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5:12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CX2]地方高校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实效性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由于得到了明智的教育者的认同,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性健康教育课。笔者所在的学院成为《四川省学校性健康教育推行计划》项目的首批参与学校,笔者也于2007年3月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带进课堂。为了更好地摸索性健康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意义,以便在今后的实践中更能有的放矢、注重成效,笔者在课前课后分别作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本次选修性健康教育课的大学生,由于他们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年级(尽管学院规定只是一、二年级选课,可是实际上仍然有三、四年级的学生旁听)、学历层次(学院的专科和本科),故调查样本虽小,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院学生的性现状。课前调查125人,收回有效问卷123份,其中男生29份,占23.6%;女生94份,占76.4%。课后调查127人,收回有效问卷125份,其中男生33份,占26.4%;女生92份,占73.6%。
1.2 方 法
使用《四川省学校性健康教育推行计划》课题组编制的课前、课后问卷,进行无记名测试,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当场独立完成。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然后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选修性健康教育课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选修性健康教育课的目的是:希望学习性知识、接受性教育占71.5%,为了积学分占8.9%,出于好奇占8.1%,看到其他同学选自己也选的占3.3%,而课后调查上述四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83.2%、8.0%、5.6%和2.4%。可见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调查同学们选修该课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学习性知识接受性教育。
大学生选修性健康教育课最迫切希望解决的实际问题是:了解全面的性知识占69.1%,如何解决性失控和性道德的冲突占12.2%,如何减轻婚前的压力占11.5%,如何控制性冲动占9.3%,怎样面对异性的求爱和要求占7.9%。而课后上述几个方面分别是83.2%、7.2%、4.0%、3.2%、2.4%。
“你认为性健康教育课是否解决了你的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课后调查结果:回答“是”的占65.6%,回答“否”的占30.4%,有4.0%的没回答。可见大部分同学认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课解决了他们在两往中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
2.2 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
课后调查显示: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依次是:有一定影响占60.0%,非常大的占20.8%,影响不大的占16.8%,没影响的占2.4%;认为对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最有影响的性教育内容(限选三项)依次是:性道德和性法律占69.6%,性婚恋价值观占52.0%,占37.6%,性文化占33.6%,性形象占32.8%,性生理占32.0%,性心理占20.0%。
2.3 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规范的影响
据课后调查,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规范的影响依次是:影响非常大,更能约束自己的占48.0%;影响不大,但时时会想起老师的教诲占30.4%;课堂上触动大,现实中难以奏效占16.0%;没影响,仍如以往占5.6%。
2.4 性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婚前、婚外认识的影响
对于婚前,在课前调查中,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以及双方的婚姻选择权,应反对”的占4.9%,课后调查显示:“应反对”的占16.8%,上升了近12个百分点。对于婚外,据课前调查,认为婚外“不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应依法制裁”占61.0%,而课后占76.8%,上升了近1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经过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大学生对婚前、婚外的正确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5 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贞洁观的影响
认为贞洁“对男女双方都至关重要”,在课前调查中男生占34.5%,女生占46.8%;课后男、女生分别占48.9%、70.7%,课后对贞洁的正确认识男生上升了14.4%,女生上升了23.9%,就全体学生而言课前、课后调查分别是44.7%、64.8%,上升了20个百分点,这就显示出在选修课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对贞洁的正确认识都明显高于课前。
2.6 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性文化素质的影响
据课后调查显示:有43.2%的人认为性健康教育课达到了性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认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性文化素质的主要影响(可选三项)”依次是:增强了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律意识(占66.4%),把握了性生理性心理健康的常识(占65.6%),有效帮助了用文明和健康的方式建立异性友谊和爱情(占37.6%),懂得了科学的性概念(占32.0%),知道了怎样塑造大学生的文明性形象(占31.2%),认识到了接受性教育的重要(占28.8%),除此之外,主要影响还有懂得了用性的社会属性约束性的自然属性占14.4%,了解了婚姻生活的基本常识(占18.4%)和人类性文化的文明历史(占8.8%)。
2.7 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总体评价
庆幸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性教育(40.8%),了解了系统的性知识故收效很大(25.6%),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但收效不大(30.4%),将对自己一生的“”产生极大的影响(3.2%)
