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7 15:45:09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第1篇

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指导课前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探究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了解文化的继承性;利用课堂时间让个别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 教学过程设计

1、传统文化面面观

(导入)张岱年老先生的话引出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

(多媒体展示)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作品

设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陶瓷)什么瓷?——青花瓷

也许我们许多同学对青花瓷并不熟悉,但这种传统艺术品却与我们古老的文明的国度有着不解之缘,产于唐代,成熟于元朝,盛行于明代,而在清康熙年间达到巅峰,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几百年间,民族精神的火炬薪火相传,青花瓷不但没有灰飞烟灭,却因其珍贵而成为收藏家们的挚爱,因其绘画装饰清秀素雅而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家居瓷器的首选,更因其间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让某些人陶醉、歌唱……

春节晚会上,周杰伦演唱的歌曲——《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所有的观众,歌中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中国风分外动人,加上周董含糊的哼唱,一种超凡的意境盎然而生……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这首歌,在这之前,请大家留意:歌词中有哪些词汇传神地描绘出传世青花瓷的风采?——

(多媒体播放)《青花瓷》

学生:认真观看、思考、讨论。

师:提问并归纳总结。“素胚”“天青色”“仕女图”“牡丹”“泼墨山水画”等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首佳作。综

转贴于

观周董的歌,几乎每一首都在演绎着传统——民俗、古建筑、传统乐器以及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的“孝”都有所体现。

一言以概之,从周杰伦的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传统文化在今天

(过渡)接下来我们再运用上述事例,进一步探讨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当周杰伦站在春晚的舞台上,他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热爱,而是一个歌唱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年轻人,一个用传统去演绎现代、创造经典的歌手,一个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我们通过歌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中华民族风。这就是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的体现。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歌词中传达出的“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古代人们把它看作最重要的德行之一,甚至认为只有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才是“孝”。而现代我们提倡的“孝”,则是周杰伦在歌词中表达出来的意思,即在长辈与晚辈人格平等前提下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当然还有关爱和陪伴。

设问:从“孝”的演变,我们可看出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也就是说,“孝”这种中华传统思想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即尊敬长辈,但具体内涵却因时而变――即去除盲目的部分,封建的等级思想,顺应社会生活,强调了在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尊敬与孝顺。

(3)作用的双重性

通过以上对“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们成长的作用。    (过渡)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展示)历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特色

一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地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张艺谋)08奥运会开幕式之困惑

设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发挥其积极作用呢?

学生:思考,出谋献策。

第2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京剧是我国国粹;对京剧产生兴趣。

2.简单了解有关京剧的知识,从而对京剧感兴趣,从中得到有益的学习经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平时喜欢干什么啊?喜欢听歌吗?喜欢听谁的?能唱几句吗?老师这里带来了一首歌李玉刚《新贵妃醉酒》。这首歌就是流行音乐与传统戏曲的结合。

中国的戏曲剧种种类繁多,你知道的有哪些?只知道京剧吗?还有吗?(吕剧)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咱们的国粹——京剧。

交流欣赏:

师:课前同学们都已经预习了,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教师随机板书基本功、唱腔、行当、脸谱等。这节课咱们就来了解这些内容。

师:你们喜欢哪一个?脸谱,关于脸谱你都知道些什么?知道什么代表人物吗?

课前小组内都画了脸谱,咱们一起来看看哪个小组画的最好?(互相评一评)最好的老师奖励你们上台来当一回小老师点击电脑上的几个问题考一考同学们。

师:哪个小组想先来介绍啊?你得说说你们的理由啊?(学生说)

真正的脸谱是画到脸上的。经过先打底,再涂彩,勾画、填黑这些步骤把人物表现的惟妙惟肖。

有的艺术家已经把脸谱典型形象融入到演唱当中了。请看《说唱脸谱》

京剧艺术不仅脸谱独具民族特色,其他内容也很有趣呢。

二、回归课本,学习京剧基本知识

下面咱们再读书,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表演形式:

师:京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

出示:京剧的表演形式。(唱、念、做、打、舞)

