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5:03
序论:在您撰写区域经济案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目前在国内研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文献中,多位学者以全国或区域数据分析了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不尽相同。陈柳钦等(2003)经过分析得出金融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发展阶段的影响;王勋、赵珍(2011)考察了金融规模、银行集中度、直接融资比例及其他相关控制变量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目前金融规模扩张不利于经济增长。李春宵、贾金荣(2012)以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结构和农村金融效率等三个指标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短期内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结构的关系明显,与农村金融规模和效率的关系则不明显。陈晴旖、张宁(2015)对北京市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北京市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关联,且各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现有的文献中,几乎没有对中小城市的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以珠海市为例,探讨此问题,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二、珠海市经济与金融发展现状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区位优越,是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下设香洲区、金湾区和斗门区三个行政区。近几年,港珠澳大桥建设、横琴开发使珠海的经济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总体呈“平稳、升温、提质”的良好态势。2008-2013年珠海市GDP年均增长9.58%,到2013年年末,总量达到1662.3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67%(见图1),排名第10位。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珠海市三次产业的比例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维持在平均2.7%的水平;第二产业产值比例由2008年的54.6%下降到2013年的51.1%;第三产业的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维持在40%以上,2013年达到46.3%。因此,珠海市经济结构呈现第一产业发展平稳,第二产业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态势。根据胡佛—费雪尔的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工业化发展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农业初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工业原料为加工对象的石油加工业、炼钢业、金属加工制造业等。而在经济的成熟阶段,服务业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资本、技术、专业化服务的输出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目前,珠海市农业产值在GDP中占比较低,而在区域内既有以工业原料为加工对象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也有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金融业、旅游业等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逐年提高,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第二阶段向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服务业产值会逐渐增加,最终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金融业为例,近几年伴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珠海市金融业发展迅速。截至到2013年末全市中外资银行业金融业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121.58亿元,同比增长19.5%。中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071.90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储蓄存款达到1360.23亿元,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见图3)。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截至到2013年年末,全市上市公司30家,市价总值2081.08亿元。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经营营业部、各类保险营业机构(含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逐步扩大。金融改革创新步伐加快,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金融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截至到2013年,有6家外资银行、5家外资寿险公司在珠海设立分支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开展顺利。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的理论,某地区的金融规模可以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所谓金融相关比率是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即实物资产总额与对外净资产的和之比”。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其计算表述为存款额加贷款额之和除以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经济货币化程度越高,金融资源越丰富,反之则越低。本文根据珠三角地区九大城市即珠海、广州、深圳、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和东莞等地统计部门公布的经济数据计算出了2008年-2013年这九个城市的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此来分析珠海市在珠三角地区中金融业发展水平(见表1)。图32008-2013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增长从表1来看,珠海市金融相关比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由2008年的2.33提高到2013年的3.73,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中上游水平。2013年,这一比率甚至超过广州,仅次于深圳,根据统计,经济较为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金融相关率均在3.0以上,这说明近几年珠海市金融业发展迅速,经济货币化程度逐年提高。
三、实证研究
通过利用相关指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对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选取以下指标:1.经济发展指标。在经济发展方面,为了消除人力资本的影响,选取人均实际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同时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对人均实际GDP取对数,用LNGDPPC表示。2.金融规模指标。利用上文中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珠海市金融规模,用FIR来表示。3.金融效率指标。选取存贷比为衡量指标。所谓存贷比是指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和存款总量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经营的效率。用DLR来表示。4.其他因素。为了能使计量模型反映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除了金融方面的因素,还选取了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用FIP来表示。数据来源于2013年珠海市统计年鉴以及2013年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样本期间为1979-2013年,各指标均已消除通货膨胀因素。统计分析使用Eviews6.0。(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的时间序列数据往往是非平稳的,即使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经济关系,若进行回归也可能表现出较高的可决系数,这样一般不会得出有意义的结果。为避免这种“伪回归”,首先需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检验法,上文中变量的检验结果如下: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样本序列中的LNGDPPC、FIR、DLR的t统计量临界值均小于ADF检验统计量值,三个变量的检验结果都没有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所以上述变量都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FIP的t统计量临界值均小于ADF检验统计量值,故变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分别对上述非平稳变量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后,LNGDPPC、FIR、DLR的t统计量临界值均小于ADF检验统计量值,表明都不含有单位根,数据平稳的,则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由于只有变量间是单整价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因此,FIP变量不纳入协整方程,只检验LNGDPPC、FIR、DLR之间的协整关系。(三)协整检验在获取协整关系前,首先要对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采取Jo-hansen协整检验法,模型的最求滞后期为2,检验结果为表3所示:(四)Granger因果检验LNGDPPC、FIR、DLR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都为平稳序列,故这些变量之间可能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依据AIC准则得出最优滞后期为2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下:(五)方差分解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所构建的VAR模型是稳定的结论,在此前提下,进行方差分解来确定变量的贡献程度。方差分解是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一般用方差来表示,以此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采用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图5中可以看出,FIR是影响LNGDPPC最重要的因素,而DLR对LNGDPPC变化的贡献度较小。即金融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要远大于金融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这说明金融规模的扩大,促进了投资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正面影响。但是金融效率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六)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IRF)分析方法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由误差项所带来的冲击的反应,即在随机误差项上施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产生的影响程度。运用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考察经济金融各变量的具体影响过程和作用方向。冲击反映的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价数和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形成的偏离带。图6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当期给金融规模指标FIR一个正的冲击后,人均GDP一开始几乎没有任何波动,但是从第2期开始呈现负的影响,并且影响越来越大,直到第9期开始影响逐渐减弱,并向0线靠近。在当期给金融效率指标DLR一个正的冲击后,人均GDP一直呈现正向波动,但是波动从第9期开始逐渐趋向0线,趋向稳定。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FIR对人均GDP的影响力度远大于DLR对人均GDP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提升
一、案例教学法与区域经济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从特点上来说,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区域经济学中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法将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向讲解变成强调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教学过程中的举例。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起步较晚,相关案例的不充足,以及缺乏针对性和新鲜感的案例,不仅与当前社会经济活动脱节,而且也影响到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角色的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应用型和综合性。所以,在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法尤为重要,不仅还可以拓展学科领域,加强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在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国际化视野,可以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教学中的应用和选择
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的教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教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更高效果和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主要包括热点讨论、专题讲座和亲身实践等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在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阶段采取合适的方式来进行分析,不能盲目的套用某种教学方式,而是将之因地制宜,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专题讲座