3 讨论与交流
3.1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效果
本次调查显示:有76.8%的人认为性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在全体大学生中开设”,有19.2%的人认为“就像现在这样开成公共选修课”,这第一项高于其他学者比如王进鑫的66.8%[1],刘木清的55.3%[2],方华的25.3%[3],也高于殷雪芬的71.4%[4],说明大学生对性健康教育的需求是很强烈的,同时也说明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性知识已经成为高校育人的现实需要。因此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大力开展性健康教育,应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使高校真正成为大学生接受高层次性教育的最佳场所。
3.2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3.2.1 性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自我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后有43.2%的同学认同性健康教育课达到了性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本次调查还显示:在塑造大学生的性形象方面,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应把“培养更具内涵的文化素质、举止谈吐优雅”作为自己性形象塑造的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与胡珍[5]教授的研究成果一致,这就让大学生找到了塑造完美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性健康教育也教会了大学生缓解和调控自己和性冲动的方式和方法,引导他们将的强烈能量转移到学习、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等活动中去,通过有意识的各种学习、工作和文娱活动,以及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等合理途径来陶冶个人性情和高尚情操。因此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自我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
3.2.2 性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正确择偶、获得终身幸福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在性文化素质方面的影响说明:性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增强了性道德意识和性法律意识,把握了性生理性心理健康的常识,有效帮助了大学生用文明和健康的方式建立异性友谊和爱情,同时调查表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认为应把“事业心、感情和性格脾气”作为自己择偶标准的必备选项,这也与胡珍[6]教授的研究成果一致。这就有助于避免大学生为了追求单纯爱情而误入歧途,从而有利于他们事业和工作的发展,也有利于今后对下一代的教育,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幸福和安定。
3.3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3.1 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从本次调查来看,性健康教育也不是那么称心如意的,还有缺憾以及待完善的地方,比如仍有30.4%的同学认为性健康教育课没解决在两往中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也有16%的同学否认“性健康教育达到了性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有40.8%的同学“说不清楚”;仍有16.8%的同学认为性健康教育对自己的性观念影响不大,有2.4%的同学认为没影响;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有30.4%的同学对这门课的评价是:“了解了一些性知识,但收获不大”。这就充分说明:要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并取得更好的成效,今后还应该更多的了解和研究同学们的实际情况,部分同学对该课抱有较高的希望,我们还须改进和完善教学,以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以满足学生的期望和需求。
3.3.2 需要加强难点问题的研究性健康教育的两大重点(性生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性法律教育)中,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普及较为容易,而企图改变学生日益开放的性观念,进而减少或杜绝婚前的发生,似乎并不那么简单甚至是不可能的。进行性健康教育怎样指导大学生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性道德、性法律观,怎样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始终要作为一个难点来认真研究。
3.3.3 制约性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在于师资的欠缺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学习态度已经不是问题,重要的是师资的培养和专门的训练。尽管高校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很高,但是在“性科学的研究和自身的性情”方面能胜任大学生性教育的教师很少[7],地方高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能胜任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教师更少。尽管从2004年起,胡珍教授就承担了四川省卫生厅继续教育改革项目“四川省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及师资培训”,对省内部分高校及中学性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但仍然不能满足师资队伍在更大范围的需要。这需要社会以及各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这一庞大的工程。
参考文献
1、7 王进鑫,柴继贵,胡珍.大学生性教育实效性的总体评价[J].中国性科学,2004,13(6):1-4.
2 刘木清,李晓波等.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探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55-2156.
3 方华,江剑平.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性知识需求与性知识来源[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63.
