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1:43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景区管理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体系
第一,关于所有权的问题。根据《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法》,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和资源均归加拿大政府所有,国家公园的土地可以以租借特许和许可占用等形式授予有限的使用权,主要是为接待游人提供所必需的各种服务和设施,而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国家公园土地的时候,应交付租金。关于管理机构,加拿大国家公园局是管理国家公园的最高的联邦机构,它的任务就是保护全国具有加拿大特点的出类拔萃的自然区域和历史遗迹,同时通过与其他联邦机构密切合作,负责开展区域经济、旅游发展、公共工程等方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加拿大公园局,主要从专业角度对有关活动提供意见和协助,并监督其他机构在利用资源过程中的保护行为。在实际操作中,加拿大公园局采取联邦和各省地区共同负责的方式,也就是说,国家公园局负责保护和展示有代表性的加拿大自然和文化遗产,各省负责各类自然资源、教育、文化和娱乐活动。为了更好地发挥资金和人员作用,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公园局采取联邦与各省签订分摊费用的办法,由国家公园局提供财政资助,建设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其他部分,则有各省自行承担。
第二,关于管理计划。加拿大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一个独立的规划,在这项管理规划当中,全面阐述管理目标及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和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各发展项目的种类、性质和特点,制定出资源管理和游人使用方式等较详细的计划。这项管理计划,经加拿大国家公园局局长批准之后,成为加拿大国家公园局管理该公园资源及使用办法的依据,并且根据环境和具体情况的变化,国家公园可在征询公众意见之后,对原有管理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并且要报国家公园局批准。
第三,公园的分区是管理计划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改动公园分区计划,必须经公众参与意见并且要经过部一级的批准。在这个分区当中,国家公园分区制,是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陆地和水域,按照其保护的情况和可以对游人开放的条件,以资源状况为基础来划分不同的区域。一般分为五个区,类似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区,这五个区分别是:特别保护区、荒野区、自然环境区、室外娱乐区和公园服务区。
第四,公众对国家公园的了解和享用。国家公园法规定,凡是加拿大人均被鼓励参观和游览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局有责任向公众提供机会,以各种宣传形式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些遗产资源。除了向公众提供公园的情况资料外,加拿大国家公园局还要同许多机构、团体乃至热心公众共同合作,把公园的规划方案、活动各种计划和管理措施告知公众,以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发展目标的认识,从而更多的给遗产保护以必不可少的公众支持。因此公园局将邀请对此有兴趣的公众,就国家政策、新公园的建立、公园管理计划和大的新的发展建议等重大问题发表意见。而作为普通公众,从制定国家公园管理计划的初期,乃至到关键问题的讨论,都有机会定期参与意见。这些参与的机会,包括参加一些宣传会议、讲习班、参加调查表、意见听取会乃至讨论会等等。
二、日本国家公园制度和管理体系
日本的国家公园系统主要包括国家公园、准国家公园和都道府县自然公园,由国家环境厅与都道府县政府、市政府以及自然保护协会共同管理,其中由国家环境厅长官主管。
为了保护国家公园,日本在国家公园内严格控制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或者资源产生有害的行为要依法处置,因此日本对国家公园内私人所有的土地实行收购。为了保护国家公园资源并且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日本对国家公园也实行分区管理。这个分区管理,根据资源的价值品位和脆弱性,把国家公园分成几类:特别区、海洋公园区和普通区。而特别区又分为特别保护区,一级特别区,二级特别区和三级特别区。各个区域可进行的活动,都有严格的规定。关于旅游活动的开展,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制定统一详细的旅游规划,对旅游活动的范围、内容做出严格规定,对公园的食宿设施、交通系统和各种户外活动提出具体要求。而对国家公园各类设施的提供,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允许地方的公共团体和个人按照国家公园的规划提供服务设施。在这方面是实行特许经营制,允许私营部门按照日本自然公园法的规定,经营酒店、旅馆、化学滑雪场等各类服务设施。但是公共设施的建设,由国家环境厅和地方共同完成。另外是在法律体系方面,日本先后颁布了《自然保护法》《自然公园法》《文化财产保护法》为代表的16项国家法律,形成了日本自然保护和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三、泰国国家公园的经营策略
它的管理主要是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国家公园,另外就是森林公园。根据1961年颁布的《国家公园条例》,建立国家公园需经政府批准,由农业部、森林厅具体主管。这个机构的责任,主要侧重于风景区的保护。现在泰国的森林公园只有56处。国家公园由国家公园处管理,森林公园由林业厅分别授给林业区的林业办事处府的林业办事处和国家公园处分区负责管理。在分区方面,主要是每个国家公园当中,设有林区、野生动物保护区、游览区、植物园、苗圃等等。目前国家公园已经成为泰国旅游业发展当中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泰国的旅游业虽然很发达,但是它也面临着附近居民对资源的破坏,以及不法分子盗伐森林、占领土地等难题。目前是由政府拨专款对公园配备各种防护措施。
简要介绍了各个国家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之后,下面主要谈一下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法律完备。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制定有《国家公园法》一类的基本法,对国家公园的性质、任务以及目的意义都给予明确规定;同时每个国家公园都有一部完整的适合自身情况的独立公园法,对公园的开发利用方式及保护措施有详尽规定,对管理部门的职责有明确的限制,同时吸收公众的意见。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第二,管理机构职责明确。加拿大、美国、日本以及泰国这些旅游业发达的国家,都依法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国家公园。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公园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审批各个国家公园的独立法规,发展规划等,为国家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服务,最大的特点是独立性。可以减少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增加决策的透明度,确保机构的正常发挥。
