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44:55
序论:在您撰写地理课的意义和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 提高教育质量
1.国家课程面向全国所有地区,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和学生,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唯一的国家地理课程在我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民族文化差异巨大,地域广阔,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国家地理课程在推广过程中暴露出与区域实际脱节现象,滞后与社会发展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和当地社会实际变化。
2.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是实现学生发展的手段。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参与主体、学生、有关课程专家、家长共同参与,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的过程,除了要体现人才应有的基本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外,还应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需要,培养其创造性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性,以改变近年来应试教育给我国教育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高分低能,高智低德”的学生畸形发展。中学校本课程应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论观,通过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损坏实例让学生明白人类和地理环境之间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谋求发展时,可以向环境索取生产资料甚至改变地表的形态,但是这种改变是以不能够以牺牲地理环境中其他组成要素(动、植物的生存权力)为前提,更不能违背地理环境发展规律,要让学生会尊重自然,热爱生命,任何不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只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课外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古已有之,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约束着教学形式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占主导,课外实践活动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外实践活动才受到重视并获得迅速发展。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从中国到世界,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宇宙,海阔天空,无所不及。可是地理课结业了,学生真的能“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吗?其实不然,有不少学生学得太死,不会运用,不会创新,不会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极差,学到的知识一知半解,没有实践的基础。资料表明,我国的地理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更表现出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较大差距。这是我国地理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环节。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地理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治理。它是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新教学体系。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这种精神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题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社会是更广阔、更生动、更富有吸引力的大课堂,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二、使课本知识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些地理知识是空间现象,并有一定的抽象的涵义。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概念和内容,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则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加深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地壳运动是在漫长的地质史中的深化过程,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涵义,学生只能一知半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贝丘遗址的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海陆变迁的真实存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多种相关事物直观地、生动地观察和联系,而使知识变得透明、易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能力都不断提高。又如,有地理园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气温、湿度、降水等观测,进行校内“天气预报”;在乡土地理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等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效果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可以说,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三、培养志趣,树立理想,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课外实践活动是走出教室,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例如,在东莞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东莞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变”的社会调查,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东莞改革开放之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课外实践活动又是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互助、互学,密切同学、师生友情,也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乐于助人的热情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是地理教学全面实施组织教育的体现
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素质教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抛开课堂教学的约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活跃、主动、积极。
2.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动起来,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学生参与面较广,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特点。
【关键词】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开展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的工作(苏教高〔2012〕16号)。我校的计算机类(包含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专业)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苏教高〔2012〕23号),并与2012年8月启动了该项目。为了响应本次计算机类综合专业的改革,我们有必要探索面向计算机类专业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方案,本次改革方案的重点不涉及编译原理课程的新教学模式、新方法及教材建设,而是强调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通过重视学生的课程设计,实现学生掌握编译技术这一核心的目标。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学从编译原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等多个方面对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效果较好的编译原理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国内编译原理课程的权威专家何炎祥教授提出了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新模式[1],它指的是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全新教学模式。即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浙江大学的王强[2]提出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即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演示复杂的算法过程。重庆理工大学的刘洁[3]把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融入到编译原理课程中,采用科学系统的教学和实验模式实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首都师范大学的衷璐洁[4]以实例化的真实的编译器GCC来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与“概念-理论-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相反的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思路是“案例-理论-概念”。理工大学的贺汛[5]针对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从调动内驱力、提倡发散思维、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抽象思维四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给出了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通过跟踪最新的国内外有关编译技术教学改革的成果发现当前编译课程的改革在理论教学上已经实现了“学生轻松学,教师轻松教”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却普遍反映当前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掌握了编译原理应试的技巧,却没有使他们真正理解编译技术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他们仍然不会编写一个编译器系统。编译技术对他们而言,仍然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这正是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
