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5:09
序论:在您撰写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明确目标。
2、做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3、确定工作方针和推行步骤。
4、明确各部门质量管理的职能,建立质量责任制。
关键词:企业管理;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产品的质量成本是指在建筑产品(工程项目)的设计、实现及使用阶段为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及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损失,是建筑质量管理的
经济表现。根据质量成本的定义,一般将其分为四个组成部分:预防成本(Preventioncost)、鉴定成本(AppraisaI cost)、内部损失(InternaI faiIure cost)、外部损失(ExternaI faiIure cost),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俗称为PAF法。质量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的分析、预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统计核算,最终达到从质量中要效益的目的。
1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及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资料表明[1],近几年来,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已卓有成效,具体反映在房屋竣工面积的优良品率大幅上升。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2012年房屋竣工面积优良品率已达到43.04%,较上一年增长了14.9%。然而,量大面广的建筑工程质量的现状仍然不理想,一般房屋工程质量形势仍很严峻。2012年9月,建设部、监察部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联合检查组对除外的30个省市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了检查,共抽查了275个工程,其中一些工程因勘察、设计、施工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而存在结构安全或防火隐患。如控制性钻孔数量不足、结构计算书不全、抗震构造柱设置不符合规定、混凝土强度不足、楼板厚度不均匀、钢筋严重偏位等。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发生的一些房屋倒塌、桥梁坍塌等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财产乃至生命的损失,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建筑业质量管理现状的反思。各部门、各企业都逐渐意识到了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TOM等正逐步向纵深方向推进,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绝大多数人并未真正领悟到质量不仅是免费的而且是增值的,但前提条件是要将质量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即要考虑质量的经济性。离开成本谈质量是没有意义的。例如目前房地产业的中低档房尤受青睐,就是因为对目前大多数消费群体来说高档房的建设标准存在质量过剩,其滞销一方面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资金周转问题,另一方面使国家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这个例子也说明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及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一个最适宜的质量水平。这个适宜的质量水平如何确定及如何评价质量管理的效果正是建筑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的范畴。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建筑企业质量成本的完整统计数据,美国建筑业协会(CII)统计结果表明,建筑产品的返工成本约占项目总成本的12.4%。英国AbduI-rahman调查报告中的结果为5%~6%。虽然所占的比例降低了,可是对于工程产品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成本来说,5%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据我国的统计结果表明,每年因建筑物倒塌造成损失高达1 000亿元人民币。因此对社会各界关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呼吁,必须重新审视,研究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正是当务之急。
2 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我国仅少数企业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而且这些企业大多只停留在做事后的部分成本(如损失成本)的统计工作。真正能提供四个部分完整数据的很少,建筑企业开展这项工作的就更少了,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
2.1 认识观念的问题
(1) 由于长期以来建筑产品大多数都是国有资产,其建设责任主体长期得不到落实,使人们对“建筑产品”是商品的认识不足,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将工程项目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结合起来,偏离了商品的根本属性。在这种情况下,讲质量成本管理是缺乏认识前提的。
(2) 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缺乏认识。首先,很多人的认识仍停留在“高质量就要高成本”上,将质量与成本完全对立起来[2]。其次,人们虽然了解到劣质产品的一些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却并不能肯定。朱兰博士的质量成本理论中“矿中黄金”的概念经典地揭示了企业通过对不良品的开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建筑市场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1)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需求的迅猛增加,加之建筑业的低门槛,导致建筑企业无限制地扩张,造成了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严重不平衡,供远大于求;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及
法规未能跟上或没有落实执行,使建筑市场竞争过度而无序。
(2) 由于建筑行业属于高地方保护的产业(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地方保护程度排在各行业的第四位),整个市场缺乏真正的完全竞争环境,不利于各地区技术、管理经验的交流与渗透。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一些强制性法律、法规不能彻底执行,也扰乱了建筑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使某些并不优秀的建筑企业在招揽工程项目时却能拿到工程任务,降低了其他企业认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及质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甚至怀疑起其必要性,从而阻碍了该项工作的推行。
