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区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8 10:21:44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与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区与管理

第1篇

经过多年的努力,克拉玛依市(区)的社区管理机制逐渐形成规范,硬件设施也趋于完善,社区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市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社区管理和建设。但我市关于新型社区的建设方面同沿海省市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社区服务机制的起步也落后于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关于社区建设与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体制缺乏科学性,社区工作人员专业性偏低

由于我国在过去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惯性的影响下,人们对社区的含义和社区服务的价值还处在较浅的认识层面,社会工作专业几乎不为人知。“人们把社区工作等同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把社区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大妈”。[2]所以在社区管理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明显的行政化,政府制定的社区计划和任务,忽略了每个社区的特殊情况,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自上而下的执行;而所谓的“居委会大妈”,一般是在一个社区内工作工作了几年,还有的甚至超过十年,他们对社区工作的运作相当熟悉,对社区内家庭、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处理更是得心应手。但至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技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者角色等问题大都知之甚少。例如,在处理一起家庭矛盾时,他往往会把当事人双方看做是社区居民或邻居来处理,而不是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把他们作为案主来对待,也不能运用“同理心”、“优势视角”等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成因,或者鼓励案主潜能来化解矛盾。

2.社区服务内容有待完善,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建设,社区内的服务和活动渐渐趋于完善,包括针对全社区居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不同对象的分类,但在实际的社区服务和福利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前期需求调查阶段,对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细化。当前,虽然社区服务已开始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服务,但在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调查时的针对性仍然不足,无法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其次,社区服务的分配方式有待优化。在社区服务的实践中发现,社区服务的分配大多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这样虽然保证了社区服务的公平性但却缺乏灵活性,使得一些服务需求较大的社区居民无法得到满足,而一些服务需求较小的社区居民则接受了过量的服务,甚至给居民带来不便。

3.社区文化建设薄弱,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较为淡薄

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化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影响社区管理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使得居民主要依赖政府的统一安排和指挥,对社区内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居民对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意愿较低。近年来,由于社区宣传力度加大、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因素,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方向路线、社区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讲,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规模依旧处在较低水平。

二、形成当前问题的原因

首先,社区工作人员构成方面。目前,克拉玛依市(区)的社区工作者,年龄大多在30至50岁之间,文化程度以高中或大专为主,而政府在近几年逐渐开始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作为老一辈的社区工作者,能受到的专业社会工作培训则十分有限。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在国内仅有十余年,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倾向于经济发达、社会工作专业较为成熟的东部沿海城市;而新疆,地处西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除非是家在新疆,或者待遇十分优厚,一般的毕业生大都不会把新疆作为首选。这几年社区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虽然为社区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在总数上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至于拥有专业社会工作师资历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其次,社区的管理体制方面。在我国,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的形成到现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长久以来,行政性的社区管理模式占有主导地位,而近些年政府下放权力,倡导社区自理、居民自治,在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了在社会管理上的压力。但之前的惯性还没有彻底消除,在个别社区还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的现象;在社区管理上,没有在根据社区自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计划,以及对服务对象的细分不足,在服务项目的开展上缺乏灵活性,使福利和资源没有做到合理利用,导致资源的浪费。最后,社区活动开展方面。就目前,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居民仍然以为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应由政府全权负责,而并不知道自己才是社区管理与建设的主体。社区活动的单一和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居民的参与意识一直处在较低水平,而参与社区工作的群体主要是年龄较大的离退休人员,通常是在社区工作者的劝说下被动的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参与的内容主要是偏娱乐性的,对社区的未来路线、服务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上基本毫不关心。

三、克拉玛依市(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主要路径

1.注重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定期组织社区人员培训

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一直以来的机制是,政府带头,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给各街道办事处,再由街道办发动社区,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完成福利发放、教育宣传等任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行政化了的社区管理机制。应转变为把社区工作内容以服务的方式落实,突出服务于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工作重心,构建居民服务型社区,不能只注重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忽略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质量标准等未来建设路线。首先,转变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转变管理理念,把社区的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以社区居民的利益为中心,做好社区服务项目的规划工作;实现服务机构和网络的配套实行,为社区居民能够顺利参与管理提供便利渠道,体现社区自治管理的真实性和民主性。“社区管理,其实就是社区居民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社区公共资源和服务事项的执行、分配是否达到居民成员平等和享受要求的管理。社区内居民、市场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志愿者等社区成员以相互支持和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民主管理的网络,共同处理社区内的公共事务”。[3]其次,通过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培训能够在短时期内实现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和社区工作基本方法的掌握。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思想,使其认识到社区工作是一种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服务型工作而不是简简单单行政式的管理;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素质。主要利用现有社会工作院校、地方党校以及民政系统院校和培训中心等各种资源,通过拥有专业资格社会工作师培训和远程函授自学等方式,实现社区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稳定提高。

