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范文

时间:2023-10-08 10:21:49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生命科学笔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生命科学笔记

第1篇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生物科学素养教育 浅谈环境科学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和拓展 生命科学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科学发展史中的逻辑思维初探 论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 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教育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如何渗透环保教育 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几点看法 试谈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探讨 人文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浅谈初中生物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思考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能够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习科学家勇于探索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学习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科学发展史 教学 渗透 探索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既包括生物学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又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笔者在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的实践谈一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一、在新课教学导入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在新课的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往往决定本堂课的成败。有的新课内容正好与生物科学发展史有联系,与其想尽各种办法导入新课,还不如从生物科学发展史的角度,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即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植物细胞》这节新课就可以从细胞学说发展史导入新课。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1759年C・F・沃尔夫在《发生论》一书中已清楚地描述了组成动、植物胚胎的“小球”和“小泡”,但还不了解其意义和起源的方式。1805年德国生物学家L・奥肯也提出过类似的概念。1833年英国植物学家R・布朗(Robert Brown)在植物细胞内发现了细胞核;接着又有人在动物细胞内发现了核仁。到19世纪3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植物界和动物界在结构上存在某种一致性,它们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对单细胞生物的构造和生活也有了相当多的认识。在这一背景上,施莱登在1838年提出了细胞学说的主要论点,翌年施旺提出“所有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对施莱登提出的“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这就是《细胞学说》的基础。20年后另一位德国科学家魏尔肖作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至此,以上三位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加上许多其他科学家的发现,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细胞学说。学生通过了解这段科学史能够加深对细胞的理解,同时也会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产生由衷的敬意。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有人把生物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和分子生物学阶段。实验生物学阶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物学发展史阶段,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渗透这段发展史显得尤为必要。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课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学生的实验是验证性的,只是重复科学家们一百多年前的做过的实验,让学生们体验科学家们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后面讲到的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演示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们先了解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经典实验:1、他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不久就熄灭了。2、他把一只小白鼠放到密闭的玻璃罩里,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3、他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蜡烛没有熄灭。4、他又把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他发现小白鼠能够正常地活着。

普利斯特利根据实验得出了如下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普利斯特利用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可以改善空气的质量。

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的近百年努力终于揭开了光合作用的神秘面纱。而在此过程中阐明碳循环的美国科学家卡尔文还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三、在重要知识点上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可以说是生物科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一个节点。在这里有非常重要的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史实,需要渗透给学生。这段重要的史实是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和“中心法则”。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以威尔金斯和其同事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的有关数据为基础,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在《自然》杂志上率先发表了脱氧核糖核酸盐结构的论文,提出了DNA为双螺旋结构,核酸链是通过嘌呤和嘧啶碱基连接在一起的。1958年克里克发表了《论蛋白质合成》,克里克推测,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一定是DNA先指导合成一段RNA,然后RNA游离到到细胞质中,再去指导合成蛋白质。这里的RNA就起到了信使的作用。克里克把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这种转移或传递规律称为“中心法则”。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们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动人历程,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通过生物科学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们学到科学家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为学生们未来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姚敦义.生命科学发展史[M].济南 :济南出版社,2005. 孙毅霖.生物学的历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才福明,男,汉族1967年8月30日出生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教师学校生物学科教研员,199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历。多年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和教研工作。研究方向:生物学科教学、教研及创新教育方面。

indent-count:2.0; layout-grid-mode:char;mso-layout-grid-align:none'>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这学期,我在每节语文课都突出读(课文),突出积累(字词句),突出背诵(经典)。我认为,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4、做读书笔记

第2篇

郭丽芬(1986.10.29),女,云南盈江,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其中,初中生物课又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一门科学[1]。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的初中学生,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以上的问题,列举了一些适用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情绪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一)讲授法,但是要巧设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那么老师就可以问同学们:“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就可能会出现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老师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绘图法,正确处理听课与笔记的关系