第三,将开发规划置于重中之重。在开发方面,这些国家都认为规划是国家公园管理开发的核心和前提。遵循的原则是,任何地区如果没有正式的规划,则禁止开发。在国家公园内部各区域做中长期开发的时候,应在每个区域被批准的旅游规划基础上进行,而且实行分区分级管理,区别对待品位不同的资源。
第四,注重景区所在地社区的利益。强调景区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统一。我国某些景区是在高度行政指令下建立的,属于强制管理,当地社区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少当地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虽然一些保护区建立了社区联合保护机构,但是由于偏重保护责任,忽视居民利益,而收效不大,从而导致保护区内居民环境意识比较差,经常出现当地居民以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发展的非理。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建立保护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一定程度的强制管理成分,又鼓励参与合作,建立起保护管理与当地社区发展的紧密联系,并根据保护区类型的不同,结合模式各有侧重,而且随着发展,各种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关键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旅游景区;景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U47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一、广西旅游景区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景区做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吸引游客的首要因素,旅游景区的服务优劣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因此旅游景区的质量管理是保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性因素。
表1 广西、全国景区分布情况一览表
广西旅游景区的分布如表1,可看出广西4A和3A旅游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的占有量为10%左右,5A和2A级景区的数量较少。广西近些年逐渐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广西旅游市场所占市场份额。在广西166家2A级以上景区中,35家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基本为4A级和5A级景区。在贯标认证的旅游景区中,“世外桃源”景区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二、旅游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竞争优势
1987年3月首次颁布了ISO9000族标准,QMS认证制度开始在全世界各国范围内得到普遍推行。先后经历了ISO90001:1994、ISO90001:2000和ISO90001:2008三个版本,它是全球第一个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成熟的质量管理框架,目前全球有161个国家/地区的超过75万家组织正在使用这一框架,每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早应用于工业企业,最广泛的应用于工业企业,逐渐延伸到财务、医院、学校、环保、旅游和服务等行业,旅游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早始于年黄山景区。笔者通过广西世外桃源等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践的深入剖析认为旅游景区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新增长点。旅游景区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树立品牌,更重要的是可以内强管理,表象于游客的满意度的增强。
1. ISO9001质量认证有利于旅游景区塑造品牌、增强品质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具有对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规范、统一、基础、指导作用而被市场认可。在申请贯标认证的过程要经过严格的程序,每年都进行复审,因此它具有保持品质的外在因素。它为A等级的评定提供有力的内部管理规范,为旅游景区在综合管理的模块提供制度保障。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支柱型产业,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成为游客选择旅游景区的重要因素,贯标认证对游客发出清晰的信息:这个旅游景区致力于实现高标准和持续改进的旅游景区。
2.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有利于旅游景区的内部管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内部工作流程经过拆分、重组和优化,以文件的形式规范员工和组织行为使其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反映时间,以提高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满意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一个全员参与的工作环境。当全员都参与到ISO9001的过程管理之中,每个人都是文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严格按照文件规范完成规定行为,而当出现新的问题时,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寻求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确以文件的形式规范,形成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当实现全员参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内部沟通和信息的传递,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提高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
3.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游客满意
以游客满意为导向是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ISO9001标准规定了QMS要求,并不规定产品要求,其适用于所有行业。旅游景区所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和有形的景区建设,目前我国游客的特点主要以观光为主,游客的满意主要集中于对景区建设的满意和景区服务的满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关注于游客对旅游景区服务的满意。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游客进入景区直至离开景区都以文件化的形式规定了QMS的要求,并具有持续不断改进的机制,为游客满意提供的制度保障。
