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1:44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农业立体养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略)
2.(略)
3.农业水利生态技术模式构建
为构建水利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河南省粮食核心区适应气候变化水资源持续利用措施研究项目课题(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基于对河南省主要粮食核心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了广泛系统的调研与考察,对农作物生产布局、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并进一步借鉴了章家恩、骆世明提出的农业生态系统五级分类指标的思想,即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包含五级子系统。对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生态水利农业技术模式(表1)分析如下:第一级为地貌形态单元指标子系统,一般包括小流域、山坡地、平原、低洼地、河流、等类型,地貌单元与地貌部位是农业生态模式发育的直接载体,它们可引起水热条件的重组和小气候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业生态系统的发育类型与方向。第二级为产业链结构指标子系统,有的模式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如单纯的种植业,有的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业构成,如种植—养殖模式、种—养—加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复杂。第三级为品种组合搭配的时空结构指标子系统,包括模式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以及模式的季节变化结构,即时间更替结构。第四级为节水灌溉技术指标子系统,包括机井地面灌模式、机井局部灌模式、机井地面灌局部灌立体模式、渠系地面灌模式、渠系局部灌模式、渠系地面灌局部灌立体模式、井渠结合地面灌模式、井渠结合局部灌模式、井渠结合地面灌局部灌立体模式。第五级指标子系统为模式的经营属性,包括农业生产模式的经营性质与规模、经营方式、资本投入等内容,它对模式的发展也起着很主要的作用。
4.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几种农业水利生态技术模式
4.1豫北平原立体生态农业区(Ⅰ区)
豫北平原立体生态农业区(图1)土地类型以平原为主,农业较为发达,产业链结构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平面镶嵌型、农林复合、轮作结构,经营属性以农户经营为主,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类型有渠道地面灌、井渠结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结合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
4.2豫西低山丘陵立体生态农业区(Ⅱ区)
豫西低山丘陵立体生态农业区(图1)土地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农业较为发达,产业链结构以种植养殖为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平面镶嵌型、阶梯式、复种结构,经营属性以农户经营为主,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类型有井渠结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结合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
4.3豫中平原复合立体生态农业区(Ⅲ区)
豫中平原复合立体生态农业区土地类型以平原为主,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相对较为发达,产业链结构基本形成产供销、料工贸产业结构体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平面镶嵌型、农林复合式、复种结构,经营属性以农场基地经营为主,市郊宜采用井渠结合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机井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
4.4豫东平原嵌合立体生态农业区(Ⅳ区)
豫东平原嵌合立体生态农业区主要涵盖开封市、周口市、商丘市下23县(区),产业链结构较为单一,以种植养殖为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农林复合式、时间嵌合型结构,经营属性以农户农场经营为主,地下水丰富,地表水以天然降水为主,宜发展机井地面灌溉模式、机井局部灌溉模式。
2.(略)
3.农业水利生态技术模式构建
为构建水利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河南省粮食核心区适应气候变化水资源持续利用措施研究项目课题(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适应气候变化农业开发项目),基于对河南省主要粮食核心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进行了广泛系统的调研与考察,对农作物生产布局、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并进一步借鉴了章家恩、骆世明提出的农业生态系统五级分类指标的思想,即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包含五级子系统。对河南省粮食核心区生态水利农业技术模式(表1)分析如下:第一级为地貌形态单元指标子系统,一般包括小流域、山坡地、平原、低洼地、河流、等类型,地貌单元与地貌部位是农业生态模式发育的直接载体,它们可引起水热条件的重组和小气候特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业生态系统的发育类型与方向。第二级为产业链结构指标子系统,有的模式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如单纯的种植业,有的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业构成,如种植—养殖模式、种—养—加模式,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模式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复杂。第三级为品种组合搭配的时空结构指标子系统,包括模式的平面结构、立体结构以及模式的季节变化结构,即时间更替结构。第四级为节水灌溉技术指标子系统,包括机井地面灌模式、机井局部灌模式、机井地面灌局部灌立体模式、渠系地面灌模式、渠系局部灌模式、渠系地面灌局部灌立体模式、井渠结合地面灌模式、井渠结合局部灌模式、井渠结合地面灌局部灌立体模式。第五级指标子系统为模式的经营属性,包括农业生产模式的经营性质与规模、经营方式、资本投入等内容,它对模式的发展也起着很主要的作用。
4.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几种农业水利生态技术模式
4.1豫北平原立体生态农业区(Ⅰ区)