2.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及对象,保障资源有效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日常温饱问题后,逐渐体现出对多样化、多层次服务的需求,因此,社区已不能仅仅保持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水平上,社区服务的范围也应该逐渐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文化娱乐服务、老年服务,还包括家政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卫生保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健康服务、教育服务、法律服务等等内容。注重社区老年娱乐服务、安全管理服务、卫生保洁服务,充实社区服务内涵,要围绕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广泛化的定位拓宽社区服务领域”。[4]同时,根据社区内实际情况,将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进行细化,尽量使服务送到真正需要的居民手中,把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

3.加快社区文化建设,提高居民民主参与意识

第2篇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着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

第3篇

【关键词】 脑卒中;社区护理;护理管理

1 危险因素

脑卒中不是一个病名,而是泛指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脑血管意外。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资料表明,在57个国家中,脑卒中的死亡顺位进入前3位的就有40个国家。脑血管意外是由几个危险因素发生在同一个体上所产生的致病作用,其结果不仅是单一危险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呈倍数的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可归为不可干预的和可干预的两类。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高脂血症、体重超重或肥胖、吸烟和长期饮酒;其他因素包括气候、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和心理压力及社会因素等。2 社区管理与防治原则

2.1 健康人群的保健管理 鉴于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之间的相关性特点,在社区尤其要加强早期预防和健康管理,在全人群整体危险因素水平未明显下降时期,应加强对健康人群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降低整体危险因素水平。一级预防是防止和减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发生,主要包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控制血脂及体重,戒烟限酒以及适度的体育锻炼。

2.2 高危人群的管理 与高血压、冠心病相同,脑卒中病人的亲属也应确定并纳入高危人群进行管理,尤其是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的亲属,应与病人同步管理,并加强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具有上述脑卒中危险因素,但未合并其他慢性病者,要加强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监测。主要监测内容为血压、血糖、血脂、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和危险因素控制。通过监测争取做到早期发现、及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5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已出现脑卒中高危特征的人群,应接受定期的体格检查,着重了解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指数等。

2.2.1 脑卒中高危人群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和血液病等慢性病病人,有脑卒中家族史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肥胖者、A型行为者、妇女多胎者、吸烟酗酒者及喜食咸食和肥肉者。

2.2.2 脑卒中的先兆征象 突然发生面部和肢体的无力、麻木或瘫痪;突然无法说话或不能理解他人的讲话;突然发生一侧眼睛视力下降或失明;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疼;突然发生的眩晕、失去平衡或运动不协调。3 病人管理

对病人的管理采取三级预防为主,主要是避免复发和防治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教育使病人在患病初期能尽快稳定情绪、接受现实,并明确脑血管意外的管理目标,能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家庭中有提供预防脑血管意外合并症的护理措施。

脑卒中病人的治疗、康复护理及其管理中的大部分工作应在社区内进行。

3.1 新发病人的家庭救护 保持心肺功能,尽快清除病人口鼻内的粘液、呕吐物,昏迷病人应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条件可给予吸氧。保持情绪稳定。拨打急救电话,尽早将病人送至医院。

3.2 病人的转运方法 病人需保持安静,卧位者忌坐起或站立;轻柔搬动病人,住楼房的病人在搬运时应注意头部向上,以减少脑部充血。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了解脑血管意外的有关知识,能说出与该病有关的家庭护理方法;保持血压稳定;控制体重;病人情绪稳定并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自理能力与代偿能力得到改善;家庭功能进一步改善;无并发症发生。5 康复护理指导