2.3 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内部条件不成熟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的分析、预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统计核算,最终达到从质量中要效益的目的。可见,质量成本管理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而目前我国企业中运用管理会计的还较少,使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些数据资料无法从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得到,加重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任务,影响了企业在做决策时对其效应/ 费用比的认同程度。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也要求建筑企业建立起基于计算机的质量管理信息
系统,以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效率。再在此基础上开发质量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降低质量成本管理的成本。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业只实现了低水平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使质量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失去了可快速准确共享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了其成本。
2.4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硬件短缺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计算机、网络等一些硬件设备不齐全,阻碍了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探讨
针对本文阐述的我国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当前促进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改善质量管理的绩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宣传教育,加深对质量成本的认识要意识到质量成本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降低的空间也很大,因此应进行全员的宣传教育。首先是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重要意义的教育,其次是对企业的统计和财会人员进行教育,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质量成本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3.2 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制
首先,立法和执法部门要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拒不服从者给予严惩;其次要逐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使之更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条款,打破地区间正常竞争的障碍,逐步消除地方保护和垄断,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做好准备。
3.3 改善企业内部的软、硬件,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如计算机的普及、办公条件的改善,减轻全体员工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来。按部门进行统计核算,对工作效果明显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将质量成本管理的绩效直接与员工利益挂钩,鼓励各部门争相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其次,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并逐步采纳管理会计体系,不断提高会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为质量成本管理提供充分的基础数据,减轻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1.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质量第一观点就是要求施工质量必须达到设计要求和标准规范的规定,符合承包施工合同的要求。
2.为用户服务的观点:为了控制好每一工序的施工质量,要求上道工序把下道工序是为用户,按质量标准作好上道工序,再交下道工序继续施工,工序之间要衔接好,防止弄虚作假。
3.预防为主的观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坚持预防发生质量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对生产以前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注意施工方法和工艺是否符合施工技术规程,权衡建筑材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关键工程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等等。
4.一切用数据说话的观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从量变到质变,任何质量都反映一定的数量,评价一个工程或工序的质量应依靠反映实际的必要的数据,来评价它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而不是凭表面现象或主观论证。因次,在质量控制工作中,要充分注意取样,化验或材料检验等工作,以足够的数据证明工程的质量是合格的。
二.四个阶段,八个步骤
质量管理过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e),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简称为PDCA循环,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首先提出的,故又称为“戴明环”。PDCA循环体现了全国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PDCA循环特点是:1.大循环要按照四个阶段不停地转动。2.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3.每转动一次要提高一次,关键在于处理。
为了保证PDCA循环有效地转动,有必要把循环的工作的进一步具体化,
一般细分为八个步骤.
阶段 工作步骤
计划(P)
1.检查质量现状,找出存在问题
2.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3.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4.研究和制定出明确的措施计划
实施(D) 5.认真实施和执行预定的措施计划
检查(C) 6.检查执行措施计划后的效果
处理(A) 7.通过总结,巩固成果,将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失败的原因作为教训