三、广西景区应用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被誉为被遗忘的故乡―广西“世外桃源”旅游景区成立于1999年5月,成立之初便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笔者通过对广西贯标认证的旅游景区调研发现,贯标认证与否在景区竞争优势中没有突出表象,旅游景区的贯标认证既没有达到对外塑造品牌、增强知名度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对内优化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没有真正的发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发挥的功能和效果。笔者认为存在的主要原因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行业限制导致的游客认可度不高,以及对旅游景区内部从贯标认证动机、领导的重视程度到实施过程的形式化,导致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
1. 游客对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认可度不高
通过调研68.7%的游客不知道旅游景区也可以贯标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最早应用于工业企业的起源有关;81.2%的游客将旅游景区的A等级做为考虑是否游览景区的首要因素,可以看出相比A等级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未得到市场游客的认可。多数游客不关心旅游景区是否贯标认证,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游客选择景区游览的主要因素,因此贯标认证对于旅游景区只是一个保健因素,它不能引起游客的消费欲望,不具备刺激游客消费的功能。
2. 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初始动机不单纯
部分旅游景区贯标认证是一种市场的虚荣表现。
由于很多景区已取得ISO9001质量认证,自己如再补取证,在市场竞争中就慢了一拍,输了一招。为与其他景区相同而取得认证。将ISO9001认证做为一个任务而完成,不是将其思想贯彻于管理之中。并且也意识到贯彻ISO9001标准是世界性的趋势,是进入国际市场应备的“通行证”,晚贯标不如早贯标,有备无患。为争取领先、主动而申请认证。市场虚荣。只是将取得贯标认证做为一种标识,一种向外展示景区管理的资本。
3. 旅游景区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
领导对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贯标认证的重要意义。贯标认证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现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领导者应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组织内部上下都对满足顾客要求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并全力参与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4. 旅游景区贯标认证实施过程流于形式
由于贯标认证的动机不端正、领导不重视等原因,最终导致旅游景区贯标认证后的实施过程流于形式,不按照规定执行标准文件,而是为了检查而准备各种文件。虽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提出适用于所有行业,但在其操作指南上对旅游景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不是很强,影响了操作环节的实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四、改善旅游景区贯标认证的几点建议
质量管理体系的真谛是预防问题发生,是事前管理的有效手段。预防为主和持续改进机制是质量管理体系生命力的核心。正如世外桃源的企业精神:“说你做的,做你说的,记录你做过的,查验你所做的,更改不对的”。笔者就旅游景区贯标认证提出几点建议:
1. 基于内强管理的贯标认证动机
罗曼・文森特・皮尔和哈瑞尔都提出“态度决定一切”,心理的内生变量决定外在的行为表现。旅游景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基于增强内部管理的贯标认证动机,只有正视贯标认证的目的与意义才能从行动上支持、认可和遵从标准性文件。
2. 领导重视是前提,全员参与是基础
全员参与的前提是领导的重视。让贯标认证的思想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领导的重视,是一贯的重视不是一时的重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将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当成管理的主线,与旅游景区的战略保持高度一致。突出领导在QMS中的责任和作用。因此,各城市政府应根据城市本身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以促进国际旅游城市的持续发展。
3.省略ta.省略.
[2]嵇国光,等,ISO9001标准解析与应用[M].中国标准出版社.
[3]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中国标准出版社.
【关键词】景区;实习生;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平时更注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自己的见识以及看看这个世界的发展,旅游业也随着人们思想改变而悄然发生着重大的改革,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吸引人们来当地的根本来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个景区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好的经营旅游景区也是为旅游创收起着很好的作用。
1.旅游景区招收实习生入职的意义
1.1降低景区的人力成本
旅游提高经济的发展,而现在的国内景区旅游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的明显,不能带动旅游景区后期的发展,对于一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景区而言,使用实习生无疑是降低景区人力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实习生顾名思义就是在景区体验自己专业的生活和自己的工作环境以及模式,这样对于现代社会以看重经验为标准的工作模式,实习生只需要提供少部分的生活补贴,在薪酬方面实习生也只是正式员工工资的一半左右,即使是在景区鼓励优秀实习生的薪资也往往比正式员工低。而且实习生都是各个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经过专业系统的教育,他们拥有服务意识和文化素质都是很高的,在学校的时候他们都是学习过很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平时也会强调服务和团队合作,年期活力学习能力强是他们的优势,并且总体的素质也相对很高,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就能很快的适应当前的岗位。这样就会使景区减少相对可观的培训费用,在景区和一些高校建立稳定的人力来源,也降低了景区的招聘成本。这样既可以提高整个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和素质,也能为景区的后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同时也为还没有出校的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更快的适应工作提供了场所,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2平衡景区淡旺季人力流动的差异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分淡季旺季的行业,不是每个时候都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工作,只有在旺季的时候才会出现缺乏人员的时候,而现在的旅游景区也有这样的情况,现在的大部分景区都会出现在淡季部分工作人员闲置和旺季人员紧张的情况,而为此很多的景区都会为这样的事情进行大量的人员招聘,浪费了很多的人力资源成本到这上面,而旺季大量招收人员的同时就不能保证人员的工作质量,不利于景区的发展和建设。目前在国家教育局和高校的支持下,正在实行旺进淡出的工学模式,这样既不耽误学业也能缓解景区人力的输出压力,为此创造了灵活的经验模式,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机会。