5.1 康复护理的目的 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护理不仅是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预防残疾的发生或减轻残疾程都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要帮助病人从心理上能正确面对由残疾造成残障的现实,主动参与和坚持康复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病人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5.2 康复护理的内容 包括保持良好的、帮助病人被动运动、鼓励病人做桥式运动、鼓励并协助病人床上翻身及训练床上起坐等,必要时进行语言、大小便的训练。

5.3 康复锻炼的部位 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以及桥式运动。6 心理护理

发生脑卒中后,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障碍,常表现为心情郁闷、情绪不稳定、敏感易怒、自我封闭和病人角色强化等。护理人员应指导病人控制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鼓励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交活动。7 家庭支持与自我护理

7.1 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7.2 注重自我保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7.3 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7.4 主动参加各项功能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7.5 发挥家庭功能为病人营造和谐的休养环境,必要时对居家环境的布置进行改善,如家中过道上不可放置物品、马桶旁安装扶手、厨房灶台改低等。

7.6 必要时家属要做好基础护理,如喂饭、翻身拍背和皮肤清洁等。

7.7 家属要学会康复训练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督促病人进行锻炼。

综上所述,要提高社区居民对脑卒中的认识,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包括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对情绪的影响,保持心情愉快,积极地参与预防、治疗及护理。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病人的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与护理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春玉,主编.社区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 糖尿病 社区 管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系统代谢紊乱。

WHO估测2010年糖尿病患者数2.39亿,2025年将突破3亿。目前糖尿病患患者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当前我国患病在2000万以上,糖耐量减退者不低于3000万,合计5000万~6000万人,而且每年新增60万人。因此,社区糖尿病的预防与管理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对已有糖尿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尚未发生糖尿病的个体或群体的预防,即“治未病”。主要在社区进行。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糖尿病的患者所采取的措施,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进展及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不因为糖尿病而影响工作、学习、生活,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针对已经出现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防治。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管理

1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1型糖尿病的诱因主要是病毒感染,此外与牛乳喂养亦有一定关系。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①肥胖:是诱发糖尿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②饮食: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进食过多,高糖高脂饮食,可诱发糖尿病。③年龄: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④体力活动:体力活动的减少亦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⑤应激因素:应激是当人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时机体的保护性生理反应。⑥妊娠:糖尿病的诱因之一。⑦药物:如氢氯噻嗪、口服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级预防的根本:①精神调理:工作学习之余要合理安排休闲、度假、休假活动,以舒畅情志,调畅气机,改善体质增进健康。②均衡膳食:“食物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及低盐低脂饮食是基本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总热量。③戒烟限酒,严禁暴饮暴食。④控制体重:BMI 24~27.9肥胖,BMI≥28向心性肥胖。应控制BMI≤24,腰围男≤85cm,女≤80cm。⑤加强运动:运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心率100~125次/分。

高危人群的筛查:①年龄≥40岁;②BMI≥24;③有糖尿病家族史;④以往发现有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⑤高脂血症;⑥高血压;⑦使用一些特殊药物;⑧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对以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纠正可控制的糖尿病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糖尿患者的预防与管理

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即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则要根据病情进行饮食治疗,运动疗法,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等,达到血糖控制目标。

对每一位糖尿患者进行并发症的健康教育,使之了解并发症的种类、危害及严重性。

积极开展自我血糖监测,并做好记录,方便专科医生用药指导。社区医生指导患者根据血糖结果调整饮食、运动。

为糖尿病患者建立信息档案,并定期随访,评估,干预。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预防与管理

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尽可能将血糖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

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干预。

定期随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第5篇

关键词:破产矿区 管理 建设

破产矿区社区管理中心主要负责原矿区企办社会职能和离退休、伤残等职工管理。“搞好服务保稳定”是破产矿区的社区工作者面临的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考验。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主要课题。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破产矿区由于受矿产资源的限制,多建在远离中心城市或生态环境较差的荒凉地区,面对破产矿区社区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夯实和谐矿区社区建设的思想基础。

1、为确保矿区居民 “住得好、有保障、能富裕”,矿区各党支部、居委会密切配合,建立宣传窗口,各种板报宣传栏,经常开展学先进、树典型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支部及居委会的作用,抓好先进典型的评选、培养和典型事迹的学习推广工作,从而,在全社区营造良好的环境,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加强矿区社区设施建设,促进矿区社区稳定和谐。

