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状况范文

时间:2023-10-08 10:21:22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发展状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发展状况

第1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状况

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的市场需求令房地产事业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宏观经济策略的不确定性也映射出房地产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弊端问题。主体体现为,对生态环境没有进行良好保护,对于资源的利用分配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且构建的基础金融体系包含一定不完善性。一些开发单位为了最大化追求效益目标,令建设工程建筑过于密集,容积率水平较高,形成了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丛林”景观。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本来就欠缺良好的绿色空间,令市区逐步蓄积的污染无法快速向四周扩散,城市空气质量则每况愈下。倘若人们再长期生活在密集分布的建筑环境中,将更加感到紧张压抑,无法舒缓心情,将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房地产项目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的渗透,无法创建内涵气质、体现人文特点、乡土特征的优质精品建筑。加之开发方无法注重对社区环境的良好建设与保护,而是过分注重安居,忽视了乐居建设,令居民欠缺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绿地空间,无法令其放松身心、自由的亲近自然。当前,我国较多房地产注重粗放型管理,其效益目标的增长则主体靠土地、水资源以及能源的过度消耗,对于空间资源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房地产金融领域在我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阶段,然而其仍需促进信贷整体结构的继续优化调整,应由重视开发贷款逐步向消费信贷扩充更新,并应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提升贷款资产合理流动性,扩充二级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设。

二、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趋势

我国房地产经济建设发展,在未来会持续保持投资增长趋势,但其幅度将会有所回落。导致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我国宏观政策的良好调控。同时我国在今后的几年时间中,将继续调控投资增长。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则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股票上市手段基础上,还会涵盖企业债券发行、开发商及购房业主合伙入股建设等方式。同时还可基于资本市场,继续促进金融产品的优化创新。基于宏观政策方针的有效调控,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适用住房将持续发挥效用。其主体改革发展目标在于促进住房供应与分配的合理商业化,并实现良好的社会化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策略方针的实施正是基于特定条件,为合理实现该目标应用的措施。

1.房地产开发发展

房地产开发阶段中,其土地市场将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且建设用地总量的提升管控将更为严格。我国对于地方政府单位的应用土地以及管理工作应提升监管力度,做好预审管控,并有效抑制利用土地低价策略进行的招商引资发展行为。另外应有目的性抑制空置商品房的不良现象,应对其同销售商品房不断提升的价格矛盾问题做好有效处置。在一般竞争市场发展中,价格机制体现的作用为,一旦产品供给大于需求,将令产品形成较多的积压,这时厂商便会采用降价策略应对。而当产品供应无法满足需求时,厂商便会令产品价格提升。然而当前房地产发展的状况为,产品空置现象同价格提升一同存在。导致该矛盾现象的成因在于,一些地方在分配土地阶段中包含违规黑箱操作现象,势必为特定开发房地产项目区域范畴增加了较多进入壁垒。一些有一定发展实力的单位则无法实现健康良好的成长。同时一些小规模、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却能够依据特殊关系实现生存发展。为此,我们应创建良好的管控机制,制定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宣传,做好资质审核,严格杜绝违规操作现象。