豫北平原立体生态农业区(图1)土地类型以平原为主,农业较为发达,产业链结构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平面镶嵌型、农林复合、轮作结构,经营属性以农户经营为主,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类型有渠道地面灌、井渠结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结合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
4.2豫西低山丘陵立体生态农业区(Ⅱ区)
豫西低山丘陵立体生态农业区(图1)土地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农业较为发达,产业链结构以种植养殖为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平面镶嵌型、阶梯式、复种结构,经营属性以农户经营为主,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类型有井渠结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结合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
4.3豫中平原复合立体生态农业区(Ⅲ区)
豫中平原复合立体生态农业区土地类型以平原为主,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相对较为发达,产业链结构基本形成产供销、料工贸产业结构体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平面镶嵌型、农林复合式、复种结构,经营属性以农场基地经营为主,市郊宜采用井渠结合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机井地面局部立体灌溉模式。
4.4豫东平原嵌合立体生态农业区(Ⅳ区)
豫东平原嵌合立体生态农业区主要涵盖开封市、周口市、商丘市下23县(区),产业链结构较为单一,以种植养殖为主,品种组合时空结构主要为农林复合式、时间嵌合型结构,经营属性以农户农场经营为主,地下水丰富,地表水以天然降水为主,宜发展机井地面灌溉模式、机井局部灌溉模式。
1.1农业生态自然现状
河南省新蔡县地出华北平原的南端,属北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降雨量902.1mm,大于零度以上有效积温4861.6℃,无霜期221天,年平均气温15℃,年平均日照时数2180.4小时。土壤有黄棕壤土、潮土、砂姜黑土三大类型,适宜于南北方多种农作物生长。
1.2污染程度及地理环境
新蔡县地处华北平原的南端,地上无矿山,地下无资源,没有大型工矿企业,乡镇企业发展也较薄弱,受工业“三废”的污染程度也较轻,新蔡县又是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平原农业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得较好,宜于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
1.3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少而单一,单纯的种植业获养殖业生态农业较多,尤其是立体种植型的生态农业更多,而种养结合型的生态农业更少,特别是集农作物、林果、花卉、药材、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立体综合型的生态模式更少。例如: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如、肥、空间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则较多。全县9.87万hm2耕地,有5.67万hm2实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养殖型的生态农业只有363处,种养结合的立体综合型生态农业仅有36处。
二是生态农业发展不平衡。交通发达的地方发展较快、发展得好,而偏僻落后的地方发展得慢、发展得差。如沿洪、汝河两岸的林果、农作物、蔬菜间作型生态农业发展得好。
三是化肥的大量使用及盲目施肥,特别是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导致了农田污染、土壤肥力降低、耕性退化变差、养分失调、土质恶化、病虫害滋生、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阻碍了农业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
四是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和滥用,成为农田、农业环境、农产品的最直接污染源。
五是沿河流流经该县的污水是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破坏者。
六是农村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形成农田和农业环境的新的污染源
2治理对策与模式
2.1加强治理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灭源治流,从根本上治理,严防环境恶化。
2.2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2.2.1加强宣传工作
广泛深入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农业环境恶化的严峻性、治理环境恶化的紧迫性和大力发展优先提供的必要性、重要性。
2.2.2强化技术培训
强化各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的经营和市场技术培训,使农村致富能人、快捷示范户、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和广大群众掌握多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市场和经营技术。
2.2.3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倾斜,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优先提供经营场地、优先提供生态农业项目资金,优先提供贷款,适当降低土地租金,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等措施,积极鼓励引导生态农业示范户,大力发展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
2.3改以化学农药为主的病虫害防治为综合防治病虫害
一是农业防治,通过科学的鼓励措施,培养健壮植株,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二是加强化学农药管理,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三是扩大生物防治面积和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四是科学使用化学农业,以减少农药对人、畜的危害,降低农产品、农田污染,有效保持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2.4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平衡施肥就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理需要和不同类型土壤中养分含量的不同,合理地供应和调节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农田污染的目的,有利于生产安全、健康、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2.5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消除秸秆废弃或焚烧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增强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性状,使农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6妥善处理农村垃圾
