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1:39
序论:在您撰写儿科护理发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1儿科护理模式转变与工作内涵延伸
我省儿科护理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建设,经历80、90年代的发展,儿科护理模式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逐渐转变“以病人为中心”责任制整体护理,护士以患儿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按系统的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进入21世纪,儿科护理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护士的角色特点从院内疾病照护者向全程健康促进者、专科疾病管理者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护士承担的不仅是对患儿的照顾,还要兼顾对患儿整个家庭的支持。让家庭参与对患儿的照顾,促使患儿获得生理与情感的最大满足,如设立母婴病房、家化病房,成立儿童哮喘病夏令营,早产儿延续护理、新生儿抚触、开展社区护理义诊服务等。
1.1.2儿科护理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医学的发展对护士专业照顾能力有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以安全舒适为目标,落实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措施、提供专科抢救、正确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并能真实、客观、及时地书写护理记录。与此同时,儿科临床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发展迅速。早产儿微量持续喂养技术、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桡动脉穿刺、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新生儿抚触在早产儿中的应用、高频机械通气护理技术、小儿肠造瘘全程管理规范、儿童皮肤伤口护理技术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技术(PICC)在新生儿、血液病、肿瘤等推广应用大大推动儿科临床专科技能的发展,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1.1.3PICU与NICU的建设与成果辐射
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建立促使重症护理管理架构建立,特别2009年省卫生厅提出《福建省儿童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省共建立县级以上儿童救治中心定点医院51家,新生儿救治定点医院45家,进一步健全儿科120院前急救,完善急救流程和转送措施,形成重症、疑难危重患儿转诊收治网络,提高抢救水平。全省重症监护培养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不断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开展医疗下乡帮扶、护理技术会诊,每年定期开展全省小儿急危重症护理进展学习班、儿童PICC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班等,充分满足基层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基层儿科护士对儿童救治知识、儿童保健和急救知识的掌握,为培养基层儿科优秀护理人才,促进专科护理发展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1.1.4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儿童造成的损害
近年多起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充分认识医学救援的重要,而医院是医学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医务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队伍中,护理人员占医疗队伍近一半比例,是参与医学救援的主力军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儿童手足口病暴发、甲型H1N1流感暴发,儿童成为这些突发事件的主要受害者。为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对儿童造成的损害,我省儿科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里积极战斗在一线,应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配合医疗团队,合理安排抢救护理程序,做好预防处置工作。同时接受省卫生厅派遣任务,积极抽调儿科护理人员远赴安徽抚阳参加救援,得到当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2儿科护理队伍与人才梯队建设
1.2.1儿科护理队伍结构的优化
护理队伍不断壮大,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省从事儿科护理队伍人数达3034人,特别近几年,从事儿科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由单一的中专教育逐步发展为多学历层次并存,目前拥有研究生学历及本科学历526人,占儿科护理队伍的16%,大专学历占40%,拥有中级以上职称护理人员799人,占26%。
1.2.2儿科护理队伍的培养
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及梯队建设与医疗机构的发展紧密相连,国内护理学科发展大环境也影响着儿科护理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上世纪50、60年代,医院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以合格的临床儿科护士为目标,80、90年代以提升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层次为目标;随着护理各专业建设步伐加快,对先进的专业人才趋之若鹜,90年代中后期,儿科护理人员也有机会通过医院及省市护理学会搭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地区、走出国门进行先进护理管理理念的学习、专科进修和专项培训等,特别近年对建立以专科、专项培训为目标的护理人才培养及应用体系更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点,让专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发挥骨干作用,从而有力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管理水平的提升。近年累计有数十名儿科护理人员前往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进行参观与学习,她们为医院护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1.2.3儿科护理临床教师队伍的壮大