8.把遗留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在上述八个步骤中,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工作,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
三.七中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七种,即直方图、排列图、因果分析图、控制图、统计分析表、分层法等。
1.直方图
直方图又称频数(或频率)分布直方图,它是把从生产工序收集来的数据经过整理后,再分成若干组,画出以组距为底边、以频数为高度的一系列矩形图。直方图可以对某质量特征来观察其分布状态,分析其分布位置、偏差大小。直方图法的优点是:计算和绘图比较方便,既能明确表示质量的分布情况,也能较准确地得出质量特征的平均值和标准偏差。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随时间变化数据的群内和群间的波动,要求收集的数据较多,一般至少在50个以上,否则难以反映其质量的规律。
2、排列图
排列图又称主项因素分析图、帕累托图,它是按照出现各种质量问题的频数,按大小次序排列,寻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主次因素,以便抓住关键,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控制图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按照数理统计的原理,在直角坐标系内画有质量控制界限,描述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波动状态的图形。这种利用控制图区分质量波动的原因分析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管理方法,称为控制图法。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4、因果分析图
根据排列图找出主要因素,用因果分析图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通常不外乎人、机器、材料、方法、环境等五个方面。在一个大原因中,还有中原因、小原因,应一一列出,如鱼刺状,并框出主要原因。根据主要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措施实施后,再通过排列图等,检查其效果。
5、散布图
散布图采用分析影响质量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纵坐标代表某项质量指标,横坐标代表影响质量的某种原因。由于质量指标和原因之间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关系,故散布图中的点子可能比较分散,但可以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指标和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
6、统计调查表
统计调查表法简称为调查表法或统计分析表法,是利用统计整理数据和分析质量问题的各种表格,对影响质量的原因作粗略分析和判断。在质量控制活动中,使用这种方法简便灵活,便于整理数据,可随时监视质量动态,并能为其他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 项目管理 挣值分析 质量成本 应用研究
一、挣值分析法原理
挣值是专门用来有效地度量和比较已完成作业量和计划要完成作业量的一个变量,它是挣值分析法的关键要素。
挣值分析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考虑项目执行的综合绩效时,将项目在某个检查点的计划工作预算成本(BCWS)、已完成工作实际成本(ACWP)和已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这3个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然后通过对评价指标的计算进行项目的绩效分析。
项目在执行和控制中,应随时进行项目的检查,包括成本的开支和进度的执行情况,在对成本和进度进行综合分析时,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成本偏差CV=BCWP-ACWP;(2)进度偏差SV=BCWP-BCWS;(3)成本绩效指标CPI=BCWP/ACWP;(4)进度绩效指标SPI=BCWP/BCWS。
上述指标中,若CV
二、质量成本基本原理
质量成本(COQ)是指为避免评估产品或服务是否符合要求及产品或服务不符合要求(返工)发生的所有费用。质量成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确保和保障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即控制成本,它会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另一部分是由于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即损失成本,它会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三、基于质量成本的挣值综合控制方法
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有多种,考虑到与挣值管理中的成本一致,笔者选用限额费用控制法,即限定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来控制质量成本,如果实际比例大于计划比例,表示没有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需要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如果实际比例小于计划比例,则表示比计划质量水平高,若比例相差太大就会造成质量过剩,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由于引入了质量成本,挣值原理的可选变量除了BCWS、BCWP、ACWP三个基本参数外,增加了三种与质量成本有关的变量:
1.已完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QBCWP,即在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
2.已完工作的实际质量成本QAWCP,即在该时刻实际累计完成的工作的实际质量成本;
3.计划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QBCWS,即在该时刻计划累计完成的工作的预算质量成本。
其中,预算质量成本=预算费用×i,i是在项目设计阶段中限定的质量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0
实际质量成本额QACWP:某一时点已完成的工作所实际花费质量成本的总金额,它等于质量成本账户上的总费用。
利用以上四个变量即可以比较分析项目的成本、进度、质量的绩效和状况。BCWP与ACWP实际是在同样进度(相同工作量)下的价值比较,它反映了项目单位成本控制的状况和效率;BCWP与BCWS是在同样价格体系(预算价)下的工作量的比较,它用货币量综合反映了项目进度的总体状况;QACWP与ACWP是在同样进度(相同工作量)下的价值比较,它反映了项目质量的经济性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将BCWP与BCWS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进度的绩效和执行效果;将BCWP与ACWP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成本的绩效和执行效果;将第四个基本值QAWCP与ACWP进行对比,以评估和预测项目质量的绩效和执行效果:
(l)进度执行效果指数SPI=BCWP/BCWS,SPI大于、小于或等于1,表示进度提前、延后或等于计划值。当SPI1时,我们同样要分析进度提前的原因,如果是由于质量水平没达到而使进度提前,就必须采取措施使质量水平提高,必要时可以延长进度。
(2)成本执行效果指数CPI,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衡量:
单位成本执行效果指数UCPI=ACWP/BCWP;
总成本执行效果指数TCPI=ACWP/BCWS;
