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8 10:21:45

序论:在您撰写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第1篇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如下:第一,法定的监督地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的监督地位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给予了审计法定和强制的“特权”,从某个层面来说,审计甚至与国家的律法具备同样的效力。第二,超脱的监督关系;因为审计监督涉及着授权人、委托人,被审计人以及审计者本身,而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不存着任何关系与联系。第三,广泛的监督内容;第四,权威的监督影响力。

(二)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国家审计对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如下五点:第一,完善国家的预算管理。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推进预算管理的实施并确保其有效性。第二,对经济进行宏观的调控。审计机关有权对与国家资金、相关经济活动落实审计监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规范其行为。第三,对国有资产的监督提供保障。作为产权所有者,国家能够有效的将国有资产授予企业自主经营,从而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第四,对国家权利进行制约。国家审计能够有效的杜绝行为的发生。第五,是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国家审计能够很好的推动依法行政,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公正,从而保证审计的高效、透明和公开。

二、强化国家审计作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对策

(一)完善机制确保审计与经济管理相匹配对审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强化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对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审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进行标明;采用必要的手段加大审计和其他监督主体之间的配合协作,建立宏观的经济监督网络体系;将审计公告制度广泛推行,加大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

(二)创新审计思路,提高审计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水平1、改变传统审计理念,强化审计意识通过相关的资料显示,传统的国家审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的根本需求,审计制度必须立足于完善政府的工作管理,转变观念,从法律制度等方面出发,利用有效的手段从政策、手段、方法等角度评价国家审计,健全化国家审计,改变人们心目中传统的审计理念,宣扬审计在国家宏观管理中的作用,强化所有人的审计意识,进而实现提高国家审计,使之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2、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化审计工作首先,从发展国家、稳定社会等角度出发,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的问题,全面地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落实审计解决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的工作内涵,确保审计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为宏观经济服务,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协调社会的发展。其次,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开展相关的评估活动,利用审计对国家的财政资金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分析评估,促进传统的财政审计向绩效审计的方向不断的发展。最后,利用审计工作具备的优点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全面的评估,为落实经济政策提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3、改进审计计划方式,完善考核机制审计计划体现的是审计工作的思想和审计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在制定审计计划方案的时候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工作,在了解了当下宏观经济基础的同时落实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掌握民生关注的问题,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在听取其意见和建议之后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除此之外,充分利用审计的科学、针对、宏观、前瞻,落实好相关的资源配置和整合问题,将审计合力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此外,还应该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审计程序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改进,完善审计公告结合国家现阶段审核工作的具体情况,对现有的审计公告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完善,对不符合审核发展的条款进行删除或者修改。第一,制定相关的法规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公告工作步骤进行规定,落实审计机关审计公告工作的有效通报。第二,对特殊的审计条款进行规定或者新增,条款里需要明确指出审计公告的主体、审计公告的内容、审计公告的要求以及不按规定进行审计公告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为了与更改后的审计公告相匹配,还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对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避免不法之徒钻法律的“空子”。4、强化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完善负责人任命制度,在进行审计负责人任免的时候,必须提前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在予以统一之后方可执行。审计部门负责人任命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减少同级政府对审计机关负责人工作的不良干涉,增强审计机关负责人工作的独立性。其次,完善公务员准人机制。制定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选拔具备一定专业基础的人士进入审计机构,实现审计人员的内部优化;根据职位、供职地点等的不同,对审计人员进行不同的审计资格要求,尤其是领导层面上的审计人员更要在政治以及业务上严格要求;制定相关的条款法规,公布岗位资格条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通过考核实现人才的选拔,逐步实现无资格审计人员从审计团队里的剔除目标,将审计工作的高效性真实的落实下去。

