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治疗的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08 10:21:38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治疗的技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心理治疗的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书写表达 心理治疗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Expressive Writing: A New Technique for Psychotherapy

ZHANG Xiny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Abstract A growing number of traumas in our life, how to cope with these traumas is a key factor for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simple and effective psychotherapy technique - written expression, analysis of its advantage in psychotherapy. Then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for its application.

Key words expressive writing; psychotherapy; psychology

近年来,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些事件不但会伤害当事人的身体健康,还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其中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产生应激障碍,有些患者会患上抑郁症,产生失眠、厌食等症状,更严重者甚至会自杀。所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尽快从创伤中恢复过来。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常用的技术包括紧急事件晤谈(CISD)、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再加工(EMDR),研究证实这些技术对创伤干预具有较好的效果。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技术却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方面,这些疗法对治疗师的要求高,并且治疗周期长。国内心理治疗专业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能够承担培训任务的专业工作者稀缺, 客观的巨大需要与薄弱的专业力量无疑构成巨大的矛盾。另一方面,在中国,人们对于专业心理治疗的接受度还不够,加上收费高昂,许多个体并不愿意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如果心理援助人员能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干预技术,或者遭受创伤者能自己掌握某些心理干预技巧,可能更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创伤。在这里我们介绍一种新兴简单有效的技术――书写表达。

1 书写表达概述

写作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行为, 最初只是用于记录信息,后来慢慢发展成为信息表达、情感交流和创作的手段。写作与音乐、绘画和运动一样,都是一种借助于媒介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形式。传统的写作治疗主要让个体通过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即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来产生治疗功能。创造性写作强调个体通过写作进行自助、预防和自我控制,它更多针对的是在生活中遇到困扰的个体,而不是遭受慢性抑郁的病人。从20 世纪80 年代,研究人员发现对创伤经历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写作,即书写表达(expressive writing)可以改善健康状况,且具有长期效果。这一实验结果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书写表达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心理干预技术。书写表达就是让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对困扰他们的创伤事件进行内心想法表露和情绪感受表达的写作,从而使身心健康得到改善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书写表达这种写作不同于创造性写作,它有一定的操作程序,个体可以很快学会并进行应用。该技术由Pennebaker等人开创,每天15分钟为一次,连续3天或者更长时间为一个疗程,反复写下他们对经历过的创伤事件的想法和感受。该技术的操作有如下特点:写作环境要求安静、安全,能够保证个体的书写表达不受任何干扰;对于是否使用纸笔还是电脑写作没有具体要求,只要不妨碍个体的表达即可;对于写作内容没有具体限定,只要对写作的个体产生意义,能够唤醒其内心对所有经历的想法和感受都可以,最好以积极内容为主。

大量研究表明,书写表达可以显著改善生理健康,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自我调节能力。个体回避某些生活事件,不向他人表露,实际就是压抑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容易导致生理活动的异常,增加患病的几率。并且,由于个体缺少对外界的自我暴露,会导致社会支持的缺少。而社会支持的缺乏又与个体的负面情绪紧密相联,反过来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所以在保密的环境下,个体对内心世界进行书写表达有利于身心健康。

2 书写表达与传统心理治疗的比较

书写表达与传统心理治疗比较,具有如下几个优势:

第一,书写表达可以最大程度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对于许多当事人来说,他们希望能够与他人谈论自己的“困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讨论并不经常发生。对于中国人来说,难以在外人面前表现或谈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所谓“家丑不外扬”。即使心理治疗师允诺一定保密,当事人还是对谈论个人的烦恼感到困难。但是,书写表达却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对于当事人来说,写下自己苦恼的经历是一种文字“倾诉”,不需要与心理治疗师面对面谈话;同时,写作本身也可以起到情感释放的作用,有益于心情放松。所以,自古以来,很多人都会选择写日记来抒绪。

第二,书写表达可以增加个体的控制感。传统的心理治疗大多是治疗师主导当事人,当事人更多是被动地等待帮助。但是在书写表达过程中,个体是主导,当事人想写什么内容,写到什么程度,全部由来访者自己把握。如果在写作时感到不舒服,可以随时中止写作。所以,这种技术让个体对治疗有较强的控制感。

第三,书写表达更加经济有效。传统的心理治疗都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有疗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目前心理治疗师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书写表达这种技术,对于有识字和书写能力的人来说都可以进行,而且已有研究发现,对大部分人来说,写作过程并不需要任何指导或反馈,这样就可以把书写表达作为一种自助技术,节省治疗成本。研究也证实书写表达与其他短期心理治疗有同样疗效,所以,更少次数的治疗产生同样的效果,就更加经济有效。

第四,书写表达是一种简便的治疗方式。对于一些没有时间和条件接受专业心理治疗的个体来说,只要他们有纸笔或电脑,就可以随时通过书写表达进行自我治疗。现在由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书写表达更加便利。

3 书写表达的应用建议

(1)应用领域。书写表达的临床应用包括两方面:一是病人作为应对创伤或消极生活事件的手段;二是作为团体治疗的辅助工具。团体治疗和支持团体在个体应对应激事件中越来越盛行,特别是关于慢性疾病和绝症。将书写表达与其他放松疗法结合,可以产生综合效果。此外,书写表达还可以作为“家庭作业”帮助个体在团体治疗或家庭治疗中更好地参与。