2、采用多种渠道,了解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尤其关注社区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有保障、子女有学上、患病有救治、就业有岗位”。切实从生活上多关心和帮助他们。

3、经常组织召开座谈会,在小区门口悬挂意见箱等与群众交换意见。使之矿区社区在建设中设施共进、资源共享、效益共办、共谋发展的和谐局面。坚持未雨绸缪,提前介入,维护破产矿区的和谐稳定。

思想政治工作能正确引导矿区居民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为社区营造健康、文明、祥和、安宁的空间,思想政治工作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激发社区的活力和张力,构建作为城市基本细胞的社区的和谐的必然要求。因此,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和谐社区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邻里和睦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构建和睦的邻里关系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又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邻里之间在生活上相互扶助;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有利于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共同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1、从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丰富矿区群众文化生活出发,在群众中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给社区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和色彩。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丰富离退休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矿区社区的精神文化需要,强化矿区社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凝聚力和社区归属感,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

三、以人为本柔性管理

人本管理的最高宗旨是: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破产矿区社区一般都是在企业长期负重前进,历史欠账多的背景下组建起来的,为后来的发展埋下诸多不稳定隐患。尤其是伤残职工、病退职工的医药费不能得到及时报销,矿区社区群众无住房等如棚屋区改造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成为破产矿区最头疼的问题。安置不好便成为 “不稳定”和“上访”的重点社区。对此,矿区社区管理者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感情做事,带着激情工作。工作时要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以心换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细致入微地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定。

四、加强矿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矿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服务,本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

1、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服务网点建设。建立矿区、社区社区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健全矿区社区老年人活动室,兴建矿区社区健身娱乐场所,建立阅览室和图书室等。服务组织实行联网办公、互为依托、互相补充,形成上下连接、高效运行的便民利民服务的绿色通道。

2、推进矿区社区服务产业化。政府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那些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服务行业,在政府的培育下成长起来,使之成为矿区社区就业渠道,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方便。如根据市场需要,常年不定期举办家政服务、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等培训班,帮助居民寻找生活出路,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3、引入现代化、智能化的服务手段,全面提升矿区社区服务的水平。为了适应社区建设的需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建立社区服务网络系统势在必行。如为矿区社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提供紧急救助服务、家政服务、商品配送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类中介服务等。这种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服务的质量,稳定矿区社区离、退休人员及居民的生活,方便整体社区的管理。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破产矿区社区里工作难度会逐渐加大,愈加明显和尖锐的矛盾,给和谐社区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如何让社区日益成为基层管理的平台、服务居民的平台和开展社会工作的平台,还有待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前进!和谐社会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谐社区建设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作为破产矿区社区,我们期待生活在这里的党员干部、社区居民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进程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恩宏.加强基层党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发展论坛;2010.1

【2】张灵.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

第6篇

糖尿病病程长,患者负担重,为社区管理重点疾病。当前,此病发病率高,危害大,社区管理因其有效性及防控性,成为疾病控制最为有效手段。社区管理一改传统用药治疗观念,旨在建立集用药、饮食、运动、生活等于一体的综合化模式。此文从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4方面对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做出探讨。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管理;现状;对策

社区管理为医学上新型管理模式,由疾控机构、政府支持、社区服务、卫生部门及综合医院等共同参与防治,对于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疾病的不良影响及提升患者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社区管理意义、现状、解决对策及未来展望是以下研究重点。

1糖尿病社区管理意义

血糖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较大,包括体内调节水平、饮食、外界环境、运动及心理等,故血糖控制有一定困难性及复杂性。不良生活习惯较难在短期内纠正,纵然患者意识到其危害性,也难以在快节奏、紧张生活下对运动、用药及饮食等保持较好依从性,因此,病情控制有很大难度[1]。在社区管理下,患者与服务人员同处一社区,交流沟通较容易,容易了解其用药情况及生活习惯,监测代谢指标及血糖变化,并分析病情控制难点,及时调整,保证在未出现并发症前,加强随访及科学指导,预防并发症,缓解医院诊治压力,节省大量资源。现阶段,社区管理逐渐向第三部门或个人、政府及市场多元化互动模式发展,可积极促进社会公正,维护资源分配公平。引入多元主体,不仅满足有限资源对公共设施及服务的供给,还对社区服务竞争机制有促进作用,提供更加充足、优质的服务。大量医疗实践证明,糖尿病的治疗,仅仅依靠药物是不行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适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是治疗糖尿病,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教授告诉家庭医生在线编辑,糖尿病患者社区综合管理具有重要的创新及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社区医疗实力不足,尚未能充分发挥社区综合管理优势。