三、结束语

第2篇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的重要性

1.完善国家关于预算管理的制度

合法、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是国家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的前提,从国家审计的发展、实施来看,审计是为了满足预算管理的需求才建立的经济措施。实际上,国家审计的重要职责就包括服务于预算管理的展开,而国家审计工作的进行也是将政府财政收支作为工作中心。另一方面,从审计工作的实施过程来看,审计是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环节之一,为预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功不可没。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审计部门不仅要对政府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审计,还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对政府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查。

2.国家权力制约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经济监督制度不可缺少。国家审计作为高层形式,将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发挥出人民对政府经济情况管理的权力。因此,国家审计行为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起着制约、监督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利用对财政进行审计的措施对财力的分配与征收进行制约与监督,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对行政事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采取审计措施,确保财政资金的效益最大化;采取金融审计措施,对运作金融资金的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减少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采取企业审计措施,对管理国有资产的权力进行制约、监督,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与保值增值;采用审计经济责任,对经济的决策、使用权力进行制约与监督,保证有关部门谨慎行使资金的使用权。

3.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

国有经济企业在我国整体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资产产权被国家所有,国家将其授给企业,只有加强国家审计,监督国有经济企业的资产、损益等情况,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收益。但是,当企业能够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之后,国家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自主经营权力并给予保护。

由此可见,国家审计工作的任务不仅是对企业进行审查,发现其中的问题,防止营私舞弊,还要对被审计的企业进行客观评价,若发现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应该及时给予解决。所以,国家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审计能够维护正常的财政经济秩序,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促使企业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自治能力,真正为社会及人民服务。

4.间接调控宏观经济

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宏观调控的目标直观关系到货币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着国民经济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国家审计能够对财税、金融等部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激励他们正确行使调控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任务是支持宏观经济调节政策的顺利实行,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服务。

二、影响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因素

国家审计不够独立。随着财政制度与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现阶段的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怼@?如审计结果的披露被限制、工作重点模糊、工作难度大等。尤其在实务阶段。经常会受到行政意志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审计任务、对象、政策都得不到有效落实,审计的独立性不够;审计内容不全面。现在人们对审计的要求已经不仅是查出违规问题、移交案件了,还要求国家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将专业优势发挥出来,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虽然近年来国家审计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审计的内容十分片面,受制于传统的财政收支领域;审计工作不够深入。以往的国家审计工作将查错纠弊作为审计目的,一般就事论事,并没有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刻、系统地分析,更勿论制定有效的通用措施。审计工作不够深入,大局意识不强,导致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审计发挥作用的应对策略

改进、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国家审计的独立性。保证独立性是进行有效、公正监督的重要基础,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所在。独立性重要包括:审计组织的独立、审计成员的独立、审计组织财政的独立。由于我国的经济规模比较大,能否合理利用国有资源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能否有效发挥具有重要影响。国家应改革审计体制,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开展效益审计工作。重视政府的绩效是指就是对政府部门以及公营机构进行效益审计工作。但是,市场机制效益对于促进市场的发展只是杯水车薪,应该确保资金的最大化收益才能杜绝政府人员营私舞弊;实行审计经济责任,对权力进行进一步制约与监督。首先,要加强宏观意识,在对审计项目的选择上突出对人员的管理。其次,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将对权力的使用作为审计重点。最后,应该找出经济腐败的源头,探究、治理、预防腐败根源,对经济领域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与案件进行分析,找出政策上的缺陷。

第3篇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宏观经济管理 地位 效果

国家审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监督保障部门,对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国家经济管理工作的不够深入等原因使得国家审计工作也出现了问题,国家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对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对影响国家审计工作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管理效果。[1]

一、国家审计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一)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指的是对国家整体的经济活动状况进行管理,是对国家经济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进行掌握,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可以保障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2]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可以积极主动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组织和调控。我国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一般由调控系统、决策系统、监督系统、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这五部分组成,它们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二)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监督系统的一部分,是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行使国家经济监督的职能,是国家权力、人民权力、经济权力和法律权力的监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监督部门的一部分具有六种主要的职能:第一,是独立性,这也是国家审计的根本特征。第二,专门的机构或者专职人员是审计的主体。第三,接收审计的经济职责的履行或者承担者是国家审计的客体。第四,国家审计的主要对象是审计客体的经济财务状况。第五,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是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能。[3]第六,国家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审查、签证、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审计就是由国家设立独立的机关对国家经济、国家财政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它可以通过这种监督和控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国家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国家审计是国家的权力监督、人民权力监督、经济权力监督和法律权力监督。

