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统计学实验课范文

时间:2023-10-07 15:45:02

序论:在您撰写统计学实验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统计学实验课

第1篇

关键词:PBL教学法;验证型教学法;统计学;实验课建设

0 引言

统计学专业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系统的统计学知识,了解统计学理论,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利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在经济、金融、保险和信息产业等领域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及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第28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中。2013年9月我校数理学院招收统计学专业的本科生,我校的统计学也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校院两级领导非常重视统计学专业的建设,并对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们培养计划中开设的实验课程有《抽样技术》,《统计软件及应用》,《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我校统计学专业建设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基本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统计学实验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构建实验课程PBL教学模式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 统计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于统计专业实验课的教学,一般院校多采用验证型教学法。实验课教学时一般是先介绍理论,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分析理论后,结合统计软件的使用,验证书本上的案例,所有实验环节都在机房完成 。在我校13,14级统计专业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验证型教学法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实验流程的基础途径,但实验的内容都是验证书本上设计好的例子、程序、结果分析。学生缺乏兴趣,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缺乏创新,实验课流于形式,不利于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因而,统计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 PBL教学法简介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为出发点和贯穿线索,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形式来解决复杂的、真实的问题,从而使学习者学习到相关学科知识,并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方法是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

PBL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①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

②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遇到的真实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③侧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交往发展能力和协作技巧;

④以学生为主题,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⑤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⑥在每一个问题解决后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2-3]。

我们尝试把PBL教学法应用到统计学实验课的建设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学习形式来解决复杂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分析处理问题,撰写报告。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

3 PBL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抽样技术》是我校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中实验32学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掌握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学会对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估计和分析的方法。我们首先尝试了把PBL教学模式运用到14级统计班的《抽样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

PBL教学模式,一般需要几个固定的环节:教师课前提出PBL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分组实验;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课后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反馈总结[4,5]。

3.1 教师课前提出PBL问题

《抽样技术》主要介绍了复杂的抽样方法的应用。教师需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现在网络通讯设施的发达,学生把越来越多时间花在上网上,我们要调查“大学生上网的问题”,这是每个学生都经历的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前一周把问题告诉学生,为了定量研究“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的调查问题。

3.2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大学生”是个很大的群体,对全校大学生上网问题的调查短时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需要进行抽样调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抽样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相关知识,思考“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抽样方案的设计,数据收集方式,以调查部分学生9月份上网时间去估计全校学生的月平均上网时间,由此确定抽样框内容是“您9月份上网总时间是多少小时”。

3.3 学生分组实验

调查“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是一个复杂的抽样调查问题,需要小组的合作。14级统计两个班共88人,分成11组,每组8人,选定小组长,每组分工协作。每组讨论确定抽样方案,抽样方式,数据搜集方式,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过程,获得样本单元的数据,确保原始数据的质量。每组抽样方案设计可以不一样,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两阶段抽样等不同的抽样方法。数据搜集方式也可以采用电话调查,问卷调查,随访等不同方式。对于收集的原始调查数据“您9月份上网总时间是多少小时”,要核对录入系统,可以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接着利用搜集的样本数据估计出“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估计上网时间的区间,评价估计的好坏,并给出这种估计所达到的精确度,若采用不同的抽样方案可以评价它们的效果。在这一阶段,教师起到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3.4 学生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调查报告要写清楚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对象,资料收集方式方法。对调查数据分析后推断出“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给出这种估计所达到的精确度,不同的抽样方案精度和效果进行比较,对 “大学生月平均上网时间”的调查反映出怎样的 “大学生上网的问题”。

3.5 课后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反馈总结

课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指出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担任的角色以及完成任务情况。教师针对不同小组抽样方案设计的不同,任务完成情况的差异,进一步讲解不同调查方案的差异以及适用范围,针对调查分析中小组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

调查“大学生上网的问题” 是一次不拘泥于课堂的综合性试验,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在《抽样技术》的实验课教学中,不仅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完整的抽样调查培养他们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实践能力,还锻炼了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和小组协作能力。

4 PBL 教学模式的评价

通过对实验课教学过程的观察,PBL教学法应用在14级统计班的《抽样技术》实验课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

PBL 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这种模式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PBL教学法的实施为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了系统化的思路和科学的实践。

其次,从教师的发展角度看,促使教师主动担负起学生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责任。

教师将逐渐摆脱教案的控制,课堂教学中发生一切将变得不可预测,充斥着学生知、情、意、行的充分经历和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对学生在思考、探究、互动交流过程中所偶然或必然爆发出的创新、协作、质疑火花,也受到了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6]。

我们对于PBL教学法的尝试还不止如此,以后我们会把这种尝试大胆地应用于统计学专业其他实验课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杨晓卿.6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贡献评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崔炳权,李春梅,何震宇,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7-8.

