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文化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10:21:46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文化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文化规划

第1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公园;规划;旅游景观

竹屿湖处于平潭岛的城市核心区域——岚城组团中央商务景观轴的尽端,对平潭岛经济、旅游文化和城市空间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区域旅游景观发展提供新型经营管理思路。

1建设必要性

竹屿湖北侧紧临城市中心商务区,南边紧靠麒麟湖(三十六脚湖)周边山脉,是城市与自然的过渡地带。项目基地与平潭市区内重要景观资源在2~5km半径圈内,为平潭城区发展重要的公共休闲旅游公园新地标。与平潭城区内其它景观资源不同的是,其巨大的生态规模效益衍生至城市中心,对拉动片区发展有重要生态牵引力,从而构架大平潭城区绿地新格局。从地域形态和公共空间结构分析,竹屿湖还是综合实验区多条结构性绿化空间和公共活动轴线的汇聚地区。将竹屿湖和竹屿湾作为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体来判断是不可忽视的,内外的连接构成了平潭岛最发达城市空间向海湾开敞的连续带。

2实际案例

2.1项目概况与区位

项目基地位于平潭岛中部岚城片区,范围整体呈“U型”字型。北侧以规划中东大路、岚一路和岚二路为界,西侧以坛西大道为界,东侧以坛东大道为界,南侧以金井湾大道为界,总面积约340hm2,其中陆地面积约135hm2,水域面积约190hm2,另有15hm2鱼塘。竹屿湖湖区与平潭未来的中心商务区毗邻,也是未来平潭行政办公场所所在地,基地周边重点布局高端商务、行政办公、金融保险、高尚居住及旅游服务业态。

2.2场地现状

场地周边用地以基建工地、农田和山林地为主,竹屿湖西侧的坛西大道和南侧的金井湾大道目前已建成,东侧坛东大道及北侧的平岚路正在建设中。竹屿湖水闸也已改造完成,湖体西南侧为原行政办公场所,并初步建成雕塑公园。随着竹屿湖周边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竹屿湖周边片区的空间形态逐渐形成、用地条件日益成熟。

2.3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

主要内容:①强调竹屿湖之全岛绿心领衔地位;②维持原生海湾生态环境,营造具有地带性低维护生态景观特色;③尊重自然肌理和历史人文遗存,有目的地对不同场所进行空间的特色营造;④提升水利工程景观生态;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制定水环境控制对策与措施。

2.4设计定位

依托山水相依和湖湾相连的地理环境,强调全岛绿地的领衔地位,依托未来新城CBD的地标和门户形象,以串联城市和自然、感受岚岛风范、体验缤纷活力为特色;以保育生态、都市休闲及文化传递为主要功能的标杆型城市综合公园及新旅游目的地,形成湖湾城一体化ABC公园(A:活力B:优化C:洁净)。

2.5方案设计

将竹屿湖定位为与CBD旗鼓相当的另一个中心,他们互相缔造彼此又共同构筑和谐。“阅城斓眼”的概念为竹屿湖定义了新的身份和多元的特征,通过设计强化竹屿湖湾独特的自然形态特征,利用“湾”的主题空间语言,丰富滨湖岸线和与之相适应的滨水功能活动空间。一条长10km的公园大道环抱着湖区,传达了自然的高度和谐以及一条环绕整个CBD的旅游轻轨形成整个园区交通游线。

3景观设计分区

3.1总体景观规划结构

充分考虑与周边用地的景观协同效应,通过明确有效的措施与项目设置,形成多元融合的景观特色。公园大道串联了一系列景观区划来回应城市的功能和场地自然特征,新的景观标志在这些分区里面被呈现出来彰显分区的特色,他们分别是MICE世界会展园、麒麟美丽海博园、N33海湾花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园四大分区。

3.2分区策划产品

主要的景观区划:①MICE世界会展园:区域活力聚集的发展动力点、构建多元的景观空间体验、为不同年龄群塑造多样的场所、标志性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示;②麒麟美丽海博园: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康体建筑、妈祖塑像,文艺活动、儿童游戏区、极限运动场、室外生态教室、摩天轮和步行桥;③N33海湾花园:以种植同纬度地带植物、乡土适生植物的水上花园、沙质海岸线植物园海岛森林、友谊植物园、市民花园;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园:核心价值展示馆、红色体验聚落、拓展运动、忆苦思甜饭和培训教育等。

4道路系统规划

4.1公园外部交通的衔接

规划道路拟利用外部的道路系统进行衔接,对接周边路网,增强公园与周边片区的连通性根据功能需求,分级设置道路等级,结合湖体高程与周边地块属性,合理布局,完善园区道路体系。

