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1:30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的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逐渐的改革,但由于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行详细部署。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的相关概念
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组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效益提升、改善经济发展分配方式等众多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通过调节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改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发展方式,进入从整体上增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手段。我国经济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号召下正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旨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改善经济结构,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开发与经济创新能力,完善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丰富经济发展管理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奠定夯实的理论指导基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增进我国经济发展同全球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程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从节约环境资源、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中吸取传统经济发展的精髓,填入时代化元素,不断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反馈方式,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能力。经济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法,通过自身带有的法律约束性,不断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进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率和成果,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也为完善、修订经济法提供了实践反馈。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要将其转变紧密与经济法相结合,增进二者互动互馈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指导,及时纠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的同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反馈,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极度紧缺,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要想改善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科学发展我国经济的创新型理念,以求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科学转型。因此,我们更应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深入研究,冲破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冗杂障碍,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逐一研究,并通过与经济法的紧密互动,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传统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体现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污染排放,低利润回报,低成果反馈等众多有待提高完善的方面。所以,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注重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平衡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结构关系,优化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同时,促使个体局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进而促使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跃。经济法的存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更为其转型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经济法的出现可以及时调节我国经济市场的相关经济行为,是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沿着正确转型的道路,不断实践发展转变理论。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又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果反馈,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完善我国经济法发展,还可以从分本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
在开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首先,应该从二者的基本内容出发。经济法作为我国的法律法规,主要强调国家政策与原则,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行经济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切实权益,改善我国生态健康发展问题,节约可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在经济法的规定和号召下,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对于提升我国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企业单位的劳动法、企业法对用人单位的人才获取要求做出了明确的法规规定,劳动者应该具有其职业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明确地阐述了劳动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也明确了对劳动者工作劳动能力的保障,引导劳动者注重自身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以往的经济法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然而正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过大,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体现出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不良现象。所以,要想进一步进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就需要弱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营造积极、放松的工作劳动氛围,促使劳动者可以在快乐、愉悦的劳动中激发自身劳动工作潜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当前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改革,促使我国经济法能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明确指导,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法律的保障。需要注重的是,在创建、改革经济管理体系中,应该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存在潜能考虑进去,对劳动者的能力进行具体要求规范。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实施的关系
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结构,还为更多的劳动人员提供了就业发展机会,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客观的成就,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主体经济开拓了宽广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得益于经济法的实施和完善,经济法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实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法的完善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单位法律意识出发,制定出长期规划性法律法规,进而通过法律对企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并为企业单位制定规划路线,以及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为不同行业提供良好、完备的法律指导。其次,应该及时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并通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后,纳入相应的经济法中去,及时出台这些法律法规。除此之外,经济法的发展实施,应该注重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不断丰富产品的功能,以求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最后,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对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相应完善,对公司法、劳动法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求不断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企业单位经济稳步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和相应理念,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可以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反馈,与此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二者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存在互动的关系。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减轻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劳动者能力素养的综合性提升,在完善我国经济法中,应该注重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并通过经济法发展方式转变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发展经济法。
作者:董丹妮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熊靓.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研究[J].市场研究,2016(10):21-23.