注重对临床教学人才培养,全省23所二级以上医院实现与省市专科院校协作,40多名临床专业人才走上讲台,其中教授1名,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大中专院校儿科专业授课任务,使得院校学生能更好地将儿科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为儿科护理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临床儿科护士的基础理论水平。
1.3开展儿科优质护理
结合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方案”要求及国际儿科护理发展趋势,将儿科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家庭为中心”拓展。在全省三级医院儿科试点病房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优质护理共赢协作模式。在儿科护士角色行为中,不仅充当直接护理者角色,明确儿童住院只是很短一段时间,儿童护理范畴应由医院延伸至社会家庭,涵盖0~18岁年龄阶段健康与非健康所有人群的护理工作。因此,儿科护士在充当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指导者、合作与协调者角色等方面也能实施到位。如:加强住院期间对家长照护能力的提升,是新模式下儿科护士工作的一个新内容,通过责任护士、护士长共同深入住院患儿家庭中,对患儿护理问题及家长护理行为进行诊断、纠正患儿家长的错误理念和方法,通过宣教、儿科入院指导、制作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参与关于患儿安全护理要点、监护、用药、营养、心理护理、卫生活动等合作性照护项目,并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意见和感受,及时进行评价和再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必要的照顾知识与技能,有效且持续地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家长有能力在出院后持续性照顾儿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发挥护士各自的能力与角色作用,使护患双方相互理解,产生良好互动、和谐沟通、角色互补、价值认同,提升家长疾病照护和预防能力,满足父母及社会需求,提高社会满意度,同时也体现护士专业成就感与社会价值。
1.4循证护理在儿科的应用
推广儿科循证护理,伴随着儿童急重症监护体系的不断完善,儿科急重症护理工作中还需要将新的循证护理证据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儿治疗与护理结局。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压力性胃黏膜疾病、儿童疼痛与镇静、儿童营养摄取,儿童皮肤护理、非计划性拔管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儿童监护室中关健性的医护实践质量指标,为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儿科护士们探索执行以循证为依据的集束护理干预,如定时的儿童口腔护理,抬高床头30度,气道护理无菌操作的规范等,特别强调定时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保护性因素。
1.5儿科护理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医院临床科室,儿科护理信息管理已是一种护理管理新方向及保障护理安全的有效手段。已有3家三级医院儿科使用移动护理查房系统、采用电子条码扫描进行患儿身份识别、对手术或医疗处置的患者身份与手术部位在执行处置前的再确认、患儿用药、跌倒的预防等,通过信息化数据管理,保障患儿安全、实现临床护理管理科学化、工作流程人性化,进一步提升儿科护理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
1.6儿科护理临床研究与适宜技术临床应用的拓展
我省儿科护理科研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近5年取得较快发展,在新生儿护理、儿童急重症护理、儿童康复护理、儿童生长发育及预防保健护理领域逐渐形成儿科特色护理研究领域。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及地市级课题9项,科研获奖3项、获得专利3项、小发明小创造4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国家级刊物1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业技能测试标准与训练指导》、《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护士分册》三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组织拍摄的儿科护理操作视频成为福建医科大学儿科护理实验教学辅助教材,并作为儿科护理专科技术操作教学的培训教材之一。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从最初一次性密闭静脉输液技术代替开放式静脉输液;从钢针静脉穿刺到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新生儿大腿外侧肌肉注射;蓝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简易持续性气道正压通气(CPAP)使用;新生儿黄疸换血护理技术;PICC穿刺及维护;新生儿院前转运;高频机械通气技术;外周动脉穿刺及置管技术等,大大提高危重患儿救治成功率。
1.7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与科普活动