4.2公园内部交通的衔接

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形成连贯的路网体系,增强城市功能与绿地的相互渗透。提供人性化的交通路由、多样化的游览线路、实现滨水漫步、登高穿越、水上游览的立体游览空间,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步行系统。

5植物种植规划

主要原则:①适生性原则:旋转平潭岛植物品种,保证苗木成活率。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植被演替规律,构建稳定植物群落,体现地域植被特色;②最小干预原则:对现状农田河塘结合湖体的形态设计进行保留和延续。将其部分改造为植物种植田及湿地岛,增加场地亲和力和归宿感;③生态性原则:选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对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净化能力显著的植物品种,起到良好的调蓄雨水、滞纳雨洪、营造多样生境的作用。构建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城市的雨涝危害;④经济性原则:选择低养护管理的乡土植物,节约成本的同时能够体现野趣之美;⑤多样性原则:依据场地生境条件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

6结束语

旅游景观始终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以旅游为主的公园,文章提出了规划建设的方向,为其他旅游主题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林鹏飞 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文化小镇;旅游资源;3+X”风险规避

一、引言

自从我国旅游业推出文化旅游项目以来,旅游文化小镇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建设的一个亮点,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时,为防止出现风险和影响其安全(实质是原真性保护)性而采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和评估等措施,全面掌控非物质文化进旅游景区的安全局面,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效地拓展旅游市场,为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大幅度增加旅游经济收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是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时刻不能松懈对其开展必要的保护工作,专家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等具有建设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筱云受文化部非遗司委托,主持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及扶持政策调研报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美术类等项目生产性保护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1)生产性保护理论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地进入旅游景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吕品田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统技艺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一步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内涵,对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的理念、范围、原则、作用和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2)生产性保护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一般可分为表演、展示和展出三大类,其中就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生产性保护内容。根据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重要,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进入旅游景区,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保护性措施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消失危险,有关文化管理及保护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及时研究抢救性保护对策,才能确保面临消失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原真性保存下来,并保证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是指那些面临消亡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项目、形态及传承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活的生存及传播状态全方位记录下来,创造出适合它们长久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共有17市138县创新“村报普查线索、乡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市整体收集、省全面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流程和普查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表所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符合抢救性保护的原则,是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成果及具体保护实践经验的结果,来源于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含整体论的思想,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环境和相关人群等要素。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系统性、全局性保护。

4.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是一种富有创新的保护模式,针对仍具“活态”生命力强健的项目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便其“活态”项目有效传承和延续,在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落到实处。

(二)旅游文化小镇规划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飞速发展,旅游文化小镇以整合文化旅游等元素为特征迎来空前发展机遇。集文化、休闲性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成为当前旅游业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因此凸显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就成为必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必然趋势。文化旅游是继休闲、观光、度假等传统旅游项目增添的又一崭新的旅游项目。目前,能够为游客提供具备厚重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等特性的旅游文化小镇就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文化小镇涵盖文化、休闲、观光、度假、运动等诸多旅游元素,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整合一系列相关产业,创建高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旅游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等方面深刻变革,同时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选择中国的名村(名镇),挖潜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其成为自身的文化资源,避免旅游文化小镇同质化而注入文化之魂。

三、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为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效益,取得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的成功,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基础,以江西省为例,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江西省已经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下表所示:从述表中所显示的数据表明江西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形式;其次是舞台表演形式;第三是现场体验形式;第四是开展活动形式;第五是商品展销形式;第六是宣传展览形式;第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具体项目和相关文化产品。主要推进措施:措施之一是提供支撑平台,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项目中,要全方位筹集资金,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搭建旅游文化小镇整体硬件支撑平台,构建科学地配套基础工程设施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也要为其项目进旅游景区安全提供保障。措施之二是旅游文化小镇管理层必须组织力量深入挖潜、开发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形式制造出旅游产品、演艺节目等。措施之三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将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文化小镇亮点,通过多种渠道强力推广,使其成为延续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措施之四是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和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景区并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互惠互赢的新格局。

(二)“3+X”风险规避

1.“3+X”风险规避理论概述

“3+X”风险管理理论基础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现代风险理论正式被世人接受是基于梅尔,赫奇的著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威廉姆斯的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的面世。风险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传统风险管理、金融管理、内容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等过程,经过多种整合和多年发展搭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早已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监测、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三个体系。“3+X”风险规避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措施得以强化,作为一门新兴较为先进的管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管理引进上述理论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风险监测、分析、评估、识别和衡量,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实现风险规避。

2.“3+X”风险规避主要内容

“3+X”风险规避的目标实现,必须实现风险的的监测、分析、评估、识别、衡量并达到风险规避目的,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其中监测是识别的基础,分析是识别的关键,评估是风险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采用“3+X”风险规避理论,首先必须对其机理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中3代表风险监测、分析和评估而X则表示风险预警、防范和补救等措施。该研究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实践中可用于规避可能存在的可预见性或可能隐藏的各种风险,并能针对上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产遗产进入旅游景区不仅能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