[2]蔡先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营管理者,2016(19):239.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关系;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逐渐的改革,但由于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行详细部署。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的相关概念
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组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效益提升、改善经济发展分配方式等众多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通过调节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改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发展方式,进入从整体上增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手段。我国经济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号召下正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旨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改善经济结构,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开发与经济创新能力,完善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丰富经济发展管理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奠定夯实的理论指导基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增进我国经济发展同全球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程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从节约环境资源、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中吸取传统经济发展的精髓,填入时代化元素,不断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反馈方式,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能力。经济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法,通过自身带有的法律约束性,不断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进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率和成果,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也为完善、修订经济法提供了实践反馈。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要将其转变紧密与经济法相结合,增进二者互动互馈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指导,及时纠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的同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反馈,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极度紧缺,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要想改善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科学发展我国经济的创新型理念,以求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科学转型。因此,我们更应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深入研究,冲破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冗杂障碍,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逐一研究,并通过与经济法的紧密互动,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传统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体现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污染排放,低利润回报,低成果反馈等众多有待提高完善的方面。所以,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注重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平衡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结构关系,优化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同时,促使个体局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进而促使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跃。经济法的存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更为其转型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经济法的出现可以及时调节我国经济市场的相关经济行为,是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沿着正确转型的道路,不断实践发展转变理论。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又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果反馈,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完善我国经济法发展,还可以从分本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
在开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首先,应该从二者的基本内容出发。经济法作为我国的法律法规,主要强调国家政策与原则,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行经济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切实权益,改善我国生态健康发展问题,节约可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在经济法的规定和号召下,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对于提升我国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企业单位的劳动法、企业法对用人单位的人才获取要求做出了明确的法规规定,劳动者应该具有其职业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明确地阐述了劳动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也明确了对劳动者工作劳动能力的保障,引导劳动者注重自身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以往的经济法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然而正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过大,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体现出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不良现象。所以,要想进一步进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就需要弱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营造积极、放松的工作劳动氛围,促使劳动者可以在快乐、愉悦的劳动中激发自身劳动工作潜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当前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改革,促使我国经济法能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明确指导,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法律的保障。需要注重的是,在创建、改革经济管理体系中,应该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存在潜能考虑进去,对劳动者的能力进行具体要求规范。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实施的关系
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结构,还为更多的劳动人员提供了就业发展机会,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客观的成就,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主体经济开拓了宽广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得益于经济法的实施和完善,经济法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实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法的完善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单位法律意识出发,制定出长期规划性法律法规,进而通过法律对企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并为企业单位制定规划路线,以及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为不同行业提供良好、完备的法律指导。其次,应该及时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并通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后,纳入相应的经济法中去,及时出台这些法律法规。除此之外,经济法的发展实施,应该注重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不断丰富产品的功能,以求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最后,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对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相应完善,对公司法、劳动法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求不断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企业单位经济稳步发展。
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和相应理念,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可以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反馈,与此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二者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存在互动的关系。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减轻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劳动者能力素养的综合性提升,在完善我国经济法中,应该注重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并通过经济法发展方式转变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发展经济法。
参考文献:
[1]熊靓.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研究[J].市场研究,2016(10):21-23.
[2]蔡先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营管理者,2016(19):239.
[3]张平.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贸实践,2015(13):69.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互动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85-02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有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完善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1]。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就将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法互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互动的重要性研究
在现代社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影响。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党的十召开以来,党的每一届重要会议和经济发展规划都在强调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对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在强化其转变方式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就是一项必须展开的措施[2]。
我国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问题,一般体现为投入较多、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突出。此外,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体现出很多不平衡的缺陷,造成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平衡等,也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加剧,深化了社会矛盾。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需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有效提升[3]。
为了将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D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就需要依靠现有法律和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个环节中,经济法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有着直接反映的作用,所以其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法的作用下,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引导其经济发展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到质量上,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结合是一项必然开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将强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从而提升经济法的优化和完善,是一项积极的发展策略[4]。
二、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第一,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消费,同时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人们不断进行消费才能进一步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动力因素,扩大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对扩大需求,进而对生产环节进行促进,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想要保证正常消费工作,我国也不断发行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诸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各个出发点保证消费的正常进行并将规模逐渐提升[5]。例如,《社会保障法》的实行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解除了人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于消费。《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实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经济法的适当完善也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将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方式逐渐过渡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
第二,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其投入较高、资源消耗严重、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分不科学的,只有不断向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变,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问题。在集约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对此,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通过对能源的节约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经济法的完善,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提到过相关问题,在法律支撑的背景下,将对企业发展低碳生活和绿色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方式有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奠定稳定基础[6]。
第三,经济法的完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很明显存在着经济不协调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等。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放任自流,导致现在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宏观的调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经济法的方式,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为协调的发展方向,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在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以来,主要是以产业优惠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区域优惠为其辅助作用,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此基础上能看出,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法作为现代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经济法也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也将紧密地结合,从而不断发现实际问题和工作缺陷,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经过研究,其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环节:
第一,金融法。自从2008美国的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美国也对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不足就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加快经济法的优化和丰富。
第二,产业法。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和手段,以此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基于现在我国的政策执行力还比较弱,因此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法,由国家进行强制监管和实行,保证其实施环节的正常开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弊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法的推进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积极的正面影响。
第三,企业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是其主要组成环节,因此国有企业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担任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领路人,虽然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收获利益,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ζ笠捣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校正其发展方向,通过对其经济性质的确立,全面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内容设计方面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包含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现代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想真正发挥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才能对经济法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广东社会科学,2012,(5):251-256.
[2] 江晓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8-29.