二、国家审计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国家审计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个独立的经济监督部门,在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进行监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其他经济监督部门相比较,国家审计的监督更加广泛、更加综合、层次更高,其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

(一)超脱的监督关系

审计人、立法机关或政府组成的委托人、部门或者单位这三方关系组成了国家审计监督中的三方关系。之所以说国家审计具有超脱性,主要是因为在这三方关系中,审计人与被审计人是独立的、互不干涉的主体,审计人不会参与到被审计人的经济活动中,与被审计人没有利益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超脱性。例如,在税务监督中,税务部门属于监督者,纳税的单位或个人属于被监督者,税务部门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税务法规,征收纳税单位的税款,并对其纳税情况进行监督。如果审计部门需要涉及税务问题时,受到委托的审计人只是依法对被审计人进行税务的检查,并不会参加到纳税行动中,最后将审计意见向委托人进行报告,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审计工作的超脱性。[4]

(二)广泛的监督内容

国家审计可以通过委托人的需要对经济进行宏观上的监督,而专业的经济监督部门一般只能按照本部门的职责要求对本部门的管理业务进行监督,监督的内容必须受到本部门自身业务的限制。因此,国家审计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可以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监督,这样可以有效地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促进国家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权威的监督效力

一般来说,我国其他的监督部门不能对本身就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本门实施监督,而国家审计部门则可以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例如,税务部门或者工商管理部门、银行等其他部门在制定或者执行相关条例时出现了失误,那么银行、税务和工商管理等相关的经济监督部门不能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是审计部门就可以监督其经济活动,实现再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其他监督部门正确行使监督权力,提高了监督效率。

(四)法定的监督地位

国家审计的监督权限和监督职责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国家审计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定性。我国颁布的法律文件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的权力,有权对企业和单位进行严格的经济责任相关审计,并将最终的审计结果作为对企业干部升职或降职的参考文件。

三、国家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的效果

(一)审计是完善国家预算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国家审计是根据国家预算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审计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预算,在国家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国家审计是深化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的间接手段

宏观调控是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引导和控制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政治手段和法律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而国家审计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可以对财政、金融等相关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和监督,这样可以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有效实施。通过国家审计可以规范我国相关的财政及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经济秩序,严查经济相关的违法行为,确保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5]

(三)国家审计可以有效地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有经济是经济的命脉,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国家审计,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亏损严重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审查,可以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同时,国家审计也能够及时发现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四、结语

国家审计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门,在国家经济监督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要对国家审计进行不断地分析和研究,对审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促进国家审计改革的有效进行,从而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审计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物资商务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廖洪,陈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7-9.

[2] 崔振龙.政府审计职责及其发展展望[J].审计研究,2011:11-12.

[3] 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我国审计公告制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12:33-34.

第4篇

关键词: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机制;宏观调控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experience should be to take the true, the QuCuQuJing false process, in bas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out of 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way. Study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management function, the bold absorption and borrowing the government effective intervention economic positive results,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nd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international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draw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Keywords: developed countries; Macroeconomic management; Mechanism; macro-control

不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调控模式,还是中国的宏观调控模式,都不能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寻求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服务。因而,借鉴别国经验的过程应该是去伪取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之路。

1.美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市场调节体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的干预为辅。

宏观调节经济的方式被严格地限制在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间接手段的范围内,没有任何机构起草、制定全国性的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绝大多数关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是通过市场进行的。

财政干预

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政府一方面通过财政收人政

策(税收政策)调节有效需求,利用增税或减税的方式紧缩经济活动或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通过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预算的增减或财政赤字的增减,扩大或抑制社会总需求。