“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文化小镇经济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存在风险。因此,“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最终提出科学地可行性工作方案用于指导实践,实现的旅游文化小镇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安全进入旅游景区工作,成功的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十分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的文化魂,为了科学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风险规避问题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其目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划分出相应危险等级,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消除不安全因素,将其存在的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抵点,就是要发挥其在旅游文化小镇中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4.“3+X”风险规避具体实施

“3+X”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其核心内容可分为方面,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对“3+X”风险规避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1)采用通常使用的风险评估手段来评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手段的采用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后对人们的生命、生活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量化评估风险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所包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过程中,可以采用上述风险产生危害程度和概率依据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等级划分,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蓝、黄和红三个级别。(2)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来实现风险控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关系研究,从中寻找出存在的有机联系,建立相互促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机制,共同监督其有效运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科学合理。(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查找风险评定风险等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发生,避免过程风险发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险监测、分析、评估及规避一览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可以设定风险点相对小的为蓝色等级,该风险对后果不会造成太大的危险,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为不符合管理规范。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软硬件条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划为黄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风险应对策略:严格制定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力度,严格工作程序,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根据风险对后果影响为严重的划为红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产生了严重的违纪违规后果为严重,风险性质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风险应对策略:从抓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的教育工作,对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要慎重,因为存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隐患,必须时刻保持牢固的风险意识,要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工作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安全性、可靠性和必要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有机融合,促进旅游文化小镇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23-27.

[2]单晓维.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J].兰台世界,2014,35:90-91.

[3]刘娜.从山东古筝乐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1,6:185-187.

第3篇

云南省政府官网《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和《云南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下称《方案》)。《规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6亿人次,旅游文化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旅游文化新高地、国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旅游文化辐射中心,实现建成旅游文化强省的总目标。

到2020年,力争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数突破6亿人次,旅游文化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9%: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到2000元以上;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旅游文化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2月9日《昆明日报》)

云南省国企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补贴2019年取消

云南省政府网站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2016年开始,在全省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维修改造,达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分户设表、按户收费,交由专业化企业或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不得在工资福利外对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进行补贴。

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三供一业”分离接收单位为国有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对分离移交涉及的资产实行无偿划转,由企业集团公司审核批准,报主管财政部门、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备案。移交“三供一业”涉及的从业人员,原则上按照州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政策标准接收安置,按照有关政策无法接收的人员由移交企业妥善安置。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的物业管理可由国有物业管理公司接收,也可由当地政府指定有关单位接收,支持实力强、信誉好的国有物业管理公司跨地区接收移交企业的物业管理职能。(12月9日《云南信息报》)

云南省排查整治校园网贷

针对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对在校学生开展借贷业务(以下简称校园网贷),造成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工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工商局就云南省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有关事项印发通知。

通知要求,各州、市工商局要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校园网贷业务机构的监管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网贷机构的排查和处置工作,提供有关企业的登记、公示和监管信息。对未在法定期限内公示年度报告、通过登记的住所和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等严重违法失信的,将其依法分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从事非法集资活动被相关部门责令关闭并通报工商部门的网贷机构和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网贷机构,一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予以公示。依法限制其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并纳入部门联合惩戒范围。

此外,对公安机关认定涉嫌犯罪以及金融监管部门认定已经构成非法金融活动的网贷机构,依法责令其停止广告,严厉打击违法广告行为。(12月9日《云南信息报》)

云南4城市(镇)入列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的通知》,包括云南腾冲市、楚雄市、瑞丽市、沙溪镇等在内的111个城市(镇)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通知》要求,各试点地区要按照批复的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结合本地实际,加快突破薄弱环节,积极探索,闯出新路,到2018年取得试点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试点成功经验。目前,按照“边试点、边突破,边总结、边推广”的工作思路,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进一步加强试点评估和经验总结,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更好发挥试点改革先遣队作用,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进程。(12月7日云南网)

2017普高招生加分照顾规定出炉

昆明市招生委员会公布了昆明市2017年普通高中W校招生加分照顾规定。

根据《规定》,对烈士子女、获公安部表彰的一级或二级英模子女、驻艰苦边远四类以上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照顾12分;因公牺牲的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照顾10分;驻艰苦边远三类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驻总部划定的二类(含二类以上)岛屿部队的现役军人子女照顾9分;一级至四级残疾的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荣立个人一等功的现役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驻艰苦边远二类地区部队现役军人子女照顾6分;荣立个人二等功的现役军人或人民警察子女照顾3分。对获省人民政府或国家有关部委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子女照顾12分;获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子女照顾9分;获县(市)区人民政府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子女照顾6分。对户籍在民族自治县、其他县(市)区的民族乡并在当地初中就读的少数民族照顾6分。对云南省内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照顾6分。对归侨学生、归侨(华侨)子女、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或科技奖的侨眷子女、台湾籍考生照顾6分。(12月10日《云南信息报》)