2.房地产销售经营发展

房地产在销售经营阶段中,其价格水平将会持续上涨。由需求层面审视,当前对其产生变动影响的成因主要包括,我国上调银行贷款与存款利率,对二次购房行为进行调控,并抑制投机购房,做好拆迁建设规模的良好控制等。当前,我国居住水平仍然呈现出平均较低的特征,市场住房刚性需求较大。房地产市场则形成了首次购房以及改善购房需求为主体的发展环境,因此通过利率上调以及管控投机与二次购房行为,则无法对根本需求量形成显著影响。而在调控拆迁规模阶段中,虽然可影响需求状况,同时也会对供给状况产生影响。为此,我们应做好预测管理,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较快发展,城镇居民生活用于可支配的收入持续提升。加之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综合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状态。由供给层面来看,我国政府近期采取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土地严格管控、做好存贷款与项目资本金相关比例的调控,管理拆迁规模等宏观策略,则会对房地产发展的市场供给形成较大程度影响。由供求关系特点不难看出,近期虽然房地产价格将持续攀升,然而其升幅将形成一定回落。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中,其自身含有价格机制影响,可发挥资源配置调整的良好功能。房价的攀升将会令市场供给有所扩充,并形成部分需求。而政府单位则通过调控扩充了中等与低价位的房地产产品供应,对投机炒作行为形成了一定控制,并进一步抑制了房价的过高上涨。再者,政策调控初期阶段中,会对市场预期形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将进一步减缓房价增幅步伐。另外,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中,做好二手房市场调控,可进一步令其对新楼盘开发销售价格的提升形成一定抑制作用。目前,我国二手房市场逐步呈现出房源丰富性、购买人群多样性、整体消费需求呈现升级发展、热点地区呈现扩大提升等特征。然而由于银行借贷政策的不完善,形成了一定申贷难度,令二手房源无法充足释放,并形成了有效供给欠缺的状况。为此,我国应由中央至地方继续拓展一系列有关二手房市场交易管控的有利政策,并应推进已购公房的扩充上市,令二手房源呈现持续放量的发展状况,并伴随购房需求的显著提升,将令二手房市场提升活力,呈现出价格趋稳、合理上升的良好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之,针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实践阶段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我们只有科学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并做好预期发展策略制定,才能营造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促进房地产经济实现优质、健康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变异系数法;相对偏差模糊矩阵;安徽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安徽省经济转型下生态经济建设的评价与建议”(项目编号:201510378390)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14日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是粗放式模式所带来的恶果却频频出现:资源消耗过大、生态恶化、产能过剩。在经济转型下生态经济建设的提出,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使经济结构转型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变依靠投资和低端产品出口拉动经济的格局。要提高生态经济水平,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系统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当前,应从解决结构性问题入手,减少高能耗和低效率企业,鼓励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构建新型发展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生态农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生态经济建设水平。

一、相关文献综述

对生态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进行评价是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是对特定地区内不同子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要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合理的区分,强调区域内各生态要素的协调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当前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的研究有:黄和平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5个模块的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评价。李崇勇等基于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类评价指标,并介绍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张秀梅选取变异系数法、阈值法,基于PSR模型和GM(1,1)模型等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镇江为例,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封新林利用频度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独立性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法或因子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对安徽省各市进行分析。何伟军等通过构建生态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湖南省武夷山片区的25个县(区、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以建立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体系为基础,在变异系数法下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用来评价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生态经济建设基本状况。依据评价的结果对各城市的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出关于生态经济建设的改进措施,为抵御安徽省经济转型时的阵痛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材料。

二、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

(一)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的数量还要注重发展的质量,摆脱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建立以创新为基础的高效率发展模式。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对自然资源与环境进行有节制的开发和利用,以维持资源再生的能力和环境自我恢复能力。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维持生态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追求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在评价它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该依据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方便指标的选择和体系的建立。科学性:指标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反映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内在的机制。指标应该具有明确的概念,并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比较。完备性:生态经济系统中包含若干小系统,因此指标的选择应该兼顾各系统,反应更全面。独立性: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内容繁多的系统,各指标可能会存在重叠,因此在选取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独立性。数据可获得性:指标的选取应该注意到数据是否容易监测与获取。

若要建立生态经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根据以上分析建立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详见表1。(表1)

三、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

(一)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时,一般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而主观赋权法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客观赋权法。本文使用变异系数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是通过多项指标来进行的,如果某项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被评价对象,说明该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因而应该给该指标以较大的权重。

(二)建立相对偏差模糊矩阵评价模型。具体方法是:由不同的评价指标因素和安徽统计年鉴(2015)的原始数据得到一个原始数据的观测值矩阵,根据正逆指标的不同得到一个相对偏差模糊矩阵,最后结合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表2)

四、评价分析及建议

(一)评价分析。由表2可知,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黄山市生态经济建设情况较好,而淮南、马鞍山、淮北、安庆市的情况不容乐观,有待加强。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发展迅速,相比其他市它在经济方面更具优势,高校众多,其中高新产业和研究实验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全省遥遥领先。芜湖市靠近南京市,具有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快速,GDP增速全省第一位,产业结构合理、居民人均收入多、失业率低、社会服务设施健全。蚌埠市经济增速全省第二位,资源利用合理,尤其是废品利用率高;应当在维持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强环境建设,重返安徽省内第一方阵。黄山市是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黄山、西递、宏村等著名景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单位GDP能耗低而且节能环保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全省遥遥领先。淮南市是安徽省内知名的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环境资源问题是其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发挥自身地域特色的同时,还要追求经济全面发展,避免经济结构单一化。安庆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得分均位列全省倒数。经济增速慢,经济发展结构单一化、传统化,高新技术产业落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应注重加强居民环保节约意识,提高居民生活环境。马鞍山市虽地处安徽省东部,靠近南京市,但未能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率低下,缺乏城市特色发展产业。