4 殷雪芬.在大学中设置性教育必修课的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7):53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覆盖到了包括教育行业在内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时代忠实的“接触体”,互联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网络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健康。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然在新时期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开展大学生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如何针对大学生特点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的渗透与普及正在改变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模式,网络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形成自己突出的特点——多元化与开放化。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有着自己的行为模式与心理特点,网络教育更能促进他们内心的释放。但网络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是双面性的,在看到网络给教育带来好处和便利的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着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探索,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与人格。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诸多优势,可以更大程度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调节机制,从而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1.资源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互联网时代,资源和信息存在网络式的传播与发展,这些资源与信息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丰富多样,能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学生现在上网比较方便,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围内的文字、图书与视频等资源。此外,大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上均可以对资源进行编辑与传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连接的形式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多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畴与内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比较单一,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多元化与开放化的教育环境。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心理教育的形式与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型与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模式,例如教育论坛、专家在线咨询、心理健康视频讲解等。这些形式都可以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这些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当然,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育方法。大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与资源进行线上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另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开大学生对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扰,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3.突破时空等因素的限制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台是互联网,基于互联网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变得时时存在、刻刻存在。这种不受限制于时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彻底摒除了传统心理教育的缺点,更符合时代的特点,使得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心理健康专家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更灵活。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家资源有限,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从大学生角度讲,不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应不同,学生的基数又很大,要实现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要克服很多困难,操作起来非常不便利。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都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性的学科,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科的发展规模,并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创新,才可以达到目的,高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大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心理、思想情况也不尽相同。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重视这种特点开展差异性的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个体、不同成长阶段选择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在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多进行内容上、方法上的灵活运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要尝试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从业者正确看待网络资源与工具,将其视为一种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现有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化与多样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与形式,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则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服务对象,要关注“大学生”这一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看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过程性,要从深层次挖掘实质,在这一教育过程中要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义情怀,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和谐良好的环境。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概念,在倡导这一教育过程的时候,注重与围绕学生主体,挖掘精神方面的内涵,努力提升大学生群体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对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开辟网络平台
互联网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内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体主导对象互动理念等。大学阶段是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要努力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与资源,如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网站专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块,这些行为都可以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导。高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以促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养成正确调节心理的方法,养成正确的网路教育观念,正确使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调研
有效开展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调研可以引导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依赖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效地进行预测与防治,更顺利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3.创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学生情感体验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应依托于学生主体进行,增强互动交流与情感体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传输给学生正确的心理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上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在教学环节中增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而并非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像与动画等形式让学生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释放心理的不愉快。
4.传统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各有优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应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要结合两者的优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更加主动、自觉与大胆地开展相关内容,但其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可以作为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与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晓梅.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能量正向转化的教育机制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
[2]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3]邓立.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丽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4)
[5]崔浩.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
[6]储璧茜,郭峰,沙莹.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J].价值工程.2014(03)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迈入了普及化阶段,加上社会竞争的加剧,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在面对市场竞争和社会现象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常常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假如任由这种心理障碍积累势必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学习、生活。为了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国家政府、高职院校及社会各界给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关注,这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多层次、多因素互动的过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涵及特性,应该系统地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稳定性与时代性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体,这是其发展的根本。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两种力量,即维持系统稳定的力量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力量,它们之间相互碰撞和对抗。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既是稳定的,又是变化的,且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稳定性与时代性,通过对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集中体现出来。其中,继承是基础和前提,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决定了其连续性以及稳定性。而创新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方向,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充实新质的过程。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时兼具稳定性与时代性。
