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外阅读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08 10:21:37

序论:在您撰写课外阅读课题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外阅读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老师常常在口头上说:“同学们,课余的时间你们一定要多读文学作品。”具体读什么?怎样读?老师们往往没有下文。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稀里糊涂。听话的学生可能去翻翻,但看什么,如何看,心里没谱儿。此时,他们的语文老师是有责任的。在几年的教学中,笔者还发现一个这样的现象:班里有一男生甲和一女生乙。男生甲上语文课时不认真听讲,只是埋头看他的课外书;女生乙认真听课,专心做笔记,但课后只做数理化作业。考试成绩一出来,男生甲的语文成绩远远超过了女生乙。其中原因众所周知,女生乙的语文成绩差,是她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她的课外阅读十分欠缺。尽管女生乙在课堂上非常刻苦认真,但成绩不尽人意。由此可见,语文的学习,课外阅读是分外重要的。

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比克洛克说:一个人一生的阅读可以分为生存阅读和性情阅读。[2]在语文学科中,我们从狭义的范围去理解,生存阅读就是精通教材,熟读课文,该背诵的一定要背下来。如果某语文教师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位在生存阅读上。笔者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进行肯定是不会成功的。不信,不妨一试。我们命令全班同学必须一周看一部名著,并且看完之后一定要写心得,谈感想。带着这样的目的,也就是带着写作业的目的,我敢肯定的说,收效一定不大。(效果是有的,毕竟是去看了名著。)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为是老师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这种强制性的阅读怎么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考虑好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从要我读到我要读这一过程的转变,笔者认为性情阅读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性情阅读,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凭着兴趣去读自己喜欢读的作品。当今学生喜欢什么作品呢?经过调查,班上的同学普遍喜欢读言情小说、武狭小说,还有网络小说和卡通。他们讨厌读文学名著,如《战争与和平》、《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他们一致认为这些作品远离现实生活,看不懂,也不愿看。

一位语文教师难道不应该立足于现实,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暂时抛开那些所谓的文学名著吗?学生喜欢读言情小说、武狭小说、网络小说和卡通。我们完全可以投其所好,积极地维护并且参与他们的这些阅读。

现在物质条件比过去优越得多了,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发育得很快。他们喜欢阅读言情小说,完全在情理之中。就拿本班来说,不少男女生喜欢看琼瑶小说。针对这一现状,在课外,笔者与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探讨,多听他们发表意见。要求一条:只讲优点,不说缺点。同学们侃侃而谈,兴致盎然。琼瑶小说就是写得好,内容感人,人物时时让人牵肠挂肚。也有同学感慨说若我有那一段爱情人复何求。笔者也掺和进去,“于我心有戚戚焉”!学生视笔者为知己。他们的阅读兴致大增。等看了五部、六部……之后,他们就开始埋怨起来了,怎么老师老叫我们看琼瑶小说。她的小说不怎样嘛;来来去去的就是你爱我,我爱你,没有什么内容嘛;男女主人公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也太单一了嘛;看来看她的小说其实只要看一本也就足够了嘛。何必浪费这么多时间!这时候笔者站出来了,指出同学们这段时间的阅读是卓有成效的。同学们在阅读过程感受了琼瑶小说中爱情的美,同时也能看出其创作的不足。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怎能说是浪费时间呢?学生听后倍受鼓舞。最后笔者告诉学生,琼瑶小说的创作大多都能在前人的创作中找到影子,尤其是她的小说题目和诗词,比如《庭院深深》、《在水一方》等,说完马上把准备好了的欧阳修的《蝶恋花》、《诗经》里的民歌给同学们诵读。学生真切感受到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比空谈有用得多。

同样对武狭小说、网络小说、卡通也用类似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让他们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中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对作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长此以往,学生对作品在质量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我们再去积极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文学名著也不迟。

事实证明,性情阅读能够促使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少学生说,一天不阅读,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阅读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个成功保障。当然不能说阅读习惯形成,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提高。华东师大教授曹础基说:“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多读书。”[3]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外,同样非常有必要系统地指导学生去读什么,然后是如何读?