[3] 赵兴华.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商场现代化,2015,(1):232-233.
[4] 张平.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贸实践,2015,(12):69.
【关键词】公路经济 发展方式 措施
一、前言
交通业对我国而言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能够将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路运输的特点有:方便快捷、投资少、资金周转快以及操作方式简单等,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公路线路的总长度是交通运输线路的三分之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着交通业的发展,尤其在内陆地区,公路能够很好地将城市和周边地区联系在一起,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该形势下,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加快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一)转变意识缺乏,观念相对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在改变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转变观念落后和转变意识缺乏这两个方面:(1)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了解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及必要性;(2)管理者没有细致的分析公路经营中产生的问题,观念守旧,一味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愿进行创新,对公路经济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形式缺乏深入的了解。
(二)转变措施不完善
在我国公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忽视了群众的利益;转型过程没有遵循相关步骤进行,导致转型过程混乱。另外,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这就要求施工企业需要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模式。
(三)缺乏转变机制
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转变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转型管理机制的缺失;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中,无法找到适应我国公路经济转型的机制;没有设立专门监管公路经济发展的机构,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问题。
三、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公路带动其建设的,公路是促进城市及周边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网点,充分显示了城镇对货物流转和相关的辐射效益,不断强化其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各县区因建设公路,加快了其发展步伐,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二)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公路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同时还带动了周围园区的开发、建设。许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公路来建设基地和园区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大部分城镇都是依靠公路带动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各城镇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分析其交通情况,对整个城镇的工业布局进行优化,使产业的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增加产业的科技力量并扩充其发展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公路经济的发展将城镇与外界的距离缩短了,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镇商贸的流通,公路沿线的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公路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同时还带动了特色旅游的发展,公路网将特色的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优质的旅游线路,促进了公路沿线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加快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增强管理者的转变意识
要使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首先需要增强管理者的转变意识,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断扩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对转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产生更多的问题,不仅要加强其转变意识,同时还需要转变其传统的观念,管理者的思想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优秀的发展模式,勇于创新,学会借鉴国外优秀的发展模式。
(二)完善经济转变方式
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措施进行完善,(1)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人们的既得利益受到重视;(2)转型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避免出现混乱、复杂的现象;(3)协调好管理和建设二者的关系,用宏观的眼光看待公路经济的发展问题。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转变机制
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要想得到有效的转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发展管理机制,并严格其实施过程;(2)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中找到适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3)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保证公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有效地转变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公路朝着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转变意识,完善转变措施、加大经济发展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促进公路体制的创新,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公路经济发展体制的障碍,推动公路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建.公路运输市场经济规制的全新视角[J].物流技术,2009(04).
[2]张袜红.浅谈道路运输经济的现状和发展[J].经济研究,2009(01).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竞争;反垄断法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082-01
一、 反垄断法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008年8月1日起,反垄断法才正式在我国开始实施,可以说它是在各国的反垄断法已经普遍建立的情境之下,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吸收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今各国都认识到了完全的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固有的缺陷,政府的适度干预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过”尤“不及”都会导致限制竞争的现象出现。《谢尔曼法》最初颁布时是为了限制大公司和大托拉斯的出现,从而限制过度膨胀和集中的经济权力。现在反垄断法的适用已经扩展到了农业、工业、商业、旅游甚至是体育和文化产业等各个领域。
垄断的出现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由于企业自身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从而促使自己不断的改进技术、完善经营管理来提高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当企业一旦获取了这种优势地位,由于其本身的趋利避害性总是试图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自己的这种优势。甚至是通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共谋、联合限制竞争等非法手段来获取超竞争利润。
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发展别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行政垄断。政府过度的使用公权力来干预自由发展的市场经济,往往对经济的破坏更加强大。而反垄断法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论是企业自身形成的垄断,还是行政垄断都要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这对于促进形成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快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同时也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必需的经济环境和物质基础,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解决“两低两高”(即产品低附加值、企业和劳动者低收益,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二、透过案例窥视我国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的困境
“腾讯与360之争案”。