利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区域经济学方面的观点和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其他学校和知名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邀请一些比较知名的人士,或者是其他学校的老师,甚至是一些专家、企业家和政府人员来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的开展。采用除自己老师之外的人来进行专题讲座,有助于不同观点的阐释和沟通,可以更多的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专题讲座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理解。不同的经济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通过不同的观点的探讨和分析,使学生可以更多的打开思路,有助于区域经济教学质量的提高。
2、热点讨论
积极的参与和讨论,不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势必可以激起学生灵感的火花,凸显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讨论是一件很多学生都乐意参与的事情,真实的热点问题发生的背景和基础都是大家乐于了解和感兴趣的,这种真实性带给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氛围。热点问题的讨论和分析,是一件可以更好的提高区域经济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一些章节或者某个问题的系统讲述之后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选择当前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个热点提出相对比较综合的案例,提出一些观点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教师在讲述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章节之后,可以提出当前比较热门的西部大开发问题,某个省份的开发问题等,来激发学生激烈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讨论。
3、亲身实践和案例报告
亲身实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的另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主动的在课堂基础之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调查以及对企业的参观等方面来加深和强化课堂知识的消化。使学生不仅要了解到课堂上的知识,还要了解课堂知识的课外实践运用。同时,还可以强化学生从更直观,更深入的角度来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之后的案例报告的讨论工作。案例的讨论并不是仅仅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而是在分组的基础上要了解其他小组成员的报告内容,围绕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以提供各自的分析内容,也可以针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对于每个人的认知和思想角度都是不同的,所以,案例报告的不同角度分析,可以使学生不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更有效的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完善自我的知识系统和能力的互补。对于小组讨论而言,每个学生都是知识和观点的阐述着,同时也是接受者。这种双重的身份不仅使学生避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思维之中,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团体合作,以及增强自我知识,完善自我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和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风靡全球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和好处,但是案例教学法并非解救一切的良药。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工具和方式,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区域经济学虽然属于应用型的学科,但是其中也有很多的理论,而这些基础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还是解决经济活动中区域经济的重要理论。所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只有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对于学科的基本体系和脉络的清晰,才能更好的将之运用到实际问题上,对于实际的经济活动中的区域经济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是真正的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提倡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利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在案例教学的运用中,需要针对各个教学章节,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的传授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采用实验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互动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提前预习案例材料,并准备相应的提问和发言,这样,才能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像个演员一样置身于案例的具体角色中,进行踊跃的发展和讨论。而教师则需要善于组织学生参加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加以评论和指点。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准备和观点验证;全班就话题和材料展开讨论;个人思考并将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人的框架内。在采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需要强调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而不能将书本内容简单的“复制粘贴”到电子形式上。声、光、影的系统结合,通过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经济现象,以及模拟采集的经济数据全过程的演示,来引导学生主动的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更直观具体的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目的。
案例教学法的讨论和分析,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等方面的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自我的知识储备,提高对社会热点经济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等方面的关注和了解,以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案例数据库储备。只有充分加强和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中的运用,才能使案例教学法发挥最大作用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
[2] 姚春玲.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3).
【关键词】案例教学 区域经济学 应用性
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流行且应用很广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各知名法学院。
1919年,华莱士.B.唐哈姆任哈佛商学院院长,他对案例教学极为赞赏,主张在商学院推广使用,认为商学院的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今日,案例教学仍在法学教育与工商管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森教授在哈佛大学创立了“梅森联谊会”,专门从事有关寡头垄断理论的安全收集、整理及其经验性研究工作,而且他们还把研究成果大量运用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之中,此后经济学安全教学与研究在美国及欧洲的大学中普遍开展。
我国的一些机构和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经济学案例的引进和研究工作。1991年,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我国首次举办了关于案例教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进修班,该进修班邀请了众多知名专家,并编印了一大批案例教材。近年,我国陆续有学者开始进行经济学案例研究的尝试,2000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始在各个专业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组成了经济学各个专业的案例教学研究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4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经济学案例丛书。目前,我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和讨论正方未艾,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20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学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不同于其他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鉴于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的区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如专题讲座、热点讨论、小组辩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可以更加积极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也可以达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许多院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都采用案例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采用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师进行“满堂灌”甚至“填鸦式”课堂讲授,而学生则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疑,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区域经济学课程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注重要最新社会热点的应用,同时采用同学们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随着“两会”的召开,可以快速将两会传递的最新信息,利用专题讲座,或者案例讨论等形式,应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
(二)理论教学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如区位论、产业理论及增长理论等,因此,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熟悉与系统掌握整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可以有效地指导案例教学,如增长理论,在讲授学习完基本理论,清楚理解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的基本理念后,可以在课程上,让同学们讨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采取的发展策略,如“”时期实行的发展策略,而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因此,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是前提和基础,而案例教学是对区域经济理论学习的升华与应用。
(三)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
在区域经济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在区域经济学发展中,一些经济学家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经典案例,在经济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学生的熟悉度,尽量选择学生有所认知的。如区域经济学中“区域开发”理论,其经典案例是“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但对于广西的学校与学生来说,更加熟知的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经典案例比较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对讲授的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但是由于学生认知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会对自己城市自己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更加容易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会使理论学习更加有效。
(四)案例教学多形式并重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应多种形式并重,热点讨论、专题讲座及PPT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如热点讨论更多的是,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讲授到,针对已讲授理论知识,结合热点,让同学逐个或者组成不同的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点,锻炼同学们应用已学理论的能力。而专题讲座,主要是任课老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到其他高等院校、知名企业或是政府经济部门邀请专家、企业家或官员到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这种形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并能够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如在讲授区域规划相关知识时,可以邀请发改局的官员做一场关于所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更加关心区域经济发展。
三、总结
案例教学在法学、工商管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注重应用性,因此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目前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形成成熟的案例教材、教学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应用较少等问题。尽管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教学中还不成熟,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看到学生在经过多次案例讨论之后,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因此,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同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热点的讨论,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霞.浅谈区域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五丽娟.论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3]曹容宁.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报,2005(3).