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举办多场国家级的儿科及新生儿重症提高班,各地报名参加人员近1000人。结合“世界儿童日”和“六一”儿童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护理部组织开展深入社区及慈善机构的“世界儿童日”护理义诊与献爱心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期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都会组织一场医院内护理义诊活动,传授儿童家庭护理知识及儿童家庭护理急救技术等,深受家长的好评;每年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者联谊活动,有力促进了儿科护理管理者之间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2福建省儿科护理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际、国内先进省市儿科护理发展相比,虽然我省儿科护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与差距。为深入了解我省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由福建省护理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向全省二级以上医院护理部发放问卷,进行儿科护理工作现状调查。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12份,收回问卷101份,回收率90.1%。三级以上医院占34%(其中三甲医院占18%,三乙医院占12%,专科医院占4%),二级医院占62%(二甲医院占43%,二乙医院占19%);儿科床位设置:30家三级医院拥有儿科床位共2237张,占全省儿科总床位的50%,67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拥有儿科床位总数占总床位的50%,说明二级以下基层医院儿科建设还未完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儿科护理队伍不稳定,人才梯队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儿科护士3056人,编外护士1856人,占儿科护士总数的60.7%。编外护士多造成护理队伍不稳定,护士流失率高,增加医院人力成本支出,同时也不利于医院护理队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梯队的规划,造成护理人才的断层。职称聘任方面,全省儿科护理高级职称111人,占护士比例3%,护理高级人才比例小,主任护师占0.5%,副主任护师占2.2%,主管护师占15.8%,护师占27.2%,护士占54.3%,与医疗人员相比有较大差距。高级职称配比少,造成护理职业生涯的瓶颈及护理研究人才短缺、护理科研能力薄弱,同时也影响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单一繁重的护理工作量让新护士甚至不愿意到儿科病房工作,给儿科护理工作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2儿科护理新理论与新技术应用不平衡
相对三级医院,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较全面,而对于二级以下医院,由于医院本身规模限制及对儿科投入不足,且儿科产生经济效益少,基本只作为医院的二级分科。专科的不细化造成专科护理的很多新技术不开展或应用少,达不到提升儿科专科护理能力要求。从社会到家庭,普遍认为护理就是给小孩打打针、换换屎尿裤,是保姆式工作,没有发展前途。
2.3家庭社会需求与儿科护理存在差距
儿童作为特殊的人群,其生理、心理各方面发育还未成熟,不同于成人,不是成人的缩影,受疾病影响,小儿对家长、家庭依赖及心理影响更大,而家庭也因儿童住院这负面性生活事件受到影响,家长感到压力与负担。据相关机构调查及文献报道,住院家长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疾病担忧、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的影响及家庭护理照顾能力的不足等。目前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繁重,人力配置不足,护士常无暇兼顾家长及儿童的心理需要及家庭变化,忽略了家长的参与,造成家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难以满足家长的需求。
2.4循证护理在儿科应用还不完善
儿科护理人员队伍年轻化,临床经验不足,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提供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护理实践不完善、缺乏科研意识。
3今后五年工作规划
3.1儿科护理队伍建设方面
(1)保障编外护士同工同酬,2014年~2015年完成实施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
(2)按福建省护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2015年三级医院儿科护理人力配比病房床护比达1:0.6。
(3)建立和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发展专科护士、培养护理骨干人才梯队。2015年完成儿科专科护士人才库建设,为儿科护理队伍建设贮备护理人才。
(4)开展护理帮扶互助。每年不定期组织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和专科护士下乡,采用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及接收基层医院进修等方式促进基层儿科护理队伍人才培养。
3.2专科建设方面
3.2.1建立儿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2015年完成申请并组织建立新生儿专科护士、儿童急救专科护士、儿童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2.2建立福建省儿科护理质量评价的敏感性指标。
2015年前完成“护理敏感性指标”,如跌倒率、静脉外渗率、压疮发生率、给药正确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护士离职率、护士工作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把关护理管理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及管理评价目标,从而促进儿科护理质量的持续提高。
3.2.3建立省级儿科护理网络信息互动平台。
利用网络共享儿科护理新理论、新技术及疑难护理病例探讨。2014年~2015年开展分层次继续医学教育和儿科岗位技能培训,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联谊活动,扩大与兄弟省市的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开阔视野及思路,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及专科护理水平。
3.3护理服务方面
重视家长、家庭对患儿疾病康复的影响,满足家长护理需求。以“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为抓手,推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儿科中的应用,2014年~2015年在三级医院试点推广;2015年~2016年在二级医院推广;至2017年全面推广“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让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庭之间建立起合作、尊重和支持的互利伙伴关系。通过加强儿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改善,促进家庭维护儿童健康的积极作用,达到全面、全程、连续、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目标,让患儿及家庭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3.4社会责任方面