昆明新修订旅游业监察条例明年起施行

昆明市《昆明市旅游业监察条例》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条例规定,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最高罚15万元。

针对现行《条例》出现的与上位法不能很好配套衔接的情况以及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条例》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完善旅游监管体制机制。将“不得参与任何形式的旅游经营活动”新增作为旅游监察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之一;在法律责任部分将处罚主体统一调整为旅游监察机构。对于公安旅游警察机构,将其“负责维护旅游市场治安秩序,依法开展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工作”的职责在《条例》中予以明确。《条例》加大执法和惩治力度,下重拳解决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游客购物等问题,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禁止性规定作了调整和完善,明确禁止“旅行社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旅游者消费”,若违反该规定,由旅游监察机构对旅游经营者处以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罚款;对旅游从业人员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12月8日云南网)

昆明投2000万为小微企业购买服务

近日,773家小微企业再次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扶持带来的实惠,每家企业可以通过申领到的最高3万元的服务券,兑换企业培训、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管理咨询、网站管理、电商服务、信用评价等70多项精准服务。

昆明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券是昆明市财政资金为小微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提供的补贴,以电子券的形式发放,预计发放3年,每年资金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用于补助成长性好、管理规范、发展快、服务需求迫切的小微企业,为其购买专业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今年发放的是第一批。下一步,昆明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将继续为昆明市小微企业构建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服务后盾,助力企业成长。(12月10日《昆明日报》)

滴滴快车拼车在昆明和丽江上线

滴滴出行在云南的昆明、丽江2座城市上线“快车拼车”,可以为拼车乘客节省25%的车费。这项功能的上线,在早晚高峰期受到市民欢迎,尤其是男性。拼车最多可选择2人拼车,拼车时段为每天7点到23点。使用“快车拼车”昆明乘客可享受最低7.5折优惠,丽江乘客可享受最低7折优惠。昆明和丽江都有限制范围,但主要是考量起点,如果起点在这个范围外,乘客就发不了拼车单。对比出租车,拼车更像是一种补充选择。不过会消耗乘客时间,因为要去接送顺路的另一个乘客,着急赶飞机、着急上班的乘客,最好不要拼车。

选择“快车拼车”的乘客需要准确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发单后不能更改,系统将根据这些信息计算行程价格。行程中无论是否有人拼车,乘客都可以享受到比普通快车价格更低的“一口价”,即使堵车也无需额外支付费用。拼车时最多可选择2个座位,1人拼是最便宜的、多带1个人价格会略微上涨。如果系统匹配需要乘客等待10分钟左右时间,如果乘客愿意,系统还会给予乘客4.5、5,5元的车费优惠。(12月9日《都市时报》)

昆明交警微信提供便民服务功能 可以交罚款

第4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问题;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中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越来越重。从1980 年到2000 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和总从业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旅游业必须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化,进一步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但是透过辉煌的关于当今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有哪些?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旅游繁荣背后的阴影,旅游规划中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国际和国内的旅游规划迅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规划范围内的旅游规划必须在其实际情况下,规划和设计具有其特色的代表。无论是旅游景点或旅游文化,都应符合现状特点。

一:问题指出

目前为止,我们在对旅游景点进行旅游规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几点的问题:

1:旅游景点不够吸引。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零散但精致的景观,或者一个地方的传说痕迹,在其镇或乡中很出名,但是由于旅游景观单一,无法承担或代表县、市中的大的旅游景观或旅游文化的特色。

2:旅游景点重复建设严重

全国旅游开发中较为普遍就是景点重复建设,这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出于求大、求高、求全的心理,旅游企业常把一些旅游资源等级品位低,吸引辐射范围小的旅游区,企图完全通过资金投入、人工建设建成全国、全省最好的旅游地,结果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求大、求全的旅游规划开发现象在我国旅游中相当普遍,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我国旅游实行综合、协调发展的桎梏,阻碍了我国旅游建设的升级。

3:文化景观粗制滥造。

在旅游景观改造或恢复中,炮制景观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段。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或者是技术不够好,造成旅游景观 “四不像”的感觉,相关部门如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配套设施落后,垃圾遍地,环境变差。

部分或大部分的一些较小的旅游景点在开始或几年之内,其相应的配套设施没有相应的建设起来,游人进入景点,垃圾乱扔,树枝乱折,甚至秋季时乱扔烟头在杂草中。因此在对景点进行规划时,应当将其相应的配套设施纳入成果中。甚至在对景观进行改造时,也应当对其配套设施进行建设。

二:问题解决

对上述问题应当逐步破解:方案演化的过程就是毅力博弈与平衡的过程。

一个完美的旅游规划的形成,其过程应当是完善和平衡的关系,在对规划方案进行完善的同时,对于旅游规划中的所有内容进行平衡调节,使之达到平衡状态。那么规划的规划要点又哪些呢?