从经济系统看,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这一指标在经济子系统中占比最大,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深度与潜力,合肥市达到了1.82%,而亳州市仅有0.08%,全省各市间的差异较大,存在一定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各市应当注重加强科研建设,走科技发展道路。从社会系统看,各市之间的整体差异并不大,就城镇失业率而言,淮北市、淮南市达到了4%,阜阳市只有1.53%,各市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小。从环境系统看,主要考虑的是对环境的破坏与保护两方面,其中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在整体中占比最大,突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淮南市是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节能环保占财政预算的比重,黄山市最高,为0.108%,与其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分不开的。从资源系统看,单位GDP工业用水量和危险物品综合利用率这两项指标比重很高,前项也符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事实,对危险品的处理既包括减轻对环境的危害也包括资源的合理利用,相当符合我们的主题。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资源评价指标排名也靠后,其经济发展缓慢和资源有效利用率存在一定关系。

(二)建议

1、制定绿色GDP评价标准,增加环保因素,更加关注绿色经济与持续发展,让生态经济评价标准深入人心。同时,推行绿色GDP政绩评价,使政府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经济建设中来。在现阶段,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因素,需要对不同地区提出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各有侧重。待状况有所改善后,再实行统一标准。

2、调整产业结构,突出特色。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朝着绿色、高效的方向调整是迫在眉睫的。注重产业的自主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大力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要根据地方特色,着重发展适合地域特色的绿色产业和发展模式。

3、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引导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创建生态友好型发展模式。树立典型带头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带动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限制,引导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4、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历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这两方面安徽省各市间的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不仅要对不达标的地区与企业加大惩罚力度,而且对表现突出的地区与产业进行奖励,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与不可妥协。

5、注重科研与教育的投入。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加快优秀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中的进程,同时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教育,使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经济建设问题。

安徽省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经济建设状况也有较大差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特色,结合相关政策,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道路,改善整个安徽省的生态经济建设,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和平,彭小琳,孔凡斌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J].生态学报,2014.34.11.

[2]李崇勇,陈森林,范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

[3]张秀梅.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镇江市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08.

[4]封新林.安徽省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5.

第3篇

1、理论依据

SSM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中,它将一定时期内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标准区(即在比较过程中所选取的参照量)作比较,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区域内各部门或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标准区相关部门或产业相比竞争力的大小,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SSM将一定时期内所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总量分解为三部分: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即区域经济增长总量(G)=份额分量(N)+结构偏离分量(P)+竞争力偏离分量(D)。其中份额分量是在计划期间特定区域按标准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到计划期末应增加的量。结构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与按标准区整体经济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计划期内区域各产业实际增长额与按标准区相应产业的增速所能达到的增长额之差。

2、模型建立

假设Yij(t)表示t时期j地区i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Rij表示一定时期内j地区i产业的增长率,则Ri(=ΣjRij)为标准区域的i产业的增长率,R(=ΣiΣjRij)为标准区域整体经济的增长率,那么:

ΔYij=Yij(t)-Yij(t0)

=Yij(t0)×R+Yij(t0)×(Ri-R)+Yij(t0)×(Rij-Ri)(1)

(1)式两端对i求和,则:

G=ΔYj=ΣjYij(t0)×R+ΣjYij(t0)×(Ri-R)+ΣjYij(t0)×(Rij-Ri)(2)

(2)式即为偏离份额方程。其中ΣjYij(t0)×R项为份额分量N,反应了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的增长率应该达到的水平;ΣjYij(t0)×(Ri-R)项为产业结构分量P,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合理程度;ΣjYij(t0)×(Rij-Ri)项为竞争力分量D,反应了研究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苏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是相对于苏南以及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而言的,放之全国,苏中的经济水平是处于领先地位的,所以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标准区域,考察了苏中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数据来源于2001—2008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2000—2007年跨度为8年,本文以2003年为界,分别考察了2000—2003年和2004—2007年的情况。运用SSM和(2)式,得到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003年之前苏中地区发展缓慢,多项指标落后于省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苏北。2000—2003年全省GDP增长45.18%,而苏中只有38.43%,GDP实际增长量与份额分量差额达108.96亿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下降29.24亿元,竞争力劣势拖累了79.68亿元(见表1)。2003年以来,苏中经济明显好转,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增长显著,超过全省及苏南近20个百分点。在GDP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当中,竞争力的加强贡献了4.94%,产业结构的优化虽然贡献了-0.78%,但比2003年之前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均比2003年之前有所提升(见表2),整体经济增长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