积极拓展护理延伸服务,加强社会责任承担,以专业委员会为主体,借助媒体,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与社区、学校配合,指导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社区提高儿童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灾害和紧急事件中对儿童的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受灾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和心理康复等服务;关注儿童保健服务及慢性病管理。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4政策支持与建议
首先,重视对儿科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满足儿科发展需求,减少儿科护理人才流失,稳定儿科护理队伍。
第二,加快城镇儿童医保及新农合保险覆盖,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让基层儿科护理得到发展。
【关键词】 儿科护理;方法;发展方向
1 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儿科护理要求家人的陪护,因为医院能力水平有限,所以没有办法做到一对一的专业陪护,这时候家人的陪护就至关重要,但是即使有家人陪护,依然有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如小孩在晚上睡觉或者是白天玩耍的时候从床上摔下来,因为孩子的骨骼很脆弱,所以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就是来自于家人和医护人员对于医学知识的应用问题。很多家长的医学知识浅薄,就像是输液管掉落,很多家人选择自己再去,熟不知这样的过程已经把大量的细菌输入血液中了。另一方面,尽管医护人员具有相当高的医学护理知识,但是因为在工作当中的一些小小的失误,经常会危及到孩子的健康。
2 儿科护理的主要方法
2.1 护理前期的主要工作 儿科护理前期,医护人员会拿到主诊医生关于病人的诊断书,医护人员一定要详细阅读诊断书,和家人仔细核对病症及基本信息,因为很多人因为姓名相同,所以拿错病例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是最基本的医护人员应该有的素养,同时仔细了解病症对于医护人员后期的护理工作很重要,可以提前想好会出现的变故,做到张弛有度的护理。
另外,儿科护理前期,医护人员除了要拿到孩子病例以外,同时要先和孩子家人沟通,这是一个建立彼此信任关系的关键,因为在日后的护理过程当中,家长能够及时像医护人员反馈孩子的身体变化,帮助医护人员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和家长的交流沟通过程当中,医护人员要告知家长一些在陪护过程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防护的措施,这些是最基本的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医护人员的传达不到位,从而引发双方的纠纷。
很多孩子因为家庭教育或者是性格缘故,对于陌生日很排斥,所以医护人员在护理前期一定要和孩子及时交流,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这对于以后的护理过程有很大的好处,同时告诫孩子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请不应该做,能够减轻自己的负担,同时也能保证孩子的安全。
2.2 儿科护理过程主要的方法 在儿童护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儿童药剂和输液的问题,因为儿童身体对于药剂分量有很大的敏感性,所以一定要仔细检查药剂的搭配,检查是不是用药正确,同时,对于特殊的药一定要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在输液的过程当中,医护人员也要经常去病房走动,观察孩子身体的变化过程以及药品的输送情况,同时这样的做法能够增加家长对于陪护人员的印象,给人敬业认真的感觉,对于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方便性。
除了孩子的用药、输液问题,医护人员要定期到病房走动,即使通过和家长、孩子的交流,保证每一次的治疗信息都是最新的,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因为孩子后期身体变化而引发的不良症状。
2.3 儿童后期护理主要方法 儿童后期的护理工作很容易被护理人员所忽略,因为这一段时间孩子的身体差不多已经痊愈,但是在病人离开之前,陪护人员一定要详细告知家长养护措施,例如饮食方面的注意问题以及对于需要定期复诊的孩子的日期通知问题,这是一个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同时也会给病人家属留下很好的印象。
3 儿科护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中国儿科护理的现状 儿科护理现在已经渐渐发展成为医学护理当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就目前医院护理人员比例来说,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比例是1:4,普通部门医护人员比例只有1:6甚至更高,这样的医护比例和现在国际所规定的1:2.6的比例相差甚远,因而显而易见,我国儿科护理医护人员严重不足,一个医护人员要看护6个以上的孩子,这样的挑战很大,很多医护人员表示压力很大。
3.2 儿科护理发展方向 因为我国医护人员的比例严重落后于国际规定的医护人员比例,所以医护人员的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方向。第一个就是医护人员的增加,现在医护人员主要以女性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男护士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这对我国的医护人员的队伍的扩充来说绝对是一个绝大的好消息,因为医护人员的增加能够保证每一个医护人员即使了解病人病状特征,所以国家要积极发展医护人员的教学吸收,增加医护人员的就业量,扩充医护人员的数量。
儿科护理的第二个发展方向是医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说,我国医学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际医学水平,对于畸形胎儿的提前探照、新生婴儿的体检等等各方面的技术都不够先进,未来的发展将加大医学学术的研究,同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医学设备,改善医疗设施,提高医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玉华.影响小儿静脉注射成功率的因素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7(14).