[3]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基础物理实验网络课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334-337.

[4]朱枫.国内项目教学法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54-56.

[5]张开暗,郭毓麟,易剑英.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探讨[J].教学研究,2011(2):10-11.

[6]李丽萍,PBL课程改革中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9):90-91.

基金项目:

本文受“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资助-PBL教学法在我校统计学专业实验课建设中的研究(项目号YGJ1452)”。

第2篇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融合

1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基础课是高等院校设置的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一类课程,它往往在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的重要课程,专业不同,将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统计学为例,它是一门关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解释数据的方法论学科。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很多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也会涉及到一些大数据分析。因此,统计学一直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希望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科的基本思想,并将其用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数据分析,形成数据统计分析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现有教学模式基本解决了专业基础课将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分离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离问题。但这还未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完整统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统计学》为例,主要表现在:目前的统计学理论教学材料与实验教学材料仍然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知识体系。然而,作为一门工具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统计理论与统计实验二者本应该是属于同一知识体系下的两个不同教学环节,但因为历史原因,统计理论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而统计实验却相对滞后,因此形成二者独立存在。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不能恰当地在实验课中得以实施和训练,实验课的训练未能与理论课同步进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统一的问题,还必须有能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统一一体的教学材料。因此本文探讨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材料融合模式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并以统计学为例,提出总体的融合方案、融合模式,为其它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材料融合方案设计

2.1整合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一门科学,通过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统计研究的是来自各个领域的数据,统计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科领域的通用数据分析方法,只要有数据的地方就会用到统计方法,比如政府部门、学术研究、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而今,人类已步入大数据时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大数据给企业运营、政府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大数据对统计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顺应时展,统计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现有教学目标的调整。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把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孤立开来,其教学目标也不统一。大数据时代使得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整合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通过统计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定量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技能。基本内容要求:描述统计重点培养学生统计资料收集、整理、综合能力;推断统计重点培养学生进行统计抽样、运用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统计回归等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一至二种统计分析软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构建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知识体系融合架构

为解决现有统计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分离的问题,需要从教学资源的融合着手,目前在大部分院校的统计学教学中,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由同一老师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二者的融合。但是,由于在教学中使用的理论教学材料和实验教学材料相对独立,老师很难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从笔者多年统计学教学经验看,要较好地解决二者的分离问题,得将统计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知识体系融为一体,各章内容构架设计:引导案例、基本理论和方法、软件功能模块、实验案例、思考练习题、实务操作题。“引导案例”主要反映一些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本章将涉及到的统计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介绍经典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也可以介绍一定的前沿理论和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了解前沿统计理论方法;“软件功能模块”主要介绍本章实验需要的软件功能模块,其目的让学生熟悉软件功能及基本操作;“实验案例”主要是结合本章的理论方法给出一至二个案例,介绍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运用相应的软件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思考练习题”主要是体现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练习题,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实务操作题”主要是给出一两个案例,要求学生课后运用软件处理和分析这些实际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软件功能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结论与建议

第3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某医科大学拟开展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的2006级和2007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专业包括预防医学、妇幼卫生、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本硕连读,按照实验课分班,分别从这些专业选取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共调查325名学生。

1.2 方法在完成一个学期的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后,采用自编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对带教老师的要求、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对教学的满意程度等,共设21个条目。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325份,回收率为100%。

2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带教老师的要求75.4%的学生希望教师年龄在30~50岁之间,68.3%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的学历在硕士及以上,80.0%的学生希望带教老师的职称在副教授及以上,仅有34.2%的学生希望采用双语教学,87.3%的学生希望1~2名老师带教实验课,见表2。

2.3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时间和内容的要求86.5%的学生希望实验课程教学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方式,86.8%的学生希望实验课多开展相互讨论,96.9%的学生希望采用案例教学,70.7%的学生希望每次实验课时间安排为三节课,72.4%的学生希望实验课理论讲解时间为30~40min72.9%的学生希望增加软件操作方面的实验内容,89.8%的学生希望增加更多先进统计技术和知识,见表3。