1:上位规划协调及区域带动

项目应该在符合上位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区域发展起到触媒作用,带动相邻土地的升值,提升整体区域环境品质。

2:开发模式与空间结构

对于 “旅游+地产”此类的项目,应满足圈层式发展的基本开发模式,即:核心吸引物、旅游度假圈层、城市功能圈层等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依据项目自身的空间环境,形成其具体的空间布局形态。

3: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塑造

文化核心吸引物的品质和稀缺性决定着项目的吸引力,因此必须着力重点研究和突破。多学科共同启发,相互激发灵感是天津北石林项目所采用的方法。

4:经济平衡

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建设精品项目的根源在于经济的收益。应保障开发企业在文化景观及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其在地产类项目的预期收益至少达到平衡。这种平衡应该立足区域和长远,做到大平衡和长期平衡,这需要规划师进行艰苦的协调工作。

5:加强旅游规划立法,促进旅游规划法制化。旅游规划立法是旅游规划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规划立法使整个旅游规划过程和旅游规划评审实现监督和反馈法制化,同时也要建立旅游规划的保障体系,制订旅游环境保护法、旅游资源保护法、旅游土地法等相关法律,从而为我国旅游业进一步向法制化轨道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且在国家总的旅游规划法的引导下,各地区还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各自相应的旅游法规、制度,进一步增强法规的可行性,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三:小结

一个优秀的旅游规划的项目的完成,应当满足下列三个要求:

1:要保持经济可行。

2:做好文化景观空间塑造。

3:重在空间意境的追求。

通过以上对旅游规划的思路与思考,我们应当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必然有更多更好更优秀的旅游规划的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在人们繁忙的工作时间里,多了一抹休闲的彩色。

参考文献:

[1] 佟玉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非零和对策[J];经济经纬;2002年01期.

[2] 刘峰;旅游系统规划―― 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第5篇

摘要: 本文主要考察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实际旅游景点介绍翻译中的应用,探究了当今翻译界学者对于异化和归化概念的解释以及各自的优缺点,认为在旅游文化翻译中应当首推异化翻译法,次选归化翻译法。通过对随州文化公园景点和历史人物介绍翻译的实例评析以支持本文的观点。

关键词:归化 异化 优缺点 旅游文化

1、引言

中国历史久远,文化丰富,具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同时,我国幅员辽阔,风景秀丽,自然景观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各式各样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名人轶事,历史事件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赋予了它们深刻的历史意义,具有很深的文化烙印。最近几年,旅游翻译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旅游文化翻译应该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要使翻译过来的英文浅显易懂,符合外国游客的认知方式,而不应该晦涩难懂,添加过多的专业术语,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高估了游客的知识水平,降低游客的旅游兴趣,进而对当地的旅游业收入造成不良影响。

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符号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方梦之,2004:9)既然翻译是一项“文化活动”,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必然要考虑源语言与目的语所处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在对彼此文化背景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翻译做好。旅游翻译更是如此,大多数人文景观都经过了很长时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旅游景点介绍中包含的文化因素是译者的重要任务。同时,提到旅游翻译,选择归化翻译法还是异化翻译法是译者经常讨论的问题,大多数译者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即力求使译文的功能上与原文对等,又努力使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对等。

2、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根据《辞海》的解释,“归化”一词的意思为“入籍”,在语言学中,“籍”可以解释为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归化”则是要将源语言(source language)在翻译成目的语的过程中,与目的语的形式和意义上保持一致,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不到异质感和陌生感,仿佛是读由母语写成的文章,由此可以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所谓“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源语言的文化色彩,不借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来重塑作品,从而表现出目的语的异质因素,尽量保留原文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传达原文的语言形式,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如此可以拓宽读者的视野,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如果外国友人来到中国旅游,看到各个景点的介绍与本国的似乎没有太大差别,那么游客自然会感觉无趣,也就丧失了再次游览中国的兴趣。

在西方,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1995)一书中,提出了“规划法”和“异化法”两种翻译方法。而他本人是支持“异化法”的,他认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这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相照应。