1.2 规律性与目的性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内在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这是由事物内部诸多要素间的本质联系决定的。简单来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规律包括:矛盾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这一特征告诉我们,应该遵循其内含的规律性,进而循序渐进地予以开展。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始终不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更多地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选择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手段等,致力于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实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1.3 内涵性与外延性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分为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两个层面。其中,内涵发展主要体现了事物本质属性的变化。而外延发展则是对事物外部领域的拓展。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而言,其内涵发展满足了社会与学生的需求,主要从本质、特性以及功能完善入手。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育内容以及改革教育方法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发展,主要体现在师资建设、规模扩张和领域拓展上。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还限定在学生范围内,忽视了对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园环境的服务,在学生生活中的渗透还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层次。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内涵与外延两个层次。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笔者结合上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征的分析,罗列了以下几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构建课程体系
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考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行为训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需要在遵循注重理论学习、强调实践应用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特征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各阶段课程教育的有效连接。同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及生活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效能。除此之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包括多媒体、投影仪、影音设备等,通过感官刺激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尽管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必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师资建设强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是主导,他们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实效。随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它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地培训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高职院校相关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并且层次参差不齐。目前,从事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有德育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以及团委干部等。综合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职少、兼职多,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匮乏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教育部及各级主管部门日渐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提出了一些培训要求,出台了一系列资格认定制度,采取了诸多落实编制、职称评定、规范管理等举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将日趋专业化,逐步实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为此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3 教育对象丰富
以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其一切内容研究、课程培训等相关工作都围绕这个中心开展,重在解决如何辅助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问题。然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并不是生活在“封闭的世界”里,他们的心理健康始终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还直接或间接地受教师、管理员等素质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将逐步实现对象的转变。具体来讲就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学生、教师以及管理者,对教师教学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重视解决教师或管理者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心理学问题,并不断优化教育物质条件和文化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其面向的不单单是学生主体,同时还应该为教师、管理者以及校园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提升其教育实效的根本。
2.4 涉猎领域扩宽
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强调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积极防治出现的心理障碍。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一些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性教育,但是尚未进入普及化状态,也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反只是视为常规性项目予以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为其学习、生活、交际以及就业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完成补救模式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确定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辅以有效的治疗方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等途径将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主有机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5 参与主体多样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辅导的需求,很多国外学校开始扩充辅导力量。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构建校内以辅导员、教学教师、学生干部为一体的服务网络体系。在充分发挥教学教师功能的同时,利用辅导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完善的辅导,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学生干部辅导,建立校内和谐关系,利用学生之间的可亲近性,互帮互助,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兴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能力测验、知识考评等渠道,选择合适的学生担任辅导干部,对其进行简短的培训之后,使之帮助自己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师要着重注意及时更新他们的辅导方法和辅导技能,实时端正其工作认知和态度,由这部分学生完成个别同学的心理健康辅导任务,如此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范围,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参与,要求相关教师做好联通工作,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优质和全面的服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探析
虽然大学生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有了较为丰富阅历,心理也更显得成熟一些,但是也仍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情绪及心理上的波动,极易造成思想偏差、行为偏差,不利于大学生成为国家需要人才。基于这个情况,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创新教育模式,切实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切实引导大学生走出迷茫、负面状态,从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与价值。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1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
社会在进步、人才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大学生需要做到全方面发展,只有可能提升自身价值。这种全面发展,除了专业知识、技能上的掌握,还需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这也是大学生日后就业中的优势与亮点,显然心理脆弱、敏感的学生,并不符合社会需求,只有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才有助于大学生日后就业,才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作为评判人才的其中一项标准,需要大学生具备这项素质,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需落实具体教学措施,那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不显著的,也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有必要做出教育模式上的创新。
1.2是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成效是明显的,教学结果是突出的,且已经做到了与社会需求同步提升。高校也应正视自身教学职能,积极满足教育要求、顺应社会发展,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就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自身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主体,只有抓好学生心理教育,才能更好打造本校人才,才能更好提升本校价值与影响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只有将创新举措落实到大学生身上,才能更好满足教育要求、完成教育使命,也才能更好顺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需求人才,有助于高校长远发展。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
2.1彻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及校领导往往不重视心理教育这门课程,将更多的视线聚焦到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上、专业技能掌握上,认为这两面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那么重要,这是错误的教学观念,且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长的时间,也影响了想到多的教师及领导。当下,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必须要做出彻底改变,改变以往认知与态度,并用一种前瞻眼光看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校领导应彻底消除心理健康不重要这种观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成才进行挂钩,做到专业技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手抓,切实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付出精力、心血及资金上的支持。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教学重心的转变,有利于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活动顺利举办,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各项措施顺利落实到位。