[4]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5]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6]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7]唐礼智.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鸡西大学学报,2009(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区域经济学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80-03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形式。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突破了传统教学误区,通过叙述式的表达方式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配合可操作性强、实际的典型案例来沟通理论与实践,同时鼓励学生的参与、帮助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点或理论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和理解。也就是说,案例教学需要“模仿真实生活中的职业情境”,培养学习者初步具备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像从业人员那样思考和行动。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由灌输式学习向启发式学习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特点。(1)情景性,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这种方式将真实生活引入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当中,鼓励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运用典型案例(对于一个特殊情景的分析所必需的)对实际行动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管理者群体面临的情景所进行的部分的、历史的、诊断性的分析,因为“案例就是经验学习中的控制的练习”,这种分析“是对引起决策问题的陈述”,同时提供对于分析特定情景需要的至关重要的实质的和过程的数据,以此来构建和设计可替代的行动方案,为认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提供实证和过程的资料。(2)自主性,教师无论是在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知识的认知范围上均比学生知道得多,但教师的知识并不一定具有权威性,同时学生也被期望着对自己的学识负责,也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和思想双向流动。因此,在案例教学中,虽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来控制论题的选择和讨论的方式,但学生却是被关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或者资源提供者经常作为辅助人员而居于次要的地位,这对于师生双向交流并在学生中互相交流有益。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激发了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已然由消极被动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状态。(3)目的性,案例教学法贵在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本着充分挖掘学生的学理潜能的目的,打破了原有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从“空中楼阁”的建立转变为脚踏实地的学习与实训。从案例教学的情景性和自主性特点可以看出,通过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者或参与者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够使参与者认知经验、共享经验,能够促进学生扩大社会认知面以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愿望和能力;从案例教学的自主性特点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者或参与者的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二、Seminar教学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1.Seminar教学法的形式。在现代英语国家中,Seminar教学法有“教学的范式或方法”、“研讨班、研讨会或讲习会”、“大学中开设的一门培训课程”三种意思。Seminar教学法起源于英国,兴起于德国柏林大学,流行于欧美。早期的Seminar教学法主要面向于优秀的高年级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因而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取向。虽然Seminar教学法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也存在一般形式:知识的传授者给学习者指定研究题目或范围学习者课前准备或初步研究,撰写发言稿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学习者的质疑或批评意见学习者根据其他学习者的意见修改并撰写一个完整的报告在课堂中再次发言并与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讨论。20世纪30年代后,Seminar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互动性、民主性、激励性和学术性的教学或学术交流方式,逐渐被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学教师广泛采用,而且教学的对象也开始扩大到了普通本科生中。因为,Seminar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通过构建各种不同的结构模式来体现出各自独特的实践价值,形成了各种实施方案和教学理论研究,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学或交流目的。
2.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Seminar教学法具有民主性和互动性,即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通过师生双向互动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并扩大其阅读范围并提高阅读水平。Seminar教学法具有学术性,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探究,促使学生形成合作研究问题、提高表达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同时,Seminar教学法具有激励性,它能促使教师教学重心转变,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能力提升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Seminar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思维发散、头脑风暴表现出多向互动、学生主导的特点,在师生沟通、交流和讨论中完成了观点的碰撞、分析与归纳、知识的呈现,展现了从知识再现到知识创造的过程,通过讨论,师生自由发表意见,大胆探索,来发现真理、趋近真理,并完善真理,完成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立足于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结合使用的区域经济学本科教学方法的构建
1.案例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不适合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单纯使用。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总体来看,区域经济学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一定的关系。同时,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区域性和实践性就成为区域经济学的明显特征,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案例缺少地方特色,将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如果缺乏讨论,会使得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2.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结合使用的意义。(1)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性和实践性,以案例内容和Seminar的结合形式为契合点符合学习的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为理论联系实际、师生观点碰撞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交点:来源于社会实际或校园及周边生活实际的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案例可以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架起桥梁。而Seminar的教学主题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思考和质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2)有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有脱节现象,特别是针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生动典型的案例;另一方面,作为塔里木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区域经济学本身综合性极强,并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联系较为紧密。而且,该门课程开设在第七学期,当课程结束后学生就开始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通过讲授区域经济学的各个知识点,能够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研究型教学,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拓宽专业知识面宽、寻求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贯彻、运用理论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案例和Seminar的结合通过充分的多向互动与交流,活跃了学生的知识视域和思维,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教师固有的思维模式,激活了教师的研究潜能,真正实现了“教、学、研相长”。(3)有助于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生动的案例和活跃的课堂讨论体现了教、学、研的有机结合,本着尊重、平和的宗旨使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以进行教学互动和学术研讨,使课堂成为智慧修炼的道场、思维激荡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给予了学生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诠释、分析知识点。使得一些区域经济素材得到了直观的展示,很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实现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以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政策参与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不仅强调在教学中要综合性运用多种经济分析方法,同时还强调需重视实践教学。踪家峰认为,应按照“顶天立地”的原则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全面改革,“顶天”即通过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全球化和国际视野的形成。“立地”即通过发挥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问题的特有优势,着重研究中国区域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区域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结合使用的原则和目标,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1)构建立足于自身教学需要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①构建方向,要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全方位、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再加上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的趋势,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一是引进并借助优秀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和教辅书,目的是通过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如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空间计量等来加强和充实区域经济的内容;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办法,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区域经济学学者、大家来校讲学,也可以选派部分优秀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人员或研究者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外进修或攻读学位。②要面向区域化。有目的性、区域性地针对不同层次的本科学生开展区域经济学教学。如在内容的选择上,农业院校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本科学生可以以农村和城镇区域经济学作为主要学习方向,而非农院校的经济学或管理学本科学生可以以城市区域经济学作为主要学习方向。如在案例的选择上,有民族学生的院校可以以选择贴合民族学生身边或家乡的相关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实际情况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这样才能使民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和运用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好地了解家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2)教学体系构建。综合化和多样化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鲜明的趋势,基于区域经济问题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区域经济教学体系可以考虑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经济学基础。要不断吸收与借鉴主流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如微、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第二部分是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空间经济分析、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空间计量与GIS技术等;第三部分内容是基于实证研究的区域经济学教学。(3)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结合使用的原则和目标,结合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设定为三大部分:理论基础与脉络、应用、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荣.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综合运用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60-62.