货币调节

政府通过联邦储备银行,一是“抽紧银根”,即提高银行利率,减缩货币

供应量,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二是“放松银根”,即降低银行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两种方式交替使用,在经济萧条时期,放松银根,刺激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抽紧银根,抑制总需求。美国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稳定物价、稳定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的目的,但这两种政策需和谐统一,才可对经济有效地进行宏观调节,所以美国政府在不同发展时期,两种方式的具体运用形式是灵活机动的。

(3)经济立法

美国政府不直接干涉私人企业的经济活动,它是通过制定有关经济法规,对某些部门和某些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消除由垄断产生的封锁市场、排斥竞争、垄断价格、环境污染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2.英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

(1)反通货膨胀作为主要调控目标

80年代以来,始终把反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0年代至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受两大问题困扰:一是通货膨胀;二是失业。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在处理这两大问题时,始终将反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即使在对付经济萧条、促进经济复苏时也不再采用通货膨胀政策去刺激经济增长。

(2)中央银行作为主要调控载体

中央银行不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但在实施货币政策中起着重要作用,贴现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发挥特殊的中介功能。

英国的银行体系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银行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不同的银行机构。如英国除有一般商业银行外,还有专门的清算银行和贴现银行,目前英国有8家贴现银行,主要业务是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办理票据贴现业务。英格兰银行不直接对一般商业银行发生借贷关系,而把贴现银行作为联系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间的中介,这是英国银行体系的一大特色。

英国中央银行虽然在货币政策、利率调整上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但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货币市场,英格兰银行主要通过贴现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其次,在利率货币工具的运作上,英格兰银行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基础利率的调整权在财政大臣,但市场利率的变动则由市场货币量供求决定。英格兰银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最后贷款者”的角色来控制货币市场利率。

法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为法国经济的良性运转提供了保证。国家制定的宏观经济计划作为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日本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特点

与美国相比,政府更强调其宏观指导经济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方向保障。

经济计划化。

日本政府有专门性机构负责制定中长期经济计划。它的计划有以下特点:

①指导性与权威性相结合。经济计划不具备法律效应和行政约束力,仅指明经济发展的走向,而不对企业进行直接干预。但是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政府实行按企业服从计划的程度给予奖惩等制度,使得计划一出笼,各企业就纷纷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方针。

②民主性与合理性相一致。日本政府通过自下而上的“享议制度”和“官民合一,的审议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决策的合理性。

③连续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政府已制定出13个经济计划。每一个计划的问世都以前一个计划的实施情况为基础,并且随着市场机制的成熟程度和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计划的侧重点。

第5篇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为了更好的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的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必须要首先准确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综合生产形势。众所周知的是,如果我们要评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综合生产形势的所有成果,以及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状况,我们就必须要首先明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然后根据国民经济的具体价值确定出一个合理的经济评估指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决定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市场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别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这一因素更是不能忽视的。通过对国民经济价值进行核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状况。由于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经济的核算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核算的基础,即总需求决定了总供给,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总需求和总供给永远是相同的。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需要对投入产出进行平衡,目前我国对于投入产出制定出了许多相应的政策,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有一部分是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其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对经济产业的分类核算,确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所占的比例数据,利用这些信息对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还可以对国家经济运行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行确定,以此来对国家经济结构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 

而在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投入产出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国民经济价值核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当我们在使用投入产出表进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综合考虑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投入的来源和投入的使用方向。这种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并且掌握我国所有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投入以及经济产出,同时,通过这一投入产出表,我们还可以更好的准确了解各个部门经济投入的来源以及经济产出的方向。 

三、国民经济价值核算对于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效益分析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宏观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经济产业的运行情况、投入产出等进一步的了解,以此来确定宏观经济管理的走向。宏观经济效益内容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而国民经济价值核算主要就是宏观经济效益中的总投入与总产出之间对比的核算,其也是进行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 