教师的文字板书、图示表解等,都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凭借它们来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记录的。但上课时又不可为记笔记而放松对问题的思考,课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老师的讲解、点拨和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领会问题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以听懂课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留下空白处,或作一记号,课后再去回忆、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补充、整理。最好将笔记本的每页对折一下,左边记课堂笔记,右边专留给课后整理笔记时补充。

但是其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大篇纯文本式的板书,他们厌倦这种板书方式。其实,有些板书可以加以图式,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八年级《真菌》这一节时,其中的大型真菌——蘑菇的结构是个重点内容,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蘑菇的结构,然后分别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或者是叫学生上讲台来标注,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节学生的视觉疲劳。

(三)多媒体展示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实验法,注重实验创新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来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验证而忽视探究的教学方式,因为过多的验证性实验只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再现知识,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对老师而言,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精神。

(五)影视法,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4]

生物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看《人与自然》节目,其讲解以及拍摄真实,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就能不断地去了解生物,而不仅仅是在考试之前。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把好的影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三、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会创造新的辉煌!(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浅谈初中生物教学[J].党史博采(理论),2005,(08)

[2]单凌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S2):38-39

[3]郑向辉.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南方论刊,2007(S1):80-81

第3篇

【关键词】初中;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如何在“生物学科是小学科、副科”的逆境中,在初中生物只参加会考的现实中,让初中学生确实掌握好基本知识、培养好基本能力,让学生在进入高中时能及时消除学习障碍?这需要初中生物教师用生命科学的特点去引领学生,用科学事实去吸引学生,用专业的敬畏去感化学生,在重视初高中衔接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实惠。在初中教学中如何实施与高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衔接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高中生物课程强调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激发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该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高中的衔接呢?

1.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要关爱生命、热爱生物、热爱生物教育,站在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更加积极、热情、认真地对待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情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去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体会中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课堂内、外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引领学生进入生物知识的殿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关爱学生的心智成长,联系社会实际解决学生生活中的疑虑并正面引导。如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用药观;正确对待疾病或疫情的态度;抗生素滥用、乙肝歧视、灰霾、沙尘暴、海洋之争等问题;这些话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1.2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问题探讨、正文、图表、资料分析、科学前沿、思考与讨论、课后练习、生物实验等。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隐性材料,并作一定的引导和设计,让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1.3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氛围。如对校园绿化树种进行挂牌和分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植物结构、了解植物的分类;办生物小报,让同学们交流分享成果;举行课前5分钟生物知识大放送活动,增加阅历;开展实践活动如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等,使学生感悟到生物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在活动中进行爱护绿化树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2.课程内容上的衔接

初中教材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等比较浅显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高中生物着重于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需要以初中的知识作基础,是对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和加深。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要注意落实“三个点”,建构知识网。“三个点”分别是:连接点即在初中学过且已掌握,高中必备的知识点;间断点即初中学过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深化点即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的知识点。下面以高中生物必修1(人教版)第一章“走进细胞”为例进行说明:

知识网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花的结构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与结构;动植物进化的系统树;人体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的联系等。

如何落实好“三个点”,并构建知识网络?具体策略如下:

2.1通览初高中的课标和教材,充分理解、把握初高中生物教材内容的互补和递进关系,明确高中生物学习必备的初中基础知识。主要衔接点举例:

2.2开展初中生物教学衔接高中问题的研究。初高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学校可以给生物教研组配一套高中生物教材,以便组织教师学习、研讨,让教师知道我的学生未来要学习什么?在集体备课中研究和找出每节课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在教学中把这些衔接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在导学案中设置“知识链接”栏目,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这些点是学习高中生物必备的。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充分发挥本地“名校”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教研员为轴心,充分利用教师工作群,分享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展示优秀的导学案、课件等,交流教学、衔接教学,培养、培训教师,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教研合力,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术先行、方法创新、求真务实的教师团队,迎接生物教育的春天。

3.教学方式上的衔接

初中课程改革以后,生物教师队伍逐步稳定并向专业化发展,教师的教,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但应付结业会考,教师圈范围、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仍存在,这些学生到了高中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故初中生物教学要在建立稳定、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武活动,让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更新、在教学方法有创新并更趋成熟。