2.2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辅助基地
除了高校及教师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积极配备心理健康课程的辅助基地,如一对一心理辅导办公室、心理帮扶咨询室等等,切实搭配心理健康课程,给予大学生心理关怀与心理指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理论课程,没有较多的说服力,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帮扶作用受到限制,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无力特性,这也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助基地的根本缘由。这些心理辅助基地,可以定期对有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定期追踪、探访,切实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并对生活困难、遭受重大事件打击的学生带去关怀与慰问,切实弥补教学不足,切实发挥出强大心理辅导作用。
2.3整合高校资源,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也离不开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应当和校领导建立密切交流,且在交流过后达成一致共识,整合校园资源,努力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切实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切实带给大学生积极影响。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的资金及人脉,搭建只服务于本校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上每天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每天换着花样的增添心理健康教材中的内容,并每天由专人搜集相关社会案件,填充到网站中,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此外,还应在网站中开辟交流通道,让学生、教师在交流版块中畅所欲言,加深师生交流,切实通过网络交流渠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做到了教育目的,可谓一举两得。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搭建,目的是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也能让校领导、心理方面教师第一时间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切实辅助了心理健康课程,也切实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且将这种作用最终落实到了大学生身上,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定义;观念;情绪;意义
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引发社会当中的各类问题。其中,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前列,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更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方面,努力培养现代大学生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人性中的真善美品质,努力不要被现阶段社会的不良现象所影响。将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全新理论和正能量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双向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实行积极心理学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1.营造积极观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旨在发现和发展人性当中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也是符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思想。现代人类更多关注在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方面并且寻求解决,是一种消极式的心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防,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当中的困难。
2.预防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达到克服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着防范负面情绪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让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通过自身的力量预防和治疗负面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升华教学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希望大学生不要遇到相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单纯地将这门课程归类到病理式教育当中,对于发展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并不看重。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明白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努力培养大学生本身的优秀品质。这样也就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丰富教学内容的成效。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教育陷入瓶颈。在失去了病例讲解之后就会陷入到没有素材可讲的尴尬境界。而积极心理学能够丰富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入手,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师有物可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单调。
3.拓展教学途径
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品质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其中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也就达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相反,前者关注人类本身的优良品质,强调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人文情怀,为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全新的诠释,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培养人类本身具有的积极信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努力开发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并不断发展。积极面对大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保证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能让大学生有着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和某种需要满足的情绪并且伴随着愉悦心理的主观体验。对于提高人类积极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有着显著的成效。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提高应对消极事物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效果,而这也就是一个情绪体验完成的过程。
3.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完善,能够让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教育理念,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下引导大学生塑造和培养他们本身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培养层面,即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能力。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社会;教育体系;策略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至今已超过三千万,居全世界之最。高校学生已成为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最近几年频频见诸报端或充斥网络的大学生自杀或他杀新闻,更使这一部分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度重视。自“十一五”以来,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是与日俱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在党的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新形势下,如何及时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便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的活动,可以使受教育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全的个性,从而增强其面对未来可能受到的心理冲击的适应力,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内容与功能上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普及,其中包括端正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态度;二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这被国内外学者认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包括提高调节适应能力、塑造优良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减少心因性疾病的出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包括医学型、教育发展型和教育综合型三种模式。在我国心理咨询界,最早得到广泛应用的是医学模式,到了九十年代主要转为教育发展型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时代的发展,学者又倾向于以教育发展型为主,医学型为辅,积极面向社会的教育综合型模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的学校心理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心理、身体上受到伤害的人数激增,由这部分人群引起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成为困扰人类发展的极大问题,各国政府转而寻求心理学的帮助,从而使心理学这门学科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心理学在更大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学校开始引入专业的心理学家来担任心理辅导工作者,将专业人士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中来,许多国家甚至建立了一套从小学至大学的完整体系。
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于80年代,党和政府曾出台过一系列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客观来说,这种成就和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需求尚不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简单化、对象局部化、认识片面化、目的功利化等。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存在以补救性教育为主的倾向,重心理治疗而轻发展性教育,大把的资源投入到对已发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极端心理事件的处理上。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转变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的,高校应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尽量避免以强制措施去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视角下的转变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谐校园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反过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优美舒心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等。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还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量。校园文化活动则可以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能力、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及各管理层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学生身心处于和谐的状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