3、归化与异化的优缺点

首先,对于旅游文化翻译来说,归化翻译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译者将源语言翻译成读者容易接受的、符合当地语言规范的文字,使游客在阅读景点简介时不会感到难以理解,在阅读中,流畅性和透明度都很高,便于游客接受,适合各个年龄段的游客,因而可以吸收潜在的游客。但是,归化翻译法也有其缺点:因为译者必须要借助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达方式,还要借助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会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错误的翻译,不能完全体现我国文化的独特性,甚至会对我国的文化进行扭曲和误读。

采用异化翻译法,可以保留我国旅游文化的独特性和异域性,对于知识水平较高或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游客来说,异化翻译不失为一个传递文化的好方法。但是异化翻译的缺点在于,它不同于目标语言的语言使用习惯和文化内涵,因而在译文中容易出现较多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在风格上会造成译文的不流畅和不透明,使译文晦涩难懂,不便理解,对于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对中国文化没有兴趣的游客来说,大大降低了景点介绍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游客丧失了游览兴趣。

4、在旅游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具体应用

在翻译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把景点介绍的文本信息翻译出来,还要将这些景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

随州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的美誉,随州文化公园在2014年元旦开园,笔者有幸从事了历史人物长廊和相关景点英文介绍的校对工作,就其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进行评析来支持本文观点。

(1)钟维声 康熙甲子辛丑两中副榜,选为通山教谕,后转任桂阳教谕。任满后又迁常德府教授,前后三任皆有好名声。

原译:Zhong Weisheng, getting on the additional notice for twice, respectively, in 1684 and 1721, he was chosen to be the instructor of Tongshan and transferred to be the military instructor of Guiyang afterwards.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is term, he was transferred to be the head of the instructors of Changde. He enjoyed a good reputation in all the three terms.

根据《辞海》的解释,“副榜”的意思是“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而译者将其翻译为“additional notice”不符合其本意,应该改为“backup”,取后备之意。“教谕”为古代官名,是中国文化专有词汇,而译者采用归化法直接翻译成“instructor”,抹杀了中国独特的古代官职现象,应采用异化法直接音译为Jiaoyu,并在其后做解释为an officer who is in charge of Confucian temple,最后,“教授”一词在古代仍是学官名,译者采用归化翻译法将其直接翻译成“the head of the instructors”,虽然意思上并没有错误,但是缺少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应该改为“Jiaoshou”。

(2)陈寿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名臣。始由国子生授户部主事。皇太子监国南京时,任工部左侍郎。

原译:Chen Shou was a famous minister during Hongwu Period and Yongle years. He first to be an official in the Ministry of Revenue before he graduated from Imperial Academy. He held the post of Left Assistant Minister of Works when crown prince acting on behalf of emperor in Nanjing.

洪武为中国明代第一个年号,永乐为第二个年号,而译者直接将二者音译却没有增加解释,会让外国游客摸不着头脑,产生疑惑,采用异化翻译虽保留了中国年号这一文化专有项,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外国游客并没有对中国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应分别在“Hongwu”和“Yongle”后加上时间限定。户部在清代是掌管全国一切财政事物的部门,类似于现在的财政部,译者将其翻译成“the ministry of revenue”是明显的Chinglish,应采用归化翻译改为“Treasury Department”。“工部”是古代掌管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而不是译者所认为的字面的意思,工部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水利部和建设部,可在工部后加上解释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on,同时,“左”在明代为“尊”,并不用具体翻译出来。此例中,译者运用了很多异化翻译法,但是走进了极端,有的甚至是直译,让国内读者都无法理解,更不用说外国游客了,因此,译者在进行异化翻译时,要把握好度,不能走向极端。

上例可译为:Chen Shou was a famous minister between Hongwu(1368-1398)Period and Yongle(1403-1424)Period. He was selected to be an officer of Treasury Department when he was still a student in Guozijian(ancient college). He held the post of minister of Gongbu(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on)when crown prince acting on behalf of emperor in Nanjing.

5、结束语

本文所举例子从景点简介中的官名、皇帝年号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来阐述了旅游翻译中所涉及到的归化和异化翻译方法。两种翻译方法孰优孰劣我们无法评判,译者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翻译的文本类型确定翻译方法。在旅游翻译中,异化显然可以起到彰显本国文化独特性的作用,为传扬中华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和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译者需要把握好翻译的度,过犹不及,一味地追求文化的异域性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旅游翻译中,应该均衡两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实现传递文化和表达意向的双重目标。这也对译者的文化意识和翻译功底有很高的要求。旅游翻译有其独特的魅力,译者们要敢于探索,开拓旅游翻译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方梦之. 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

(一)省域战略升格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将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升格为国家战略。2月,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把黔中经济区纳入西部重点经济区的经济布局,明确其目标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烟草工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同年8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黔中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这一系列对贵州的文件和规划中,在“三化同步”的贵州发展战略中,都显现出一个相同视点――旅游业,其文化背景是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十报告中,首次单列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已超越了节能、环保的实践层次。