关键词:走访调查;儿科护理;家庭中心模式
儿科被认为是“哑科”,因而儿童个人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的欠缺,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很多沟通不畅或者由于小孩过于依赖家人抗拒医护人员而造成的麻烦。儿科的住院患儿由于年龄小、慢性病居多、病种特异性、病程长、易复发以及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体健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儿童护理方面就开始探索“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之后这一潮流被世界很多国家所借鉴,比如以色列等高福利国家,他们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和推动。就目前来看,儿科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新发展。
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新进展
1.1医院儿科护理模拟家庭功能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是基于人本主义而诞生,医院在医治患者时,不仅要将医疗方案施加于患者身上,更加要注意患者对于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说,专业性的医护要能够充分发挥出效果,这需要患者的紧密配合,在儿科,这种紧密配合单纯依靠儿童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家庭的参与。[1]儿童患者在家庭人员的陪护与安抚下,一般能够较好地遵医嘱,不过越来越多家长难以长时间参与病儿治疗过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寄希望于模拟家庭功能。1.1.1构建居家式病房。医院儿科部门将病房打造成儿童居家模式,病房不再是冷冰冰、严肃渗人的环境。比如一些儿科病房病床模仿儿童房的构造,提供上下铺病房,病床摆放各种儿童玩偶、玩具等,并且在儿童活动区域设置一些游乐设施,让病房兼具儿童居家功能,舒适而温馨,降低儿童对病房的抗拒感,帮助儿童快速适应病房生活,拉近儿童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2]1.1.2指导并合理安排家庭人员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也需要有家庭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与家庭成员共同护理儿童,医护人员借助家人的亲密感迅速建立与儿童的亲密关系,让儿童更加信赖医护人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家庭人员进行适当的指导,如何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病房、接受治疗,如何引导幼儿接纳医护人员的医治与护理。在医疗过程中,“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使得家长能参与到医疗护理的决策中,并就其所提的建设性意见予以采纳,不仅能让家长对疾病的认识和预后加深了解,[3]减少中断治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家属的满意度也有明显的提升。
1.2医院儿科护理与家庭护理互动更多
1.2.1定期上门走访,督导家庭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的场所除了医院,还有家庭,当病儿已经符合出院标准,家庭就应当承担起儿童康复期的护理工作,这个阶段也属于医院护理责任期。医护人员应当与家庭建立紧密的联系,并且开展定期走访,走进家庭了解家庭护理的具体情形与状况,就家庭护理中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方向,并且在后续的走访或者联系中密切关注家庭护理,督导家庭护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以提高“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效果。1.2.2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增多。为加强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宣传与教育,有必要对家庭护理进行培训,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护理教育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也有利于在社区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理念,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家庭护理当中来。[4]就笔者所在的而言,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医护培训,让有困难的家庭得到社区其他家庭人员的帮扶,这也是“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的一种模式。
2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的反思
2.1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需要更多投入
“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需要家庭对儿童护理投入一定的经历,并且对医院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地区,高原家庭本身日常务农等任务较重,接待医护人员走访以及对病儿进行家庭护理所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相对来说,展开“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有一定的难度。[5]但是,相应地,如果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得以建立并且成熟运作,越来越多家庭人员懂得如何护理儿童,医院能够为儿童提供家庭式护理,那么儿童病患的护理将会有巨大的改善,最终也将减轻医院与家庭的负担。
2.2对儿童的精细化护理可能对儿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任何一种变革,除了所预想的效果与目标之外,还可能产生很多额外的影响,这些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旨在解决儿科病房中儿童抗拒医护或者不适应护理的状况,是为提高医护效果的一种创新,通过设立居家式病房,或者提供家庭式呵护,但一些激进人士认为将不利于儿童抵抗挫折、病患,儿童对家庭将变得更加依赖,儿童从病患中所可能诞生的独立与担当将被推迟,这种对儿童病患过于“关照”的做法还可能产生其他不良的后果。当然,这还只是一种猜测,基于这些可能存在的弊端,“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应当在完善过程中,尽可能地消弭这些不良因素。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是建立在患者,医护人员和家属之间互利互助的基础上的一种方法,给患者提供有计划化的护理方法,护理模式的中心由疾病转变为患者的新型护理模式。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由以前的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患儿和关注整个家庭,使患者和家长能更高的沟通,减少两者之间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家庭成员参与医疗和护理工作,提高儿科的整体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及时和患者家属沟通,减少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经过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一起管理患者,能帮组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加强护理人员和家属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李杨.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1):98-102.
[2]王琳,翟晓楠,马新影.以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模式创建与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6):289-290.
[3]毛丹,向凤玲.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11):54-67.
[4]曹春菊.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在小儿川崎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7):246.