二、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图1所示,为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按照编译原理教学的五个阶段,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的,最终,通过课程设计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去实现一个小型的编译系统。该体系从多个维度系统地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使得学生不会再有“编译是门难学、易忘,学后无用的课程”的感觉。
图1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了瓶颈,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下面我们对此进行论述。当前的课程改革只重视编译原理教学的前三个阶段:基本认知、基本理论和应用认知;实践教学中的第一个层次:上机实验。整体上是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是编译原理课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空中楼阁、遥不可及的感觉的本质原因。而如果能在当前的改革维度上进行扩展,将编译原理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五个阶段,把实践教学扩展为图1中的三个层次。通过将编译理论与程序设计方法相结合完成编译器这一综合课程设计,从而实现编译课程学习由知识点到知识平面,由知识平面到三维立体专业技能。也就是说,通过本次教学改革(更加重视课程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教给学生的不再是能够解题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而是他们将来能够到社会上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
三、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课程改革中的实施方案及效果
1.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首先,编写编译课程综合实验指导书。编写原则是实验目标要适中,不要定的太高。任务和要求要明确,而实现方法不固定,为的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如下:
(1)实验目的
《编译原理》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而其实验课要综合运用一、二年级所学的多门课程的内容,用来完成一个小型编译系统。从而巩固和加强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代码生成和报错处理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完整系统的独立分析和设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编程能力。
(2)实验任务和要求
①词法分析器的作用是划词功能,产生的单词序列;
②语法分析器的作用是识别测试用例的语法是否正确,使用的算法可以是:预测分析法、递归下降分析法、算符优先分析法、LR分析法等;
③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器的作用是分析测试用例的语义并生成中间代码(四元式序列)。
然后,将学生分为五到六人一组,每组设置一个项目组长(ProjectManager,PM)。由PM负责为期一周半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包括项目分工、项目实施、进度规划和组员间的协调等工作。
最后,每个小组提交可供演示的编译器系统、课程设计论文及答辩PPT。每个小组由PM用10分钟时间陈述课程设计期间的工作,之后,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小组成员进行回答。
2.课程设计在编译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图2为一名同学所完成的编译课程设计中语义分析的效果图。这里的语义分析采用了语法制导生成四元式,语法分析用的是自底向上的SLR文法。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对这两个专业的124名学生进行了匿名式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编译教学中重视课程设计明显要好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的编译教学改革模式。表1从熟练掌握编译课程中的各知识点、理解编译课程中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三方面进行了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1中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重视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在各方面都明显优于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方面,9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
四、结语
文章针对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问题,提出要高度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文章重点论述了课程设计在编译原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当前编译原理课程改革遇到的瓶颈,以及为什么只有重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才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唯一途径。之后,给出了编译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编译原理教学更有利于他们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特别是他们不再感到编译原理是空洞的理论课、缺乏实用价值且学之无用。教师们也普遍反映重视课程设计的新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匿名调查结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然而,匿名式的问卷调查也发现我们提出的编译原理课程改革存在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点产生的来龙去脉这一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将在理论课中要加入一些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作为引子,之后将教学内容重新梳理,使得学生了解编译原理知识点产生的出处,这将是下一步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何炎祥,伍春香.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编译原理”教学综合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46-49.
[2]王强,冯雁.编译原理算法的形象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3):30-32.
[3]刘洁,黄贤英,王柯柯等.软件工程专业中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6):56-58.
全科医师团队的建立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但是慢性病的管理决不是一个全科医师在诊室里就可以管理好的。因此,建立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团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全科医师团队的组建由一名团队长负责,组员有数名全科医生、护士、防保人员组成。团队成员根据每个人所承担的任务分工不同,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全科医师团队的主要任务主要向辖区内居民提供是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包括门诊医疗,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肓技术指导及基本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衔接等。
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目前以全科医师团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为例,说明全科医师团队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目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有效地对高血压、糖尿病人进行管理,可以降低有害事件的发生率。全科医师团队通过制定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制度,团队成员按照各自分工落实,全科医师负责新发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筛查,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指导,公卫医师负责健康档案信息统计、分析,护士负责健康档案基本信息采集健康教育。胡隽等[1]报道,以全科团队无缝链式服务模式,对纳入高血压管理的社区居民进行全程管理与以往线条分割式管理相比较,全科医师团队可以对患者提供从家庭到社区,从门诊到住院的全程环-线型个性化管理,使其与团队的全科医师感情较深,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方式有所改变,进而使高血压的患病率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降低。
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误区[2]