2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糖尿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无根治手段,病情及治疗要伴随着患者终生。目前,有关糖尿病研究及分析不断深入,医学实践逐渐完善,各类新型药物更新,但此病控制情况仍不乐观。分析控制不佳原因,总结为,缺乏病因治疗,运动或饮食不恰当,低血糖,对于新药物缺乏了解,治疗方法较保守,基层缺乏完善的保健系统,患者依从性差等。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成年人口中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我国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是解决这一公共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当前的卫生事业发展中,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在大医院高度集中,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给社区慢性疾病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和管理形势非常严峻,现有的医院为主的糖尿病管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改变模式,发展以社区为重心的糖尿病社会化管理网络。以往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糖尿病教育,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和丰富内容。教育内容有糖尿病定义、发病机制及分型,临床表现,药物合理运用,运动及饮食指导,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并发症预防及危害性等,并对于特殊人群制定了特殊宣教内容,如儿童、老人、妊娠糖尿病等[2]。在形式上,主要通过示范教育、发放资料、观看视频、设立热线电话、知识讲座、义诊宣传等进行宣教。教育内容涵盖面广,形式多样,但管理效果仍不理想。有资料显示,健康教育为社区管理的重点,并非全部内容,应当为一个体系,具体有人员构成、管理系统、政策支持、评估体系、制度等,不仅要对患者进行管理,还应加强医务队伍管理,此外,也要有自我管理,即患者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管理,围绕健康教育这一中心环节进行。糖尿病的社区干预非常重要。如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有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应及早进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对已患糖尿病者,提高检出率,以便尽早发现和及时处理。防治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研究显示,通过慢性病的社区预防与管理,糖尿病的发病率可减少50%。

3如何加强社区管理

3.1体检及转诊

社区内建立首诊监测血糖制度,对于新发现病例,建立个人专项档案及健康档案,定期完善、补充及更新。针对纳入管理、建立档案者,定期给予体检,项目有肺部、体温、血压、腹部、脉搏、血糖、呼吸、心电图、血脂、血常规、心脏及尿常规等,1年1次,准确记录。对于高危病例,及时转诊确诊;经二级或二级以上机构康复效果佳、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的病例,应及时转诊到社区,并掌握个人信息及资料,将其纳入社区服务及管理。除转诊外,也应建立巡诊制度,每季度开展随访,测量血压及血糖等。由专家分片定期集中巡诊,了解个体病情变化,并给予生活、用药、运动及饮食指导,及时诊治多发病和常见病。以护士和护士助理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以健康教育定期复查为主的管理;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技术力量,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精细化管理;由全科医师、营养医师、心理医师、和社区护士组建家医团队,对难管难治型患者进行行为健康门诊干预。

3.2分层和分类管理

按照患者不同学历及年龄进行分组,实施分层管理。将文化程度高、年龄小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深层次教育培训,说明糖尿病病因、症状体征、治疗和转归等,重点介绍运动疗法及饮食控制重要性,介绍血糖控制对于并发症预防的积极意义,1次/月,1h/次。将文化程度低,年龄较大的病患分为一组,给予多次浅层次强化教育,2次/月,2h/次,介绍药物疗法及非药物疗法方法,教会其尿糖及血糖监测记录方法[3]。若条件允许,指导家属同时参加教育培训,实现家庭管理,利于指导及监督患者用药。根据控制血糖情况分组,实施分类管理。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且无并发症者(控制较好)分成一组,每隔3个月随访一次,并定期展开知识教育,测量两次血糖指标;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者(控制不佳)分成一组,分析原因,并调整用药种类、剂量和方法,经常随访,2周1次。若患者连续两次控制不佳,需联系上级机构,组织会诊,协助其调整方案,每隔3d随访1次,指导监督按量、按时用药,监测血糖。