【摘要】 目的:寻找急诊护理过程中患者普遍的心理活动和护理方法。方法:通过了解及研究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更加适应医院的治疗,加快健康恢复。结论:在急诊护理前,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患者心理进行辅导和沟通,能够促进病情恢复。
【关键词】 急诊护理;心理状态;对策
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相应的医学模式也随之改变,传统的只针对疾病的治疗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与患者的需要,整体护理的理念正在逐渐的被提出,这就对治疗与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所以,在病人治疗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使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并能够学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护理等诸多常识,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进而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服务意识。这就要求将心理护理摆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文章通过对本院急诊护理情况的分析,总结出一整套的心理护理步骤与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目前,我部门日常工作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急诊进行治疗处理,每天患者人数众多,大量患者尤其是慢性伤口例如压疮、经脉溃疡和糖尿病足等病症,由于患者发病时间长并且较为疼痛,所以患者经常伴随害怕、担忧及顾虑等低落情绪发生,这些情绪的产生经常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所以,护士在治疗过程中,不单单是处理急诊伤口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即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1.2 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及护理
1.2.1 焦虑的产生和护理:焦虑是人们在碰到危险情况时或预感到危机将要到来时,产生的一系列的紧张心理。有诸多临床表现,例如:脸上发白,心理增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有时有发抖现象发生。这些都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之间各机能存在亢进性造成。
1.2.1.1 在治疗急诊时,功能恢复过程中引发患者焦虑,当医护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当在治疗过程中,耐心的向患者说明急诊的恢复情况,免除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及焦虑。在此过程中,应当引导患者适当针对受伤部位进行必要的功能恢复。
1.2.2.2 创伤导致形象损害时产生的心理焦虑,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年轻人群中,并且急诊伤口部位处于身体中容日被人看见的部分,这种创伤经常会导致患者内心痛苦,有时会出现行为上的异常举动,态度生硬,不愿与人交往。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耐心讲解,鼓励并安慰患者乐观面对现实,开导患者,告知整形美容院能够弥补身体上的不总,乐观面对人生。
1.2.2.3 医疗费用引起的心理焦虑,这样的患者往往不按照医生规定正常换药,导致延缓急诊病情的康复时间,甚至使急诊病情恶化。针对此类患者,阐明换药不及时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1.2.2 避免恐惧心理产生:当某种危险因素发生时,恐惧随之而来,有很多原因是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1.2.2.1 当患者亲眼见到急诊伤口(自己或别人的)或看见沾满鲜血的纱布时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亲耳听见医护人员所使用的工具发出碰撞声时所激起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针对类似情况需要尽可能的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尽量减少对患者不利的因素发生。当医护人员完成一名患者换药工作后,应当马上清理因治疗时留下的辅料与血迹,尽可能减少患者术中痛苦,防止患者大喊大叫,医疗工具要轻拿轻放,尽可能不增加患者的恐惧心理。我院属于综合性医院,针对原有门诊人数多,空间狭小的等弊端都进行了改善,将原来统一的换药室分成小隔间,医疗工具与污物桶全部防止较隐蔽处,当患者进行换药时,只允许一人进入,这样消除患者因换药引起的恐惧心理,这样有利于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加快恢复周期。
1.2.2.2 怕换药引起疼痛而产生的恐惧有,疼痛既是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例如有一女性病员,农民, 50岁,左膝部表皮擦伤感染,病员从早上我们上班就来到换药室外,一直到十点多钟都不敢走进换药室,因为好怕换药给她带来无法忍受的疼痛。当我们了解情况后,热情将病员扶进换药室,主动和她沟通,并向她解释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和引起疼痛的原因,边谈边检查急诊伤口,分散了病人的注意力,消除了她的恐惧,很快换完了药,病员非常满意,以后她都主动按时来换药,一周后急诊伤口痊愈了。
2 结果
患者经治疗及施行心理护理措施,患者消除了思想顾虑,对治疗采取积极态度。本研究证实,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给予患者最细致全面的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心情愉悦,从而有效提高了的护理质量。
3 讨论
大多数需要换药的患者在治疗前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悲观等。并且大多数患者同时具备两种以上的多重心态。正因为如此,我院重点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为患者提供安全、洁净、舒适的医疗场所,保证患者的治疗环境。对待患者态度温和,话语亲切,尽量减轻患者在肉体与精神上的痛苦,提高伤口治疗的护理水平,使患者的伤口尽快愈合。心理护理的方法归纳为以下三点:
(1)运用文明礼貌用语耐心与病人进行心理沟通。接触病人时应亲切大方、诚恳和谒、有问必答、周到细致。应称呼病人的名字或职称以示尊重,并谦虚地介绍自己及科室护士长、主管医生概况,说明自己将会给病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通过心理交谈,能减少病人惧怕和不安心理,有利于转移病人的消极情绪,提高疗效,促进病人早日恢复健康。一般来说,谈话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患者的知识水平,选择一种适当的谈话内容与语调,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我们产生一种亲切感。我们要有目的地与病人交谈,从具体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给病人讲。
(2)在做治疗或护理过程中技术应娴熟,一举一动都要给病人以安全的暗示与保证,消除敏感多疑心理,并且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体贴和重视、情绪安定的接受治疗。
