及联盟办学。在迈向集团化上,禅城深度整合同济小学两校区,整合佛山九小与紫南小学形成九小“一东一西”两个校区,整合南庄三中与南庄小学成立佛科院附属学校,佛山市实验学校增设中学部,委托实验学校管理佛山市外国语学校等。
在集约化办学上,禅城目前已成功组建禅城实验高中教育联盟等6个中小学教育联盟,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想法进行实践,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以公办园、省一级园为领衔园,全区近140所幼儿园形成20个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
禅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教育资源大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办学效应,带动原先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有力地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2014年禅城区成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
招生供给结构:由固化向可选择转移
入学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准点,也是社会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每年招生季,学位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满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禅城从2012年起大力推进招生制度改革,通过自主选校、部分片区及教育联盟内部学校对口直升、普通借读生积分入学等举措活化学位供给,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
1.调整普通高中招生结构
调整普通高中体艺类考生招生结构。针对2016年区属公办高中将全面取消择校生的新情况,在区属公办高中进行招生模式改革,区属4所学校安排适量招生计划不限制考生的报考条件,进行创新招生。根据各学校招生计划需求合理制订录取原则及划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2.优化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方式
为满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禅城实行辖区户籍生免费自主选读公办小学、初中。初中从2012年,小学从2013年起,在全部户籍生按照地段安排后,户籍生可以根据已经安排的学校和本人意愿,选择一所学校作为本人自主选校意愿,参加自主选校录取,选校成功的学生免费到意愿学校就读。
统计显示,2012年以来,该区初中招生选校成功的学生约4000人,2013年以来小学招生选校成功的3000多人。而随着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的增长,为妥善安排大量政策性借读生入读公办学校,2015年起,禅城也对政策性借读生学位分配方式由统筹安排改为自主选校加统筹安排的方式。
禅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主选校体现招生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机会,同时也有效促进公办学校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影响力,标志着禅城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目前一门式改革也深入到招生事项,禅城正在推进无纸化报名,预计到明年,义务教育阶段户籍生、政策性借读生入学报名只需在终端上自助报名,更加方便快捷。”禅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禅城的招生工作近年来也更加立足实际。禅城区从2015年起在部分教育联盟内试行片区小学对口直升公办初中,今年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同一学校6年学籍的小学应届毕业生参加对口直升,大大减少了片区内学生的升学压力。
据介绍,禅城区近年来在招生方面的改革还有义务教育部分地段两校选一,普通借读生积分入学,中职春季招生等,并通过实行招生全城通办,推进入学报名无纸化等,多措并举,极大活化了学位供给。
服务社会结构:由管理向便民惠民转向
教育为民,不仅要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还应该回应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在服务方式、服务环节、服务途径上花心思,做到精准服务、有效服务、贴心服务。禅城教育供给侧改革在面向社会的服务供给上不断调整,摸索出了一条便民惠民的新路径,效果喜人。
开放学校设施惠民。目前禅城区共有公民办学校100所,全区有6所学校有标准体育馆,8所学校拥有400米标准田径场,55所学校有200米田径场。在保障学生体育锻炼需要的前提下,各学校积极面向社区和市民开放。其中,华材职中、荣山中学、惠景中学、佛科院附属学校4所有体育馆的学校由文化体育局购买服务向全社会开放,部分中小学课后和节假日主动面向村居开放。全区32所中小学拥有游泳池,除了文化体育局驻点学校,大部分具备条件的均已对外开放。
利用网络沟通便民。近年禅城区教育局特别注重通过广佛都市网、禅城、禅城教育微信等网络平台就重大教育决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市民互动。通过开展微信投票活动,对教育微信公众号即时信息进行回复,增设新生入学信息自动回复菜单,开设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信息栏目,在电台播放微信宣传声带等,加强了禅城教育微信公众号建设,大大提高了该公众号关注人群粘度,目前该公众号粉丝已超过15万人,周阅读量超过10万,其影响力名列佛山市各级政府部门官方微信前茅,成为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互动的重要平台。
规范提升托管为民。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禅城区政府将“提升学生托管服务,抓好14个示范点建设”列为2016年禅城区民生实事。《2016 年禅城区学生托管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2016年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校内提质、校外规范”为原则,坚持“规范培育校外托管机构、提升校内托管工作、学生托管服务向社区延伸”为主要工作方向,确定了18个示范点建设对象,包括校外托管机构示范点建设对象8个、托管服务延伸至社区示范点建设对象4个、校内学生托管服务示范点建设对象6个。截至目前,已建成6个校外托管机构示范点,召开了校外托管机构经验交流会,起草了《校外托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校内托管方面,印发了校内服务工作指引,明晰校内服务的时间、内容、工作人员等工作要求, 6个校内托管服务示范点学校分“家校共建、丰富课后活动、引入第三方机构”三个方向开展试点,召开了校内托管服务经验交流会。学生托管服务延伸至社区方面,已在各镇(街道)选定示范点建设对象,并对区内可供学生托管服务的公共资源进行全面梳理。
整治校园周边爱民。禅城区教育局在职能范围内针对辖区部分校园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按照“教育学生、影响家长、带动社会、削峰减量、一校一策、部门联动、综合整治”的工作思路,指导各相关学校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就缓解校园交通拥堵情况进行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校园周边拥堵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主要措施包括分段放学,舒缓车流;义工协助,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家校合力,维护通畅;部门联动,加强管理;教育学生,带动家长;低碳出行、拼车上学;多点疏散,分流压力;等等。
记者观察:禅城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教育的品质,决定了她内在的气质;教育的高度,决定了她发展的速度;教育的现在,决定了她的未来。
禅城,这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古城,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结构突破,给我们展示了她不断创新的蓬勃活力与深化改革的无穷动力。
禅城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的成功,首先在于各级党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反之,教育只有很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赢得广泛的支持。把教育系统的改革作为民生实事来抓,切实呼应和解决学生、家长的教育需要,不到5年时间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学校,增加了近20000个优质学位……一桩桩,一件件,枯燥的数字后面无不是禅城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感情与关爱。而禅城教育以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国际化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人才培养、智力支撑、环境优化、资源整合等切实有效的反哺与推动。在禅城,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已经形成。
禅城教育供给结构改革的成功,还在于禅城教育人敢于改革的勇气与善于创新的智慧。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内生源源发展动力,只有持续创新实践才能衍生无穷成长活力。禅城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招生机制……每一项改革都意味着破旧立新,而破旧立新需要敢于碰硬、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勇气,禅城教育人无疑是一群勇者。但禅城教育供给侧改革在供给结构上的攻坚碰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系统解决禅城教育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束缚,坚持理性思考、深入分析、科学决策。所以,无论是实施一校多区、教育联盟,还是教师区管校聘合理流动,每一项改革,每一次创新,都立足实情、注重实干、得出实效,禅城教育人更是一群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