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散文的能力,笔者指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散文名篇。有时进行专人专项阅读,有时进行审美阅读;对阅读的作品,可以概括艺术特色,可以写读后感。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写,但要与老师交流其对作品的看法。同学们在一年的时间里阅读了老舍、巴金、茅盾、梁实秋和泰戈尔等众多散文大师的作品。同学们收获不小。

在第二阶段,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的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给同学们一份导读材料,他们选读自己看得懂、感兴趣的作品。笔者选择晚自习、节假日举行阅读之夜、阅读周诸如此类的活动。有时要求同学们摘抄其中精彩片段,当众朗读或背诵出来;有时要求同学们根据小说的情节编写短剧,自导自演。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

在第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作品的能力,笔者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阅读大量的反映时代特色的文章。有畅销小说、获奖作品、争议著作,有科普文章、社论社评、杂文随感。录制《新闻周刊》、《子午书简》、《电视散文》等这样的节目播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的视野开阔、胸怀天下。

在这里着重指出一点,我们需要重视传统古诗文的诵读。关于古文背诵,要求同学们一定把教材须背下来的古文能够全文默写。古文阅读主要是从《古文观止》选材。古代诗词侧重唐诗、宋词,要求同学们起码能背诵50首。现代诗歌侧重中外的爱情诗歌,如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戴望舒的《雨巷》等。当然当代一些颇具影响力的诗歌也是大力向同学们推荐的。

经过三年下来,除了课本之外,学生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了这个量的积累,学生在写作时,恐怕不会出现古时一秀才因肚里无货而写不出文章的尴尬与可笑了吧。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厚积是在兴趣这个大前提才能达到的。在博观厚积的过程中,在与前贤和大师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4]鉴于此,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没有理由不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审美阅读(高一)》.龙门书局出版,2000年

[2]《美国教育大观》.漓江出版社出版,1994年

第2篇

据专业人士调查,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用在阅读课外书籍上,用在科普读物上的时间只占1/10。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呈现出很强的功利性特征,课外阅读科普读物仅仅是凭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果不大量阅读科学书籍,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科学的兴趣,学生也跳不出科学课本的框框,知识面就非常狭窄。

我们着力于构建课外科普阅读体系,创建科普网络阅读平台,开展课外科普阅读部落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主要策略】

1、营造科普阅读氛围,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学校图书室开辟“科普角”,广泛实行开架借阅,大范围提高图书室科普书籍的利用率,加大流通面,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班班建立科普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的一部分科普书搬到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可以随时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科普网络阅读平台上开辟专题栏目,一方面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科普阅读资源,一方面促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

2、组建科普阅读部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设立个性化的课外阅读部落。科普阅读部落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分又细分为“科幻小说部落”“科普童话部落”“异想天开部落”。每一个部落分别设置部落游民、部落村民、部落使者、部落护法、部落长老、部落酋长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自由选择一到两个部落。科普阅读部落采用积分制来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激情。分数达到规定,就可以升级,获得相应的权限。科普阅读部落由科学老师和活动优秀的同学共同管理。

(2)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阅读部落活动。为了使学生更为强烈地感受、分享科普阅读的欢乐,我们在科普部落中定期开展一系列活动,为学生体验科普阅读的愉悦提供平台。例如:组织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不知道的世界》等书籍并举行智力竞赛;观看《南极大冒险》等科幻影片,写观后感;组织学生阅读科普童话、科幻小说等,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作,优秀作品还向《学习方法报》科学版专栏投稿,一学期就有十几篇稿件被录用。

(3)推进网络阅读平台的交流。为了促进科普阅读部落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学校开发了“科普网络阅读平台“。网络阅读平台上以论坛的形式开设了各个阅读部落的专页,设立了部落书架,还另外开设了公共推荐栏(学生、家长、教师推荐美文、好书、精华帖)、各类排行榜、版主专区、酋长专区和长老专区。我们还把网络阅读平台链接到“学校电子图书馆”,学生可以在网络书架中尽情阅读,可以在部落论坛中发帖交流科普阅读中的感受、展示科普阅读的收获。这样,把每一个学生的科普阅读情况展现出来,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使他们在不断地竞争、收获、被肯定的氛围中快乐阅读。