当今社会,宏观经济已经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之下,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很好的衡量一个社会的总产出,如果国内生产总值越大,也这个国家相对应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也就会越来越大。目前各个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与其它资源的价值,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不能只注重社会经济效益的价值,还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环境与资源的效益,需要综合考虑环境以及资源等其他因素,并且减去相应的成本。 

四、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价值核算的重要意义 

1、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有一部分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管理工作,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得到国民消费支出的相关指标,其所产生的各项指标数据可以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真实的、有效的、原始的消费支出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中国民消费支出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国民的消费水平,并且通过核算数据可以分析出我国居民各部分消费占比,例如日常食品、休闲娱乐、生活通信等方面所占比例,利用消费支出的占比可以有效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对各项产业的生产进行调控,扩大内需,从而促进消费。同时也不能一味的以发展经济为前提进行投入产出,还要提倡居民进行适当消费,形成适当的消费观念,这样才能保证消费支出的合理性,使国家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2、核算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居民在进行储蓄与投资时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了解对我国经济形势、资金储备量、储蓄率及固定资产等进行分析,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的各项指标及资产形成总额等进行储蓄及投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中可以提供国家经济动向的各项指标,这样可以使居民对国家经济有一定的了解,在储蓄及投资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并且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对居民所产生的投资及储蓄情况进行统计,以此来掌握居民在经济活动中储蓄及投资所占据的比例,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所得出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对货币供给及需求进行更好的控制,并通过对相关财政政策的调整,增加居民增加储蓄与投资量。储蓄与投资与税收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对居民储蓄及投资信息的确定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为合理的税收政策,帮助居民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国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3、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增加了收入分配的科学和合理性 

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现出的一种特有性质,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信息来进行收入分配可以保证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呈现出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再生产,使其可以正常的运行,其内容则是通过生产增加消费,再利用消费刺激生产。在生产及消费的过程中需要经过许多的环节,其最后部分才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享有,而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核算,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相应的数据进行收入分配,这样可以有效促进生产活动的进行,并且还可以更好的对国家经济进行调控。 

结语:从经济形势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核算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核算是建立国家经济分析模型及宏观经济体系的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宏观经济管理的运行。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保证我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需要有完善、高水平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此来保证国民经济核算分析在其中起到的价值,从而促使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可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正宏,卓翔之,庄道元.宏观经济管理中国民经济核算的价值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6):21-23. 

第6篇

宏观调控 经济管理 经济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1宏观调控产生的国家背景

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中的运作会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甚至影响经济发展的健康延续,部分领域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运作规律自行发展,但是部分领域则因为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导致无法健康有效发展,如果仅仅凭借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能力来维护经济的发展,其能力稍显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法律与相关制度做适度的宏观调整。宏观调整可以有效的避免市场经济所存在的滞后与盲目问题。宏观调控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政府在财政收支的调控上来发挥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的维护整个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而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进行辅助的调整。

2宏观调整的主要手段

2.1经济途径

经济调控的运用主要是在经济活动中经由相应的国家财政或者货币政策来达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可以通过直接对税收、物价、薪资和信贷政策的调控来达到对经济管理的直接干预。一般是针对国家经济某阶段的情况问题展开的对应调控方式,其政策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当经济处于改善或者其他变化后,相应政策也会有新的改变,一般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方向性的调控,有效的抑制国家经济产生过度的波动,保证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2.2行政途径

行政调控途径主要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采用行政干预,通过出台相关的规定或者制度来达到相关行政机构与部门的强制性执行。行政手段的运用可以快速的针对某一突出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控。但是行政手段不宜进行长期性的运用,否则会对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需要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进行适时的调整。

2.3法律途径

通过政府司法与立法部门对经济管理进行一定的合法性的运营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监察与审理,对于危害经济发展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让经济发展在有序的规范范围内运作,保持整体的经济运作的基本秩序。法律手段主要针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秩序结构,让违法机构或者个人进行严厉性的打击与威慑,降低经济危害性活动的发生频率。