“唱”是指唱功,是京剧的最主要形式,大家请看。(出示唱的片段)教师补充:京剧中的这种唱法是一字多音,叫拖腔。另外,京剧还要求字正腔圆。

“念“是念白,就是指人物的对话。听一段,试一试。(师评价学生学得快,有学习京剧的天赋。)

“做”也就是表演。而“打”和“舞”其实为一类。指台上的舞蹈和武打。做指的是手、眼、表情等上身动作的表演,而打是京剧舞台上传统武术和舞蹈动作的结合。

其实,在舞台上任何京剧的表演不会采取单一的形式,而是这些表演形式融为一体。

唱腔

师:京剧不仅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它的唱腔也非常富有表现力。对于京剧唱腔你有哪些了解吗?

生: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唱腔。(出示西皮和二黄)还有其他的了解吗?

师:京剧唱腔很多,比如反西皮、反而黄等。但主要是以西皮二黄两大唱腔为主。下面咱们听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四郎探母是杨家将里的杨四郎深夜探望老母亲,情节感人。所以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大探二是讲的是宫廷发生内乱,有奸臣想要谋朝篡位,所以采用了唱腔凝重浑厚的二黄唱腔。)

行当: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能胜任京剧里面的一个角色。比如,咱们班的女生可以胜任“旦”角。(出示)

男同学也可以胜任京剧里的“生”角(出示)

师:生、旦是京剧里面很重要的行当,它们还可以进行分类。(出示生、旦的分类)

补充介绍刀马旦和武旦的不同。出示生的分类,然后说咱们男同学就是里面的——小生。

师:京剧除了生和旦,还有哪几种行当?(请学生介绍,教师随机出示。)

丑, 文丑、武丑(丑角一般采用比较滑稽幽默的表演形式,)俗话说:“无丑不成戏。看过丑角的表演吗?咱们欣赏一段。(边看边评价:动作灵活、夸张,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行动滑稽。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老师采访一下,看过了有什么感受?

三、 游戏巩固,再次感受京剧的魅力

下面咱们来做个小游戏。看图片猜京剧行当。

总结:京剧是集基本功、唱腔、行当、脸谱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咱们具体到一出戏中再来看看这种表演艺术的融合。欣赏《贵妃醉酒》

学唱

师:了解了这么多,咱们身边有会唱的吗?其实京剧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比如名段《卖水》里面的几句念白咱们就能学,咱们试一试。

第3篇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党的十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思想成果一脉相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促进者、组织者、发起者,学生能利用各种条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是通过传统文化进行涵养的。本节课力求用中华传统文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在全面理解友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用儒家关于仁和人性善恶的探讨解读为什么要践行友善,之后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

【教学对象分析】

我校初一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有着基本的体会和感悟,对于善恶已经具有了基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但还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友善为何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及中国价值观的传承并未进行深入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修身善行方面尚且存在不足,不利于“友善”价值观的践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悟到友善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热爱并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增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主动性,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主动践行友善。

3.知识目标:知道友善的基本内涵;了解中国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观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解“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情景感悟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六尺巷》。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呢,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庭院为邻,两家庭院是共用一堵墙,平日里也相安无事。一日,两家因重修府邸时所用的宅基地的院墙起了争执,怎么办呢?去县衙让大人评评理吧,可两家都是官宦人家,县衙大人两方都不敢得罪,也丝毫不敢偏袒,于是争执数月也难以定夺。可这么耗下去也不是事儿啊,于是张家人想了一法儿,不是咱京城有人嘛,派人快马加鞭给张英送了一封家书,张英阅罢,立即给张家人写了信并寄回。

设问:“大学士张英是怎么回的信?”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直接把那首诗回答出来。

教师将回信进行展示并设问:“你们猜,今天这地儿还在么?”学生猜测并回答。师:没错,今天这地儿还在,不仅在,而且成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成为了安徽桐城一张响亮名片。

通过六尺巷的故事以及恰当的提问,引起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关注,激发学生对我国倡导正确价值观的态度。

2.释义友善。

设问一:“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友善的?”

设问二:“同学们刚才针对友善都谈了自己的相关见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辞海关于“友善”是如何注释的?”

设问三:“咱们学校刚刚结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的评选活动,大部分班级都选取了友善作为班会主题,同学还记不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是如何界定的?”