2.4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及其教学要

素重要性的认识79.0%的学生认为实验课有助于提升自身能力,96.9%的学生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94.4%的学生认为实验课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学要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教师示教、分组练习、实践能力培养、针对性辅导、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回顾和总结。

2.5 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评价56.3%的学生对目前带教老师感到满意,但仅21.9%的学生对目前实验课程设置感到满意,39.1%的学生对目前实验课教学感到满意,55.6%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实验课内容安排少了,见表4。

3讨论

教学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的三大领域之一,许多高校都把教学评价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杠杆[3]。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功能,是改进和控制教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和有效手段。本次调查较全面地反映了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的需求及满意度,尽管学生的评价也有部分偏颇之处,但仍可反馈出重要的教学信息。

本次调查有4.3%的学生对目前带教老师不满意75.4%的学生认为教师年龄在30岁~50岁之间最为合适,80.0%的学生要求带教老师的职称在副教授及以上,68.3%的学生要求带教老师的学历在硕士及以上,87.3%的学生认为实验课由1~2名教师带教最为合适。从中可以看出,医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实验课带教老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与目前师资情况仍有部分差距,目前医科院校医学统计学实验课的带教老师多为资历较低的年轻老师和研究生。所以,学校一方面要提高这些年轻老师和研究生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多安排副教授及以上的教师带教实验课。

第4篇

关键词:统计学;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15日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掌握理解统计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统计学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统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一、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开设的必要性

(一)统计学的课程性质要求开展实验教学。统计学作为探索和研究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统计数据搜集、统计数据整理和显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概率及概率分布、抽样推断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统计指数和因素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和统计预测与决策等内容。在统计学课程的学习、应用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处理大量的数据,利用各种统计图形、表及统计模型,探索出数据中内在的数量规律性,这使得统计学需要实验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处理日益复杂、精确的模型,对实际中各领域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

(二)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兴趣。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将枯燥、乏味的数据用各种形象、生动的统计图表显示出来,达到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统计学实验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和学生的专业背景,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吸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统计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验课让学生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当中,在实验中加深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的创新意识。统计实验教学一般采用计算机加统计软件包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生动和更全面,还可以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认知统计应用的实质,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四)可以促进教师统计学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统计学实验教学,可以将统计理论知识和使用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将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包、实际数据以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统计学实验教学改变了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对实验教学的内容、工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把统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应用研究水平的提升。

二、统计学实验课程内容设计

统计学课程实验项目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验证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使用统计基本概念、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统计数据,可以用于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思想和统计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设计型实验是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等工具实现统计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思想、方法,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进行相应实验操作。综合型实验是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统计方法及统计软件等工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专业方向进行问题收集、整理资料,利用软件进行具体分析操作,并对计算机输出结果加以解释说明。

(一)验证型实验

1、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实验内容主要有数据排序,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条形图、圆形图、圆环图、箱线图、茎叶图、直方图、折线图和累计折线图等数据的直观显示。

2、统计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值,主要有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如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值,如极大值、极小值、四分位数、标准差(方差)、离散系数等;描述数据分布程度的测度值,如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等。

3、统计数据的参数检验与方差分析。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等。

4、统计数据的相关与回归分析。实验内容主要是利用统计软件绘制变量数据的相关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数据构建回归方程,对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检验,利用回归方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

5、统计数据时间序列分析。实验内容包括时间序列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计算,时间序列定基、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用移动平均法、最小二乘法对时间序列的趋势进行测度等,用季节比率法测度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等。

6、统计指数的编制实验。利用平均指标指数的技术公式,根据所给数据资料,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设计型实验。抽样调查设计实验:根据提供的资料,运用统计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组织形式的抽样,计算其抽样误差,并对总体参数做出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

(三)综合型实验。根据学生兴趣,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完成该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写出3,000字以上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一)实验课程软件选择。统计学实验课程可以使用的统计软件很多,如SAS、Eviews、EXCEL、SPSS等软件。SAS软件在设计上也是完全针对专业用户进行设计,操作以编程为主,非统计专业人员掌握起来较为困难。Eviews主要运用于经济计量模型的设立、估计、检验和应用等,掌握和熟练使用该软件需要专门的训练和较长时间的摸索。EXCEL提供包括数据管理、描述统计、概率计算、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功能,但是没有直接提供箱线图、茎叶图、无交互作用可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中的多重比较、非参数检验、质量控制图等方法。SPSS是应用最广泛的专业统计软件,它的操作界面极为友好,窗口方式展示各种管理和分析数据方法的功能,只要掌握一定的Windows操作技能,粗通统计分析原理,就可以使用该软件。因此,统计学实验课程教学中采用SPSS软件,就可以满足统计学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要求