(3)要提出全面准确的护理计划:要想很好的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就必须掌握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针对病人的伤口严重性、病人年龄、文化层次、家庭状况、个性特征及经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阶段的心理护理计划,给予正确的心理护理措施,解除病人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参考文献
[1] 周芳, 吴玲. 急诊护理中患者常见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J].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 2007, (05)
[2] 郭春兰. 急诊护理中手卫生的临床意义及其管理[J].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04) .
[3] 急诊护理防5种错误做法[J]. 百姓生活, 2008, (10) .
在做好常规护理即体温测量、脉搏监测、病室空气清新等基础上,及时将患儿家属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能够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积极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态度温和,注意交流的技巧,关注患儿和家属的情绪;及时给予患儿家属讲解患儿的病情、治疗的预后,不断增强患儿家属的自信心,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护理人员要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开展护理前认真核实患儿的基本信息,采用熟练的护理操作技巧,增强患儿家属的信任感;护士的交流用语要文明规范,体贴患儿及其家属,多使用“请”、“谢谢”等;语言的使用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为患儿和家属的利益为重,注意职业道德,用语要能使患儿和家属乐于接受。用语还要坚持严肃性和亲切感同行。对于一些言行不当的家属要严肃对待,及时劝阻沟通,同时还要让人感到有亲切感。在出院前,要积极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及时告知患儿技术应该注意的事项,保证出院后预后。
2结果
在选取的356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后,患儿用药剂量合格的占到2813张(79.02%),剂量超出的占到416张(11.68%),用量错误的占到100张(2.80%),用药不足的占到272张(7.64)。
3讨论
关键词 科尔伯格 护理院校 道德培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55
进入到21世纪以后,护理事业的规模和水平更是显著,尤其是护理教育事业蓬勃开展,本科层次的护理毕业生规模逐渐扩大。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多层次、多侧面的变迁,产生了一系列道德疑虑和问题,同时护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德育受到了最强烈和最大的责难,即护理院校的道德教育缺乏现实性和灵活性。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方法探讨,探究其对我国护理院校道德教育的启示,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护德教育模式。
关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为渊源,继承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并吸收了杜威、涂尔干等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是一种兼具哲学、心理学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他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作为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研究方法。让被试在设置的情境中通过道德冲突,在这一平衡-失衡-平衡的过程中促使自身道德认知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他还提出了著名的“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深入研究科尔伯格的理论对我国护理院校的道德培养机制有着很深的启示。
我国护理院校道德培养方式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进入发展新时期,护理教育也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较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护理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我国护理服务市场需求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护理人才以及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以人、环境、健康、护理为基本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相应的,护理人才角色也发生多元化改变。于此同时,社会和民众对护理人才的道德期许也在不断提高。要求他(她)们具备更高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行为。但总揽我国护理院校护德教育方式,大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对护德教育重视性不强。学校多关注于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对学生护德的培养重视度不高;二是护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护理院校多把护德教育与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相混淆,内容缺乏专业性;三是护德教育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互动性。以往更多是强调道德知识的“灌输”,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性不强;四是没有针对性。学校没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所处发展阶段制定专门的护德教育模式,形式过于统一、呆板。
对我国护理院校护德培养方式的启示
深入研究科尔伯格的理论和道德培养方式,对广大护理院校的教育者来说有着很深刻的启示:⑴加大护理院校对学生护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国的护理院校大都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上,将学生定位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护理学本身的职业精神和内在道德要求。通过科尔伯格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深入研究,应认识到要达到人的全面发展,道德的教育不可或缺。特别对于护理毕业生来说,以后从事的职业目的就是帮助民众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护理专业道德素养的在校培养阶段就尤为重要。因此,我国护理院校应将学生的护理道德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设置专门的。护理道德教育模式,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护理道德教育共同抓好。⑵改革现有的护理道德教育方式和观念。首先,学校作为护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和媒介,长期将教育主体定位为教师,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单纯的看作受动方,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以往的护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分界不清,内容界定不专业,而且在教育方式上多采用知识灌输式,形式单一,学生兴趣度不高,以致护德教育效率低下。