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1:29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的道德标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的意义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地位的前提条件
毋庸讳言,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地位并不高,学校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造成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缺陷,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目前还不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系统的评价标准,造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出现困境,最终促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技能教育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中逐渐边缘化。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
考评体系是任何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实践环节再到考核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缺少考核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就丧失自我检验评价的机制,从而造成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弱化,起不到应有的教育功能。而如果没有考核与评价标准就无所谓考核和评价,考核评价就失去了衡量的依据,就可能流于形式。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检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离不开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而考核与评价标准是考评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会计技能教育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的考评和测试标准,这个标准已主要成为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手段,也成为学生专业学业水平测评的依据。但光有技能考评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完整的,学生专业学业水平的代表性就存在缺陷。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起技能教学与素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双重考核考评标准,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才是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设计的原则
(一)操作性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功的考核评价标准,必须具备易操作、可测量,便于教师公正评价学生在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成绩、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如果标准过于笼统、过于模糊,失去区分度,评价将失去意义。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必须承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是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较为抽象,不象技能和理论教育易于量化可测,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性质决定其考评标准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于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知识内容可以借用传统理论教育考核的形式采用定量测评(分数形式),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实表现和思想的转变宜采用定性考评的形式。
(三)多样性原则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和评价的标准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呈多样化形式。考评样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式的,可以是答卷式的,可以是相互打分式的,可以案例判断式的。只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才能完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多角度的评价考核任务。
(四)完整性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一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必须随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活动内容变化而变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讲座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必须具备理论考核评价标准,同时必须案例评价标准、有实训实习的评价标准;有校内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有校外的评价标准。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设计的内容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其形式和内容也可能因校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本文仅以五年制高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为例,分别介绍以下四种考核评价标准,仅供读者和同仁参考。
(一)理论性考核评价标准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其培养模式,也应该有理论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本身的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内容,这一板块内容教学目的在于形成五年制会计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素养,属于“应知应会”的内容。尽管主要是识记方面的内容,但这是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能力的重要基础。该内容与普通专业理论教学相类似,可以结合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形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的形式主要采用以上“答卷式”的定量测试,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形式,故不再在本文中赘述。
(二)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
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实训)而设计的考核评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育环节是形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符合程度的测定,因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
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内容的特点,会计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可设计5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进行测评,宜采用定性考核形式,以等级作为测评成绩,其中A 设定为“优秀”,B 设定为“良好”,C 设定为“中”,D 设定为“及格”,E 为“不及格”,其模式可以参照以下表一。
(三)案例式考核评价标准
案例式考核评价标准是针对会计实务中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常见案例,要求学生进行专项判断,用于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情景中,遭遇会计职业道德冲突时的表现,以此评价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职业操守。本考核评价标准可以弥补以上(一)、(二)考核标准的不足。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可采用会计实务中常见案例(样本),让学生进行判断,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以学生的回答程度作为其相关测评成绩。其模式见表二所示:
(四)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
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最后一个阶段在实习单位工作期间的表现所做的职业道德评价。校外实习期间是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在社会的初步表现阶段,是校内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一次集中体现。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阶段会计职业道德的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所做的一次专门考察,其随同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整个实习阶段的一次综合评价。其形式类似于问卷调查,指标设计主要以定性为主,根据校外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可从五个方面设计指标,其模式可参考表三: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五年制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抽象性,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设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形式必然是多样化、多角度和多纬度的结合;必然是一个定性与定量、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基金项目: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立项课题(B/2012/07/020)。
参考文献:
[1]葛洪菲,张荣华.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吴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论文,2009(10).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在教师的职业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指导着教师正确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成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2008年,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等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然而,截止当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不一,标准不一。因而出现了诸多师德问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给予了重点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当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笔者结合特教工作实践,认为特教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一、无歧视性,以人为本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他们或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无歧视性、公平公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以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国籍、年龄、政治活动、家庭、社会背景、性倾向或异常方面的不同而歧视特殊人群;
(2)在测量和评价过程中,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而非因人而异,随性而为。
二、尊重人格,维护儿童自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尊重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其中当然包括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可以说特殊儿童对于自尊和尊重有更加明显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尊重需要和心理需求,保障他的人格和尊严,切忌简单粗暴对待、讽刺挖苦、冷漠、无耐心、管教过严等行为。
三、客观准确,实事求是
特殊教育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教育训练、管理和咨询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事实资料、准确数据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向行政部门、同仁和家长提供资料。
四、保护隐私,坚持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个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特殊儿童的个人隐私更应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操守是保护特殊儿童的隐私,对特殊儿童的各项资料进行严格保密,绝不向任何商业机构、非法团体或个人泄露特殊儿童的隐私信息,或以非道德的方式以特殊儿童的隐私来获利,而是在尊重彼此隐私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五、注重合作,畅通渠道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服务特殊儿童和特殊群体。特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离不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此,特教教师应和其他专职者、相关人士、特殊儿童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畅通特殊教育服务渠道,促进特教事业发展。
六、提高专业,激发潜能
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也是一个随着时展不断变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业岗位。特殊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营造合适的环境,采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向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潜能。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七、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为保证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殊教育教师应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专业会议等继续教育计划,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的活动等来保持对特殊教育和相关教育领域先行研究和文献学术动态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道德水平集中体现在对待特教事业的态度上,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师德要求。因此,热爱教育事业是特教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搞好特教工作的前提和动力。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用行动践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绝不容忍、也不做违纪违法违规、有损职业操守的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区别于其他行业,究其原因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1).