[2]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128-129.
[3]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57-59.
[4]唐礼智.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鸡西大学学报,2009,(2):14-15.
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应用篇,主要是把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这就离不开案例型情境的有效设计。所谓案例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议”境、巧立“辩”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区域发展的理性认识。
一、搜集现实和史料素材,创设直观感知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建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心生“疑”问、逐步探究的过程中达成课标要求。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读黄土高原区位图,以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聆听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资料2: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表明,古代黄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既生长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附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资料3:搜集一些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治理成果的图文素材,体会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思考:(1)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图文数字基础上,讨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1)水土流失;耕地变薄、生态恶化、河床抬升。 (2)自然因素(位置、土壤、气候和地质);人为因素(轮荒、露天开矿、无计划施工、破坏植被);人为因素。(3)工程、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
【思路点拨】教学中,第一步先通过现实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心生“疑”问,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明确水土流失能带来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过史实素材,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农耕以来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所以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才是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决定因素。
最后,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要点】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同化”新知,或做到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二、虚拟故事情节,创设诱思情境,引导学生行“动”,逐步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说过,施教三功贵在诱导,进学三功贵在领悟。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题。
设疑诱思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为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当教师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因此,扣住课标要求,虚拟一些故事情节,制造一些悬念,作为案例型情境的素材,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建立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9世纪后半期,保罗·罗伯特是一家小企业管理者,他的企业位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畔的杜伊斯堡,经过他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的拼搏与努力,他的机械制造企业蓬勃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迅速成为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老罗伯特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20世纪50年代末,退休在家的百岁老人老罗伯特每月领到的薪水越来越少,企业区住房、生活空间的生存环境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后来他因患肺部疾病(肺气肿)而死亡。
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老罗伯特的孙子——怀特·罗伯特,从企业技师的岗位走上了企业家的管理岗位,小罗伯特带领他的工友们,利用政府政策,努力工作,不断改造企业,治理企业周边环境,企业东山再起,成为蒸蒸日上的现代大企业。
思考:(1)通过阅读以上三段文字,结合教材内容,从图文中找到鲁尔区的区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寻鲁尔区发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2)联系提供素材和教材内容,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3)如果你是鲁尔区政府决策者,针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点】(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较近;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发展前期,区位优势条件明显;发展后期,传统产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不协调。 (3)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点拨】第一步,让学生回顾区域特征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而结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交通、资源、市场等。
第二步,结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传统产业衰落和生态恶化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危害,认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不协调。
第三步,结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整治环境污染和营造绿色空间等。
最后,经过以上逐步行“动”,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
进行教学。
【注意要点】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创意要新颖,以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三、迁移同类案例素材,创设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善“议”,逐步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及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m. s. 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1] 。可见,课堂教学中同类案例素材迁移的情境创设,能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提高,达到一举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也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为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2] 。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比一般知识更容易迁移。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技能和经验,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创设同类案例素材的迁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西电东送可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江河治理,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图。
思考:(1)我国的水能资源、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东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送?)
(2)西电东送的3条通道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绘下来。(怎么送?)
(3)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送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1)黄河上游和晋、内蒙古煤产地;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乌江、澜沧江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煤产地。东部电力不足,需求量大;中西部电力富余,需求量小。 (2)在图上描绘。(3)促进中西部电力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部电力紧缺和交通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思路点拨】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先“议”区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引出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第二步,运用地图描绘三条通道,加深学生对西电东送怎么送的认识。第三步,分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步,形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学习思路:为什么送?(该资源有什么特点、供需矛盾是什么)怎么送?(线路方案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趋利避害)。第五步,迁移在该案例型情境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思路,开始分析教材中的“南水北调”案例。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也可以运用案例型情境的迁移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如长江、田纳西河、珠江、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注意要点】迁移同类案例情境素材的设计,要有详、有略、有对比性,才能突出课标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情境,引导学生巧“辩”,逐步厘定经济发达地区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利用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 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部分直观内容多,但抽象内容也不少。教师要善于从直观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理性的内容,巧选中间案例素材,设置“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素材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模型,以带动课文两端内容的学习。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资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108个/万平方千米,城市密度为6座/万平方千米,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10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答案要点】(1)从资料1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从资料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从资料1和资料2可以看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优惠政策、外向型经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加快。(2)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思路点拨】第一步,阅读资料1和2,搜集一些图表文字素材,分析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初步厘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预设好“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型情境。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结合珠三角区位图,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三步,提供巧辩方式,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分组梳理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巧设“要科学发展规划,还是要单纯发展速度”等辩题,以体现学生对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和措施的理性认识,进一步了解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先预设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这个中间
案例,再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最终讨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注意要点】“中间开花”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开放性,以引导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生成相关思维,体现“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妙境。
当前,案例型情境设计与运用依然存在诸多操作误区。诸如“讲”案例,而不是“用”案例教学;脱离教材,精典案例不选,另选其他案例;新选案例素材设计不当,没有扣住课标要求教学,等等。
另外,根据教学业务差异,案例型情境设计的层次性应不同:一个是浅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教师采用有意义接受式的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新教师;另一个是深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学生采用有意义发现式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有经验教师。两个层次的案例型情境设计,教师均应把握。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胡谊. 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4-263.