1.3双重管理和人才储备改革下的优势
进入景区的实习生,在接受景区管理的同时也在接受学校的管理,实习生所在的高校会成立专门管理的学生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的管理,并且会让专门的老师负责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并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的心理和安全的问题,这样就减低了景区对学生的管理,并且为学生提供了相对的安全协议。旅游人才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各大景区的竞争越来越大,人才的流失速度也很快,加强人才储备是对人员更好的管理,各大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来说年轻发展潜力大,是各大景区争夺的重点对象,在实习生进入景区实习的同时就会在培养他们对景区的认同,这样会使他们出来工作时想到这个景区,会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并且在优秀的学生中会提前签订聘用合同,把这些学生纳入自己的人才储备计划[1]。
2.旅游景区在实习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力度不够
景区在招收实习生,为景区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景区对实习生的重视度不高,认为只是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岗位,降低景区的人员流动和人才成本,对实习生进行简单的培训后就让其上岗。很多的时候都忽略了对景区文化的教育,不重视实习生的精神和心理辅导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导致实习生对景区缺乏正确的认识,就更谈不上认同景区的发展了。
2.2激励措施的缺乏
现在景区对于实习生的管理都是大同小异的管理,让实习生对于工作做的好和坏还是多做少都是一个样子,没有激励手段,这样就不能提高实习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对于优秀实习生的工作没有给与一个肯定,没有提供优秀学生更好的发展机会,这些行为都严重的打击了实习生的信心和对工作的积极性。
2.3后勤保障不利
景区对实习生的后勤管理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时候都只是在景区的附近提供一个宿舍,这样的宿舍会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有很多的宿舍都是简陋的,很多的建设都存在消防和日常安保的隐患,而且居住的人群相对复杂,交通和环境都存在不定程度的问题[2]。
3.旅游景区进一步提高实习生管理对策
3.1思想上的重视
景区要先一步的确定人才储备计划,在对待实习生这一方面,加强岗前的培训力度注重景区的文化教育,让他们把景区当做是自己的另外一个加,让他们了解景区的历史文化和景区的特色。这样让实习生在工作时会从景区的利益出发,精心的解决每一个遇到的问题,前期要让实习生更加巩固自己的技能知识,并且让他们适应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在工作过程中要教他们更好地为人出事,注重实习生的职业素能和职业意识,全面提高实习生的就业能力。
3.2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学校的密切联系
对待实习生要像对待正式员工一样,让他们没有觉得有什么差别,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包括考勤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生活制度,加强景区和学校的联系,获得学生所在高校的支持,并且通过学校成立专门管理的办公室,并对学生的联系和日常进行更好的管理。这样的双重管理下对实习生有很好的保障,完整的工作湿度不仅可以约束实习生的行为,也能有利于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情感管理的实行
在实习生中存在年龄较小和社会经验较少的情况,很多方面都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孩子,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在外面工作很久员工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景区的管理上要更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上要鼓励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利用怀柔的政策,留给他们更好的改正机会。
3.5强化激励措施和后勤管理
作为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实习生是很重要的人力来源,虽然在工作上与老员工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在景区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实施一些激励的措施,这样会提高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力。并且在景区中对于表现较好的优秀学生给与一定的薪资奖励这样对实习生的工作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实习生在景区的工作过程要保障好学生的后勤拿权,首先要在宿舍上对其有所改观,加强宿舍的安全管理和用电用水的安全布局,并且定时去检查宿舍的安全情况,在提供住宿的同时要考虑到居住的环境和交通的问题,这样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会更加得到实习生的肯定,为景区人才储备有很大的帮助[3]。
4.结语
综上所述,很多的国人都会选择外国消费和旅游,这是目前在我国旅游景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很多的员工都是当地的土生土长的人,文化的程度层次偏低,经营的意识相当的薄弱,不懂注重服务的质量,缺乏发展的空间,景区内存在淡季和旺季人员大量失衡的问题,这样会使得旅游业存在很多的问题,最终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拥有着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经过专业的系统化的教育人员(高校旅游业管理专业实习生)才能使整个旅游景区变得不一样,会更加的注重服务和管理,从而带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曹培培.旅游景区提高实习生管理水平初探--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49-51.