农村垃圾应得以妥善处理,否则将成为新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2.7大力推广各种形式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2.7.1立体种养综合型
在农民科技素质高、种养业起点高的地方宜于发展“立体种养综合型”生态农业。
2.7.2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
在养殖业发展较好的地方宜于发展“依靠食物链循环利用物质能量型”生态农业模式。如:
2.7.3果(林)草牧型
在沿河的河堤坡滩上宜于发展“果(林)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例如:果、草为鸡鸭鹅提供了优质饲草,降低了养殖成本;鸡鸭鹅减轻了果树、牧草虫害和杂草危害,鸡鸭鹅粪为果树、牧草肥田,降低了果树、牧草成本;牧草、果树减少了水土流失,起到保堤护坡的作用。
P键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
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科的技术和原理,进行科学的统计,把当代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农业科学结合到一起,创建把农业种植生产、发展管理和环境保护治理有效的综合起来的具有可实施性、效益较高的新型农业综合体系,实现生活和生态上的有机统一,也是实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及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特别应对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是一种前景很好的发展形式。
1.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
1980年,在宁夏举办的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中,生态农业的第一次被提了出来,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俊先生开创了生态农业研究的先河,专注研究生态农业在各地的应用以及发展生态经济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进行优选,尊重大自然规律,考虑环境承载力,提倡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利益、生态保护的互相协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以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骆世明教授也是生态农业领域中有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提出了生态补偿制度,通过生态品牌、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保证了生态效益,还保证经济效益。我国生态农业方面的发展不仅具有战略性,同时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它在包含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模式的同时,也包含了各种生态技术的发展模式。
2.常见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反映了生态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生态农业的建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的脚踏实地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失败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土地现状、资源情况、气候条件,在不同地区,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适当的生态农业模式,逐渐形成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生态农业技术,使我国的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1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
集种植、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该模式需要依靠当地的农业资源,致力于发展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农产品的加工处理的综合循环经济模式,多方面进行扩展,推动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
2.2立体式复合循环模式
集种植、蚕桑、养殖为一体的立体式复合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依靠当地的农业资源和蚕桑资源,致力于发展植物的种植、桑蚕的养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将动植物的生产和资源的利用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3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把秸秆作为整个循环的纽带,综合利用秸秆饲料、秸秆燃料,以种植农作物、养殖动物作为主体,构建“秸秆、燃料、用户”“秸秆、饲料、养殖”的循环模式,使农业循环得到更好的发展。
2.4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集动物粪便燃料、粪便化肥为一体的综合利用,利用畜禽粪便池产生沼气,结合各种设施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畜禽的合理养殖技术,构建“畜禽粪便沼气池肥料植物”“畜禽粪便沼气池燃料用户”的产业循环链,使当地的养殖产业和种植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1.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1.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1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数量分析
2007—2010年江苏、山东、广东和浙江4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和面积[1]对比图。从图1(a)可知,近4年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通过与山东、广东和浙江省的对比发现,江苏省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起点高,发展态势良好。从图1(b)可知,2007—2009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均远高于对比省份。但2010年低于山东省,原因可能是部分无公害农产品转化成绿色食品。表明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够稳定,有下降趋势。所以江苏省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增加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确保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数量的稳定并保持增加趋势。