(2)适合对象。在预防心理疾病、自我治疗等方面,书写表达对于不愿意参与心理治疗,但不排斥写作的个体来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干预工具。虽然有些心理疗法被证明有效,来访者因为一些因素也有可能不接受这种疗法,比如成本太高的精神分析;也有来访者害怕治疗的不良反应,如催眠疗法;而在中国,心理治疗不被接受的原因是害怕受到他人的歧视。写作的便利和潜在效果增加了个体接受该技术的可能性。

(3)写作内容。早期,研究人员多采用书写表达与创伤经历有关的感受和想法来改善心理健康,但是会产生大量负面甚至让人痛苦的情绪。因此,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会随时中止写作,最终影响治疗效果。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人员发现写作积极经历或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显著地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的幸福感。而且,写作积极情绪和相关事件的过程,是个体回忆、想象和记录积极事件和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因此,个体更加愿意去写作。

(4)写作程序。虽然大部分书写表达研究都是在大学的实验室或医院进行,而且写作完成后也不进行任何的反馈与评价。但有学者提出,治疗师的反馈对个体可能会产生一些效果,因为治疗师的反馈有利于个体重新思考与看待他的经历,从而消除不良情绪。常见的反馈策略包括:在当事人朗读他们的写作内容后,治疗师给出反馈;治疗师在阅读了当事人的写作内容后与当事人讨论。具体使用哪种反馈,部分取决于当事人对治疗师反馈的意愿,部分取决于当事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治疗师分享自己写作的内容。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个体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进行书写表达,并随时获得他人的反馈(比如,在微博上个体可以通过阅读他人的评价得到反馈)。因此,这种书写表达更加有效,也更有利于应用于个体的心理自助。

基金项目:2011年度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2011c23117);2010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点文科基地招标项目《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道德与心理问题研究》(299-X3510010);200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项目《写作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应用研究》(299-X3209039)

参考文献

[1] 胡瑜,莫晓沁,彭燕文,桑彬彬.EMDR:灾后心理创伤干预的新技术.心理研究,2013(2).

[2] 王永,王振宏.书写表达积极情绪对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效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

[3] 王永,王振宏.书写表达及其对身心健康的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10(2).

第2篇

关键词:家庭治疗;心理治疗;价值观;应用

一、家庭治疗的概念及其思路

(1)家庭治疗的概念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1]。形象地说,个人人格的建立、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个人情绪、个人性格、个人天赋都被家庭深深影响,每个人对家庭都有自己的思考。你对现在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吗?你觉得家里人都似朋友般的亲切、彼此爱护、彼此信任吗?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反映出你的家庭就是和谐家庭;如果回答模糊或是不确定,那反映出你的家庭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家庭治疗是基于人对家庭各方面的基本假设,这种基本假设建立在人们对家庭的感知基础之上。

(2)家庭治疗的思路

家庭治疗方法主要分为4个模型:1.费城模型,其主要注重家庭结构及其相互作用。2.哈利的家庭治疗,则注重策略和方法。3.米兰小组的治疗法,其强调家庭生活中价值观方面的内容。4.萨提亚治疗法,其强调家庭系统构建。

在家庭治疗过程中,以下几点因素对于家庭治疗至关重要:第一,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个人与其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交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治疗师试图通过每周与来访者谈50分钟来对其进行治疗。这50分钟的影响力会少于他们在这周剩余的167小时中所接触的人的影响力。所以,通常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会见他们和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朋友。第二,家庭成员互补性。任何人际关系中,一个人的行为都是与其他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行动,大多数是互动的一半。如果一个人改变了,关系就改变了,另一个人自然会受到影响。家庭治疗师一旦听到一个人抱怨另一个人时就要考虑到互补性。互补性意味着互相影响,这里的相互影响既包含行为习惯等具体方面,也包含价值观、人生观等精神方面。适当互补能使夫妇划分工作和相互支持。僵硬的互补限制个人充分发挥潜力,使关系僵化。第三,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相互交往的功能性结构。家庭由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可以按辈分、行为、共同兴趣以及功能划分,并由人际交往界线分割开。界线保护家庭及其亚系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家庭结构中包含了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作用于家庭结构。没有受到界线充分保护的亚系统会限制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如果孩子被允许能够随便打断父母的谈话,辈分间的界线就被侵袭,夫妻关系就被父母角色所破坏。如果父母总介入孩子间的争执,孩子就无法学会如何打赢自己的战役。僵硬的界线可以培养自主,但却有着不利的一面,就是缺乏温暖与感情。部分的家长为孩子提供亲密感,但过分亲密,家长的主动性就会削弱。第四,家庭生命的周期。它是指家庭生活的不同阶段,从与自己父母分离到结婚、生子、年龄越来越大、退休、直至最终死亡。包括离开家的单身青年人、相爱之人通过婚姻联结形成家庭、第一个小孩的到来、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离家独立生活、生命后期的家庭生活。生命周期就像一个校准的时钟,到点时家庭的内在功能和发展任务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离开家的单身青年人,要从经济和情感上与原生家庭有较好的分化,需要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逐渐成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成熟的人。这时需要原生家庭和青年人都要做出一些调整,家庭能够给孩子一个适度空间,对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这四点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无法分割。四种主流家庭治疗法都源于对这几点主要因素的研究和控制。他们只有侧重点的不同,甚至很多时候在实践中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而国内心理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并没有十分完美的治疗方法,所以掌握好这四个因素才显得格外重要[2]。