4社区管理展望

当前,社区医疗受广泛重视,社区管理不断完善,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未来在社区医疗支持政策建立下,管理工作更加细化、有序。管理工作应借助通讯、网络及信息技术,围绕社区人群建立基础档案,构建动态、长期的评估体系,大量发现高危人群及未诊断人群,及早干预和管理,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或避免并发症[4]。借鉴发达国家优良成果,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增加效果评估,促进管理长期性及持续性。全科团队在社区防治糖尿病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包括公卫医师、全科医师及社区护士多方面人员,制定考核性指标时,应将个人绩效与管理目标互相结合,将政府要求向自觉管理转化。制定绩效指标,也有利于体现社区管理公益性。

5结语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治疗有综合性、长期性特点,开展社区管理,有利于疾病有效防治,对减轻个体经济负担、避免并发症和提升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从管理意义、现状、对策等方面对糖尿病社区护理进行研究,并就未来展望做出探讨,供学者参考。在社区医疗场所也会遇到一些复杂及疑难病例及不典型的严重并发症。部分医生往往忽视了病史和相关资料的询问和求证,从而延误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社区医生应该在临床工作中,夯实临床基本功,加强对问诊、体格检査的掌握,进行恰当而全面的实验室检査,同时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在目前社区长期管理糖尿病的工作中,切不可忽视并存病的发现,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做出鉴别诊断,进行进一步的诊治,不失时机地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这对于节约医疗费用,减少器质性疾病的漏诊与误诊,挽救患者生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谢华 单位: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苏庆建,王为民,郭妮,等.糖尿病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J].医学综述,2014(12):2248-2249.

[2]曾竹青.糖尿病社区管理优化路径初探[J].中国现代医生,2014(30):91-93,97.

第7篇

论文关键词 社区 社区管理 无讼社区 社区法官

随着改革开放及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的概念及社区的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纠纷数量剧增,社区矛盾变得多样化和新型化。

一、社区及社区管理的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一词系从英文Community翻译而来,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在其1887年发表的经典著作《社区与社会》中首次使用该词。他认为,社区较社会而言,人与人的关系更积极,人们之间相互更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词汇就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提出社区服务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提出,之后社区这一概念才为广大群众所知晓。

由于学者立场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对于社区的界定亦有不同见解。一般而言,社区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构成了社区的四个要素。官方文件即中法办[2000]23号文件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我们看到社区这一概念从其产生伊始,所强调的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正如这一概念的首倡者滕尼斯所言“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亲近”。

(二)社区管理的概念

社区的形成必然带来相应管理方式的变化,而所谓社区管理是指社区内各机构、单位、组织、团体和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完善社区管理方式,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管理的现状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法治的主体,居民稳定社区就稳定。故法治进社区,对社区进行法制化管理成为当前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笔者现将法治社区的背景及必要性逐一进行分析:

首先,目前社区逐渐成为纠纷矛盾相对集中的敏感地,究其原因主要如下:(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相互关系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遇到更多的社会、经济、法律等问题。(2)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伴随而来的是法律需求不断增强,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的社区纠纷与过去相比,具有复杂性、难调性、易激化性等特点,例如在社区内占用公共绿地的纠纷、乱打乱建影响居民采光通风的纠纷、物业管理与业主的纠纷、遗产继承和赡养纠纷等等,这些纠纷仅仅依靠说服教育、行政手段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化解矛盾,促进稳定。因此实现社区有序管理,需要法律进社区。

其次,社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城市居民和单位居住、生活及工作的重要场所,它既要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又要全面发展,包括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等,致力于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规范有序的管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舒适优雅的环境等。而社区工程的有序运作,需要法律进社区,通过社区法治可以发挥其教育、规范、引导、惩诫功能,依法保障社区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管理中心的下移,社区作为辖区基层管理的载体,管理任务越来越重,除担负着物业、治安、环境、绿化等等,还担负着低保救助、出租房、暂住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等。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职能加大,要想管理好,必需步入法治化轨道。促进社区健康发展,需要法律进社区。