1.1.2绿色农产品数量、企业数量分析
2005—2008年江苏、山东、广东、浙江4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和企业数对比情况[2]见图2。2005—2007年,江苏省每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和企业数均高于对比省份,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起点较高。2008年江苏省绿色农产品企业数比山东省少20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可能是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转化成更高级别的有机食品企业。表明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也不够稳定,为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江苏省应采取措施,鼓励规模农业企业按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并申报认证。
1.1.3有机食品发展现状分析
有机食品是一种纯天然、无污染、品质极好的、最高层次的安全健康食品。据预测[3-4],2015年全球有机食品销售额将增加到1000亿美元。仅在21世纪初,有机食品的销售量就占全球食品销售总量的10%。目前,欧美国家每年进出口有机食品的总额约为全球总有机食品的80%。江苏省有机农业呈蓬勃发展态势。2010年底,全省共有223家生产企业、669个产品,基地面积达2.267万hm(2经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且形成了有机农业开发的多种模式。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
1.2人口与粮食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人口、粮食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5]见表1,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总体上仍保持平衡;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2400.65万t上升到2010年的3235.1万t;常住人口数从1978年5834.33万增长到2010年7724.5万;1978年人均占有耕地799.07m2,2010年为606.97m2,只有1978年的76%;人均占有粮食从1990年的482.37kg下降到2010年的418.16kg,但仍高于亚洲人均粮食330kg[6]。以上数据表明,江苏省农田面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粮食产量比较稳定。虽然江苏省常住人口总数在增长,但粮食总产量也在增长,而且近1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均保持400kg以上的水平,高于国际现行人均粮食占有量标准370kg[7]的水平,表明江苏省农业能够满足本省粮食需求。因此,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方面看,江苏省完全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2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2.1以沼气技术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主要以农业废弃物(特别是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通过大型沼气专业化生产,围绕“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延伸出来的产业生态链体系。沼气可以用以发电,或通过燃烧取暖供热;沼渣可加工成各种专用有机肥,还可以开发成植物生长的营养基质;沼液可用来生产各种专用液态有机药肥以供种植业利用,或制成液态饲料供养殖业利用。此模式是一种既低碳又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案例:江苏省吴江市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拥有生产基地8hm2,采用果园休眠期间作蔬菜,蔬菜下脚料喂养猪禽,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渣再返田作有机肥。2007年生态园生产柑桔和鲜梨200万kg,蔬菜10万kg,草鸡20万羽,鸡蛋5万kg。平均每公顷效益达10.5万元,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效益提高4~5倍,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2004—2010年,生态园相继有9个农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2010年总产值达932万元。
2.2以腐生食物链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
此类模式的基本结构是“养殖业粪便+蚯蚓(蝇蛆)养殖+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辅以一定的作物秸秆)作为基质养殖蚯蚓,或直接用动物粪便养殖蝇蛆。蚯蚓和蝇蛆均为高蛋白饲料,可以用于养殖和养鱼的营养饵料。同时,养殖蚯蚓和蝇蛆后的剩余残渣是优良的有机肥,可用于大田农作物生产。案例:江苏扬州华兴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于一体的私营企业。公司与扬州大学环境研究所合作,利用牛粪养殖蚯蚓,年消解牛粪1800t,生产蚯蚓25t,有机无机复合肥1000t,同时获利25万元。同时,牛粪及时送往蚯蚓养殖场,用蚯蚓覆盖畜粪,无异味,无蝇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蚓粪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可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保肥和平衡供应营养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2.3立体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
立体复合种养是在人工或半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和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生产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案例:苏州市玉屏山生态园租赁233.33hm2山头,其中林禽立体种养循环农业基地40hm2,年养殖规模为山羊1200头、草鸡3万羽,林地种植茶叶和果树,林下放养草鸡、山羊,粪便作为有机肥。公司产品东渚“玉屏山”牌白茶和碧螺春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草鸡、草鸡蛋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009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520万元,带动农户数90多户,农民从企业获得的收入100多万元。