(4)推荐课外阅读部落的书目。科普部落会向学生推荐适合不同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书籍,指导学生阅读。我们推荐的科普书籍,题目新颖,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还有最新版的《地球家园》《环游世界》等书籍,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此外,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断充实推荐书目。

【初步成效】

1、家庭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普阅读。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科普阅读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普阅读。

2、学生的科普阅读兴趣日趋浓厚。丰富的科普阅读部落活动和自由的交流空间,使学生对课外科普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和科普书籍交上了朋友。科普阅读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在学校浓厚的科普阅读氛围的浸润下,渐渐和科普书籍交上朋友。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泛,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师问生答的局面,形成你问我答的课堂教学氛围。

4、老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通过组织科普阅读部落活动,提高了教师对科学教学的理解,明白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不仅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己阅读科普书籍的兴趣。我们在积极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的同时,将课内外打通,构建课外科普阅读体系,正在形成新的科学校本课程体系。

【具体案例】

为了改变学生的课外科普阅读现状,使学生能自觉、主动、有效地去进行课外科普阅读,享受阅读的欢乐,通过实践,我校构建了趣味十足的课外科普阅读部落。

首先,我校充分发挥了家长的作用,向家长发出了倡议,让家长明白:让科普书籍成为孩子的终身朋友。通过家校沟通,让家庭为学生的课外科普阅读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学校也为学生的课外科普阅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开放学校图书馆,创建“科普电子图书馆”网络书架,建立班级书架,推荐科普部落阅读书目。当然推荐怎样的科普书籍显得尤为重要,那些读者层次定位准确、知识程度把握适当、形式灵活新颖、信息量大且新奇的科普读物普遍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例如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孩子的疑问》、《不知道的世界》;新蕾出版社出版的《少儿科普知识精彩问答》等。但是一些内容过于庞大、形式呆板、信息陈旧的科普读物却不并适合学生阅读。

第3篇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兴趣阅读

(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三)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学会阅读

(一)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室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三)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四)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五)写心得体会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快乐阅读

(一)开发图书室

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室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室,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小学就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定期给图书室增添更换图书期刊。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三)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四)优化读书环境

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首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四、坚持阅读

(一)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 、“课本剧比赛”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二)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

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名著

一、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语文课标把课外阅读视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学生们每天花在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有些甚至从不阅读课外书。

(一)考试的压力削减了课外阅读时间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一进入初中,时间显得很紧,学习压力不断加大,为了应付单元考试、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等等,早已陷入题海之中。学生每天完成作业都心力交瘁,没时间阅读课外书籍,连休息日也被各种名目的培训和补课占用。

(二)影视文化代替了课外阅读

看电视冲淡了读书看报的兴趣。影视的声光音像具备、声情并茂,感觉丰富,生动活泼,这是书报无法比拟的,它充塞了学生应有的课余时间,影视文化代替了课外阅读。除了传统媒体电视外,网络也日益侵占了初中生的业余时间,但极少利用网络进行阅读,这些娱乐时间占用了他们原本就不多的课外阅读时间。

二、初中语文轻视课外阅读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名著的乐趣难以抵抗娱乐的诱惑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多数名著经典作品的写作年代相隔久远,很多名著的思想内容令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再加上中学课业负担沉重,使他们闲暇时只想做一些轻松快乐的事情,即使阅读他们也愿意选择更轻松的读物,很多名著只能被束之高阁而无法逃避被疏远、被冷落的命运。

(二)家长对考试的期待遮蔽了课外阅读的作用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辐射到初中孩子身上,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拔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初中学业要求是“唯分数至上”,视课外书为无用的闲书,视阅读课外书为浪费时间的无聊行为。因而,家长严重的急功近利心态导致多数家长不鼓励孩子花过多的时间于课外阅读。

三、提高初中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对策

基于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学生缺乏兴趣、家长功利主义、教师缺乏指导等问题,需要从多角度着手,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一)形成重视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思想

要发挥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提升人文涵养的作用,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需要转变思想,重视课外阅读,常抓不懈。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家长,从孩子成长的角度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持。