然而,米兰小组的治疗法主要偏向于通过价值观的影响、修正和建立(当然这绝不是说此方法是将价值观隔离出来讨论),家庭结构、互补性、家庭人际交往环境也随时随地的影响着价值观治疗的效果。

二、家庭治疗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家庭治疗中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价值观,或者是同一家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认知社会中各种现象、判断行为方式或结果的一种持久的信念。价值观影响意识,而意识指导人的行为。所以价值观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对采用价值观来治疗的家庭治疗也不例外。在治疗中,若被治疗者对治疗的内容、治疗中的改变做出好坏的判断,那么就说明其在治疗中运用了自己的价值观。传统心理治疗观认为,唯有以个体及其特质为治疗焦点,通过分析、确定影响个体的特质、倾向或内外状态,治疗者才可能发现症结所在,进而改善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4]。此理论认为,人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处理、总结活动中的信息时,其思想与行动必然受到社会伦理、社会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等的影响。而家庭系统中的成员的行为存在很大程度的互补性,家庭成员之间的价值观也可以互补。由此可见,价值观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观念、认知,那么对患者进行价值观的培养和改变就能在治疗过程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在《系统家庭治疗模式在个别化青少年中的应用》一文中,作者对D少年做了一些心理研究。他把D的行为异常归结于家庭系统出错,而文中采用的也是萨提亚治疗法。的确,D的父母对D的各方面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属于典型的上下级式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让D形成了等级式的认知方式。这导致D与父母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有事不会与父母沟通。这种认知方式将个体在一段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对他(她)本人的定义加以区别。这种等级式的认知只是人不愿意或喜欢变化的出现,因此拒绝一切新的可能性,并且宁可选择一种熟悉的功能不良的反应方式,也不会选择未知的改进方式。此例中D是典型的等级式认知方式,在父母强大的强力下,D很可能形成一种观念:害怕失败,无法预知自己的行为后果如何,自己一定会失败。他宁可染上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不愿有一些改变,他害怕自己的改变会失败。但这并不是事实,事实是D其实很聪明也有很有天赋,除了对父母的叛逆和不满,D的心理是很健康的。但是D并不愿改变这种现状。等级模式中对事件的解释是线性的,即只有一种正确的方式存在,任何结果只是一个诱因,一种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D对现状的认知与把握出了很大的问题。归其原因,的确有家庭结构的问题。D的父母过于专制,家庭结构属于严格的上下式的结构,对于D的压力导致D在导火索事件后的心理全线崩溃。但这里其实很大程度上也和整个家庭成员的价值观相关。首先,D父母的价值观太过死板,不够包容。在孩子的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并没有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过于专制,孩子无法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其人格仅仅只是作为父母人格的附属品,D个体仅仅是依附于其父母而存在的。D的父母没有认识到孩子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正是这样的价值观造成D个体的独立人格缺失,最终导致D的人格崩溃。其次,对于D来说,他被父母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前期看起来很乖的他仅仅只不过是为满足父母的价值观而行动的行尸走肉而已,他的行为并不是出于自身。可以说,在价值观形成的年龄阶段,D的价值观却缺位了。

在治疗过程中,作者对D采用了家庭作业的方法,让他记日记并制定计划、思考可以做什么。按计划作息,这其实是培养D的独立人格,让D在治疗中形成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此过程中对D做了正确的引导,让正确的价值观在D心中渐渐形成。另一方面,治疗师对D的父母也进行了价值观调整,他告诉其父母减少对D的干预、减少对D的关注并了解D的情况,这让D的父母充分意识到给D个人空间的重要性,并告诉他们孩子独立的价值观是如何的重要。治疗师通过这样的价值观教育过程,使得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回归正常。

由此可见,价值观在此例中其实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D从乖巧到堕落是价值观和独立人格的缺失。D接受治疗后好转也是因为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和父母价值观的改变。而由此我们能够发现此例中改变价值观贯穿整个治疗始终,也能够看到米兰治疗法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讨论系统式家庭疗法和米兰小组的价值观式家庭疗法来更好地对来访者进行治疗。心理治疗师所说的“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夫妻、家庭、邻居、医患关系、小组、机构、照顾系统等;也包括由这些交流所引发的生理心理过程,如思维、情感、激素分泌或疾病。心理治疗中的“系统式”观察方法,是指从某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出发来解释行为,而不是由个体的内在动因来解释其行为。照此理解,并无实在的系统。所谓系统,无非是观察者对某个现实领域的描述方式。系统式的观察方法总要把个体行为与一种具体情境和整个观察框架联系在一起。系统式家庭治疗是家庭治疗的重要流派之一。该疗法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将家庭看成一个系统,将家庭成员看成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认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模式,称为内在解释,内在解释决定一个人一贯的行为模式,反过来又受行为效果的作用和影响。

在萨提亚的研究中,把人们如何看待世界划分为四个方面:如何定义一段关系、如何定义个人、如何解释一个事件、对于改变抱有怎样的态度。他又把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也有人叫做威胁奖赏模式和种子模型),在不同的模式下,人们对上述四个方面的感知和态度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式家庭疗法中的内在解释和价值观式的治疗方式其实可以统一于前文所提到的四个要素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4种治疗方法的本质其实都一样,要达到的目的其实也相似,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路径、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面对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心理问题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去治疗患者,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治疗方式,甚至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需要回到本质去创造新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来访者进行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未完成事件;文化心理治疗;仪式性技术;积极心理干预