关键词:政府主导;区域金融;产业化;演进路径
Abstract:Finance plays a key role in modern economy. To achieve the convergence of finance and economy,local government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finance and develop it as an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industrialization,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a role of leading,organizing and coordinating to optimize the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 trading platforms for investment information and financing information.
Key Words:government leading,regional finance,industrialization,developing rout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2-0041-04
一、引言
区域金融服务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地方金融业乃至整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而区域经济发展程度、金融产业化程度又反过来影响金融服务效率。在目前情况下,我国许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县域或农村,由于金融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金融服务效率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现状的改善和发展。对于如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刘剑峰(2010)认为,产生金融服务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目前主要是生态环境较差,区域经济难以吸纳金融机构和信贷资金的进入,造成区域金融竞争不充分,因此,首要问题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沈军等学者(2006)认为,优化生态环境需要支付一定的前期成本,后期会逐渐获得回报和社会效益,但优化生态环境只能由市场主导。而在刘福毅等(2009)看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化生态环境、打造诚信品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等服务实质上是一种公共金融服务,须由政府主导、创造和提供,一旦金融产业进程完成,这种公用金融服务可向商业金融服务过渡。王广谦(1996)等认为,区域金融效率较低的原因主要是金融产业化程度不够,金融服务效率会随着金融产业化程度提高而提高,解决途径是要把金融业作为现代产业来发展,实现金融体系多元化,形成充分竞争。而要做到这一点,在产业化初期必须由政府主导,营造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足够的机构进驻,提供更多更方便的金融服务。山东省青州市政府所主导的区域金融产业化实践,便证明了这些观点。
二、青州市推进金融产业化的背景介绍
2010年,山东省青州市以342亿元的GDP、18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第76位,比2008年首次进入时提升了11个名次。而支撑青州市步入百强县行列的主要力量是农业产业化和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个体和私营经济。但在2005年之前,虽然地方经济实力与当时的百强县差距不是很大,但金融服务水平、规模和质量却存在较大差距。当时全市只有7家银行业金融机构,3家会计、咨询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担保机构空白;而且,“追大弃小”成为各金融机构信贷运营的通病,“三农”经济以及中小民营等企业被长期排除在金融服务领域之外。2001年至2005年五年间,青州市存贷比由51.75%下降到41.37%,资金呈现净流出状态;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始终在20%左右徘徊,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普遍存在,相关案件执结率不足80%,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到令人痛心的程度。受金融约束的影响,2001年,青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有77.7亿元,在潍坊辖内12个县市区中排名靠后。
形成金融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本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一是严格要求抵押担保的正规银行信贷制度,与各经济主体普遍缺乏抵押担保条件的实际相冲突。据人民银行青州市支行(以下简称“青州支行”)2006年10月的专题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200家企业中,有78%的小微企业无法提供令金融机构满意的抵押担保条件,更找不到专业化的担保;近九成的企业通过复杂的企业相互担保、借助熟人渠道获得贷款。二是金融生态环境不良。企业改制时期,青州市破产企业33家,涉及银行、信用社贷款6亿元,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比较严重。银行放款收紧了口袋,经济、金融进入逃废债务与信贷惩罚的恶性循环之中。三是经济与金融缺乏中介衔接和呼应。2001年,青州市仅有1家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信用评级、担保机构,中介机构的缺失使银企合作困难。众多企业由于缺乏抵押担保而得不到银行贷款,存贷款比例低,区域资金外流。四是金融服务资源处于分散、分割和低效率状态。同全国的情况类似,2005年,青州市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都属于“条条”管理;为数不多的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地方准金融机构则呈现“块块”状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尚未面世;一些自发成立的企业互助担保和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等也尚未被正规金融体系完全接纳,有限的金融资源处于严重分散、割裂状态,无法形成一个与经济发展同步的有机金融整体。
基于上述问题,当地人民银行意识到,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任由金融滞后经济发展,任由区域金融生态恶化,任由金融服务资源缺失、割裂现象存在和蔓延,区域经济发展就难以获得有机的金融产业的支持。经过综合分析,政府和人民银行一致认同,区域金融产业化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但区域金融的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和单一组织所能推动、优化的,需要借助政府这个强有力的组织来推进、展开。自2006年,青州支行向当地政府做了专题汇报,得到了高度认可和全力支持。从此之后,便开始了至今仍在进行的区域金融产业化发展历程。
三、青州市推进金融产业化的基本策略及其成效
2006年2月,受市政府委托,青州支行起草了《关于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青政发〔2006〕2号),迈出了区域金融产业化的第一步;紧接着,《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等文件陆续被组织实施。2009年5月,《青州市农村土地和旅游景点承包经营权收益、住房及大棚、果园、山林地上附属物产权抵押贷款暂行办法》颁布实施,扩大了贷款抵押担保物的范围。2009年6月,青州支行起草的《青州市金融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打造一流金融品牌、发展地方性金融产业的目标。2010年7月,对金融市场信息载体、市场协调、市场中介服务等非标准化金融服务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建立了隶属市金融办、全额拨款股级事业单位的青州市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市内、外金融机构和本市企业交流合作搭建的金融服务平台。