(二)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引导学生自觉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阅读的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养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了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才能使学生进入阅读的境界。当前初中生对网络有一种天生的敏锐感与亲切感,教师应因地制宜利用教室的电教设备,给学生播放精彩的影像资料以吊起学生的课外阅读胃口。

(三)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指导初中生确立课外阅读目标。切实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课外阅读要求,才能使学生养成“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的课外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有精读和略读两种基本形式,读书时应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形式。精读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对于这类优秀作品,要培养学生整体的课文赏析能力。略读是一种浏览式的阅读。了解一个大概,对读物能有一个初步印象,以便心中有数。略读不注重词句,通览全书,取其精华。

(四)推荐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读物

书海浩淼,书市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教会学生怎样正确选择课外读物就尤其重要。语文老师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外,还必须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一是选择引人追求“真、善、美”的好书,多读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巴金等大家的作品,提升人生境界,培养起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二是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好书。三是选择符合学生个性与爱好的好书,如对于酷爱探险的学生,可以推荐读《鲁滨逊漂流记》、《探险科学幻想》等既富有探险乐趣又富有文学性经典书籍。四是选择读书节或其他重大纪念日推荐好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开展阅读,形成一套有主题系列的读书活动,既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切实发挥课外阅读提高学生涵养、传承经典文化、陶冶博大情怀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我作此课题的研究所运用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也就是将课题研究贯穿于教学之中,边学习理论,边指导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研究。具体作了一下的研究:

1.首先我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通过对国内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理论书籍的阅读,我确立了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为此课题的研究找到了依据。

2.依据课题方案中所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实施。目标由简到难,内容由容易到复杂。

(1)现代阅读理念所倡导的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学生还没有体会到,没有尝试到;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读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这是源头活水。很多孩子,家长甚至包括我们老师也不太清楚到底让孩子读些什么;我们在自主学习的实验中确定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也需要探索一些指导策略,至今我们还没有成熟的可以推广的策略;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评价,课外阅读的评价就更难以把握,这无疑就影响到阅读效果。

(2)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分析其实就是寻找问题。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探索研究。主要发现了如下问题即研究对象:第一,解决孩子读什么的问题。课外阅读必须解决量的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首先建立班级小图书角但是要与以往做法不同。我们现在只是简单得让孩子捐书,我一直在试着探索一种新捐书模式。我觉得应该通过网上查询,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指标,给学生列出相关的书目,发动学生的力量,去购买书籍,这样,我们班每个学生图书的拥有量就不是3本、5本,而是上百本,而且是高质量的。第二,引导孩子树立课外阅读的主人翁意识,也就是确立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本着这样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所以应“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图书,自己确定在多长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自己选择读书的时间,自己选择阅读后成果的展示形式(目前我们的展示形式有阅读笔记积累、美文背诵比赛、讲故事、预备铃前十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文章等形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出来了,教师必须督促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学会做计划,学会确定目标。虽然仅仅半年时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关于课外阅读的评价,我拟想从阅读习惯、阅读态度、阅读能力、阅读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目前评价机制还没有落实。

第6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集聚力量;课型模式;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55-01

语文学习中,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就是实施大量有效的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课外阅读的随意性,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进行指导。

一、推荐课:激发兴趣,形成期待

(1)创设悬念,燃起阅读欲望。对客观世界充满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阅读推荐课上强化阅读悬念的设置,是激活学生认知效益、激活学生阅读期待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书目封面、插图赏析、片段阅读、目录估猜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例如,在执教《负鼠比利大叔奇遇记》这本阅读书目时,可以采用依托目录进行猜想的方式。执教者先出示书本的目录,并告诉学生目录不仅仅应该会读,更要学会发现问题。于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看到目录,我就觉得这本书一定很有趣,我想现在就去读;我觉得这本书的主人公应该是负鼠大叔比利;我发现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别的事物……借助目录,唤醒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介入到书本的阅读中去。