[2]王雁,肖非,朱楠,等.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
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在教师的职业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指导着教师正确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成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2008年,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等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然而,截止当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不一,标准不一。因而出现了诸多师德问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给予了重点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当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笔者结合特教工作实践,认为特教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一、无歧视性,以人为本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他们或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无歧视性、公平公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以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国籍、年龄、政治活动、家庭、社会背景、性倾向或异常方面的不同而歧视特殊人群;(2)在测量和评价过程中,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而非因人而异,随性而为。
二、尊重人格,维护儿童自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尊重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其中当然包括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可以说特殊儿童对于自尊和尊重有更加明显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尊重需要和心理需求,保障他的人格和尊严,切忌简单粗暴对待、讽刺挖苦、冷漠、无耐心、管教过严等行为。
三、客观准确,实事求是
特殊教育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教育训练、管理和咨询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事实资料、准确数据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向行政部门、同仁和家长提供资料。
四、保护隐私,坚持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个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特殊儿童的个人隐私更应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操守是保护特殊儿童的隐私,对特殊儿童的各项资料进行严格保密,绝不向任何商业机构、非法团体或个人泄露特殊儿童的隐私信息,或以非道德的方式以特殊儿童的隐私来获利,而是在尊重彼此隐私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五、注重合作,畅通渠道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服务特殊儿童和特殊群体。特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离不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此,特教教师应和其他专职者、相关人士、特殊儿童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畅通特殊教育服务渠道,促进特教事业发展。
六、提高专业,激发潜能
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也是一个随着时展不断变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业岗位。特殊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营造合适的环境,采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向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潜能。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七、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为保证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殊教育教师应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专业会议等继续教育计划,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的活动等来保持对特殊教育和相关教育领域先行研究和文献学术动态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道德水平集中体现在对待特教事业的态度上,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师德要求。因此,热爱教育事业是特教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搞好特教工作的前提和动力。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用行动践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绝不容忍、也不做违纪违法违规、有损职业操守的事。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区别于其他行业,究其原因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工作质量 四个观点 三全管理 思想道德 以人为本
当前无论国有企业还是个体企业,要想在竞争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保持长久的稳定和发展都无一例外的重视质量和安全,把质量当作是企业的生命,把安全作为企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来抓。国家政府也十分重视质量和安全,特别是煤矿企业,设立层层的监管部门来管理质量和安全,出台了相关的安全、质量法规,用以控制质量和安全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以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健康发展。现今国内各煤矿企业,虽然从政府到企业本身制定了众多的法规和处罚条例,然而企业零星的质量和安全事故不断,重大事故也时有发生。“三违”现象屡禁不止,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没有解决好影响质量与安全的关键问题,既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人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身体素质五个方面。
一、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提高工程质量,也就是把重点放在提高工程质量上。通过工作质量的改善,保证工序质量进而保证工程质量。而工作质量的改善取决于人的素质和道德水平。所以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术水平、业务管理水平和道德标准是提高一切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2.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观点
(1)三全管理观点。全过程、全企业、全员管理。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也叫用户第一的观点。用户是上帝,让上帝满意是施工者应有的观点。
(3)预防为主的观点。就是把事后把关变为事前预防,把住工序质量,做到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进行。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用数据来评定工程质量优劣最有说服力。
二、安全管理
什么是安全?安全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在不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下而达到目的,也就是没有受到伤害,没有出现事故。
伤害包括心理上和身体上两方面。无论哪种伤害都是人们不愿意碰到和见到的。
煤矿井下出现的安全事故大多数都是违章作业造成的。
1.安全管理现状
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方面是下大决心的,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层层监管机构,安全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规章制度来全,处罚力度来大,甚至强制性的让职工接受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必知必会卡片每人一分。名言警句用的也不少,标语到处悬挂,用的都是贴切生动的语言,如: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他人不保险 ;他人的安全也要管,联责联保连着咱;违章指挥就是杀人;违章作业是自杀或杀人;见违章作业不制止就是纵容犯罪、抓三违要有狠心,抓帮教要有耐心等等。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安全工作有了显著成效,安全事故大为减少。虽然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安全事故,因违章作业造成的事故还时有发生,为什么呢?因为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触及不到人们的心灵深处。看管不到的地方和时候,抱着侥幸心理仍在违章作业。