一、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包含着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罪恶、遗弃感等。“未完成事件”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费尽心力付出种种努力去试图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事件在个体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情结,在这种情结中,压抑是基本的要素。压抑越深,积压越重,天长日久,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个体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二、仪式的心理治疗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是一类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心理治疗中,可以依据来访者的背景和需要,将仪式用于心理治疗。仪式具有治疗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是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一种工具,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来看,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仪式是人类用于处理自己及自然的关系以取得内在平衡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仪式是获得一种新身份的渠道。亲人的突然离世,对于逝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对于生者却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容易留下心理上的创伤,即未完成事件。即使参加了葬礼,如果没有从心理上向逝者作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也无法在生命过程中安全度过转变或成功处理生活危机。而心理治疗往往就成为了弥补这些心理上仪式缺失的途径。

再次,仪式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是用叙事建构意义的方式,为个体提供一个心理上的特殊阈限期(Iiminal phase)。仪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我们面对生命中那些已经被生死阻断了连接却时刻影响感染着我们的重要他人,让我们跟天堂有一个连接,向他们表达我们未曾鼓起勇气说出的感谢与祝福。

三、天堂的对话――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提出及意义

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都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群需要心理治疗。这些人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失去亲人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而遗留下来的,心理学专业上称为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通俗地讲就是未完成事件造成的心理困惑。大多数人因为发生了分离,没有科学有效地处理,导致生活不愉快甚至疾病缠身。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创伤心理学的理论及传统文化转换出一种处理方法,帮助人们走出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让人们继续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是有生死轮回的观念的,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我们相信离开的重要他人与我们有连接。如果仅用理性的力量阻断这种连接,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接受现实,完全开始新生活,内心的愧疚感、不安全感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生活,阻碍我们真正开始新的幸福生活。

这个与天堂的对话和连接,意义就在于此,帮助我们去完成未完成的事件,创造一个机会去表达,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他们在天堂过得很好,他们也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爱更好地生活。

四、“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指南

1.在清明节或其他有代表性(忌日或生日)的日子,去祭拜在你心中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他人。给这次祭拜留出较长的时间,完成基本的探望仪式之后,紧接着进行我们的天堂对话。

2.冥想:想象你进入到那个在你生命中对你影响至深的人的身体里,去感受他的感受,感觉他身体里每一个细胞的感觉,感觉他身体里血液的流动速度,当你感觉到的时候,再尝试着去感受他给予你的信念。是的,他在你的头脑中植入了一些信念,去感受是什么样的信念。慢慢地感受……

3.用画笔画出你的重要他人给予你的信念。

4.为画面添上你的信念。

5.画下在天堂中与对方对话的情景,对方是怎样的姿势,穿什么衣服,脸上是什么表情,都尽量画出来,将自己画入画中,描绘一个对话的模拟情景。

6.闭上眼睛,在头脑中进行整个对话过程:自己说了什么,对方又是怎么回应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觉得想说的话都已作了表达,再结束整个对话过程。

7.将整个对话过程在纸上写下来,留作纪念,在平时想与对方连接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当作一个自我勉励,逐渐适应没有对方的日子,开始新的生活。

五、注意事项

“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是一个将潜意识的想法通过对话意识化,为未完成事件提供一个完成的机会的过程。真正用心去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进行一次天堂的对话,对于我们真正告别生命中曾经存在的一个重要他人,带着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更好地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成都: 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2] 王敬群等.仪式与心理治疗[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117-122.

[3] 钟年,彭凯平.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6).

第4篇

【摘要】:女性输卵管结扎手术是计划生育工作中重要的节育措施,了解受术者的心理状态及接受程度,找出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做好心理治疗和疏导预防身心疾病,则是计划生育手术的重要问题,本人对2009年—2011年136例女性受术者进行心理分析及心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浅谈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关键词】:绝育手术、心理分析、心理治疗

一、 受术者的心理分析

(一) 社会心理因素。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所接触的受术者大多是回族女性和农村女性年龄在28—35岁之间。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宗教观念、文化习俗等影响,她们的心理状态不仅受整个社会的制约,也受局部环境制约,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有的“双女户”认为无儿子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意识较浓,是非自愿手术的。社会心理因素还表现为:女性生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神秘而不可侵犯的。还有部分育龄妇女对公民履行避孕节育义务理解不够,是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而来的,受术者大多身体健康,心理需求不同于一般就医患者,对手术有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 胆怯、紧张心理因素。由于一些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对计划生育知识及手术过程及原理缺乏了解,担心手术出现意外或留下后遗症,心理压力严重,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精神萎靡,肌肉紧张,以致影响食欲和睡眠,从而加重恐惧心理。加之医护人员言语不当,缺乏对受术者的尊重、关怀和体贴,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们,使之失去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三) 悲观、抑郁心理因素。在节育手术过程中,只重视医疗手段,从而忽视了精神状态及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健康人身上开刀,是一个不良刺激,育龄妇女有赡养老人和哺育子女的双重责任。手术后,为丧失生育功能、为术后幼小子女健康成长出现意外而担忧,为术后留下后遗症,生殖器官功能紊乱,不能进行体力劳动,怕影响性生活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或害怕手术创伤刀口疼痛,愈合慢,影响自己身体素质,更易强化“病人”角色,心态极为复杂,导致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