通过聊一聊、说一说,拉近学生与上课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认识友善,使学生明确友善的内涵。

过渡:友善不只是今天提出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的。

3.追溯友善。

设问:“儒家有一个关于道德标准的‘五常’,谁知道这五常指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仁义礼智信”是儒家的“五常”道德标准,那么老师考考你们,这儒家五常里哪个最直接的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

学生讨论后可能大部分都说仁,也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师:到底说得对不对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五常是怎么解释的?

师:首先结合学生的现实体验进行“五常”内涵的释义,最后指出,在这五常里,仁是最基本、最普遍、最高的道德标准,它的内涵也比我们刚才说的丰富,它最直接地包含了关于友善的道德要求。至于是否准确,咱们同学回去查阅一下相关的材料,我们下节课再进行探讨。

通过儒家的五常的道德要求切人,使学生能对儒家的至善“仁”有最基本的认识,从而看到儒家道德体系中善的影子。

铺垫:观点罗列并碰撞。

通过学生熟知的《三字经》引入到本课,接下来探讨的主题“人性本善”,以及与孟子的“性本善”相对应的观点——荀子的“性本恶”。

设问:现在老师想听听咱们同学的看法,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观点的?你们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

学生在小组探讨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认可“人性本善”,有的认可“人性本恶”,有的认为“人性既善又恶”,有的认为“人性既非善也非恶”(详细回答略)

师:补充明代王阳明“非善非恶心之本”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补充说明,刚才同学针对人性善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想补充一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既善又恶以及人性非善非恶并非完全对立的,这是历史上存在的关于人性探讨的几种基本观点。

使学生在分析和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通过观点的冲击碰撞,再加上老师的追问和引导,能够明确关于人性善恶的基本体会,进一步增强辨别善恶的能力,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并为下文理解孟苟的基本观点以及增强修身养性主动性做好铺垫。

探讨一:性本善

引导:孟子究竟是怎样说明人性本善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首先得了解孟子所探讨的人的本性或天性是什么啊?

师:人生下来就需要吃饭、睡觉满足各种生理欲望,但这不是人之本性,而是人之本能,因为动物也有这些追求。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同学思考并回答,可能大部分同学指出意识、思考和发达的大脑……顺势进行引导:在这个基础上,孟子认为最根本的区别是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并且在他看来,这四心人皆有之,若没有,便不能称其为人。而这四心便是人之本性,孟子称之为“良知”,人性之善,也就体现在这四心上。

创设情境:我们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儿掉进了井里面,我们会产生什么心理?那么你们的这种同情和怜悯是为了讨好小孩儿的父母吗?是为了在社会中获得好的名声吗?

因为这完全是发自于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这也是我们人性之善的体现。所以孟子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自然,人的本性没有不善的,水(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不向下流的。

追问一:既然人性本是善的,那么为什么社会现实中还存在恶行?

追问二:后天环境的外在影响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一定会出现恶行吗?

师总结:所以由此可知,不管一个人是否做出了恶行,内在的善心和善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孟子提出,人可以通过“存其心、养其性”,保存自己的善心,涵养自己的善性而实现善。

探讨二:性本恶

引导:我们探讨完了人性本善,那么荀子是怎样说明人性本恶的?

师: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恶,他的善,是人为的。(对于学生理解“伪”可能是伪装进行纠正)

追问一:既然荀子说人性是本恶的,那么社会现实中就是恶行遍地了,是这样吗?

追问二:那我们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出现恶性外化于行,导致恶行遍地?

师总结:虽然苟子认为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可以通过“明礼仪以化之”,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实现善。

诱导性设问:通过刚才关于孟子和苟子人性善恶的探讨,我们是否可以总结出,儒家的伦理道德的主流观念是什么?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师总结:不管是孟子还是荀子,还是后代的其他的儒学思想家,大多是向善的。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体会友善。

咱们同学有没有听闻社会上的或者发生在你身边的友善的事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下?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友善的体会和感悟。

师讲述“光头行动”的故事,江西宜春学院有一位罹患白血病的大三女学生,她的身边出现一群充满友爱的同学,为了让玉梅不因为光头而尴尬,他们班26个男同学集体剃了光头。假设说一个因白血病而成为光头的女学生在咱们班,我们如果是作为她的同学该怎么办?这个故事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有什么启发?