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努力:①鼓励教师在认真分析学生道德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制定特色化的教育方案。可通过问卷的形式首先对学生对于护理道德教育的需求做调研,结合国家德育教育的方针和护理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汲取中国古代道德观的精华,最终开创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体系;②借鉴科尔伯格的道德培养方法,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有关护理道德冲突的真实案例带入到课堂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护理道德观的发展。在这其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此外,在案例中也可让学生分成小组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道德讨论,通过深入人物内心来将道德观念内化。逐渐形成自我护理道德观念和体系;③护理院校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建立校内护理道德社团,让学生在自我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构建自我公正意识和理念。
总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对我国现有的护理道德教育发展有着很强的启示,对其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追随,其道德培养方式基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应当在借鉴和汲取的同时积极结合我国护理道德发展的现状,将护理道德教育不断深入推进,使之更好的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
关键词藏区优质护理构想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我院所在地乃是阿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是充满神秘的高原之城被誉为“高原明珠”。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来自是牧区人们的生活和习俗更是天壤之别就是这种沿袭几千年的文化更增加了其神秘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州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医疗救护方面尤为突出。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不断深入1~藏区护理工作也得到加强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为藏区农牧民提供优质的护理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开展儿科优质护理的构想及护理措施阐述如下。
我州特别是草地四县护理人员资源现状
目前藏区护理人员存在的较多的问题:①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②学历层次较低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分配本科及大专毕业生造成护理人员断层严重阻碍了护理事业的发展儿科是个特殊的科室显得更为突出;③护理人员配备不合理没有形成老中青护理梯队。
儿科优质护理的构想
藏区特有和民族生活习惯在尊重以上的基础条件下开展优质护理尊重、尊重民族生活习惯在此前提下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儿科优质护理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常用的藏语提高与患者的沟通水平有条件者可以配备藏语翻译同时认真学习本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一定的宗教知识学习风俗习惯把自己融入到农牧民群众中减少距离。
改善住院条件在现有条件下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备有剪刀、针线包、张贴儿童卡通画配置电视让患儿能看上动画片使患儿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治疗。
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功能制护理实行了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个护士对其所管理的患者实行连续、全程的护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与绩效挂钩确保了护理质量。
改变护士排班推行APN连续排班:改变了以往传统排班方式将护士意愿融入了APN班加强了薄弱时段即中午和夜班的力量大大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护士工作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简化护理文件书写:简化了护理文件书写使用表格式护理记录单节约了护士的时间把时间还给了护士把护士还给了患者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解决患者的问题进行健康教育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对学龄儿童实行人性化管理:我科护理人员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改进临床护理服务将PD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在了护理工作流程中重视患者和家属的共同感受为解决学龄儿童在恢复期的学习和治疗。同时我科还改进了护理服务坚持随到随治疗原则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深化优质服务内涵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强化落实:随着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对宣教知识进行藏语翻译后印刷成宣传单发给家长。因此我科加强了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开展了每个月1次的业务学习业务查房每天1~分钟的专业知识学习让护理人员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和全面。避免了因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不扎实所造成的无法准确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医护回答不一致而带来的医患矛盾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结果
患者在出院前由患者家属填写患者满意度调查表5例患者均满意例另外1例对语言沟通不太满意。满意度97.8。见表1。
讨论
本文通过对来自农牧区的患儿进行护理使护理人员学习了本地藏族语言和一定的宗教知识护理业务知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藏族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本地工作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明珠,丁梅月.影响整体护理深入开展的相关因素和对策.实用护理杂志,,18(9):11.
黄慧根,陈凌,黄红友,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