二、 心理治疗

(一) 更新观念,做好宣传咨询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宣传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义及相关知识,用真诚的微笑、通俗易懂的语言,客观地介绍服务站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精湛的技术水平,包括以往手术成绩和术后随访情况。根据对方职业、文化程度讲解手术过程、避孕原理、配合要点及术后注意事项,使她们充分了解结扎术是阻断和卵子的结合而达到长期避孕的目的,女性的体态及其他生理功能的维持是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调节的,确保服务对象的知情权,使她们消除顾虑,增加信心,减轻思想压力,主动接受手术。

(二)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站在受术者立场上考虑,除了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还必须提高人文素养,促进沟通技能,构建和谐的服务关系,赢得她们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认真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和准备,手术中仔细操作,精巧熟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因为手术是在局麻下完成,受术者神志清晰,对医护人员的动作、表情、语言、对话尤为注意,特别是对器械的碰撞声以及术中牵拉不适十分敏感。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安慰、同情、陪伴或交谈,关心其疼痛与不适,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放松紧张情绪,配合完成手术,以严谨的作风、文明的举止,给受术者依赖和安全感。

第5篇

医生针对患者的小同病症和病情阶段,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使患者学会战胜疾病的力法,鼓励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治疗的能动性,以积极的心态治疗疾病。

翻开中国古代医家的医著,中医先哲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形神即心身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构筑起朴素的心身医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脏腑藏神、七情内伤的理论和本土化的情志相胜的操作技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经典医案。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些力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情志因素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祖国医学把各种情志活动与五脏功能分属对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在疾病的发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心理情志因素是小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所属脏腑,使本脏功能活动失常,且可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病,当脏腑发病后,又可出现相应的病理性心理情志反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灵枢百病始生篇》:喜怒小节则伤脏,脏伤则病。《素问脏气法时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小体。肝病者,令人善怒。这充分说明了小同的脏腑疾病可出现小同的心理反应。中医把强烈而持久的心理因素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进而伤害内脏致病的机理称之为七情内伤。如《珍本图书集成》:人之七情四起,正性顿倒以致大疾缠身。若能保持美好的心理,则百病无从,又可延午益寿。正如《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小惧是以嗜欲小能劳其日,邪小能惑其心所以能午皆度百岁而动作小衰者,以其德全小危。

日常生活中,如能保持良好的心理情志,小仅可预防疾病,在治疗疾病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量临实证明,心理疗法若使用得当,则效若俘鼓,立竿见影。可以预言,不论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或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将来,心理治疗的运用,愈来愈被更多的医学工作者所重视,将会吸引更多的医学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心理治疗的研究,因为这种治疗手段既经济又力便,既无痛苦,效果又什。

心理疗法也小是一个简单的治疗力法,若使用小妥,也会引起很大的副作用,或加重病情,甚或加速病人的死亡。心理疗法须详辩以施法,首先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反应,然后根据小同的精神心理因素、病情、刹会环境等,进行全而分析后,再施以小同的心理治疗力法。疾病的诊断,实际上就是治疗的开始。一般的治疗是通过汤药来实现的,而心理治疗则是语言行为直接起作用,故诊治态度尤为重要。当医生出现在病人而前时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对病人有很大的影响。医生对病人既要严肃又要热忱,既要有恻隐之心,但也小能无原则地迁就,如小能动神则心疗无效,《素问一疏五过论》说:医不能严,小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小能移,则医事小行,此治之四过也。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小但要辩证论治而用药物治疗,更应辅以心理治疗。

1语言疏导

语言疏通主要是以语言为工具,通过病人的心理进行顺势引导。当一个正常人患病以后,他将从常态的刹_会角色中分离出来而进入病人的角色,同时,也改变了原来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其心理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病人首先考虑的是,疾病会向哪方面转化,是否能治愈,预后如何等内容,继而出现恐惧小安、焦虑担忧、害怕孤独等心理反应,有的则表现为悲观失望、心情紧张、沉默小语、疑虑重重等。各种心理活动表现的程度随着疾病的不同阶段而有所小同。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小良情绪,都可干扰机体的五脏六腑的协调运作。此时若运用心理治疗以语言开导,或配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则效果卓著。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人们都有着一种健康长寿的美好心理。人之情,莫小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虫有无道之人,恶有小听者乎?(《灵枢师传篇》)如果我们能做到这几方面的努力,当病人晓得自己疾病发生的原因、危害、后果以及由于心理因素的原因会影响治疗时,大多会通情明理,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即使是没有道德修养而蛮横无理之人,也会听从医生的。

第6篇

关键词:VR时代 虚拟现实技术 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077-03

虚拟现实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已成为日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尤其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从2014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Oculus并推出头戴显示设备开始,VR、AR、视场角、刷新率等新的名词就开始不断地涌现。随后,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已领头进入VR领域(晓月,2016)[5],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实验室,联合阿里影业、阿里音乐、优酷土豆等建立VR内容输出标准,推动高品质VR内容产出,20世纪福克斯及CNN等许多公司相继投入VR内容制作。VR目前就像一块“香饽饽”,从Facebook、苹果到索尼、三星,全球的科技巨头似乎一夜之间纷纷卷入了消费级VR的风口。虚拟现实头盔、虚拟现实眼镜、虚拟现实摄像机……各种设备层出不穷。如今,VR市场的的确确正在迅速接近顶峰。此外,随着VR技术瓶颈的逐步攻克,刷新率与屏幕分辨率的极大提高,其他方面的技术如输入设备在姿态矫正、复位功能、精准度、延迟等方面的持续改善,VR技术也趋于成熟。2016年,VR技术被消费者真切地体验到,人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将能在市场上直接购买到虚拟现实产品,真正体验虚拟现实技术,VR时代真正来临了。