但政府意志还需要细化、落实,才能转化为区域金融产业化的实际行动,真正服务于经济发展。对此,青州市搭建了“三块平台”:第一块是银企合作服务平台。为外地股份制银行免费提供办公场所、金融产品展示和业务咨询等服务,并开通了“青州市银企合作信息网”,培育市场客户资源,征集融资项目,开展多形式的融资项目对接活动。第二块是金融服务中心运行平台。青州市政府成立了由人民银行、银监办、法院、金融办、各金融机构等部门组成的协调处理小组,免费向人民银行、驻青银行业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外地股份制银行等开放,制定《金融服务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服务规范标准和中心服务工作流程。第三块是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平台。青州市用实际行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从根本上杜绝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2010年9月末,由政府牵头,成功协商解决了农业发展银行855万元的棉花经营性挂账,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同时,地方政府与青州支行共同推动辖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和职能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建设中小企业“信贷孵化”和“上市孵化”体系;组建地方金融业协会,定期开展活动,研究金融问题和发展思路,推动本市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经过五年来多方持续努力,青州市区域金融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0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17.5亿元和209.75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61.2%和317%,存贷比持续攀升到66.06%,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青州市各类金融机构已发展发展到45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5家,各类投资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92家;不良贷款率下降至1.09%。2009年4月,在“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上,青州市被授予“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2010年,又获“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称号。得到金融强力支持的青州市地方经济也迅速恢复活力,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342亿元,财政收入18.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194亿元和11.6亿元;增幅分别为131.4%和178%。自2008年以87名的名次重新进入全国“百强县”之后,2009年位列82名,2010年攀升至76名,青州市经济金融综合实力快速提高。
四、青州市区域金融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
金融要产业化,首先必须吸引足够数量和种类的金融服务机构进入,而凭借青州市2005年以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信用环境,仅依靠市场调节,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一般情况下,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金融机构拓展金融服务市场,总是优先考虑有效承贷主体多、信贷投放安全、经济金融信息畅通的区域。而青州市谋求区域金融产业化的关键要素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政府主导
一般而言,诚信意识强和司法环境好的优质生态区域,信贷资产安全性相对高;反之,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比较恶劣,金融业必然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威胁。2005年以前,青州市普遍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现象,而且案件执结率非常之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徘徊20%左右。这是导致银行存贷比长期偏低、金融机构网点稀少、金融服务短缺的根本原因。反观2006年至今的情况,由于青州市政府看到了症结和问题所在,意识到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将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列入对各镇、市直各部门工作绩效考核的范围,督促各镇、市直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要求司法部门与金融部门配合,加大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打击力度,提高金融案件的执结率,对信贷投放给予一定奖励,给金融机构以稳定预期,进而形成了金融业务快速成长、业绩不断攀升的良好局面。
(二)激活金融要素
青州市在区域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先后制定增加信贷投放考核奖励办法和贴息政策,确认各类产权并推进抵押贷款办法,引导各类金融要素集聚,促进银企对接,吸引股份制银行进驻,鼓励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会员制、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公司,着力打造青州市金融产业集聚区。正是有这些合理的激励措施,吸引了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5家股份制银行的正式入驻,各类会计、投资咨询等中介机构迅速发展到107家。在2010年10月15日的青州市银企信息交流会上,151个重点企业和建设项目共获得银行37.36亿元的贷款意向,年末对接成功121个,贷款达23.2亿元。
(三)搭建公共平台
青州市搭建的金融服务中心,是集政策协调、信息、保障和中介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各类金融机构免费(提供)信息,免费承接外部邀请等服务,将“条条”金融与“块块”经济融合在一起,提高金融运行效率。青州市银企合作信息网的运作,则培育了市场客户资源,在项目投融资之间搭建了有效平台。青州支行和中小企业局将联合推动的350家小企业信用评定结果张榜公布,对优良企业优先协调银行贷款,间接提高了企业诚信意识,树立区域诚信品牌。正是有了这种形式多样的信息平台,降低了资金供求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强了经济与金融的契合度,进而形成了分工有序、互为补充的区域金融服务格局,形成各种金融力量持续进入的“洼地效应”。
总之,青州市在区域金融产业化过程中,基本遵循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畅通金融信息、银企对接充分、信贷投放规模增加的良性循环之路,成为青州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持续提升的基本动力。
五、简要结论
尽管青州市政府所主导的金融产业化还刚刚起步,但在短短5年之内,经过多方持续的努力,通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开展银企对接,对称信贷交易信息,就使得青州市金融发展格局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这样三点可供借鉴的基本经验:第一,政府及人民银行在区域金融产业化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引导、组织和协调的角色,借助政府行政力量,并通过提供公共金融服务来营造金融产业化的条件,启动、加速区域金融产业化进程。第二,要改变金融业低效率的状况,必须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创造信用资源等手段,需要对分散、割裂的金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变社会信用资源的分布状态,提高交易效率。第三,区域金融产业化必须依据其基本逻辑,合理递进,将政府行为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在增加公共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适时根据实际情况促进公共金融服务向商业化金融服务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刘福毅,刘倩,陈关庆.农村非标准化金融服务的经营模式:诸城金融服务站[J].金融发展研究,2009(10).
[2]沈军,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和金融效率[J].财贸经济,2006(01).