3.1尊重学科教学规律和方法,并不断优化与创新。教学内容要有系统性,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教学语言要准确并专业。如直观教学要充分利用标本、模型接地气,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复杂的结构问题、动态问题,运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合作探究、交流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巧用小诗歌、成语、俗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运用谐音记忆、口诀记忆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记忆的准确度。

3.2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使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得出,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5个共同要素:⑴新颖的导入;⑵以生为本的活动与展示;⑶多感官参与;⑷非同一般的反馈;⑸充满快乐元素。一节生物好课应具有4个特点:⑴生本,以学生为中心;⑵有效,效率高、效果好;⑶有情,渗透情感,充满快乐;⑷有变,有变化,有活动,有生成。

3.3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并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加强生物专用实验室建设与投入、配备实验员而不是保管员,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中感悟真知,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4.指导学法上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形象思维为主,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各个年级的教学中,并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给学生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4.1阅读。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教材是学习的根本。教材主要是为同学们写的,也是为教师写的。生物教材至少由三个系统组成,即文字、图像、练习系统。读书要三个系统一起读,配合起来读;读书要拿起笔,做合适的记号,每读一次要做一种记号;读后要有一个反思过程,本节内容有哪些专业术语、重点语句、重点图形、生理过程、实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读出问题、读出感觉、读出收获来。

4.2听课。听课要有准备,它包括知识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听讲要听思路,教师授课都有充分的准备,可能是演绎的方法,也可能是归纳的方法,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在思路中受到启发,培养科学的、有条理的、又是灵活的思维习惯。听课要听出问题,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由于并没有理解而成为问题的问题,这是最普通的,也可称为初级性的问题;二是诱发的新问题,即诱发产生的已超出本次课题范围的问题;三是对教师的讲解或教科书的叙述不满足、挑刺儿性问题。听课要适当笔记,笔记不一定要有笔记本,可以在教材的空白、旁批栏适当记载,或先草写在草稿纸上,课后再整理到笔记本上,笔记不是对老师展示内容的照搬照抄,而是一个再思考加工过程。

4.3整理。学生在学习一节、一章、一书之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方法有概念图法、提纲法、列表法。概念图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纲法适用于单元总结,而列表法则更适应区别相似的概念。教师可先给学生构建大的概念图再让学生去添加枝叶,可列出表格的比较项目让学生完成,以逐渐训练学生归纳、整理能力,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益。

4.4答题。知识储备是答题的基础,学会答题的根本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现在的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阶段的很多题目相似,往往设置了层层关卡,需要拨开云雾才能见真理,这需要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一是适当记号,细细读题,不需一味求快;二是克服平时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把碰到的与平时相同类型的题目当做新题来做;三是要准确读题,在读题过程中要准确判断出哪些是有用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同时也要找出哪些是隐含条件,要将之利用,综合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试卷或练习的评讲,要逐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把握题目信息。非选择题,需要学生用相关术语、语句来描述现象、过程、结果、结论,往往是学生的拦路虎,这需要在平时适当加强这种题型的训练,让学生重视起来,有的放矢的对一些重点知识块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5.会考导向上的衔接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与高中考题类似,也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基础知识、科学探究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试题突出“基础与能力相融”,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初中结业会考试题要在考查内容、题型设置、考查方向、重难点等方面都逐步衔接生物高考,服务于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如初中会考中有关“神经系统”的内容服务于高中的“神经调节”、“食物链食物网”的内容在高考“生态部分”也是重点。如突出核心概念、重视图文转换和实验考查,这对高中生学习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 结课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140-01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渗透最广、涉及面最宽的科学,是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学问。初中的生物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期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其重要性不低于数、理、化。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对于新时期生物学科的教学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新时期的生物课堂应该重视问题情境的提出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重视问题情境的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以及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热情。何为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作用呢?我们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使学生清晰地知识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了解和解决他们在独立自学时无法明确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助于对全课问题情境的解决,有助于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师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入探索问题境界。以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并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设置问题情境当然少不了对于学生心理的研究了。新奇、爱表扬、争好胜的心态,是初中学生特有的心理,问题的提出要考虑学生能否直接推理得到,是否贴近生活实践以及思维转折次数多少等因素,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我们要重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方法重视。下面一些方法是我的一些薄见,抛砖引玉。我们应该重视笔记的重要性。我们不能小看笔记的作用,不能轻视记笔记,相反我们还应该重视记笔记。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刚一开始学生可能跟不上,可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每节课可留适量时间让学生整理补充笔记。上课是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初中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采用写标题留空白课后补充的方法。我们在记笔记的同时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生物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学习时要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学生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学会思考。学习生物不仅要认识和记住一些必要的知识,还应该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要懂得学会思考分析生物问题。学生要学会去研究、去探索生物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学习生物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会科学研究生物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生物科学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生物时,要善于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这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同学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乐于合作、团结向上的精神。当然如上的一些方法只是笔者教学中的一个缩影,优秀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的总结,寻找更加优秀的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 善始善终,重视每节课的结尾总结