1、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采取实验与理论课穿行,以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容为基础,在理论教学完成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将理论教学中所学知识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与验证。实验课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实验的指导内容,并进行现场的指导和点评,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实验教学要求。(1)学生要掌握SPSS软件的基本统计分析功能,熟悉SPSS软件的基本操作,利用SPSS软件的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完成相应问题数据的分析;(2)学生要熟练地掌握SPSS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的基本结构及对其分析结果的解释,特别是对实际问题统计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释;(3)学生要掌握统计学案例分析。课余时间进行统计案例的设计、资料的收集、讨论,对经济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做成相关的数据分析表,在实验课堂上进行示范、交流和讨论。

3、实验考核方法。统计学课程实验成绩以一定比例纳入总成绩,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实验报告、上机测试三部分组成,具体通过实验报告体现。实验评分采用100分制:实验课考勤10分、实验状况25分、实验调查报告65分。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项目,根据上机操作结果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应该注明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结果及分析、实验体会等项目。实验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评分标准主要根据实验目的是否明确、操作步骤是否完整、实验结果及分析是否合理、实验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等。

四、结论

实验教学是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利用统计软件,在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的基础上对统计数据的处理,使学生可以实现统计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经济管理需要、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吉春.关于经管类专业开展统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8.3.

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统计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9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论在国家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和个人的微观决策中,统计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作为一门介绍“数据处理技巧”的方法论的社会科学,统计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科学研究、经营决策等提供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学生除系统掌握统计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掌握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之中。另外,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与统计学等其它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结合更加紧密,进一步促进了其它各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各专业的高校学生而言,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注重在能力考察上。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结合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开设统计学实验课。

一、开设《统计学实验》的必要性

1.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目前,许多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各相关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和系统性的教学,忽略学生参与动手实践。一方面,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另一方面,陈旧和单一的教学内容。所以出现大多数学生“学了统计,不会用统计”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教师只注重理论的严谨和系统性的教学,学生疲于应付考试而学,这样忽视学生实践的统计学教学,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实际统计分析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在实际中遇到需要利用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的时候,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改革单一和陈旧的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开设《统计学实验》教学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2.统计学课程本身要求推广实验教学。统计学是一门集理论的严密性与方法的普适性为一体的学科,是许多学科的智力和方法资源库。一方面,统计方法现已深入到许多自然科学(如生命及医药、环境、电子、材料等),社会科学(如经济、金融、保险、考古等)及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如工农业、航空航天、军工、地质勘探等)中,产生了许多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它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许多实际应用中遇到往往是大量甚至是海量的数据,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单纯依靠手算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问题的需要,只有借助统计软件如Matlab,Excel,SPSS,SAS,R才能实现。因此统计学课程本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推广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利用统计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设《统计学实验》的可行性

1.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经济发展向纵深推进,对统计的要求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统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统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培养社会需求的统计人才,目前,我校《统计学》开设情况如下:课时一般安排为72学时,其中统计学理论分配54学时,统计学实验分配18学时。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课可开设以下实验项目见下表。

2.计算机实验中心提供硬件支持。随着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计算机迅速发展,许多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为全校实践性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硬件支持。

3.丰富的软件支持。统计计算软件:Matlab,Excel,SPSS,SAS,R等都具有十分强大的统计计算、分析和演示功能,能满足开设《统计学实验》课程的计算方面的需要。

三、《统计学实验》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1.统计学教学应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教学为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相应的统计学实验。例如,在讲动态数列时,指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研究测定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用移动平均法和最小二乘法测定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并进行相关预测。这样有利于对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统计学实验教学体系设计除应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外,还应具有应用性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兴趣就可以转化为乐趣,乐趣又转化为志趣,持久稳定的志趣就能使学生保持经久不衰的求知动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有趣的统计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统计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灵活应用能力。

3.对综合型实验,通过案例教学法,把学生引导到各种与统计相关的实际问题中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大有帮助,但是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精选案例。

4.统计实验报告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评分的最基本标准是真实性。在每次统计实验结束后,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实验报告评分的更高标准是创造性。对于有创造性的报告,可以给予高分作为鼓励。总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统计实验报告的撰写,通过统计实验报告,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写统计分析报告的能力。

总而言之,《统计学实验》是以计算机及其统计软件为工具,培养学生能用所学统计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精神。总之,在高等院校开设《统计学实验》是必要和可行的,是值得进一步提倡和开展的。

参考文献:

[1]冯凤香,贾贞.大学数学实验的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0,8:47-48.