3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3.1调整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的调控中,可以通过在粮食的价值上进行调控来达到效果,让经济得到有效的稳定。粮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的粮食价格显著的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对农民劳作的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打击,让农作物经济发展没有保障。而其中农民又属于我国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劳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力量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可以通过劳作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其经济水平等到稳定和提升后可以有效的对国家的经济内需有促进作用。而通过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做干预,可以达到对现有现状的一种调控。可以通过政策调控对农作物种植生产多采购的物资价格做调控,调低其价格来降低农民的种植生产压力,其中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免税或者减税方式来促进其工作的开展,让农民得到切实的实惠,激发农民种植生产的动力。而农民的经济得到了有效保障,其庞大的群体还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内需的不断扩展。

3.2调控民众就业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众的基本生活要素,通过让民众获得自身的就业途径和政策来得到对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会让民众有精神上自信与成就感。民众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得到支撑家庭与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内需水平,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降低国家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平稳健康化。在企业出现大面积裁员和倒闭情况出现时,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的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来达到对民众利益的保护,可以让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的相关支持与援助。而人员失业或者流动性会导致经济的压力,但是企业或者机构的倒闭、裁员活动无法避免,因此对于民众或者企业相应的经济或行政调控可以有效的降低相关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损伤降低到最低,或者让问题调控到软着陆,避免强势发生而导致经济的巨大伤害。在就业问题上,积极开展对民众技术培训,提升失业人员技术竞争力,提升其生存能力,让其能够有效的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避免造成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出现。

2.3调控民众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是人们在劳动上的必要回馈,而相对应的回馈标准是通过薪资来表现的。因此要让薪资进行合理化管理,不能仅仅市场自行运作,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对相应的薪资进行政策保护,避免薪资偏低或者薪资发放无保障等情况的发生,避免民众出现对于实际生活无法达到足够的支付能力。需要让民众拥有较充足的资金去维持自身的生活,满足自身的购买需求。如果民众长期无法达到基本生活的自给满足,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也就失去了基本条件。因此对于国民收入进行一定的保障与维护,可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内需的正常发展。

2.4维护企业的发展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对违法企业的发展进行严厉打击,有效地维护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规范化开展,一方面维护企业的快速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发展的规范合理化。比如对企业发展进行税收、政策、法律规范、经济机遇等调控。企业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发现发展机遇,得到发展保障,获取发展扶持,提升发展速度等,从而对整个经济环境提供更大的动力。

4结束语

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调控和指引作用,让国民经济有效的避免经济发展中的恶性问题发生,降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对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调整,促进经济的整体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兴智.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的观察思考[J].金融纵横,2013(6).

第7篇

关键词:金融稳定;宏观审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1)-0058-05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余波未平,世界主要国家尚未从由这场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中实现稳定的复苏。各国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金融学界对这场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的成因和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就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达成了基本共识,即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金融监管的顺周期性共同作用,加之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之间出现风险传染,最终导致这场危机的爆发。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反思,“宏观审慎管理”这一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金融管理组织对宏观审慎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涵盖机构设置、风险识别与评估、宏观审慎工具体系、政策协调、危机救助等的基本政策框架。中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在宏观审慎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在统计体系的规范化、新型政策工具设立、压力测试、差别化信贷政策、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起中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基本构成及国际借鉴