把慢性病管理等同于对现在患有慢性病病人的门诊管理,而忽视了对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管理。由于传统的卫生服务观念,社区医生往往是在诊所座等病人上门看病、求医,对病人的处理,多是满足于药物治疗,而慢性病管理的目标是减少慢性病及高危人群应急性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社区医生对现症病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更要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地健康干预。
慢性病管理将疾病和病人割裂开来:慢性病病人往往是一个人身患多种疾病,如果仅仅是以“病”为中心来进行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不到位,甚至相互矛盾、顾此失彼的误区。仍以高血压患者为例,人群中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病人是很常见的,如果以“病”为中心进行管理,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而这3个疾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恰恰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仅仅强调某一疾病的防治,都不能达到降低事件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重视药物干预,忽略心理、社会干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模式的主流,对慢性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病人群多是老年人,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变异,对慢性病人群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慢性病很多均是典型的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而由于种种原因,社区医护人员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与应用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要加强社区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并通过他们在慢性病管理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要了解并帮助慢性病患者解除心理障碍,要尽可能地结合患者的社会因素,进行个体化管理。
关键词:医院 科研管理 规范化
我院是一所地市级综合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是湘南地区医疗急救、医学康复、科研教学中心。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国家大力扶持城乡医疗卫生,给市级公立综合医院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科研工作,一直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走科技兴院的道路,制定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医改,把握新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注重学科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并开发新技术、新项目,树立专科特色,不断提升自身竞争核心力,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科研的发展,技术的创新,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驱动力,也是综合性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科研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科研管理是对科学研究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的一门管理工作,包括申报动员、课题论证、过程管理、经费管理、后期管理等内容,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使科研工作变成科技人员的自觉的活动,是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保证科研课题的良好运行,确保课题按期、优质完成。如何将医院的科研工作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并对医院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医院领导及科教管理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1.课题申报工作
医院主要课题来源于省卫生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湘南学院和院级等。科研管理部门每年上半年将各级科研主管部门下发的科研项目计划申报通知挂医院内部网站以及各医疗区宣传栏里,动员全院职工积极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先对申报者进行课题指南解读,并指导其填写申请书,特别是有些主管部门对科研项目进行网上系统管理,需指导其网上申报,做好咨询服务。随着医院对科研的重视,全院职工对科研申报工作积极性很高,近4年来上交医院科研管理部门的各级申报项目达150项,2008年设立院级科研立项管理办法以来,申报达390项。
2.课题论证
科学研究中选题至关重要,而论证则是选准课题、管好课题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好的课题,没有科学合理的论证,课题无法顺利进行。对于所有的申报课题,科研管理部门严格把关,按照申报通知指南与要求,审核课题负责人的申报资格,申请书是否根据要求进行填写,再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包括形式审查,资料审查等,按照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诚信程度等六大原则。对于申报特别多的级别,如市级科研项目,因医院是分三个医疗区管理模式,先由各医疗区科研分管院长组织各医疗区学术委员会分会进行初审,再经科研管理部门和医学转化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复审,推出优秀的课题进行上报,保证了课题质量,也提高了课题中标率。
3.过程管理
针对医院以往只重视立项,忽视过程管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大部分课题无法顺利进行。为了确保科研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科研管理部门加大对科研的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流程,包括项目档案、中期检查、过程督导等。医院正在不断摸索科研管理模式,经多次多方会议讨论,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于院外各级科研课题,积极配合科研主管部门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工作,对于院内科研课题,医院预在每年某个时间段对全院所有的课题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检查,项目负责人填写课题中期检查或阶段检查报告书,内容涉及课题进度、方案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下阶段经费安排计划,存在问题、建议及需要说明的情况等等。科研管理部门秉着客观认真的态度,尽量帮助课题负责人解决影响课题完成的客观原因,为其提供便利的条件和支持,并做好检查记录和归档。根据《医院科研立项的管理办法》未完成课题者按项目资金20℅赔偿,立项课题的前两位作者如果有未按合同完成课题的记录,不得再申报医院立项课题。通过对课题的过程管理,督促课题负责人保质保量完成,避免不必要的科研经费的闲置或浪费,有利于医院科研的发展。
4.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为了有效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提高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感,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在执行科研项目中,根据合同计划要求在经费预算范围内按医院财务制度支配使用。科研经费开支主要包括办公用品、检索查新费、资料费、会务费、邮寄费、试剂费、材料费、临床药物试验费、答辩费、交通费、住宿费、招待费(扣调节基金)和其它费用。所有科研项目经费经由科研管理部门将领导审批的报告交财务科,财务科对每个项目建立账户,科教科、财务科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经费预算开支标准,按阶段完成任务到科研管理部门填写科研经费审批表,经财务科、科研管理部门、分管院长及总会计师签字,才能使用规定的科研项目开支。
5.建立奖惩制度
医院对科研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与重视,坚持以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把科研与员工职称晋升工作、职位聘任和年底绩效考核挂钩,关心和指导医务人员的素质提高与前途发展等问题,促使员工产生一种自我实现感和成就感。对于外院未按期完成的课题,按照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要求,不得再申报各级科研课题。对于院内的科研项目,按照《医院科研立项的管理办法》未完成课题者按项目资金20℅赔偿,立项课题的前两位作者如果有未按合同完成课题的记录,不得再申报医院立项课题。
6.后期管理
外院各级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向科教科提交资料,包括结题报告书、发表的相关论文和研究总结报告等,科教科审核后上报科研主管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对其进行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结题。结题后,可以申请成果鉴定,科教科帮助与协调各级科研主管部门有关成果鉴定工作事宜,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对适合在临床推广与应用的项目创造有利条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果鉴定后,推荐申请科技奖励。院内科研项目完成后,按照《医院科研结题管理有关规定》(暂行),项目负责人准备资料,科教科审核后提交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合格者发放结题证书。
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医院科研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医院加大对科研的重视,利用医学转化研究所平台,并给予政策上的倾斜,职工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积极性颇高,科研氛围日趋浓厚,同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为医院的科研发展做出贡献,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黄萍,莫曾南,刘志明,梁鸿.创新科研管理制度,提高医院科研能力.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9年22(6):382-384.