(二)国内产业转移为贵州旅游文化凝聚了人气

为应对世界经济处于低谷的国际形势,我国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东部沿海一些产业向西向贵州转移,以及本省对内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外界对贵州社会历史的认识更加迫切,与贵州的文化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对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形成不可忽视的“气场”。

(三)原生态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是发展责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贵州旅游具有多民族聚居的村落文化和山地文化特征,并带有中原文化的烙印。不可替代的原生态资源形成旅游的自然优势,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独特优势,这是贵州旅游文化的依托。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旅游文化学科中几个概念的浅解

“旅游文化”一词,在今天曝光度不低。就其内涵,一般来说,旅游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外延很广,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建筑、生态、园艺、公共关系等学科。一般采用“总和说”来定义“旅游文化”,但特点并不鲜明。也有“旅游民族”说的观点,即认为旅游文化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这是从旅游文化的民族特殊性来定义的。

旅游文化归根结底是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形态,是旅游主体文化。旅游文化以旅游客体(以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山川等组成的旅游资源)为基础,旅游主体(旅游者)是旅游文化的创造者和感受者。笔者更赞同“碰撞说”,即在旅游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不可缺少的桥梁,就是旅游媒体,连接旅游主体与客体,是旅游文化的发现和传播者。再好的旅游景观,没有人去发现、宣传、保护,不能真正成为旅游资源(旅游客体)。因此,媒体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在此,媒体不仅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更包括从事旅游宣传、歌赞旅游的人,如诗人、作家、记者、歌者、民俗学者等。如此,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文化系统。从基本组成来看,旅游作为一门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部门、服务团体和从业人员(旅游局、旅行社、导游等)。

(二)贵州旅游文化的传承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气候宜人,风景秀美,从雄奇、神秘到绮丽,不同特点的景致星罗棋布,有“公园省”的美称。贵州全境生活着苗、彝、侗、水、布依等多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7.9%,蕴含多彩多姿的山地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和人类遗产。其中,世代口口相传的侗族大歌为世界非物质遗产,水族的水书遐迩闻名。更有大哲学家王阳明、一代经营之神沈万三等非黔籍名人留下的精神财富,以及安顺地戏、屯堡文化的大明遗风与江南遗韵等,还有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都是贵州旅游文化的根基。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抢救和保护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一是保护好青山绿水的自然生态;二是有组织发掘、整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如名胜古迹的修缮、民间传说的梳理和编撰:三是民间技艺、节庆、历法、医药、传统体育、原生歌舞等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有传承人;四是积极推动贵州非物质遗产世界“申遗”:五是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注意环境保护。

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并向世界“申遗”,是发展贵州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础。因为非物质遗产具有独特性、活态性、综合性、民族性,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看,具有不可复制的垄断性。“汉人有字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这样的话只来自侗族世居的民间。

发展贵州旅游文化,要克服存在的“短板”问题,如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高、与此配套的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省内国际航班,只有贵阳到曼谷)。

旅游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与文化结缘。少林寺如果离开了少林文化,不过是普通的寺庙。唐朝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的诗歌,让寒山寺名扬天下;郑绪岚亮开嗓子,一曲《太阳岛上》让哈尔滨松花江北岸不起眼“太阳岛”几乎家喻户晓:一部电影《庐山恋》,胜过给庐山打专门广告上万次。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必以文化内蕴为灵魂。因此旅游文化,除了民俗学家、园艺学家、博物学家等参与,还应有媒体人和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参与。

(三)贵州旅游文化的创新

第一,观念的创新。发展旅游文化不只是旅游服务行业的事情,如前所述,它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三位一体”的体系。因此,就需要政府和服务行业、文化新闻界和民间多方努力。

第二,战略思维的创新。旅游文化要与文学艺术结缘,借文学艺术之光照亮旅游客体。借开展活动的行为文化和影视文化宣传旅游,已成为宣传战略的重要一环。就本省人才资源来说,是做得到的。这类影视剧本身,也是旅游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与文化创意产业结缘,把创意理念融入旅游文化中,如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与市场运作、特色旅游文化活动的策划等。

第四,通过精心策划和包装,把贵州旅游文化做成品牌,并加大对外推介力度,建立、完善常态化、动态化的“网上贵州旅游”数字化平台,实现宣传域面的全覆盖。

第五,借鉴外省乃至国外好的做法和运作模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

第六,通过旅游学校、旅游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以旅游文化推动贵州跨越发展的思路

第7篇

关键词: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民俗文化得到大力的弘扬,并成为区域内部向外界展示本土形象的重要旅游资源。将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核心,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对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对于贵州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较少,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进行研究,对该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贵州全省近4000万人口当中,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高达1500万人,占贵州省总人口数量的38.98%。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当中,主要包括:侗族、苗族、水族、瑶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大型并世代居住在贵州省的少数民族多达17个。这也是贵州省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关键。同时,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语言习惯等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基本内容。