(2)遴选内容,明确方向。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于理性思维较为薄弱,而感性思维则较为丰富,只有极富形象性特征的内容才能真正唤醒他们的阅读期待。因此,教师应该选择最能贴近学生内在心灵的内容作为推荐的突破口,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仍旧以《负鼠比利大叔奇遇记》为例,这本书蕴藏着十几个学生喜欢的故事,教师应该作何甄别呢?可以从书目中的第一个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住在森林里的负鼠比利大叔为什么会突然来到养鸡场,并出示书本中描写生动的语句,引导学生悉心品味,深切感受到书本语言描写的精彩和趣味。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正是借助书本中最具特色的地方,了解文本基本的言语风格和主人公的基本特点,为学生日后的深入阅读指明了方向。

二、提升课:集聚力量,引向深入

(1)以学生为基础,合理设置内容。课外阅读提升课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有成果的分享,又形成明显的认知动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阅读状态以及作品内在的特点,通过有层次、有维度地设置一些指导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在充分实践中习得阅读方法,提升课外阅读的效果。例如,在阅读《铁丝网上的小花》这本书时,教师意识到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阅读感受到纳粹军人的残暴,更能意识到犹太人民所遭受的残害,但学生未必能体悟到 “象征”“暗示”等表达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选用书中的典型章节和语段,真正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超越故事情节,转向对书本主题的思考与领悟。如此教学,才真正实现提升课的最大价值。

(2)以语言为圆心,习得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指导课应该给予学生实践阅读中的方法,并在方法的运用下自主探究感知文本的典型人物,品味文本中的经典片段,从而习得文本的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基本特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品位的提升。以《夏洛的网》为例,教师可以在提升课中挑选能够代表这本书语言表达特点的几个典型语段,让学生在自主品悟、情感体验等方面共同去探究威尔伯生命成长的内在轨迹,并感受其无私奉献精神对于其成长过程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三、分享课:形成体悟,交流分享

(1)精心准备,全体参与。分享课旨在让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形成的体验和成果得以展示,要鼓励学生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合作互动。在展示环节中,则要想方设法将教室的课堂演变为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进一步燃起学生读书的激情。例如,在阅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都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体验,对于书本中人物所经历的艰辛也只能是表层的感性认知。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可创设这样的形式:作为盲人,海伦能够骑马射箭、阅读写作……假如你来完成这些事情,你会有这样的经历吗?让学生以自身经历揣度文本人物的感情,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学生对文本中提到的故事情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呈现海伦的经历,成果分享得到了进一步落实。正是通过自主分享,学生在交流中对书本的解读更为通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强化点拨,深处漫溯。现代课程理论指出,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在分享阅读成果时,也不能完全退隐到课堂后台,而要对学生形成的阅读成果进行及时调整、点拨,从而促进学生对书本更加完善和深度的感知。例如,课堂中,学生在分享时一直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书本人物的生活经历上,此时教师为了将探究的层次引向深入,就要对课堂的走向进行调整,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在于联系自我,在书本中读出自己的影子和态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过程,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切不可将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而要在阅读实践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读有所获。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外报外刊 阅读课程 时效性

作为英语教学的传统经典课程,外报外刊阅读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2007年教育部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将“能读懂国内外英语报刊”作为高校英语教学评估要素之一,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对学生报刊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全面扩展到英语教学各个领域,受到师生普遍欢迎。然而,由于外报外刊时效性强、内容繁杂、语言地道等特点,教学中师生往往很难做到阅读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课时少又影响了学生对新闻事实报道的深入了解而只停留在理解上。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从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选编、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时效性,发挥其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1.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理论基础

外报外刊阅读能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其理论依据主要为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和窄式阅读理论,以及语篇分析理论。

1.1输入假设理论

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是克拉申(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核心部分,认为学习者要想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必须置身于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获得适当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应该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大量的。学生对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进行吸收、加工就会很自然地使用语言。克拉申还认为输入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知识,他用“i”代表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1”代表稍高于学习者目前水平的部分。语言输入只有稍高于“i”达到“i+1”水平时,学习者才容易理解输入语言,再通过不断积累语言知识而逐渐习得语言能力。

外报外刊能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外报外刊具有大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字地道时新,话题有趣并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容易让学生产生阅读并习得英语的兴趣。此外,外报外刊文章因其不断产生的新词,特殊句法、修辞等的使用和大量西方文化的融入而对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外报外刊输入符合克拉申“i+1”的理论假设。