虚拟现实领域的先驱Burdea认为:“虚拟现实是合成的计算机用户界面,通过视、听、触、嗅等多种感知渠道对现实进行模拟”(Riva G、Botella C、Geron P、et al.Cybertherapy,2004)[7]。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三维立体的模拟环境,借助传感头盔、数据手套等专业设备,使用户进入虚拟空间,实时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技术模块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虚拟现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酷似客观环境又超越客观时空、使人既能沉浸其中又能驾驭其上的和谐环境,一种虚拟的体验方式,创造了联系第一世界(物理客体或物质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和崭新的第三世界(虚拟现实世界)(卡尔・波普尔,2005)[1]。随着VR技术的大爆发,VR时代的来临,日益平民化的VR技术给心理治疗带来了便利和福音。

1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1.1 安全可控性

虚拟现实技术能模拟危险的情境,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与传统疗法不同,虚拟现实提供的安全环境可以让患者大胆地去体验和探索,各种困难、失误、无法预测的事件和戏剧性的结果都可以反复练习,而实际上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虚拟现实还具有可控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障碍程度来设计治疗过程,营造非常个人化的治疗环境。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调整治疗方案,控制反应变量,根据具体需要在因素的数量、速度、刺激呈现的排列顺序上灵活多变,根据难度和挑战性刺激可分为不同等级反复呈现。

1.2 逼真的临场感

虚拟现实技术可提供各种直观的感官刺激,在与虚拟环境中,可以看到各种景象,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以触摸物体,可以闻到香气,使人直观形象地感受环境和事件,同时头戴式显示器、数据手套等传感装置能把感觉封闭起来,使患者感觉身临其境一般。逼真的临场感有利于治疗的实施,有利于患者全身心投入治疗,有利于患者心理问题的呈现。

1.3 体验性

虚拟现实的体验是一种在虚拟情景中进行的体验,虚拟现实中的体验不仅具备虚拟性,而且具备多样性,可体验着现实社会的诸多体验,甚至体验着现实社会无法获得的各种体验,如体验一些已发生的事情如战争、灾难,从心所欲地游于“象”,戏于情境,跨越时空的界限,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更多的治疗体验。伽达默尔认为,体验不仅是经历了某件事,更为重要的是从经历中获得了某种情感和体悟,自我的意识慢慢和体验融为了一体。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正在试着将它延伸到更多有意义的领域,其中一个就包括医疗界。虚拟技术可应用于治疗拥有心理创伤的病人,对于各种心理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甚至遭遇过事故而留下心理阴影的病人都有治愈功能。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从各方各面提高亚健康状态的人以及精神疾病病人的生活水平。

在社交焦虑症的治疗中,使用虚拟现实手段制定特定的虚拟情景并将患者暴露其中从而引发其焦虑,达到治疗焦虑障碍的目的(王广新、李立,2012)[3]。VR技术用于建立虚拟的社交情景,建立与患者的进行社交活动的虚拟人物,患者被置于虚拟社交情景中接受治疗。在虚拟的环境中,渐次暴露患者所焦虑的情境,逐渐提高患者对焦虑的阈限,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恐惧症的治疗中,VR技术主要用来建立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的虚拟情景,把患者置于这种虚拟的情景中实施暴露疗法。除了在虚拟场景中运用暴露疗法治疗恐高症,虚拟现实技术还可用行恐惧症、幽闭恐惧症、动物恐惧症(如蜘蛛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与真实情景相比,在治疗过程中采用虚拟情景可使患者避免出现过强的恐惧反应,同时保证了患者的人身安全。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人们在遭受创伤性事故或重大灾难后较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类疾病的理想疗法是情景暴露法,但一般情况下很难重现个体当时遭受创伤和灾难的情景,而运用VR技术可以让患者所害怕的事情或情境得以重现(Ready、D. J.、Gerardi、R. J.、Backscheider、A. G.、Mascaro N.、& Rothbaum,、B. O,2010)[6]。通过对应的虚拟场景刺激患者或用来缓解内心的压抑情绪,使他们重新体验当时受伤的经历,让患者直接面对创伤性事故,从而消除恐惧,使患者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扭曲。要使治愈起到实际效果,必然要依据患者个体所经历的事故进行针对性还原与重现。

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行为认知疗法主要使有利的、适应性的行为得以重建,使错误行为方式得以治疗性的矫正。VR技术主要模拟患者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幻觉。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给患者,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幻觉是由疾病引起的,是一种病态的不正常的心理,帮助患者忽略生活中出现的幻觉。在治疗期间,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帮助患者认识到哪些行为方式是错误的,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

在厌食症的治疗中,将VR技术与认知行为技术结合起来,利用VR技术制作模拟厌食症患者的虚拟人,让患者观看这种虚拟人成功完成各种对体形有严格要求的任务(Riva G、Bacchetta M、Baruffi M、Rinaldi S & Molinari E,1999)[8],从而纠正患者对自己体形的态度和认知,帮助患者处理挑战消极认知和信念,修正患者的体像观念。