三、“无讼社区”理念的现实可操作性

(一)“无讼社区”的概念及提出背景

“无讼”来源于《论语》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是一个社会因没有纷争和犯罪而不需要法律或虽有法律而搁置不用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社区,人与人之间同质化弱、松散性强、追求独立诉求的“陌生人社会”特征愈加明显。将社区作为载体,把“无讼”和“社区”两个源于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有机融合,寻求解决纠纷的新思路,在动态平衡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当今法院因应时代变化的全新实践。

(二)目前“无讼社区”的运作模式

“无讼社区”就是要争取在社区化诉、少讼、最终实现无讼。为此,法官要转变思维,走出法庭,司法服务前移,深入社区从矛盾的源头着手,化纠纷于萌芽中。实践证明,无讼社区不是空中楼阁,建立起一套高效、便捷的化讼机制,是我们实现社区无讼的制度保障。我们和社区居委会、司法所、派出所、工商所等职能部门联动,搭建灵活多样的化讼平台。同时,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发挥合力优势,提升社区自我修复、自我管理的能力。群众参与无讼建设,从外部引导,到自发、自觉,需要我们将无讼理念广为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社区法官,顾名思义,就是法官要走出法庭,走进社区,从而缩短法院、法官与市民之间的距离,改变过去上法院打官司的单一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与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共建法律服务网,力争将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在基层。社区法官工作机制,是通过发挥社区法官“1”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司法所、派出所、人民群众等“N”个综治资源的作用,共同预防和减少纠纷,营造无讼和谐社区,同时也缩短了法院、法官与百姓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法院和法官在百姓心目中的亲和力。

“无讼社区”向社区派驻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法院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浪费资源”,其实却神似“自塞一眼”,实际运作的效果有如虚竹大破珍珑棋局。大量的矛盾纠纷通过法官、社区工作者、专家学者或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得到有效化解。“无讼社区”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一招妙棋,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厦门样本”。

“无讼社区”的做法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很多矛盾纠纷当事人都认同一个观点:如果没有“无讼”调解,他们的纠纷只能决断于法庭。正是有了法官的源头介入和社区工作者的“人情化”调解,他们最后才化“干戈”为“玉帛”。

的确,化解矛盾纠纷最关键要注重源头预防,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无讼社区”有机融合了法院、社区、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资源和优势,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构建起了多元化的纠纷调解机制,畅通了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有利于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改变社会管理方式,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四、“无讼社区”的发展

无讼社区”的创建从根本上说就是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基层,充分发挥社区法官和基层组织的作用,把社会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前端,及时发现、掌握和解决源头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当然,创建“无讼社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如何进一步推动“无讼社区”的发展,笔者建议:

(一)拓展“社区”概念的外延

将传统意义上的居民居住区拓展到具有同类性质、同一地域的人群中,从小区拓展到景区、校区、厂区、商圈、港口等。精心培育“无讼社区”、“无讼校区”、“无讼商圈”、“无讼行业”、“无讼交通”等“无讼”品牌,以点带面,拓宽“无讼”内涵,充分发挥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作用,营造出“少讼、化讼、无讼”的良好氛围。例如厦门市思明区法院,着力培育鼓浪屿“无讼景区”品牌。2009年12月,思明法院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街道内厝社区启动“无讼社区”创建活动。作为全区创建“无讼社区”首个试点单位,内厝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份协议、一个平台、一道程序”的运行机制。社区法官每双周三下午到社区“法律诊所”坐镇,为辖区居民和游客提供司法服务和纠纷调解。2011年“法律诊所”成功调处民间纠纷21件。在法律诊所基础上,鼓浪屿法庭与鼓浪屿家庭旅馆商家协会签订协议,共建“司法馆家”平台,引导家庭旅馆业主诚信、依法经营,第一时间化解旅游纠纷,保障旅游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思明区法院还培育出厦门大学“无讼校区”品牌。2010年11月,思明法院滨海法庭、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公室、白城社区、演武社区五方签订共建协议,启动全国首个“无讼校区”。法院选派法官开展巡回审判、司法确认、指导人民调解等工作;厦门大学法律事务办联同社区及时掌握纠纷信息,协调各部门化解矛盾;共建“阳光法律服务站”,依托法律援助平台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对校内和社区纠纷预先排查,审判机构诉前介入,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萌芽和诉外。2011年“无讼校区”共举办3场法律咨询活动,受众达千余人,化解校区周边邻里纠纷11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