(一)宏观审慎管理的演变。从现有文献看,“宏观审慎”这一概念可能最早出现于1979 年,库克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的前身)首次使用了“宏观审慎”一词,1986 年,国际清算银行指出,“金融监管当局应有宏观审慎意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次提出将宏观审慎理念应用于金融监管体系,并于 2000 年开始设计宏观审慎管理指标,还与世界银行共同发起了进行金融稳定评估规划(FSAP)。BIS行长Andrew Crockett(2000)提出了宏观审慎性监管的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风险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变,后来被总结为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二是截面维度,即风险在金融体系内部是如何分布,可称之为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欧洲中央银行(2005)设计了一套较为详细的宏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并认为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加之银行与非银行间联系不断加大,此时货币与新兴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将远大于传统金融市场,欧洲中央银行的判断一定程度上预言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真正使“宏观审慎”成为银行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各国中央银行及国际组织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2009 年,IMF 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应当采取宏观审慎方法,并制定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用以减轻系统性风险的积累,降低再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2009年9 月G20 匹兹堡峰会形成的会议文件中使用了“宏观审慎管理”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提法,2010年5月BIS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总结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构建及工具运用的初步经验,2010 年11 月G20 首尔峰会进一步形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基础性框架,并提出了最主要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2011年2月FSB向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提供了名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框架》的报告,总结了国际及各国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最新进展。

(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成。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与宏观审慎管理的内涵紧密相连。从宏观审慎的两个维度看,宏观审慎应主要是采用逆周期的调控政策,防范系统性的金融体系风险,维护国际或各国的金融总体稳定。宏观审慎主要目标应主要是强化金融主体对经济下滑和其他负面冲击的恢复能力,以及限制金融风险的累积,以此降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或强度,因此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应包括宏观审慎政策目标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及工具的运用。FSB(2011)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运用宏观审慎工具防范系统系金融风险,由此防止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的关键金融服务领域的动荡,主要政策框架包括识别和衡量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政策工具、跨行业维度政策工具、宏观政策实施的治理框架(包括机构、政策协调)等。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宏观审慎政策是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主要采用审慎工具,以必要的治理架构为支持的相关政策。

从宏观审慎的主要内涵及对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研究基本可以总结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主要包括:宏观审慎管理机构、对系统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宏观审慎工具体系、管理部门的协调,基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还应包括发生危机后的响应与救助。

(三)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国际借鉴。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各国及国际组织在反思中加快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步伐和探索,中央银行或新成立的机构被赋予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以巴塞尔协议Ⅲ为代表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及指标不断被加强,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管理组织开展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风险评估与压力测试,各国均加强了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的协调,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责采取的各类救助措施,显著拓展了逆周期政策的范围和空间。

指定中央银行或成立新机构负责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美国将系统性风险监管职责赋予美联储,并将美联储的监管权力从商业银行扩大至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尤其是加强了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英国将金融监管权从金融服务管理局重新移交给英格兰银行,并在英格兰银行下设立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国家金融稳定。欧盟新设了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欧洲议会赋予其对欧盟内金融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管理及防范和减少欧盟金融稳定系统性风险的职责。韩国扩大了中央银行职权,进一步强化了韩国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日本亦将宏观审慎的职责赋予了日本银行。

创建或加强逆周期监管要求。2008年金融危机对原有监管体系带来的最大改变即应创建或加强对金融机构的逆周期监管要求。巴塞尔协议Ⅲ成为金融危机后国家金融管理组织在逆周期监管方面的最大成果。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及永久资本留存缓冲成为宏观审慎时间维度上最重要的管理要求,在防范行业维度层面的风险上,目前正处于初步探索阶段,G20于2010年签署了关于解决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和外部风险的政策框架,巴塞尔协议Ⅲ部分条款通过提高高风险业务的资本要求和流动性要求来降低机构层面的风险,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系统性风险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

开展金融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与压力测试。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压力测试更加受到重视。根据 G20伦敦峰会的要求,金融稳定理事会成立了金融脆弱性评估常务委员会,定期对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进行评估,BIS 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已开发出了一系列宏观审慎监管指标,IMF 在 2009年 4 月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四种评估金融机构风险关联性的定量模型。截至2011年3月,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和欧洲中央银行会同各国监管当局已经开展了三次银行业压力测试。2011年7月,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了首份年报,从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业发展、监管改革等方面对美国金融稳定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估。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宏观审慎作为最新出现的政策取向,其政策制定、实施必然存在与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之间的协调,这种政策的协调通过部门或机构之间往往不能达到目的,因此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美国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由美国财政部、美联储以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其他市场参与方或管理部门等多个机构组成,负责监测跨部门系统性风险,统一监管标准,协调监管冲突等;英国成立了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管理局参与的金融稳定理事会,负责监测和评估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要求欧洲中央银行、欧洲银行业监管局、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局、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监管局等机构定期向其提供数据,以便其开展系统性风险监测和评估,并将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或威胁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通过预警方式传递给欧盟金融监管体系。