本案源于奇虎360对腾讯进行了名誉诋毁。事实上是360首先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然而案件进一步升级的原因却是腾讯的过激行为。腾讯本可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其却意气用事,不顾广大消费者的权益采取技术手段将在装有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运QQ 软件。此行为遭到广大QQ用户的一致谴责,然而消费者却迫于多年的使用习惯以及转用其他软件的过高成本,不得不卸载360。
笔者认为腾讯作为一个资产超过3000亿人民币的庞大企业却能置亿计用户的利益和感受于不顾公然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限定交易相对人不能使用360软件。与国外反垄断案件的隐秘性相比,其裸的违法行为更加反映出我国市场上垄断行为的猖獗性。再者360与QQ之争由来已久,双方在之前也已经数次交锋,作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其缺乏最基本的敏感性,执行效率也有待提高。这些情况突出反映了我国反垄断法实施的法律环境有待改进。
三、 完善反垄断法,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物质基础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构建竞争文化开始
“文化是浸透在骨子里的血液。”中国几千年前就在讲“无为而治”、“和”文化,即使是现在也仍然在讲究“和谐”。其实中国并不缺乏竞争的土壤,比如说升学、找工作,甚至是购买为数不多的商品,可以说现在社会中不论何时何地都充满着竞争。但是,由于特权的存在扭曲了中国的竞争文化,前休斯顿的州长为了看一场球赛要自己去排队买票,最后还没有买到,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权力的畏惧源与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的缺失,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要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发现特权现象严惩不贷,使平等的思想和竞争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构建起平等的竞争文化,建立起反垄断法实施的竞争文化基础。
(二)立足当下,解除拦路虎——打破行政垄断
我国反垄断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禁止行政机关实施的反垄断行为,五十一条规定了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垄断的处罚决定。对我国这样一个受中央集权制影响深重,在近代又实施过政府计划经济的国家,行政垄断的荼毒由来已久。可以说,我国的反垄断法直接规定对行政垄断进行规制,即是我国反垄断法的特色,又突出反映了我国现今行政垄断的严重危害性。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三)贯彻低碳理念。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贯彻低碳理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经济不健康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给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家正确认识低碳经济,愿意主动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中。比如说,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融入低碳理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另外,还可以运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尤其对于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将低碳消费与环保理念进行深入的推广,以达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
人民论坛记者:您认为五中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在哪里?
王一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认为这是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灵魂,也是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
人民论坛记者:《建议》中提到,“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如何理解以上表述?
王一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期。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大大超过同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过去30年我国最显著的成就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人口大国变为经济大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的外部冲击,而且使原有发展方式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不仅表现在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发展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路子会越走越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仅要化解过去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后再上新台阶创造条件,还要为我国今后协调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路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比以往更加复杂艰巨,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人民论坛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有舆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已经过时了,这种深刻变革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对此,您有何看法?
王一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改革不同于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是一种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所谓“渐进改革”,就是改革从小范围开始试验,成功了再推广到其他地方。所谓“增量改革”,就是在保持“存量”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培育新的“增量”,以市场化的“增量”推动“存量”调整。渐进式的增量改革模式,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更多的探索和试验。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今后一个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由过去渐进的、先易后难的、局部的增量改革转向战略性突破,改革还将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拓展,这不仅要求推进全面改革,也要求不同领域的改革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这就更加需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王一鸣: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就是内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资和消费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表现在供给结构上,就是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为战略重点推进需求结构调整,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要以加快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开发人力资源为重点推进要素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以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
人民论坛记者: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民强民富”的呼声很高,您如何看待民富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
王一鸣:保障和改善民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的。扩大内需重点应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增长率和居民消费率,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这些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人民论坛记者: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未来发展30年具有长远意义。请您谈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路径选择。
王一鸣:第一,立足于国内需要特别是居民的消费需求是我国需求调整的基本方向。
首先,调整两个结构,一个是消费和投资的结构,一个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就是由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并不是简单地降低进出口的规模、减少出口。投资大国向消费大国转换,不是简单压缩投资,因为投资里面有40%的消费转换成劳务收入。最重要的是培育新的消费动力,在动态中调整这种比例关系,不能静态地去看待此问题。因此,我们要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降低储蓄率,提高消费率。其次,因为工业企业产能过剩,企业的储蓄率会相应的下降。再次,由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加大,政府的储蓄率会下降。
第二,以发展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生产业已经成为价值链增值的主体。产品增值环节主要在技术创新与服务环节,不在制造环节,而我国几乎都是在制造环节。其次,制约我国生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附加值环节被跨国公司控制。我国企业大多是低附加值企业、初级加工业。所以,我国必须促进战略性信息化产业的加快发展,通过展开组织调研,提出战略性产业的发展规划,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