第5篇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教育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同学们也应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学习,但在学习时,往往感到学生物有很大阻力,大多有这几种的原因:一是从初中到高中对生物知识的认识没转变,二是学习方法不当,三、教师要正确引导,下面真对这几种情况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1.是从初中到高中对生物知识的认识没转变

1.1从初中生物到高中生物的学习其实就是从现象到本质一个质的飞跃。初中生物主要涉及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深度、广度明显加强,由描述性知识向推理性知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跨越。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学生短时间内难以把握,难。

1.2由于初中生物学习时间短,造成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赶进度,抓中考成绩的提高,而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多为机械式被动地学习,初二生物毕业会考后,初三没有开设生物学科,造成学生的知识脱节。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过多地依赖教师,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较差,不遵循学习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忽视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学生物难。

2.是学习方法不当

2.1由于初中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还用那套方法来学高中生物已经不行了,应该"先死后活,死去活来",意思是知识点记死,但不是死记;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学生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2有的同学说生物太难记了,备会了又忘了,一问他们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知道。初中学的知识之间主要是''纵向"的,高中学的是''横向"的,他们有一定的联系,应"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2.3有的同学不能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不到"六个W"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例如学生读书时要时时"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

Who - 谁或什么结构

What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 - 怎样发生的

When - 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 - 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

Why -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所以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感到学生物难,要想突破这一难题,必需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用辛勤的汗水和科学的方法一定可以换回优异的生物学习成绩。

3.教师要正确引导

要想使学生突破学生物难的问题,老师应从多方面引导

3.1学会"预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而学会学习是高中学生要练就的基本功。其中自学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成分,预习是培养自己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引导如何预习呢?首先,通过看书我们要对这一节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主要讲了哪些知识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点理解不了?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堂,那么你的课堂效果一定会更好。

3.2学会"听课。在讲课时,要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让学生听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引导学生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或习题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3学会"用语言表达"。高考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学会"言"才有助于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讲课时多提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不怕会出错,即使出错了或有些问题,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定会帮他把问题纠正过来;还会帮他找到出错的原因。课堂气氛一定不能死板应互动。

3.4学会"记忆"。每节课下来让同学们系统地复习整理,通过复习,一方面将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强化,另外也可以对前后知识的系统性和他们的联系有更深的理解,此即为古人所说"温故而知新"。

3.5学会"思考"。其中绪论一课中提到重在理解勤于思考的学习方法,古语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在上课时多引导同学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做?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这种方法或表述好吗?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3.6学会"做习题"。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能相对不多,要想熟练地掌握它,就得进行一定的训练。同学们要在练习中融会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答题技能的掌握,同时这也是提高同学们解答生物试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掌握好训练的"度"。所以老师要跳进题海,找出精题,分析透彻,以一顶十。