1.2窄式阅读理论

窄式阅读(narrow reading)是克拉申提出的一种外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通过阅读同一风格、同一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能力。窄式阅读能够协调阅读过程,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所偏爱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每一个话题都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及篇章结构,窄式阅读能为读者提供这样的内在视角。窄式阅读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与题材有关的背景知识,并且帮助学习者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与文章。

外报外刊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窄式阅读的内容和机会。西方主流报刊和杂志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办报办刊历史和风格,也会聘请专栏记者、评论员、作家等撰写时事报道与评论,因此能实现让学习者阅读同一风格、主题或某位作家的多部作品提高阅读、词汇、篇章结构理解等能力。此外,不同报纸杂志对同一新闻时事、专题领域等的报道还能体现不同的观点、论调等,因此,通过对比阅读与分析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

1.3语篇分析理论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理论是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语篇分析就是使读者科学、系统地分析语言材料在文中的相应位置及其如何产生意义,并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及其规定这些结构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该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不仅是复杂的、多层次的,而且是动态的,因此要注重语言形式和功能、背景知识对阅读的影响,并侧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分析和理解语篇信息。语篇分析模式强调从篇章宏观结构入手,分析主题,以及支持主题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分析词与词、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在篇章层次、句子层次、词汇层次上达到对语篇的整体把握的目的。

外报外刊文章有其自身的文体特征和语篇结构,在用词、句法、修辞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因此,阅读外报外刊文章并对其语篇深入分析与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掌握文章主题与大意、辨别作者观点、理清文字逻辑关系,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

2.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界定

“时效性”是一个新闻术语,通常作为评价新闻价值的标准。“时”,即“及时性”,强调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效”要求新闻从业者以最快速度把读者最关心的信息传播开来而让读者迅速了解。外报外刊阅读课程中的“时效性”则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目标各个方面,并最终体现在学生能自觉阅读最新的新闻事实报道并把阅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兴趣、习惯和生活方式。

2.1课程内容与时效性

在课程内容上外报外刊阅读的时效性体现在选取、组织最新的时事材料提供给学生上。教师每年更换一批教学材料以保证每一届学生都能在此课程中阅读到最新的时事新闻。此外,除了选择、安排、及时更新材料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关注所选材料的题材、体裁和风格,做到题材广泛,体裁合理(以叙述、议论、新闻报道类为主),风格多样。

2.2教学方法与时效性

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上,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与主动权转移给学生,教师扮演“引导者”与“帮助者”的角色,通过听、说、读、写、译多渠道给学生提供语言输入与输出练习,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使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

2.3评价方式与时效性

传统纸笔闭卷考试考查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但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不能考查学生在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学习后有没有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是否培养起课后自觉阅读新闻时事的兴趣与能力。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新闻收集与播报、撰写新闻小结与评论、制作新闻简报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兴趣、习惯等进行全面评价。

2.4教学目标与时效性

任何教学活动的效果都要体现在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上。外报外刊作为一门阅读课程,教学效果首先体现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其次,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还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外报外刊知识和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最后让学生养成一种通过阅读报刊获取信息与知识的生活习惯。因此,外报外刊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阅读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上。

3.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1~2013年笔者在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开展了提高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时效性的教学实践研究,具体措施与实施方案如下。

3.1持续开发课程内容

要改善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新闻变旧闻的局限,教师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阅读材料,保证学生阅读到最近最新的时事新闻报道与评论。同时,为了避免自选教材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的问题,选材也要参考传统教材的体例安排。此外,选材还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需求。因此,本课程综合传统教材与自选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反馈,设定了“娱乐与名人”、“体坛掠影”、“信息时代”、“拯救地球”、“经济与金融”、“西方风云”、“中国崛起”和“反恐战斗”8个题材作为教学单元。围绕这8个单元,教师从西方主流外报外刊上选取近三年相关报道,再从中选取适合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六篇文章作为课堂教学主要内容。为体现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师每年都会收集、积累上述8个领域最新的动态与时事新闻,为下一轮外报外刊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做准备。被替换的教学内容作为课外阅读资料以增加学生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通过这种“每年收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替换并保留原有教学材料”的方式,本课程形成了一种可持续性的开发模式,同时由于研究者始终围绕一定的领域收集资料,保证了所收集资料的系统性与连续性,能让学生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得到积累,从而能够把握某个领域、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与阅读兴趣。这种有针对性的持续关注与阅读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与阅读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就会形成既有传承,又凸显时效性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与内容,使课程的时效性得以真正的体现与实现。