在贵州省的民族大家庭当中,各个民族当中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并具备大量的旅游资源,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得到推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针对贵州的各个地区,都能够发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存在。针对贵州省内某一地区来说,其体现的是贵州省内民俗文化的“孤岛”,针对贵州省的整体布局而言,由各个“孤岛”形成“千岛”奇观。这些文化各具特色,体现着不同的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贵州省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晚,历时十余年的时间,目前这一领域市场开发的前景较为广泛。随着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使得当地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009以来,随着我国对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业的不断重视,贵州省凭借着这一推动力以及自身具备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力的发展旅游业,使得该地区在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相关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3%,并且具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二、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滞后,宣传力度不达标并且与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根本需求。由于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民俗旅游景点多分布于群山当中,这些地区较为偏远,交通欠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交通问题是阻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问题,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满足旅游开发的需求,导致开发的效率低下。同时,全省各个地区接待游客服务的住宿环境以及条件较差,在旅游旺盛的季节明显存在床位不够,并缺乏星级宾馆满足接待需求,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存在偏远山区当中。由于该地区是当地人世代生活的区域,依旧沿袭传统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受到破坏,当地居民对于旅游文化重视程度低下,不能够参与以及自主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严重的影响旅游文化的开发。

2.整体上缺乏统一的合理规划。贵州省在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除少数民俗景区外,贵州省内的大多数已经获得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未获得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评估,导致全省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缺乏实地的调查以及整体规划,造成景区分布不够合理,呈现出混乱状态。由于贵州省内的多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都分布与村寨当中,开发以及建设的方式普遍采用粗放式开发模式,只为追求近期的利益回收,缺乏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的布局,造成不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产生,导致民俗景区与民俗景区、民俗景区以及非民俗景区之间的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衔接。体现了民俗文化的层次较低,缺乏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不尽人意。

3.民俗文化生态资源开发等相关体制落后。当地在开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民间组织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扶植力度低下,缺乏对开发与保护的必要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经营管理呈现出混乱的状态。由于政策扶植以及相关体制的落后,造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民俗文化是反映当地发展情况以及风俗习惯的关键内容,但具体涵义在进行实际开发过程中被歪曲,为了经济收益可以迎合游客,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遭到破坏。因此,加强旅游资源体制建设,保证民俗文化的大力弘扬,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4.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匮乏是影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关键。目前,贵州省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奇缺,边远山区民俗文化的发展需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人才进行推动,保证当地民俗文化得到弘扬,但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人才并不愿意到偏远山区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导致民俗文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优秀的人才进行推动。同时,由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展,主要聘用外地的人员担任民俗文化景区的管理者以及向导,但其并不懂得当地民俗文化的具体含义,造成理解上出现偏差,并由于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缺乏理解,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受到影响。

三、促进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分析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贵州省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只有将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与发展,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俗文化的旅游景区位于村寨当中,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保证村寨交通的基础建设与完善。在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住宿条件,政府以及管理者应该充分的重视住宿条件的改善,满足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群众是整个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的重要因素,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民众的环保意识以及参与程度,保证民众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播,展现地域特色,推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2.进行统一规划以及合理布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地域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其中地理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源的合理规划,制定科学有效的开发模式。首先,在具体规划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地域文化的特色,从当地的旅游资源层面出发,保证将该地区内部存在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具体的民俗文化特色进行凸显。将景区的设计进行整体规划,有效解决区域内部景点分布不均的状况;其次,在贵州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点”与“面”的关系,保证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区域内部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充分的降低经营成本;最后,在开发贵州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贯彻并落实民俗文化的保护性原则,以保护为根本内容进行建设,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实现自然生态以及人文生态相结合,促进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高效发展。

3.充分协调各方关系。由于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受到制度因素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造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缓慢。因此,需要充分的协调各方关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政府、民众以及当地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保证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展能够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将当地民众的地位进行提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当中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第二,处理好人、自然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将三方关系进行充分的协调,保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将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三,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社会效益,加强贵州地区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切实的让当地民众感受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福利。

4.加强民俗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人才是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贵州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人才进行保障。因此,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将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与贵州省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列为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贵州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需要重视传承。可以通过家族传承、社区范围内的人才培养等方式推选出更多促进民俗文化发展的以及旅游管理的人才,保证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充分掌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充分的运用学校教育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学校专业的教育与旅游地的实践训练相结合,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团队。

四、结论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这是对贵州地区美好风光的诠释,同时也是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肯定。贵州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光是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在该地区定会取得蓬勃的发展,带动整个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增长。大力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对推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石.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