第6篇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和外延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的概念由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O年代创立。思维导图是由一个中心向周围有层次的发散的图形,由词汇、图形、线条、编号等构成,应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各级分支。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类别、结构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思维导图既是一种思维工具又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思维导图的中央部分是使用者设定的主题,它可以是一节课的学习重点,一个复习要点,一个奇异想法,一个演讲的主题等任何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然后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它的产生很多相关的不同分支,然后再不断的向外扩散,这就是人脑的自然放射性思维。

东尼・博赞认为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现在在医学、农业、工业、气象、管理等各个领域,思维导图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美国《时代周刊》曾评价托尼・博赞“对头脑的贡献就像霍金对宇宙的贡献那么大”。波音公司在设计波音747飞机的时候就使用了思维导图。据说,如果使用普通的方法,设计波音747这样一个大型的项目要花费6年的时间。但是,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他们的工程师只使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波音747的设计。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1.脑科学基础

随着脑科学的研究深入,人们认识到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左脑负责逻辑推理,语言,数学等语言性思维,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特点,右脑负责抽象,图像,颜色,空间等非语言性思维,具有不连续性、弥散性、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左脑又被称为思维脑,右脑又被称为创造脑。由于大多数人习惯以右手为主,这就造成左脑较右脑得到更多的刺激,产生更多的神经突触连接,这种左右脑不平衡的发展和不协调的工作使人脑的思维能力大打折扣。

“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脑科学研究发现,目前人类右半球的开发和利用非常有限。思维导图利用“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并使大脑平衡协调发展。

2.认识心理学基础

结构性知识也称理性知识,是指某一领域内各概念如何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性知识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认识心理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与一般的线性笔记相比,思维导图不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而且色彩丰富、富于变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应用思维导图学习时可使大脑兴奋区域增多,建立多条神经通路,使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深且多,这样学习效果就会提高。教学实践说明初中生对画思维导图这种新颖的记笔记的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它使记笔记的过程成为学生创造的过程,不再只是教师板书的复制。在学生画思维导图时不仅注意力高度集中,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这样不仅对知识内在的联系体会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学会了如何使知识形成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这样在总复习时学生就能自己归纳知识框架,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了。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应用于教师的板书设计和学生的课堂笔记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都要涉及板书问题,板书是教师利用文字符号和图表等形式,简明扼要地呈现教学要点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堂笔记将有助于有意注意,提高记忆效果,改善学习质量。无论是教师的板书,还是学生的笔记,都应追求概括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师的板书设计和有效运用,以及学生良好的笔记方法,无疑将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画思维导图,教师首先对思维导图的历史、应用,及效果进行介绍,然后由教师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板书,示范思维导图的画法,并鼓励学生学着用思维导图完成笔记:在教师引出这节课的题目后,带领学生画出本节课的主题,即思维导图的中心图,主题下包括以下大标题:就由思维导图的中心图发散地画出几个一级分支,并用不同颜色的曲线表示,在曲线上写上能够说明此主题的词语。根据教学内容,一级分支下面还可画出更多级的分支,将相关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写在曲线上,教学内容完成了思维导图也画完了。经过大约6课时的训练之后,就可以由学生独立归纳课堂笔记。这样学生的笔记就是由一个个的思维导图构成的。

有关“酶”的思维导图

让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使他们体会、观察到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目的。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画法之后,教师可把一章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如标题)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主题。随着单元教学的进程指导学生逐渐完成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一般需要在1张八开纸上完成(如图)。平时教学中某一章或单元的知识往往需要几节课甚至十几节课才能完成,学生按照传统的方法记笔记,往往感觉知识非常零散,如果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开始就抓住了学习的中心,围绕中心层层展开学习,不断完善和补充思维导图,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了,这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也就完成了。思维导图式笔记使与某一学习单元相关的知识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的表现出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应用于教师的复习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复习