2.消除安全事故的两个主要因素
(1)提高职工素质
要想避免出现各种事故就必须提高企业素质,也就是提高全员素质。因为一个企业的正常生产是通过很多行业、很多工种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煤矿井下包括:采煤、掘进、通风、运输、机电、安检等工种,而每一工种又分多个专业。每一人每一专业系统出现事故都有可能影响全系统、全企业的安全。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全员素质,每一职工都能严格按规程要求操作、每一工序都能达到标准要求,才能保证不出安全事故。要提高全员素质就必须做好培训工作,对职工进行全方位培训。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标准
除了安全、技能培训外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标准提高上来了,职工就能自己约束自己,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自觉的按标准要求来工作。达到检查不检查一个样,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牢记我以企业为生,企业以我为荣的理念,知道我的衣食来源于企业,企业兴衰关系到自己的生活水准,时刻想着如不认真工作,将受到自己良心谴责。时时反观自身,处处为他人着想,工作时严肃认真,就可避免很多事故。
知荣知耻,是会计人员的立身之本。“八荣八耻”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指出方向,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长期建设提供了遵照标准。因此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要靠自我修养和督促教育相结合而生成。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要从素质教育入手,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业务技能培训齐头并进,相互结合。“德”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根本,“才”是会计人员搞好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只重才而不重德、或只重德而不重才都是不正确的。为此.要把育才与育德紧密地结合起来,渗透到会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在开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剖析反面典型与宣传正面典型并重。运用反面典型进行直观、形象、具体的警示教育,可以使会计人员从中吸取教训,洁身自爱,防微杜渐,做到自重、自治、自警、自律;运用正面典型进行示范教育,大力宣传表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原则、奉公守法的会计人员,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增强会计人员恪守会计职业道德的信心和决心,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造假可耻的环境。
处理好“剖”与“析”的关系。近年来,各地报刊杂志披露了许多会计造假和会计职务犯罪的案例,旨在通过剖析这些典型案例,探寻造假者和违法犯罪分子蜕化变质的人生轨迹,教育警示在岗会计人员抗住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但是,有些案件存在剖多析少的问题。即:摆事实,讲经过的多,从违法者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处查找原因的少;披露违法犯罪手法的多,结合案件进行宣传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和分析寻找并弥补管理制度缺陷的少。
处理好“情”与“法”的关系。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会计环境结合起来,实施正确引导。通过典型案例教育感化会计人员,使那些有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者充分认识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彻底摒弃侥幸心理,严格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处理会计事务中,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秉公理财,“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要以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公民道德标杆,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大力开展会计诚信教育,加强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实践创新,身体力行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不断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创造新经验,紧紧抓住会计人员的心理,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法治与德治并重,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关键词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职业辅导 生涯辅导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Guidance Ideology under the Standard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YANG Zhicheng, LI Qiwei, WANG Shengchun
(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The Educ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 The Major ofClinical Medicine(a trial implementation) provides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platform for medical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change from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to vocational guidance. It requires the higher medical college to transfer to a vocational ideology with education humanization, life-long planning and professional guidance; to adjust the focus from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to humanization cultivation; to transfer the attention from the stage of career choice to life-long learning; to change gradually from the supply to integration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then to provide a complete set of vocational guidance which aiming at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humanit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Educ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employment guidance; vocational guidance
1 职业辅导人本化转向:从职业能力培养调整到关注人自身,指向人的发展、完善
职业辅导的对象是人,它本应深深地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和特点,但以往的职业指导强调“择业为本”,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关注,形成了严重的“无人”现象。一定层面上,它不是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而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力量,形成对职业知识与技能的灌输,以使人机械地寻求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在此观念的引导下,职业指导过程等同于求职技能培训过程,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在专门的时间里,以传授的形式、灌输的方法来实施,把活生生的职业辅导实践转变成规定性、物化的规范知识学习。直到今天,这种既不符合现代社会人本要求,也不符合职业辅导本体性特征的现象,在现实中依然存在并且仍然较为严重。