[2]刘莉,陶强.计算机专业基础实验课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2:107-112.

[3]高建新,朴琴兰,李玲,等.技术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233-235.

[4]张广亮.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的尝试和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5-87.

第6篇

一、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统计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它与经济、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经管类学生研究经济现象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统计学》实验是采用计算机及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运用统计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一门实验课程。正是统计理论教学与统计实验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统计的活力。第一,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大量数据资料如何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数量规律性,它必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应用统计理论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出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彼此间的联系;第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系统,越来越复杂,其一系本文由收集整理列统计分析方法的正确运用必须建立在充分占有大量统计数据的前提下,借用大量的统计表格、统计图形及统计模型来表现所研究现象的量变规律及内在特征,因此有必要采用诸如spss、mintab、statistica等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及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第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每年的财经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统计工作,但这些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只能从事简单的统计工作,不会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进行生产经营分析和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测,工作中后劲不足,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加强统计学实验课程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二、现有统计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实验课时过少且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

统计学实验一般课时安排过少(大多数院校经管类学生的统计学理论教学为40学时,而统计学实验课时只有8个学时),且主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据此统计学实验教师就只能让学生大致熟悉常用的统计学软件,熟悉利用计算机计算及分析数据的过程。但是这种方式教学会产生两个问题:其一是统计实验过程不完整。统计工作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即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数据的计算、统计数据的分析及预测。但由于课时所限,教师不可能去组织学生采集整理数据。因此学生在做实验之前,数据基本是已经给定的,统计学实际实验缺少了前期的工作,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在今后实际的工作当中,不知如何收集整理统计数据或对统计数据进行任意的取舍和割裂。而实际上对统计数据的任意取舍会破坏事件原有的表现形式,造成统计结果失真;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在运用统计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时,由于缺乏统计知识的功底,在实践中容易对现象的起因、过程的表现形式和结论随意加以解释,统计资料的割裂使用必然人为地改变事件内部的固有构成,使事件产生扭曲、悖向,使统计资料不仅变得毫无价值,更严重的是在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中产生误导作用;其二是统计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够系统合理。目前有很多常用的统计软件,但由于课时限制,教师不能详细对其进行讲授,只能选择其中的任一软件的一些主要功能进行讲授,这样难免容易造成实验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与统计学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的衔接不够紧密。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的统计学实验课程主要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即教师在计算机上先演示一遍统计数据的计算过程,然后让学生重复这一过程,达到熟悉统计软件的操作即可。这样的教学效果与统计学实验的教学目的产生很大的偏差。统计学实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采用统计调查的各个系统环节,通过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找出统计数据的内在规律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使用统计软件知识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一个手段。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缺乏上课的兴趣,同时从实践中经济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状况看,他们对经济活动往往缺乏定量管理的理念,特别缺乏定量分析的知识工具,搞理论研究的不会收集统计资料并进行实证分析,使得理论结论显得苍白无力。搞实际管理工作的,不善于运用统计资料进行量化管理,使得管理工作不深入、不具体。

3.考核手段单一

就目前情况看,很多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了《统计学》课程,而没有开设相关实验课程,即便有的院校开设了统计学实验课程,同时统计学实验的考核方式也主要采取上机考核的方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对统计学实验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学生对统计学实验的态度是“为学而学,为考而考”,并不理解统计工作的内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学习相应的统计学软件,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数据的采集、整理、计算及分析能力

目前社会中使用的统计软件非常多,也各有所长,统计学实验课程有必要结合本校的教学特色及统计学理论教学体系,编制适合学校学生的统计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应用软件,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将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实验课时延长到16学时,同时以目前常用的spss软件为依托,结合理论教学的系统体系,将统计学实验课程整编为统计数据的整理、统计图表的绘制、平均数的比较、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统计数据的估计检验等几个模块进行模拟实验。

2.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亲自到社会上采集、分析数据的能力

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统计数据的质量关系到整个统计工作的成败。以往我们在上课时大多忽视了讲授统计数据的采集、整理及编制的内容,而是将统计数据直接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去计算和分析数据,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为学而学,为考而考”,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开辟“第二”课堂活动,即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布置一个现实中的社会统计问题,(如某某商场的顾客流量、大学生今年的生活费用支出等),要求学生亲自去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在此过程中监督指导学生统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并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这样不但完善了统计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和社会的接触机会,提高了对统计学的学习热情及实践能力。