当CPI小于、大于或等于1,表示成本减少、增加或等于计划值。当CPI>1时,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成本增加的原因,是由质量还是进度引起的成本增加,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成本开支;当CPI
(3)质量执行效果指数QPI=QACWP/ACWP,QPI大于、小于或等于i,表示质量经济性降低、提高或等于计划值,并且0≤QPI≤1。当QPI>i时,我们应该分析质量成本增加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当QPI≤i时,我们同样要分析原因,并继续保持。
四、总结
通过成本―质量―进度综合控制分析方法,可分析工程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的计划完成情况;可以预计项目进度变动对成本的影响,项目质量变动对进度和成本的影响,项目进度、成本、质量变动趋势与结果的预测,以及项目要按期完工需采取的纠偏措施。
参考文献:
[1]孙慧著:项目成本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质量管理;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适航;机载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3
一、前言
目前中国国内航空机载软件的自主研发起步比较晚,而大部分参与的公司/人员,由于之前质量管理的经验,形成一些固定的质量管理思维。随着国内民用航空产品市场的增加和国家对民用航空产品的重视,以及机载软件的技术日益发展成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研究和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客户和适航的要求。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相关的基础和标准,不管是国际航空标准AS9100,还是一些工业标准(包括DO-178B),以及一些已经的适航标准(包括Order8110.49)等等,更加关注产品在计划、设计、生产直至交付的所有节点中的每个过程,注重质量管理过程体系和程序的建立;按照建立的体系和程序执行相关过程,强调所有过程进行记录并保证可追溯性。笔者通过对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研发过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包括AS9100、适航法规、先进的工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对实际质量管理状态进行总结,提炼出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就航空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如何贯彻和应用这三个基本特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确保航空机载软件的交付满足客户及适航要求。以下内容是个人就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及应用进行浅显的论述。
二、质量管理三个基本特性的概念
要想在机载软件的生命周期内贯彻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首先需要了解三个特性的基本概念,只有对其概念和意义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在生命周期过程中应用和贯彻这三个基本特性。
1.完整性,指应确保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覆盖。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如果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操作过程,也就谈不上质量管理。完整性也可以总结为“写我所做”;
2.符合性,指在设计和制造以及交付过程的所有操作应符合相应的文件/程序、符合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以及产品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和工艺。符合性是质量管理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执行过程。符合性可以总结为“做我所写”;
3.可追溯性,即应将所有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记录,确保在发生不符合时,能获得相应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反馈,也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改进的必备。可追溯性可以总结为“记我所做”。
三、理解和应用
可以将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总结为质量管理中的三句话: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也通过这三句话,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个三个基本特性涵盖了航空机载软件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和要点。以下内容就笔者在现有质量管理状态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就这三个特性如何应用,进行简单的阐述:
1.完整性
完整性,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首要任务是是建立完整覆盖顾客要求、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建立?民航产业有自己行业的质量标准――AS9100,按AS9100的条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框架。对于航空机载软件来说,仅仅满足AS9100的要求是不够的。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中,必须同时要考虑适航规章的相关要求,包括DO-178B、Order8110.49。笔者认为以下图形象地形容AS9100和适航标准之于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图1 质量管理体系和AS9100及适航要求三者间的关系图
根据实际参与项目预投产质量管理体系的适航审定经验以及实际参与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使用符合性矩阵分析的方法,通过建立程序和AS/9100及适航标准三者之间的符合性矩阵,一方面明确AS9100和相关适航标准的各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矩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完整性状态。下表为方法中采用的简易的矩阵表:
注1: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简单列出表头,其中横行中可以列出AS9100条款号;左侧纵列可以列出相关适航条款要求,在表的右侧某一栏中可以列出体系程序的名称。表格可以根据条款的详细程度进行调整;表格因人而异,可调整以适合本企业的相关要求。
注2:对应矩阵中,可以采用标志方式,如完全满足,用表示;如果AS9100条例满足,但是不满足适航要求,用表示;如AS9100条例不满足,但是适航要求满足,用表示;
随着适航标准不断更新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的积累,公司同样需要不断改善和持续改进体系文件以切实满足质量管理的完整性要求,如DO-178B升级为DO-178C,则公司应针对升级前后版本识别,确保质量管理的动态完整性。完整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确保质量管理中体系文件/程序的完整覆盖,才能有效保证质量管理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有效率、有组织的进行。