关键词 区域产业经济布局;高职专业布局;契合度评价;现代物流业;物流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1-0024-07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作为与经济发展关联度最为紧密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办学定位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产业发展。高职办学的根本落脚点在专业建设。近年来,为更好地对接产业,很多地区和高职院校整合专业资源,通过建设专业群来对接产业办学。根据区域产业经济的布局来研究区域某个专业的布局是高职办学策略研究的关键,需要根据产业布局和专业布局的现状来进行评价,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现状
本文中所述专业类是指高职专业目录中的一级大类和二级类;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因此,专业群往往由专业类中的几个专业或跨专业类的几个专业组成,一般有一个核心专业,服务于1~2个产业,通常有一个产业作为主要服务的产业。“高职专业布局”可以是一个专业中多个方向的布局,也可以是一个专业类中多个专业的布局。
已有不少学者在高职专业(或专业群)与产业经济对接的理论上作出研究,认为两者具有较强的关联度,在专业(或专业群)的布局上应服务于产业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设置专业是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1]。张舸认为我国高职普遍存在专业布局滞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问题[2]。高小泉认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高职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集群结构特征相脱节问题[3]。杨振军认为高职专业布局合理与否的标准是区域内高职专业的种类、人才培养规模是否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基本需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否基本匹配[4]。桑雷、尹玉珍、马蕾认为高职院校需要按照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5]。杨善江认为常州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常州高职教育园区走专业“群”发展的道路,应当建立起专业群与产业群“双向协调机制”[6]。吴岳军认为,应通过本土化的专业、专业群来服务地方产业[7]。邓鹏、赵晓琴、许健通过对新疆2007-2012年的经济数据和高职教育数据分析,得出了农学专业对产业的正向促进使用关系[8]。张苗、赵静、张尹莉对皖江城市带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的特征序列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及关联度排序,得出高职专业结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9]。赵昕、张峰认为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区域高职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10]。
从省市地理范围、跨地理范围的协同发展等不同视角,有学者在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布局和高职专业的布局对比后进行了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王玉婷分析了广东省及广东省内的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错位幅度[11]。章建新认为高职专业建设应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来进行专业布局和功能提升,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了分析[12]。杜怡萍对广东省的高职专业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广东省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结构性短缺严重等问题[13]。倪永宏、王武林、黄兴海以苏中为例重点分析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提出了通过重点发展与主导产业对接的专业、增强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等建议[14]。柳燕君、吕良燕在文献[15]中,以及杨振军在文献[16]中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北京市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提出了调整建议。孙莹、闫丹在文献[17]中,张艳、孙婉、张默等在文献[18]中均针对辽宁省高职专业布局存的问题,建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高职院校围绕不同的产业群建立相对应的专业群,并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张菊霞、任君庆认为宁波市高职已基本形成了与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的专业布局,但存在专业重复率高、内涵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19]。李真真、陈庆合、孙芳芳等建议山东省高职院校应当按山东省的区域行业设置特色专业[20]。唐继红通过对重庆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和高职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调整和优化高职专业布局的建议[21]。
可见,有关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与高职专业布局的关系、内容、问题、对策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此前的研究作定性分析的较多,产业结构用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与专业点在所有专I点中的占比作比较分析的较多,做一、二、三产业这些大产业宏观层面研究的较多。但是,目前尚未见有专门针对省级区域内某个高职专业(或专业类)布局开展研究工作,亦未见有量化的评价研究出现。
二、研究思路
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研究思路:提出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职专业布局研究方法,该方法分为若干个可操作的研究步骤,提出区域产业经济布局与高职专业布局契合度的量化评价量表;以湖南省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研究作为案例剖析;通过分析湖南省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现代物流业的专项规划,得出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布局;统计分析湖南省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现状,与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布局进行对比分析,作湖南现代物流业布局与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契合度的定性评价;针对湖南现代物流业布局与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契合度用量化的评价量表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找出湖南省物流类专业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湖南省物流类专业布局问题的对策。
三、区域高职专业布局的研究方法
本文提出一种通用的基于区域产业经济的高职专业布局研究方法。
(一)产业规划、专业布局现状分析
高职要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就要与产业发展保持一致,但学历教育的培养时间较长,高职专业的布局和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得到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好的参考素材就是区域产业有关的规划;再结合区域专业布局的现状来对比分析。
(二)产业与专业布局的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是要将产业经济布局情况与专业布局情况进行定性的对比分析,见图2。
从产业有关的规划可以得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集聚的区域、要打造的产业特色、会出现的产业新兴业态。
从专业布局的现状可以得到专业与专业群设置的情况、专业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域分布情况,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重点与特色专业的情况,专业与专业群重大的产学研一体化布局举措;专业与专业群的建设与创新情况等。
将产业与专业布局对比,可以定性分析发展方向的趋同性、地理布局合理性、产业特色的支撑能力、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三)量化的契合度评价
下面提出一个简单的量化衡量产业经济布局与专业布局契合度评价的量表,指标主要根据图2所示的定性对比分析的5个方面进行设定,见表1。
有了量表后,根据定性分析可进一步得出评分结果。可认为80分以上为优秀,专业布局只需少量调整;70~79分为良好,专业布局需要做一些优化和调整;60~69分为一般,需要对专业布局做较多的改进;60分以下表示专业布局与产业经济布局不相适应,存在的问题较多,需要大量的变革、改进。
(四)专业布局问题的查找
可将问题的查找范围放在评价指标的5个方面。
(五)专业布局问题的对策分析
有了对问题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总体的评价,接下来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下面以湖南省物流类专业的布局作为案例研究。
四、湖南省物流类专业的布局研究
(二)高职物流类专业布局情况
高职专业在2015年经过了一次专业目录调整,在这次调整中物流成为一个二级类。物流类中有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供应管理7个专业。还有一些与物流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如港口物流管理、铁路物流管理、航空物流、快递运营管理。接下来的专业布局分析中,将这4个专业作为物流类专业分析,共计11个专业。2016年,湖南省65所高职院校中一共有27所高职院校办有物流类专业;共开办有物流类专业点39个,分布情况见表3。近年来湖南省物流类专业毕业生人数情况见表4,其中,毕业生人数为0的表示是新增专业,暂无毕业生。
于湖南省高职院校的物流类专业大多从物流管理专业变化而来,专业开设的课程带有浓重的物流管理专业色彩。普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有仓储管理实务、运输管理实务等,非物流管理专业(和专业方向)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方向的偏向性设置一些方向性课程,如物流工程技术(制冷方向)开设有食品冷冻学、冷链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航空物流专业开设有航空港物流运营、飞机载重与平衡等课程。