2.4林禽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林果业+畜牧业+渔业”。通常是丘陵山区,在山坡地发展林果业或林草业,在林地或果园里建立畜禽养殖场,在山塘中发展水产养殖业,进而形成了“林、果、草生产单元-畜禽养殖单元-水产养殖单元”相互联系的立体生态农业体系。案例:江苏省江都市渌洋湖农林综合开发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是一个以林地、土地、鱼池入股形式的林、禽、渔结合的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有:(1)林间套种牧草养鹅;(2)鱼鸭混养;(3)禽粪肥水肥田减少饲料化肥用量。合作社200hm2鱼池每年减少饲料用量近千吨,166.67hm2稻田减少化肥投入50多万元,同时提高了稻、麦品质。合作社已有3种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9年度出栏家禽48万羽,蛋品加工销售1500t,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利润1200多万元。
2.5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
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契机,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江苏省沿太湖地区的资源优势,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林果业生产基地、养殖基地、树木花卉基地的建设和观光、采摘、休闲、疗养、垂钓等休闲娱乐融为一体,以生态观光旅游业加速发展该区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使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建立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案例:苏州市旺山生态农庄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南8km处的旺山村,占地6.1km2,东、西、北三面靠七子山脉,处于天然山林环抱之中,空气清新、树木葱郁,村庄环境优美祥和。农庄设3个主题区:(1)钱家坞“农家乐”主题区,主要经营农家特色的餐饮和农家住宿服务;(2)“耕岛”主题区,以农事参与体验为主题。内有鱼趣参与区(捞鱼、摸虾、抓泥鳅等)、拓展训练场、乡村烧烤等活动内容;(3)茶园及登高揽胜主题区。农庄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0多万元。
2.6农牧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此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畜禽养殖业+种植业”。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农业秸秆混合发酵,发酵残渣作为蘑菇培养基,菇渣作为有机肥,种植蔬菜和果树。该循环模式的建成既解决了养殖场固体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又解决了农村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其他安全隐患问题。案例:无锡市天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占地13.33hm2,是一家开展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奶牛养殖场。公司首创的“粪草配方”种植双孢菇,以传统奶牛养殖业为依托,利用集中隧道式发酵技术,每年资源化利用8000t牛粪及周边25000t秸秆。公司还建设粪、草蘑菇菇渣有机肥蔬菜、果树的示范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民共同致富,年增加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年增加就业2万余人,同时建设和发展了240hm2循环农业种植基地。
3江苏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探讨
3.1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农业功能区划
江苏省总体上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区划功能尚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农用地的功能区划实际没有实施[9-10]。因此,在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时,首先要强调粮食安全优先,确保全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优先确定一批粮食生产重点县、重点基地。尤其要强调土地的统筹配置,优先确定农业用地,城市和二、三产业建设尽量不占用优质良田,充分利用好荒地、滩涂、丘陵地、岗坡地等资源。其次要适度集中发展,打破原有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区域地形地貌、经济发展、市场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实行适度集中、连片发展、集中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优势产区或产业带,进而在全省加快形成各县特色鲜明、分工合理、体系完备的大区域发展格局。
3.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
加大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保护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虽然江苏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11],发展生态农业,从政策层面来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因此,江苏省可以建立适合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和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和事故保险等。实行农民退休养老金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保制度,使农民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农民能安心地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农业产值的比重很小,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相对有限。江苏省经济发达,有实力推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不断提升补贴比例,努力拓展补贴品种种类,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市场主体自筹资金为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以及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导、商业性农业保险为补充的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尽快制订相关法规,以法律条文形式明确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方式及承担的权责,强化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主导作用。