此外,外报外刊阅读材料对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学生光靠理解语言文字就很难达到预期学习目标,更可能会阻碍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相关中文新闻的收听与阅读能为学生更好理解英文新闻报道提供帮助。因此,外报外刊阅读课程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为鼓励、督促学生多听多读中文时事新闻。

3.2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与教学手段

传统外报外刊阅读教学与精读、泛读等阅读课程教学方法区别不大,以教师讲、学生听并记笔记为主要方式,学生不能从中体会到本课程时效性强的特点,单调的上课形式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在课外也不懂得去哪里寻找可供他们阅读的外报外刊。此外,媒体业在网络时代也有了很大发展,人们了解时事新闻的渠道已不仅仅局限于报纸杂志、网络、微博、移动终端等大行其道,尤其在年青一代中更是和世界联系的纽带。因此,本实践研究探索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出发,把课程的触角伸出课堂,综合运用传统报刊、网络、移动终端等现代设备,丰富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教学方式。在学期开学初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西方主流报纸杂志和新闻媒体的网址与网站信息,并为本课程设置了专门的公共信箱与空间供学生与教师及时交流、分享课程相关信息。授课也选择在能够上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方便教师在课堂中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最新时事报道与评论。

3.3探索多种作业与评价形式

时效性强的外报外刊阅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兴趣与习惯,并发展学生分析、批判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实践研究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设置了“全方位、多渠道”的作业形式。

教师对教材8个单元的6篇文章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与目的的作业。对于主干文章(Text A和B),教师设计了详细的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包括是非判断题、填空题、同意释义、翻译、简答等,考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于延伸阅读文章(Text C和D),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撰写100—150字的内容小结,综合考查学生英语阅读、归纳总结和写作能力。教师批改后再结合学生的问题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分析。对于两篇专门针对专八考试的文章,教师则要求学生在课后限时阅读并完成阅读理解题。这样,一部分课堂时间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了学生,鼓励了他们在课前就对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并通过阅读理解题、写作等作业形式检验阅读能力、发现阅读问题,从而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听课,提高了学习和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此外,词汇一直是学生阅读外报外刊的最大障碍,很多学生因为词汇量小,往往在阅读时碰到生词就放弃阅读。因此,本课程专门设计了“My Vocabulary Bank”表格,放在每篇课文后面,要求学生摘录文章中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等,通过上下文猜词义、查阅词典等方式了解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每个学生都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外报外刊的词汇库,并形成了良好的词汇学习方式。为了鼓励学生坚持记录生词,教师要求每篇课文由一位同学具体负责,归纳总结课文的单词、短语和美文美句,经过教师批阅后在全班分享,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共同提高词汇量和学习兴趣。

为了维持学生坚持听新闻、读新闻、了解时事的兴趣与习惯,实践研究还要求学生分组为8个单元的题材收集近两年最重大的新闻,并在课堂内进行新闻综述播报。学生要为每条硬新闻提供相关评论性的软新闻,供感兴趣的同学深入阅读。新闻综述播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能力,还要求学生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搜索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和计算机应用等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知识与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这种作业方式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教师通过鼓励学生收集新闻时事报道,也能从侧面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收集的材料也能成为外报外刊阅读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Prenice-Hall International,1988.

[2]Krashen,S.D.The Case for Narrow Reading[J].TESOL Newsletter,15,23.1981.

[3]Dubin,F.& E.Olshtain.Course Desig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Yalden,J.Principles of Course Design for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端木义万主编.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曹晓敏.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10(2):127-128.

[7]李柏榆.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导刊,2009,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