[2]孟明浩,俞益武,顾晓艳,李天佑,章志攀.旅游景区环境解说系统设计方法及个案探讨[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05:572-576.
[3]叶新才,黄远水.旅游景区生产实习管理研究--以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5,S1:154-157.
作者简介: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桂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2-02
旅游景区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空间载体,是旅游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激励旅游者出游的最主要目的和因素。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与旅游景区相关的问题,如旅游旺季景区的饱和与超载、景区的过度开发、景区的同质化、旅游体验不佳、景区的安全问题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旅游景区管理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懂专业、懂操作、职业化的景区管理服务人员将成为景区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简介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讲授旅游景区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在景区管理中的应用,初步具备景区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
《旅游景区管理》是在我国旅游业及景区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景区概述,包括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分类、发展简史及各类景区概述,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旅游景区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旅游景区产品的概念、特性及开发规划,从产品的角度探讨景区产品的特性及构成,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景区产品的内涵,并了解景区开发规划的重要性及景区规划的主要要素;第三部分为景区的经营管理,包括景区的经营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游客管理、日常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第三部分的内容讲述了景区运营的各个环节,是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
二、《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旅游景区管理》是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应用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与此相适应,实践教学就成为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1.实践教学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对旅游业和旅游景区的热爱感和责任感。
(1)知识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深化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景区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的理论知识有:旅游景区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景区开发规划的相关理论、景区市场营销的相关理论。
(2)技能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技能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具有从事旅游景区管理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使学生具备从事旅游行业的基本素质;通过参与景区相关岗位的工作,使学生了解景区的具体运营,具备胜任景区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3)情感目标。《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体会到景区的核心地位和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对旅游业及景区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实践教学内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第三部分: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部分,根据景区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内容来设计组织实践教学的内容。其中,旅游景区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大多是由具有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背景的人员来进行的,故这两部分内容不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
(1)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景区营销的相关理论,掌握景区市场细分定位及市场营销策略制定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先设计调查问卷进行景区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2)旅游景区解说系统――教学目标:结合前期相关知识内容,近一步掌握景区解说系统的类型及内容;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的解说系统并进行评价,提出相应建议。
(3)旅游景区游客行为管理――教学目标:了解景区游客行为管理对景区体验的重要性,掌握景区游客行为管理的具体方法;教学形式:考察景区在对游客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方面有哪些措施和手段,并进行评价。
(4)旅游景区排队管理――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掌握景区排队管理的方法;教学形式:考察具体景区在旅游旺季如何有效管理游客的排队问题,如采用哪些排队队列,如何处理热门景点的等待问题等,并对此进行评价。
(5)旅游景区服务――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景区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景区服务责任感;教学形式:参与景区某一岗位的具体服务,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
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桂林理工大学位于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市,基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1985年创建了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有旅游社与会展管理和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大二分方向进行专业学习,《旅游景区管理》为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环节30学时,课程实践环节10学时,开课时间在第四学期。基于景区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每个环节针对旅游景区管理的实践内容及目的都不同,分别有所侧重。
1.认知实习中的景区认识体验实习。认知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期末,实习时长为两周。这时学生刚入大学,主要进行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认知实习安排学生到旅行社、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及旅游管理部门参观学习,使学生对旅游业的各部门状况有所了解。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景区进行讨论。实习结束后,小组需要提交小组讨论报告,同时每位同学需提交景区认知实习报告,总结认知实习的体验和收获。小组讨论报告和景区认知实习报告作为检验认知实习效果的途径。
2.课程实习中的景区调查体验实习。在《旅游景区管理》授课的过程中,该环节与课堂理论学习同时进行,时效性好,可及时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对景区市场营销管理现状的调查,要求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景区的客源市场,设计针对景区营销人员的访谈提纲调查景区市场营销状况。再如对景区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的调查,学生可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点,通过自身的旅游体验,评价景区现有的解说系统及游客管理成效。