苏中在2003年之后快速发展,渐呈崛起之势。本文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以及中央对江苏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苏中的崛起是关键,为此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起先后提出了沿江、沿海开发战略,加大了对苏中地区的投资,相继建成通车润扬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崇启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宁启铁路等基础工程,大大完善了苏中地区的投资环境。此外,苏中地区在汽车与船舶制造、化工化学等工业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开放经济也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苏中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增长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2003年以来,苏中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及苏南水平,2003—2007年,苏中工业累计增长129%,全省和苏南为116.8%和116.4%。

八年来,第一产业总体上情况不容乐观。虽然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有所提高,但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产业竞争力也不断减弱。2000—2003年苏中第一产业增长比全省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少36.54%,而2004—2007年差距扩大到44.63%,其中因为竞争力的减弱就影响了16.77%。尽管产业结构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结构的不合理依然是导致苏中第一产业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的最大因素。

第二产业增长显著,实际增长量超过份额分量的部分由前4年的23.04亿元扩大到后4年的214.83亿元,增长达9倍,特别是2004—2007年,苏中第二产业增长了80.61%,分别比全省和苏南多17.04%和17.73%。在产业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竞争力也大幅提升,成为推动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最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后4年与前4年相比,产业结构没有更加优化,反而变得不合理,与竞争力的显著增强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影响产业发展超过全省增速的因素。

第三产业增长质量良好。实际增长量由落后份额分量变为赶超,其中后4年结构优化带来的增长量为106.71亿元,比前4年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竞争力也有微弱提升,但提升还不够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苏中三大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迅猛,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仍然慢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甚至呈不断恶化的趋势,与工业制造业大相径庭。另外,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主要以机械制造、化学化工、汽车与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电子通信设备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还不高,与苏南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发展苏中经济,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加工业,以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发展

苏中仍就以传统农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因此要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苏中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乡镇企业的繁荣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产业链。

2、加快苏中地区南通、扬州、泰州中心城区建设

加速中心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利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进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繁荣是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重要途径。苏中地区要抓住润扬大桥、苏通大桥等过江通道建成通车的时机,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主动承接上海、苏南等地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3、继续加大引资力度,整合提升产业链,坚持工业第一的方针

要引导外商投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延伸传统工业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内和各产业间的关联度,扩大经济的正外部性。

4、重视和发展民营经济

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活跃市场,在大力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挥民资作用,使得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苏中发展的三驾马车。

第4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第5篇

一、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州辖1市2县、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 2203个村民小组。至XX年底,农业户131850户,农业人口609395人,劳动力375981个,外出劳动力12264个。全州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777.4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9.2845万亩;园地 39.7257万亩;林地297.5659万亩;草地2.66万亩;水面6.8294万亩;其他301.4265万亩。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农村落实了,进行了各项改革。近年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XX年我州全面兑现了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橡胶良种苗木、能繁母猪等各种补贴补助,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特别是茶叶和橡胶价格飙升,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072.75万元,农民经营所得总额 159013.56万元,占总收入55.98%;总费用125186.49万元,占总收入的 44.07%,增8.84%;净收入总额 158886.26万元,占总收入55.93%,增15.48%;农民人均纯收入 2727元,比XX年增加311元,增13.53%。粮食总产量3.2万吨、干胶产量21.8万吨、茶叶2.5万吨、食糖97万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盖起了豪华的楼房,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车子。农民户均拥有1辆摩托车和拖拉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小轿车已经进入农户,村民喜气和知足溢于言表,以前狭窄的路面,也经过挖动慢慢扩宽,到处闪烁着繁荣与文明的光芒。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理财观念,一些农民产生了“小富即安”乱消费、奢侈浪费讲排场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的村民利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机大摆宴席、大吃大喝,花费大量钱财铺张比阔气,有的村民不求实用图虚荣,花不该花的钱购置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如有的山区的农民,由于村寨的道路基础设施还没有配套,就买了轿车,结果车子上不了山,只好寄存在山下,花费了大量资金后,却没有多大用处;有的村民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让他们任意乱花钱、逃学旷课、游手好闲、酗酒斗殴、惹事生非。不合理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开始出现一些。群众面对突然增加的巨额财富,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科学、合理消费意识及理财知识,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消费上“低收入、高消费”、“请客送礼”、“寅吃卯粮” 的现象,进入消费的误区。但从总体来看,我州农村经济处在一个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全州恩格尔系数为0.45),大多数农民都是刚刚走出节衣缩食的困境,绝大多数的农民手里有了钱以后,都是用于添置各类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条件,消费是理性的,是符合农村及农民现状的。