学生自我反思

师总结:践行友善不仅需要善心和善性,还需要善行,需要方法。

过渡:除了我们前文中所探讨的善恶问题,知行问题也是儒家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

5.践行友善。

思考:知是什么?行是什么?

师:一般情况下,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行为,但儒家最重视的问题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在儒家看来,知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行指人的道德行为和伦理实践。

思考讨论并回答:知和行谁在先谁在后?谁更重要?

学生针对知行关系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知先行后,行先知后……

师:至于知行关系,实际上,历代儒家大都主张知先行后,但这并不是说轻视行动,恰恰相反,儒家非常重视道德知识引导下的道德实践,并且中华传统文化在整体上也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强调学以致用。对行动的重视在孔子那里表现尤为突出,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是强调知行并重的,甚至是更加注重“行”。关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到了宋明理学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思想。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真正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引发道德行为,而每一个道德行为,一定同时包含着相应的道德观念,知行在本质上是合一的。

6.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这个主题,回溯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最后的落脚点——友善的践行,便是我们今天探讨的善恶问题和知行问题结果的融合,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也应该做到的仁心善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便是友善,它也是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课堂反思】

收获:在这节课中,学生会有一些收获,不仅是知识上的认识,更多的是对友善这一价值观的思考。作为学生应该意识到,友善不仅仅是今天才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它是自古就被社会倡导的,因此在现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具有了民族根基和文化认同。相信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在本堂课中我主要采取开放式探究讨论和启发式诱导,关于人性善恶以及知行关系的思考会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还会在思维上有所收益。

不足:因为本堂课是将当下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友善溯源,因而文章最终落脚点是思想品德课程还是传统文化探究课我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最终使得本堂课的定位不够准确。

【专家点评】(黄京,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政治特级教师)

本节课是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师独特的视角,深刻的认识,精心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本节课的逻辑线索清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友善的内涵,再由儒家思想中的“仁”及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引导学生认知为什么要提倡友善?之后带领学生在体验身边的友善基础之上,用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重和宋明理学中的知行合一,探讨怎么样践行友善。这样的流程设计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本节课注重认知的课堂生成性。教师通过环环紧扣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讨论交流的学生系列活动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生成认识,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最后,本节课开放性的设计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在践行友善环节的处理上,以问题为先导,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辩论中激发深层次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4篇

本框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地位如何,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课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时,主要运用多媒体上课,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拥有一定生活体验,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本框题的内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平时有所闻、有所见、有所感,对研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这一课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参与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

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 、学习 、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丰富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师生共同探究中构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课堂小辩论。通过针对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展开课堂小辩论,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知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并发现问题,搜集有关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的由来及特点的相关资料。2、思考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文化传播在促进中外文化继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将一起继续学习第四课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第一个框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进入新课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节课的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问题探究。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

观看图片思考:1、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呢?(学生发言)

知识拓展: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2、你能说说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什么能够保留至今吗?(学生讨论)

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知识归纳: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等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存在于现实中,那么,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对媒体展示图片:

探究活动:你知道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打上了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吗?这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会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思想:诚信;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

中国的传统习俗:用红色表达着强烈的生命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喜庆、热烈与祥和。传统文化体现在会徽上,这说明了:会徽从传统思想、文学艺术和习俗的角度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各民族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知识归纳: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探究活动:你能说说“和谐社会”的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有怎样的关系吗?(学生讨论)

学生探讨后,教师归纳: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知识归纳: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与时俱进)

顺应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积极作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消极作用)。

(过渡)既然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既可能起积极作用,又可能起消极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呢?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呢?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组织课堂小辩论: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

知识归纳: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九、课堂小结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1、传统文化的形成(含义);2、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性、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等。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应与时俱进)。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必要性;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十、巩固练习

第5篇

一、图片导入新课

师出示:古城、塔和桥的图片。

渡:我国不仅有保存完整的古城和数不清的塔桥,还有多姿多彩的楼阁。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古城建筑的一种新形式――楼阁。(板书)