关键词:中学地理 课外实践 组织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97-01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外实践课的开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课外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实践课就要有目标、有计划,因此,应重视实践课的设计,并根据不同的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方式。借此,笔者围绕实践课的组织与设计加以简要分析。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在教师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的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学科实践内容最丰富,其重要作用和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3.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是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目的的设想。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实践的方向,就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意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是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1.知识目标的设计
与地理课堂教学一样,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注意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知识目标教师不一定要给学生加以明确,但是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知识层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着重在于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1.2目标应具有可达性
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要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的设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3.思想教育目标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能力,树立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
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确定后还要注重计划拟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设计。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一般应包括实践内容拟定、日期拟定、路线拟定、地点拟定等。
1.实践课的内容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对其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2)具有趣味性。(3)具有可操作性。
2.实践课的时间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在时间的拟定上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
3.实践课的地点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的地点也不同,地点的选择也相当重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应因事制地。
4.实践课的线路拟定
对实践活动线路的选择也应有周密的计划,在实践活动路线选择上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缩短路程。2.尽量避免走回头路?。3.途中可以多观察地理事物。
总之,对路线的考虑应因事制线。?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计划都策划好之后,最后就要考虑实践课具体操作的组织设计。
四、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
一般来讲,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核心是具体实践时的组织与操作,在组织前我们还应考虑实践课的组织方式和过程。
1.组织方式的分析
组织方式一般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选择的组织方式应该符合实践内容的特点,只有方式较适宜,才能使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组织过程的分析
组织过程是对实践课的具体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多。主要有活动过程的安全问题、时间分配问题、人员分配问题及内容的开展等。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很大,所以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对地理课外实践课要因实践内容定计划,因学校的情况定具体的操作方案。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有步骤的进行,最终形成地理课外实践课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理课外实践;组织;课堂;设计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他的开设对于中学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有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实践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开设的意义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学生在课外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进行调查、观察、测量等。在中学各门课程中,地理课外实践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且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课本知识返璞归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对于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概念和内容,但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能亲临其境地观察、思考、接触自然,能开拓眼界,丰富知识,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的认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3.培养志趣,树立理想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包括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各种正确观念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好课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社会和自然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道理,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的变化,激发热爱自然和爱国的激情。
二、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无实践的方向,就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意义。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是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1.知识目标设计
与地理课堂教学一样,地理课外实践课首先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教师不一定要对学生加以明确知识目标,但是教师在指导实践活动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的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要符合中学生的知识层次
在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层次、思维方式。
(2)目标应具有可达性
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要具有可达性和独立完成性,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能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的设计
(1)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地理课外实践课能力目标的设计,除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外,最主要的就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参与实践过程设计的各个环节。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教师应当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指导中不能点破答案,只能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辅导。但要注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3.思想教育目标的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路;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能力,从而树立开放、竞争、创新的观念。
三、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一般应包括实践内容拟定、日期拟定、路线拟定、地点拟定等。
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设计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可以使较多的学生参加进来,有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2)小组活动
小组实践是地理课外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他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他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能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他们的才干。
2.组织过程的分析
(1)课外实践活动的安全分析
在课外实践课进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在地理课外实践时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的安全分析。
(2)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时间分配
①缩短不必要的时间
地理实践课要以实践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在途中浪费大量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还有可能延误实践的正常进行。
②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时间
地理课外实践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时间上不能放任自由,实践课和正常的教学一样也应该给以时间上的限制,让学生有时间观念,使之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践内容。
五、结语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与设计并不具有一定的模式,其形式也是多样的。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根据实践内容制定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计划,并且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设计及计划和具体操作都要进行有步骤的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的局面,才能充分发挥中学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