3.从传统的重视理论考核向重视实践能力考核转变

第7篇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管类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主要讲授基本统计理论,为经济研究提供资料调查与整理、统计定量分析方法,以揭示经济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统计学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特点。近年来,《统计学》实践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实践教学学时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教师及管理人员意识到《统计学》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文由收集整理问题能力方面的重要性,纷纷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 《统计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我国大学一般是以学科—专业—课程路径来设置专业与设计大学课程,从学科逻辑出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以课程形式呈现并传授给学生。当前,我国大学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以理论课为主,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一般不足20%,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受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限制,《统计学》课时安排多为48学时,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又不够情况下,教师只好压缩实践教学学时。其次,许多高校教师使用的多是偏重理论讲解的教材,鲜有配备专门实践教学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多针对理论课,对实践教学的描述较为简略,客观上导致《统计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难以衔接,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1.2 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统计学》授课教师采用综合成绩来评定学生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多为70%,平时成绩(一般指出勤率、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等占20%左右)和上机课成绩(一般占到10%左右)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过小。其次,期末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导致学生在期末复习时死记硬背公式,漠视统计方法的应用。

1.3 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可雇佣性

部分《统计学》任课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将实践教学理解为习题课,或者是单纯的上机课,安排学生完成练习册,或是照着书上操作步骤在计算机上简单演示一遍,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不足,难以将所学统计方法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中去,缺乏可雇佣性。例如在进行统计调查时,不懂选用何种方法收集资料,如何进行概率抽样。

2 《统计学》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陡增,2013年将近700万大学生毕业,相比而言就业岗位增加有限,这导致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特别看重学生能力,尤其是可雇佣性技能。约克(yorke,m.)认为可雇佣性即“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使他们成功胜任所选择职业的一组能力、理解力和个人特质”。可雇佣性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国外学者将其细化为可操作的指标—可雇佣性技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约克(yorke,m.)等提出的usem模型,在该模型中,可雇佣性由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元认知4个部分构成。

奈特(knight,p.t.)等认为可雇佣性教育应该融合进课程,而且只有整合进课程时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就如何融入课程,代表性观点有瓦伦(warren,d.)的三分法和奈特(knight,p.t.)等的五分法。瓦伦(warren,d.)认为将采用独立式、半整合式或整合式将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奈特(knight,p.t.)则提出将可雇佣性嵌入课程的五种方式:“将可雇佣性融入全部课程”,“将可雇佣性融入核心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或者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在课程中设计专门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模块”,“与课程并行的、基于工作的或工作相关的学习”。

《统计学》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其实践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立足理论、强化操作,突出应用,将对学生可雇佣技能的培养融入课程;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或者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课程中设计专门的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模块,强调实践教学在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3 可雇佣性视域下《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

3.1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从统计学学科逻辑出发,将学科体系和专业知识以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呈现并传授给学生。一是适当增加《统计学》实践教学学时,强调统计分析软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针对各学校生源特点编写专门的《统计学》实践教材,从各学校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可雇佣能力。三是完善《统计学》实践教学大纲,强调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有关课程专业知识的研究,并结合培养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开发实践教学大纲。

3.2 实践教学环节模块重组

依据培养学生可雇佣性原则,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模块重组。将《统计学》实践环节模块化为上机操作环节、课

题申报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环节。

《统计学》上机操作环节主要在各实验室进行,着重于帮助学生增加理论教学环节的感性认识,利用excel、spss、sas等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课题申报环节一般在课程教学中后期进行,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知识就经济管理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课题申报,设计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和项目报告等实践活动,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注重统计学知识的迁移性。通过课题申报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统计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统计学课程的理解,认识到统计学不是一堆复杂的公式加统计软件,而是一种思想,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从而真正建立起统计思维,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可雇佣性技能。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环节。学生学习完《统计学》课程后,通过e-mail、qq、课程教学网站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与授课教师保持长期联系,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统计数据处理的问题,随时进行咨询,授课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统计学知识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3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与参与式教学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授课教师对教学重点进行透彻解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编制课堂教学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较快地领会相关教学重点,使得本课程的应用导向、可雇佣性导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其次,在课题申报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申报,实践整个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并通过课堂讨论环节进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可雇佣性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