对产生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救助。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在维系金融稳定中起到核心作用,对产生危机的机构的救助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仍应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采取大量创新性的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开展救助,显著拓展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逆周期操作的广度和深度。美联储创设了包括定期拍卖工具、定期证券借贷工具、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商业票据信贷工具、定期资产支持证券信贷工具、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等大量最后贷款人操作工具,这些政策工具的创设,有效补充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实践

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在完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创设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加强逆周期宏观监管、健全存款保险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完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2011年,人民银行推出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衡量实体经济融资总量的新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基本涵盖了整个金融体系,能够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社会的融资状况和流动性水平,同时还能反映金融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传导。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对于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监管,加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监测分析与评估,实施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管理和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人民银行推动了金融统计标准化建设,统一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分类标准与计量方法,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举措。

(二)创设宏观审慎政策工具。2011年人民银行创设立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结合了流动性总量管理与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基于银行信贷偏离经济增长加物价涨幅的程度,同时考虑各金融机构对整体偏离的影响及各自系统重要性程度和稳健性状况,重在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宏观审慎要求充实资本、管理风险资产、主动调整并合理安排贷款投放,保持稳健经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与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对于引导货币信贷及时回归常态,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稳健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开展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对一国金融体系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2009年8月,我国经与IMF、世界银行协商,正式启动了FSAP评估。国际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国FSAP评估团分别于2010年6月、12月进行了两次现场评估,2011年11月,中国FSAP顺利结束。该评估涵盖了中国宏观金融风险和金融体系脆弱性、金融监管环境、系统流动性和金融稳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发展和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安排等六方面内容。FSAP评估从国际视角客观评价了中国金融体系,肯定了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就,对潜在风险及其对宏观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有益建议,对中国提升金融体系稳健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1 年底,为识别和评估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人民银行组织17家商业银行开展了金融稳定压力测试。此次测试主要针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包含“整体及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和“宏观经济情景压力测试”。敏感性和情景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水平较高,以17 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体系对宏观经济冲击的缓释能力较强,总体运行稳健。

(五)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忽视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模式引致的金融过度创新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有助于金融环境的优化和公平竞争市场形成。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对于区域金融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征信、银行卡、结算账户、人民币流通等金融领域负有管理职责,而现阶段这些领域又是产生金融消费权益争端较多的地方,并且部分领域的争端呈现倾向性、系统性的特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大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稳步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Andrew Crockett. Marrying the Micro-and Macro 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R].BIS Speech-es,21

September,2000.

[2]CGFS.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 and Frameworks:A Stocktaking of Issues and Experiences[R].BIS Paper,May,2010.

[3]European Central Bank .Analysing Bankingsector Conditions:How To Use 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R]. Occasional

Paper Series,No26 April, 2005.

[4]FSB. 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and Framworks―Update to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Gov-ernors[R].

Feberary,2011.

[5]何德旭,郑联盛.宏观审慎监管:内涵界定与政策框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9):33-42。

[6]李红权,陈攀.金融危机反思及金融产品消费者保护[J].财经科学,2012,(1):16-24。

[7]刘锋.国际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1,(4):29-31。

[8]闫海.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创新[J].财经科学,2010,(10):1-8。

[9]尹继志,刘秀兰.关于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探讨[J].上海金融,2011,(2):59-65。

[10]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11]周小川.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相关理论解释和主要内容[J].西部金融,2011,(3):4-12。

Building the Regional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Framework: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China’s Practice

CHEN Tao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