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对低下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江苏省乃至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性因素。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户须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全面的农业新技术。然而,那些接受新事物快,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劳力大部分向非农产业转移,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状况,势必成为制约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采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渠道对农户进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业人才到农村中去就业,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保障标准。
3.4建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农业建设
目前江苏省几乎没有关于生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具体标准。没有相关标准,农产品的质量就没有保障,生态农业的发展就不可持续。因此,为保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政府认证机构应该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标准,引导农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农家,找开一扇由平面奔向立体之门,去实现绿色幸福之梦。”这是诗人反映我国农家通过立体农业,把劳动致富的希望变为现实的诗句。
在我国的改革浪潮中,立体化思想渗透到各个领域中,诸多有识之士正在立体思考和实践着改革。当我们把视线由平面转向立体,就会感悟到立体化显示出来的新事物:城市中超高建筑的崛起,空间地面和地下立体交通的贯通;商业中产供销一统的立体企业;科研中多学科立体攻关;教育改革中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立体教学方法;文学中的多面交叉构思、大跨度时空立体写作;哲学中视觉多维的立体思维;军事中的天上地面水面水下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无不闪现出立体化思维智慧的光芒。
立体化思想渗透到农业中,产生了立体农业的新概念,涌现出诸多新事物。在立体农业理念的引领下,农民建起多种作物共生互利的立体种植田园;渔民按不同鱼类的生态要求,实行分层立体养殖;牧民利用森林提供的树叶作饲料,建立起空中牧场;林业和大田作物也更多采用飞机播种和治虫、取得比常规作业增产增效和减轻劳动强度的效果;更有农学工程专家们设计的种植、养殖和环保结合的立体生物工程,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令人钦羡的综合效益;甚至在城市搞起墙上立体菜园、在水上建起立体花园;在庭院闲置的土地上,搞起立体种养,收到“寸土千金”之效果。
经过广大农友的实践和专家们的研讨,对立体农业形成这样的概念:立体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或水体上,实行种植、养殖和加工巧妙结合,实行多种多层种养,以获取综合的空间高效益的生产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立体农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主要原因是:经过农业经济政策的调整,农民有了土地经营自和渴望致富的积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拓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有了更高的需求。我国有套种间种等立体种植的传统,又有许多现代立体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样板,为发展立体农业创造了技术条件。我国人多地少,发展立体农业可以节约土地,缓解人多粮食欠缺的矛盾。
立体农业是建立在农业科学技术基础上,向空间要产量要效益的现代农业。是国家一贯提倡和鼓励,要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
何为生态农业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是人类粮食之源,生存之本。随着世界人口猛增,出现了所谓人炸,形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为防解饥饿,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为了增产粮食,先是选育和改良作物品种,搞“绿色革命”。如杂交玉米、杂交小麦、杂交水稻的选育和普遍推广,使粮食大增,对缓和粮食紧缺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后期,普遍施用化肥农药和良种的普及,滴灌等节水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后来农用塑料薄膜造就的“白色革命”,使世界农业呈现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到70年代,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世界农业,令人相信,只要倚仗科学技术和发挥人的战天斗地精神,人类就能征服自然、战胜灾害和饥饿。
然而,世界农业的现实前景,并不像人们希望的那样美好。化肥农药的制造,农机的制造和驱动,农产品的加工与运输,都要消耗石油能源,人们把这种依赖石油发展起来的农业,叫石油农业,或叫能源农业。但是,石化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能再生的有限能源,人类无度开采,资源总会枯竭而造成能源危机。更严重的是,能源农业高度发展的同时,发生了破坏环境、污染食品等危害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
为了获取和维持农作物高产,不断增施化肥数量,加速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造成水土流失,肥力递减,最终导致土壤变成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
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草害,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和除草剂,虽然一时防治了病虫草害,但同时也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和杀灭了天敌,破坏了作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自然控制,导致病虫草害频发,越治越治不了的恶性循环。而残留的农药被作物吸收,或进入土中和水中的农药被农作物吸收,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农产品,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能源r业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实在太大了,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存,还影响到国家综合经济和国力的盛衰。