职业辅导的现状要求反思传统的辅导理念与价值,逐步使职业辅导的重心由职业能力培养调整到关注人自身,指向人的发展、完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①职业辅导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指向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让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和创造潜能的存在,并为自身潜能的实现与发挥提供条件,在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发展中实现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动态呼应。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制定为职业辅导理念人本化转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以人为本原则既体现在“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上,也反映在医学生职业素质和良好人格双重教育目的上。《标准》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这些观念与经历了从“择业为本”到“以人为本”转变的生涯教育价值追求非常契合。“生涯教育应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而且特别重视人格培养,生涯教育要突破国界,回答个人要求、社会要求、时代要求,希望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己,从改造自己的成功经验中使他人受到启发,产生彼此合作的理念、信心,最终达到自己解放自己的目的,使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使被动的人变成主动的人。”②反映出生涯辅导作为一个整合概念,对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的超越与扬弃,使指向人的终极发展的生涯辅导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理念有机结合。
2 职业规划终身化转向:从职业选择的阶段性转变为注重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从时间向度看,职业辅导本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全过程,视可持续发展为职业规划的目标与方向,然而,以往的职业指导强调阶段性,将指导的重点聚焦于求职,以协助个人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安置工作与就业后的适应为主,突出人职匹配,使人们很容易的将职业指导作为职业辅导的代名词,从而忽视职业观念、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稳定、完善的整个过程,造成严重的“短视”现象。在此观念引导下,职业辅导常常发生于毕业时、求职一刻,而不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全过程。其重点也在于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而不是长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设计。这样一种指导模式,以人为的方式活生生的割裂了人的整个自我发展、完善过程,也使被指导者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到职业选择阶段加紧补课、匆忙应对。
传统职业辅导短期性、阶段性的不足要求伸展职业辅导的时间跨度,实现职业规划终身化转向,更加注重终身学习,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意义上,职业辅导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它不应该成为一时作出的有关自己终身的决定,而应该是基于人们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观念,是经历整个教育历程、社会影响、自我认知才形成的;职业发展过程也如同大多数事物一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成若干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职业规划重点、特征、学习任务不同,而每个阶段又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将会促进或者阻碍下一阶段职业发展任务的完成,整个人生规划也在这环环相扣中得到时间的检验与推动。职业辅导就是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人的职业行为、发展阶段、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任务来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统一完整的自我形象,同时发展适切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接受考验,并转化为实际的职业,以满足个人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在我国高等医科院校中,职业辅导也迫切的需要实现职业规划的终身化转向,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制定为此提供了契机。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终身学习观被确立为基本原则,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终身学习能力、终生学习观念、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等范畴不断出现,某些情况下还预留了毕业生未来的学习发展空间。如《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第五条教育计划第十一款“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中”指出:“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基于全程化理解的终身学习观与生涯辅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扩展了教育的时间维度,使教育不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
3 职业辅导专业化转向:从职业信息供给调整到注重整合,提供完备的生涯辅导
职业辅导本应是全方位、专业化的辅导,它融入职业和生活双重角色,综合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知识,形成一个综合性整合范畴。然而,传统的职业指导过分强调职业角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职业认知与选择上,突出反映人的特质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关系,在工作方法上常常以授课为主,运用有限的教育形式实现“教”与“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职业辅导即就业指导的直观印象,从而忽视了与个人事业角色发展密切相关的其它角色,也忽视了对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在此观念引导下,我国高校职业辅导视域狭窄,方法有限,在实践中常常表现为就业指导课、就业信息供给和政策法规解读,形成了严重的“单一”现象。这样一种指导模式,只看到人的职业性一面而忽略其他,也没有深入的探索职业性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再加上指导手段的单一,使被指导者不能清晰全面的认识职业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区别与联系,不能获得全方位的辅导与咨询,导致职业辅导的效果欠佳。
传统职业辅导视域狭窄、方法有限的不足要求拓展职业辅导的思维维度,不仅注重教育更要注重实践,不仅关心职业选择,更要关心职业与生活的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面实现整合,提供完备的生涯辅导。“生涯的发展是一生的过程,生涯能力的培养是永续的活动。”③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的角色重叠与转换,在成功的表现某一角色过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的遇到职业困难,它有时发生在职业选择阶段,有时发生在职场过程中,这都需要提供综合全面的职业辅导。
在我国高等医科院校中,也迫切的需要实现职业辅导的全方位、专业化转向,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制度设计时就为此做了考虑,为实现更好的职业辅导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平台。从制度层面看,《标准》体系下的学生支持与咨询体系与整合的生涯辅导体系内容上保持一致。在《标准》中,学生支持与咨询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的平台,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认真执行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等各项内容。在内容上,《标准》体系下的学生支持与咨询体系与整合的生涯辅导体系是统一的,不仅包括求职择业指导,还涵盖了从学业辅导、生活辅导到心理辅导、创业辅导等诸多内容。此外,这样一个整合的平台也不限于相应机构和专门人员,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层次的人员全体参与、相互协调、形成合力,以此实现生涯辅导理念的普及,为大学生就业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推动下就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向,使高等医学教育理念、职业指导思路发生巨大变化,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全过程辅导成为教育的中心,可持续成为教育的主题。高等教育与生涯辅导的关系得以协调。高等医学教育成为“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阶段”,④生涯辅导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而将医学生职业发展与人的发展、完善有机结合。
立项:2009年南华大学教育改革课题
注释