在自我接纳的心理治疗中,利用VR技术,患者可以体验不同的身份,甚至其他形式的自我,进行角色扮演(柳菁,2008)[2]。通过扮演,将自己介入到对象中去,旁观者的角色转变成当事人的角色,在替身扮演与不同视角的转换中体验不同自我,挑战原有假设。

在情绪困扰问题的心理治疗中,采用VR技术与艺术疗法相结合的形式,利用虚拟现实头盔与头盔配套的画笔进行创作,完全自由地进入到“画的世界”进行艺术创造,让患者透过创作释放不安情绪,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澄清以往经验。同时,在将意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中,传递出个人的需求与情绪,使其人格获得调整与治疗。

在应用VR技术时,面对不同的当事人,可灵活运用心理治疗流派的理论与技术。行为治疗可以应用VR情境来激活当事人的心理障碍,认知治疗可用VR情境来评估情境记忆或瓦解习惯性的选择性注意模式,精神分析学派治疗可用 VR环境作为情结象征系统来唤起或释放情感,经验派治疗可用VR技术将当事人从外部世界中隔离出来,并帮助其练习正确的行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可用VR技术构建艺术表达平台以缓和情绪冲突。虽然VR技术可广泛作用于心理疾病的治疗,但仍需要治疗师的正确指导。

3 具备心理调节功能的3D梦幻类虚拟视景系统的设计

3.1 系统设计思路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急剧加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加大,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紧张的工作氛围,激烈的职场竞争,错综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们身处其中,压力如影随行,精神紧张、精神焦虑、心情抑郁、内心悲伤、心理失衡等负面情绪频繁出现,心理困扰甚至心理障碍频频发生。针对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紧张焦虑、心情抑郁、内心悲伤、心理失衡等心理困扰,从行为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理论出发,运用想象放松疗法和冥想疗法的原理,一方面通过唤起宁静轻松舒适情景的体验,来减少紧张、焦虑,控制唤醒水平,增强内心的愉悦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冥想的环境,让人学会静下心来体贴自己的情感,检视困顿,调整心灵。从这两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出发,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个心理治疗方法中所描绘的环境,建立一个三维的立体的梦幻类虚拟场景,营造一个适宜冥想与放松的氛围,通过在虚拟视景系统中的沉浸与互动体验达到心灵的放松与调整。

通过具备心理调节功能的3D梦幻类虚拟视景系统起到心理调节的类似体验,虽然是虚拟的,但它给予人们的体验却是实实在在的。系统可以有效吸引注意力,使注意力集中于感觉之中,体验轻松感,完全地沉浸于冥想之中,缓解内心的烦恼,释放情绪,达到心理干预与调节的作用。心理干预对促进康复、提高免疫力及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行为效率等各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吴娜娜、严由伟,2008)[4]。此外,系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进行心理调节和缓解压力的渠道。

3.2 系统框架构成

具备心理调节功能的3D梦幻类虚拟视景系统具备放松治疗与冥想治疗两大功能,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包含显示立体视觉设备头盔显示器、数字化设备数据手套及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硬件通过计算机接口与软件系统对接。软件系统包含四大部分,分别是放松的视觉环境、轻松的听觉环境、主动的治疗体验及心理调节提示,四大部分由交互声音、环境声音、视觉跟踪、碰撞检测、自主漫游、环境模型、特效系统、文字提示及语言提示组成,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环境模型和特效系统对应着放松的视觉环境,通过3DMAX、unity3d等软件构建虚拟环境,打造放松的视觉治疗环境,实现视觉上的放松体验。交互声音及环境声音对应着轻松的听觉环境,运用交互声音和环境声音营造轻松舒适的听觉治疗氛围,如悠扬的背景音乐、潺潺流水声与虫鸣鸟叫声等。视觉跟踪、碰撞检测及自主漫游对应着主动的治疗体验,主动的治疗体验以与场景的自由交互主动完成视觉听觉上的治疗体验,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视点在虚拟场地自由漫游,浏览和观赏梦幻类虚拟场景中的景色,获得放松体验,而且可以在虚拟场景中选择合适的地点静坐冥想,实现身心的主动调节。文字提示及语言提示组成心理调节的提示部分,提示用于提供提示指导,辅助心理调节的顺利进行,如在进行冥想治疗时,系统可以提示如何进行冥想呼吸。总言之,视觉环境、听觉环境、主动的治疗体验及心理调节提示共同组成一个适于放松和冥想治疗的心理调节系统,硬件数据手套、鼠标键盘和虚拟现实头盔用以实现虚拟现实心理治疗系统的体验,利用传感设备实现连续不断的人机信息更新,看到立体画面,听到模拟声音,达到身临其境的放松体验,获得一个完整的立体的放松冥想治疗体验。