课程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课程实习报告,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经过这个过程,可将学生对景区经营管理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生产实习中的景区操作技能实习。生产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完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以后,到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参加实际工作,了解和认识旅游服务生产过程和管理的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在第五学期,实习时长为半年以上。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巩固和加深对景区管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并直接向景区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学习景区管理有关实际知识,进―步学习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了解景区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研究旅游景区企业管理现状,为以后的学习和将来参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方向生产实习主要安排在一些知名景区进行,在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能和作业规范的同时,学生应该了解实习所在组织的有关情况和经营管理运作,如单位沿革、组织形式和人员构成,有关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程序,有关部门、岗位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接待客源的构成及市场营销方式,经营管理现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等等,锻炼管理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并通过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业务写作能力。
学生到景区进行生产实习,景区首先会安排1~2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上岗后有老员工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指导,学生能够很快熟悉并掌握所在岗位的操作要求和技能。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要求每位同学写工作日记,记录实习工作的收获和感悟。实习结束返校后,要求提交实结和实习报告,分小组宣讲讨论,与老师同学一起进行交流。实习工作日记、实习鉴定及实习报告作为学生生产实习考核结果的依据。
经过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及生产实习三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了解进而参与的过程,学生能够不断巩固深化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且掌握景区某些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景区行业的热爱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旅游景区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职教育 旅游景区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应用理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进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景区管理专业以培养掌握现代化旅游景区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适应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发展的高等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制订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教学计划,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实践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入校初期的从业能力认知培养
入校之初,学生大多带着升入大学的喜悦与放松,也带着对所学专业的期待与迷茫。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早日安心于专业学习,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入学教育
学生入学之初,要用2-3天的时间进行入学教育,主要包括专业秘书介绍教学计划、聘请行业专家介绍行业发展现状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新生了解本专业及今后所要从事的行业,了解三年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树立牢固的从业思想。
(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
在第一学期的寒假,学生在专业秘书的指导下,设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然后利用假期走访行业所属单位,进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实际接触,学生不但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深刻感受到行业对学生从业素质和技能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变过去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以下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案例教学法
主要应用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法规、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做法是:任课教师将收集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具体篇章的基础理论,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二)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以北京众多类型的旅游景区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有时由老师做主要讲解,学生记录并收集景区开发、保护和管理情况的资料,拍摄照片,最后将所获资料整理加工,形成图文并茂的实习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加了对景区的感性认识,而且锻炼了讲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模拟训练法
对不便组织现场教学的景区,教师经常采用多媒体模拟教学的形式。在模拟环境中,要求同学进行讲解或分析。不但锻炼了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三、暑假集中的专业技能训练
暑期时间较长,又是旅游旺季,是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好时机。按照教学计划,每年暑假,该专业可利用3-4周的时间进行集中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北京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建立了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实习基地和北京颐和园双语教学实习基地,并配合暑期实习,编写了《河北秦皇岛旅游资源概述》和《颐和园八十六景》两本实习辅助教材。具体作法为:
(一)低年级暑假的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旅游景区调查实习
实习单位是该地八个著名的旅游景区,即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北戴河区联峰山、北戴河鸽子窝、昌黎县国际滑沙活动中心和昌黎县金滩海滨旅游场;还有以人文景观为主的山海关长城、老龙头长城、海港区秦皇求仙入海处战国风情园和海港区燕塞湖旅游景区。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的资源调查方法,并且每人独立写出不少于1万字的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旅游景区调查报告。
(二)高年级暑假的北京颐和园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双语实习
将《颐和园八十六景》中的景点组合成政治活动区、谐趣园和德和园、帝后生活区及长廊、万寿山前山中轴线、万寿山后山及东坡景观、昆明湖东岸、西堤、苏州街等八条线路,每条线路包含若干景点,每两天完成其中的一条线路(中文一天,英文一天)。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讲解颐和园的有关内容,并针对颐和园的开发保护和经营管理现状写出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
四、与就业相结合的岗位实习
岗位实习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途径和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高级形式,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其他实践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真刀真枪的岗位实习,单位可以发现所需要的人才,并与其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同学们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并通过第六学期的劳动就业对口培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