在专业群建设上,湖南高职院校大多将物流类专业作为某个专业群的非核心专业来建设。仅有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将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作为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
有产学研合作上,湖南的物流类专业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合作,如湖南省第一家职业教育集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公共信息平台――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顺丰快递开办了“顺丰班”。高职院校的物流类专业教师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大量科研服务,部分学校还承担了编制物流规划项目、建设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等任务,如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长沙市现代服务业公共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物流实训中心等。
(三)布局对比分析
1.发展方向的趋同性
从湖南现代物流业的布局可知,总体上“十三五”期间是“一核三区多园六通道”“物流工程”“五大特色物流”“促进物流业集约发展”“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下面做出“发展方向的趋同性”的定性分析,如表5所示。
2.地理布局的合理性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地理布局合理性的对比分析,在湖南省现代物流集聚的“一核三区”中,分布不均衡,专业点的布局长株潭核心区27个,大湘西地区1个,洞庭湖地区4个,湘南地区6个,湘中地区1个;且39个专业点中仅物流管理专业就占到25个;目前仅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管理4个专业有毕业生,其他7个专业暂无毕业生。因此,总体上的定性评价是“集聚区域都有专业提供人才培B服务,部分带动相关专业以群方式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3.产业特色的支撑能力
在对“物流工程”“五大特色物流”的支撑上,尚不够有力,一些方面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如保税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因此,可定性为“一般性支撑”。
4.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
对现代物流业的一些新兴业态,如物流金融、互联网+物流、多式联运、两业联动、物流物联网、物流云计算、物流大数据等的支持上,已经开始有一些专业出现,如物流金融管理;已经有一些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出现并已经运营多年,如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经有一些新技术课程被开发出来,如RFID技术、条码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然而,这些课程对新兴业态的支持还不够全面,许多方面还没有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如互联网+物流、多式联运、物流大数据等。因此,对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可定性为“一般性支持”。
5.专业结构的合理性
湖南省现代物流业的大部分重点业态、新兴业态可以找到专业、专业方向或课程进行支撑,但有少部分找不到支撑,如保税物流没有专业、专业方向和课程支撑,港口物流管理暂时还没有毕业生,说明专业结构尚需向现代物流业结构靠拢和改善。此外,已有专业结构和毕业生人数中,物流管理专业占比最高,2016年专业点占比和2013-2015年毕业生人数占比分别为64%和95%,见图3。许多体现地方现代物流产业特色及重点发展方向没有专业点进行支撑,也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从事岗位工作。
通过前文所述的分析,可以归结出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布局落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两业联动、多式联运暂无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支撑;港口物流专业刚刚新增,无毕业生;无农产品冷链物流、农村物流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快递物流没有专业进行支撑;边贸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没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
二是高职物流类专业的地理布局不合理。物流类专业点大多数分布在省会长沙,其他区域很少;物流管理R刀来螅其他专业布点很少;大湘西地区布点过少,仅1个专业点;在洞庭湖地区、大湘西地区、湘南地区没有以物流类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大湘西地区缺乏布局边贸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有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洞庭湖地区缺乏布局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农村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湘南地区缺乏布局无水港、农产品物流及快递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
三是对湖南的特色物流支撑能力不足。保税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优势产业物流、快递没有专业或专业核心课程支撑。在先进物流技术上(如云计算、大数据等)尚无专业核心课程支撑。
四是现代物流业新兴业态的支持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技术课程开发太少,很少有开设新技术课程;现代物流业的新型业务课程开发较少,如物流金融、互联网+物流、两业联动、多式联运等。
五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离现代物流业发展有一定的差距;快递运营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暂没有专业点布局;物流管理专业布点相对过多,特色物流及本地化物流所需的专业布点过少。
(五)对策
1.改善高职物流类专业设置,新开发非物流管理专业
如表7所示,可在大湘西地区新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农业物流方向)、物流管理专业(边贸物流方向),用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及这些新开发专业构建一个与大湘西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在洞庭湖地区可新开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用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及这些新开发专业构建一个与洞庭湖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在湘南地区新开发港口物流管理(无水港物流方向)、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农业物流方向)、快递运营管理专业,用铁路物流管理、工程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及这些新增专业构建一个与湘南地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特色专业群。
长株潭核心地区也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可新开发快递运营管理专业、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增加物流信息技术、物流工程技术、工程物流管理、物流金融、航空物流、铁路物流管理等非物流管理专业的布点,增设物流金融管理(保税物流方向)、物流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方向),除已有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先进物流技术专业群,可新构建现代物流金融专业群,这样在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上均有现代物流专业群进行覆盖。
此外,结合湖南本土产业特色新开发专业方向,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已办的和新增的物流类专业上,结合特色产业开发专业方向,如物流类专业的工程机械物流方向、轨道交通物流方向等,将这些专业方向纳入到学校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群建设范围中,在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产学研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或专业方向上,作为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来进行打造。
2.推动产学研格局形成,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出台政策或办法,在与现代物流业发展方向一致、服务特色产业经济的物流类专业、专业群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联合研发岗位培训课程、教学资源、专业课程等。如在长株潭核心地区校企合作成立以企业命名的股份制或董事会制快递物流学院,共同培养快递专业人才;在洞庭湖地区与企业合作建设港口物流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共同培养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和联合科技攻关。
3.加大物流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力度,对新兴业态及特色物流形成支撑
建议在已有的物流类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新开发一批支持新兴业态及特色物流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大数据、互联网+物流、物流物联网、物流云计算等一批新兴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进行跨界融合的交叉学科课程;保税物流园区管理、无水港运营管理、农产品物流、边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两业联动、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区域特色物流课程;工程机械的仓储与运输、轨道交通物流与供应链、汽车物流、盐化工物流、粮食物流、医药物流、石油化工物流、输变电物流等一批与本土产业特色结合的物流类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