①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②第六届国际生涯研讨会对生涯教育理念的阐述.转引自池忠军.生涯辅导渊源与方法辨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3(1):93.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但绝大多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课程名称和理念,继续沿袭着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舞蹈课时少,训练时间大大缩短,训练内容大大减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1]P143同时,学生基础差,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进而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的舞蹈老师教学内容不一,达成的目标也不清晰,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三门必修课程为主,适当增加幼儿园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始终按照学科理论课程的体系和标准开设,教学法经过20多年演变,也成了学科教育学。甚至教育技术也成为教育技术学,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舞蹈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把舞蹈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2]P97《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实现了理念和课程结构特别是编制形式的变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学前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学前教师教育为:1.儿童发展与学习,2.幼儿教育基础,3.幼儿活动与指导,4.幼儿园与家庭、社会,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职后培养的课程包括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体验三类。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一指引要求在舞蹈教学方面要打破教师教的痕迹,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适应幼儿和相关岗位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而且能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特点,学会欣赏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及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组织舞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如何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分析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是应该要认真思考并且,并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提供资源库
根据课程整合的总体要求,结合《意见》和《标准》的要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等视听媒体,收集与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丰富的舞蹈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基本功,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创编、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多种形式的舞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培养方案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注重《标准》中课程及模块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运用能力,切实落实按需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专业性与多样性结合,全面性与丰富性结合。
课程建设是方案开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学前专业理论性过深,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依据“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技能型课程教学,整合论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训练、各种风格舞蹈的表演能力、舞蹈创编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为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打破传统舞蹈教学仅仅是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小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课堂上一直交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特长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学习。鼓励小老师在教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推动学生兴趣小组的形成,提高学生可与学习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注重参与式、场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学生入职后能力转换的培养。
改革课程模式,实施分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学习,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备课、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及时反思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平台,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种载体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实训、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帮带”,舞蹈兴趣小组发挥导师作用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有效结合,继续推进完善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将舞蹈兴趣活动小组分为民族民间舞、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活动,一方面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巩固教师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舞蹈课堂学习的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利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组织系部学生活动,提高学生活动额参与性及活动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学前教育宣传月,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中参加实践体验。学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学生舞蹈编排、舞蹈表演,活动组织等能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目标。
(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改变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制度保障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教师进行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加速推进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学管理规范化,常规化,系统化,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及动态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资料整理等工作,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科学性、进而更好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引导教师形成规范、提高质量、注重细节、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
健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必要保障。实行校、系、教研室、班级四级督导制度,坚持把日常工作规范化,提高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在规范之中抓创新,在创新之中抓提高,在提高之中抓特色,构建出一套适应技能课教学改革的现代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