[点评:本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学过的古城建筑形式,同时引出本课要探究的新形式――楼阁。]

二、了解楼阁

先请生说说“楼阁是什么样的建筑”,然后师补充材料:

1.文字材料 早期楼与阁是有区别的,楼指重屋,在建筑群中处于次要位置;阁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建筑,在建筑群中居主要位置。后来,楼与阁互通,没有严格的区分,楼阁多为木结构。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

了解楼阁的形式:城楼这种楼阁形式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阙楼、市楼和望楼在汉代就已经成为楼阁的主要建筑形式了。

[点评:教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重,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楼阁是什么样的。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学生一知半解时,师通过补充文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楼阁,以及楼阁的形式。]

师结:了解了楼阁和楼阁的形式,我们一起走进楼阁!

三、走进楼阁

请生说一说自己查了哪座楼阁的资料?通过什么方法查找到资料的?查资料时面对潮水般的资料,你是如何取舍的?

[点评:课堂上,常见孩子们拿着一摞规整的打印材料。孩子和家长往往机械地认为材料打印的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我们常常发现,孩子们手中的材料往往都是大人越俎代庖的,他们对这份材料无从甚解,这样的搜集来的材料失去了搜集资料的意义。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特设置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会搜集资料,提取资料,并会分享资料。]

渡:我们以“黄鹤楼”为例来分享同学们查找的资料。

1.走近黄鹤楼

1.1先请同桌两个说一说自己对黄鹤楼的了解?再全班交流。交流时师抽取查找资料的角度并板书:位置;盛誉;传说;建筑特点;楹联;诗词;图片。

[点评:通过以“黄鹤楼”为例,引导学生知道交流名楼资料的角度为:位置、盛誉、传说、楹联、诗词、图片等方面,为后面分享滕王阁、阅江楼和岳阳楼的资料作准备,同时为学生争做小导游做准备。同时,在交流资料时,先请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遵循孩子们的认识规律,对查找的资料先熟悉后交流。]

2.交流资料:滕王阁、岳阳楼和阅江楼的资料

2.1交流时注意形式多样。每交流完一组,请其它的小组补充然后师就交流内容提问一个问题。

师点拨:阅江楼雕梁画栋的美。特别是阅江楼屋顶的藻井金龙,这条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点评:通过小组介绍和全班交流滕王阁、阅江楼和岳阳楼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三大名楼,为下一环节争做小导游做准备。交流资料,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特在每组交流完资料后,教师设计一个问题进行抢答,并进行奖励,激发孩子们仔细听,认真看。同时,在交流阅江楼的资料时,老师承接着学生们对阅江楼的交流,点拨阅江楼中雕梁画栋的美,渗透对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的赞美。]

2.2师结:刚才我们交流的这四大楼阁被称为“江南四大名楼”。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飞想像:(补充两首古诗的吟诵。)

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登楼一游,或会四方之客,或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乘兴而来,尽兴而去。他们留下的诗文和故事也使得名楼多一些浓浓的文学色彩。(板书:文学)

[点评:通过交流资料,教师点拨体现名楼的文学色彩!同时补充两首古诗的吟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师引:我们刚才介绍的这些方面,如果加上一个自我介绍那就是一份“导游词”呢!请生:谁能模仿导游进行自我介绍呢?生说,师评,发学生一张楼阁的彩图。

[点评:课堂是生活的体现,此环节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再现生活,同时为争做小导游做准备。]

2.3争做小导游,先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点评:利用争做小导游的方式引领整堂课,教师通过送名楼的彩图为奖品这一评价手段,激发课堂争做小导游的积极性。]

师结:“江南四大名楼”,都是用来登高望远,浏览风景的!还有一种楼阁是用来庋藏的,如天一阁――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佛教中的塔也是楼阁的一种!

[点评:这个环节教师在总结楼阁的作用!]

师补充:被誉为“千年不倒翁”的应县木塔,用去近一万立方米的木材,没用一根铁钉,竟然“千年不倒”,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它巧妙运用了卯榫结构和斗拱设计实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就是利用斗拱设计建造的。

[点评:教师以“千年不倒翁”为例,引导孩子们体会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进而体会苦代劳动者的智慧。同时,引出中国馆的图片,渗透现代人们对这种技术的传承和运用!]