3.3 虚拟治疗过程

通过这样的虚拟现实技术达到的治疗过程是,心理压力大的人坐在一个很舒服的椅子上,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接受治疗的患者可以免去闭目想象,同时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虚拟视觉设备直接看到虚拟的景象,用视觉刺激代替想象空间,看着这如梦如幻的景象,听着簌簌风声、潺潺流水,一切是那么的舒畅自在,焦虑也都一扫而光,进而获得愉悦轻松的感官体验。通过交互设备数据手套鼠标键盘与场景进行互动,主动完成视觉听觉上的放松治疗体验,不仅可以以自己的视点自由漫游虚拟场地,浏览和观赏梦幻虚拟场景中的景色,体验在和煦的阳光下,聆听风声虫鸣,感受鸟语花香带来的乐趣,充分享受美景和情趣,心境无比舒畅。第一人称当事人的视角更能引发患者的情绪反应与认知改变,这种症状上的缓解和认知结构上的变化可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若具备虚拟现实设备,足不出户,在家中就可体验着超乎常规的虚拟生活,利用电脑和沉浸式立体头盔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放松体验和冥想体验,释放和缓解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心身愉快、轻松。

4 结语

虚拟现实是电脑模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革命性地突破了以前二维成像的局限性。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视觉形象生动活跃,交互自然,获得的体验逼真。2016年虚拟现实技术将逐渐走进主流消费者市场,人们作为普通消费者将开始真正体验虚拟现实技术,VR时代的来临了,日益平民化的虚拟现实技术给心理治疗带来了便利。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心理治疗中,突破了传统心理治疗技术的局限性,提供了安全、可控的个性化治疗手段,使人直观形象地感受环境和事件,且能跨越时空的界限,在虚拟世界中实现更多的治疗体验。虚拟现实能在现实与病魔间为病者和医者构建机架,让患者在虚拟世界面对现实世界不愿意面对的心理问题,在虚拟世界实现心理治愈,并将治疗的效果迁移到现实世界中去。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彰显,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心理治疗提供更加便捷有力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2-45.

[2]柳菁.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8,31(3):762-764.

[3]王广新,李立.焦虑障碍的虚拟现实暴露疗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77-1286.

[4]吴娜娜,严由伟.中国七种心理卫生相关杂志心理干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4)314-315.

[5]晓月.2016中国VR行业预测研究报告[J].互联网周刊,2016(7):121-122.

[6]Ready、D. J.、Gerardi、 R. J.、Backscheider、A. G.、Mascaro、 N.、& Rothbaum,、B. O. .Comparing virtual reality exposure therapy to present-centered therapy with 11 U. S.Vietnam veterans with PTSD[J].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 2010,(13):49-54.

第7篇

【关键词】 心脏手术;术后不良精神反应;心理基础;情志顺势心理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89

近些年, 随着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的提升, 心脏手术后发生重大并发症的可能性及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但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据报道[1], 心脏术后精神并发症的发生率多介于30%~50%, 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支出, 而且还会一定程度地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因此, 了解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十分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治疗的69例心脏手术患者, 男35例, 女34例, 年龄24~68岁, 平均年龄(33.6±12.9)岁;小学或初中13例, 高中或专科29例, 本科或大专27例;根据CAM将术后无不良精神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38例), 有不良精神反应的患者作为观察组(31例), 患者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 其中3例有谵妄。本研究在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的原则下开展。

1. 2 方法 在患者心脏手术前的1~3 d, 采用SAS、SDS、FEVS及五态性格量表对69例心脏手术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详细为患者讲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争取患者配合并如实认真填写调查量表。

1. 3 观察指标[2] ①SAS反映焦虑症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评分分4个等级, 共含20个条目, 50分以下无焦虑, 焦虑程度:轻度为50~59分, 中度为60~69分, 重度为>70分;②SDS可直观反映出抑郁状态, 评分分4个等级, 共含20个条目, 53分以下无抑郁, 抑郁程度:轻度为61~62分, 中度为63~72分, 重度为>72分;③FAVS采用标尺的方法, 标尺上共10个刻度, 两端代表0分(无恐惧)与10分(极度恐惧), 恐惧程度:轻度为1~3分, 中度为4~6分, 重度为7~10分。④五态性格量表由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及阴阳和平等5个维度组成, “是”与“否”分别记1、0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 1 两组术前情绪状况比较 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及FAV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2. 2 Logistic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 焦虑、恐惧对术后不良精神反应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

3 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 心脏病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高之势, 临床手术量增多。手术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会对术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急性术后精神障碍指的是患者术后短时期内出现的可逆性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 包括认知、感知、意识、记忆以及精神运动行为等一系列的异常。

情志顺势心理治疗是以中医学的“情志”、“顺势利导”为思想, 并结合积极心理治疗等方法的一种心理减压技术, 对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具有显著的效果, 比如可增加疼痛耐受力、缓解焦虑、提高应变能力等。该干预方法由专业心理医生操作, 患者入院后隔天1次, 总共3次至手术前1 d, 40~50 min/次, 具体操作为:①评估:通过与患者的交流, 了解其不良情绪的性质;②不良情绪表达:选取具体的带有不良情绪色彩的事件与患者展开沟通, 帮助患者适度地释放出具有负性的破坏性的心理能量;③认知调整:从与患者对话的过程中找到认知障碍, 并顺势向积极面的调整;④强化积极成分:挖掘并强化患者具有某些积极的心理资源;⑤心身整合:经前述步骤后, 患者不良情绪一定程度得舒缓, 心身状态相对稳定、和谐, 有利于手术开展。

总之, 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存在强烈的焦虑及恐惧, 术后不良精神反应发生率高, 应针对这类患者加强情志顺势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晔, 谭梦, 张伯华. 论情志顺势心理治疗中求助者的投射心理及其运用.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 2(1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