2.符合性
符合性,之于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来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确保符合性,首要任务是建立满足符合性的方法。日本质量大师石川馨认为:“当引进某种做事的方法时,很自然要考虑这种方法是否合适。通常我们根据过去的结果与经验或传统的方法做出决策。适当的评估将使这种决策变得更加有效,同时工作过程中的数据对于评估工作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对应质量行业中老话“不是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最佳的方法,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方法”。对于一个企业的质量人来说,应该清晰自身企业所处的规模、阶段,并选择相应的方法以确保符合性。符合性,是PDCA过程方法最重要的环节。笔者个人觉得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要的操作流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图2 符合性实施流程图
注:对于任何产品来说,数据的积累是产品优化,行业的发展的基础。
结合上述流程图,以机载软件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发过程为例,具体操作可以参考如下:
针对机载软件研发过程,利用电子检查单(peer review)方式进行过程把关。
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方面培训,要言明使用检查单的意义和作用。
建立每个过程作业指导书,找出每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将关键要素导入到电子数据库中。
依据检查单内容,对实际项目研发过程进行评审和检查,将每个关键要素的检查结果导入数据库。
以数据库为基础,针对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管理过程和/或相关产品设计构型进行改正和/或预防。
注:实现数据库与检查单相连接,通过在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使其自动生成检查单;一方面减少不同素质的人员造成检查单内容的差异,另一方面有利于人员更专注于产品检查和改进的本身,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性,是一个持续改进螺旋过程,是建立在公司的质量管理基础上,逐步的改善,根据机载软件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方法以确保符合性。
3.可追溯性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可追溯性的意义在于验证完整性和符合性,另外也在于后续过程的软件维护和升级,以及航线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排查出问题所在,找到根本原因。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是确保可追溯性的前提。在DO-178B和AS9100中可以查询有关配置管理的规定,根据AS9100要求和适航要求以及DO-178B建立配置管理程序。在机载软件的配置管理过程中,
首先需要针对机载软件相关阶段建立配置基线,包括需求基线,设计基线;
针对所有需求、源代码、目标代码建立追溯矩阵;
如果机载软件已经建立配置基线,其中的任何更改,都需要按照配置管理程序(计划)的更改控制流程实施更改;
按要求定期进行配置审核,并编制配置管理报告;
按照加载规程实施机载软件加载前环境确认,并填写加载记录。
现如今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引进新的工具软件,如对于机载软件需求的管理,一般会采用DOORs软件进行管理。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更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简单输入自动实现,容易检索等等,给员工工作带来很大的便捷性,降低了人为错误,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所谓高度化集成的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建立不同的模块,然后在模块后台实现数据库支持。以航空机载软件的几大过程为例,包括计划过程,,需求过程,设计过程,编码过程过程,供应商管理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块,在各个模块之间共享同一个数据库;对于每个模块之间再细分子过程,为每个子过程建立窗口。高度集成化信息平台能够将一个机载软件完整生命周期所有信息记录在同一平台上实施分类保存,可以通过菜单拉取机载软件配置项,了解其当前状态,链接到供应商管理,进一步了解供应商的需求和编码状态。
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体现,只有实际工作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识,才能确保机载软件的可追溯性。也才能真正确保机载软件产品满足初始适航和持续适航能力。可追溯性确保了质量管理真正的实现。
四、三个基本特性之间的关联
三性,用综合性的话语来描述:针对航空机载软件的每个过程,按照AS9100/适航要求建立完善的机载软件质量管理体系程序和方法以及计划;每个过程的操作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做好相关记录。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用三句话概括他们的关系: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实际质量管理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三个特性割裂开来对待。在实际操作中,完整性是质量管理的必备因素,充分条件,只有满足了完整性,才能确保符合性和可追溯性的实现;符合性是质量管理过程的主体,满足了符合性,才能体现了质量管理完整性的同时能确保质量管理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可追溯性的实现才能体现完整性和符合性的实现。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当三性中有一点不满足要求,其他两性也就不能满足要求,进一步说明质量管理失控。
在实际机载软件的需求和设计编码中,只有确保各项活动满足质量管理的三个基本特性――完整性、符合性、可追溯性,才能实现质量的过程方法管理,才能充分说明质量管理的完善有效,才能真正确保航空机载软件满足系统功能和适航要求,最终确保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五、结语
对于机载软件来说,实现其功能和运行已非难事,难点是如何使航空机载软件在满足安全的情况,实现成本降低,技术性能提高,以持续满足客户和适航要求,最终获得更高市场份额。相信通过满足质量管理的三性:从小处来看,可以培训企业所有员工的质量意识,在航空机载软件研发生命周期中更注重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过程活动,降低了研发的成本;从大处来看,也使得缩小与国际先进航空研发企业的思想和流程上的差距,使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以进一步缩小与其之间的技术差距。
笔者清楚,就单单质量管理本身来说,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过程管理方法,并实际应用于企业,为企业带来益处,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笔者更清楚,质量管理,受制于产品研发技术,单单发展好质量管理流程,并不能带来根本性地变化。要想真正实现中国自主研发的民航产品进入市场,甚至走出国门,需要从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循序渐进的改善。套用屈原前辈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沃尔特-休哈特(Water A.Shewhart),统计过程控制[J].决胜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2009-9,2-8.