3.拓展延伸

渡:楼阁还有很多民间说法!我国民间的“名楼”“十大名楼”之说分别指的是哪些名楼?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市?交流,开启曼妙楼阁之旅。

四、楼阁之旅:配乐欣赏图片

[点评:此环节进行课外拓展,请孩子们展示资料的同时,欣赏楼阁的千姿百态,让孩子们感受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楼阁建筑之美。]

五、楼阁寻根

第6篇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第7篇

传统文化的意义层次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角度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视觉元素层、设计经验层、哲学观念层,它们在空间结构上关系就像是一个金字塔形。视觉元素层作为底层,表现为有形、可见物质文化的总和;设计经验层为中间层,表现为无形、可感的技艺和巧思等;哲学观念层是传统文化的上层,表现为感悟的、无形的哲学观念。视觉元素层由于有着丰富的外观形式,再加上其多样的物质媒介,如此便为教学提供了实用的视觉符号素材。设计经验层——历代能工巧匠从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以其独特人格、风格,及其多样行业分工,激起了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的相结合。上层,它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说是对人生、自然、宇宙哲学的一种反思,给设计理念和相关行为造成深层影响。往底层我们看到的就是传统文化生动具体的体现;往上层就会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刻精练。

二、融入传统文化对民族的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其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将前辈们不断创新、时间的经验予以继承,形成了我们现有的优良文化,这其实是我们最金贵的资源,其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继续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还可以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觉性,在学习和继承中汲取优秀的精神财富,使我们的整个民族充满不竭的动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视觉元素层

在设计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视觉的符号,采用的形式为设计课题来表达设计的创意。设计应用的过程中,将我们的现代表现手法与设计思维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简单地描摹与挪用。可以从各个不同的程度来尝试对符号元素予以分类分解、概念同构,或者是重构等艺术加工。以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保障学生对此的熟悉,并以此促进学生认识和了解视觉元素中所有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修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之,我们采用熟悉的传统文化视觉元素作为载体来搭建信息传递,能第一时间吸引眼球,引发观者内心的共鸣,激发默契感,达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说在传统春节期间,元宵节的彩灯,那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吉祥物品,彩灯集特有的光、色、形为三位一体,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有着我国民族特色的那种节日氛围,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典型的视觉符号。元宵彩灯是以纸和竹条为基本原料的,不仅构造手法独特、种类多样,而且有着丰富的寓意。在设计教学中应用民间文化的视觉元素,使得传统民俗文化在设计作品中有所体现,丰富设计者的一种情感体验。

四、设计经验层

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一个设计,最重要的保证就是丰富的项目设计经验,传统文化所为我们提供的,其中有许多设计经验都是超具价值的。计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园林设计师,在他的《园治•掇山》中说到了不同场所叠石、假山营建的目标效果与设计方法,为园林设计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予以借鉴,《园治》中,不但有相关的实践层面规则和经验,更高的一条艺术规则也被提出:“构园无格,体宜因借。”营造园林,要与实地的气候环境、地理相宜;与园主人的知趣、财力、身份相宜。书房室内环境的设计,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书斋来说,那更是有着独到的追求,与完全不同的见解。功能上讲:书斋——当时文士“怡情悦性、修行养生”的私人空间,它的功能有别于卧室、厅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间场所。书房环境的设计,最需要体现的是:陈设品的位置经营与选择。排列物品讲究排偶、参差、错综等,来使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意蕴得到提升;选择陈设品要从色泽、形制、工艺、质地等方面来考量。书房的陈设总体来说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进行更换陈设物品,或者对布局进行调整,可带来生气,改善心境。设计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实时对学生的感受与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导,将见过的、学习过的设计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

五、哲学观念层

每个时代都有象征他那个时代的精神,我们民族时代精神结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道两家,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互补,共同在传统文化的演化与传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它们的核心观念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观念对传统设计理念与造物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能够实现“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够合理利用材料品质,根据地理环境和季节气候等天然因素,去实现的。去雕饰的追求,对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们不能人工雕凿,另一方面说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真正高层次的追求是能够培养出思考设计问题从哲学层面的人才。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