二、全州农村、农民收入及收入构成情况

**是一个农业州,农村(含农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全州农村人口(不含农场)人均经济作物面积约5亩,其中,橡胶和茶叶面积超过2/3,传统支柱产业胶、粮、糖、茶仍是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的收入也来自第一产业。

第6篇

摘要本文在借鉴各个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假日经济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论述以及假日经济的产生条件、研究目的和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各个省市假日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得出假日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产总值密切相关以及发展假日经济可以缩短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结论。

关键词假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潜力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假日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节假日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常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分别为集中性和消费性。

(二)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假日经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地位,以旅游、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假日出游盛行

曾几何时,旅游在中国人眼中曾经奢侈的事,但是随着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节假日逐渐地也为人们提供了出行旅游的机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假日经济的众多产业中,旅游业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2.购买力迅速扩大

每逢重大节假日,全国的各大城市几乎所有的商业街、大商场都会出现人流如潮、疯狂购买的场面。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商家大做营销文章,大打“价格牌”、“服务牌”,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购买欲望。

3.假日文化活动活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纯以观光、度假为内容的旅游活动正逐步渐向文化、知识层转变。人们越来越希望了解旅游地的风土文化,以民俗风情为内容的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假日经济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一)问题概要

我们以假日经济的典范旅游业为例,根据国际经验知道,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800~1000 美元

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而达到 4000 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当超过 10000 美元时,将会产生洲际旅游动机。那么,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国内居民普遍产生了国内旅游的需求。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证明,对中国 1999-2009 年人均 GDP 和国内旅游收入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分析,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均 GDP 的单位是元,国内旅游收入的单位是亿元),分析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知,人均 GDP 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即随着人均 GDP 的增长,人们的旅游花费将增加;但是旅游花费的增加在滞后一阶的条件下不是人均GDP增长的原因,它们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三)回归分析

人均 GDP 变化引起旅游收入变化量的多少,进一步做回归分析可得: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F统计量通过检验,回归系数也通过了t检验,表明方程拟合的比较好。人均GDP的系数是0.4296,说明人均GDP增加1元,将引起国内旅游收入增长4296万元。从中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来看,可以预见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将有很大地增长。

具体分析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消费向着教育、文化、娱乐、保健等休闲领域倾斜。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作的忙碌,假日经济成为什么闲下来后的优质选择。食物消费支出比例逐年下降,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显著增长,并且已成为仅次于食物消费的第二大消费内容。那么在未来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可以预见:人们用于假日休闲的消费将持续增加,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将得到明显丰富。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也可以看出居民家庭消费正在从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过渡。将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分别对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定量讨论恩格尔系数下降对人均旅游花费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恩格尔系数下降 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将增加17.31 元,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增加 10.22 元,其中城镇居民的模型拟合较好。目前中国家庭消费支出食物仍然占较大比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食物支出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因此人均游花费将有大的增长。

三、促进我国假日经济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要发展假日经济,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收入的增长水平跟上假日的延长程度,假日经济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分配应进一步合理化、公正化,尽量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恩格尔系数,从而达到共同富裕,共享假日。

创新假日制度。假日经济的软件建设可从制度创新着手。专家建议可实施假日制度创新的理念。比如工作单位可以采取带薪休假制、半天工作制等,由工作人员自选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256.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六版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4.6.16:449

第7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 海洋经济 协调发展

一、蓝色经济的发展环境

海洋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蓝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是联接东三省工业基地和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热点区,也是华东沿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排头兵。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城市,加上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蓝色经济相对于其他城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1]。

二、蓝色经济的界定

(一)蓝色经济的概念

蓝色经济是指包括临海经济、涉海经济、及海洋经济在内的多种复合经济的集成概念,其中涉海经济与临海经济是分别从产业经济及区域经济的观点出发来划分和界定的相关产业活动的统称,而海洋经济则是从海洋资源及与其相关的空间利用观点出发,包括海洋的开发、利用及保护等各种产业活动的总体。

(二)蓝色经济范围的界定

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海洋资源用途的广泛性,共同决定了蓝色经济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本文在之前文献对蓝色经济产业现况测算研究的基础上,依照核算和统计上的操作可行性,参照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蓝色经济所涉及的产业及其范围做出了界定[2]。为便于不同地区测算资料的相互比较,本文将蓝色经济按所属国民经济行业类别和生产活动的性质,分类为蓝色经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具体包括:

1.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水产服务产业、海水养殖产业和海洋捕捞产业。

2.第二产业。包括海洋相关工程建筑制造产业、海洋相关加工制造产业、临港工业以及涉海工业。

3.第三产业。包括滨海观光产业、涉海商品贸易产业、临港仓储产业、海洋餐饮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产业、滨海度假住宿产业和其他涉海服务产业等。

三、青岛市蓝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测算,2013年青岛市蓝色经济总产值达1317亿元,同比增长18.2%。

(一)第一产业基本稳定

青岛市海域面积远远大于其陆地面积,达1.38万平方千米,辖内自然港湾多达49处,各海湾内栖息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这些天然的条件使青岛发展海洋生物养殖有了巨大的资源优势。2013年,青岛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增长1.7%。近年来,青岛市在海洋科技的支持下,组织实施海洋水产科技立项,推广了一批试验成功的项目。蓝色经济实体得以壮大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洋渔业及海水养殖业经济总产值保持稳中有增。

(二)第二产业发展壮大

经过数年的培育与发展,第二产业已经在青岛蓝色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青岛市海洋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7.4%。

1.传统海洋产业快速发展。(1)水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呈现了“三化”的特点:一是市场开发呈现多元化;二是海洋水产品开发呈现精深化;三是海洋水产品经营推广呈现产业化。(2)海洋化工业:全市烧碱产量达25.7万吨,纯碱产量达121万吨,海盐等化工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3)海洋船舶制造业:海洋船舶制造业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已成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2.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借助和利用海洋资源以进行高新技术研发及生产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特征。据统计,2013年青岛海洋高技术产业完成产值约356.3亿元,同比增长16.2%,约占海洋产业产值的20.8%。目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临港工业迅猛发展。临港工业充分利用其接近港口可大幅降低运输成本的优势,发挥储运及中转集散特长,经过数十年的大力建设和发展,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力、重化工、通信电子和钢铁四大临港工业基地[3]。

(三)第三产业异军突起

2013年,海洋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6亿元,增长21.5%,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3%。青岛蓝色经济第三产业已然形成了海洋科研教育及服务、海洋交通运输和滨海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四、青岛蓝色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青岛的优势

1.充足的海洋资源为蓝色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舞台。青岛辖区海域1.38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达711.2公里,海岛总计69个,海湾共计49处,董家口、胶州湾、鳌山湾等都是海港建设的优秀选择。青岛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多样,自古就是海洋鱼虾的繁育场所。另外,青岛风光秀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2.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蓝色经济提供了重要保障。青岛港口集群建设基本成型,现已拥有生产性泊位1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跃居世界前六位。已开通的国内国际航线逾百条,空港客货运输能力达到4E标准。路网不断完善,铁路、高速公路联接国家网络。

3.众多的科研机构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作为我国海洋教学研究及国际交流基地,青岛有着全国密度最高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专业海洋人才。

4.较完整的产业生态为蓝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岛现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海洋产业生态。目前,海运业、渔业、海建业等传统产业发展态势保持平稳,海洋生物制药、船舶建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科教、海洋新材料等产业正在形成。

(二)青岛的不足

1.已有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渠道不畅。新兴海洋科技产业的产值仅占第二产业中逾千亿海洋产业总产值的一小部分,海洋高新技术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不成规模,有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技术成果转化率不尽如人意。

2.青岛缺乏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虽然青岛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没有形成强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相关产业,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二是现行各自为政的条块化管理体制妨害了新型高端文化旅游品牌的开发。

五、对加速蓝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深化对蓝色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推进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城市发展潜力,以更好地发挥青岛产业科研、海洋环境等优势,进而创造发展的新优势,展示海洋科研强市特色;有利于提升青岛竞争力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二)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尽快形成蓝色经济的竞争优势

结合实施“拥湾发展,环湾保护”战略,构筑“五区一带、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三)大力推动蓝色科技水平发展

培养海洋高端人才,打造一流的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平台,鼓励海洋企业以科技促发展。把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上日程,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促进校企联合。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交流。

(四)促使多元投资环境的形成

详细策划海洋项目的开发,把外部资金引入海洋高科及滨海开发等重点领域。引进国外人才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互利互补方针的指导下,与其他省市加强合作。

(五)促进可持续发展

加快相关法律的出台,加强执法力度,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海洋灾害预警机制和应急对策[4]。与沿海兄弟城市及国际组织联合建立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凯.巴多关于加快辽阳市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2(6).

[2]张樨樨.朱庆林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东岳论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