[2]菲利普-克劳斯比(PhilipB.Crosby),质量管理――从A到Y[J].决胜未来-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方法,2009-9,80-89.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在于:(1)管理的内容是全面的,即不仅要管好产品质量,还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2)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从产品的设计、制造、辅助生产、供应服务、销售直至使用的全过程,均需把好质量管理关;(3)管理的人员是全面的,企业的全体人员都是质量管理的参与者,因而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的质量管理方法。(4)管理的方法是全面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管理方法,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包括科学的组织工作、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技术改造措施等。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1)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要把管理重点从产品质量的事后检验转移到对生产流程的质量控制,即从管“结果”转移到管“原因”。(2)树立“以下道工序为用户,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观念,以期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3)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产品质量实行量化管理。通过数据把握质量波动情况,为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便有的放矢地对生产流程进行调控,改进产品质量。(4)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标准化。确保质量管理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统一系统内协调运作,严格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使产品质量不断得以提高。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美国面临着质量管理的新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大为提高,从注重一般性能发展到讲求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经济性。“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消费者组织纷纷成立,消费者向企业提出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迫使厂商重视产品质量。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然而,原有的质量管理方法已难以妥善解决现代生产中的质量问题,人们亟需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质量管理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管理理论的开展,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被管理者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得到承认。在实践中,开始推行“工业民主”、“参与管理”和“目标管理”,强调让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质量管理中,出现了要求工人实行“自我控制”的“无缺点运动”,建立了“质量提案制度”。这一切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同时,系统概念与技术的产生,使人们运用系统观点综合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成为可能。于是,全面质量管理应运而生。
如果把追求“顾客满意度”作为企业的目标,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的管理思想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简称TQM)”。虽然早在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s)公司质量经理A.V.Feigenbaum(费根堡姆)就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但这一理念在中国真正产生影响却是近10年的事。他指出:现代的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日益复杂,只有统一计划和组织,才能适当解决,因而必须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等人共同倡导全面质量管理,他们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点在于:(1)要生产优质产品,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外,还需要加强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2)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管好质量就要管好全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设计、制定标准、制定生产计划、检验、试验、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使之成为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产生后,迅速地从美国推广到西方各国,其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日本引进这一理论、方法后,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日本式的质量管理,称为“全公司性质量管理”。1969年,质量管理国际大会总结了日本式质量管理的经验,归纳出六大特点:(1)开展全公司性的质量管理;(2)实行质量管理的审核制度;(3)质量管理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4)积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5)灵活应用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6)组织全国范围的质量管理推进活动。
我国于1978年开始全面质量管理的试点,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初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主要内容有:(1)建立行政和群体组织(学术团体)相结合的质量管理推进机构;(2)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管理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3)普遍开展质量管理教育与培训;(4)组织全国“质量月”,大规模地开展群众性管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