最初的一段时期内,每节课前的复习提问教师都要求学生先阅读上节课的思维导图,然后再回答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体验到应用思维导图复习既快捷又易抓住重点。由于每个学生的笔记都具有自己的个性,而且比较美观,他们非常愿意在课后应用它进行复习。这样2~3个月下来学生就养成了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复习的习惯。这样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在期末复习时,学生需要参考平时的思维导图,将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并找出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新画一个更加概括性的思维导图,反映出一个学期的重点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性,这一过程一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启发。然后在这个思维导图的统领下用好每一章的思维导图。以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温故知新、查漏补缺的目的。这样复习课中学生参与的深度大大增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四、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往学生在学习生物时,常会对各章节的内容前后联系缺乏认识,不理解各章节作者编排的思路,总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够系统连贯。通过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有序整理,促进了知识的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掌握各章节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内化,从而建立一个有效的、生长的知识系统。

2.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导图,往往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无限的想象,在它的产生很多相关的不同分支,然后再不断地向外扩散,这就是人脑的自然放射性思维。因此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助于人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关键步骤。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和思维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外画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使学生思路清晰,有利于开发空间智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创造性的有效记笔记的方法。在绘制导图的时候,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激发右脑。在阅读学习笔记时,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更加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这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

第7篇

【摘要】按照现行的生物教材,高中生物学习,是在原有初中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想更好地学好高中生物, 就要学会实现生物学知识的转移, 处理好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关系, 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要重视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前期准备工作。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 前期准备;衔接

【中图分类号】G25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8-01

经过几年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我个人认为,作为生物教师, 要重视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和前期准备工作,这一点对于进一步搞好生物教学非常重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更多地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例如,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可能有: 水、空气、温度等, 很多学生还会提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阳光, 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让他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 在设计实验中, 老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几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 如实验设计中的对照条件是什么?实验变量是什么? 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你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 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操作后可以讨论: 实验有误差吗? 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改进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如果不一致可以修改数据吗? 实验一次与你的预期恰好一致结论一定正确吗?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并锻炼了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有的学生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对课本设计的实验方法提出了质疑, 课本中四号瓶加入较多的水,放在常温下, 学生提出它和二号瓶这一组对照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 分别是水和空气, 不符合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我们应该称赞学生这种不盲从教材、敢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他提出改进的方法。初中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几次的探究实验的分析, 让学生充分理解探究过程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探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教学内容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实物进行观察, 但学生往往被鲜艳的花瓣吸引, 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观察。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遵循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中, 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观察并不局限于实物、模型的观察, 还包括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如在初中生物教材《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一节教学中, 课本出现了一个DNA 分子片段示意图,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个螺旋形梯子的扶手有一定的规律, 是两种不同的形状交替排列, 中间的梯子只有四种颜色, 但这四种颜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这一个示意图的观察和分析为学生今后在高中学习DNA 的分子结构做了很好的铺垫, 也为高中讲述DNA 分子的多样性提供了直观的教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除了教会他们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 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 并且分析、讨论观察结果。观察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奏效, 它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良好的观察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由于初中生物成绩不记入中考升学考试总分, 因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更多地依赖教师, 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善于思考, 触类旁通。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只通过单纯的记忆, 或教师的重复强调来学习生物学科的方式, 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学会抓出关键词, 找出重点

刚上初一的学生, 可能受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不少同学会把一句话中的动词作为这个句子的重点。如讲到叶绿体的功能是“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并把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很多学生认为这里的“储存”二字是重点, 而忽略了其中的能量变化, 以及光合作用最后的产物有机物。所以在初一刚开始学生物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重点。

二、 课堂上处理好记笔记和倾听的关系

指导学生记录上课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 或是听课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 要作个简单记录, 以便课后及时解决。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即学生上课只听不记或是把老师的每句话都当作重点。

三、 尝试回忆

初中生物课的知识内容较少, 一节课一般只有少数几个知识点, 上完一节课后试着写出这节课的重点,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 学会归纳, 建构概念图

学完一章后,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框架, 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建构知识框架, 否则学生的能力还是得不到发展。

五、 用好教材中的技能训练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有解读实验数据、测量和计算等, 这些能力的获得都为高中学习生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如果重视初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好上述初高中生物教学前期准备工作,那么将会更好的开展我们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顾巧英.生物教改贵在“活”.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M].江苏: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