五、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
关键词:泛北部湾;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当前随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根据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广西,以泛北部湾的国际视野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特征,在这种国际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把握形势,探索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该区域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门培养学生的总体方案,它包括培养目标、学制、课程安排、考核方式、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泛北部湾区域高校要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计划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中,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又以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的安排最为关键。就培养目标的制定而言,该区域高校应明确自身特色与办学优势条件,科学选择合作伙伴及合作方式,并根据相关政策、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条件与意愿,将旅游管理按照专业方向细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就课程安排方面而言,一方面,泛北部湾区域高校可依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国际关系和区域合作领域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以国际关系学、跨文化交际、东盟客源国研究等有关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的手段,适当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突出创新性、时效性和国际性。另一方面,在旅游业的国际化竞争中,语言是基础,该区域各级政府部门也应鼓励当地高校适当增加双语教学比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提高旅游服务和交流能力。
二、增加资金投入,拓展国际化合作的层次及范围
充足的资金是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的基础。为加快泛北部湾的旅游合作,培养出大规模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当地政府应该主动增加投资力度,引导高校多渠道筹款,从政策高度上降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的门槛。而泛北部湾区域高校则应激活自身的产业性,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从而降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准入门槛,资助参与国际化合作的学生,吸引更多学生就读;此外,该区域高校还应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改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环境,完善国际化合作基础设施,多渠道实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学术的交流、互补、碰撞与融合,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方式推陈出新,产生学术研究上的新增长点,进而形成教学与学术上的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泛北部湾区域旅游高等学校要走国际化合作培养之路,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该区域旅游高等学校要采取“请进来”策略,在充分考虑其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最优方式引进国外旅游学科专家及高水平人才,从而加强该区域教师队伍结构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也应采取“走出去”战略,与东盟各国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和互访活动。首先,当地旅游高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国际化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以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其次,该区域高校应给本校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与国外高校进行科研合作的机会,提升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第三,泛北部湾区域旅游高校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尽可能多的为本校教师提供外出考察访问及公费留学名额,派遣本校教师出国学习、深造,使其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国际化合作的大环境中,增强其国际化教学能力。
四、构建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
早在2007年,云南省就已构建了云南省高校国际化办学评估体系,这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供了经验。且随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的深入发展,旅游高等院校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都朝着全球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出台,对泛北部湾区域内构建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合作的统一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反馈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将实习单位评价结果直接反馈到学校,或以学生的就业信息为向导,由用人单位定时将实习学生的绩效考评以量化的数值反馈给学校,以检测合作办学质量。而国际化合作人才反馈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适时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不断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构建泛北部湾区域内旅游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可以由政府出面委托相关单位,以国外的人才评价体系与管理经验为借鉴,由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明确量化评价标准,建立国际旅游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制度或者国际化办学的学历认证制度,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对接。
近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升温,我国旅游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热爱旅游、崇尚旅游。在景区为游客提供义务服务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其社会影响也愈来愈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区安全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游客和志愿者之间也常因此产生了矛盾和纠纷。因此,深入剖析景区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存在问题,不断完善景区志愿服务安全管理对策,成为推行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景区志愿者的相关概念及服务范围
(一)景区志愿者的涵义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常见志愿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并推广的;二是由社会团体等准政府部门发起并推广的;三是则从民间自发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目前来看,我国景区志愿服务主要以民间自发组织为主,官方组织和参与不是很多。一般是民间志愿者为了保护景区发展景区而进行的自发、自觉、自愿的义务性志愿服务活动。活动行为是纯粹无偿的,基本都是个人行为,不是以获得利益和金钱为目的,不是劳动与报酬等价交换关系。
(二)基本服务范围
随着景区志愿活动的不断发展,志愿者队伍逐渐庞大,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活动形式逐渐多样。但基本服务范围还主要是景区介绍、旅游咨询、信息提供、资料赠送、游道指引、义务导游、生态保护以及应急救援、投诉协助等。在这些环节中,最容易出现安全意外的是义务野外导游、景区生态保护和游客应急救援这三块。
二、景区志愿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原因
(一)常见问题:
1、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缺乏严密组织
有严密的组织性是志愿行动成功应具备的重要条件。景区志愿者要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其志愿活动必须有严密的组织,特别是在应急救援更应如此。遗憾的是绝大部分景区志愿活动都缺乏严密的组织性。客观上,景区从事志愿活动需要志愿者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若没有相应的专业训练,他们只会越帮越忙,最后帮了倒忙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例如年仅21岁的景区环保志愿者冯勇就在绿色江河志愿活动中不幸遇难。
2、志愿者自身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根据笔者调研,目前国内对志愿服务尚无立法,景区志愿活动开展面临无法律可依无政策参照的困境。一旦景区志愿活动有意外发生,常出现不利于志愿者本身的判决和处置。因为工伤的认定的前提是双方必须签订了劳动合同。而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常是义务自发性质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劳动合同,所以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时受伤就不能认定为工伤。例如新疆某山友救援队志愿者李卫东解救一儿童景区遇险时意外受伤,由于未与救援队确定劳动关系,两万元的医疗费只能由他个人承担。
3、志愿者普遍缺乏良好的景区服务技能
志愿者是志愿服务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志愿者拥有良好的服务技能和心理素质是保证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所在。而事实上,很多景区志愿者基本没有进行景区相关的系统培训,基本都是属于业余性质,凭着一腔热情各行其是或盲目摸索。所以,虽然有志愿服务的热情,但却缺乏胜任的能力,以致在活动实践中一是良莠不齐,二是服务效果不理想,甚至还常为景区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二)存在原因
1、宣传教育不够,社会对志愿活动认同尚不广泛
国外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发展较早,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加上媒体宣传报道不够,推广力度不大,导致志愿服务这种社会公益性活动难以深入人心。正由于宣传的不到位,人们对志愿服务还存在不少误解,往往把志愿服务简单地等同于“学雷锋做好事”,没有意识到这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对志愿服务包括景区志愿活动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对志愿者发生安全意外时进行讽刺挖苦,称志愿活动是“假积极”,是“傻冒”,发生安全意外是“活该”,社会缺乏普遍的认同和理解。
2、法律政策缺失,志愿者积极性容易受挫
目前,当地政府和景区对景区内的志愿者活动基本上都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条文,也没有相应政策做后盾。甚至就是思想上也不很重视和支持这项活动,存在组织不够,引导不够,管理不够的现象,导致志愿者在奉献自己的爱心时,其合法权益却很难得到保障。一旦在志愿服务中出现安全意外,志愿者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或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或有不同程度的精神伤害,志愿者的积极性容易受挫。
3、资源保障缺乏,当地政府和景区投入不够
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民间志愿人士自发组织进行的,活动开展时常常缺乏资源保障。这体现在:一是信息资源保障不足。志愿服务活动没能与政府、景区的监测网点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无法真正了解景区实际情况。二是志愿者物资与装备保障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装备,很难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三是资金保障不足。志愿活动基本靠会员自筹或社会募捐,缺乏足够的活动资金保障,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投入不够,更谈不上机制化正规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4、队伍建设不够,志愿者缺乏必要专业培训
景区志愿服务需要稳定的队伍做保障。我国愿意从事景区志愿工作的人不少,但景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并不稳定,虽有一定量的中老年人参与,但绝大多数是青年学生,素质较高的在职人员为数不多,无法形成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稳定队伍。加上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没有及时组织景区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实地培训和专业技能学习,使志愿者开展活动时一是无法准确了解游客真正需求,二是也很难与官方进行有效协调,导致很多景区志愿服务活动陷入无序状态,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三、景区志愿服务活动安全管理对策
1、突出政府引导管理职能,提高组织水平
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是景区管理和突出事件处置的主导力量,也应是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最为重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当地政府和景区管理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志愿活动协调机构,积极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将志愿活动有效整合进景区现有的游客服务体系中。通过适当的干预,实现民间自发组织的景区志愿服务力量与政府(景区)官方服务力量之间的协同和联动,将分散于民间的志愿者资源形成景区服务整体合力,建立起涵盖景区乃至整个当地行政辖区层面的组织有序运行良好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2、强调政府为主景区配合筹资,加强资金保障
志愿服务虽是一种不计报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公益,但志愿服务本身需要基本条件保障,其具体活动包括组织机构日常工作等也需要资金的支持。事实证明,建立一个政府主导多渠道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以当地政府为主,景区配合为辅的志愿活动筹资才是可靠最切实有效的,只有政府认可或出面推动筹资并参与管理、调配,方能建立长期、有效的筹资机制和渠道,从而为景区志愿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3、志愿服务强调统一行为标准,规范服务活动
景区志愿服务,必须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游客方能接受和认同。所以,志愿者组织机构应根据景区实际,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实行规范化服务。笔者认为,一是统一志愿者标志。在突出景区自身特点和宣传主题的基础上,佩戴统一的LOGO标志。二是统一志愿者服务口号和服务理念,真正让志愿者工作深入到景区的日常管理与服务之中。三是统一志愿者工作着装,展示景区形象。四是志愿服务点建设要统一模式和标准,做到各类志愿服务台外观相同样式一致。五是统一志愿服务承诺,整个景区的志愿服务质量要稳定,确保服务水平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六是统一志愿者通讯联络呼叫平台,统一使用景区专用频道的对讲机。
4、景区及时组织开展系统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景区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志愿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加强志愿者本身的素质培养和技能学培训以及景区实地演练。一是志愿者组织机构在吸取新志愿者时就要把好第一步关,对新申请志愿者的加入动机和服务态度以及基本素质能力加以考核;二是志愿者组织机构要根据志愿者个人的体能、心理、技能等特点和专业擅长以及景区实际需求进行任务设计和必要分工,并制订服务预案。三是要经常性开展针对景区实际的合理培训和实地演练。让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迅速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摆脱有心无力的困境,在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能够自我保护并能保护或帮助他人。
5、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提升服务绩效
当地政府应与当地志愿组织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积极建立以政府为主的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志愿者活动激励机制。一是可以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间、绩效的不同,量体裁衣,加大物质奖励的投入。二是从政策上给予志愿者某些“特权”和荣誉,将志愿服务与公民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例如在社会服务与福利、就学与就业、职务提升上给予优先考虑,让志愿活动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个人价值的体现。通过这种方式,让志愿者活动得到全社会广泛承认和普遍尊重。
6、强化立法保护志愿者权益,加大媒体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