因此,必须寻求一种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新农业,来逐渐替代能源农业――这就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一业为主,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副渔结合,生产加工销售结合,生产绿色、优质、营养、安全的产品,获取最大综合效益,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环境改善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与能源农业最大的不同是:依赖石油的能源农业,为了维持高产,就要不断增加投入;而越是高产,投入越多,资源消耗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破坏也越大;生态破坏越大,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越大。这是能源农业不可避免的恶性循环规律。生态农业则是一个具有自我维持、自我调控功能的人工群落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营养、自我增长、自我保护、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多种自我维持能力。人类可以利用其种种自我维持能力,来建设生态农业。例如:
可利用生态田园中,多样性种植植物的落叶和杂草的腐解、作物桔秆回田、间种豆科绿肥的生物固氮、放养禽畜的粪肥,发挥“自我施肥”作用,提高作物的养分自给率。
可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腐植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不仅提高土壤肥力,还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种类数量,增强土壤孔隙通透性和贮水保肥性,营造一个“土壤养料库”,贮存丰富的水分和养料,源源不断地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
可实行立体种植,形成多物种在不同的生态空间,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光合效率,发挥植物本身的“绿色工厂”制造养分的功能。还可选用良种,发挥良种的“遗传增值”功能,使生态农业田园既优质高产,又提高经济效益。
可通过保护害虫天敌,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有效地防控害虫危害。在防控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方面,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也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有许多农业防治方法都能有效防控农作物的病虫害。
上述种种,是在生态农业中常用的措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人是主要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更多更好的绿色技术措施,还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工业产品和工程技术,创造和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态条件,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生态农业。总之,生态农业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的立体生态茶园
在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理念的启迪下,普洱市的时木茶厂创建了“立体生态茶园”。
立体生态茶园包含有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内涵,是绿色发展茶叶的一种新模式。推广立体生态茶园,或将现有中低产茶园改建成立体生态茶园,将给云南茶叶发展注入新动力,是茶农增收的新途径。发展立体生态茶园,能促进云南茶叶转型升级,促进云南茶叶真正成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
1996年,退休后的茶叶科技工作者肖时英和张木兰,要把在职时未实现的新茶园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设计、新技术加以验证和实现,自费租用山地,开展生态茶园建设试验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建成了具有以下特色的立体生态茶园:
――我省一般茶园中的茶树,修剪成平面采摘面树形,使得茶树之间互相拥挤,互相争夺光热水肥,采摘面小,产量低。立体生态茶园中的茶树,经过一系列的修剪,使得茶树的采摘面向空间扩展,形成较平面树形大一倍以上的立体采摘面树形,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省一般新建茶园中,不种树不养草,茶园生态条件退化。立体生态茶园中,沿着茶园分区道路种植可再生的乔木树种,构成网络化的防护林带,起到防风防寒作用。或在茶园中配植果树和花木,既改善和美化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益。
――现在我省推广茶树良种,新建的无性系良种茶园,采用单株单行方式种植单一的品种。立体生态茶园实行多品种组合栽培,即在同一个梯级平台上栽种两个茶树品种,如在梯台里方栽早芽品种,外方栽迟芽品种,早发芽的品种先采茶,迟芽品种后采,这样能错开春芽萌发高峰,调剂采茶劳动力,实现均衡生产,保证增产增收。这种多品种搭配栽培方式,还能提高茶园的整体抵抗病虫害能力。
――我省一般的茶园,单一种植茶树,茶园只能靠生产茶叶提供经济收益。立体茶园的园林化环境,为生态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茶农在茶园中散养土鸡和旱鸭,还可养羊养兔,可在茶园间种果树,获得比单一种茶更高的综合经济效益。茶园养鸡还能有效防治茶树害虫。
――我省一般茶园管理,措施不规范,成本高,技术经济效果差。时木茶厂的立体生态茶园,采用符合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要求的技术措施管理茶园。如坚持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雨季不中耕只杀草,防止水土流失。冬季修剪茶树的一半树冠,春茶采后再修剪另一半树冠,培养立体采摘面。每年只在冬季修剪后或春茶采后的停采期,喷1~2次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措施管理立体生态茶园。
――立w生态茶园以人为本。茶厂重视改善员工生活,无偿提供住房,提供茶地和猪厩用地,修建自来水太阳能淋浴室和硬化道路。为保证不乱施化肥农药,肥料农药由茶厂统一购买,免费供给员工施用。结合生产需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这些都是立体生态茶园建设和管理的内容。
综上所述,立体生态茶园,是一个具有立体农业和生态农业特色,以茶为主,茶、林、花果和养殖结合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它具有自身维持和物质良性循环功能,获得比单一生产茶叶的常规茶园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立体生态茶园的建设实践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告诉我们:以施有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以及利用害虫天敌、采取生物和农业综合防治,防控病虫害等绿色技术,达到生产优质安全的生态茶,这条路子是行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